范仲淹(岳陽樓記)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編

暖身一下:

請依各題文意需要,從參考選項中,找出適當的詞語填入。

參考選項:(A)浩浩 (B)霏霏 (C)冥冥 (D)郁郁 (E)青青

1.夕陽西下後,天色(  ),倦鳥也已歸巢。

2.寒流乍到,雨雪(  ),人們的作息大受影響。

3.長江水流湍急,水勢(  ),難以徒步涉水而過。

4.這裡綠竹(  ),碧草如茵,是個休閒渡假的好地方。

5.百花盛開之時,(  )花香瀰漫園中,聞之令人氣爽。

 

小問:

1何謂岳陽樓「四絕」?又為何取名「岳陽」?

2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有何特殊用意?

3何謂「畫粥斷虀」?

4請問錢公輔「義田記」是紀錄何人何事?

【題解】

◎寫作背景

1.岳陽樓

(1)位於湖南岳陽(古稱巴陵或巴邱)縣城西門的城牆上,與湖北黃鶴樓江西滕王閣並稱江南三大名樓。

(2)相傳為三國吳將魯肅訓練水師的閱兵臺;唐開元四年(七一六),張說謫守岳州時,興建此樓,因其位於天岳山之陽(南),遂命名為「岳陽樓」。

(3)樓壁刻有詩百餘篇,為當時騷人墨客登樓宴集時所作,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詩人,皆有登樓吟詠之作,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杜甫登岳陽樓。

(4)岳陽樓高矗於岳州,為北方文人遠離政治權力中心,貶謫南方必經之地。又可遠眺君山,下瞰洞庭,形勢開闊,景緻絕佳,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稱。

2.慶曆改革

  仁宗慶曆三年,范仲淹任參知政事,曾針對局勢,進行澄清吏治的計劃,旨在富國強兵。范仲淹提出十項改革,稱為「十事疏」。十事疏內容包括: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長官,旨在澄清吏治;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旨在富國強兵;覃恩信、重命令,則為行政的原則。雖然起先得到仁宗皇帝的同意,但朝中既得利益者大力反對,遂使仁宗對范仲淹產生懷疑。慶曆四年,范仲淹出為陝西河東路宣撫使,一同參與改革的富弼也出使河北,慶曆改革終究失敗。

3.岳陽樓記的由來

(1)宋仁宗慶曆四年(一○四四),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他在慶曆五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之後,重修岳陽樓。同年致書請范仲淹作記,另由蘇舜欽繕寫,邵餗(素有節行,長於篆書)篆額,合稱「四絕」

(2)滕子京遭貶岳州後,神態言詞常懷憤恨不平之氣,范仲淹與他交誼深厚,恐其有禍,但苦於滕子京平日「豪邁自負,罕受人言」,正好滕子京致書求記,於是借題發揮,提出「先憂後樂」的儒家情懷,除了自抒懷抱外,亦有規勸之意

(3)本文寫作最關鍵處,在於滕子京與范仲淹二人同起同落的生命境遇,二人知交之深與失意之情實為本文之主要線索。由覽物之情相互慰藉而開展出先憂後樂的人生命題,不僅具現二人相互激勉之意,更可看出范仲淹將文士理想化之人格生命統攝於先憂後樂的胸襟與境界上,立意高遠宏大。

 

◎記

  「記」體文章,自唐、宋始漸多,且日見精彩。一般而言,略分山水名勝之遊記以及描寫特定名物之記兩種,除此之外,古人亦將「記」體的文章,稱為「雜記體」,通常可分為山水遊記、臺閣名勝記、書畫雜物記和人事雜記等四種(前者為一大類,後三者為一大類)。表述如下:

類別

定義

代表作

山水遊記

1.以作家親身遊歷的山川勝景、自然風物為題材,或模山範水,或抒情議論,記敘旅途中的見聞、風土人情、山川名勝,書寫對於山川風物的切身感受。

2.不同於僅憑耳聞或虛構而寫的山水林苑辭賦,亦有別於記事性較強的臺閣名勝記。

         )永州八記

         )遊褒禪山記

袁宏道(             

徐宏祖徐霞客遊記

姚鼐登泰山記

郁永河北投硫穴記

臺閣名勝記

1.指古人在修築亭臺、樓觀,以及觀覽某處名勝古蹟時所寫下的文章。內容一般是記敘修葺的過程、歷史的沿革,以及抒發對歷史或現實的感慨,或暢述個人的懷抱。

2.臺閣名勝記與山水遊記的不同之處,在於遊記必須是作者親身經歷,而臺閣名勝記卻可以間接蒐集資料寫成。

           )岳陽樓記

           )醉翁亭記

           )墨池記

蘇軾超然臺記

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王禹偁黃州新建小竹樓記

書畫雜物記

指專為記述書畫和器物而題寫的文章。一般是記述書畫器物的內容、形狀,或藝術特點、流傳情況等。有的則借題發揮,抒情述志或闡述藝術見解。

韓愈畫記

劉敞先秦古器記

魏學洢核舟記

黃淳耀李龍眠畫羅漢記

人事雜記

指專以記人敘事為內容的文章。多數以「記」名篇,也有一部分以「志」名篇。

歸有光(            

錢公輔義田記

全祖望(             

【作者】

◎生平經歷

1.二歲喪父,隨母改嫁

  范仲淹出生次年,父卒,母謝氏因貧寒無依,改嫁淄州長山(今山東淄州)朱文翰,范仲淹以幼孤隨母改易姓名為朱說。

2.刻苦力學

(1)范仲淹二十一歲讀書於長白山醴泉寺,刻苦自勵。畫粥分韭以食者三年(畫粥斷虀)。

(2)二十三歲時,因朱家兄弟奢侈浪費,范仲淹多次規勸,聽到朱家兄弟的嘲諷回答,范仲淹方知身世。於是感泣辭母而從學,獨自前往南京,進入宋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南京應天府書院求學,范仲淹入學後,孜孜不倦,晝夜苦讀。

3.進士及第,入仕後迎母歸養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范仲淹二十七歲,以朱說舊名應試貢舉,中進士乙科,授慶德軍司理參軍,始迎母歸養。二年後,上表奏請歸宗易名,恢復了原來的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以示不忘本。

4.守邊數年,治軍嚴明,德威遠播,致使西夏不敢犯境

  仁宗康定元年,西夏李元昊叛變,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出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兼知延州。主持邊務數年,號令嚴明,愛撫士卒,羌人呼為「龍圖老子」西夏人不敢來犯,曰:「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數萬甲兵,不比大范(范雍)老子可欺。」邊民有歌謠:「軍中有一韓(韓琦),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終使李元昊請和。

5.慶曆改革失敗

  慶曆三年(一○四三)四月,仁宗將范仲淹調回東京(開封),升任為參知政事(副宰相),與樞密副使富弼、韓琦等人一道主持朝政。在仁宗的信任之下,范仲淹總結從政二十多年以來醞釀已久的改革思想,提出十項改革主張。因觸犯腐朽勢力,范仲淹、富弼、歐陽脩等被誣衊結交朋黨。流言四起,宋仁宗改革的信心開始動搖。慶曆五年,宋仁宗下詔廢棄一切改革措施,將范仲淹貶至鄧州(今河南鄧縣),富弼、歐陽脩等革新派人士相繼被逐出朝廷。堅持了一年四個月的慶曆新政終告失敗。范仲淹貶到鄧州後,又輾轉於杭州、青州,皇佑四年(一○五二),調往潁州(今安徽阜陽),不幸病逝,年六十四歲,卒諡「文正」。

6.品格高尚,影響深遠

(1)獎掖儒者,激勵士風:范仲淹秉性內剛外和,平素即以天下為己任,敢於批評權貴,主持正義,又喜提攜後進,孫復、歐陽脩、張載等皆蒙其裁成。

(2)設置義田,濟養族人:為參知政事時,以俸祿於故鄉蘇州置義田,救濟族人,風義感人。(錢公輔義田記)

◎理念與成就

1.寫作理念

  范仲淹文學觀是以六經典籍為文學的本源,以教化仁義為文學的內涵,以傳道佐政為文學的目的,歸攝於雅正醇厚的文學格調中。范仲淹除重視文學實用功能外,亦肯定文學形式之表現力之不可偏廢。

2.寫作特色與成就

  范仲淹詩、文、詞、賦成就均高,名篇佳構,流播於外。

(1)古文

  范仲淹因深通易經,明究天人之道,於經世濟民、憂國憂民外,又兼具豁朗達觀、樂天樂道的天真本性。此人格情懷反映在文章上,便演繹出宗經、明道的為文原則,以及意淳語真、文辭貫道的文學特色。慶曆革新雖然作罷,卻令朝廷正視文弊而下詔改革,復以石介、歐陽脩等提出聖道之說,並以道德文章表率天下,遂使宋代古文運動風起雲湧,可見范仲淹於奠定古文運動基礎上,實有不可磨滅之大功。

(2)

  范仲淹的詩各體兼備,題材富贍,風格剛健。內容多抒陳經世濟民之抱負與理想,並表現樂天樂道之情操與境界,其中對山水景物之描摹,或因景寫情、由景悟道,而臻於情景交融之境;對朋友之情的歌頌,則依德勵節,情感深摯。

(3)

  范仲淹賦近四十篇,舉凡天象、治道、典禮、農桑、仙釋、草木、鳥獸等均納入筆端,充分表現其政治理念和個人心性。在句法精鍊、不事藻飾的文字鋪陳中,明道宗經的思想極為鮮明。尤其「精通六經」的豐富學識,在賦作思想和語言上,更發揮得淋漓盡致。

(4)

  詞傳世僅五首,其中傷離別之作,雖不免柔情麗語,但風格較晏殊、歐陽脩爽朗,意境亦更為開闊;後更因鎮守邊關,抗禦西夏,直接面對疆埸生活,詞風也轉而呈顯出高曠的意境與悲壯的情調,風格豪放蒼涼,一掃花間派綺靡的詞風,為蘇辛豪放詞派的先驅。(補充資料見P.9-37

【課文與注釋】

一 小序,說明重修岳陽樓的原因和作記的緣由。

◎段析:點題,簡單交代作記背景。

課文補注

  • 乃:於是。
  • 唐賢今人:唐代與現代的傑出人士(詩人)。
  • 屬予作文以記「之」:代名詞,指重修岳陽樓一事。

修辭

  • 政通人和:對偶(句中對)。

文意

  • 謫守巴陵郡:全文樞紐,可作為全篇命題基礎。
  • 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隱含對滕子京的讚揚,施政有其程序。

辨析

 

 

1.屬予作文以記之。

2.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漢書張良傳)

 

高猿長嘯,屬引淒異。(酈道元水經江水注)

ㄕㄨˇ

隸屬。

名屬教坊第一部。(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桃花源記)

 

二 總敘岳陽樓全景,並以覽物之情開啟下文。

◎段析:

1.扼要敘述岳陽樓壯闊景觀,以「前人之述備矣」輕輕帶過。

2.預留後文張本,為後二段「雨悲」、「晴喜」作鋪陳。

課文補注

  • 予觀「夫」巴陵勝狀:指示代詞,那。
  • 前人之「述」:名詞,指著作、作品。
  • 南「極」瀟湘:窮盡、達到。

注釋補注

9洞庭:

(1)中國第二大淡水湖,位在湖南東北部,是調節長江水量的天然水庫。

(2)長約一百一十公里,寬約八十公里,為古代雲夢大澤一部分。有「洞庭天下水」之稱譽。

(3)兩湖盆地為「魚米之鄉」,所謂「湖廣熟,天下足」,盛產水稻、棉花,也是淡水魚的重要養殖場。

(4)自清康熙帝允許濱湖居民「圍田」以來,湖泊面積縮小至二千八百平方公里,反而導致水患頻仍。

10君山:君山位於岳陽市境內,是洞庭湖中一小島,與岳陽樓遙遙相望,相距十二公里。山體呈橢圓形,旁高中低,有大小七十二峰,總面積約一平方公里,是座狹長的小島。君山小巧玲瓏,四面環水,峰巒盤錯,林木蒼翠,風景秀麗。因君山浮游於浩蕩的洞庭煙波之中,神祕縹緲,遠看如橫黛,近看似青螺。唐劉禹錫有望洞庭一詩:「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其中的「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便將洞庭湖比喻成白色的銀盤,而把君山喻為銀盤中的一枚青螺。

12浩浩湯湯:與水相關之疊字:浩浩、湯湯、涓涓、淙淙、混混(通「滾滾」)、滔滔、潺潺、泛泛。

修辭

  • 銜遠山,吞長江:轉化(擬人化)、對偶(單句對)。
  • 朝暉夕陰:對偶(句中對)。
  • 北通巫峽,南極瀟湘:對偶(單句對)。
  • 遷客騷人:對偶(句中對)、錯綜(          
  •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設問(    問)。

文意

  • 銜遠山,吞長江:意謂洞庭湖中有君山,遠望如口之銜物,湖水與長江相通,可以吞吐調節長江之水量。此句運用擬人之轉化技巧,借「    」、「    」二字,簡潔生動,鮮活地形容洞庭湖中之君山及壯闊水勢。
  • 前人之述備矣:岳陽樓大觀,已盡於前人,故用「前人之述備矣」一句撇開轉下,省卻筆墨。
  • 遷客騷人,多會於此:岳州是通往四川、三峽和湖南南部的交通要道,也是唐宋人貶官的必經之地。此處又有樓觀勝景,故成為失意官吏與詩人遊會之所,登覽賦感,抒陳生命感懷之作特多。
  •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此為承上啟下關鍵,三、四兩段(雨悲、晴喜)即針對「覽物之情」發論。

三 寫遷客騷人感物而悲的心情。

◎段析:

1.第三段分敘遷客騷人因雨而悲之情,藉視覺、聽覺的摹寫,呈現悲極之感。

2.此處用韻,「霏、開」一韻,「空、形」一韻,「摧、啼、譏、悲」一韻。

課文補注

  • 去國:指遭貶放。古人用「去」字,是離開某地,今人用「去」字,是「前往某地」,古今義相反

修辭

  • 陰風怒號:轉化(擬人化)。
  • 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對偶(單句對)。
  • 檣傾楫摧:對偶(句中對)。
  • 虎嘯猿啼:對偶(句中對)。
  • 去國懷鄉:對偶(句中對)。
  • 憂讒畏譏:對偶(句中對)。

文意

  • 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連用五組寫景句,鋪陳久雨之後湖景之蕭索淒迷,牽動遊人之悲涼之感。【100指考】

四 寫晴日覽物而喜的心情。

◎段析:

1.與上段對應,書寫因晴雨而喜悲的截然不同心情。

2.全段藉日夜、遠近、動靜的對比,視聽嗅等感官畫面,製造色彩紛呈、多元觀點之勝景,產生情緒上之巨大扭轉。

3.備受外物牽動,雖縱情鋪敘遷客騷人登樓所見雨悲、晴喜之感,筆調卻帶有貶意,藉以反襯下文的「古仁人之心」。

4.繼續用韻,「明、驚、頃、泳、青」一韻,「里、璧、極、怡」一韻,「忘、洋」一韻。

課文補注

  • 長煙「一」空:(               
  • 洋洋:(                      

修辭

  • 至若「春和景明」:對偶(句中對)。
  •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誇飾。
  •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對偶(單句對)。
  • 錦「鱗」游泳:借代/(               )【103指考】
  • 岸芷汀蘭:對偶(句中對)、互文
  •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對偶(單句對)。
  • 「浮光(如)躍金」,「靜影(如)沉璧」:譬喻(       喻)。
  • 則有「心曠神怡」:對偶(句中對)。

五 議論古仁人以天下為己任,「先憂後樂」的情懷。

◎段析:收束「雨悲」、「晴喜」之情,進而彰顯作者個人抱負,主張應超脫一己順逆窮通,不以「物悲喜」的寬闊胸襟。

課文補注

  • 求:探究。
  • 「或」異二者之為:廣雅釋詁:「或,有也。」泛指某人,猶如白話的「有的」。
  • 或異「二者」之為:(                                  
  • 進:(                     
  • 退:(                        

注釋補注

47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1)歐陽脩范文正公神道碑銘:「公少有大節,於貧賤富貴,毀譽歡戚,不一動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足見先憂後樂,乃文正公平素之所蓄積,特因登樓而發之耳。

(2)二句正是范文正人格的寫照。范公出將入相,以天下為己任,卻屢遭貶抑;雖位極人臣,卻「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而「泛愛樂世,士多出其門」、「施貧活族」,設義田救濟族人及貧士(參錢公輔義田記);「死之日,四方聞者,皆自歎息」。可見這千古生輝的名句,是從躬行實踐中得來的哲理。

48微斯人吾誰與歸:

句中「吾誰與歸」歷來有以下幾種常見說法:

(1)即「吾歸與誰」。與,此處作介詞用,有從、跟、同之意。歸,歸附、依從,即以之為榜樣。

(2)即「吾與歸誰」。意即我要歸附誰呢?「與」、「歸」,都是歸附、認同的意思。

(3)即「吾與誰歸」,意即我將與誰同歸?龍騰版從語言學、語法學的角度考量,採用此說。

修辭

  •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感歎。
  •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設問(    問)。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文/指「                                」。
  • 居「廟堂」之高:借代/指「       」。
  • 處「江湖」之遠:借代/指「       」。
  •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設問(    問)。
  • 吾誰與歸:倒裝/原句為「吾與誰歸」。

文意

  • 或異二者之為:本文以兩類人物對比,遷客騷人與仁人志士。作者以遷客騷人暗示滕子京之現況,而以仁人志士期勉滕子京,不以遷謫為憂。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近莊子養生主:「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1)意謂憂國憂民,不因窮通而改。(2)「處江湖之遠」指貶謫在外,暗指滕子京和自己。(3)「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與「身在江湖,心懷魏闕」之意相近。【96學測】
  •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1)批判當今世上能如「古仁人」者,何其少啊。(2)勉勵自己,也勉勵滕子京,以天下為己任,共創「天下之樂」。

◎岳陽樓記簡析

()課文分析

1.序言:說明重修岳陽樓的原因和作記的緣由,點明時間、人物、地點與事由,為「記」體之正格。

2.總敘岳陽樓的全景,並以「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設問句,開啟下文「雨悲」、「晴喜」兩境界

3.寫遷客騷人覽物之情

※雨天感物而悲之情

(1)總說雨景。照應「氣象萬千」。

(2)分敘水面和陸地之景。

(3)續寫對人及動物的影響。

(4)由景入情;行文頗有層遞漸進之美。

※晴日覽物而喜之情

(1)寫春晝美景,分敘水陸,有動有靜;仰觀俯視,由遠而近。

(2)寫月夜美色,仰觀俯視天上、水面、水中之景,有動有靜。

(3)由景入情。

4.寫古仁人以天下為己任之情懷

(1)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收束「晴喜、雨悲」之情。

(2)以超越個人悲喜的「進退皆憂」凸顯仁者襟懷。

(3)以「何時樂」的問句蓄勢後,翻出「先憂後樂」的主旨

()寫作特色

強烈的對比色彩:文中除了遷客騷人與仁人志士處世情懷的對比外,最強烈的對比是第三段「雨悲」與第四段「晴喜」的對比,茲述如下:

 

第三段「雨悲」

第四段「晴喜」

天氣

霪雨霏霏

春和景明

湖面

濁浪排空

波瀾不驚

人物

商旅不行

漁歌互答

動物

虎嘯猿啼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情感

憂讒畏譏

心曠神怡

()雨、晴二景的感官知覺、情境與意境

  綜雨景、晴景的感官觸覺,所產生的不同情境、意境,其對比如下表所列:

 

雨景

晴景

視覺

日星隱耀

山岳潛形

上下天光

一碧萬頃

聽覺

陰風怒號

虎嘯猿啼

漁歌互答

嗅覺

久雨霉濃

岸芷汀蘭

芳香盈鼻

觸覺

溼黏難適

和風煦日

體舒氣爽

情境

滿目蕭然

感極而悲

把酒臨風

其喜洋洋

意境

去國懷鄉

憂讒畏譏

心曠神怡

寵辱偕忘

【課文問與答】指題解,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范仲淹創作岳陽樓記時,有哪些岳陽樓的相關資料供其參考?

 

2.范仲淹創作了傳誦千古的名篇岳陽樓記,文中寫景生動,景物栩栩如生,然范仲淹曾親臨過岳陽樓嗎?

 

3.范仲淹為何會創作岳陽樓記?

 

4.岳陽樓的地理位置為何?

 

5.岳陽樓記中,如何描摹登臨岳陽樓後觀覽之勝狀?

 

6.岳陽樓記中,承上啟下的關鍵句為何?

 

7.岳陽樓記中,范仲淹如何描寫洞庭湖的雨景?

 

8.岳陽樓記中,范仲淹如何描寫洞庭湖日、夜的晴景?

 

9.請從遠近、動靜的角度,說明岳陽樓記中洞庭湖的晴景。

 

10.面對洞庭湖的晴、雨之景,遷客騷人會有何種不同的心情?

 

11.請從天候、湖水景象、人物行為三方面,釐析岳陽樓記中,雨悲、晴喜二段的差異性。

 

12.請指出岳陽樓記中,「句中對」及「單句對」的對偶句分別為哪些?

 

13.何謂互文?請舉出岳陽樓記中的互文句?

 

14.岳陽樓記文末,范仲淹有言:「微斯人,吾誰與歸?」請問「斯人」是指誰?

 

15.岳陽樓記的主旨為何?

 

【教學資料】

一、修辭文法小教室

對偶

  語文中,兩兩相對,字數相等、句法相似、詞性相同、意義相關,有時還講究平仄相對的修辭技巧,稱為對偶。

類別

定義

舉例與說明

句中對

(當句對)

同一句上下兩個詞語互相對偶。

1.政通人和。

2.朝暉夕陰。

3.遷客騷人。

4.檣傾楫摧。

5.虎嘯猿啼。

6.去國懷鄉。

7.憂讒畏譏。

8.春和景明。

9.岸芷汀蘭。

10.心曠神怡。

11.白雲蒼狗,故交舊知,天各一方,生死未卜。(丁穎南窗小札)

12.兩世一身,形單影隻。(韓愈祭十二郎文)

單句對

上下兩句對偶。

1.銜遠山,吞長江。

2.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3.日星隱耀,山岳潛行。

4.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5.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6.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韓嬰韓詩外傳)

7.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隔句對

(扇對)

第一句與第三句對,第二句與第四句對。

1.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梁啟超最苦與最樂)

2.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王勃滕王閣序)

長偶對

(長對)

三對六句以上的對偶句,奇句對奇句,偶句對偶句。

1.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

2.親不負楚,疏不負漢,愛國忠君真氣節;騷可為經,策可為史,經天行地大文章。(屈賈二公祠聯)

鼎足對

指三個互為對偶的句子組成的對聯。第一句可對第二句,第二句可對第三句,第三句也可直接與第一句相對。鼎足對起源於漢代民謠,大量出現在元代散曲中。

1.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淨沙)

2.山花紅雨鷓鴣啼,院柳黃雲燕子飛,池萍綠水鴛鴦睡。(張可久春思)

 

二、范仲淹詞作舉隅

()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語譯】

秋天來到後,塞外風景變得大不相同。鴻雁飛往衡陽避寒,毫無留下來的心意。四面邊境上的號角聲接連吹起,千山裡,長煙、落日下,一座孤城緊緊關閉著。喝下一杯黃米釀造的濁酒,想起萬里外的家鄉,但西夏未平復,還沒勒石記功,尚無歸去的打算。夜裡傳來悠長的羌笛聲,寒霜蓋滿大地,人們整夜睡不著。將軍與戰士們都白了頭髮、落下淚來。

【簡析】

這闋漁家傲是范仲淹的代表作品,反映的是他親身經歷的邊塞生活。詞的上片寫塞上秋天的景色;詞的下片轉入直接抒寫作者憂國思家的苦悶心情,充分表現出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

()蘇幕遮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語譯】

滿布碧雲的天空,落滿黃葉的大地。天色秋波連成一片,江波上籠罩著翠色寒煙。斜陽映照著山色,遠天接繼著江水。芳草無情,蔓延至斜陽外的天涯。思鄉之情黯然銷魂,追念著羈旅中的愁思。除非每個夜晚都有好夢伴人安睡。明月高掛的時候,不要在高樓上獨自憑欄。酒一喝入愁腸,都將化成相思的眼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