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第三冊第十課 墨子選─公輸 墨子 耿樹民編 131201
墨家在先秦曾與儒家分庭抗禮,並稱「顯學」。墨子身處戰國時代,以宗教家的熱忱,奔走天下,宣導「兼愛」、「非攻」等思想。墨子公輸是墨子「非攻」思想的具體呈現,文中敘述墨子聽聞楚國製作雲梯企圖攻打宋國,便長途跋涉到楚國,運用精妙的辯才與攻守之術勸說公輸盤與楚王,成功阻止了楚王的攻宋計畫。本文運用類比推理的論辯技巧,以及層次井然的敘事手法,都值得作為寫作參考,而其淑世的熱忱與非攻的思想,更值得學子效法學習。
◎ 課後提問:「兼愛」是墨子的重要學說,主張人們平等互愛、視人如己,不分遠近、親疏、貴賤地愛所有的人,如此,天下就不會有損人利己的禍亂發生,便能達到「交相利」的目的。然孟子卻認為「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時至今日,你對兼愛思想有何看法?其有存在今日社會的價值嗎?
【題解】
◎提問:為何兩類的先秦散文發展出來是眾體兼備且以實用為目的文章為主?請從時代背景說明。
◎寫作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間攻伐兼併,戰爭頻繁,社會混亂,人民生活痛苦。墨子看到的正是「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兼愛中)的不安社會,諸侯國競相「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根據墨子的觀察,天下禍亂頻仍,乃是「人心」生病──失去「相愛」的本能與方向,而瀰漫著「自私自利自愛」的錯誤認知。因此,墨子提出「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兼愛上)的命題,極力主張「非攻」思想,反對戰爭的不義,以實踐「兼愛」理念。公輸即記載墨子自齊至楚勸阻公輸盤,並迫使楚王不得不放棄侵略宋國的經過,從而落實他的「非攻」思想。
◎文體:先秦散文
墨子屬於「先秦哲理散文」。先秦散文是中國散文的源頭,約可分為二類:一是以記述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主的「歷史散文」;另一類是以議論、說理為主的散文,通稱「諸子散文」,又稱「哲理散文」。先秦散文的各種表現手法,被視為後代各類文體的重要基礎和楷模,其特色如下:
1.眾體兼備
先秦散文眾體兼備,百花齊放。就歷史散文而言,國語、戰國策為國別體;春秋、左傳、竹書紀年為編年體。尚書、國語和戰國策以記言體為主;春秋、左傳、竹書紀年以敘事為主。就諸子散文而言,論語是語錄體;老子、孫子兵法是散韻結合的格言體;孟子、墨子、莊子主要為對話式的論辯體;荀子、韓非子多為專題式的論說文。
2.實用目的
先秦散文多有明顯的「目的性」,諸子論述之時,首要考量是「實用」價值,而非美學價值。在歷史散文方面,歷史散文的寫作,主要是為了記載和總結歷史上的經驗教訓,以資借鏡,提供理解當時社會的方式。而諸子散文則大多是政治活動和思想激發下的產物,其目的或闡揚政治學術觀點,或批判指責社會弊病,或旨在「干世主」,用以取得卿相之位。
【作者】
◎提問:閱讀參考書及以下關於墨子的介紹,請簡要說明為何墨子會有十論的主張?你認為十論有哪些主張在今日還是重要且可實行的?為什麼?
◎寫作理念
墨子可說是站在庶民的利益上,採用勸說的方式,向執政者提出一些要求,希望實現「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的生活,因此,墨子的寫作理念便是在闡述他的思想主張,墨子魯問言:「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憙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辟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即語之兼愛、非攻。」文中共言及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天志、明鬼、兼愛、非攻等十種主張,即是所謂的「墨學十論」,此構成墨子的思想內涵及其寫作理念,重點約略如下:
1.倡導兼愛、非攻的基本思想
「兼愛」、「非攻」乃墨學的基本思想。墨子認為不兼愛是天下一切罪惡的根源,無論個人倫常或國際關係,都被「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的原則所支配。墨子的「兼相愛」,主張愛無差等,愛任何人與愛自己一樣,也就是要放棄私愛、小愛,達到普遍之愛,如此就能「交相利」。其具體方法即是「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這樣即可達到「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的和諧社會。
為了實現兼愛理想,墨子提倡「非攻」。兼愛的目的在解除個人偏私,非攻的目的在消弭國際戰爭。蓋墨子生當亂世,諸侯國間的頻繁攻伐,實是天下最大的傷害,墨子眼見戰爭的殘酷,遂極力鼓吹兼愛、非攻,高聲疾呼「止戰」,且以高科技的防守能力,積極化解戰事的發生。
2.主張尚賢、尚同的政治觀
墨家主張兼愛、非攻,若無其他政治主張配合,勢必諸國並立,故又主「尚同」,以建立統一的政府。墨子主張君權至上,天子統治一切,人民必須「上同」天子;天子必須向天負責,故須「上同」於天;而治世須用賢人,故主張「尚賢」。
要實踐兼愛,在政治上就要強調尚賢,由賢者任官,「有力者疾於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意思就是選賢與能,只要是賢能的人,不問他的出身背景,都可推舉為官,甚至天子也應由賢者擔任,向「天下大利」目標邁進。
尚同乃實行賢人政治的標準,尚賢則為實行賢人之治的方法。尚賢而不尚同,則政治不能統一;尚同而不尚賢,則政治不能修明;故二者必須相輔為用。當在下者皆同於上,而在上者又惟以兼相愛交相利為令,如此,天下之人必皆兼相愛交相利,社會就不會動亂了。
3.提倡節用、節葬、非樂的經濟觀
墨子的經濟觀主要針對儒家與當時的貴族社會而發,他眼見當時不事生產的貴族階級,奢侈浪費,遂倡「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
墨子的經濟觀可用「去無用之費,興天下之利」加以概括,其方法則重在「節用」。墨子認為人類的生活,當以足以維持生命所必須的最低限度為標準,其倡節用的用意,是在反對勞民厚斂,主張諸侯節省財用,使民財足而不勞。儒家以「慎終追遠」的手段,達到「民德歸厚」的目的,故主張「厚葬」,末流更流於奢侈虛偽,故墨子反儒,主張「節葬」,認為厚葬久喪,則國家必貧,人民必寡,刑政必亂。另外,儒家以禮樂維持風紀、修養情性,但至墨子時代,諸侯好為長夜之飲,喜淫靡之樂,墨子認為過度講究音樂,不利民生,凡是聲色之美,口體之慾,都會勞民傷財,對天下不利,故主張「非樂」。
4.闡述天志、明鬼、非命的觀念
墨子主張「天志」,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天厚愛百姓,兼利天下;天選擇世間最賢者為天子,天子承天命,替天行道。此外,墨子注重宗教的制裁,認為天以外,鬼神也能賞善罰惡,力言要相信鬼神,欲以鬼神之說以救亂世,所以又主張「明鬼」,認為鬼神是上天的輔佐,替天鑒臨下民,藉此希望人們能因為信鬼神,而杜絕人際間的相惡相賊,增長互愛互利,從而使天下大治。墨子雖然堅信上天、鬼神,卻一反當時「命定」的觀念,主張「非命」,認為能順天之志,合乎鬼神之利,便可得福,否則便得禍,禍福全取決於人為,認為人為的努力,才是成功的保證。
上述「墨學十論」的主張,即墨子寫作的基本思想與理念,多是針對當時政治社會的弊端而提出的觀念,「兼愛」為其核心,認為「兼相愛」即能達到「交相利」的目的,主張「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一切以利為終始。因此在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於國際間倡導「非攻」,於社會經濟上,大聲疾呼「節用、節葬、非樂」,並發揚「天志、明鬼、非命」等思維,堪稱「功利主義」的實踐者。
墨學十論
十論 |
內容 |
舉例文句 |
天志 |
認為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扮演主宰人倫秩序、施予賞善罰惡的角色。 |
故於富且貴者,當天意而不可不順。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 語譯:所以希求富貴的人,承受天意時不可不順從。順從天意的人,彼此相愛,利益彼此,必得天之獎賞;違反天意的人,彼此相恨,傷害彼此,必受天之懲罰。 |
節用 |
提倡極其刻苦樸素的生活,是極端救世的苦行學派,強調要做到不增加費用又要有利於人民。 |
古者聖王制為飲食之法曰:「足以充虛繼氣,強股肱,耳目聰明,則止。不極五味之調、芬香之和,不致遠國珍怪異物。」 語譯:古代聖王制訂飲食的法令是:「飲食能夠補充虛損,增益血氣,使身體強健,耳聰目明,就行了。不必極力追求食品的五味調和、氣息芳香,不搜求遠方珍貴奇異的食品。」 |
尚同 |
推崇由在上位者來統一是非標準的作法。 |
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過則規諫之,下有善則傍薦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賞而下之所譽也。 語譯:聽到好的與不好的言論,都要報告給國君。君上所贊成的,一定都要贊成;君上所反對的,一定都要反對。君上有過錯就規諫他,臣下有善行就向國君推薦。對君上保持一致的立場,不在臣下間朋比為奸,這是天子所讚賞也是百臣所稱譽的。 |
兼愛 |
認為天下之所以亂,是因為人們之間缺乏無分別的愛,只要人們平等互愛、視人如己,就不會有不孝慈、盜賊、侵奪等事。 |
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 語譯:視他人之國如同己國,視他人之家如同己家,視他人之身如同己身。如此一來諸侯相愛就不會打仗,大夫相愛就不會相互爭奪,人與人相愛就不會互相傷害,君臣相愛就會互表恩惠與忠誠,父子相愛就會表現出父慈子孝,兄弟相愛就會表現和睦安樂。 |
尚賢 |
尊重人才,把人才問題看成國家政治中的頭等大事。主張賢者在位,能者稱職。 |
是故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將在於眾賢而已。 語譯:國家擁有眾多賢良之士,治理國家的力量就會雄厚;賢良之士少,治理國家的力量就會薄弱。所以在位者的重要任務,就是在於使賢良之士增多而已。 |
節葬 |
厚葬久喪只會使國家貧窮、人民寡少、政治混亂,必須加以廢止。 |
棺三寸,足以朽體;衣衾三領,足以覆惡。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壟若參耕之畝,則止矣。死者既以葬矣,生者必無久哭,而疾而從事,人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 語譯:棺木厚三寸,足以腐爛屍體;衣服被褥三套,足以覆蓋屍體就夠了。至於埋葬,下面不挨著泉水,上面不致散發屍臭,陵墓寬三尺,就行了。已經埋葬之後,活著的人不要服喪太久,要趕快去工作,各人做自己專長的工作,大家才能相互得利。 |
明鬼 |
認為鬼神是存在的,並操有賞善罰惡之權。如果人們深信鬼神的存在,並相信鬼神對人的賞罰,便可以改善人的行為。 |
是以天下亂,此其故何以然也?則皆以疑惑鬼神之有與無之別,不明乎鬼神之能賞賢而罰暴也。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賞賢而罰暴也,則夫天下豈亂哉! 語譯:天下大亂,是什麼緣故使然?都是因為大家疑惑於鬼神的存在與否,不明白鬼神可以賞賢罰暴。若使天下的人都相信鬼神能夠賞賢罰暴,那麼天下哪會大亂呢! |
非樂 |
從社會功利的角度出發,認為貴族所採用的各種禮樂制度,皆屬浪費而不實用。除加重人民負擔,也會影響國家經濟。 |
民有三患: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當為之撞巨鐘,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干戚,民衣食之財將安可得乎? 語譯:百姓有三種憂患:飢餓的人得不到食物,受凍的人得不到衣服,勞累的人得不到休息,這三者是百姓最大的災難。那麼為王公大人敲大鐘,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舞干戚,百姓的衣食就可以具備嗎? |
非攻 |
主張兼愛天下,放棄戰爭,以為攻伐是不義且不利之事。 |
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 語譯:殺一個人,叫做不義,必有一條死罪。如果照這種說法推論,殺了十個人,就是十倍的不義,必定有十條死罪;殺了一百個人,就是百倍的不義,必定有一百條死罪了。對於這種殺人的行為,天下的君子都知道反對,認為是「不義」的。但是今天最大的不義,就是發動戰爭,攻打他國,這些君子卻不知道去反對,還進而讚揚,稱之為「義」。 |
非命 |
不承認有「命定」的存在,認為人力定可勝過命運。如果人們相信命運,則只會使人們聽從命運的安排,進而懈怠懶惰、喪失進取之心。 |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為有。蓋嘗尚觀於聖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亂,湯受而治之;紂之所亂,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未渝,在於桀紂,則天下亂;在於湯武,則天下治,豈可謂有命哉! 語譯:但是現在的士君子,有人認為有命定之事。何不上觀古代聖王之事呢?夏桀亂天下,商湯接受王位就治理了天下;商紂亂天下,周武王接受王位就治理了天下。這時代沒有改變,人民也沒改變,可是桀、紂在位則天下亂,湯、武在位則天下治,這難道可以說有命定之事嗎! |
◎提問:閱讀以下資料,請說明1為何墨子散文有承先啟後的作用?2墨子論辯的方式為何?
◎寫作成就
1.語錄體過渡到論說文的橋梁
墨子散文具有質樸、意顯的寫作風格,且文章講究實際效用,重視客觀事理分析,反覆申述觀點,各篇皆以鮮明「標題」概括出其中心思想,並詳加論述,這種專題論述方式,比起論語的語錄體、孟子的問答體,更見其自覺意識,可說是從語錄體過渡到論說文的橋梁,對先秦散文發展,確有承先啟後的作用。
2.邏輯論證精妙
墨子重視論證方法,提出「三表法」使文章條理分明,其言:「言有三法。何謂三法?曰:有考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非命下)「考之者」要求證於先聖古事;「原之者」要求證於現實情況;「用之者」要求證於對國家百姓的實際效用。而小取篇中提及的「辟、侔、援、推」等論辯方式,亦將譬喻、對照、援引、歸納等類推思維闡明透闢。這種「邏輯」性的論證方式,對後來名家惠施、公孫龍等人都帶來啟發。
3.學說影響深遠
墨子學說流行於戰國,其「兼愛」、「非攻」的和平主張,代表下層百姓的深切願望,感動了成千上萬的人。在政治方面,墨子主張「尚賢」,使得平民有機會入仕,影響後世「布衣卿相」、「唯才是用」的取才局面。而墨者以「利人」為生命最重要價值,「赴湯蹈火、摩頂放踵,利天下而為之」的生命形象與情懷,也在戰國時期促成對「俠義」之舉的讚譽,影響許多視死如歸的忠烈之士。故墨家學說在戰國極具影響性,也成為當時的「顯學」,足以與儒家相抗衡。
【課文與注釋】
第一段:墨子聽聞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以攻宋,前往相見並設難說理使之屈服。
◎段析:先簡述楚、宋「不義之戰」一觸即發的背景,再寫墨子聞訊奔到楚國,以迂迴說理的方法,巧設比喻,誘使公輸盤說出與攻宋目的自相矛盾的話:「吾義固不殺人。」從而批判楚國攻打宋國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強、不知類的行為,終使公輸盤不得不「服」。
1公輸盤:真實姓名已難確認,且眾說紛紜,或名為「公輸盤」,或稱之「公輸般」、「公輸班」。會有上述不同說法,據說是因為古代「盤、般、班」三字通用的緣故。然因公輸盤是魯國人,是以人們常稱之「魯班」或「魯般」,而「魯班」也成為其流傳最廣的稱呼。公輸盤是中國古代史書上記載最早的巧匠,現今凡木作工匠、建築業等多奉公輸盤(魯班)為祖師,尊稱為「巧聖先師」或「魯祖」。成語「班門弄斧」即指在魯班門前玩弄大斧;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事,不自量力。
第二段:墨子晉見楚王,以諸多譬喻論證楚攻宋的不義與不智。
◎段析:墨子晉見楚王, 先以近取譬,以排比句法陳述「三舍三竊」故事,誘使楚惠王評斷此人有「竊疾」,繼而通過三組楚、宋兩國國土、物產資源的對比,類推出強楚征伐弱宋,實與「竊疾者」同樣荒謬至極,結果必定傷「義」而難成。
【課文問與答】(一指搭配課文第一段,綜指跨段落)
一一、為何墨子要至楚國遊說公輸盤?
答:
一二、請簡述墨子聽聞楚將攻宋後,前往楚國的經過。
答:
一三、當公輸盤問墨子來楚國有何指教時,墨子以何事相告?公輸盤又如何回應?
答:
一四、墨子以何說法遊說公輸盤,並使之屈服?
答:
二五、墨子面見楚王時,先以何事告之?楚王又如何評論?
答:
二六、墨子說完「三舍三竊」故事後,旋以哪「三事」比喻楚之攻宋?並作何結論?
答:
二七、楚王以何種理由反對墨子停戰建議?
答:
第三段:寫墨子與公輸盤的攻防對陣,墨子技高一籌,並已預作防範,終使楚王止戰。
◎段析:墨子了解光憑說理無法動搖楚王「必取宋」的信念,故與公輸盤進行攻防之術的較量,最後以克敵制勝的戰略與洞燭機先的安排,迫使楚王放棄攻宋,達到宣傳非攻思想與止戰的目的。
第四段:以墨子過宋的遭遇,歌誦墨子不居功的偉大情操。
◎段析:本段具畫龍點睛之效,以墨子勸阻攻宋後,經過宋國的遭遇,說明「治於神者」與「爭於明者」的差異,從而歌誦墨子不居功,反諷爭於明者與世人的愚行。
【課文問與答】(一指搭配課文第一段,綜指跨段落)
三八、請簡述墨子與公輸盤的沙盤攻防戰。勝負又如何?
答:
三九、公輸盤沙盤演練失敗後,以何言恫嚇墨子?
答:
三十、墨子如何化解公輸盤的殺身奸謀?
答:
四十一、墨子平息楚攻宋的戰事後,經過宋國,有何遭遇?
答:
四十二、作者於公輸文末以「治於神者,眾人不知其功,爭於明者,眾人知之。」作結,有何用意?
答:
四十三、公輸文末結語說明墨子屬於何種類型的人?
答:
綜十四、墨子的「兼愛」用意為何?與儒家「仁民愛物」思想有何不同?
答:
綜十五、請寫出「儒、道、墨、法、名」五家的代表人物。
答: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名家:
◎ 提問:仔細閱讀以下資料,請問1達賴喇嘛為何有兩個承諾?2「我們的流亡社區最重要的責任,即是
維護我們的文化遺產,因為我們可以自主自由的這樣做」為何既已「流亡」何以又「自主自由」?
3達賴喇嘛在歐洲議會的公開演說在國際政治上有何重要意義?4此文與墨子的哪些理想相似?
◎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節錄):
年份 |
得主 |
一九五二 |
德國 史懷哲 |
一九六四 |
美國 馬丁‧路德‧金恩 |
一九七九 |
印度 德雷莎修女 |
一九八九 |
西藏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丹增嘉措 |
一九九一 |
緬甸 翁山蘇姬 |
二○○○ |
韓國 金大中 |
二○○七 |
美國 艾爾‧高爾 |
二○○九 |
美國 巴拉克‧歐巴馬 |
二○一○ |
中國 劉曉波 |
2.以一九八九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為例,相關資料如下:
資料一:一九八九年諾貝爾評審委員會
達賴喇嘛因為尊敬所有的人類而發展出一套他自己的和平哲學,立足於這個擔負世界責任的哲學概念上,達賴喇嘛擁抱所有的人類,以及自然。
資料二:達賴喇嘛在諾貝爾和平頒獎典禮上的講話引語
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
資料三: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格言
我體認到,我的存在是要致力於為所有生靈的福祉努力,不只今生今世,而是多生多世。這給我無限的勇氣與祥和,而這也使得今生面臨的問題,變得微不足道。
資料四:達賴喇嘛在歐洲議會的公開演說(節錄)
主席、各位議員、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今天很榮幸地能在大家的面前發言,感謝您們的邀請。我最主要的承諾,是在「促進人類價值觀」,如慈悲心——針對個人層面、家庭層面,需要的平靜與幸福而言,這正是我所認為的關鍵因素。現今的時代,似乎不太重視這些內在的價值。因此,提倡慈悲平等,是我排名第一的承諾。
我的第二個承諾,「促進宗教間的和諧」。我們自然而然的接受多元化的政治和民主;但往往對多元的宗教信仰,似乎更加的猶豫不決。儘管大家都有著不同的概念和哲學觀,但所有主要宗教的傳統,都在傳遞著相同的訊息,愛、同情、慈悲、寬容、知足和自律。這些宗教也都有類似的潛力,足以幫助人類步向幸福的生活。因此,這兩項是我的主要志向與承諾。
當然,我會特別關注在西藏問題上,因為我對全體西藏人民有著特殊的責任,我的子民們把他們在西藏最為困難的時期裡,仍然繼續把他們的希望和信任寄託在我的肩上。所以西藏人民的福祉是我永不能放棄的動機,我也認為自己是流亡中的自由發言人。……
許多榮譽的歐盟成員,向來明白我一貫的努力,是為了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透過對話或是談判,以解決西藏問題。本著這個精神,一九八八年歐洲議會在斯特拉斯堡舉行時,我提出了一份正式談判的提案,並非尋求分離和西藏獨立。自此時以來,我們與中國政府之間的溝通,面臨了許許多多的坎坷和曲折。在中斷近十年來,終於在二○○二年重新建立與中國領導的直接接觸管道。我的特使和中國代表,已經過了多次的會談。在這些會談中,我們提出了西藏人民明確的願望。「中間路線」的本質,是為了尋求在中國憲法的保障下,為西藏人民爭取安全且真正的自治。……
我一直堅持的認定,最終只有西藏人民能夠決定西藏的未來。第一位印度總理──潘迪特尼赫魯,一九五○年十二月七日在印度議會裡所說:「與西藏相關的聲音應該就是西藏人民的聲音,不是其他人的。」
西藏位於印度和中國之間,所以西藏問題影響的層面,遠遠超出了六百萬西藏人的命運問題。數百年來,西藏作為地球上兩個人口最多的國家,一個和平的緩衝區。然而,在一九六二年,在所謂的「和平解放西藏」的僅僅幾年後,世界共同目睹了兩個亞洲巨人間的第一次戰爭,這顯然是表明著必須有一個公正、和平的方式,來解決西藏問題,以確保兩國人民之間友誼的持久和亞洲各國間的信任。西藏問題也關係到西藏脆弱的生態環境,根據科學家演算而得的結論,這將影響許多亞洲國家,涉及數十億人口的生命安危。西藏高原是許多亞洲最大河流的發源地,而西藏的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除了極地地區之外,一些環評團體提出西藏是地球的第三極一說。而且,如果目前的氣候暖化的趨勢繼續下去,未來的十五至二十年裡,印度河流域將會枯竭。此外,西藏的傳統文化,以佛教基本教義——慈悲及和平為原則。因此,西藏文化廣布涉及的不只是六百萬藏人而已,同時也是橫跨喜馬拉雅山脈、蒙古、卡爾梅克共和國、俄羅斯的布裡亞特,這超過一千三百萬人,包括越來越多在中國的兄弟姐妹們,所共用的文化,這是有助於世界的和平與和諧的。
我常說:期盼最好的,但也要做最壞的打算。基於這個觀點,我勸告流亡藏人應該加倍的努力,教育年輕一代的西藏人,加強鞏固我們流亡中的文化和宗教機構,目的就是要維護我們的豐富文化遺產,並擴大和加強在西藏流亡社區的民主機構及民間社會之間的交流。我們的流亡社區最重要的責任,即是維護我們的文化遺產,因為我們可以自主自由的這樣做,然後擔任為西藏境內的同胞的發聲者。當然,我們肩上的任務和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是嚴峻的。在難民社區裡,我們的資源自然有限。所以藏人們也需要面對現實,我們流亡的時間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的時間。因此,我要感謝歐盟在我們的教育及文化事業上所提供的援助。……
更為感謝歐洲議會,堅定的表達關心和支持和平非暴力西藏的運動。您的同情、支持和聲援,一直是西藏境內外人民,最為偉大的溫暖源泉和鼓勵。特別感謝歐盟西藏小組的成員,不把西藏人民的悲慘看成是一項重點的政治工作,而是把全體西藏人民放在心上。歐洲議會在西藏問題這個議題上的決定,對於西藏人民突破困境,有著龐大的助益,並且提高了歐洲及世界各地對於西藏問題的認知。
歐洲議會堅定的支持,西藏已經在中國引起了關注。我為歐盟與中國之間的一些不必要的緊張關係,感到遺憾。但是,我願與大家分享且真誠地希望並相信,不論目前西藏內部的十分嚴峻的形勢和中國和我的特使間對話進展的僵局,未來西藏和中國將能擺脫不信任的關係,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取得信任和承認的共同利益。我毫不懷疑,你們將繼續表達關心和支持西藏的意願,從長遠來看,為了和平解決西藏問題,並幫助創造必要的政治環境,這是有著正面的影響力。你們的支持,至關重要。
感謝你們所賦予我的榮譽,讓我和你們分享我的想法。
達賴喇嘛
布魯塞爾,比利時 二○○八年十二月四日
◎ 下文選自韓非子外儲說,請仔細閱讀後,回答下列問題。
楚王謂田鳩曰:「墨子者,顯學也。其身體則可,其言多不辯,何也?」曰:「……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櫝,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
(註:田鳩,墨家弟子。言多不辯,辭采華美。)
*語譯:楚王問田鳩:「墨子是顯學,其躬親實踐是可行的,其文章卻不華美,為什麼?」田鳩回答:「……楚國有人想在鄭國賣珍珠,就用木蘭作了匣子,並用香料薰之,又用珠玉、玫瑰石裝飾盒子,再用翡翠石鑲邊。鄭人買了盒子,卻將珠子還給楚人。這是善於賣盒子,而不是善於賣珠子。」
(1)哪句成語出自上文?並寫出這句成語的意思。
答:
(2)田鳩藉楚人賣珠的故事回覆楚王的問題,他所想要表達的意旨是什麼?
答:
【教學資料】
◎ 修辭文法小教室
映襯
在語文中,把兩種不同的,特別是相反的觀念或事實,對列起來,兩相比較,互為襯托,從而使語氣增強,使意義明顯的修辭法,稱為映襯。
類別 |
定義 |
舉例與說明 |
對襯 |
把兩種或兩組不同的人、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對比、烘托、形容、描寫。 |
1.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轝也。 2.治於神者,眾人不知其功,爭於明者,眾人知之。 3.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蘇軾赤壁賦) 4.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司馬光訓儉示康) 5.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韓愈師說) 6.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
反襯 |
對於一種事物,用恰恰與這種事物的現象或本質相反的語詞加以描寫。 |
1.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 2.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陶淵明飲酒之五) 3.那一聲珍重裡有甜蜜的憂愁。(徐志摩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用「甜蜜」形容「憂愁」。 4.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莊子齊物論)→將「秋毫之末」形容為「大」,將「大山」形容為「小」。 |
雙襯 |
把同一個人、事、物的雙重性質、相對現象,放在一起,使之意義凸顯。 |
1.他是一個活著沉默,卻死得勇敢的人。(逯耀東揮手) 2.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第三十七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