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參酌用法
http://sk1492.pixnet.net/blog/post/245937160-%E4%B8%89%E5%8D%81%E7%AF%87%E8%A4%87%E7%BF%92%E7%94%A8%E6%B3%95
大同與小康
【課文問與答】(一指搭配課文第一段,綜指跨段落)
一一、孔子何以喟然「歎魯」?
答:
二二、孔子嚮往哪一時代的政治社會環境?
答:
二三、請說明大同世界的精神內涵與政治狀況。
答:
二四、請說明「天下為公」的意義。
答:
二五、請簡述大同世界的情況。
答:
三六、請簡述小康之治的情況。
答:
三七、大同與小康中,哪些領導者是以禮施政的優秀人物?
答:
三八、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等六君子如何以禮行政?
答:
三九、小康社會中,何以能維持社會的綱紀?
答:
三十、依大同與小康文中所述,若執政者不能用禮義來施政,下場將會如何?
答:
綜十一、請說明「大同世界」和「小康社會」的倫理觀念。
答:
綜十二、何以大同世界能做到「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小康社會卻是「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答:
綜十三、現今臺灣的社會福利制度中,哪一方面的精神與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相近?
答:
綜十四、何謂「三禮」?
答:
綜十五、請敘述儀禮與禮記的關係。
答:
一、國學常識
孔門四科十哲:
(1)(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2)言語:(宰我)、子貢。
(3)政事:冉有、(季路)。
(4)(文學):子游、子夏。
(一)三禮之比較
《周禮》、《儀禮》、《禮記》合稱三禮,三禮名稱至(東漢鄭玄)作注始確立,均為十三經之一。
書名 |
作者 |
內容 |
注疏 |
附錄 |
禮記 |
孔門弟子及其後學 |
1.本為闡釋(儀禮)的「記」,乃《儀禮》篇末札記,其後獨立成篇。 2.內容或言哲理,或論政治制度,或記禮樂器物,或述生活儀節,為儒家禮學的叢書。 3.原一百三十一篇。西漢戴德取八十五篇,是為《大戴禮記》;其侄戴聖取四十九篇,是為《小戴禮記》,即今本《禮記》,已收入十三經。 |
東漢鄭玄《注》 唐孔穎達《正義》 |
1.漢以後所稱之《禮記》,均指(戴聖)所編之《小戴禮記》。 2.唐孔穎達作《五經正義》時,以《禮記》為《禮經》。 3.宋朱熹取其中《大學》、《中庸》兩篇與《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 |
儀禮 |
古文家以為周公所作;今文家以為孔子定本 |
1.原名(士禮),又名《古禮經》。 2.凡十七篇,內容以古代禮儀為主,其中又以關於士者為多。 |
東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
為漢代的《禮經》。 |
周禮 |
相傳為周公所作 |
1.記載古代理想的官制,內容分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 2.〈冬官〉在漢代已佚,以〈考工記〉補之。 |
東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
原名《周官》,西漢劉歆改稱《周禮》。 |
(二)大同與小康之比較
類別 |
大同世界 |
小康之治 |
時代 |
五帝之時 |
三代之英 |
(政治) |
1.天下為公。 2.選賢與能。 3.講信修睦。 |
1.(天下為家)。 2.大人世及以為禮。 3.城郭溝池以為固。 |
社會 |
1.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2.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3.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4.男有分,女有歸。 |
1.各親其親,各子其子。 2.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 |
經濟 |
1.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2.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
(貨力為己)。 |
治安 |
1.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 2.外戶而不閉。 |
(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
非選擇題
請選出適當的詞語,填入下列( )中。
參考選項:
(A)講信修睦 (B)刑仁講讓 (C)盜竊亂賊 (D)城郭溝池 (E)寬猛相濟 (F)痛心疾首 (G)大人君子 (H)矜寡孤獨 (I)與世偃仰 (J)外戶不閉 (K)天下為家
1.先進國家推行社會福利制度主要以( H )之人為照顧對象。
2.當今社會世風日下,人心貪婪,百病叢生,有志之士莫不( F )。
3.人與人相處首重( A ),爾虞我詐卻希望交到真誠好友,無異是癡人說夢。
4.自古以來,國家生存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民心向背,( D )、兵強地險顯然不是主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