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請先參酌用法
http://sk1492.pixnet.net/blog/post/245937160-%E4%B8%89%E5%8D%81%E7%AF%87%E8%A4%87%E7%BF%92%E7%94%A8%E6%B3%95

燭之武退秦師

◎歷史散文

  先秦散文略可別為(哲學)散文與(歷史)散文兩大類,本課燭之武退秦師即屬於(歷史)散文。以下分別說明此兩類散文:

1.哲學散文:又稱(諸子)散文,是先秦諸子為了闡揚思想、宣揚學說所作,如老子、荀子、韓非子等子書。

2.歷史散文:又稱(史傳)散文,即以敘述歷史事實、描寫政治人物為主的著作,如春秋、左傳、戰國策等史書。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一、晉、秦二國為何要圍攻鄭國?

答:

二、請簡述燭之武出使遊說前的鄭國處境。

答:

三、晉、秦二國圍攻鄭國,鄭國有何因應之道?

答:

四、鄭伯請燭之武為國效力時,為何燭之武要推辭?

答:

五、請分析鄭伯請燭之武出使秦國時所運用的遊說技巧?

答:

六、燭之武出使遊說秦穆公,為何選擇夜間出發?

答:

七、消滅鄭國不是對秦國有利嗎?為何燭之武將之說成對秦國有害?

答:

八、燭之武的說辭中,如何利誘秦穆公?

答:

九、燭之武的說辭中,如何離間秦、晉二國?

答:

十、請簡述燭之武的遊說技巧。

答:

十一、燭之武的遊說結果為何?

答:

十二、秦國陣前倒戈後,為何晉文公不贊成出兵攻秦?

答:

十三、請分析鄭文公與晉文公於本文中的人物形象。

答:1.鄭文公――

  2.晉文公――

十四、燭之武退秦師主要是以何種方式鋪敘情節?

答:

一、國學常識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書名

別稱

作者

時間

體例

內容

價值

備註

左傳

《左氏春秋》

《春秋左氏傳》

《春秋內傳》

相傳為左丘明

春秋

(編年

1.以(魯史)為中心,旁及同時代諸國之事。

2.解釋《春秋經》。

1.先秦(歷史)散文佳構。

2.漢之馬、班,唐之韓、柳,受其沾溉。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

國語

《春秋外傳》

相傳為左丘明

春秋

國別史

1.所載多為春秋之事。

2.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之事。

1.國別史之祖。

2.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書。

1.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2.三國韋昭《注》。

戰國策

《國策》

《國事》

《事語》

《長書》

《修書》

《短長》等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

戰國

(國別史)

1.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2.分十二國記事。

1.歷史散文佳作。

2.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其說。

1.書名分歧,經西漢(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東漢高誘《注》。

3.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以校訂,復歸三十三篇。

 

非選─寫作題

1.閱讀框內甲、乙兩段文章之後,請解釋:燭之武為了達到「言資悅懌」的遊說目的,如何掌握「時利」、「義貞」這兩個重要原則?並分()「時利」、()「義貞」,依序回答。()()合計文長約200250字(約911行)。

甲、劉勰文心雕龍論說的「說」,並不是指今人所謂「說明文」的「說」,而是指先秦時代縱橫家對君主所進行的「遊說」。他讚美「燭武行而紓鄭」(燭之武出面說服秦伯,解除了鄭國的危難);認為「說」要「言資悅懌」(說的話要讓聽者欣然接納),要能隨機應變,解決問題,所以必須針對實際情況,分析利弊,講究方法,切合事宜,掌握「時利」(有利時勢)和「義貞」(持理正大)這兩個重要原則,才能博取君主的認同,以達到遊說的目的。(改寫自王更生文心雕龍讀本)

乙、(燭之武)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101指考)

*文心雕龍論說:「凡說之樞要,必使時利而義貞」,簡單說,就是時機有利而義理正確,也就是掌握有利的時機情勢,隨機應變,在對的時候說出對的話。文心雕龍論說:「說者,悅也;兌為口舌,故言資悅懌」,簡單說,「說」是為了讓對方喜悅,要說得動聽,幫對方解決問題。左傳燭之武退秦師完全符合這些需求,站在秦伯立場,化危機為轉機;一切為秦伯的政治利益著想。這是燭之武說動秦伯的原因。

範文:

()「時利」原則,就是「隨機應變」原則。當時的時勢,是「鄭既知亡矣」,燭之武巧妙引用從前晉國忘恩負義於秦的故事,把今日「亡鄭」的危機,牽連到未來晉國將會「闕秦」的危機,如此一來,目前鄭國的存亡,就是未來秦國的存亡,這是燭之武巧用危機化為轉機的高招。

()「義貞」原則,就是「義理正確」原則,勸說時的「正確」,就是為對方考量的正確。燭之武一句「鄭既知亡矣」之後,就完全站在秦國立場打算,歸結出「亡鄭有利於晉而無益於秦」、「不亡鄭有利於秦」、「亡鄭有害於秦」的結論,分析利弊,句句動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