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參酌用法
http://sk1492.pixnet.net/blog/post/245937160-%E4%B8%89%E5%8D%81%E7%AF%87%E8%A4%87%E7%BF%92%E7%94%A8%E6%B3%95
燭之武退秦師
◎歷史散文
先秦散文略可別為(哲學)散文與(歷史)散文兩大類,本課燭之武退秦師即屬於(歷史)散文。以下分別說明此兩類散文:
1.哲學散文:又稱(諸子)散文,是先秦諸子為了闡揚思想、宣揚學說所作,如老子、荀子、韓非子等子書。
2.歷史散文:又稱(史傳)散文,即以敘述歷史事實、描寫政治人物為主的著作,如春秋、左傳、戰國策等史書。
【課文問與答】(一指搭配課文第一段,綜指跨段落)
一一、晉、秦二國為何要圍攻鄭國?
答:
一二、請簡述燭之武出使遊說前的鄭國處境。
答:
二三、晉、秦二國圍攻鄭國,鄭國有何因應之道?
答:
二四、鄭伯請燭之武為國效力時,為何燭之武要推辭?
答:
二五、請分析鄭伯請燭之武出使秦國時所運用的遊說技巧?
答:
三六、燭之武出使遊說秦穆公,為何選擇夜間出發?
答:
三七、消滅鄭國不是對秦國有利嗎?為何燭之武將之說成對秦國有害?
答:
三八、燭之武的說辭中,如何利誘秦穆公?
答:
三九、燭之武的說辭中,如何離間秦、晉二國?
答:
三十、請簡述燭之武的遊說技巧。
答:
三十一、燭之武的遊說結果為何?
答:
四十二、秦國陣前倒戈後,為何晉文公不贊成出兵攻秦?
答:
綜十三、請分析鄭文公與晉文公於本文中的人物形象。
答:1.鄭文公――
2.晉文公――
綜十四、燭之武退秦師主要是以何種方式鋪敘情節?
答:
一、國學常識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書名 |
別稱 |
作者 |
時間 |
體例 |
內容 |
價值 |
備註 |
左傳 |
《左氏春秋》 《春秋左氏傳》 《春秋內傳》 |
相傳為左丘明 |
春秋 |
(編年史) |
1.以(魯史)為中心,旁及同時代諸國之事。 2.解釋《春秋經》。 |
1.先秦(歷史)散文佳構。 2.漢之馬、班,唐之韓、柳,受其沾溉。 |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 |
國語 |
《春秋外傳》 |
相傳為左丘明 |
春秋 |
國別史 |
1.所載多為春秋之事。 2.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之事。 |
1.國別史之祖。 2.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書。 |
1.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2.三國韋昭《注》。 |
戰國策 |
《國策》 《國事》 《事語》 《長書》 《修書》 《短長》等 |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 |
戰國 |
(國別史) |
1.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2.分十二國記事。 |
1.歷史散文佳作。 2.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其說。 |
1.書名分歧,經西漢(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東漢高誘《注》。 3.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以校訂,復歸三十三篇。 |
非選─寫作題
1.閱讀框內甲、乙兩段文章之後,請解釋:燭之武為了達到「言資悅懌」的遊說目的,如何掌握「時利」、「義貞」這兩個重要原則?並分(一)「時利」、(二)「義貞」,依序回答。(一)、(二)合計文長約200—250字(約9—11行)。
甲、劉勰文心雕龍論說的「說」,並不是指今人所謂「說明文」的「說」,而是指先秦時代縱橫家對君主所進行的「遊說」。他讚美「燭武行而紓鄭」(燭之武出面說服秦伯,解除了鄭國的危難);認為「說」要「言資悅懌」(說的話要讓聽者欣然接納),要能隨機應變,解決問題,所以必須針對實際情況,分析利弊,講究方法,切合事宜,掌握「時利」(有利時勢)和「義貞」(持理正大)這兩個重要原則,才能博取君主的認同,以達到遊說的目的。(改寫自王更生文心雕龍讀本)
乙、(燭之武)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101指考)
*文心雕龍論說:「凡說之樞要,必使時利而義貞」,簡單說,就是時機有利而義理正確,也就是掌握有利的時機情勢,隨機應變,在對的時候說出對的話。文心雕龍論說:「說者,悅也;兌為口舌,故言資悅懌」,簡單說,「說」是為了讓對方喜悅,要說得動聽,幫對方解決問題。左傳燭之武退秦師完全符合這些需求,站在秦伯立場,化危機為轉機;一切為秦伯的政治利益著想。這是燭之武說動秦伯的原因。
範文:
(一)「時利」原則,就是「隨機應變」原則。當時的時勢,是「鄭既知亡矣」,燭之武巧妙引用從前晉國忘恩負義於秦的故事,把今日「亡鄭」的危機,牽連到未來晉國將會「闕秦」的危機,如此一來,目前鄭國的存亡,就是未來秦國的存亡,這是燭之武巧用危機化為轉機的高招。
(二)「義貞」原則,就是「義理正確」原則,勸說時的「正確」,就是為對方考量的正確。燭之武一句「鄭既知亡矣」之後,就完全站在秦國立場打算,歸結出「亡鄭有利於晉而無益於秦」、「不亡鄭有利於秦」、「亡鄭有害於秦」的結論,分析利弊,句句動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