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始得西山宴遊記) 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

同學規劃班遊、期待畢旅,未必是受到出遊景點中山水之美的吸引,比較看重的反而是「和誰出遊」、「何種情境」。在本課中,永州山水雖美,誇口看遍所有美景的柳宗元卻說那不過是「未始遊」,直到他在西山看見了自己,真正的「遊」才開始了。對同學來說,「遊」的意義在攜手?在觀覽?還是在交心?如何才能「樂遊」?或可透過本課深入省思。

【題解】

提問11「始得」二字有何特別之處?2柳宗元遊記與一般遊記有何不同之處?

 

提問21今日記敘文分哪四纇?2古人亦將「記」體的文章分四纇,請問有何不同?請比較說明之。

 

補充注釋

3.始得二字:本文題目中的「始得」二字是整篇文章的立意所在。宋文蔚 文法津梁:「此篇題目只六個字,皆係眼前事實。若在庸手,敘西山,則林壑泉石;敘宴遊,則賓朋絲竹。題首『始』字,容易略過;文偏於此著眼。前段反跌『始』字,後段扣到題面,正收『始』字。此作者手眼與眾不同處。」清楚地點明作者寫作本文,是從「始得」二字著手。

寫作背景

  柳宗元於唐憲宗永貞元年(八○五),因王叔文事件貶為永州司馬後,寄情山水,形諸筆端,寫了不少遊記。山水遊記是柳宗元最膾炙人口的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歷代文學評論家對柳宗元的遊記評價很高,張岱曾譽:「古人記山水手,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則袁中郎。」可知其遊記的重要性,永州八記尤為著稱。永州八記繼承了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酈道元的水經注本是地理書,對景物多客觀描寫,少主觀感情的流露。柳宗元的遊記則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在自然風景的描繪中。如本文「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即是物我精神合一的寫照。

  柳宗元有崇高的理想和豐沛的感情,於苦悶困厄的煎熬中,漫遊山水,藉景抒情,抒發被貶謫的憤懣,表達雖身處逆境而理念未泯的情懷,遣詞用字則透露出深沉的孤寂。除了這種藉景抒憤的特色外,遊記中透露出一種幽靜心境的描寫,表現他在極度苦悶中轉而追求精神寄託,如始得西山宴遊記的「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鈷鉧潭西小丘記的「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等,都體現了這種境界。

文體:記

  「記」體文章,自唐、宋始漸多,且日見精彩。一般而言,略分山水名勝之遊記以及描寫特定名物之記兩種,除此之外,古人亦將「記」體的文章,稱為「雜記體」,通常可分為山水遊記、臺閣名勝記、書畫雜物記和人事雜記等四種。表述如下:

類別

定義

代表作

山水遊記

1.以作家親身遊歷的山川勝景、自然風物為題材,或模山範水,或抒情議論,記敘旅途中的見聞、風土人情、山川名勝,書寫對於山川風物的切身感受。
2.不同於僅憑耳聞或虛構而寫的山水林苑辭賦,亦有別於記事性較強的臺閣名勝記。

柳宗元永州八記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徐宏祖徐霞客遊記
郁永河北投硫穴記

臺閣名勝記

1.指古人在修築亭臺、樓觀,以及觀覽某處名勝古蹟時所寫下的文章。內容一般是記敘修葺的過程、歷史的沿革,以及抒發對歷史或現實的感慨,或暢述個人的懷抱。
2.臺閣名勝記與山水遊記的不同之處,在於山水遊記必須是作者親身經歷,而臺閣名勝記卻可以間接蒐集資料寫成。

范仲淹岳陽樓記
歐陽脩醉翁亭記
曾鞏墨池記
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書畫雜物記

指專為記述書畫和器物而題寫的文章。一般是記述書畫器物的內容、形狀,或藝術特點、流傳情況等。有的則借題發揮,抒情述志或闡述藝術見解。

白居易荔枝圖記
魏學洢核舟記
韓愈畫記

人事雜記

指專以記人敘事為內容的文章。多數以「記」名篇,也有一部分以「志」名篇。

歸有光項脊軒志

文體探討:遊記

    提問:1遊記包含哪三要素?2請簡述文學遊記的發展並概略說明。3柳宗元永州八記為何特殊?

 

遊記是散文中的一類,包含三個要素:首先是描繪遊歷途中的山川景物;第二是遊蹤的記述,這是遊記的樞紐,它綰合自然景致的摹寫與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第三是蘊含作者的感情或體悟。文學遊記和輿地遊記的分野,就在於前者以審美為其寫作目的,作者是用藝術的眼光去看待客觀存在的山水景物,故其所見的「物象」往往是遊人「心象」的折射;而後者則以實用性為主,作者通常採取科學的態度來觀察各種地理特徵,尤其注重道里行程的記載。

對遊蹤的記述最早出現在屈原楚辭中,如哀郢將記行與抒情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該篇的藝術特色。漢代出現的記行賦對遊蹤的記述更為凸出,如班彪 北征賦班昭 東征賦均是代表作。值得注意的是,東漢初年馬第伯封禪儀記首度以散文具體地描繪了泰山的勝景,南宋 洪邁容齋隨筆(卷十一)中頗為推崇,後世學者也多將此篇視為中國古代遊記萌芽的重要標誌。

南北朝時期,在以為文化精神的隱逸風氣的推波助瀾下,知識階層有意識地藉由追尋和享受山水之美來曲折地表達他們對黑暗現實的憎惡。從現存文獻來看,王羲之遊四郡記是目前所見最早以遊記名篇的文章(藝文類聚卷八十八),但從殘文裡看不出任何遊覽的記述。

遊記文體到唐代有突破性的發展。唐代古文家自覺地把開拓散文體裁當作古文創作的重要任務,文苑英華中選錄的「記」體文達三百餘篇,包含公署廳壁記、臺閣名勝記和山水遊記等三類。其中,元結右溪記不僅是對山水之美的凝鍊再現,而且寄寓著對現實的不滿和身世之感,可以視為柳宗元山水遊記的先聲。

柳宗元永州八記前後連貫,有其完整性,可以合起來閱讀,也可以各篇獨立。這八記,不僅大大提高遊記的寫作技巧,並增強了遊記的內涵與審美趣味;不僅體現出山水遊記情景交融的特色,更賦予山水景物鮮活的生命力。明代 張岱說:「古人記山水手,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則袁中郎。」可見柳宗元遊記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參考改寫王立群1996)。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研究河南 河南大學出版社

中國散文史中山水遊記之發展

朝代

重大發展

名作及作者

特色

北魏

首創山水記

酈道元水經注

以文學筆法來寫地理書,刻繪山水形貌,寫景優美;然而山水之中沒有人物的活動,僅為客觀描寫,缺少主觀情感,是山水記而非遊記。但可視為開遊記文學之先河。

山水中有我

詩人遊記)

柳宗元永州八記

其遊記散文融合了寫景、敘事、抒情,將作者個人的身世遭遇與思想情感融入於自然景物的描寫中,情景交融,豐富了遊記的內涵和審美趣味,確立了中國文學史上以山水遊記作為獨立文學體裁之地位,對後世的遊記創作影響深遠。

記遊兼議論

哲人遊記)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藉記遊而兼說理議論,除了縱情山水,更隱含自己的理念。

 

日記體遊記

陸游入蜀記

出現日記體遊記。

徐宏祖徐霞客遊記

既有文學性,亦兼具豐富史料及地理實察價值。作者為十七世紀著名旅遊探險家。

遊記大盛

才人遊記)

袁宏道西湖遊記

張岱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

明朝人喜遊歷山水,旅遊風氣普遍,山水遊記因而大盛。晚明小品文中記遊的數量很多,多以之表現作者獨特的性靈及生活情趣

 

【作者】

提問:請問柳宗元在散文、遊記、寄遇之文各有何特殊之處?請說明之。

 

古文寫作成就

1.擴大散文的範疇

  柳宗元的文章內容包含雜文、說理文、抒情文、山水遊記、寓言故事、傳記散文,所以在散文領域的拓展上,其功不可沒。

2.確定古文創作的方向

  韓愈、柳宗元創立了一套極為完整的文學理論,替古文創作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在內容上,他們皆強調「言之有物」,且應有社會教化功用,以達到矯正俗弊的功效。在形式上,因為倡導回復先秦兩漢之文,所以不受格律形式的限制,可以用明白曉暢的文句來表達內心的真正想法感情。這種創作上的理念,影響了後世無數的作家。

3重視文學的實用性

  韓愈主張「文以載道」、柳宗元主張「文以明道」,二人都強調作家的修養,認為作家為文須有充實的內容、思想,以教化民眾、匡正世俗;皆反對華而不實的駢文、反對形式主義。這些重視文學實用性的觀點,影響了後世作家,這些現象可從下述窺知一二:宋朝 歐陽脩主張「明道致用」,強調文學的實用價值,認為「道」就是文章的內容,文章內容必須切合實用性;「道」對「文」有決定性的作用,即文章的內容決定形式。明朝「唐宋派」為文取法史記、唐 宋八大家,強調「議論必本於六經」、「會通於聖人之旨」等,這些觀點即以儒家思想為重心,表現出輕忽散文文學美感特性的價值觀。清朝「桐城派」的方苞為文嚴標「義法」,「義」即「言有物」,強調寫作文章須有思想內容。從宋、明、清的古文發展大要,我們可以知道韓、柳的古文,影響後世作家重視散文文學實用性的現象。

4.使遊記獨立成篇

  遊記文體到柳宗元時有突破性的發展。在永州八記中,柳宗元不僅使遊記獨立成篇,且能貫意而讀,大大提高了遊記的寫作技巧、增強了遊記的內涵與審美趣味,藉著情景交融的描繪,賦予山水景物鮮活的生命力。明代 張岱說:「古人記山水手,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則袁中郎。」可見柳宗元遊記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5.影響唐代傳奇變文、宋代話本

  柳宗元主張寫作時力求淺易,不避口語、俗語,只要是創新的言詞,都可採用,因此能夠撇開文字和形式等等的限制,自由地抒情記事。於是一些唐代傳奇作家像白行簡、陳鴻、沈既濟、李公佐等人,就充分利用古文運動在形式上的特色,自由地抒情敘事,間接地促進傳奇和變文的發展。

柳宗元的重要作品

文章種類

寫作訴求

代表篇章

意涵

山水遊記

承襲了水經注細膩精緻的筆法,且在記遊中抒發了個人的際遇和感懷,使得他所寫的遊記呈現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永州八記

這八記分開來看,則每一篇各具意境與特色;如果貫串在一起,又好像一幅優美有情的卷軸山水畫,寄寓著作者委曲深長的情思,透露出抑鬱不平之氣,真正做到了「一切景語皆情語」。

寓言故事

以凝鍊諷喻的文字,鋪寫寓言式散文,內容大多是寫動物故事,飽含深厚的社會內容,或諷刺社會病態,或鞭撻各類小人,或宣洩自己遭受迫害的憤懣不平。

1.三戒(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
2.蝜蝂傳

1.借麋鹿、毛驢和老鼠三種動物,諷刺那些得意忘形、外強中乾、貪殘暴虐的腐朽官僚及其爪牙。
2.以一個小爬蟲的下場嘲弄那些嗜取無厭、貪財亡命的人,具有很強的現實批判性。

傳記散文

秉持了史記寫實、寄寓褒貶的精神,藉封建社會中下層的小老百姓,抒發他們深埋於內心的吶喊聲音。

1.童區寄傳
2.捕蛇者說
3.種樹郭橐駝傳
4.段太尉逸事狀

1.表彰了區寄的勇敢,也藉這篇文章揭露亂世之中盜寇橫行,百姓身家性命不保的社會現象。
2.蔣氏三代以捕蛇為業,寧可因捕毒蛇而死,也不肯死於苛政之中,反映賦稅的繁重殘酷。
3.藉一個園藝老人的種樹之道,說明治民必須「順天致性」。
4.沿襲史傳文學的傳統,注重寫人記事,人物形象比前三篇顯得更為豐滿。

說理散文

因為飽讀史書,在創作說理散文時,往往可以舉出大量的歷史資料,來強化文章的論點。

封建論

認為中國封建制度是百害而無一利,並闡發郡縣制的優越性。

詩歌

疏淡簡樸,幽深冷峻,從自身的際遇為主軸,除了傾訴怨憤淒楚之情,也委婉曲折地反映了當時的現實狀況。

1.江雪
2.行路難

1.表現詩人孤傲不屈的人格
2.譴責統治者對人才之摧殘。

【課文與注釋】

本文有兩個重點:一是極力描寫西山的特異,一是把自己的人格和西山聯繫起來。

第一段:敘自己被貶永州後,鬱悶而遊的情況。

(1)首句自我定調為罪人,「恆惴慄」概括前此五年之遊的憂懼抑鬱,因遊賞並不閒適,故「施施而行,漫漫而遊」不可解為從容悠閒、自在無拘束,而是近似於失魂落魄漫無目的地遊蕩。

(2)「日與其徒上高山,……無遠不到」、「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似乎哪都去了,事實卻是去到哪都沉溺在內心的悲傷中,「意有所極,夢亦同趣」。內心不安,遊歷之眼未曾真正打開,因此沒有「發現」。

(3)下文的「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則虛寫西山,在沒有具體描寫西山之前,引發我們對西山的注意。

(4)此段使用短句 概括了「坐」、「醉」、「臥」、「夢」、「覺」、「起」、「歸」等動作,運用頂針手法,使節奏快速緊湊,也傳達不經思考的單調與重複。

.恆惴慄:柳宗元曾語重心長說過:「伏念得罪來五年,未嘗有故舊大臣肯以書見及者。何則?罪謗交積,群疑當道,誠可怪而畏也。以是兀兀忘行,尤負重憂,殘骸餘魂,百病所集,痞結(ㄆㄧˇ ㄐㄧㄝˊ,腹內阻塞不通、鬱結成塊)伏積,不食自飽。或時寒熱,水火互至,內消肌骨,非獨瘴癘為也。」(寄許京兆孟容書)

2是州:永州位於湖南西南部,州治在今湖南永州,地當南嶺山脈北麓、瀟湘二水匯流處。

5施施:部頒一字多音審訂表「施」音ㄕ或ㄧˋ,若從ㄕ音,則解為施行、施捨或用於姓氏;若從ㄧˋ音,則解為及、延及或移動、變化之意,與課文文意不符;施,在集韻作「余支切」,音ㄧˊ,有迤行之意,與此處說法較符合,故維持古音ㄧˊ不變。

8「窮」迴谿:此作動詞用,走到……盡頭。

11意有所極夢亦同「趣」:部頒一字多音審定表無此音,因從古義通「趨」,故作此音。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一、請簡述始得西山宴遊記的創作背景。

答:

二、柳宗元貶居永州,空閒的時候都如何排遣時間?

答:

三、請略述柳宗元未發現西山前遊山玩水的狀況?

答:

四、始得西山宴遊記第一段中,「頂針句」起了何種效用?

答:

 

第二段:描寫發現西山之經過、西山之怪特與登臨宴遊之心境。

段析:本段有序地呈現下列五層次的遊歷過程:

(1)偶然發現西山:「因坐法華……指異之」,交代發現西山之緣由,說明發現出於無心,點出「」字。

(2)如何爬上西山:「過湘江……焚茅茷」,一連串動詞領句的短句,活潑生動,更可見作者之積極。

(3)西山之美好與崇高:「攀援而登……四望如一」,沒有著力描寫西山本身景物,而是著力渲染在西山山頂所遠眺的四周景色,藉以襯托西山之高聳特出,為「烘雲托月」法。「浩浩乎」、「洋洋乎」二句,表明山之美好與崇高在於與宇宙時間同存共在,由此發現自我價值在認同浩瀚悠遠,而不在當下。

(4)在西山之活動與體悟:與前段相似的飲酒,卻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精神與自然萬物合一,物我兩忘,跳脫現實名利得失,得到精神上的大解脫,超然塵外,忘懷被貶為「僇人」之痛。

(5)生命中的「遊」蹤:「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正面點出「始」字,歸結到題目,收束全文,並暗示宴遊有繼(繼以其他七記)。

◎始得西山宴遊記兩大段之分界在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第二大段開始敘述發現西山怪特之原因及其心境之轉變。就心境前後轉折而言,兩大段較能清楚呈現。

.是山之特出:

(1)

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

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

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2)與宇宙時空同存共在

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

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五、請敘述柳宗元如何發現西山?

答:

六、發現西山後,柳宗元有何舉動?

答:

七、登上西山後,柳宗元看到何種景觀?

答:

八、柳宗元登上西山後,對西山有何看法?

答:

九、柳宗元如何遊賞西山?

答:

十、登遊過西山後,柳宗元對之前的遊山玩水有何看法?

答:

十一、請問柳宗元發現西山前、後的心境有何不同?

答:

十二、在柳宗元山水遊記中常常寄寓一己情志,請問始得西山宴遊記中,哪些句子最能顯現柳宗元不願與時人同流合汙的人格?

答:

十三、始得西山宴遊記以何字貫串全文?

答:

十四、本文如何點出「始得西山」之題意?

答:共四次點題,可細分為:

十五、柳宗元永州八記第一篇為何?各篇之間有何關係?

答:

十六、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有何特點?

答:

 

「始得西山宴遊記」評賞

提問:閱讀以下資料後可知作者在遊賞前、後心境的改變是其重點,請你思索遊賞後是否可以有另一種心境改變的可能?請舉例說明。

 

1.以「題目」統攝全文

(1)始得西山

「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望西山,始指異之」由「未始」到「始」。

「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點明「始得」的題意。

「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由「未始」到「始」。

(2)

前:「披草而坐,傾壺而醉」藉酒澆愁。

後:「引觴滿酌,頹然就醉」酣然沉醉。

(3)

前:「施施而行,漫漫而遊」心情是「恆惴慄」。

後:「攀援而登,箕踞而遨」最後是「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4)記:「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有完整的年、月、日。

2.以「西山」自況

  西山就如同作者的自我投射,寄託他的人格性情,使其重新肯定自我存在之價值。

 

原文

寄託

消極意義

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擁有了高度,人生的起伏只是小丘、小坎。

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

人生真正的價值,不在與庸俗比權量力。

積極意義

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

能追求超越時間限制,創造自己的價值與成就。

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能突破空間限制,創造自己的價值與成就。

3.前後精神境界的轉變

  本文多處運用映襯、對比手法,以凸顯作者心境上的轉折。

 

比較

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從「借酒澆愁」到豁達後的「酣然沉醉」。

覺而起,起而歸

蒼然暮色, 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從「 時然後歸」到心境轉變後的「不欲歸去」。

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從「沉溺在自我的遭遇中」到「與自然合而為一」。

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

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

從「以為再無可遊」到「遊於是乎始」,「自以為擁有山水」到「 在山水中發現自己」。

 

【教學資料】

◎「始得西山宴遊記」及「晚遊六橋待月記」比較

篇名

始得西山宴遊記

晚遊六橋待月記

文眼

」字,篇中五次提及,點明「   」。

   」字,然終篇文中不見此字,只以題目點出。

結構

以時間之先後為寫作順序。

以景物的濃淡為寫作順序。

筆法

以映襯筆法,對比「未得」與「始得」西山之不同境界。

以虛筆寫「   」景之美。(只虛寫「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妙」不可言,並未實際加以描寫)

寄託

以「     」自況,喻寫人格節操。

表現作者獨特審美品味。

景物在文中之作用

借西山景物以抒發懷抱。

作為審美的對象。

創作背景

柳宗元被貶永州司馬後作(貶官)。

袁宏道辭去吳縣知縣後作(辭官)。

 

柳宗元詩作舉隅

1.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語譯:

提問:為何會「鳥飛絕」、「人蹤滅」?

簡述:本詩作於詩人謫居永州期間,意境清遠峭拔,表現出孤寂山水中內心的寧靜,是其名作。

 

2.別舍弟宗一

零落殘紅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後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

語譯:漂泊淪落成了殘魂孤影的你我兄弟二人,如今雙雙在柳江之畔因離別而垂淚,倍感黯然。我隻身離開京師長安城,被棄置到六千里外這偏遠荒涼的南方,又經歷了多次的危險與艱難,幾至於死,算來已有十二年。柳州的山嶺瘴氣瀰漫,烏雲總像墨色一樣黑,而你此行北去江陵將經過的洞庭湖,應是春天過後明媚旖旎水天一色的好風光。從此縱使思念也只能在夢中聚首,而我的夢將常繞在你所在的荊門郢樹之間。

簡述:元和十一年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從柳州(今廣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寫了這首詩送別。頷聯寫出了自己謫後的客觀遭遇(十二年、六千里)並隱含抑鬱心境。

 

3.汨羅遇風

南來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門自有期。

為報春風汨羅道,莫將波浪枉明時。

語譯:我被貶謫至南方(一說我從南方歸來),不必像楚臣那般自憐與悲傷。因為總會有重返長安、重上朝廷之時。為了報答吹過汨羅江邊的春風,波浪啊!你莫要錯過了這清明的時刻。

簡述:元和十年春,柳宗元被貶至永州已十年,當年一同遭貶的八司馬其中三位已身故。唐朝慣例,被貶官員十年回京聽用,柳宗元在自永州赴京的路上寫了這首詩。第三四句是表達他對皇帝恩德的感戴與對自己將積極任事的期許。

提問:你知道「楚臣」是指誰嗎?為何自比楚臣?

永州八記                   柳宗元

提問:以下七篇遊記中,有暗喻自己遭遇之處,請指出是哪些篇章?哪些句子?

 

()始得西山宴遊記(見課本課文)

()鈷鉧潭記

【說明】從「鈷鉧潭西山西」至「有泉懸焉」,寫出鈷鉧潭命名的原因,以及描繪鈷鉧潭周圍有群樹環繞、有瀑布垂懸而下。從「其上有居者」到「非茲潭也歟」,寫柳宗元購買潭上田的經過,以及如何修建這塊土地,修成之後,往往流連忘返。文末以「孰使予樂居夷而忘故土者,非茲潭也歟」的反詰語氣,暗示自己的不平之氣。

鈷鉧潭(因鈷鉧潭形狀像熨斗,故名。鈷鉧,音ˇˇ,熨斗)西山西,其始蓋冉水自南奔注,扺山石,屈折東流。其顛委(首尾,指上游和下游)勢峻(水勢急湍),盪擊益暴,齧(侵蝕)其涯,故旁廣而中深,畢至石乃止。流沫成輪,然後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畝,有樹環焉,有泉懸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音ˋ,多次)遊也,一旦款門(敲門),來告曰:「不勝官租、私券之委積,既芟(音ㄕㄢ,除草)山而更居,願以潭上田,貿財以緩禍。」予樂而如其言。則崇其臺,延其檻,行其泉於高者而墜之潭,有聲潀(音ㄓㄨㄥ,淙淙水流聲)然。尤與中秋觀月為宜,於以見天之高、氣之迥。孰使予樂居夷而忘故土者,非茲潭也歟?

(三)鈷鉧潭西小丘記

【說明】從「得西山後八日」到「若熊羆之登於山」,寫丘上石頭之奇狀。從「丘之小不能一畝」到「或未能至焉」記述買丘和朋友同遊之樂。從「噫」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抒寫遭受貶謫的感歎。文中藉連農夫漁父都鄙視的小丘比喻自己,抒寫懷才不遇、受到鄙棄的感慨。

西山後八日,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鈷鉧潭。西二十五步,當湍而浚者為魚梁(順水勢設障孔以捕魚的裝置)。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其石之突怒偃蹇(音ˇˇㄧㄢ,形容岩石危怪的樣子),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其嶔然(石勢高聳的樣子)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衝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於山。

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問其主,曰:「氏之棄地,貨而不售。」問其價,曰:「止四百。」予憐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時同遊,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剷刈(音ˋ,割)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雲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遊,舉熙熙然(快樂的樣子)迴巧獻技,以效茲丘之下。枕(音ˋ,靠著)席而臥,則清泠之狀與目謀,瀯瀯(水流聲;瀯,音ˊ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不匝(音ㄗㄚ,滿)旬而得異地者二,雖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茲丘之勝,致之 ,則貴游之士爭買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棄是州也,農夫漁夫過而陋之。賈四百,連歲不能售。而我與深源克己獨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書於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

(四)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說明】從「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到「參差披拂」,寫沿小丘西行所見景致。從「潭中魚可百許頭」到「似與遊者相樂」,寫潭上魚兒優遊自得之狀。從「潭西南而望」到「乃記之而去」,寫坐潭眺望,心生淒寒,故不敢久居於此。從文中窺見柳宗元貶居生活中孤淒悲涼的心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音ㄎㄢ,高低不平的山巖)、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呆呆不動的樣子。佁,音ˇ不動;俶爾(忽然;俶,音ˋ遠逝,往來翕忽(快速的樣子;翕,音ˋ,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交錯。差,音,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右、余弟宗玄;隸而從者,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五)袁家渴記

【說明】從「由冉溪西南」到「皆中幽麗奇處也」,由鉧潭西山美景的陪襯,帶出袁家渴之美。從「之間方言」到「忽又無際」,寫袁家渴的地理位置及溪流之貌。從「有小山出水中」到「余無以窮其狀」,寫袁家渴周遭山水之美,以及山風吹動時,草木所呈現的動態之美。末段補述要將袁家渴之美傳於世的想法,並說明命名「袁家渴」的原因。

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鈷鉧潭。由溪口而西陸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陽巖東南,水行至蕪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中幽麗奇處也。

之間方言,謂水之反流(迴流)者為「渴」,音若「衣褐」之「褐」。渴上與南館高嶂合,下與百家瀨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淺渚,間厠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水湍急處如同沸騰的白水),舟行若窮,忽又無際。

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叢,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巖洞,其下多石礫(音ˋ,小石頭)。其樹多楓、柟、石楠、楩、櫧、樟、柚,草則蘭芷,又有異卉,類合歡而蔓生,轇轕(音ㄐㄧˊ,交纏糾結貌)水石。每風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眾草,紛紅駭綠,蓊葧香氣,衝濤旋瀨(音ˋ,沙或石上淺而急的流水),退貯溪谷,搖颺葳蕤(音ㄨㄟㄖㄨˊ,草木茂盛貌),與時推移。其大都如此,余無以窮其狀。

之人未嘗遊焉,余得之,不敢專也,出而傳於世。其地主氏,故以名焉。

(六)石渠記

【說明】從「西南行不能百步」到「其聽始遠」,寫渠上有橋,橋下泉聲忽大忽小;石渠流經大石之下,然後墮入小小深潭,潭水清澈,有很多鰷魚;水繼續往北流至袁家渴,水道旁有很多詭石怪木,花竹美特,風拂山谷,與人寧靜致遠之感。從「予從州牧得之」到「俾後好事者求之得以易」,寫柳宗元用心整理石渠,並特別將它記錄在石渠北邊,希望喜好遊歷的人很容易找到它。末段補述發現石渠的時間、經過。(石渠,就是用石頭堆建的水渠)

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鳴乍大乍細。渠之廣,或咫尺,或倍尺,其長可(約略)十許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踰(過)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蘚環周。又折西行,旁陷巖石下,北墮小潭。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鰷魚。又北曲行紆餘,睨若無窮,然卒(音ˊ,最後)入于。其側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音ㄒㄧㄡ休息)焉。風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

予從州牧得之,攬去翳朽,決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疏通、分浚)而盈。惜其未始有傳焉者,故累記其所屬,遺之其人,書之其陽(石渠的北面),俾後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音,ㄐㄩㄢ,清理整修)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踰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於是始窮也。

(七)石澗記

【說明】從「石渠之事既窮」到「響若操琴」,寫石澗的水勢大石渠三倍,澗中石頭形狀各異,有的像床、有的像門堂的基石、有的像筵席上擺滿菜餚、有的像用門檻隔開的內外屋。從「揭跣而往」到「均蔭其上」,寫整理石澗週遭環境的經過與所見石、木之美。末以「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後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表明自己是真正喜愛、陶醉於石澗美境中;然語氣之中充滿著難言之怨,因是遭貶,才能整天沉浸山水之中、遊賞石澗之美了。

石渠之事既窮,上由橋西北,下土山之陰(北坡),民又橋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巨石為底,達於兩涯,若床若堂(門堂的基石),若陳筵席,若陷閫(音ㄎㄨˇ,門檻)(用門檻隔開的內外屋)。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揭跣(音ㄒㄧˇ,赤腳)而往,折竹箭、掃陳葉、排腐木,可羅床十八九居之。交絡之流(交織的流水)、觸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龍鱗之石,均蔭其上。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後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得意之日,與石渠同。

而來者,先石渠,後石澗;由百家瀨上而來者,先石澗,後石渠。澗之可窮者,皆出石城村東南,其間可樂者數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險,道狹不可窮也

(八)小石城山記

【說明】從「西山道口徑北」到「類智者所施設也」,寫發現小石城山的經過。從「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到「余未信之」,寫自己本是懷疑上帝的存在,但到了這兒之後,認為上帝應是存在的,否則怎麼能創造出如此美麗的景致?隨即又懷疑上帝應是不存在的,否則如此美好的山水,為何棄置在荒僻之地而無所用、無人欣賞?由「余未信之」,看出作者懷疑上帝的存在,也反映自己身處困境卻無法突破的鬱悶情緒。此段以美勝之地被埋沒不彰,比喻自己懷才不遇,橫遭貶謫;字裡行間,隱含對當朝者強烈的不滿與譏刺。

西山道口徑北,踰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欐(棟樑。欐,音ˋ,中梁)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於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音ˋ,同「技」),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音ˇ,或許)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