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通史序)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編

暖身一下:            

大家都說愛臺灣,以「臺灣之光」為榮,但你了解臺灣嗎?

臺灣地名猜一猜:

1.包青天──(      

2.菜籃貯沙──(      

3.天下第一關──(      

4.不愁衣食住行──(      

5.表揚善行──(      

 

課後分享:

各分組選擇任一在地的主題,進行資料蒐集和人物訪問。整理之後,交一份心智圖加照片的報告並上臺分享。(可用5W1H做整理)

【題解】

◎補充注釋

 

    提問:以下四首詩中,從哪兩句可看出連橫的自負?

 

臺灣通史刊成,自題卷末詩(節選)云:

   傭書碌碌損奇才,絕代詞華謾自哀。三百年來無此作,拚將心血付三臺。

(語譯:整理臺灣通史史料忙碌不已,損害優異之人才,這超越當代的文詞風華,只能空自哀歎。三百年來無人整理有關的史料,我將心血全部交付於臺灣通史、臺灣語典、臺灣詩乘中。)

   馬遷而後失宗風,游俠書成一卷中。落落先民來入夢,九原可作鬼猶雄。

(語譯:司馬遷寫作史記後,無人可以繼承其風,游俠事蹟寫在一卷之中。眾多先民入我夢中,九原之下猶是鬼中雄傑。)

   一代頭銜署逸民,千秋事業未沉淪。山川尚足供吟詠,大隱何妨在海濱。

(語譯:我一生的頭銜簽題就是隱居遁世者,幸而著史這種千秋的事業我還沒有荒廢。完成之後還有壯麗山河供我吟詠詩歌,真正有心隱居的人何妨就隱居在這安平的海濱。)

   絕業名山幸已成,網羅文獻責非輕。而今萬卷藏書富,不讓元侯擁百城。

(語譯:中斷的偉大事業、不朽的歷史著作如今已僥倖完成了,我所背負蒐求文化典籍和掌故的責任實在不輕。如今坐擁萬卷藏書,富有不輸給擁有百城的諸侯啊!)

 

提問:史記分哪五大類?各紀錄什麼?台灣通史與史記分類有何不同?為何台灣通史不屬於「正史」?「序」放書前有何作用?「跋」放書後又有何作用?

 

◎臺灣通史介紹

1.連橫於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開始編撰臺灣通史,完成於民國七年(一九一八),歷時十年。全書共三十六卷,仿正史體例,分:「紀」、「志」、「列傳」三種體例,共有:開闢、建國、經營、獨立四紀;疆域、職官、戶役、田賦、度支、典禮、教育、刑法、軍備、外交、撫墾、城池、關征、榷賣、郵傳、糧運、鄉治、宗教、風俗、藝文、商務、工藝、農業、虞衡二十四志;六十列傳,共計八十八篇,並附有圖表。上起隋代,下至割讓,歷記臺灣一千二百九十年之事,為臺灣有史以來第一部完備的史書。書成後,由連橫在臺北親自校讎印刷。

2.臺灣通史為紀傳體史書,屬地方志,非正史。「正史」必須是紀傳體的史書,以本紀為綱要記帝王和官方的歷史,如廿四史。至乾隆時四庫全書始列史記至明史的廿四史,其中唐代之前多有私修被認列為正史,如史記,唐代之後因設立史館,故除了新五代史之外無私修正史。

3.紀傳體:以記人物的本紀(紀)和列傳(傳)為中心的史書體例。(案:紀傳體其實有很多缺點,例如同一事件會重複出現在參與此一事件的很多人(列傳)之中,顯得非常累贅。但為什麼紀傳體最後卻成為正史,背後有思維即是:「人」才是歷史的主角與創造者,不是事件(「紀事本末體」即以「事件」為主)、不是時間(「編年體」即以「時間先後」為主)、不是政治制度(「政書體」即以「政治制度的流變」為主))

4.以紀繫年:以紀(記帝王的世系和國家大事)連綴政權所屬的年代。臺灣通史有四篇紀,依序為開闢紀、建國紀、經營紀、獨立紀(後改為過渡紀),以編年紀事的方式分別敘述漢人及荷人開闢臺灣的經過、鄭氏三代建國史事、清代的統領經營、臺灣民主國的抗日事蹟。(案:因為沒有帝王的本紀,所以改成變體方式來處理。)

5.以志記事:以志(記典章制度)記各方面的制度。臺灣通史有二十四志,依序為疆域志、職官志、戶役志(戶口、丁役)、田賦志、度支志(歲出入及銀錢制度)、典禮志、教育志、刑法志、軍備志、外交志、撫墾志、城池志、關征志(關稅、釐金稅)、榷賣志(榷,專賣也。記清代官方關於鹽、煤、樟腦、鴉片……之類物品的管制與經營)、郵傳志(陸海運、郵電事業)、糧運志、鄉治志、宗教志、風俗志、藝文志、商務志、工藝志、農業志、虞衡志(動、植、礦物)等。

6.以傳寫人以傳(記重要臣民)記敘人物的事蹟。臺灣通史有六十篇傳,分屬八卷,其中前三卷的內容是:列傳一為明鄭時期之豪傑王公、文武大員,以顏思齊、鄭芝龍為首,依次為寧靖王、諸臣、諸老、陳永華、林圯、林鳳、劉國軒諸人。列傳二為清初(康熙年間)之人物,首為征臺之施琅,次為反清之吳球、劉卻、朱一貴,再次為平定朱一貴亂事及以後鎮守臺灣之諸將,如歐陽凱、藍廷珍、楊文魁等人。列傳三則以雍正、乾隆年間墾拓、民變及平定民變之人物為主,如王世傑、施世榜、林成祖、吳鳳、林爽文、吳福生、黃教、福康安、楊廷理。

 

別名

序(多置於書前)

敘、緒、引言、前言、(ㄅㄧㄢˋ)言、序言、卷頭語。

跋(置於書後)

後序、後記、書後、跋尾。

序跋類

書序

自序

史記太史公自序

司馬遷

置於書後。

說文解字敘

許 慎

置於書後。

集古錄跋尾

歐陽脩

 

臺灣通史序

連 橫

 

他序

金石錄後序

李清照

趙明誠作序,李清照重閱作補序。

詩序

自序

琵琶行并序

  

記詩之本事,為詩人自撰。

桃花源記

  

正氣歌并序

  

詩集序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古人親朋宴聚,在宴上飲酒賦詩,詩成,集合成冊,再由在場某人為此詩集作序。

蘭亭集序

  

贈序類

說明

贈人以言,以表敬愛或陳忠告之誼者。唐初贈人始以「序」名。

例文

韓愈、〈師說〉、〈送董邵南序〉、〈送孟東野序〉、〈送李愿歸盤谷序〉

柳宗元〈送薛存義序〉

歐陽脩〈送徐無黨南歸序〉

王安石〈同學一首別子固〉

蘇軾〈稼說送張琥〉

曾鞏〈贈黎安二生序〉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作者】

請閱讀課本及參考書和以下資料回答:

 

提問1.試說明連橫寫臺灣通史的使命感是由何而起。臺灣通史的完成又有何重要特點?

 

提問2:試說明連橫在保留臺灣文獻上的成就。除臺灣通史外,連橫自認最得意之作是指何書?為什麼?

 

◎生平經歷

1.歷經割讓臺灣

  連氏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十八世紀初,清聖祖康熙年間,連橫七世祖連興位,因為痛明室之亡,加上不願受異族統治,毅然渡海來臺,定居於臺灣府城(即今臺南)寧南坊馬兵營。

  因甲午戰敗,光緒二十一年李鴻章與伊藤博文訂立馬關條約,割讓臺澎。臺灣人不肯服從清廷的命令,翌年五月宣告獨立為「臺灣民主國」。連橫父親連永昌「時已憂思成疾,健康欠佳,卻日日與親戚朋友共談時事,準備籌出一筆錢捐獻。可是,沒有人會料到,他白日奔走健談,一夕竟亡故。這是八月十四日子夜的事情」。當時橫年僅十八,強忍著內心悲痛,利用居喪之暇,親手抄寫杜少陵全集。

【節錄自林文月(2010)。青山青史:連雅堂傳。臺北:有鹿文化。P.52

2.臺灣詩乘、臺灣語典與雅堂書局

  臺灣通史出版後,連橫又整理古今詩人所寫有關臺灣歷史山川、人事地物的古典詩,編成臺灣詩乘共六卷。

  民國十三年,連橫創辦臺灣詩薈,刊載有關臺灣古今的文章,並先後發表了臺灣漫錄、臺南古蹟誌、餘墨等文。

  連橫熱心保存臺灣文物,除自己傾心於蒐集、編纂、著述等工作外,更注意其他人的作品。如當時有夏琳著編成閩海紀要,記載鄭成功祖孫三代事蹟,夏氏邀請連橫為之親自校訂,並於民國十四年出版。

  日本占據臺灣後,嚴禁漢文,且不許學生使用臺語。連橫於太平町(今延平北路)開設雅堂書局,專門出售漢文書籍及筆、墨、扇、箋等國貨,日文書籍與日製文具則一概不售。又利用暇時致力於漢文教學,開辦漢學研究會,終於引來日人的阻擾,兩年後,不得不宣告停辦。結束雅堂書局後,連橫全力研究臺語,編纂臺灣語典。

  民國二十二年,連橫因不願繼續過受日本統治的生活,遂毅然赴上海,決心終老祖國。民國二十五年六月二十八日病逝上海,享年五十有九。

【節錄自記外祖父連雅堂先生。林文月(1996)。山水與古典。臺北:三民書局。P.203-224

 

◎寫作理念

  連橫一生才華洋溢,成就多元。由於時代背景和家學淵源的關係,連橫在傳統文化和文學觀上偏向守舊,而他的愛國情操也不斷流露在各項作品中。林文月在青山青史:連雅堂傳一書中說:「無論通史、詩乘、詩薈、漫錄,乃至於臺南古蹟誌的發表,其動機及基本精神是一貫的,那就是『愛國保種』。」民國三十九年六月二十八日,連雅堂先生逝世十五週年,張其昀先生在中山堂光復廳舉行紀念會,以臺灣精神一文追崇他在學術上的貢獻。張其昀先生在臺灣精神一文中說:「雅堂先生畢生盡瘁於鄉邦文獻,著作等身,皆有一個中心思想,那就是『愛國保種』四個字。愛我祖國,保我華族,其治學宗旨在此。」

【節錄自林文月(2010)。青山青史:連雅堂傳。臺北:有鹿文化。P.229;張其昀(1950)。臺灣精神。臺灣通史研討會論文集,P.61

 

 

 

◎寫作成就

  陳昭瑛先生連雅堂的臺灣通史與儒家的春秋史學評論此書有云:

  連雅堂的臺灣通史完成於日據時代的臺灣,就這本書所產生的特殊時空及其所達到的文史成就,大約表現了幾個特點:

1.此書是中國最後一部史傳文學。

2.此書乃產生於中國割讓於異族之地,亦即在政治上此書產生之地已不屬中國領土。

3.臺灣通史乃連雅堂憑一人之力,以民間學者的身分,冒著遭日本殖民者迫害的危險,歷時十年而完成,十分不易。

4.此書完成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前夕,連雅堂雖然在政治上支持孫中山的國民革命,但在文化上則擁護傳統。臺灣的新文化運動則遲至二○年代初期才發生。臺灣通史以其堂堂六十萬字的篇幅,以精警跌宕的古文,充分運用傳統文史知識,在新文化運動的挑戰之下,成為捍衛舊文化最有力的堡壘。

【節錄自陳昭瑛(2008)。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P.193-194

 

◎連橫著作:(臺灣詩乘、雅堂叢刊為其編纂校定者)

1.史:臺灣通史。

2.詩:臺灣詩乘,編錄蒐集與臺灣風物人情有關的古今之詩。

3.語言:臺灣語典(民國十八─二二年),凡臺灣方言,皆旁徵博引,探其源流,本書為臺灣通史外,雅堂自認最得意之作。

4.雅堂叢刊:整理保存先賢遺留下來的相關臺灣典籍及資料,並加以校勘。

 

【課文段析】

請將各段析繪成心智圖後,組織各段析心智圖完成本課全文心智圖!

 

◎本課章法:

1.以「史」字為全文線索。

2.先指出臺灣沒有好史書的困境。(第一、二段前)

3.指出史書之價值與重要,表明臺灣無史之憾。(第二段後)

4.敘述蒐集臺灣史料的困難。(第三段)

5.本書寫作體例。(第四段)

6.文末勉勵同胞發揚種性,全文以保存臺灣文獻、發揚民族精神為宗旨。(第五段)

 

第一段段析:

 

第二段段析:

 

第三段段析:

 

第四段段析:

 

第五段段析: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綜合本文,請說明連橫重修臺灣史的原因。

 

2.連橫在本文中論及「舊志不載」者有哪些?

 

3. 連橫認為歷史的重要性為何?史書可以包含那些內容?除此之外,你覺得歷史還有其他甚麼重要性和內容?

 

 

4.請為下列歷史事件依先後順序填上序號。

 

事件

先後順序

英人之役

 

法軍之役

 

美船之役

 

朱一貴

 

林爽文

 

 

5.試整理說明修臺灣史困難的原因。

 

1.徵文難

文獻資料

 

 

2.考獻難

口述歷史

 

 

3.兵荒馬亂,欲取金匱石室之書難

時代因素

 

 

 

6.請說明臺灣通史就內容而言屬於甚麼體例?就時間而言屬於甚麼體例?如何分類?起訖時間?

 

 

7.請說明連橫撰寫臺灣通史的目的有哪些?

 

8. 連橫覺得當時的台灣相關史書有許多缺點,但從現代角度重新省視連橫《台灣通史》難道不也出現了同樣缺點?你覺得有那些缺點出現?(例如連橫雖然超越清朝正統觀點,重新審視荷蘭人、鄭氏王朝經營台灣的功勞,但是否又落入另一個漢人為主的正統觀念?)應該如何改進?那你有能力可以寫一本《新台灣通史》嗎?為什麼?

 

 

 

 

【教學資料】

一、修辭文法小教室

()借代

  談話或行文中,放棄通常使用的本名或語句,而另外找其他與本名密切相關的名稱或語句來代替,稱為借代。借代除了使文辭新奇有趣之外,還可以凸顯事物的特徵,使要表達的命意更為適切、細膩、深刻。

舉例與說明:(請填寫)

1.草澤群雄,後先崛起。→以「草澤」代指

2.朱、林以下,輒啟兵戎。→以「兵戎」代指

3.以成風雨名山之業。→以「名山」代指             ,此用以代指

4.黃髮垂髫。(陶淵明桃花源記)→以「黃髮」代指       ,「垂髫」代指

5.傴僂提攜。(歐陽脩醉翁亭記)→以「傴僂」代指       ,「提攜」代指

6.非絲非竹。(歐陽脩醉翁亭記)→以「絲竹」代指

7.卒以此死東市。(司馬光訓儉示康)→以「東市」代指

8.羅紈之盛。(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以「羅紈」代指

9.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出師表)→以「布衣」代指

10.居廟堂之高。(范仲淹岳陽樓記)→以「廟堂」代指

11.吾師肺肝。(方苞左忠毅公軼事)→以「肺肝」代指

12.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魏徵諫太宗十思疏)→以「神器」代指

 

()被動句式――見、為、於、被

說明

例句       請翻譯各句

1.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蘇軾留侯論)

2.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孟子梁惠王上)

3.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或以才名見知,或以清白見賞。(李白與韓荊州書)

1.左右兩山多巨石,為硫氣所觸,剝蝕如粉。(郁永河北投硫穴記)

2.梅花為寒所勒。(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3.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1.不拘於時,請學於余。(韓愈師說)

2.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司馬光訓儉示康)

3.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蘇軾赤壁賦)

4.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孟子滕文公上)

5.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孟子滕文公上)

1.其被囿也亦巨矣。

2.曲罷曾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白居易琵琶行)

3.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4.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辛棄疾永遇樂)

5.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補充資料:連橫《台灣語典》舉例

 

請將以下《台灣語典》中選出之詞語用今語說明。

 

中晝則(     )。晝呼兜,去聲。「說文」:日之出入,與夜為界。

下晡則向晚。「淮南子」:日至悲谷,是謂晡時。

半冥謂(     )。「詩」「小雅」:噦噦其冥。箋:冥,夜也。

闌珊猶(     )也。李後主詞:春意闌珊。(台語講零錢,就說成闌珊。)

陷眠則壓眠也。陷,入也;謂入於夢境。「方言」:壓眠,內不祥也。

厚話則(     )。「考工記」:弓人厚其液。注:厚,多也。

滾笑謂相戲也。滾,有往來旋轉之意。

見誚,羞也;亦曰見笑。「莊子」: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炫世,恥也。古有炫世求售之語。因其自炫而受人恥。

生混猶生疏也。混,為混沌不明之意。俗作生份

熟事謂(     )也。熟與生反,謂平素所熟習也。

歹勢為自慊之意。謂事之不宜也。俗謂不善曰歹。

獺祭謂暴殄也。如獺之捕魚而祭。「禮」「月令」:獺祭魚。注:獺捕魚而陳之,如陳物而祭。

趁食亦謀生也。趁呼炭。「方言」:趁,逐物也。

展寶猶(     )也。「方言」:荊吳之人相難謂之展。

慣試則慣用。「說文」:試,用也。「書」「堯典」:試可乃已。

扮戲則演戲。扮呼如搬;中原雅音。今俗以妝飾為打扮。

查甫男子曰查甫。甫呼晡。「說文」:甫為男子之美稱。

查某女子曰查某。女子有氏而無名,故曰某;猶曰某人之女某氏、某人之妻某氏。查,此也,猶言此女;則「詩」「召南」之稱「之子」也。

唐山謂(     )也。台多閩、粵人渡海而來,以殖斯土,見初至者稱為唐山客。東南夷之稱中國為唐,猶西北胡之稱為漢也。邱逢甲「台陽竹枝」:唐山流寓話巢痕,潮、惠、漳、泉齒最繁。

草地謂(     )也。台灣初啟,草萊未闢,耕者錯居其間,插竹為籬、編茅為屋,故謂郊野為草地。

王祿謂市中賣術者,如命卜之流以術詐人也。「疑耀」:京師勾闌諢語,紿人曰王祿。

翦綹謂(         ),以翦斷人之財物者。「說文」:緯十縷為綹。綹一作柳。唐皋詩:曾奈京城翦柳多。

烏龜謂無恥者。「明人雜俎」:俗以妻子外淫者,號其夫為烏龜。蓋龜不能交,縱牝者與蛇交也。亦曰污閨;謂其閨中之污亂也。

契兄謂奸夫也。契,合也;謂為一時之契合。

尻川 榖道曰尻川。「楚辭」「天問」:昆崙縣圃,其尻安在。注:尻,脊骨盡處。「山海經」:倫山有獸似麋,其川在尾。郭璞注:川,竅也。

豬稠豬欄曰稠。凡樹柵養蓄者皆曰稠。「集韻」:音迢;密也。「平定台灣方略」有牛稠溪,屬嘉義。

雪文為(     );西洋語。按此語譯文甚雅。雪,洗也。「莊子」:澡雪而精神;則有去垢之意。文,理文理也。

猙生清生則(     ),鄭氏時語;今呼猙生。蓋自滿人猾夏,穢德彰聞;忠義之士,憤其無道,至以禽獸比之,所謂不與同中國也。

搰力猶(     )也。「莊子」:搰搰然,用力多而見功寡。注:搰搰,用力貌。

凍酸謂(     )者。水凍曰堅,人吝亦曰慳。酸為貧寒氣味。

歸陣則合群。歸,附也;陣,行列也。「易」:歸奇於扐以象閏。注:歸,並合也。

歸氣則一氣;猶言攏總也。

荒騷謂好游也。「孟子」:流連忘反謂之荒。注:荒,無厭也。「玉篇」:騷,動也。

姑成猶婉勸;謂姑成其事也。

保庇則(     )。「宋史」「楊延昭傳」:帝謂宰相曰:『延昭忠勇自效,朝中忌之者眾;朕力為保庇,以及於此』

款待則(     )。「博雅」:款,誠也。「增韻」:待,遇也。

 

請將心智圖完成於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