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修訂)蘇軾(赤壁賦)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

暖身一下:

陶淵明藉由一條水流,讓漁人發現桃花源,美好的世界隱身其中;歐陽脩在滁州有一座聽泉的醉翁亭,樂在其中;袁宏道在遊西湖中註解了他與眾不同的靈性生活;白居易在江邊送客,水上的琵琶聲引來身世之悲;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以為仁人志士的情緒胸襟不該受制於湖上風光的變化……,溪水、泉水、湖水、江水究竟在文人筆下還可以發展出怎樣的浪漫情懷或悠遠哲思?就讓蘇軾帶領我們赤壁一遊……

 

以下是蘇軾貶謫惠州時期寫給蘇轍的一封書信,閱讀後你大概可以了解貶官後的生活吧!

  「惠州市井寥落,然猶日殺一羊,不敢與仕者爭買,時囑屠者買其脊骨耳。骨間亦有微肉,熟煮熱漉出(自注:不乘熱出,則抱水不乾),漬酒中,點薄鹽炙微燋食之。終日抉剔,得銖兩於肯綮之間,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數日輒一食,甚覺有補。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芻豢,沒齒而不得骨,豈復知此味乎?戲書此紙遺之,雖戲語,實可施用也。然此說行,則眾狗不悅矣。」(蘇軾與子由書)(93學測)

*語譯:惠州的菜市場不熱鬧,但每天還是有人殺一隻羊在賣。我不敢和官員們爭買羊肉,只是常跟屠夫買羊脊骨而已。骨節之間也有一點點肉,煮熟,趁熱剔出來(自注:如果不趁熱剔出肉,肉就會含太多水分),泡一點酒,沾點薄鹽烤得稍微焦黃來吃。我鎮日剔肉吃,在骨頭之間錙銖必較,自以為得意歡喜,就像剔蟹肉吃一般。大抵幾天就吃一次,覺得對身體有滋補。子由你三年來吃大堂全席,大塊吃肉,恐怕到了老死都沒有機會啃到骨頭吧!又怎知這羊脊骨中的肉屑兒滋味無窮哩!開玩笑地寫這信給你,雖是玩笑,實在可行。但這吃法如果大行於世,那些沒骨頭可啃的狗兒們恐怕會大不高興呢。

 

閱讀下列文字,並從參考選項中選出正確選項填入空格。

參考選項:

(A)瑜亮情結

(B)懷瑾握瑜

(C)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D)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絃

(E)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周瑜雖然是一位以軍事見長的吳國名將,但他的事蹟卻豐富了中國的語言及文學。例如現今用來代指「兩個才能相當的人暗中較量」的成語――(1.  ),其中的「瑜」即指周瑜。據說他精通音律,所以唐詩中有(2.  )的句子。但真正讓他名留千古的,則是在赤壁一戰大敗曹軍。雖然杜牧的詩說:(3.  ),似將周瑜的獲勝歸功於天候的巧合,但蘇軾筆下的周瑜:(4.  ),可是一位從容用兵的豪傑人物。

 

小問:

1何謂四大韻文?「赋」本義?出自何書?賦體源於何文?有何特徵?

2何謂「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此指誰之文風?

3宋詩有何特色?宋詞又有何分派?蘇軾屬何派?為何?

4賦體於各時代中以「說理」為主的是何朝代?有何原因?(與各朝代文學特色有關)

5誰開漢賦之先聲?賦聖是誰?解釋「洛陽紙貴」,是指誰?

6蘇軾 定風波:「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有何寓意?

 

 

 

 

【學習重點】

◎補充注釋

1.「自我」與「客」之間的對話:主客問答是賦體寫作的重要特徵之一。這種方式起源於荀子賦篇以及屈原的漁父、卜居,到了漢賦,遂演變成基本形式。主、客通常不必真有其人,有時「客」只是作者設計出來的另一個我。因此赤壁賦中的客,除了指道士外,亦有人將之視為作者的虛擬自我。

2.蘇軾文學成就:

散文

1.承繼前代散文家的成就,有韓文的氣勢、柳文的意境和歐文的平易。反對形式主義的不良文風,提倡文章內容、形式與風格的多樣化和獨創性。對於多樣的風格,蘇軾自述:「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文說)(語譯:我的文采就像是萬斛的泉源一樣,隨時隨地湧出,好比在平地上,文思汩汩如湧泉,即使一日奔流千里也不難。我的文思,隨著山勢石形彎曲,隨著遇到的事物變換形式,無法測量。能夠知道的,就是我知道自己的文思在應該繼續的時候繼續,應該停止的時候停止,如此罷了!)

2.散文與歐陽脩並稱「歐蘇」,甚至有「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根」的說法。

1.以才學為詩,書卷味濃;以文字為詩,散文味濃;以議論為詩,理學味濃。

2.與黃庭堅並稱「蘇黃」,為北宋詩壇四大家之一(北宋四大家:歐陽脩、王安石、蘇軾、黃庭堅)。

3.沈德潛說詩晬語論蘇詩說:「蘇子瞻胸有洪爐,金銀鉛錫,皆歸熔鑄。其筆之超曠,等於天馬脫羈,飛仙游戲,窮極變幻,而適如意中所欲出。韓文公後又開闢一境界也。」

開「豪放」一派詞風,與「婉約」同為宋代詞壇兩大派別,與辛棄疾並稱「蘇辛」。【96學測】

以前、後赤壁賦,上承晚唐杜牧的阿房宮賦,和宋代歐陽脩秋聲賦的形式結構,為散文賦經典。

書法

取法唐代顏真卿,卻能獨創一格,以行書、楷書見長,筆法肉豐骨勁,跌宕自然。與黃庭堅、蔡襄、米芾並稱宋代四大書法家。

繪畫

善畫竹石,主張神似、傳神,風格獨具。影響後世鄭板橋

【題解】

◎補充注釋

1.赤壁:山名,有四處。

(1)蒲圻赤壁:三國「赤壁之戰」的古戰場,位於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約四十公里。又稱嘉魚赤壁、周郎赤壁、武赤壁。

(2)黃岡赤壁:即蘇軾赤壁賦所云之處,位於今湖北省黃岡市赤鼻磯。又稱東坡赤壁、文赤壁。

(3)江夏赤壁:位於今湖北省武昌市赤磯山。又稱赤磯。

(4)漢陽赤壁:位於今湖北省漢陽市沌口的臨嶂山,與烏林峰相對。

2.賦:

起源

名稱取自詩經六義的賦(但漢賦的宏肆與詩經中的賦體並無直接關係)

體製

1.楚辭體的賦,脫胎於楚辭。

2.問答方式鋪陳的散文賦,源於荀子賦篇。

形式

著重鋪陳的手法、對仗的句式、華麗的文藻,來描寫客觀現實或發表議論。

類別

別名

時代

      

代表作家及作品

騷賦

 

戰國

1.多六、七言,句中多有「兮」字

2.體製宏偉、辭藻華麗、情感纏綿

屈原:離騷

短賦

荀賦

篇章短小,採說理方式鋪陳

荀子:賦篇

古賦

漢賦

大賦

辭賦

兩漢

1.篇幅長

2.詞藻華麗、筆勢誇張

3.好堆砌冷僻之字

4.少押韻、少用典

賈誼:鵩鳥賦(開漢賦之先聲)

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賦聖)

揚雄:甘泉賦

班固:兩都賦

張衡:二京賦歸田賦

(以上四位為漢賦四大家)

駢賦

六朝賦

俳賦

小賦

六朝

1.篇幅小,抒情多於鋪陳

2.全用駢偶

3.多押韻、多用典

曹植:洛神賦

王粲:登樓賦

陸機:文賦

左思:三都賦(洛陽紙貴:時人競相傳寫,使洛陽的紙價上漲)

江淹:別賦

律賦

 

唐代

科舉考試用;更講究對仗和押韻

王勃:春思賦

文賦

散賦

散文賦

宋代

1.化典重為流利

2.抒情寫景極近散文

3.大扺以說理為主,不重格律

歐陽脩:秋聲賦

蘇軾:赤壁賦

股賦

八股

文賦

明清

雜糅律賦、散賦和八股句法

 







◎寫作背景

  蘇東坡因「烏臺詩案」遭貶至黃州,神宗元豐三年二月初抵黃州時無居所,經太守徐君猷協助,居定惠院,後遷城南臨皋亭。元豐五年築東坡雪堂,號東坡居士,時已四十七歲。元豐五年農曆七月十六日,東坡和好友夜遊泛舟於赤壁,在良辰美景的自然懷抱中,深感人之渺小及倏忽,時間悠悠,所求為何,於是藉著摹寫江風水月,品賞自然的無盡藏,將己身與宇宙對列,遂寫下前赤壁賦這篇傳頌古今的名作。

◎赤壁賦附言

  蘇東坡於元豐五年作赤壁賦;六年,友人傅堯俞(欽之)派人前來向他索求近稿,遂書赤壁賦以寄之,同時寫了一段附言囑咐說:「軾去歲作此賦,未嘗輕出以示人,見者蓋一二人而已。欽之有使來,求近文,遂親書以寄。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從這個附言中可以看出,蘇軾寫完赤壁賦,「未嘗輕出以示人」,就是不曾輕易給別人看,欽之派人來索取他的新作,因為是信得過的朋友,才親自手書「以寄」。奇怪的是,他還要求朋友「深藏之不出」,不能給別人傳閱,這是為什麼呢?如果只是一般的遊記,一般的抒情,為什麼不敢「示人」?推敲附言不難發現,關鍵在「多難畏事」四個字裡。東坡害怕此文一出,就會生出事端,招災惹難,再次蒙受烏臺詩案之類的文字獄。

【作者】

◎補充注釋

1.軾:車前橫木,設在車廂前供人憑依、觀瞻。故蘇「軾」字子「瞻」,名與字相輔。

2.烏臺詩案:烏臺,御史臺。因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故稱烏臺。又因官署遍植柏樹,故又稱「柏臺」。

(1)時間: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實施王安石變法,變法失利後,又在元豐年間(10781085)從事改制。就在變法到改制的轉折關頭,即元豐二年發生了烏臺詩案。

(2)事由:因蘇軾在詩文中表露對新政的不滿,由於他是當時的文壇領袖,若任由他的詩詞在社會上傳播,對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宋神宗的默許下,蘇軾被抓進烏臺。

(3)經過:蘇軾被關四個月,每天被逼迫交代他以前寫的詩的由來和詞句中典故的出處。

(4)結果:在多方友人積極營救,和太皇太后(仁宗的曹皇后)重病之際以釋放蘇軾作為唯一要求等多種原因下,蘇軾免除殺身之禍,但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署公事。至此,「烏臺詩案」風波才告平息。

(5)影響:詩案之前,蘇軾的政績卓著,其詩詞作品多表現揮灑自如的政治豪情。詩案之後,作品就少有致君堯舜的豪放超逸,而轉向描寫大自然及人生體悟。至於晚年謫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曠達的心境就更加顯露了。

3.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語譯:長江滾滾東流,浪濤洶湧,沖刷盡所有的英雄人物。在這古代的城堡西邊,聽說是三國時代周瑜擊退曹操的赤壁,亂石聳立,直插雲端,巨浪不住地擊沖岸邊,捲起很多雪白的浪花。江山美得像圖畫一樣,其間又有多少英雄人物呢? 我遙想當日的周瑜,因與小喬新婚,特別顯得英姿俊發。搖起羽扇,戴上綸巾,閒談笑語之間,強悍的曹軍水師已經被燒成灰燼了。我想起故國的無限江山,人們都應譏笑我多情,這麼年輕就長出白髮來了。人世間就像夢境一般,何妨拿起一杯酒,向著江中的明月憑弔。)

4.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語譯:不要在意雨點穿過樹林敲打葉子的聲音,何妨一邊呼嘯歌唱,一邊散步。一根手杖,一雙草鞋,比騎馬還要輕快,大雨又有什麼可怕呢?煙雨瀰漫,但願穿著蓑衣度過此生。 清涼的春風把酒意吹醒了,有些寒意,山頭的落日卻來迎接著我。回頭看一路走來寂靜冷清的地方,一路回去,既沒有風雨,也沒有天晴。)

◎生平軼事

「東坡居士」稱號之由來

  北宋元豐三年(一○八○)二月一日,蘇軾謫居於黃州。當時,蘇軾在黃州生活頗為窮苦,靠他的老朋友馬正卿和黃州太守徐君猷的幫助,而得到臨皋亭下的數十畝荒地來加以耕種,因而改善了民生問題。由於這塊地位在黃州城東,是一塊坡地,正好與唐代詩人白居易當年植樹種花的忠州「東坡」相似。蘇軾老早就很敬慕白居易,於是效法白居易,將其地稱為「東坡」,自號「東坡居士」。蘇軾還在東坡上築室,取名為「雪堂」,並親自寫了「東坡雪堂」的匾額。

【課文與注釋】

第一段:記述出遊時間、地點,並略述月夜泛舟緣起及飄飄欲仙、遺世成仙之感。

◎段析:藉美景好酒、與友歡遊之良夜,興發飄然欲仙之絕佳情境。

小問:此段乃由敘事(人事時地物)、寫景、抒情組合而成,請指出分別為哪些句子?

 

1.蘇子與客:客者何人,無須深究,文中擬客發問、主客對答是賦體中傳統手法,主與客其實都是作者化身,「客」之所言是蘇軾對現實的感受,而「主」之所云則是蘇軾對哲理的領悟。

2既望:

朔:農曆每月初一。

望:農曆每月十五日。

既望:農曆每月十六日。

晦:農曆每月最後一天。

◎小問:請問曹操寫作此詩最主要用意為何?「掇明月」「烏鵲飛」「周公吐哺」有何寓意?

短歌行/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語譯:飲酒作樂要盡情歡歌,人生能有多久?像晨露見陽光就乾沒,逝去的時日憂愁多於歡樂。心情振奮而激昂慷慨,憂思難忘啊久占心窩。煩悶的憂思怎樣解脫,唯有狂飲美酒強作樂。穿著青領服飾的賢才,長久地牽掛著我的心。只是為思念你的緣故,我低聲吟詠此詩直到如今。鹿群於荒野呦呦共鳴,悠然而自得聚食艾蒿。尊貴的客人光臨舍下,我奏瑟吹笙熱情歡迎。高空懸掛的那輪明月,何時才能將你摘取呵?我心中壓抑著的憂思,不能斷絕不思。翻山越嶺遠道而來的賓客,有勞尊駕專程探望我。久別重逢共飲敘談,回憶往日情誼似長河。明月燦爛星星稀疏,眼望烏鵲向南飛去。繞樹盤旋一圈又一圈,沒有枝頭可作為依託。堆積土石山嶺拔天高,匯集細流海水深難測。期許自己像周公那樣禮待賢士,使得天下人心都歸附於我。)

9一葦:為借喻修辭,非借代。借代的定義是以部分代替全體,或是以古代今。一葦並非小舟的一部分,僅是用來譬喻船的大小,故「一葦」借喻為小舟。

12馮虛御風:太虛的省語。道家稱天空為太虛。

ㄓㄨˇ

 

舉酒屬客。

通「囑」,交代。

屬予作文以記之。(范仲淹岳陽樓記)

 

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曹丕典論論文)

跟隨。

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史記項羽本紀)

ㄕㄨˇ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桃花源記)

隸屬。

名屬教坊第一部。(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第二段:飲酒甚樂、扣舷歌唱,客人以簫聲相和,但樂聲哀怨,引人傷感。

◎段析:承前續寫歡愉之極而歌,較之吹簫客相和的音聲,製造偌大反差,以為下文張本。

◎小問:

1此段描寫的重點為「敘事」兼「抒情」,請問敘甚麼事?情感發生甚麼變化?

2東坡以「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描寫洞簫客簫聲的哀戚動人。請寫出用以形容音樂感人至深的兩句成語或錦句?

 

2.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1)形容簫聲使聽者感動,義同「三月不知肉味」。

(2)悲音的具體化,極寫音樂的感染力。

(3)形容謫居異地如「潛蛟」,心境抑鬱難平。失寵如「嫠婦」,身況悲哀淒涼。

 

第三段:東坡愀然而問;洞簫客藉懷古傷今,感歎人生短暫渺小。

◎段析:蘇子之問,為承上啟下之樞紐,蘇子與客進行哲理對話之基礎。

小問:洞簫客所悲者為何?羨慕者為何?

 

37橫槊賦詩:一說形容才氣縱橫,能文能武。

ㄌㄧㄠˊ

 

山川相繆,鬱乎蒼蒼。

 

通「謬」,錯誤。

多辭繆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莊子盜跖)

 

纏束、緊纏。引申為修補,使之堅固。

未雨綢繆。

ㄇㄨˋ

通「穆」,古代宗廟的位次。

左昭右繆。序以昭繆,別之以禮義,人道竭矣。(禮記大傳)

ㄇㄧㄠˋ

姓氏。

蘭陵繆生。(史記儒林列傳)

    莊子言以瓠為樽,而蘇軾文中則以匏為樽,事同而名異。又有「瓠犀」一詞,是葫蘆子瓣,比喻潔白整齊的牙齒,是美人的特徵之一。爾雅郭璞注:「瓠,壺也。」是瓠有「瓦壺」意。就葫蘆之意而言,匏與瓠乃異名而同實。然而匏為樂器名,瓠無此義。

 

第四段:東坡以水、月為喻,說明萬物盛衰消長之理。藉此以消除客人感歎,且說明自適而處之道。

◎段析:藉由現象面有變化的江水和月亮,本體面「未嘗往」和「卒莫消長」,說明「變」與「不變」二者的對應關係,從而破解「個體渺小」、「生命短暫」的困境。

    小問:

1東坡以水月為喻來說明人生萬物變化之理,若以表格來揭示這個抽象意涵,哪些句子適宜填入以下格中。

 

變(現象)

 

 

不變(本質)

 

 

2你認同蘇軾的觀點嗎?為什麼?

3請閱讀下文,莊子德充符云:「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這段話的內涵和赤壁賦中哪一段話可以彼此輝映。

魯有兀者(受過刖刑只剩一隻腳的人)王駘,從之遊者(向他學習)與仲尼相若。常季問於仲尼曰:「王駘,兀者也,從之遊者與夫子中分魯(在魯國平分學生)。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聖人也,丘也直後而未往耳。丘將以為師,而況不若丘者乎!奚假魯國!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動詞,超過)先生,其與庸(平庸之人)亦遠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獨若之何(如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明悉、通曉)乎無假(假:憑依;“無假”即是“無待”)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聽任事物的變化)而守其宗(本旨)也。」常季曰:「何謂也﹖」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肝膽器官緊連,比喻近)楚越(楚越兩國,比喻遠)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一樣)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適合聽覺、視覺的東西),而遊心(使心靈自由馳騁遨遊)乎德之和;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錄自《莊子‧德充符》)

【翻譯】

魯國有個被砍掉一隻腳的人,名叫王駘,可是跟從他學習的人卻跟孔子的門徒一樣多。孔子的學生常季向孔子問道:「王駘是個被砍去了一隻腳的人,跟從他學習的人在魯國卻和先生的弟子相當。他站著不能給人教誨,坐著不能議論大事;弟子們卻空懷而來,學滿而歸。難道確有不用言表的教導,身殘體穢內心世界也能達到成熟的境界嗎?這又是什麼樣的人呢?」孔子回答說:「王駘先生是一位聖人,我的學識和品行都落後於他,只是還沒有前去請教他罷了。我將把他當作老師,何況學識和品行都不如我孔丘的人呢!何止魯國,我將引領天下的人跟從他學習。」

常季說:「他是一個被砍去了一隻腳的人,而學識和品行竟超過了先生,跟平常人相比相差就更遠了。像這樣的人,他運用心智是怎樣與眾不同的呢?」仲尼回答說:「死或生都是人生變化中的大事了,可是死或生都不能使他隨之變化;即使天翻過來地墜下去,他也不會因此而喪失、毀滅。他通曉無所依憑的道理而不隨物變遷,聽任事物變化而信守自己的要旨。」常季說:「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從事物千差萬別的一面去看,鄰近的肝膽雖同處於一體之中也像是楚國和越國那樣相距很遠;從事物都有相同的一面去看,萬事萬物又都是同一的。像這樣的人,將不知道耳朵眼睛最適宜何種聲音和色彩,而讓自己的心思自由自在地遨遊在忘形、忘情的渾同境域之中。外物看到了它同一的方面卻看不到它因失去而引起差異的一面,因而看到喪失了一隻腳就像是失落了土塊一樣。」

 

◎本段係全文精華,作者以充滿哲理的思辨方式,展現豁達超然之胸次,成功化解客所代表之凡人思維。

51蓋將:一說「將」作「如果」解。

52曾:副詞,表示事實出人意外或已達到某種極限。常用於否定句中,起強調作用。相當於「乃」,可作為「竟、甚至」解。如列子湯問:「以吾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54無盡藏:即指任人取用而不竭。

 

ㄕˋ

 

吾與子之所共適。

往、到。

子適衛,冉有僕。(論語子路)

 

女二人,長適進士虞大蒙,次適承議郎郭逢原。(蘇軾劉夫人墓志銘)

相合。

得請江湖,雖適平生之願。(蘇軾答莫提刑啟)

作副詞用,表「恰巧」。

現在適逢暑假,機位一票難求。

 

專主、一定。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第五段:敘主客悟道後,盡情歡樂,醉臥舟中。

◎段析:總結全文,藉賓主盡歡,醉臥舟中的瀟灑,點出遊赤壁之終極旨趣。

狼藉

狼藉

 

杯盤狼藉。

 

聲名狼藉。

ㄐㄧㄝˋ

 

相與枕藉乎舟中。

鋪墊。

1.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世說新語)

2.歸則藉槁於地。(汪中先母鄒孺人靈表)

 

1.藉刑以除刑。(商君書開塞)

2.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李斯諫逐客書)

鋪墊物。

藉,祭藉也。(說文解字)

ㄐㄧˊ

眾多而雜亂的樣子。

藉藉。

【課文總問答】

小問:

1本文自何處開始,讓我們看見從情感的發抒進入哲理的演繹?請說明。

2「中國讀書人,達則行儒墨之仁愛;窮則存佛道之胸臆。」試問本文你見到哪種思想內涵?為什麼?又此種思維在哪一段落中展現?

3三國演義卷頭詞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上述這闋詞所闡述的意境與本文何處的敘述可以相互輝映?

4東坡與友人月夜泛舟為真有其事,但文中的洞簫客是否與東坡真有一段如此深刻的對話,歷來頗受討論。多數學者以為洞簫客之言乃東坡心中另一個聲音,試問若循此脈絡,下列(  )內何者當填入「東坡」或是「洞簫客」。

註:「超我」指超脫現實的自我;「本我」指處於現實的自我。

答:超我――

  本我――

  達觀我――

  苦悶我――

5本文當中「水」、「月」是重要的媒介,它們在全文中如何呈現?又發揮了什麼作用?

◎ 小問:

1前、後赤壁賦在寫作時間、敘事、寫景、抒情、說理,有何不同?

2看見一鶴、夢一道士,有何寓意?

                                後赤壁賦                              蘇軾

【說明】赤壁賦不宜割裂而讀,但受限於範文篇數,只能選前賦,故此處要求再讀後賦蓋唯二賦合讀,始能完整掌握東坡面對生命須臾此一問題時,所產生的起伏轉折以及最後的體悟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歎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於是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栖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俛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語譯:這年十月十五,從雪堂出來,準備回到臨皋;兩個客人跟我一道,同走過黃泥坡。這時已經有了霜和露水,樹的葉子完全脫落,人影倒映在地上,抬頭看見晶明的月亮,大家看著都很喜歡,一路邊走邊唱,互相應和。一會兒卻歎氣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又沒有菜;月這樣白,風這樣清爽,怎麼對得起這樣的好夜色!」客人說:「今天黃昏時候,網得了些魚,大口細鱗,樣子倒很像松江的鱸魚。不過怎樣才能弄得到酒呢?」回到家裡跟太太商量,太太說:「我這兒有一斗酒,收藏已經很久了,正是準備供應你隨時需用。」於是便帶了酒和魚,再到赤壁遊賞。江流發出了聲響,岸上有千尺聳立的絕壁,山這樣高,顯得月更小,江水水位低落,石便出現;算來才隔沒多久,這江山卻變得幾乎認不得了!

我撩起衣服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崖,撥開稠密的雜草,蹲在像虎豹一樣的怪石上,攀爬像虬龍一樣的樹枝,仰攀鶻鳥高險的窠巢,俯看河伯馮夷幽邃的宮殿,兩個客人都無法跟隨上來。突然傳來一聲長嘯,只覺得草木都為之震動,鳴聲在山谷回響,狂風吹起,波濤翻湧。我也感到憂愁悲傷,肅穆恐懼,毛髮悚然覺得不能再行逗留。返回船上,把船直放江心,任憑江水飄流到什麼地方,便在什麼地方休息。

那時差不多半夜了,四面看看,寂靜無聲。恰好一隻鶴,從東邊橫掠江面而來,翅膀像車輪,身上像穿著黑裙白衣一般,戛戛地長鳴,掠過我的船兒向西而去。不久,客人散去,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位道士,穿著羽毛衣服,彷彿跳舞的姿勢,經過臨皋亭下,對我作揖說:「赤壁遊得暢快嗎?」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答。我說:「啊啊!我知道了。飛著叫著經過我身邊的,不就是您嗎?」道士瞧著我笑,我驚醒過來,打開窗戶一看,卻不見他在那裡了。)

二篇題旨相承但感悟已異:

 

前赤壁賦

後赤壁賦

寫作時間

元豐五年七月十六日,初秋

元豐五年十月十五日,初冬

字  數

五三七字

三五三字

人  物

蘇子與洞簫客

蘇子、婦、二客、夢中道士

主客關係

主客思想相對,客悲愁而蘇子曠達。

二客不能從,故由夢中道士點化之。

景  象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寫秋夜江景的幽靜安寧。

寫「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寫冬夜的幽峭寥落。

體悟感懷

感於萬物盛衰消長之理,「常」與「變」的生命哲學,停留於觀念認知層次上的超越。全文情緒轉折由喜轉悲而樂,呈現一種曠達圓通的了悟。

領悟到「化」才是萬物本質,將悟境落實到個體與宇宙生命現象。幻覺與夢境的描述,呈現神祕氛圍,情感壓抑而深沉。

寫作主線

通過主客對話,發抒議論感悟,多直抒胸臆。

著重敘事記遊,以登山獨遊反映內心哀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