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請先參酌用法

http://sk1492.pixnet.net/blog/post/245937160-%E4%B...

臺灣通史序                           連橫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試說明連橫寫臺灣通史的使命感是由何而起。

 

2.試說明連橫在保留臺灣文獻上的成就。

 

3.綜合本文,請說明連橫重修臺灣史的原因。

 

4.連橫在本文中論及「舊志不載」者有哪些?

 

5.試說明歷史有何重要性。

 

6.請為下列歷史事件依先後順序填上序號。

 

事件

先後順序

英人之役

 

法軍之役

 

美船之役

 

朱一貴

 

林爽文

 

7.試整理說明修臺灣史困難的原因。

 

1.

文獻資料

 

 

2.

口述歷史

 

 

3.

時代因素

 

 

8.請說明臺灣通史的體例。

 

9.連橫花了多久的時間寫成臺灣通史?

 

10.請說明連橫撰寫臺灣通史的目的。

 

【教學資料】

借代

  談話或行文中,放棄通常使用的本名或語句,而另外找其他與本名密切相關的名稱或語句來代替,稱為借代。借代除了使文辭新奇有趣之外,還可以凸顯事物的特徵,使要表達的命意更為適切、細膩、深刻。

1.草澤群雄,後先崛起。→以「草澤」代指鄉野、民間。

2.朱、林以下,輒啟兵戎。→以「兵戎」代指戰爭。

3.以成風雨名山之業。→以「名山」代指古帝王藏書之府,此用以代指傳世不朽的著作。

4.黃髮垂髫。(陶淵明桃花源記)→以「黃髮」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幼童。

5.傴僂提攜。(歐陽脩醉翁亭記)→以「傴僂」代指老人,「提攜」代指小孩。

6.非絲非竹。(歐陽脩醉翁亭記)→以「絲竹」代指樂器或音樂。

7.卒以此死東市。(司馬光訓儉示康)→以「東市」代指「刑場」。

8.羅紈之盛。(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以「羅紈」代指穿著精緻華美的遊客。

9.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出師表)→以「布衣」代指平民百姓。

10.居廟堂之高。(范仲淹岳陽樓記)→以「廟堂」代指「朝廷」。

11.吾師肺肝。(方苞左忠毅公軼事)→以「肺肝」代指志節、心。

12.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魏徵諫太宗十思疏)→以「神器」代指「帝位」。

史學之體例

分類項目

體例

說明

代表書籍

時間

通史

貫通若干朝代的史書。

史記

斷代史

單記某一朝代的史書。

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體裁

編年體

以年代為主,詳一國之政體。

春秋、左傳、資治通鑑

紀傳體

以人為主,詳一人之事蹟。

史記、漢書、臺灣通史

紀事本末體

以事為主,詳一事之本末。

通鑑紀事本末

國別史

以國為主。

國語、戰國策

 

著名通史之比較

書名

《史記》(正史)

《資治通鑑》(非正史)

《臺灣通史》(非正史)

作者

西漢 司馬遷

北宋 司馬光等

民國 連橫

時間

黃帝~漢武帝 太初年間

(二千五百年間)

戰國~五代

(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隋代~臺灣割讓予日本(一千二百九十年)

費時

十八年

十九年

十年

體例

紀傳體

編年體

( 紀傳體 )

備註

1.      紀傳體之祖,紀傳體之體例為後世正史所傳承

2.      通史之祖。

1.      宋神宗以為鑑往知來,有資治道,賜名《資治通鑑》。

2.      胡三省作注。

1.      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凡八十八篇。

2.      旨在發揚民族大義。

 

◎ 文體: 序跋類文體

作用

說明著作的旨趣及經過,或是他人對著作的介紹說明。

發展

1.      序:最早可以追溯自《詩序》。一直到漢代才正式出現以「序」為文體名的文章,如《史記》的〈太史公自序〉。

2.      跋:與序的性質相似,合稱為「序跋體」。一般而言,序較詳細,跋較簡略。漢、晉諸書無題跋。唐代韓、柳始有讀某文題其後之名,是讀書偶有所得,故書於簡後以備遺忘者。「跋」此一文體名稱,是自宋代歐陽脩、曾鞏寫作此類文章後才算正式成立。

位置

「序」在漢代以前都是放置在全書之後,如《史記•太史公自序》、〈說文解字敘〉等。魏晉以後在序文之後又有增補,才逐漸移到全書之前。於是稱在書前者為「序」,在書後者為「跋」,合稱「序跋體」。

別名

序:敘、緒、引言、前言、弁(ㄅㄧㄢˋ)言、序言、卷頭語。

跋:後序、後記、書後、跋尾。

書序

自序

為作者自作,如太史公《史記》序,自序可更深切表達作者著書之原委與寄託

他序

請別人作序,起於左思。據說左思〈三都賦〉完稿之後,自認名氣不夠大,於是請求當時著名的學者皇甫謐為他寫序。皇甫謐於是寫了〈三都賦序〉,三都賦因增加序文而得世人重視,造成洛陽紙貴的盛況。從此以後,請人作序遂成風氣。

詩序

記詩之本事,為詩人自撰。 例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陶潛〈桃花源記〉。

詩集序

古人親朋宴聚,在宴上飲酒賦詩,詩成,集合成冊,再由在場某人為此詩集作序。例如: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王羲之〈蘭亭集序〉。

 

課文探究

    閱讀框內文章之後,請說明:

()根據作者的體會,當時修撰臺灣史有哪些困難?

()作者何以在困難重重之下,仍堅持立即修史?

    答案必須標明()(),分列書寫。()()合計文長約250-300字。

文字方塊: 顧修史固難,修臺之史更難,以今日而修之尤難。何也?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老成凋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譚,事多不實,則考獻難。重以改隸之際,兵馬倥傯,檔案俱失,私家收拾,半付祝融,則欲取金匱石室之書,以成風雨名山之業,而有所不可。然及今為之,尚非甚難。若再經十年、二十年而後修之,則真有難為者。是臺灣三百年來之史,將無以昭示後人,又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連橫〈臺灣通史序〉)

 【參考答案】

()當時修臺之史的困難主要是缺乏史料,可從三個面向來看:

1.          「徵文難」:臺灣的文獻資料缺乏,不易蒐集且取證困難。

2.          「考獻難」:熟悉掌故的耆老紛紛去逝,連可供參考的口述歷史也沒有

3.          欲取金匱石室之書難」:當時臺灣淪入日本之手,公家檔案、私人收藏,大都受兵災、火災損毀。

()正是在困難重重之下,更應立即修史,因為再經十年、二十年以上,困難會更加劇,雖然作者並未具體說明箇中困難,若考慮當時的臺灣政治現實,即可知作者是有所忌諱的。因為當時日本政府正大力推動大和文化,企圖消滅臺灣的傳統文化,在這種情況下,臺灣史料更容易湮滅,如果不把握時機積極修史,恐怕之後更難修撰。

 

學測模擬測驗 (非選題部分)

閱讀框內文章之後,請分析:()作者撰述臺灣通史的動機何在?請加以說明。() 作者認為臺灣舊有方志,有哪些缺失?請加以說明。() 作者說:「顧修史固難,修臺之史更難,以今日修之尤難。」又說:「及今為之,尚非甚難,若再經十年、二十年而後修之,則真有難為者。」其原因為何?。答案必須標明()()(),並分列書寫。

 

一、  作者撰述臺灣通史的動機約有三項:其一,舊的方志有很多缺失(參見第二題)。其二, 基於「國可滅而史不可滅」的理念,刻意保存臺灣歷史,讓臺灣同胞有所鑑戒。其三,緬懷先人拓殖斯土的艱辛,鼓勵臺灣同胞「惟仁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

二、  作者認為臺灣舊有方志,有四項主要的缺失:其一,只記清朝一代,荷蘭人和明鄭歷史,缺而不錄。其二,臺、鳳、彰、淡諸志,只記局部地區,不能涵蓋全臺。其三,海通以後重要涉外事件和草澤群雄起義事件,均缺而不錄。其四,臺灣建省之後的建設成果,缺而不錄。

三、  作者在本文第四段敘述修撰臺灣歷史的困難,總計有「徵文難」、「考獻難」,以及史料受兵災、火災損毀等等的難處,然而修撰臺灣歷史除了這些一般的難處外,作者於文中又特別指出:「若再經十年、二十年而後修之,則真有難為者。」至於一、二十年後臺灣歷史難修的原因為何?作者並未具體說明,其實作者是有苦衷和忌諱的。臺灣自割讓給日本之後,日本政府即一方面加強殖民統治,另一方面逐漸有計畫的消滅臺灣的傳統文化,作者處身日治時代,又從事報業工作,其所接觸的訊息與感受,自然較一般人深刻而強烈。在第三段中,作者暗中將割讓臺灣比喻為亡國,說:「國可滅而史不可滅」;在第四段中說:「若再經十年、二十年而後修之,則真有難為者。」最後一段又說:「追懷先德」、「發揚種性」;作者以曲折隱微的筆法,喚醒臺灣同胞的魂魄,其用心可謂苦矣。

 

 

 

作文

臺灣被稱為「福爾摩沙」(Formosa),意即「美麗之島」,在大洋之濱的這座島嶼上,有許多美麗迷人的特色。請以「臺灣最美的風景」為題撰文,寫出你心目中臺灣最獨特美好的風光,文長不限。

1.記敘、描寫宜占較重之比例,可畫龍點睛,適度加入議論與抒情。

2.宜善於歸納,凸出亮點。

3.與其寫遠在天邊的美麗或人盡皆知的景點,不如寫出自家巷口的夕陽,因為熟悉親切,方能深刻觀察,真誠表現出特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