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向陽、陳義芝【現代詩選(五)】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編

暖身一下:

1.說什麼好呢/唯/吃是第一義的/歌/偶爾也唱/也曾吻過/不少的/啊──酒瓶──(猜人體器官)

2.祇有翅翼/而無身軀的鳥/在哭和笑之間/不斷飛翔──(猜人體器官)

3.沒有碑碣/雙穴的/墓/梁山伯和祝英台/就葬在這裡──(猜人體器官)

4.一對相戀的魚/尾巴要四十歲以後才出現/中間隔著一道鼻梁(有如我和我家人中間隔著一條海峽)/這一輩子是無法相見的了/偶爾/也會混在一起/祇是在夢中他們的淚──(猜人體器官)

5.如果沒有雙手來幫忙/這實在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存在/然則請說吧/咒罵或者讚揚/若是有人放屁/臭/是鼻子的事──(猜人體器官)

6.一出塞無奈就天高地邈/一把慷慨的琵琶/憑她纖纖的手指/撥撥刮刮/能彈壓幾千里的飛沙?/羊群細囓的黃昏/馬前掠過了多少雁陣?/鞍上那宮人一路回首/為何蹄印盡處/不見了長安的蜃樓?──(猜人名)

7.青史上你留下一片潔白,/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楚澤。/江魚吞食了二千多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猜人名)

8.不如學仙去/你原本是一朵好看的青蓮/腳在泥中,頭頂藍天/無需潁川之水/一身紅塵已被酒精洗淨──(猜人名)

一、黑暗沉落下來                                    向陽

小問:

1高三了,請整理並簡述從詩經到現代詩的演變及形成原因!

2哪個你經歷過的天然災害是使你有最沉重的心情?為什麼?分享一下˙˙˙

【題解】

◎寫作背

民國八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時四十七分,於南投縣集集發生芮氏七點三級強烈地震,造成了嚴重的死傷,此為臺灣地區百年以來陸上規模最大的地震。地震發生後,海內外作家紛紛以文字書寫對於九二一地震的感受。向陽於地震次日書寫黑暗沉落下來,發表於九月二十三日,展現了作家對於生活在臺灣這塊土地上人民的深遂之情。

◎亂介紹

亂是向陽的第八本詩集,收錄一九八九年至二○○三年間的創作,共四十三首詩。卷一為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三年的十四首詩作,卷二為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九年的十六首詩作,卷三為二○○○年至二○○三年的十三首詩作,全書依時序排列,凸顯臺灣社會的諸多亂象,傳達詩人心中的沉重憂慮。須文蔚評介亂:「在亂世中書寫時局,不難望見詩人頻頻叩問翻天覆地的時局,或是辯證幾近湮滅的臺灣史。加上其間發生了九二一集集大地震,詩人故鄉幾乎全毀,更可以讀到作者溫暖故里鄉親的詩句。更值得重視的是,作者敏銳地回應了後現代詩美學的挑戰,在嬉戲中展現出歷史的沉痛感,為臺灣的後現代詩寫下了新的篇章。」

◎現代詩的名義及特點

()定義

1.廣義的現代詩:指五四新文學運動以來用白話文創作的新體詩。

2.狹義的現代詩:指紀弦所創現代派的詩,於一九五三年成立「現代詩社」,強調知性。

()別名

1.白話詩:在語言方面,相對於「文言詩」而言。以白話為表達工具所創作之詩。

2.新詩:在形式方面,相對於「格律詩」而言。打破舊詩格律的限制,仿效西洋詩的自由寫作形式,故也可稱「自由詩」。

3.現代詩:在內容方面,相對於「古典詩」而言。呈現現代人的生活感受,內容上有創新。

()特點

1.語言:以白話書寫,用語不避雅俗。

2.內容:相對於古典詩多以抒情為主,現代詩則內容不受限制,寫作題材廣泛。

3.格律:形式自由,無格律限制。但雖不強調押韻,仍講究聲韻節奏,仿效西洋詩的分行、分節,故現代詩不是將白話散文分行書寫。

【作者】

◎向陽筆名由來

取自蘇麟獻范仲淹詩「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前句的意思是靠近水邊的樓臺可先得到月的倒影,後句是指向著陽光的花草樹木,容易得到溫暖而盛放。樹的共同特性在於向下抓緊泥土,向上爭取空間,尋求陽光。筆名之意,應有以此自我期勉、力爭上游、朝向光明之意。

【課文與注釋】

第一段:地震重創臺灣的核心地帶,重創每一個人的心,人命懸於生死的斷崖。

◎段析:本節總結性的敘述巨震所帶來的傷害。本詩以「黑暗」意象轉化地震所帶來的死亡與恐懼。連續使用十六次「黑暗沉落下來」的類疊修辭,凸顯巨震當下的強烈恐懼與隨時面臨死神威脅的心理。死亡與恐懼的指數,在十六次「黑暗沉落下來」類疊強化作用下,猛然地在災民心中無限竄升。

1臺灣的心臟地帶:九二一地震的震央:震央在南投縣集集鎮附近(或稱日月潭西方十二點五公里處)。

 

第二段:地震發生在美好的家園,讓一切美好俱成往昔。

◎段析:作者以「蝴蝶飛舞花香的鄉野」、「小鳥啁啾南風的山谷」、「煦和的燈前」、「晚安的唇間」、「鄉甜的夢裡」及「舒坦的床上」寫巨震前祥和美好的景象,以對比第三節地震後慘烈的景況。

 

第三段:地震未經允許、毫不知會的發生,震垮了家園,震垮了美麗的未來。

◎段析:更深入地表現黑暗如何沉落,與第二節從前家園的情景對比,更顯眼前平野被撕裂、家屋被壓垮、希望被覆滅的沉重。以「災前祥和/災後慘烈」的對比差異,凸顯巨震所帶來的死亡感受。

◎詩人以「未經允許」及「毫不知會」來形容巨震瞬間引爆的震撼。

第四段:祈求悲劇速去,裂傷早癒,以使死者安息,生者堅強。

◎段析:除了首節總結性的敘述巨震所帶來的傷害之外,代表死亡肆虐的「黑暗沉落下來」於第二節至第四節裡呈現出「黑暗沉落下來/震前之平和」→「黑暗,(類疊修辭),沉落下來/震災時的慘狀」→「黑暗,沉落,下來/震後的感傷」→「黑暗沉落下來/震後的悼念」等四種不同的形式,句式富於變化。

◆戚戚

戚戚

相親。

戚戚兄弟,莫遠具爾。(詩經大雅行葦)

 

1. 我心戚戚,祈求世紀末的悲劇速去。

2.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寂寂

寂寂

 

我心寂寂,冀望美麗島的裂傷早癒。

 

1.寂寂楊子宅,門無卿相輿。(左思詠史詩八首之四)

2.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歸有光項脊軒志)

【課文問與答】指題解,指作者,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黑暗沉落下來一詩所講述的背景,是發生在臺灣的哪一個事件?

 

2.詩題「黑暗沉落下來」有何指涉?

 

3.作者以何種心情書寫黑暗沉落下來一詩?

 

4.黑暗沉落下來一詩的寫作技巧為何?

 

5.黑暗沉落下來一詩特殊的寫作技巧具有什麼樣的效果?

 

6.試說明向陽的詩風。

 

7.黑暗沉落下來一詩中,「臺灣的心臟地帶」指的是什麼地方?

 

8.黑暗沉落下來一詩中,「鄉甜」的「鄉」字,以及「重奠奠」的「奠」字,分別具有什麼樣的效果?

 

 

二、四月二十一日,大埤湖                    陳義芝

小問:

1為何陳義芝認為「寫詩如練劍」,請試著說明!你同意嗎?

2書寫是召喚記憶的方式」對你有何特別感受?你同意嗎?

【作者】

◎「後浪」詩人的書寫題材與特色

1.以現實精神寫作。

2.中國古典風味書寫。

3.創新的寫作技巧:如蘇紹連提出「新形式主義」,司徒門(即洪醒夫)嘗試「小說詩」的呈現。

◎陳義芝的寫作理念與成就

陳義芝以研究古典詩為其學術專長,他認為一個研究古典而寫作新詩的人,理當以傳統為立足點,追尋現代創作的新意義,陳義芝以「為這個時代留下可貴的精神象徵」為使命,將古典詩文化作新詩寫作的養料,作品兼具古典與新意,重視語言創新,在沉潛中求變化,取材結合生活經驗,筆調平實從容,新詩、散文皆有所成。除詩文創作外,並主編詩選、散文選、小說選。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散文獎、中華日報文學獎、時報文學推薦獎、詩歌藝術創作獎及中山文藝獎等。

◎生平軼事

1.寫詩如練劍

陳義芝曾自述其現代詩的寫作理念,以「詩法」、「詩心」二者為要:

在遙遠之歌中,我曾表白:「寫詩如練劍,有其正道大法,一首詩如不能托出厚實的情懷、深刻

的情境,那麼字詞、語法之矯造,主義、花招之賣弄,徒使人厭而已。」說的是詩法。現在讓

我們思考詩心。「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是一種心;「人生有情淚霑臆,江水江花豈終極」

又是另一種心。詩心,無非掌握生命中最難言的枝節,像是飄飛在時間中的光影,從中發現了

一些什麼,並且精確地傳達出來。

陳義芝認為寫詩的正道是透過詩人的慧眼,掌握生命中最難言之思想意旨,再以能烘托情感、情境的文詞精準表現。

【陳義芝(2000)。陳義芝詩觀,收入陳義芝‧世紀詩選。臺北:爾雅。P.4

2.書寫是召喚記憶的方式

陳義芝擅長寫詩,從小就對文字具有特殊的敏感度,陳義芝不諱言自己並沒有刻意安排什麼:「生命中的許多過程不是自己可以計劃的,而是來自神祕的召喚。」「人不該只是為生活而工作,寫作對我而言是思考更多課題,不只是來生,甚至思考兩輩子、三輩子。」陳義芝將寫作看成是與死者協商,呼喚已消逝的事物。「寫作能夠將美好的人事物召喚回來,創造永恆、逼近永恆的事。」陳義芝認為寫作不只是記錄生活,還是召喚記憶的一種方式。

3.中年喪子的體悟

多年前,陳義芝在加拿大讀書的兒子「邦兒」發生了車禍,哥哥康兒半夜從艾德蒙頓打電話回來,聲音發著抖:「爸爸,你趕快來!」陳義芝越洋趕去,直奔醫院。「看見邦兒躺在加護病房床上,沒有知覺,一百八十三公分,兩隻長腳頂住了床尾。病房只有呼吸器幫浦的聲音,每隔一至五秒不規則重重喘氣一次,床頭右邊的儀表顯示心跳、血壓的數字與曲線圖,我捏揉他手腳時,數字一度上升,突然指針劇烈跳動兩下,像是心情激動,我猜他是做了噩夢,在一個不醒的噩夢中做的噩夢。」這場意外快到讓他們兩夫妻措手不及,在醫院昏迷九天後,「邦兒」走了。回到病房,陳義芝竟然聽到佛樂仙飄,霎時間,他「心裡無比的平靜、安慰」。他說:「這是我這輩子唯一的一次神祕經驗。」

【課文與注釋】

第一段:交代詩作的背景。

◎段析:以簡單的三句話交代詩作的背景,這父親入院前的一天便顯得彌足珍貴,亦表現出人事的無常。

 

第二段:作者陪著父親坐在湖邊。

◎段析:因為是與父親相處的美好時光,因此滿漲的湖水顯得特別清澈、美好。並以湖水滿漲、清澈形容水色的美,對照父親許久不看山水的眼光。以湖水和白鷺鷥的輕盈美好,對照父親的老邁遲重。

 

第三段:作者與父親坐在湖邊咖啡館吃飯。

◎段析:父親已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像嬰兒一樣需要作者照顧。

 

第四段:吃飯細節的描述──這一天父親的胃口很好。

◎段析:藉由作者對父親用餐時細心的觀察,可見作者的孝心,其中「假牙在嘴裡發出格碰的聲音」則顯現出父親的老態。

 

第五段:以景物的欣欣向榮對照父親的老態。

◎段析:藉由景物的對比,顯示了父親的老態。

 

第六段:不知最後一天,父親的心裡留住了什麼。

◎段析:以對比的手法寫出生命的黯然,並透露出生命的無奈。

 

第七段:暗喻父親的生命即將結束。

◎段析:以「天色卻將陽光收了回去」及「走向停車的地方」暗喻父親的生命即將結束。

5停車的地方:驛站:古代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課文問與答】指作者,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試說明陳義芝的詩風。

 

2. 四月二十一日,大埤湖一詩中,強調「最後一天」,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3. 四月二十一日,大埤湖一詩中,「父親許久不看山水的眼光/隨一隻白鷺鷥而起落」具有什麼樣的暗示?

 

4.詩中哪些句子凸顯父親的老態?

 

5.四月二十一日,大埤湖詩中「傍晚天色卻將陽光收了回去」一句,在暗喻什麼?

 

6.四月二十一日,大埤湖一詩中「我背起父親/走向停車的地方」,其中「停車的地方」具有什麼樣的寓意?

 

7.四月二十一日,大埤湖一詩中哪些地方運用了「對比」的手法?

 

 

【教學資料】

一、修辭文法小教室

雙關

  一語同時關涉、照顧到兩種不同事物或兼具兩種意涵的修辭技巧,包括字音的諧聲,字義的兼指,語意的暗示,構成雙重意義,稱為雙關。

類別

定義

舉例與說明

諧音

雙關

一個字除了本字所含的意義外,又兼含另一個與本字音同或音近字的意義。

1.在鄉甜的夢裡。 →「鄉甜」諧音「             」。

2.黑暗,未經允許,重奠奠沉落下來。→「奠」諧音「甸」。

3.秦得參。(賴和一桿「稱仔」) →諧音閩南語「             」。

4.學生多四眼,勤讀成進士。(中國時報新聞標題)→「進士」即雙關               」。

5.乘風采芙蓉,夜夜得蓮子。(子夜四時歌)→「芙蓉」雙關「夫容」;「蓮」雙關「        」。

詞意

雙關

一個詞在句中間含兩種意思。

1.此局全輸矣!於此失卻局哉!救無路矣!復奚言!(杜光庭虬髯客傳)

→兼指輸棋與(                   )。

2.人一到西非,氣氛就有點不同。團中有人自我解嘲的說:「漸入差境。」因為以往所到各國都是非洲的黃金地帶,此後要開始嘗試非人生活了。(郭敏學非洲七十日)→「非人生活」雙關非洲人的生活及非人類的生活。

3.自是尋春去較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杜牧歎花)→「子」詞義「果子」,雙關「               」。

句義

雙關

一句話或一段文字,兼具兩種意義。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孟浩然望洞庭贈張丞相)→「欲濟無舟楫」句義雙關「                          」。

 

二、向陽詩作欣賞

 

春回鳳凰山 ─寫給九二一災後四個月的故鄉 向陽

 

彷彿還是昨天

妳為我的行路鋪上青翠絨毯

要漫山鳥鳴陪我一段

沿途草花隨風綻放妳的叮嚀

依依難捨飄灑而下的竹葉

在林間含淚送我離鄉

 

在林間含淚送我離鄉

依依難捨飄灑而下的竹葉

仆倒於九二一震後我回鄉的路上

沿途草花凋萎,鳥鳴失蹤

我走過的路途坎坷破裂

青綠的絨毯一夕變成皺縮的碎紙版

我心中惦念長青的鳳凰山

在朝陽照射下如此灰黯

 

在朝陽照射下如此灰黯

我心中惦念的長青的鳳凰山

百年大震奪走了妳的美麗容顏

山石崩走如火,焚燒妳的軀幹

死亡的陰影吞沒無助的鄉人

來自地心隆隆滾動的吼聲

嗶剝價響,沿路追燒我的故鄉

 

嗶剝價響,沿路追燒我的故鄉

來自地心隆隆滾動的吼聲

如今終已停息。震後四個月

寒流躲回北方,太陽重又升起

我看到新綠,跰跳於回鄉的路上

鳥聲與花香,尾隨曮黃的茶煙昇騰
在鄉人黧黑的臉上烙出自信的光芒

彷彿還是昨天,抖落死亡的陰影

要讓春天重回,重回鳳凰山

 

【向陽(2000年,129)。春回鳳凰山─寫給九二一災後四個月的故鄉。向陽詩花圃‧野百合區。20131213取自http://web.nchu.edu.tw/~xiangyang/poem6-6.htm

【賞讀】  

九二一大地震之後,相關報導湧現報紙、網路上,根據這些報導,我們大致了解到南投鹿谷鄉的情景:頓時陷於山崩地裂的慘狀裡,不斷的餘震讓鳳凰山等山丘土石崩落不斷,令人心悸的轟隆巨響持續一天兩夜,鄉內道路柔腸寸斷,電信、電力、供水完全中斷有如孤城,傾倒的建築、崩落的土石等造成數十人死亡,鳳凰村田底百餘戶住家、杉林溪遊樂區三百多名員工和遊客受困,外界難以掌握詳情。

鹿谷鄉鳳凰山本是一處有著旖旎風光、溫和氣候、茶山、森林、鳥圈美景,可以全然放鬆、陶醉其中的地方。青山翠谷、古木參天,讓人擁有暢快的森林浴,凍頂山的美麗茶園風光,讓人樂而忘憂;無可比擬的獨特凍頂茶香,更讓人回味久久。這是詩人的故鄉所在。

民國八十八年九月廿一日臺灣發生震驚海內外的大地震,震災之初,許多充滿悲情哀悼的詩歌陸續在報刊上發表。本詩描寫大地震帶給故鄉的創傷,但詩人並不自陷情緒的泥沼,而是以樂觀豁達的態度將悲情昇華,展現生命的莊嚴、昂揚與自信,顯現詩人在悲哀沉澱,悲情稍減後,心靈底層真正的聲音。

全詩分四節。詩的每一小節可隱約感受到行末的協韻,同時每兩小節之間形成一種頂針回環的連結,節奏可誦。第一小節「依依難捨飄灑而下的竹葉/在林間含淚送我離鄉」兩句開啟下一節「在林間含淚送我離鄉/依依難捨飄灑而下的竹葉」;第二節是:「我心中惦念長青的鳳凰山/在朝陽照射下如此灰黯」兩句開啟下一節「在朝陽照射下如此灰黯/我心中惦念的長青的鳳凰山」;第三節是「來自地心隆隆滾動的吼聲/嗶剝價響,沿路追燒我的故鄉」兩句開啟下一節「嗶剝價響,沿路追燒我的故鄉/來自地心隆隆滾動的吼聲」。前三節的節奏較平緩,予人無限低回傷感,最後一節短句使用較多,峰迴路轉,節奏加速,而「追燒」、「滾動」、「升起」、「跰跳」等動詞的使用,也令人感受到生命的躍動與詩人的祝福。詩人並不刻意押韻,但如此安排,自然形成協韻,形成音韻上和諧舒緩的效果,與詩中開始時溫厚、憂傷的詩味相互呼應。讓人低回感傷,讓人疼惜這一大片美好家園。而形式上的整齊與重複回環,也讓朗誦聲音顯得纏綿憂思。

在寫作技巧上,本詩以擬人化的女性「妳」譬喻「鳳凰山」,鳳凰山像大地之母一樣,展現她的溫柔多情與堅強剛毅。傳說中鳳凰能浴火重生。詩人家鄉名山又恰恰名為鳳凰山,當他寫著「山石崩走如火,焚燒妳的軀幹/死亡的陰影吞沒無助的鄉人/來自地心隆隆滾動的吼聲/嗶剝價響,沿路追燒我的故鄉」,讀者似乎也預見「彷彿還是昨天,抖落死亡的陰影/要讓春天重回,重回鳳凰山/」。

全詩以對比、反覆的手法,生動抒發了對故鄉關懷之情。「彷彿還是昨天」兩句,分別出現於前後節,有著一份對純樸家鄉的熟悉與依戀。今昔對比,凸顯了昔日山水之美好與災後的柔腸寸斷,最後表達災難將隨昨日而去,一種鼓舞的新生力量將隨日而昇,隨春天的到來而開展。末句亦呼應了題目。

本詩就形式而言,明顯有幾個特徵:一是行末協韻,二是節數偶數,三是兩截式的對比,四是句型重複。這四個特徵,合而言之,可說即「反覆」二字罷了!行末協韻是聲音的反覆,節數偶數、兩截對比、句型重複,是字句章節的反覆。優美形式的設計有賴於「反覆」二字,向陽的詩顯現了這樣的藝術特徵。詩詞歌賦中,律詩的格律最需講求。字數句數,受到一定的限制;平仄韻腳,不可隨意更易;一韻到底,不能換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向陽此詩雖為新詩,但這樣的格律要求用來比擬向陽形式整齊、講究對比的詩作,亦當之無愧。

臺灣詩壇詩集暢銷的詩人,包括鄭愁予、瘂弦、余光中、楊牧、席慕蓉、羅青等,他們的詩篇都是重視節奏、講求協韻。向陽的同輩詩人或稍後的時間裡,很多詩人也自我講求格律,如林建隆的三行徘句,白靈、蕭蕭的五行詩,游喚衍自易經的七行詩,岩上的八行詩,王添源的十四行,蘇紹連、渡也的散文詩,都足以證明向陽的堅持形式有其正向功能,使其詩更易於欣賞、誦讀。

【許俊雅(2006)。我心中的歌:現代文學星空。臺北:文史哲出版社。P.45-51

 

 

 

 

 

 

 

 

 

 

 

三、陳義芝寫父親的詩

操場──陪父親散步有感

 

父親沒有興致用言語描述從前的事

他快步繞著住家附近的操場走

八十八歲老人擺出前衝的姿態

像十幾歲孩子

繳卷的鈴聲在後追趕

 

以一雙腳代替答題的筆

繞著操場走的父親

有點兒喘有點兒汗

運動在巴掌大一塊地方

他猛力旋轉人生的唱盤

回憶是跟著他打轉的一支唱針

 

不願讓父親一人在曠地空轉

我走進操場陪他

想走回人馬喧騰的時代

可是,七十歲時

兒女虧欠了他,六十歲時

金錢虧欠了他,五十歲時

彈片虧欠了他

 

太多時候世界留他

在黑暗的中心杵立

留針扎的一個小孔

自行呼吸並透出

微微的光

 

操場上的人漸漸多了起來

學童們用帶著笑聲的步伐

輕快地跑進來

八十八歲的父親愈顯得老邁

遲重,沒有能力用言語描述現在

除了痰多

還頻於小解

【陳義芝(1998)。不安的居住。臺北:九歌。P.36-39

【說明】操場上帶著笑聲輕快跑來的學童,與喘氣流汗、行走遲重的父親對照,本詩運用對比,凸顯父親的老邁與時光的流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