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陶淵明(桃花源記)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編

暖身一下:

閱讀以下各家理想世界,你最想居處如何的社會中?為什麼?

先秦諸子的理想世界:

1.儒家:百姓均能受教化,各得其所

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 禮運 大同)(語譯: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選舉賢能的人共治天下,人人講求信用,敦行和睦。人們不只是親愛其長上,不只是慈愛其兒女,更能推廣其慈愛於一般人,使年老的人皆得終養,安享天年,壯年的人都能為社會奉獻其才力及能力,年幼的人皆獲得良好的教養以成人,老而無妻、老而無夫、幼而無父、老而無子以及殘廢、久病的人均能獲得撫恤安養。男有其職業,女有其歸宿。厭惡財貨資源棄置不用,則當與人共享,不必藏私於己;厭惡勞力不出於自身,則當服務他人,不必只為自己做事;所以不良的企圖就止塞而不會產生,偷竊的宵小和作亂的賊寇也不會出現;大門也就不用關閉。這就叫做『大同』。

2.道家:人民順應本性,不受外來文化干擾

老子:「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第八十章)(語譯:理想的國家是國土小,人民少,即使擁有眾多的器物,卻派不上用場,使人民看重生命、愛惜生命,而不輕易冒險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船有車,卻沒有乘坐的必要;雖然有鎧甲兵器,卻沒有使用的機會,讓人民回復到結繩記事的狀況。在這樣的國度裡,人民滿足於他們日常的飲食,以其食物為甘美,認為自己樸素的服飾是美觀的,安居於他們的住所,滿意自己的風俗。鄰國之間可以互相望見,雞鳴狗吠之聲可以互相聽聞,而人民從生到死可以不相互往來。

3.法家:人人皆能守法、守紀律

  韓非:「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無私劍之捍,以斬首為勇。是以境內之民,其言談者必軌於法,動作者歸之於功,為勇者盡之於軍。」(韓非子 五蠹語譯:在明主當政的國家,沒有書簡的文字,而用法令來教化百姓;沒有先王遺訓,而是以執法官為師長;沒有野蠻的私人武力,而以上陣殺敵為勇武。所以境內的百姓,談話必定遵守法紀,行動歸向於農耕,有勇力的人就在軍隊盡力。

 

小問:

1請說明何謂書序、詩集序、贈序的差異?桃花源記可以視為序跋體文章的哪一類?「桃花源」代表什麼意義?

2陶淵明有哪些稱號?為何有這些稱號?

3陶淵明年輕時有何志向?他因何事而辭官歸隱,終身不仕?

4陶淵明詩作以何種內容為主?風格為何?後人對他的稱讚有哪些?他的詩受到當時的讚美嗎?為什麼?

【題解】

◎補充注釋

2.序:依姚鼐古文辭類纂區分文體為十三類,其中有「序跋類」與「贈序類」。以下分別說明:

(1)序跋類

  「序」是用以說明著作的旨趣及經過。爾雅:「序,緒也。字亦作『敘』,言其善敘事理,次第有序,若絲之緒也。」也可以寫作「敘」、「序言」。最早置於全書之末,後代在序文之後又對原著作內容有所增補,遂改置書前。跋則置於書後,內容與序相類,或作為序的補充,多較簡短,也有些著作只有跋而無序。此二者作用相同,故合稱「序跋體」。

  依著作的性質可分為書序、詩序、詩集序等;依作序者與原著作之作者是否為同一人,可分為自序及他序。

別名

序(多置書前):敘、緒、引言、前言、弁言、序言、卷頭語。

跋(置於書後):後序、後記、書後、跋尾。

序跋體分類

書序

自序

史記太史公自序

司馬遷

置於書後。

說文解字敘

許 慎

置於書後。

集古錄跋尾

歐陽脩

 

臺灣通史序

連 橫

 

他序

金石錄後序

李清照

趙明誠作序,李清照重閱補敘。

詩序

自序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記詩之本事,為詩人自撰。

桃花源記

陶淵明

詩集序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李 白

古人親朋宴聚,在宴上飲酒賦詩,詩成,集合成冊,再由在場某人為此詩集作序。

蘭亭集序

王羲之

(2)贈序類

  「贈序」是贈人以言,以表忠告或陳敬愛之誼的文章。原是為贈別親友而寫,性質是類似書信的應用文。一說本是贈別詩之序,唐宋後大量興起無詩而作之序,遂成獨立文體。贈序本以抒發離別之情為主,後來則抒情、說理、敘事無所不包。贈序也有別名稱「引」或「說」,性質相同。韓愈有送董邵南序、送孟東野序、送李愿歸盤谷序;柳宗元有送薛存義序;蘇軾有稼說送張琥,皆贈序名篇。

3.寄託一己理想: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對當時醜陋政治、社會的批判,其中「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等美好和諧的田園生活描寫,實是對現實社會的諷刺,對狡詐人心的批判。當時士大夫競奔榮華,寡廉鮮恥,陶淵明深感世道人心皆不可問,便在感士不遇賦中痛批:「自真風告逝,大偽斯興,閭閻(民間)懈廉退之節,市朝(人眾聚集地)驅易進之心。」在桃花源記中描摹出無政治鬥爭、剝削壓迫的理想社會,以對當時現實社會作最大的反諷。

4.小說筆法:全文以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以空間為經,以時間、人物為緯,將漁人奇遇故事層層展開,並勾勒出恬靜淳樸的世外桃源。其中,武陵人捕魚時偶入桃花源是故事開端,源內情景的描寫及受邀、辭別的經過,是故事的發展;結尾則以太守、劉子驥聞訊探訪而不可得收束。

5.生動的情節:桃花源記故事曲折迴環,布局巧妙。首先記漁人「忘路之遠近」,便設下懸念,「忽逢桃花林」即是一折;繼而漁人「欲窮其林」,又設一懸,直至「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方展生機,可謂二折。洞內狹窄,出洞「豁然開朗」,則是三折。漁人告辭時,「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又置一懸,然漁人未聽其言,「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乃為四折。文末太守遣人「尋向所誌」卻「不復得路」,以及劉子驥「規往未果」,均令人疑惑不解,情節堪稱曲折。桃花源記文長不過三百來字,卻情節完整、曲折有味,讀來餘意無窮。

6.太守、劉子驥等人追尋桃花源的不同方式與歷程:漁夫訪得桃花源是「無心而進入」,太守、劉子驥尋訪桃花源是「有心而不得」;前者的敘述著墨於發現桃花源及源內情景的描寫,後者則偏重追尋不得的情節,與前者對比,無疑透露了理想社會的不可得與消逝的悵惘。若細分之,可有下列說明:

(1)漁人前後兩次尋訪之比較

 

原 因

經 過

結 果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停數日,辭去

太守遣人隨其往

尋向所誌

遂迷不復得路

(2)太守與劉子驥尋訪之比較

人物身分

經 過

結 果

官宦者(太守)―有力者

遣人隨漁人尋向所誌

遂迷不復得路

高尚士(劉子驥)―有志者

欣然規往

未果,尋病終

(3)漁人的「處處誌之」、太守遣人「尋向所誌」、劉子驥「欣然規往」均無法再進入桃花源,可見桃花源具有封閉性、私密性與區隔性,無法被機巧之心與社會權力所支配。

(4)桃花源記中漁人、太守、劉子驥先後尋訪桃花源的過程,為三疊式的結構方式,是民俗傳說故事結構的基本形式之一。所謂「三疊式」結構,即是指故事描寫人物、事件時,藉三疊的結構形式,層遞反覆地製造情節高潮,以加深讀者印象,如劉備三顧茅廬,孔明三氣周瑜,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故事情節皆是。

◎寫作背景

  據研究:東晉約百年歷史,共經歷十四次戰亂,人民痛苦不堪;而士大夫競奔榮華、寡廉鮮恥。陶淵明感於社會動盪、世風虛矯,為諷刺現實社會,反映自我理想,遂為此文以營造心中的夢幻國度,寄寓對美好社會的嚮往。

 

【作者】

◎補充注釋

7.五柳先生: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文中云:「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8.羲皇上人:「羲皇」指伏羲氏,陶淵明曾以「羲皇上人」自比為隱逸之士,其在與子儼等疏云:「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此外,晉書隱逸傳亦載:「嘗言夏月虛閑,高臥北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

9.陶侃:東晉名將,少孤貧,以軍功升任荊州刺史,封長沙郡公,拜大將軍。任州官時,常運磚以習勤。任荊州刺史時,則常以「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之語勉人上進。

10.濟世之志:陶淵明在雜詩曾云:「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音ㄑㄧㄢ ㄏㄜˊ,展翅)思遠翥(音ㄓㄨˋ,飛舉)。」(語譯:想我年少時,沒有開心的事也能自得其樂。胸懷壯志,超越四海,常幻想像鳥一樣展翅高飛,施展抱負。)

11.江州祭酒:西元三九三年,陶淵明二十九歲,因親老家貧首次出仕,任江州祭酒。江州在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西南;「祭酒」原本是先秦貴族大夫饗宴的時候,由一位年高望重的人把酒澆在地上表示祭神,叫作「祭酒」,後來逐漸演變成為官名。祭酒在晉朝是州郡裡的幕僚,負責教化工作。

12.為彭澤令……解冠去職:

(1)陶淵明選擇任彭澤令的原因

家貧不善營生。

‚叔父推薦,有當縣令的機會。

ƒ當時局勢不穩,彭澤離家較近,又有公田可以種稻釀酒。

(2)後來辭官的原因

生性愛好自由,不喜歡官場束縛。

‚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急著前去奔喪,因而提早辭官。

ƒ史傳記載,督郵要來巡察,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故解印而去。

【原文】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并序:「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指當時的桓玄之亂),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蕭統陶淵明傳:「……謂親朋曰:『聊欲絃歌(指做小地方官),以為三徑(指隱居之處所)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歲終,會郡遣督郵(郡守的官員)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歎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事鄉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

13.出處進退:出仕或隱退。蘇軾言其「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延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書李簡夫詩集後)

14.率性任真:宋書陶潛傳言:「不解音聲,而蓄素琴一張,無絃,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貴賤造(到達)之者,有酒輒設。陶氏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五柳先生傳亦言:『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其率真如此。」

  元代陳繹曾的詩譜則說陶淵明:「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其筆端飽含長期的生活經驗,往往流露出自身的性格,故鍾嶸詩品評以「每觀其文,想其人德」。

15.淡泊名利:陶淵明於五柳先生傳言己:「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16.靖節先生:

(1)陶氏死後,友人顏延之私諡其為「靖節徵士」,世稱「靖節先生」,以表彰其潔身自好的志節。顏延之陶徵士誄:「其寬樂令終(性寬樂義,以善自終)之美,好廉克己之操,有合諡典(符合諡法典籍的規定標準),無愆(音ㄑㄧㄢ,違失)前志。故詢諸友好,宜諡曰『靖節徵士』。」

(2)隱逸人物的諡號,或稱「先生」、或稱「處士」、或稱「徵士」。

先生,知「道」者之謂也。(韓詩外傳)

‚處士,不官於朝而居家者也。(顏師古漢書注)

ƒ徵士,有學行之士,經詔書徵召而不仕者,尊稱之則曰「徵君」。(趙翼陔餘叢考)

17.素樸的文字:陶淵明的語言風格樸素自然,不重華麗詞藻,極少用典,切近口語,然其中卻包含高度匠心,詞句淺近卻意味深厚,此能力後人難以企及。故宋代曾紘評之:「語造平淡,而寓意深遠,外若枯槁,中實敷腴,真詩人之冠冕也。」蘇軾亦譽其詩「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質而實綺,癯而實腴」。朱熹也說:「淵明詩,平淡出於自然,後人學他平淡,便相去遠矣。」

18.在華靡文風盛行的六朝時期,並未受到重視:東晉正是雕琢綺靡文風盛行之際,凡非詞采華茂者,皆被摒棄於佳作之外,陶淵明樸素平淡的作品自然難為人所欣賞;直至梁、陳時期,鍾嶸、蕭統方開始重視,但還是有限,如鍾嶸詩品雖稱其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卻只將其詩列為「中品」;沈約宋書隱逸傳中,只傳其人不評其文;劉勰文心雕龍則隻字未提。

19.唐、宋以後,其人及其詩文均備受推崇:從唐朝以後,陶淵明及其詩越來越受人喜愛、推崇,試舉數例以明之,如:

(1)孟浩然:「嘗讀高士傳,最嘉陶徵君。日耽田園趣,自謂羲皇人。」(仲夏歸漢南園寄京邑舊遊)

(2)白居易:「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題潯陽樓)「予夙慕陶淵明為人,往歲渭川閒居,嘗有效陶體詩十六首,今遊廬山,經柴桑,過栗里,思其人,訪其宅,不能默默,又題此詩云:『……我生君之後,相去五百年;每讀五柳傳,目想心拳拳。……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訪陶公舊宅并序)

(3)歐陽脩:「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戲書拜呈學士三丈)

(4)蘇軾:「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與蘇轍書)。作和陶詩一百零九首,自言「我即淵明,淵明即我也」。(和東方有一士)

(5)陸游:「我詩慕淵明,恨不造其微。」(讀陶詩)

(6)元好問:「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論詩)

(7)近人錢鍾書:「淵明文名,至宋而極。永叔推歸去來辭為晉文獨一;東坡和陶,稱為曹、劉、鮑、謝、李、杜所不及。自是厥後,說詩者幾於萬口同聲,翕然無間。」(談藝錄)

 

 

【課文與注釋】

第一段:漁人忘路之遠近,偶然進入桃花源。

◎段析:時間、地點、人物之設定結合真實與虛構,使漁人奇遇更加引人入勝,疑真似幻。且寫景饒富詩意,為此一因「無心」、「忘機」開啟的旅程,鋪陳出尋幽訪勝的氣氛,充滿吸引力。

◎第一段漁人之活動歷程為:溪―桃花林―水源―山―小口―進入桃源。

◎段中多為短句,尤以四字句為多,且善用頂針句法,使進入桃花源的過程雖奇幻曲折,卻又輕快而順暢。

1.晉太元……武陵人:點出時、地、人,仿若史傳筆法,使文似有其事,實乃虛構之筆,是陶淵明故弄玄虛之處。

2.捕魚為業:篇中安排主角為「漁人」身分,可能與其便於來往煙波江上,且常被賦予無機心的形象有關。另「漁人」又雙關「愚人」。

3.忘路……桃花林:點出進入桃花源的契機是「忘機」。與最末段對照,方顯出此為一伏筆。

2武陵:後人附會,在湖南省常德縣西南部,有一桃源縣。桃源縣西南,有一座山,名曰桃源山,離桃源縣有十里。據云桃源洞即在此桃源山之下。洞口今有碑堵之,上題「古桃花潭」四字。

4忘路之遠近:遠近,一說為路程的距離,一說則以為偏義複詞,偏重「遠」的意思。

◆緣

ㄩㄢˊ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緣木求魚。(孟子梁惠王上)

 

第二段:敘說桃花源內人們生活怡然自樂的情景。

◎段析:奇境終於顯現,景象卻是平凡田園,不凡者唯物阜民豐,人情淳厚,並以主客問答暗示了現實社會之暴政亂事及民不聊生,無以安居。本段為全文之重心。

◎第二段寫桃花源洞及源內的情景,其空間變化為:狹口―僅通人小徑―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桃源人生活景象。這一幕是全文的主景。

◎本段寫桃源人與漁人互動,有許多省略主語的句子,需引導提醒高一學生分辨。

4.雞犬相聞:出自老子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此處指鄰居彼此相距不遠。

5.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此指男女衣著一如桃花源外之人,本文三處「外人」皆可作此解。另一說外人為「世外之人」,依此說則本文三處「外人」解法無法統一。本書採第一說理由如下:

(1)桃花源詩中說:「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點出桃源世界的人民並非霓衣玉佩的仙人,亦非被髮左衽的夷狄之邦,是自食其力的農人,而「衣裳無新製」即沒有變更衣飾。文中除了衣飾,其他如田舍食物,也與外界用品無異,不應獨衣著異於外界。

(2)自秦至晉五六百年間,雖歷經改朝換代的「易服色」,但庶民服飾的變化微小,如賈誼過秦論論二世:「夫寒者利短褐。」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短褐穿結。」均指出短褐為庶民服裝樣式。

6.黃髮垂髫:

(1)老人:黃髮、耄耋、耆老、耆艾、頒(斑)白、皓首、皤翁、傴僂。

(2)小孩:黃口、總角、覆額、提攜。(嬰兒則是「褓抱」)

7.歎惋:感歎桃源外屢遭動亂,與秦時無異,看出作者對暴政、戰亂的厭惡,批判了當時的政治。

◎第二段文意補充

1.土地平曠……雞犬相聞:寫源中居住環境。

2.其中往來……怡然自樂:述寫桃源中人的生活及活動。

3.便要還家……皆出酒食:藉由與漁人互動,寫出桃源人的淳厚熱情。

儼然

儼然

ㄧㄢˇ

ㄖㄢˊ

 

屋舍儼然。

 

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論語子張)

 

儼然是一家之主。

ㄕㄨˇ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名屬教坊第一部。(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ㄓㄨˇ

 

屬予作文以記之。(范仲淹岳陽樓記)

 

舉酒屬客。(蘇軾赤壁賦)

 

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曹丕典論論文)

 

高猿長嘯,屬引淒異。(酈道元水經江水注)

ㄧㄠ

求。

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孟子公孫丑上)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憲問)

脅迫。

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論語憲問)

腰。

是全要領以從先大夫於九京也。(禮記檀弓)

ㄧㄠˋ

 

所不可知者,有遲速遠近,而要以不能免也。(蘇軾教戰守策)

重大的、重要的。

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孝經)

 

第三段:寫太守及劉子驥兩人探訪桃花源不得,寓有對理想世界的嚮慕之情及幻滅的悵惘。

◎段析:本段「有意問津」 與首段「無心偶得」形成對比,增加想像空間,亦可引發後人深省。

◎末段,節奏一轉為急促,二字句、三字句接連出現,烘染出眾人面對奇境時的驚異喧擾的反應,和前段文字的輕揚舒緩,形成強烈的對比,更令讀者懷念寧靜的桃花源。

◎桃花源記的敘述流程與記事線索可化為「出發―歷程―返回―失落―回歸」的追尋模式。

32便扶向路:潘石禪陶詩析疑:「扶,沿也、順也,蓋六朝時方言。」例:曹植仙人篇:「玉樹扶道生」。

39劉子驥:晉書隱逸傳載:「劉驎之字子驥,南陽人,光祿大夫耽之族也。驎之少尚質素(質樸),虛退(謙虛)寡欲,不修儀操(儀容節操),人莫之知。好游山澤,志存遁逸(隱逸)。嘗採藥至衡山,深入忘反,見有一澗水,水南有二石囷(音ㄐㄩㄣ,圓形的穀倉),一囷閉,一囷開,水深廣不得過。欲還,失道(迷路),遇伐弓人(伐木作弓者),問徑,僅得還家。或說囷中皆仙靈方藥諸雜物,驎之欲更尋索,終不復知處也。」陶淵明於桃花源記中,引同時代的名士劉子驥入文,便是要借其真人實事,以增加全文的真實性。

44問津: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ㄒㄧㄤˋ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李商隱登樂遊原)

 

1.便扶向路。

2.尋向所誌。

對著、朝著。

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李斯諫逐客書)

 

向聲背實。(曹丕典論論文)

北面的窗戶。

穹窒熏鼠,塞向墐戶。(詩經七月)

 

◆尋

ㄒㄩㄣˊ

 

1.尋聲闇問彈者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1.未果,尋病終。

2.尋蒙國恩,除臣洗馬。(李密陳情表)

八尺。

室廣八尺,深可四尋。(文天祥正氣歌并序)

普通、一般。

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課文問與答】指題解,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為何陶淵明要創作桃花源記?

 

2.漁人如何發現桃花源?

 

3.請描述桃花源的居住環境。

 

4.桃花源的民情如何?

 

5.桃花源先人為何要移居至桃花源?

 

6.聽完漁人「具言所聞」之後,桃源人為何「皆歎惋」?漁人說了什麼?

 

7.桃花源人與漁人辭別時,為何要告訴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8.漁人離開桃花源時有何舉動?

 

9.太守派人尋訪桃花源的過程如何?

 

10.為何陶淵明要安排太守、劉子驥追尋桃花源而不得的故事情節?

 

11.請簡述桃花源記的敘事結構。

 

12.桃花源記為陶淵明虛構的故事,然故事中是否確有其實者?

 

13.桃花源以桃花為主要意象,有何寓意?

 

 

 

【教學資料】

一、修辭文法小教室

婉曲

  說話或行文時,不直接講出本意,只用委婉曲折的言詞,含蓄地烘托或暗示出本意來,稱為婉曲。

舉例與說明:

1.不足為外人道也。→不希望外界干擾。

2.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以「慈父見背」、「舅奪母志」曲折表達父親去世、母親改嫁。

3.叔于田,巷若無人,豈無人居,不如叔也,洵美且仁。(詩經鄭風叔于田)→用紆曲的文筆頌揚叔的美仁:叔出去田獵,巷里中就沒有人了。巷里中哪裡真的是沒有人呢?是沒有人比得上叔的美仁罷了。

4.英國人是不輕易開口笑人的,但是小心他們不出聲的皺眉!也不知有多少次河中本來優閑的秩序叫我這莽撞的外行給搗亂了。(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利用轉折句法曲折道出自己外行的莽撞,使英國人皺眉。

5.賽因河的柔波裡,掩映著羅浮宮的倩影,它也收藏著不少失意人最後的呼吸。(徐志摩巴黎鱗爪)→委婉曲折指出許多人投賽因河自殺。

6.你帶白麻子,去把今天他挖的坑填起來。記住,我只准你一個人回來。(何曉鐘活埋)→意指把白麻子活埋掉。

 

二、陶淵明桃花源詩

陶淵明創作的五言古詩,詩前有序,題為桃花源記。記與詩有其內在一體化的意義與結構:記以敘事體方式,呈現漁夫、太守、劉子驥追尋桃花源的不同方式與歷程,藉以敘說對理想世界的嚮往之意,及理想世界失落的歎惋之情,並刻劃出桃花源的田園風光、農耕活動,以及淳厚真樸的人情之美;詩則以抒情體的方式,敘寫桃花源的歷史根源與文化傳統,並勾勒出桃花源無君無稅的社會架構與原始共耕、順任自然、人性淳美的樂園景觀。記詩合觀,方能真正掌握桃花源的實質內蘊。

 

嬴氏亂天紀1,賢者避其世。黃綺2之商山,伊人3亦云逝。往跡浸4復湮,來逕遂蕪廢。

相命肆5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6。春蠶收長絲,秋熟靡7王稅。

荒路曖8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9猶古法,衣裳無新製。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10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曆誌11,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于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12,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13復還幽蔽。借問游方士14,焉測塵囂15外。

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注釋】

1嬴氏亂天紀:嬴氏,指秦始皇。天紀,指人倫綱紀。

2黃綺:黃,夏黃公。綺,綺里季。秦末漢初時高士。二人與東園公、甪(ㄌㄨˋ)里先生,合稱「商山四皓」。

3伊人:指桃源中人。

4浸:逐漸。

5肆:努力。

6時藝:時,時令。藝,種植。

7靡:無。

8曖:昏暗不明,指路若有似無。

9俎豆:古代祭祀時所用的禮器,此指祭祀的儀式。

10游詣:到處遊玩。

11紀曆誌:記載歲時的曆書。

12奇蹤隱五百:桃花源的奇異蹤影從秦末到東晉已隱蔽了五百年。

13旋:馬上。

14游方士:游於方內的人,指世俗中人。

15塵囂:指塵世。

【譯文】

  秦始皇暴虐無道,擾亂了天下的人倫綱紀,賢人紛紛避世隱居。夏黃公、綺里季等高士到商山隱居,那些桃花源的先人也逃離了。初來桃花源的蹤跡逐漸湮沒,到桃花源的道路於是荒蕪廢棄了。村人互相勉勵努力農耕,日落時便回家休息。桑樹竹林垂下濃蔭,農作物隨時令而栽。春天收取蠶絲,秋天收穫了也不用交稅。荒蕪的路若有似無卻相通,雞和狗互相鳴叫著。祭祀仍依循先秦的禮法,衣服沒有新製的款式。兒童縱情歌唱,老人四處歡喜遊憩。草木茂盛便知節氣暖和,樹木凋謝便知寒風淒厲。雖然沒有記載歲時的曆書,四季仍更迭成年歲。生活愉悅歡樂無窮,哪裡還用得著智慧?桃花源的奇跡隱蔽了五百年,今日卻向世人敞開仙境。源內淳樸風氣和澆薄世俗既然本源不同,一朝顯露後馬上又隱蔽起來。請問世俗中人,你們怎能知道塵世外的事呢?我願乘著清風,高飛去找尋與我志趣相合的人們。

 

  下表為桃花源詩桃花源記的對應表,請在空格內,填上相對應的語句。

 

桃花源詩

桃花源記

(1)

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商山,伊人亦云逝。

 

(2)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3)

 

其中往來種作。

(4)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

 

(5)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6)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7)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8)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延伸閱讀:閱讀下則短文,回答問題。

蘇東坡 說這讚

                                                                                                                                                                                                                

陶淵明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責子〉)

 讚      留言      分享

 

【語譯】

白髮披垂在雙鬢,我的身體不再結實。雖然有五個兒子,但都對讀書沒有興趣。十六歲的阿舒懶惰成性,無人可及;快要十五歲的阿宣不愛文章學術;阿雍和阿端年至十三,還不認識六和七;至於將要九歲的阿通,整天只想著要梨與栗吃。命運如果真的是如此,那就多飲幾杯酒吧。

1.     陶淵明在人力銀行上看到一則徵人啟事,滿「束髮之年」即可應徵,請問:五子中符合此條件的有誰?

答:

 

2.     陶淵明寫完責子詩後,將文章內容發表在臉書上,那麼他發文時可以標註哪些人?為什麼要特別標註?寫〈責子〉詩的當下,其心情感受為何?

答:

           (

3.     蘇東坡在此動態按讚,請推測原因為何?如果是你,你會按讚嗎?為什麼?

答:

子所展現的各種樣貌,瀟灑樂觀、不執著與人比較的態度,值得肯定。

 

◎ 與桃花相關之成語

成    語

釋    義

命帶桃花

指容易受異性垂青或戀慕。

二桃殺三士

用陰謀手段使三人爭功,互相殘殺。晏子春秋 諫下春秋晏嬰景公獻計,以二桃賜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勇士,令其論功領賞,欲其自相殘殺以除後患。後三人因此而自殺。

桃源樂土

喻與世無爭,自給自足的快樂天地。

桃符新換

謂新年更換門神或春聯。古時新年以兩桃木板懸門旁,上書神荼鬱壘二神名,藉以壓邪,謂之桃符。王安石 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投桃報李

謂朋友之間的贈答。詩經 大雅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李代桃僵

喻彼此相代、頂替或代人受過。宋書:「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傍,蟲來齧桃根,李樹代桃僵。」

人面桃花

有景物依舊而人事已非之歎。崔護 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夭桃穠李

比喻新嫁娘容貌美麗。多用為祝人嫁娶之詞。

桃之夭夭

形容桃花桃葉茂盛美麗,後以喻女子出嫁。詩經 周南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