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選)作者課文補充講義˙˙˙耿樹民編
【題解】
◎文體:語錄體
定義 |
是文字體裁的一種,用語體文直接將所說的話記錄下來,蒐輯成帙而成的。 |
形式 |
大都傾於簡短,極少有長篇文字。 |
內容 |
記述思想性的言辭。 |
功用 |
大抵存賢者嘉言之真,以供弟子或後人研參踐行。 |
始祖 |
論語為第一部,可視為這類文字的典範。 |
名稱由來 |
唐代佛教禪宗大行,僧侶師徒間屢有以機鋒相啟發,以雋語相傳道,僧徒多不通於文,乃以語體記其師之語,而謂之語錄。 |
流行 |
宋代儒者大講心性之學,書院、講會甚盛,四方來聽講的大進。於是弟子錄其師之語以相傳,亦名語錄。而此一文體遂盛,積漸竟至成為此一代學術史最重要的史料之一。 宋史藝文志所載有程頤、劉安世、謝良佐、張九成、尹惇、朱熹諸家語錄。後世因之,如明王守仁的傳習錄,亦語錄之體也。 |
變革 |
各講會的演講紀錄,與前述以簡短的名言或對話為主的,體式略有不同。 |
【作者】
◎補充注釋
1.中都宰:孔子五十二歲任中都地方的首長,據孔子家語所載,他制定了使老百姓生有保障、死得安葬的制度,提倡按照年紀的長幼吃不同的食物,根據能力的大小承擔不同的任務,男女走路各走一邊,在道路上遺失的東西沒人拾取據為己有,器物不求浮華雕飾。死人裝殮,棺木厚四寸、槨木厚五寸,依傍丘陵修墓,不建高大的墳,不在墓地周圍種植松柏。這樣的制度施行一年之後,西方各諸侯國都紛紛效法。只有一年時間,就達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遠近各國都來參觀請益。第二年升為司空,專管全國建設。不久調任司寇,相當於現代的法院院長。
◎論語介紹
撰者 |
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所記。 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
異稱 |
或單稱論,或單稱語,漢以後論語之名方漸趨確定。 |
版本 |
1.魯論:魯人所傳,屬今文經,凡二十篇,始於學而,終於堯曰。 2.齊論:齊人所傳,屬今文經,凡二十二篇,多問王、知道二篇,各篇章句亦較魯論為多。 3.古論:漢武帝末年,魯恭王得自孔壁,屬古文經,凡二十一篇,無問王、知道二篇,分堯曰下半篇為從政篇,篇次亦不同。 4.張侯論:張禹以魯論為底本,兼同齊論,合而考之,刪除問王、知道二篇,始於學而,終於堯曰。今所傳者為張侯論。 |
內容 |
1.論語共二十篇,書分上、下二部: (1)上論:計有學而、為政、八佾、里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鄉黨等十篇。 (2)下論:計有先進、顏淵、子路、憲問、衛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曰等十篇。 2.論語各篇均取第一章為首的二、三字作篇名,篇名與該篇內容並無關聯。 3.論語內容大致可分為十類:(1)關於個人人格修養的教言。(2)關於社會倫理的論述。(3)關於政治哲學的闡述。(4)關於人生哲學的闡述。(5)對孔門弟子及時人因材施教的問答。(6)對孔門弟子及古人、時人的批評。(7)孔子自述之言。(8)孔子的出處與日常行事。(9)孔門弟子對孔子的頌美與時人對孔子的評論。(10)孔門弟子的言論行事。 4.論語的中心思想是「仁」,全書為「語錄體」,可顯現孔子政治、倫理、教育、道德修養等思想。 |
文學特色 |
1.用獨特的說理方式記錄思想的精華,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首創。 2.用當時的「雅言」寫成,語言簡練,生動活潑。 3.以非純文學的形式,看似隨意的結構,駕馭了一個博大龐雜的思想體系。 |
地位 |
唐文宗時,列為十二經之一;南宋光宗時,列為十三經之一。南宋朱熹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四書,並為之作四書章句集注。 |
評論 |
北宋趙普嘗謂宋太宗曰:「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後人即以「半部論語治天下」評之。 |
◎生平經歷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父親名紇,字叔梁,又稱叔梁紇,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稱。叔梁紇先娶施氏,無子,其妾生男,名孟皮,卻不良於行;復娶顏徵在,生孔子。孔子早年喪父,家道衰落。他年輕時(二十歲)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庫)與(二十一歲)「乘田」(管理、放牧牛羊),所以曾說自己:「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生活貧苦的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可謂好學不倦。其精通「六藝」,飽讀古今文獻,擁有高尚品格修養,故自稱「三十而立」。開始授徒講學,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促進了教育的普及化,首開平民教育的先河,並堅持以「有教無類」的精神、「因材施教」的方式教導學生。
昭公二十五年(三十五歲)魯國內亂,孔子離開魯國至齊國,然在齊國並不得志,遂又返回魯國,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愈眾,幾乎遍及各諸侯國。當時魯國政權旁落季氏手中,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因此孔子不見用於朝,直到魯定公九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被任為中都宰(縣長),是年,孔子五十一歲。然孔子在魯國政治抱負仍難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有等弟子離開魯國,開始了長達十三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魯哀公十一年(六十八歲)回到魯國,季康子派人以禮品布帛迎接孔子,尊以「國老」,常以政事相詢,然仍不被重用。孔子晚年則致力於整理文獻與教育工作,尤著力於六經的刪訂與整理。魯哀公十六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生平軼事
1.天生異相
傳說孔子父母因曾祈禱於尼丘,孔子生而頭頂四面高中間低,故名其為丘,字仲尼。長大後身高九尺有餘,人稱其為「長人」。
2.顏回吃粥
有一次,孔夫子與弟子們在陳、蔡的地方被圍困,連續困了七天,沒有食物可以吃。弟子們個個面黃肌瘦,有的心中因此而憂慮。但孔子依然每天不斷地學習,弦歌不絕,絲毫沒有埋怨與擔憂。
子貢見同學們如此困頓,便用自己身上的財物,突破重圍,換了少許的米回來,希望給大家解飢。人多米少,顏回與子路便找了一口大鍋,在一間破屋子裡,為大家煮稀粥。'
子路有事離開了一會兒,子貢從井邊經過,看到顏回拿了一小勺的粥往嘴裡送。心裡有些不高興,但他沒有上前質問顏回,而是到了夫子的房間,行禮後,請教夫子:「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孔子回答道:「改節,即何稱於仁廉哉?」(如果因窮困改變了氣節,怎能算是仁人廉士呢?)子貢就接著問夫子:「像顏回這樣的人,該不會改變他的氣節吧?」夫子很明確地回答:「當然不會。」子貢便將他看到的事,告訴了夫子。夫子聽後,並沒有很驚訝,他說:「我相信顏回的人品已經很久了,我是不能因為你說的這一件事就懷疑他,可能其中有什麼緣故吧。」
於是,夫子便召了顏回來,對他說:「我前幾天夢到了自己的祖先,想必是要護佑我們吧?你粥做好了之後,我準備先祭祀祖先。」顏回聽了,馬上恭敬地對夫子說:「夫子,這粥已經不可以用來祭祀先祖了。」孔子問:「為什麼呢?」顏回答道:「剛才在煮粥的時候,粥的熱氣散到了屋頂,屋頂被熏後,掉了一小塊黑色的塵土到粥裡。裡面已不乾淨了,學生就用勺子舀起來,要把它倒掉,但又覺得可惜,於是便吃了它。吃過的粥再來祭祀先祖,是不恭敬的啊!」孔子聽後說:「原來如此,如果是我,那我也一樣會吃了它的。」
顏回退出了之後,孔子回頭對著幾位在場的弟子們說:「我對顏回的信任,是不用等到今天才來證實的。」幾位弟子由此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非常信服。
3.曾子受杖
有一天,曾參與父親曾皙一同在瓜田工作,曾參不慎斬斷了瓜苗的根,曾皙看到孩子不知愛惜物力,舉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參的背部打去。曾參見父親因自己做錯事而生氣,心裡很慚愧,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罰,可是身體承受不住,便暈倒在地,過了很久才慢慢甦醒過來。
為了讓父親安心,他歡歡喜喜地爬了起來,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向父親問道:「父親大人,孩兒犯了大錯,使得您費了很大的力氣來教育我,不知您有沒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問候完父親,父親見曾參似乎沒有什麼大礙,稍放了心,曾參於是退回房間,拿出琴開始高聲彈唱起來,他希望歡快的音樂與歌聲能傳到父親的耳中,讓父親更加確認自己的身體無恙,可以安心。
聽到的人都很敬佩曾參對父親的孝順,可是孔子聽聞此事,卻很不高興,對門下的弟子們說:「曾參來了,不要讓他進來。」弟子們有些奇怪。曾參知道後,惶恐不安,一定是自己做得不好,要檢點反省,但又不知哪裡出錯,就請了其他同學去請教老師。
孔子便向前來請教的弟子說:「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嗎?從前有一位瞽瞍,有一個孩子名叫舜。舜在侍奉父親的時候非常盡心,每當瞽瞍需要舜時,舜都及時地侍奉在側;但當瞽瞍要殺他的時候,卻沒有一次能找到他。小的棍棒,能承受的就等著受罰;可如果是大的棍棒,就應該先避開。這樣,瞽瞍就沒有犯下為父不慈的罪過,既保全了父親的名聲,舜也極盡自己孝子的本分。如今曾參侍奉他的父親,卻不知愛惜自己的身體,輕棄生命直接去承受父親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親於不義麼?哪有比這更不孝的呢?你難道不是天子的子民嗎?殺了天子子民的人,他的罪該又怎麼樣呢?」
弟子們聽了老師的開導後恍然大悟,當曾參聽到了夫子這些話後,也一下子醒悟過來,感歎地說:「我犯的錯,真是太大了啊!」於是就很誠懇地去向孔夫子拜謝並悔過。
【課文與注釋】
一、三省吾身:曾子自述自己每日從為人謀事、交友及實踐所學三方面來反省自我。
◎段析:曾子揭示的每日反省三要項,都是孔門之教的重點;這三件事可以以小喻大,也可以因人而異,但不離開「盡己之心」、「誠以待人」、「實踐自我」的核心價值。
1亞聖──孟子,復聖──顏回,述聖──子思,與宗聖並稱「四配」(孔廟中配享之人)。
2一說「三」解為虛數,以為:本則的精神在於提醒我們,在生活中要做到用心反省自己的視聽言動!固然曾子提及了三個方向,但面對生活的多元與複雜,我們的反省不會只落在這三件事情上。
3「忠」的特點是一個「盡」字,盡心盡力,死而後已,故「盡己之謂忠」;「忠」是泛指對任何人,並非專指君主,亦即對包括君主在內的所有人都盡力幫助。
二、子游問孝:述說真正的孝,須孝行與孝心(敬)相結合。發自內在的誠心關懷和體貼行為,遠比一切物質奉養來得受用。
◎段析:孔子對子游、子夏等弟子問孝(「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表達相似主旨,顯示孔子深刻的見出世間人子普遍的偏差。也可見儒學一貫強調的「盡己之心」,事父母絕非及於外在物質即可,與上章亦有融通之處。
◆ 養
形 |
音 |
義 |
例 |
養 |
|
侍奉長輩,供應飲食。 |
奉養、是謂能養。 |
|
撫育。 |
養育。 |
|
飼養。 |
養狗。 |
三、益者三友:「朋友」是重要的人際關係,列於五倫之內,若結交正直、誠信、多聞的朋友,於己必有助益,若不幸誤交邪曲、奉承、巧辯媚說的損友,恐有莫大後遺症。
◎段析:前二章談「誠以待人」、「盡己之心」;「正直、誠信」本是儒學強調的做人根本;而「博學多聞」則是一個君子欲推己及人、貢獻社會,在知識層面必備的涵養與能力,以這三個面向作為擇友依據,也可與第一章三省吾身之事相互闡發印證。
◆ 佞
形 |
音 |
義 |
例 |
佞 |
|
動詞, |
佞諂、便佞。 |
名詞, |
奸佞。 |
||
形容詞, |
佞人、佞臣。 |
||
|
奸聲入耳佞人心。 |
||
|
寡人不佞。 |
四、民無信不立:「民信之」可謂政府施政最重要的基石。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其實源自於「足食」與「足兵」;然國家遭遇危難,最後國家仍能得以續存的因素是在「民信之」。
◎段析:本章就三者重要性進行價值澄清。政府本應照顧人民生活、維護人民安全,以獲得人民信任。否則國家有難,人民衣食無著,政府得以存在的因素是什麼?只要人民相信政府,管理階層就有存在的希望,這是以為政者的角度去思考,建立民眾的信任感,重要性不亞於武力的充實、糧食的供應,這在公司管理、家庭經營,都有其類似性。
五、無終食之閒違仁:孔子明白求富貴、去貧賤乃人之常情,然而反對以不擇手段為之,畢竟「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所謂「道」,即是以「仁」為依歸的正道。
◎段析:本章以「人之所欲」與「人之所惡」兩個面向對照,從而發展出「君子不可須臾離仁」的觀點,「行仁」超越世俗的惡欲,成為檢視君子人的唯一標準。
7食:除人名「酈食其」(ㄌㄧˋ ㄧˋ ㄐㄧ)之「食」音「ㄧˋ」外,尚有「ㄕˊ」、「ㄙˋ」二音,此二音之別大抵為名詞讀「ㄕˊ」,動詞作「吃」義時亦音「ㄕˊ」;而「ㄙˋ」音時多用於拿食物給人吃時用,為書面語。如「飯疏食」、「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日有食,歲有衣」諸「食」字,均音「ㄕˊ」。但「一簞食」之「食」音「ㄙˋ」,則為經籍特殊讀音。
◆ 惡
形 |
音 |
義 |
例 |
惡 |
|
嫌厭。 |
厭惡。 |
|
|
惡乎成名。 |
|
歎詞。 |
惡,是何言也。(孟子公孫丑下) |
||
|
壞事。 |
作惡多端。 |
|
凶狠的。 |
惡行惡狀。 |
||
醜陋的。 |
貌惡。 |
||
|
惡衣惡食。 |
||
ㄜˇ |
通「噁」。 |
惡心。 |
六、任重道遠:「仁」乃本章重點所在。真正的「士」以行仁為己任,故任重;終身行之,故道遠;若非胸懷「弘毅」,豈能任重道遠?
◎段析:本章可與上章相闡發,從「行仁」面向註解君子人的終極價值。
【課文問與答】(學指搭配學習重點,作指作者,一指課文第一則)
段落 |
題目 |
參考答案 |
學 |
1.論語屬於哪一學派的經典著作? |
|
作 |
2.論語全書共分幾篇?為何種體裁? |
|
作 |
3.論語的撰者是誰? |
|
作 |
4.何謂「四書」? |
|
作 |
5.論語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
|
一 |
6.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試問曾子是從哪三方面反省自己? |
|
二 |
7.人子奉養親人,如何方能與「養犬馬」區別? |
|
三 |
8.何謂「益者三友」? |
|
三 |
9.何謂「損者三友」? |
|
四 |
10.子貢問政,孔子告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試問:必不得已時,此三者宜先減除哪一項? |
|
五 |
11.為何孔子認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
|
五 |
12.孔子對於求取富貴或是擺脫貧賤,有何準據? |
|
六 |
1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試問:士為何「任重而道遠」? |
|
【教學資料】
一、修辭文法小教室
排比
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似、語氣一致、字數大致相等的語句,表達相同範圍、性質的意象,稱為排比。
類別 |
舉例 |
句子成分 (詞組/短語)的排比 |
1.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師說) 2.直眼看去,彷彿到了中國內地的窮鄉僻壤,一樣的格局、一樣的寒傖、一樣的永恆。(余秋雨漂泊者們) |
單句的排比 |
1.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2.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3.每一顆頑石都是一座奇峰,讓凱撒歸凱撒,上帝歸上帝,你歸你。(周夢蝶山) |
複句的排比 |
1.在沁涼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織女的故事,才顯得星光晶亮;在群山萬壑中,有竹籬茅舍,才顯得詩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顯得純樸可愛。(陳之藩失根的蘭花) 2.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文天祥正氣歌) |
*簡明分別排比與對偶:
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或相近,上下相連的兩個語句,無論上下句有無同字、也無論意同意反都算對偶。三個或三個以上的語句,結構相同或相近,都算排比。
二、孔門四科十哲
科別 |
人名 |
字號 |
生平事蹟 |
德行 |
顏回 |
子淵 |
安貧樂道,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早卒,孔子哭之慟。 註:世稱復聖。孔子最賞識的弟子。 |
閔損 |
子騫 |
「孝哉閔子騫,人不閒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
|
冉耕 |
伯牛 |
伯牛有惡疾,孔子為之歎息,言:「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
|
冉雍 |
仲弓 |
嘗為季氏宰,問政。孔子告以「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
|
言語 |
宰予 |
子我 |
長於專對,使於四方,不辱君命。 然今本論語載其言論行事,多不美之詞,而以「晝寢」、「三年之喪」為最。 |
端木賜 |
子貢 |
長於專對,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善於理財,孔子曾贊其可與之言詩。孔子卒,子貢獨守廬墓六年後歸。 |
|
政事 |
冉求 |
子有 冉有 |
多才藝,孔子稱「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 為季氏宰,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孔子叫弟子可鳴鼓而攻之。 |
仲由 |
子路 季路 |
「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性鄙,好勇力,志伉直。 |
|
文學 |
言偃 |
子游 |
嘗為武城宰,以禮樂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孔子戲之曰:「割雞焉用牛刀」) |
卜商 |
子夏 |
孔子贊其可與之言詩,勉其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
三、九流十家之比較
學派 |
源出 |
代表人物 |
學說要旨 |
備註 |
儒家 |
司徒之官(掌教育) |
孔子 孟子(性善) 荀子(性惡) |
中心思想是仁,主忠恕,行仁政,崇尚禮樂,愛有差等。 |
1.戰國時儒、墨二家並稱「顯學」。 2.中國學術實以儒家為主流。 |
道家 |
史官(掌記錄典籍) |
老子(無為) 莊子(齊物) 楊朱(為我) |
崇尚自然,主張清靜無為,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 |
孟子曾斥楊朱「為我」是「無君」。 |
墨家 |
清廟之守(守宗廟) |
墨翟 |
1.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尊天、明鬼。 2.愛無差等。 |
1.最積極的救世學派:「摩頂放踵,以利天下」。 2.自苦為極,然一般人難以承受,自漢後即趨衰敗。 3.孟子曾斥墨翟「兼愛」是「無父」。 |
法家 |
理官(掌獄訟) |
商鞅(重法) 申不害(重術) 慎到(重勢) 韓非(集大成) |
重干涉、嚴賞罰、貴法治。 |
法家之弊:任法絕情,刻薄寡恩。 |
名家 |
禮官(掌禮儀) |
公孫龍 惠施 |
討論名理,辨別名實異同,主張正名定分。 |
1.名家之弊:常流於詭辯。 2.名家近似今日理則學、邏輯學。 |
陰陽家 |
羲和之官(掌天文四時) |
鄒衍 |
主五德終始,順時敬天。 |
後世以五行論斷人事、政治等因之而起。 |
縱橫家 |
行人之官(掌朝覲、聘問) |
鬼谷子 蘇秦(合縱) 張儀(連橫) |
審察時勢,主張以權術說天下。 |
孟子曾斥張儀以順為正,妾婦之道,非大丈夫。 |
農家 |
農稷之官(掌稼穡) |
許行 |
君民並耕而食,市價不貳。 |
孟子曾斥許行為南蠻鴃舌之人。 註:鴃,音ㄐㄩˊㄝ,伯勞鳥,惡聲之鳥。南蠻鴃舌之人,乃南楚蠻夷之人,其聲惡而難聽,喻指許行學說惡而不可行。 |
雜家 |
議官(掌議政) |
呂不韋 |
本身無一定主張,雜取儒、墨、名、法各家學說而成。 |
呂氏春秋為代表。 |
小說家 |
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之所造) |
宋牼(ㄎㄥ) |
街談巷語,道聽塗說。 |
小說家不入流。 |
四、古籍中可與本課相發論的文句
(一)三省吾身
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語譯:看到賢能的人就要想到向他看齊,看到不賢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2.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論語公冶長)
(語譯:算了吧!我從來沒有看過能見到自己的缺失,並且自我反省檢討的人。)
(二)子游問孝
1.小人皆能養其親,君子不敬,何以辨?(禮記坊記)
(語譯:一般人都能奉養他們的父母親,君子如果不以恭敬的心來孝順父母,那和小人有什麼分別呢?)
2.上孝養志,其次養色,其次養體。(鹽鐵論孝養)
(語譯:上孝要以恭敬的心意來奉養父母,中孝則要能使父母和悅快樂,其次則是照顧父母的身體。)
3.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父母有過,諫而不逆。(大戴禮曾子大孝)
(語譯:父母愛自己,自己要高興而不忘;父母嫌惡自己,自己應深加警惕而無所埋怨;父母親有了過失,要婉言勸諫,但不能忤逆父母。)
4.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
(語譯:侍奉父母,如果有所勸諫,言語要委婉。看到自己的心意不被接納,仍然要保持恭敬的態度,不要違逆,雖然憂愁,但並不埋怨。)
(三)益者三友
1.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
(語譯:君子用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藉朋友來輔助道德修養。)
2.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
(語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交往:這五種就是天下所共同履行的倫理。)
3.無友不如己者。(論語學而)
(語譯: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
4.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公冶長)
(語譯:心中藏著怨恨,表面上又跟他做朋友,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5.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論語顏淵)
(語譯:子貢向孔子請教交友之道。孔子說:「要(以是非觀念)盡心盡力的勸告朋友,還要以善道引導朋友。但假如對方不願接受,也不用太過勉強,不要因此自討沒趣。」)
(四)民無信不立
1.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論語子張)
(語譯:君子在位,一定要先使人民信任,然後才能役使百姓;沒有取得信任,人民就要以為是虐待他們了。對於君上,也要先使國君信任自己,才能勸諫;沒有取得信任而進諫,君上就會以為是在毀謗他。)
2.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
(語譯:行事寬厚則得人心;守持信義,就能使別人信賴你;處事精確敏捷,則做事有效率、易成功;對人有恩惠,則可以讓人樂於去做事。)
(五)無終食之閒違仁
1.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語譯:吃粗劣的食物,喝清水,彎著手臂當枕頭睡,其中也自有樂趣在。做不正當的事得來的富貴,對我來說,如同天上的浮雲般,不值得追求。)
2.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述而)
(語譯:富貴如果可以求得到,即使是做執鞭的賤役,我也願意去做;如果不可追求,那麼還是順從我喜歡的去做吧。)
3.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
(語譯:君子在窮困之時,依然會堅守正道;小人在窮困之時,便會毫無原則,胡作非為。)
4.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雍也)
(語譯:顏回啊,他的心能長時間不離開仁義道德,其餘的學生只是短時間偶爾做到罷了。)
(六)任重道遠
1.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孟子離婁下)
(語譯:君子只有一種終身的憂慮(憂不如堯舜),不在意於突然的禍患。)
2.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語譯:有子說:「君子致力於根本的工夫,根本確立,仁道就由此而生了。孝、悌就是行仁的根本所在吧!」)
3.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
(語譯:約束自己的慾望使行為能合於禮,那就是仁了。)
4.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
(語譯:意志堅強不屈,對於應當作之事能夠果敢決斷,且又樸實、謹言的人,可說與仁者已相去不遠了。)
5.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語譯:話說得很動聽但不誠懇,臉色故意表現和善,這種人很少有仁德的。)
6.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
(語譯:所謂仁道,就是自己想要立身,也要使別人能立身;自己想要通達事理,也要使別人能通達事理。能就近以自身做比方來為別人設想,那便是行仁的方法了。)
7.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里仁)
(語譯:有仁德的人以仁道為安心的事而行仁,聰明的人以仁道為利人利己的事而行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