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琦君(髻)

暖身一下:

1.下列各詞語,正確無誤者請打P,若有錯字則在( )中寫出正確的字形。

(1)矮小乾憋(   )                      (2)信口胡謅(   )

(3)麻木不人(   )                      (4)絮絮叨叨(   )

(5)融會灌通(   )                      (6)輾轉遷徒(   )

(7)大學肆業(   )                      (8)渺不可知(   )

(9)無動於衷(   )                      (10)隨侍在側(   )

(11)脂粉不施(   )                    (12)憑空度撰(   )

 

2.請從參考選項中,選出正確的疊字形容詞填入各文句的( )中。

參考選項:

(A)默默 (B)嬝嬝 (C)垂垂 (D)絲絲 (E)鬱鬱 (F)潸潸 (G)晶晶 (H)茫茫 (I)蕩蕩

(J)愣愣 (K)琅琅 (L)寥寥 (M)彬彬 (N)脈脈 (O)綿綿 (P)蒼蒼 (Q)睽睽 (R)津津

(1)小春含情(  )看著大雄,大雄卻傻(  )地站在那兒,不知所措。

(2)把玩著母親送的亮(  )水鑽髮夾,躺在軟(  )的沙發上,心裡覺得十分幸福。

(3)想到母親一生(  )寡歡,不禁淚水(  )而下。

(4)幾年不見,王將軍已(  )老矣,但聊起光榮的過去,他還是(  )樂道。

(5)假日的校園顯得空(  )的,聽不到(  )的讀書聲。

(6)實驗劇團刻劃人生(  )入扣,但老李一臉(  )然,似乎無法領悟。

 

       3.臺灣近五十年來名作家輩出,其中不少作家吸收古典文學之美,融會貫通後,創造出個人獨特的風格。例如詩人 甲 將文化中國當作母親,表現濃厚的鄉愁,在現代詩、現代散文、文學批評及翻譯上也都有相當成就。而 乙 將古典詩詞的語彙和意象融入現代詩的情境當中,一首錯誤有著典雅細膩的浪漫情調,被人廣為傳誦。至於女作家 丙  丁 均善用古典詞語寫出精緻動人的散文,前者多以懷舊憶往的題材為主,在平凡無奇中涵蘊至理,充滿中國倫理色彩;後者寫作風格以多樣著稱,有時細膩溫柔,有時辛辣諷刺,並曾將古典故事改編為現代戲劇。另外, 戊 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又嫻熟西方現代主義,曾將崑曲牡丹亭融入小說遊園驚夢中。 上文______中,依序最適合填入的選項是: (A)甲、楊牧 (B)乙、鄭愁予 (C)丙、琦君 (D)丁、張曉風 (E)戊、白先勇。(101學測)

 

【題解】

◎補充注釋

1.姨娘:作者父親一共娶了三位姨娘,本文指的是二姨娘,這位姨娘受過教育,讀過點書,她剛來溫州時,人生地不熟,整天就躲在房裡讀小說。父親為她買了很多小說鎖在書房的玻璃櫃裡,這姨娘的玻璃櫃,無心插柳地開啟了琦君的閱讀世界。戰亂中,琦君父母相繼辭世。大陸變色,三姨娘四姨娘選擇留在家鄉,二姨娘則帶著三姨娘所生的女兒潘樹珍和琦君輾轉來臺,彼此相互扶持,直到姨娘終老。

◎寫作背景

  琦君一歲失怙、四歲喪母,其筆下的爸爸、媽媽其實是她的大伯父潘國綱(鑒宗)將軍、大伯母葉夢蘭女士。

  琦君八歲時,潘國綱娶了二姨娘,琦君和哥哥私下議論:「爸爸有了姨娘就不要媽媽了!」為了傳宗接代,大伯一共娶了三位姨娘,讓琦君的童年生活充滿戲劇性。戰亂中,琦君的父母相繼辭世,最後輾轉隨她遷徙來臺,相依為命的二姨娘即是文中的姨娘。至於母親和姨娘的互動,自然是本文主軸,作者自承本文其實在寫二媽(二姨娘),對於最後一起遷徙來臺的二媽,作者表明並無抱怨,倒是大媽與二媽各有梳頭的娘姨,娘姨之間的衝突很多,在廚房裡就吵架,讓作者印象深刻,觸動寫下本文的念頭。

  髻一文同時也記述了父親、母親、姨娘三人情感的轉折與演變,包括作者自己歷經人事重大變遷後的感悟,也一一顯露。

 

◎回憶文學介紹

  或稱懷鄉文學,四○年代末,由於政治因素,許多大陸人背井離鄉,來到臺灣。這些人心懷故土,促成五○年代初「懷鄉文學」的風行,這類作品透過對大陸風土人情和昔日生活的描寫,抒發作者的懷鄉思親念舊之情,如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君的煙愁都是代表。

 

【作者】

◎生平經歷

1.父母實為伯父母

  琦君生父潘國康,在她出生不久即去世。四歲,生母卓氏也因病亡故。生母病危時,將琦君與哥哥託付伯父潘國綱及伯母葉夢蘭撫養。十一歲,哥哥亦不幸因病夭折。

  潘國綱光緒丙午(一九○六)入保定北洋陸軍學堂,與蔣介石為校友。後來參加辛亥革命,又奉派至日本考察,歸國屢受重任,晉升至浙軍第一師中將師長,是孫傳芳的部將。一九二六年返回溫州,次年遷居杭州,退出政壇。

  琦君出身顯貴,受到父親潘國綱特意栽培,母親葉夢蘭亦系出名門,與夫婿是遠房表親,深受傳統文化薰陶,加以虔誠信奉佛教,仁慈寬容,持家勤儉,精於針黹,敬重依順丈夫,是中國傳統女性賢妻良母的代表。

2.人才輩出的溫州

  琦君的家鄉浙江永嘉,唐高宗時置為溫州。東晉時,南下士族,把中原文化和習俗帶進溫州,甌越文化逐漸融入中原文化,且人才輩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劉宋善寫「玄言詩」的著名詩人,寫遊天臺山賦的賦家孫綽,山水詩鼻祖謝靈運,詩人、駢文家、文論家顏延之,為三國志作注的史學家裴松之,蕭梁文學家寫出勸降名篇與陳伯之書的丘遲,道學家陶宏景等都是溫州傑出人物。

3.糾葛的愛恨情仇

  作者父親農曆六月六日出生,一九三八年生日當天辭世,得年五十六。臥病一年多,姨娘以母親流年和父親相剋的理由,不讓二人見面,因戰事休學在家的琦君,得以陪伴父親終老,父親病中將三千畝土地作了分配:三分之一捐給族裡祠堂,三分之一捐給本鄉興辦小學,三分之一給家族子女生活之用。一九四一年冬,作者母親因病辭世,當年夏天已經大學畢業的琦君,因戰事海岸線封鎖,不及承歡膝下,加以唯一兄長早逝,家中只有三姨娘生有稚齡一女,母親和姨娘們確實有過相依為命的境況。

4.筆名琦君念師恩

  琦君本名潘希珍,大學時代的恩師夏承燾先生常以「希世之珍琦」鼓勵她。後來為營救另一位恩師龍沐勛先生(因在汪精衛偽政府工作而遭判刑),夏教授在信件中為了避嫌,用「琦」字,代替當時任職蘇州高等法院的潘希珍;而龍教授再加上「君」字以示禮貌。於是「琦君」二字就常出現於兩位恩師的信件往來中。作者為懷念師恩,也以恩師期許自勉,遂以「琦君」二字為其筆名。

5.任職法院護家產

  抗戰勝利,潘家收回被日人占領的房產。父母辭世,兄弟早亡,擁有龐大財產的潘家上下都是女流,受過高等教育的琦君若有機會去法院做事,或許能免於受人欺負。當時高等法院院長,剛好是潘國綱的好友,便推薦她到法院管理圖書。後來院長調職蘇州,又邀琦君擔任他的機要秘書,就這樣,琦君在司法界一待就是二十六年。其間亦負責編審受刑人的教化教材,訪問過不少監獄,她的短篇小說集繕校室八小時,就是寫她在工作中所見所聞的形形色色之人物。

 

◎寫作理念

1.以真情感人

  琦君一直相信白居易的話「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感人心者,莫善於情」。與其以腦作詩,寧願以心作詩,她以為在文學上,「真」較「美」尤為重要,有了不能已於言的真情真意,則尤「善」矣。

2.練字兼練意

  琦君遵奉恩師夏承燾先生教導,在琴心一書序文提到:寫文章不僅要練字練句,更要練意,要練到「人人意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才是人間至文;好文章必須是語語動人,字字珠璣,要做到這一步,我認為必須做到:(1)平易近人,(2)淨化,(3)蘊藉,(4)真摯。

 

◎寫作成就

1.散文成就大

  琦君懷舊散文之雋永,得力於以下幾個因素:

(1)取材自傳統與鄉土

  鄉土的地理、風物、民情、習尚,傳統的歷史、人情、道德、價值,灌注在琦君的散文中,使其散發出素樸、真摯、親切、趣味和富郁的氣息。

(2)文學涵養深厚

  豐富的古典文學、哲理,在琦君已熟稔而內化為其人格與心靈的基因,發而為文,下筆即是提煉自文化的人情練達,隨手即有詩詞的情性芬芳。

(3)巧於剪裁與經營

  琦君散文雖似直陳鋪敘,隨興而作,但這自然流暢的渾然天成,實際上是來自她善於掌握特色,以多角度切入,製造陪襯、烘托效果,再加入小說敘事手法,方使其記憶世界猶如萬花筒般折射出多姿多彩的光影。

(4)永恆的小女孩身影

  在琦君的懷舊書寫裡,恆常出現一個小女孩的身影,她,有孩子的純真、愛嬌、好奇、乖巧,以及怕苦、偷懶、頑皮,受到母親、長工、肫肝叔、爸爸的馬弁(ㄅㄧㄢˋ)等捧在掌心呵護、照顧。這個小女孩的身影,讓人喜愛、憐惜、神往、共鳴,因為每一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童年的自己」。

(5)善用疊字

  琦君的文字,有一明顯特色──善用疊字。髻一文中出現之疊字,試整理如下:

表情緒、神態、感覺:津津有味、悄悄地、呆呆地凝視、鬱鬱不樂、怔怔地、清清楚楚。

‚表顏色、光線:亮晶晶的。

ƒ表動作、狀態、形狀:四四方方、光禿禿、烏油油、一綹綹、尖尖、小小、嬝嬝婷婷的、軟綿綿、軟軟的、稀稀疏疏、絲絲白髮。

„表語言、聲音:呼呼地睡、噗噗地抽著、氣喘呼呼的、琅琅的笑語聲、絮絮叨叨。

…表裝扮:高高地翹起在後腦。

†表時間、空間、現象:垂垂老去、陣陣、家家戶戶。

  琦君散文分而觀之,是獨立成篇之故事;合而觀之,是完整具足之有情世界。在現代散文中,琦君此一擅長,堪稱一絕。她的散文擅長刻劃人物,在氣氛的烘托和渲染上,非常接近小說,但卻沒有小說的嚴謹架構和冷靜批判,因其敦厚誠摯的天性,不善杜撰渲染,亦不喜犀利批判,因此以散文之成就為大。

2.傳誦久不衰

  琦君自民國四十三年第一本作品集琴心誕生以來,至今已出版二十餘本散文集,加上小說集、兒童文學集、論評集,共有四十餘本。文評家鄭明娳在琦君論一文中,分析琦君散文之所以成功,是由於她具備六個重要因素:

(1)敏銳的感受力。

(2)真摯的情感及大家閨秀的風範。

(3)豐富的舊經驗。

(4)迅捷的聯想力與判斷力。

(5)純熟的文字技巧。

(6)清明的知性。

 

【課文與注釋】

◎第一層次:故事從頭髮說起。

(開端)

一 由小女孩玩母親的髮辮開始,道出母女情深。

◎段析:利用母女間和頭髮相關的話題作為故事引子,呈現小女孩對母親的依戀之情,以為全文張本。

翹、蹺

 

婦女髮上的飾物,形似鳥尾。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白居易長恨歌)

 

翹首。

 

凡此諸人,皆其翹秀者。(顏之推顏氏家訓)、翹楚。

 

開溜。

蹺家、蹺課。

抬起、舉起。

蹺腳。

 

蹺辮子(或作翹辮子)。

 

(醞釀)

二 藉寫鄉下婦女洗髮習俗,引出五叔婆稀疏髮量與母親烏黑秀髮之強烈對比,並醞釀出俏麗母親等待父親歸來之殷切。

◎段析:以充滿女性色彩的節日七月七日,繼續展開話題,母親和五叔婆美醜的對照,營造出年輕母親的俏麗模樣,醞釀出一股等待男主人回家團圓的美好氣氛。

1.每年的七月初七,母親才痛痛快快地洗一次頭:中國七夕情人節的習俗,各地不同。湖南、浙江等地有婦女七夕洗髮、接露水的習俗。女性在這天洗髮,代表取銀河裡的聖水淨髮,可獲得織女的護佑。此外,也有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滴下的眼淚,抹在眼上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癟、憋、蹩、彆

 

不飽滿而凹下。

她既矮小而乾癟,頭髮掉了一大半。

 

皮球漏氣,越來越癟了。

 

 

憋氣、憋尿。

 

跛腳。

蹩腳。

 

蹩腳貨。

 

執拗。

彆扭。

 

◎第二層次

(波瀾)

三 皮膚細白、頭髮烏亮的年輕姨娘出現,母親平靜的世界頓起變化。

◎段析:刻意和前段期望中的水鑽夾子對照,沒有禮物,倒是迎來年輕貌美的姨娘。水鑽髮夾的美夢落空,翡翠耳環不是母親承受得起,此為強烈對比。

(高潮)

四~七 母親與姨娘妝扮不一、性格有別,從包梳頭的對話、父親和姨娘的琅琅笑聲,顯示母親地位旁落、失寵無助。

◎段析:加入二位包梳頭的角色,經由彼此對話,側寫母親令人同情的處境,對關鍵角色的父親卻因琦君一貫溫婉作風,不見苛責怨懟語。

◎母親對妝扮方式十分的堅持,無由改善處境。

◎姨娘時髦新派的作風明顯與母親不同,卻甚討父親歡心,連作者都不免著迷。面對姨娘不知真假的送髮油示好,母親的抗拒使用有其心理因素。

◎父親一路從「眼神裡全是笑」,到「笑瞇了眼」,到毫無顧忌發出「琅琅笑語聲」,母親徹底敗下陣來,只有作者給予關懷支持。

23亦作「裊裊婷婷」、「嫋嫋婷婷」。

榻、遢、塌、蹋、搨

ㄊㄚˋ

狹長的矮床。

籐榻、木榻。

ㄊㄚˋ

 

邋遢。

 

(底部)脫落。

1.桶底都塌下來了。

2.坍塌。

ㄊㄚˋ

腳著地或踩物。通「踏」。

蹋碎、糟蹋糧食(糟蹋,亦作「蹧蹋」)。

ㄊㄚˋ

 

搨本。

 

◎第三層次

(尾聲)

八~九 母親逐漸衰老,終致梳不成髻,短髮可剪,愁緒難理。

◎段析:扣合「髻」的主題,寫母親的頭髮、健康,延伸母女情深的話題。

2.毛衣:作者有毛衣一文講述母女倆互織毛衣送暖的故事。

 

◎第四層次

(翻轉)

十 母親和姨娘相依為命,喪偶使姨娘無心梳理,空虛落寞,反增作者憐憫。

◎段析:轉寫姨娘與母親關係的改變,尤其姨娘形貌及人事變遷之劇烈。

 

 

嘮叨、絮絮叨叨。

 

自謙的話。

叨擾。

受人好處。

叨光、叨教。

鬱鬱

鬱鬱

 

1.她就是使我母親一生鬱鬱不樂的人,可是我已經一點都不恨她了。

2.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鬱久居此乎?(史記淮陰侯列傳)

 

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鬱鬱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緩解)

十一~十三 戰亂中和姨娘在臺相依,從姨娘的青絲終成白髮,自己也不再年輕,歎問人生孰為永恆,緩解了曾經愛恨的情感。

◎段析:藉由母親、姨娘、作者都一一走上人生必經之路,將文章由寫女子髮式的不同,處境的差異,更進而觀照到人生孰為恆久的課題。

◎姨娘迥異於過往的梳頭畫面,象徵昔日光榮不再,青春已逝。

◎父母相繼離世後,對姨娘的寂寞處境,只有無限同情。

31怔忡,音ㄓㄥ ㄔㄨㄥ,驚悸的樣子。

楞:

(1)音ㄌㄥˋ,通「愣」,指失神發呆貌或驚疑發呆貌。例:「楞」住。

(2)音ㄌㄥˊ,同「棱」,通「稜」,指器物鋒銳的角。例:「楞」角。

32亦有容色驟變之意。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五叔婆的出現有什麼作用?

 

2.姨娘給作者的母親帶了什麼禮物?母親的反應是什麼?

 

四~七

3.姨娘和母親的「髻」有什麼不同?

 

4.包梳頭陳嫂為什麼最後不給母親梳頭了?

 

5.母親為何剪去頭髮?作者的感慨是什麼?

 

6.母親和姨娘關係何以產生變化?

 

7.作者何以對姨娘心生憐憫?

 

十三

8.文章結尾的兩行文字有何餘韻?

 

9.本文的主要人物除了「母親」和「姨娘」外,還有哪些人?

 

10.「髻」在本文中有何象徵意義?

 

11.作者同情母親,何以對納妾的父親未有任何評語?

 

12.故事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自由發揮)

 

 

 

 

 

 

 

 

 

 

6W分析討論

 

 

提問

答案

背景資料

Who人物

1. 文中母親與姨娘關係經過何種變化?

 

 

 

When時間

2. 本文的時間跨度為何?

 

 

 

Where地點

3. 本文出現的場景包括哪些地方?

 

 

 

分析理解

What何事

4.文中用哪幾個事件敘述母親對姨娘的不滿?

 

 

 

Why為什麼

5. 為什麼作者會說「這個世界,究竟有什麼是永久的,又有什麼是值得認真的呢」?

 

How如何

6.作者如何用髮結(髻)象徵母親與姨娘之間的心結?

 

 

 

 

hdkircfeogjn bcde

【教學資料】

一、修辭文法小教室

象徵

  任何一種抽象的觀念、情感、文化或精神與看不見的事物,不直接予以指明,而由於理性的關聯、社會的約定,從而透過某種具體形象作媒介,間接加以陳述的表達方式,稱為象徵。象徵的表達方式必須是間接陳述而非直接指明,這也是其與譬喻不同之所在:譬喻所含的意念,容易尋找、容易確定;但象徵比較曖昧不明。

舉例與說明:

1.母親就請她的朋友張伯母給她梳了個鮑魚頭。(琦君髻)→象徵(                  

 

2.姨娘洗頭從不揀七月初七。一個月裡都洗好多次頭。(琦君髻)→象徵(                 

 

3.母親和姨娘就在廊前背對著背同時梳頭。(琦君髻)→象徵彼此的敵對。

 

4.從那以後,我就墊著矮凳替母親梳頭,梳那最簡單的鮑魚頭。(琦君髻)→象徵女兒的貼心。

 

5.母親來信說她患了風溼病,手膀抬不起來,連最簡單的螺絲髻兒都盤不成樣,只好把稀稀疏疏的幾根短髮剪去了。(琦君髻)→象徵(                      

 

6.她穿著灰布棉袍,鬢邊戴著一朵白花,頸後垂著的再不是當年多采多姿的鳳凰髻或同心髻,而是一條簡簡單單的香蕉卷。(琦君髻)→象徵(                   )的心境。

 

7.我望著菜油燈燈盞裡兩根燈草心,緊緊靠在一起,一同吸著油,燃出一朵燈花,無論多麼微小,也是一朵完整的燈花。(琦君一對金手鐲)→以「同吸燈油」象徵(                                );以「燃出燈花」象徵(                           );吸燈油而燃燈花,就是接受母愛而付出母愛,象徵「生命的傳承」。

 

8.但是,無論如何,我心中總有一對金手鐲,一隻套在我自己手上,一隻套在阿月手上,那是母親為我們套上的。(琦君一對金手鐲)→金手鐲是(                   )的象徵。

 

9.爸爸的花兒落了。(林海音爸爸的花兒落了)→象徵(                      

 

10.二嬤嬤的盲瞳裡一束藻草也沒有過。(瘂弦鹽)→「藻草」的綠象徵生命力的勃發。

 

11.西天的雲彩。(徐志摩再別康橋)→象徵(                                    

 

12.我們並立在高高的山巔。(馮至十四行之十六)→象徵人生視野的高度。

 

13.我們的姓名/在身分證的表格裡沉沒了/無私的人生觀/在工地的鷹架上擺盪/在拆船廠、礦坑、漁船徘徊。(莫那能恢復我們的姓名)→「我們的姓名/在身分證的表格裡沉沒了」象徵原住民(                  ),「鷹架」、「拆船廠」、「礦坑」、「漁船」象徵原住民(                     

 

14.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象徵離別感傷的心情。

15.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象徵離別的徬徨無依。

16.唯見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象徵情緒宣洩後的舒暢。

17.遶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象徵心情孤寂、淒苦。

18.黃蘆苦竹繞宅生。(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象徵境遇困苦。

 

二、有關頭髮的成語

成語

釋義

 

白髮皺皮。形容老人的形貌。

 

指把頭髮拔盡,也無法用以計數所犯的罪行。形容罪惡多得數不清。

怒髮衝冠

憤怒得頭髮直豎頂起帽子。形容盛怒的樣子。

 

千鈞重物用一根頭髮繫著。比喻情況非常危險。

 

有孩童般紅潤的臉色,白鶴般的白髮。形容老人氣色好,有精神。

頭髮上指

形容非常憤怒的樣子。

 

距離十分相近,中間不能容納一絲毫髮。比喻情勢危急。

 

元配夫妻。

被髮左衽

形容頭髮散亂,穿衣服開左邊的文化落後民族。

 

比喻求賢心切。

被髮佯狂

披散著頭髮,假裝成瘋狂的樣子。

斷髮文身

截短頭髮,在皮膚上刺畫文飾。古代吳、越一帶野蠻的風俗。

 

比喻更動一小部分,即影響全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