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劉基(郁離子選)

暖身一下:

先秦寓言成語舉隅

 

成語

釋義

典故出處

1

 

春秋越國美女西施因患心病而捧心皺眉,同里醜女東施看見覺得十分美麗,於是摹仿西施捧心皺眉,然卻更見其醜,結果同里的人紛紛走避或閉門不出。後比喻不衡量本身的條件,而盲目胡亂的模仿他人,以致收到反效果。

莊子天運

2

 

梁惠王時有位廚師善宰牛,且技巧極為熟練。後比喻對事物了解透徹,做事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莊子養生主

3

 

相傳戰國時期,燕國有個人到趙國的都城邯鄲,看到趙國人走路姿勢很美,就跟著學。結果不但沒有學好,連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掉了,便爬著回去。後用來比喻仿效他人,未能成就,反而失卻自己本來的面目。

莊子秋水

4

 

本指一養猴人以果子飼養猴子,施以詐術騙猴的故事。後比喻以詐術欺人,或心意不定、反覆無常。

莊子齊物論

5

 

古時宋國人因他種的苗未長高,而用手將它拉高,結果苗卻反而枯死了。比喻為求速成而未循序漸進,結果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孟子公孫丑上

6

 

古代宋國有個農夫,不知世間有溫室暖裘,想將曝日取暖的方法進獻國君,以得重賞。後比喻平凡人所貢獻的平凡事物。亦用為人對所獻東西或意見的自謙之詞。

列子楊朱

7

 

古時杞國有個人,擔心天會塌下來,因而寢食難安。後比喻無謂的憂慮。

列子天瑞

8

 

楊子的鄰居走失了一隻羊,因大路上有許多岔路,岔路中又有岔路,縱使多人搜尋,亦無法找回。比喻事理本同末異,繁雜多變,易使求道者誤入迷途,以致一事無成。

列子說符

9

 

夸父不能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追趕太陽的影子,當他追趕到日落之處時,覺得口渴想要喝水,便去喝黃河和渭水的水;黃河、渭水不夠他喝,他便跑到北方喝大澤的水,卻渴死在途中。夸父臨死時,拋下了手杖,用血肉去浸潤手杖,便長成了一片桃樹林。後比喻不自量力或有雄心壯志但未竟大業。

列子湯問

10

 

楚人過江,劍掉水中,便於船舷刻一記號,待船停止,從刻記號處下水尋劍。後用以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呂氏春秋察今

11

 

有人得到一口鐘,想要背走,但因巨大無法背負,想擊毀它,但撞擊時有鐘聲,恐怕他人聽到聲音來搶奪,於是掩上耳朵。比喻自欺欺人。

呂氏春秋自知

12

 

戰國時,齊宣王喜聽吹竽之聲,且每次都三百人一起吹。其中有位南郭處士,不會吹竽,但卻混雜其中,濫充吹竽的樣子,享受很好的待遇。宣王死後,湣王繼位,他喜歡聽一個人吹竽,要吹竽者逐一吹給他聽。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中充數;或比喻以不好的東西冒充場面;有時也用於自謙之辭。

韓非子內儲說上

13

 

楚國一位珠寶商人到鄭國賣珠寶,一人出高價買去,但他只看中精美的匣子,遂將珍珠還給珠寶商。後比喻捨本逐末,取捨失當。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14

 

郢人在給燕相的信中誤寫「舉燭」二字,而燕相則解釋為尚明、任賢之義。後比喻穿鑿附會,扭曲原意。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15

 

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稱讚自己的盾最堅固,又稱讚自己的矛最鋒利。旁人便道:「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麼樣呢?」楚人便答不出話來。比喻行事或言語先後不相應、互相牴觸。

韓非子難勢

16

 

相傳一農夫見兔觸樹而死,被他不勞而獲,從此不事農作,守在樹旁,等待兔子再次撞樹,最後一無所獲。後比喻拘泥守成,不知變通,或妄想不勞而獲。

韓非子五蠹

17

 

古時候邊塞上有個老翁,丟了一匹馬。別人去安慰他,他卻說:「怎麼知道不是件好事呢?」過了幾個月,這匹馬果然帶著一匹好馬回來了。比喻禍福時常互轉,不能以一時論定。

淮南子人間

18

 

戰國時,龐恭和魏太子同去趙國當人質,臨行前,龐恭以三人成虎勸諫惠王不要聽信讒言。比喻謠言惑眾。

戰國策魏策二

19

 

戰國時有楚人以比賽畫蛇決定誰可以喝酒,有人畫好後又添畫四隻腳,此時第二個人也已畫成,第一個人則因為多畫了根本不存在的蛇足,反而失去本已贏得的酒。後比喻多此一舉而於事無補。

戰國策齊策二

20

 

狐狸與老虎同行,借老虎的威風嚇走百獸,卻使老虎誤信百獸乃畏狐狸而走。後比喻憑恃有權者的威勢恐嚇他人、作威作福。

戰國策楚策一

21

 

魏國射箭能手更羸僅是拉動弓弦,不用射出箭,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便因過度驚懼而落下。比喻曾受打擊或驚嚇,心有餘悸,稍有動靜就害怕的人。

戰國策楚策四

22

 

一隻河蚌出來晒太陽,鷸鳥去啄食河蚌,河蚌合起兩殼而拑住鷸鳥的嘴。鷸鳥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了。」河蚌也對鷸鳥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有死鷸了。」彼此都不肯放棄,漁夫看見便把牠們一起捉住。比喻雙方爭持不下,而使第三者獲利。

戰國策燕策二

 

小問:

1請問「寓言」有何功用?請舉個你知道的寓言說明一下!

2在台灣常有將朱元璋與劉伯溫的故事演義,你認為有何原因?說說看!

【題解】

◎周易:

(1)十三經之一。

(2)漢書藝文志以為伏羲畫八卦,周文王重為六十四卦,孔子為經作傳,稱為易傳或十翼,即「易歷三聖」。

(3)最初只是一部卜筮之書,經十翼的補充,乃成哲理之書。

(4)易古人或稱周易,明代以後,才通稱易經。「易」含有簡易、變易、不易三種意義。

(5)八卦為:乾、坤、艮、坎、巽、震、離、兌;其卦象分別為:天、地、山、水、風、雷、火、澤。

◎寫作背景

  根據劉基的弟子徐一夔於郁離子序中言,郁離子是元末劉基在二十歲登進士第後,「有志於尊主庇民」、「慨然有澄清之志」,然當政者「不以天下繫念,慮官不擇人」、「樂因循而悅苟且,抑而不行」,遂棄官隱居青田山中,發憤所著。書中取材甚廣,有歷史故實、有百姓見聞、有親身經驗、有神仙鬼怪與鳥獸草木,足見劉基深博之學問、奇詭之想像。劉基作郁離子,實有意以此書勸世諷俗,針砭時政,所以在書中用隱約譬喻之言,寄寓哲理警戒之義。

  有研究指出,郁離子非完全針對「大概矯元室之弊」而發,其成書年代恐在入明之後,因而對明初政治亦多所影射,尤其是對明太祖的用人之法多有針砭,為了顧及身家性命的安危,避免因文字賈禍,所以託辭曲護。

  以情理與全書內容觀之,郁離子大致完成於元末隱居期間,另有部分入明以後的作品,總括了劉基對於元、明兩代政治的各種體會與對人生的看法。

◎寓言

定義

「寓意」及「故事情節」,可謂寓言的必要條件;「寓意」猶如寓言之靈魂,「故事情節」如同寓言之軀體,「故事情節」因「寓意」而生,「寓意」因「故事情節」而存,兩者之於寓言,均不可或缺,缺一即非寓言。故寓言者,具寓意之故事也,亦即作者有所寄託的故事。

名稱出處

「寓言」一詞,始見於莊子寓言篇「寓言十九,藉外論之」,與天下篇「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語譯:以為天下沉迷混濁,不能講述莊正的言論,所以用變化不定的言辭而推衍到無窮,以名人名言為證,倚之為重,寄託虛構的寓言來闡明他的學說)。前者指出寓言假借外物以立論的技巧,後者則視寓言為傳達意念的工具。

異名

中國「寓言」之名,雖創於莊子,中國古代對寓言之稱謂仍頗為不定,如:

1.韓非子稱「儲說」。

2.劉向別錄稱「偶言」。

3.劉勰文心雕龍稱「讔語」。

4.魏晉南北朝佛經寓言稱「譬喻」。

篇幅

長短不拘。

題材

可完全虛構,亦可部分虛構,其中人物亦不限於何者,無論真有其人,或無其人,無論神仙鬼怪、動植物、非生物等,皆可取之以立意。

手法

點明寓意的方式則有多種:

1.由故事中的人物道出。

2.作者直接評論。

3.借重名人發言,或增添一旁觀評論。

4.不揭示寓意而任由讀者自行領會。

演變

先秦

哲理寓言

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寓言創作的黃金時代,數量極大,總數在千篇以上,為中國寓言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多半依附在散文之中,以闡述不同學派的哲理和政治主張,因此,可稱之為「哲理寓言」,其寓理於事,寓諷於喻,用具象的方法來闡明觀點,既有故事的生動性,又有事理的邏輯力量。

兩漢

勸戒寓言

題材和手法大多因襲先秦,然侷限於歷史故事,缺乏民間傳說的題材,大致上是通過寓言來宣傳歷史的經驗教訓,在政治、生活上給人們勸戒。

魏晉

南北朝

嘲笑寓言

此時寓言無顯著發展,數量不僅不及兩漢,題材也往往因襲前人,成就遠不如前代,但運用「笑話」於寓言中的表現手法,不失為寓言注入諷刺幽默的效果。

唐宋

諷刺寓言

唐宋諷喻散文興盛,寓言形式的諷刺小品大量面世,此時可稱中國古代寓言的第二個高峰期。其特點是寓言的諷刺性加強,而哲理性減弱,旨在揭露政治、社會的弊端,諷刺官場和社會各種腐敗的時弊。

元明清

詼諧寓言

作家與作品均較前代為多,作品總量也未亞於先秦,然成就不高。諷刺時弊的主旨外,詼諧幽默成分甚濃,此時寓言特點是冷嘲熱諷的笑話成分增多,表面看似嘲笑生活中的瑣事和人物,實際上旨在揭露社會問題、針砭時弊。

代表作品

1.莊子:東施效顰、庖丁解牛、相濡以沫、邯鄲學步、鼓盆之戚、運斤成風、蝸角之爭、朝三暮四等。

2.孟子: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長、齊人之福等。

3.墨子:楚王好細腰等。

4.禮記:苛政猛於虎、不食嗟來食等。

5.列子:杞人憂天、愚公移山、韓娥善歌、野人獻曝、歧路亡羊等。

6.呂氏春秋:伯牙破琴、臭味相投、刻舟求劍、三豕過河等。

7.韓非子:彌子瑕、和氏之璧、三人成虎、濫竽充數、秦伯嫁女、買櫝還珠、郢書燕說、鄭人買履、齊桓公好服紫、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

8.戰國策:曾參殺人、畫蛇添足、狐假虎威、驚弓之鳥、南轅北轍、鷸蚌相爭等。

9.柳宗元:羆說、三戒(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蝜蝂傳、捕蛇者說、梓人傳、種樹郭橐駝傳等。

10.郁離子:狙公、獻馬、趙人患鼠、良桐、靈丘丈人、詬食等。

【作者】

◎生平經歷

1.家學淵源,博通經史

  劉基,處州青田(今浙江青田)人。劉基祖父劉庭槐,究極天文、地理、陰陽、醫學、卜筮之書,曾為元室太學上舍;父劉爚,通曉經術,曾任元遂昌教喻,皆飽學之士。劉基自幼資質穎異,讀書過目不忘,於書無所不窺,博通經史,道教、理學皆所涉獵,尤精於天文、兵法、術數之學,其師鄭復初謂其父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門矣!」

2.初仕元朝,官途不順

  劉基早年仕途順遂,元順帝元統元年(一三三三),二十三歲中進士,出任高安(今江西高安)縣丞,以廉直聞名,然得罪當時蒙古勢力,被改任江西行省幕僚,因個性耿直,加上年輕氣盛,不久即辭官而去。數年之後,起為江浙儒學副提舉,不改剛直本性,糾彈御史失職,無奈朝廷上下相瞞,劉基遂憤而辭官,寄情山水之間,以詩文與朋友相酬答。

3.伐寇有功,未獲重用

  元順帝至正八年(一三四八),方國珍聚眾數千人,劫掠漕運,亂事紛起。官府無力鎮壓,於是再度起用劉基,劉基眼見天下大亂,人民不堪其苦,遂第三度出仕,任元帥府督事,劉基建議修築慶元城以抵擋方國珍軍隊,此舉果真讓方國珍氣勢大傷,終使方國珍無功而返。後來左丞相帖里帖木兒想招降方國珍,但劉基認為方氏兄弟是亂首,不殺不足以懲戒後人。方國珍知悉後十分憂懼,便欲賄賂劉基,劉基堅決不受,方國珍遂使人至京城賄賂主事者,朝廷遂下詔招撫方國珍,授以官職,並因此責怪劉基擅權、作威作福,將之羈管於紹興。

4.辭官歸隱,著書明志

  劉基被羈管於紹興後不久,山寇四起,行省又起用劉基剿捕,和石抹宜孫共守處州,因鎮壓山賊有功,經略使李國鳳上書嘉勉劉基功勞,朝中當權者卻對方國珍等多所包庇,輕置劉基的討賊功績,只授予總管府判的閒職,不得參與軍事。劉基遂又憤而辭官,歸居青田,著郁離子表明心志,以寓言針砭時政。

5.隱居青田,元璋禮聘

  隱居青田之後,劉基清楚的認識到勢已不可為,一匡天下的希望破滅,遂以寫作郁離子寄託其對政治的不滿與抱負。直至朱元璋南下金陵,聽聞劉基及宋濂齊名,遣使者以書幣聘之,當時劉基對政治已失去信心,加以他曾效力元室,打擊盜匪,對同屬盜匪的朱元璋難免心存芥蒂,有所戒懼,故未答應邀聘。後來總制孫炎致書力邀,劉基才轉而效忠朱元璋,繼續未完成的經世濟民之志。

6.佐成帝業,制定律法

  至正二十年(一三六○),劉基至建康,陳時務十八策,朱元璋大喜,特設禮賢館以安處之。此後劉基便為朱元璋運籌於帷幄之中,屢出奇策,二破陳友諒,擊敗張士誠,使方國珍納貢稱臣,助朱元璋一統天下。至正二十七年(一三六七),劉基為太史令,與李善長等議定律令、曆法。洪武元年(一三六八),朱元璋即帝位,劉基奏立軍衛法,建立耕戰合一制。

7.個性耿直,賜歸鄉里

  劉基為明朝開國功臣,朱元璋甚至常尊稱「老先生」而不直呼其名,並以「吾之子房」譽之。然劉基個性剛直,嫉惡如仇,喜怒形於色,以此個性處於官場,自易得罪同僚,何況居功厥偉,又甚得朱元璋倚重,自易被人視為眼中釘。劉基在明朝第一次辭官,乃因得罪李善長,當時李善長的親信李彬因貪犯法,李善長請求暫緩論罪下獄,劉基不聽從,兩人從此不和,李善長便向明太祖詆毀劉基,平日怨恨劉基的人也交相進讒言,加上當時劉基祈雨不靈驗,太祖盛怒,劉基便以喪妻之由,告老歸鄉。不久又被召回京師,朱元璋手定劉基功勳,追贈劉基祖、父為永嘉郡公。洪武三年(一三七○)冬,封劉基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臣、上護軍,並晉封誠意伯。次年,賜歸老鄉里。

8.深自隱晦,鬱鬱以終

  劉基歸還鄉里後,隱居山中,平日唯飲酒、下棋,乃至於縣令求見,也不肯答應;然劉基自隱如此,仍舊逃不過丞相胡惟庸的算計。當時談洋亂民為禍,劉基請求設巡檢司防守,胡惟庸挾宿怨惡意批評,誣告劉基是因為談洋有王氣,想徵收土地作為墓園,百姓不給,才反控百姓為亂民,請求設巡檢司驅逐亂民。明太祖被讒言動搖,便褫奪劉基的俸祿。劉基感到驚懼,連忙入京請罪,甚至不敢離京回鄉。不久,劉基病倒,胡惟庸帶醫生探望,喝了藥後,反而「有物積腹中如拳石」。洪武八年(一三七五)三月,明太祖遣使護送劉基還鄉,四月辭世。其後中丞涂節告發胡惟庸謀反,並指胡惟庸毒害劉基致死。

  綜觀劉基一生,於元末憂國憂民,屢辭屢仕,不肯放棄淑世的最後希望;入明後,貴為朱明建國功臣,仕途卻未好轉,儘管民間傳說、稗官野史將之描寫成神通廣大、能預知吉凶的大術士,但他卻鬥不過當朝奸臣,最後難逃劫數。

◎理念與成就

  劉基因對天文、兵法素有研究,加以其行軍作戰所顯現的奇功與機智,世人遂傳說劉基之戰功皆由觀測天象所得,並將其描述成道士、神仙之流,有不少神奇異聞,實則多出於訛傳、附會。劉基詩文理論力主諷喻之說,強調「經世致用」的文學思想,重視文學之於社會的教化作用,認為應當「美刺風戒,莫不有裨於世教」(照玄上人詩集序),繼而能對下移風易俗,對上諷喻勸諫。劉基貶斥元代以來的纖麗文風,提倡「師古」,力主恢復漢唐文學傳統,以司馬遷、班固、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等人為楷模,一掃元朝文壇的纖弱文風,他的理論和著述影響了明初文風由纖麗轉向質樸。

  劉基博學多識,是元末明初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深具儒家學者的襟抱,在政治上,劉基是輔助明朝建國的大功臣;在文學上,他的古文與詩最受肯定。劉基之詩歌古樸雄渾,古體詩成就較高,時有感懷述事之作,律詩亦不乏健筆。散文深宏老練,詞鋒犀利,寓言專集郁離子歷來深受推崇。劉基著作豐富,除郁離子外,現存可信的作品有覆瓿集、犁眉公集、寫情集、春秋明經等書,後人合編為誠意伯文集,凡收散文三百餘篇,詩詞一千六百餘首,賦、騷二十餘篇,雜著百餘篇。

一、良桐【課文與注釋】

一 工之僑得良桐為琴,獻之太常,以為弗古而還之。

◎段析:

1.良桐以「琴」比喻人才,人才的良窳,與其身分無關,全取決於本身的能力,正如「琴」之好壞,取決於能否彈奏出美妙樂音,但國家樂官卻只計較琴是不是古物,顯見其乃庸碌之輩。作者以此反映出元末當政者不重視真才實學,暗諷滿朝百官昏庸無能。

2.多處省略主詞,言語簡潔明快。

1工之僑:古人之姓,或以地,或以官,劉基即以「工」之職業為其姓。古人名多用「之」為語助詞,如燭之武、宮之奇、介之推皆是。

5金聲而玉應: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語譯:孔子可以說是集聖人的大成。集大成的意思,就像演奏樂曲時用金鐘的聲音發端,用玉磬的聲音收尾一樣。鐘聲,是樂曲節奏的開始;磬聲,是樂曲節奏的收尾。)金聲玉應即金聲玉振。本為讚美孔子之語,此處拿來讚美琴聲,極其貼切,一則證琴聲之美;一則喻琴為人,可知人才之美。

二 使琴作斷紋、古窾,貴人獻之,樂官以為稀世之珍。

◎段析:

琴之優劣,與斷紋、古窾等外在形式無關,更與其是否由權貴人士引薦無涉。然在工之僑偽古變造與貴人進獻後,桐琴即搖身一變為「希世之珍」,前、後對比下,嘲諷意味濃厚。

9宋趙希鵠洞天清錄:「古琴以斷紋為證,蓋琴不歷五百年不斷,愈久則斷愈多。」

11另有一說:古奧的題字。指篆文之類的古字。款識:凹者為款,凸者為識。

ㄓㄨ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

 

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

 

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

ˋ

適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李斯諫逐客書)

 

1.今適樂土,優游京邑。(徐淑答夫秦嘉書)

2.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子適衛,冉有僕。(論語子路)

4.朞年出之,抱以適市。

正、恰。

1.過岐亭,適見焉。(蘇軾方山子傳)

2.適東南蠻入奏。(杜光庭虬髯客傳)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蘇軾赤壁賦)

 

少喪父母,適人而所天又殞。(潘岳寡婦賦)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三 感歎世風昏愚,遂去,不知所終。

◎段析:「以小喻大」的寓言寫作方式,暗諷元朝施政、用人的弊端,乃至預言國家即將滅亡。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良桐首段末句:「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念為何?

 

2.良桐第二段末句:「(貴人)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念為何?

 

3.良桐末段:「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念為何?

 

4.良桐末段:「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終。」透露出作者何種作為的訊息?

 

5.良桐一則,作者所要表達的寓意為何?

 

二、趙人患鼠【課文與注釋】

一 敘趙人求取中山貓來捕鼠,然貓亦食雞造成損害。

◎段析:以「敘事」方式交代故事背景,說明趙人家裡老鼠為患,乞貓來解禍,卻引發「雞盡」的損害。

二 敘趙人之子擔憂「無雞」之害,趙人曉以「兩害取其輕」之義。

◎段析:

1.以「問答」形式呈現寓旨,全文以「鼠患」為喻,再以「貓禍」相應,趙人衡量利弊後,決定「留貓去鼠」,藉以勸人研判事理應權衡輕重,不能患得患失,因小失大。

2.趙人衡量「鼠患」和「貓禍」後,認為「鼠患」是重,「貓禍」是輕,貓禍僅造成「弗食雞」的小害,「去飢寒猶遠」,然鼠患若不除,「吾將飢寒焉」,為害甚大,兩害取其輕,趙人明快作出「不能去貓」的抉擇。

4諸:置於句末,乃「之乎」二字的合音,之是代詞,乎是助詞。若置於句中,即「之於」二字的合音,之是代詞,於是介詞。其他二字合音的字尚有:1.叵:「不可」的合音。2.消:「需要」的合音。3.甭:「不用」的合音等。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趙人患鼠中,趙人如何消滅鼠患?

 

2.趙人患鼠中,對於趙人而言,中山貓擁有捕鼠的優點外,還具有哪項缺失?

 

3.趙人患鼠中,趙人求來中山貓後,趙人之子開始擔憂何事?

 

4.趙人患鼠中,老鼠對趙人家有何危害?

 

5.趙人患鼠中,對於中山貓的去留問題,趙人有何看法?

 

6.趙人患鼠中,劉基設計了「兩難」情境讓主角抉擇,其創作目的為何?

 

三、九頭鳥【課文與注釋】

一 一身九頭之鳥,只知爭食互咬終至皆傷,引起旁觀的海鳧之感歎與訕笑。

◎段析:以「鳥」設喻,一鳥身卻九頭爭咬,終致自身傷勢慘重,比喻同一團體的人們,若彼此傾軋爭鬥,必會內耗實力而全盤皆輸。海鳧其實乃劉基之化身,眼見元末社會人性墮落、勢利好鬥,故以之批判當時政治環境與社會風氣。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九頭鳥一則中,作者如何描寫九頭爭食的情況?

 

2.九頭鳥一則,作者所要表達的寓意為何?

 

3.三則寓言末段的作法,有何不同?

 

4.三則寓言在取材上,有何不同?

 

【教學資料】

一、修辭文法小教室

()轉品

  語句中的詞彙改變其原來的詞性,使含意更新穎豐富,意義表達更靈活生動,稱為轉品。

類別

舉例(請圈出轉品字詞)

名詞作動詞

1.弦而鼓之。

2.匣而埋諸土。

3.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4.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或師焉,或不焉/不恥相師/孔子師郯子。(韓愈師說)

5.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歐陽脩醉翁亭記)

名詞作形容詞

錦衣玉食。(司馬光訓儉示康)

名詞作副詞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歸有光項脊軒志)

動詞作名詞

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韓嬰韓詩外傳)

動詞作形容詞

落英繽紛。(陶淵明桃花源記)

動詞作副詞

讓蝴蝶死吻夏日最後一瓣玫瑰。(周夢蝶囚)

形容詞作名詞

你分不清他們究竟是唱出了快樂,還是唱出了哀愁。(吳延玫火鷓鴣鳥)

形容詞作動詞

1.炎日薄茅上。(郁永河北投硫穴記)

2.遠罪豐家。(司馬光訓儉示康)

形容詞作副詞

微升古塞外,已隱暮雲端。(杜甫初月)

 

()省略

  由於說話的情境,或是由於上、下文可以把意思顯示出來,因此允許句子中的某些成分省略。

舉例與說明:

1.       )獻之太常。(      )使國工視之,(      )曰:「弗古。」(       )還之。→省略主語。

2.見漁人,乃大驚,問(     )所從來,(      )具答之。(陶淵明桃花源記)→省略賓語、主語。

3.           )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陶淵明桃花源記)→省略主語。

4.一鼓作氣,再(    )而衰,三(    )而竭。(左傳莊公十年)→省略謂語。

5.然力足以至焉(         ),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王安石遊褒禪山記)→省略敘事句。

二、寓言舉隅

1.郁離子 狙公

  楚有養狙以為生者,楚人謂之狙公。旦日必部分眾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實,賦什一以自奉;或不給,則加鞭箠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違也。

  一日,有小狙謂眾狙曰:「山之果,公所樹與?」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與?」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則吾何假于彼而為之役乎?」言未既,眾狙皆寤。其夕,相與伺狙公之寢,破柵毀柙,取其積,相攜而入于林中,不復歸。狙公卒餒而死。

  郁離子曰:「世有以術使民而無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覺也,一旦有開之,其術窮矣。」

(語譯:  楚國有個人以飼養獼猴為生,楚人稱他為「狙公」。狙公每天清晨一定在庭院中給猴群分配任務,指派老猴帶領牠們到山裡,採摘草木的果實,回來後狙公便向眾狙抽取十分之一的稅來奉養自己;有時候交出的果實不夠多,狙公就加以鞭打。猴群對狙公又畏懼、又厭惡,但始終不敢違抗。

  有一天,一隻小猴對猴群說:「山中的果樹,是狙公所種的嗎?」猴群回答說:「不是,是天生的。」小猴又問:「除了他,別人都不能夠採果子嗎?」猴群回答說:「不是,大家都可以採。」小猴說:「那麼我們為什麼必須仰賴他而且被他奴役呢?」話還沒說完,猴群都覺醒了。當天晚上,猴群一起等候狙公睡著之後,就撞破檻欄,砸毀籠子,拿走狙公積存的果實,互相扶持逃進山林裡,不再回狙公那裡去。狙公最後飢餓而死。

  郁離子說:「世上用權術來役使人民,卻欠缺治國法度與準則的,大概就像狙公這種人吧!只是被役使的順民智識昏昧而尚未覺醒,一旦有人去開導他們,那麼統治者的權術就行不通了。」)

2.艾子雜說 買鳧獵兔

  昔有人將獵而不識鶻,買一鳧而去。原上兔起,擲之使擊。鳧不能飛,投於地;又再擲,又投於地。至三四,鳧忽蹣跚而人語曰:「我鴨也,殺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擲之苦乎?」其人曰:「我謂爾為鶻,可以獵兔耳,乃鴨耶?」鳧舉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這腳手,可以搦(抓、捕)得他兔否?」

(語譯:  從前有個人要出去打獵,但是不認得鶻鳥,買了一隻野鴨就去打獵。原野上突然跑出一隻兔子來,他就把這隻野鴨向前拋去,讓牠去追擊兔子。野鴨飛不起來,被摔在地上;他又從地上把牠抓起來,再向前拋去,野鴨又跌在地上了。這樣連續拋了三四次,野鴨突然跌跌撞撞地從地上站起來,說起人話:「我是鴨子呀!把我殺了吃我的肉,是我的本分。為什麼要強加我被拋擲的痛苦呢?」那人說:「我以為你是鶻鳥,可以用你來追捕兔子,怎麼知道你竟是隻野鴨呢?」野鴨舉起腳蹼給那個人看,笑著說:「你看看,我的手腳長這樣,可以追捕兔子嗎?」)

3.柳宗元 三戒

(1)臨江之麋

  臨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來。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使勿動,稍使與之戲。

  積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為犬良我友,牴觸偃仆益狎。犬畏主人,與之俯仰甚善,然時啖其舌。

  三年,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語譯:  臨江有個人,打獵時捉住一隻小麋鹿,便把牠帶回家飼養。剛進家門,家裡養的一群狗流著口水,豎起尾巴向小麋鹿跑來。那個人很生氣,威嚇這些狗。從此每天抱著小麋鹿去親近狗,讓狗熟悉,但不准狗動牠,慢慢地又讓狗和小麋鹿一起玩耍。

  日子一長,狗完全順從主人的意思。小麋鹿漸漸長大以後,忘記自己是麋鹿,以為狗確實是自己的朋友,時常和狗在一起碰撞翻滾,愈來愈親近。狗因為害怕主人,表面上和麋鹿一起上下打滾,但卻不時舔著舌頭,想吃掉麋鹿。

  過了三年,麋鹿走出家門,看見路上有很多野狗,便跑過去想和牠們玩,野狗們見麋鹿主動跑來,既高興又惱火,一擁而上把麋鹿吃掉了,麋鹿的屍骨雜亂地散在路上,麋鹿到死可能還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

(2)黔之驢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謹慎恭敬的樣子)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衝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跳起)大闞(老虎的吼叫聲),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語譯:  貴州一帶沒有驢子,有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來了一頭驢子,運到後卻沒有什麼用處,就把牠放到山腳下。老虎看見驢子長得又高又大,以為是神。先是躲在樹林裡偷偷看,後來才慢慢地走出來接近牠,一副小心翼翼的樣子,不知道牠是什麼東西。

  有一天,驢子鳴叫一聲,老虎嚇了一跳,趕緊跑得遠遠的,以為驢子將要咬自己,非常害怕。可是,老虎來回觀察驢子,覺得牠並沒有什麼特殊本領,漸漸也聽慣牠的叫聲,又在牠前後走來走去,但始終不敢撲上前去抓住牠。後來,老虎逐漸靠近驢子,進一步戲弄牠,加以碰闖、倚靠、衝撞、冒犯等動作。驢子非常憤怒,就用蹄子去踢老虎。老虎因此很高興,心裡盤算著:「牠的本領不過如此罷了!」於是老虎猛地跳起來,大吼一聲,咬斷驢子的喉嚨,吃盡牠的肉,才離去。

  唉!驢子體型高大,好像很有德性;聲音洪亮,好像很有本領。當初如果不亮出牠那一點本事,老虎雖兇猛,卻因為心懷疑慮畏懼,終究是不敢吃掉牠的,如今落到這樣的下場,可悲啊!)

(3)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異甚。以為己生歲直子,鼠,子神也,因愛鼠,不畜貓犬,禁僮勿擊鼠。倉廩庖廚,悉以恣鼠不問。由是鼠相告,皆來某氏,飽食而無禍。某氏室無完器,椸(衣架)無完衣,飲食大率鼠之餘也。晝累累與人兼行,夜則竊齧鬥暴,其聲萬狀,不可以寢,終不厭。

  數歲,某氏徙居他州。後人來居,鼠為態如故。其人曰:「是陰類惡物也,盜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貓,闔門,撤瓦灌穴,購僮羅捕之。殺鼠如丘,棄之隱處,臭數月乃已。

  嗚呼!彼以其飽食無禍為可恆也哉。

(語譯:  永州某人怕犯日忌,講究禁忌特別厲害。他認為自己出生那一年恰逢子年,而老鼠是子年之神,因而喜愛老鼠,他不養貓狗,還禁止僕人捕打老鼠。糧倉和廚房全都隨老鼠任意糟蹋,從不過問。因此老鼠奔相走告,都來到這個人的家裡,飽食終日卻沒有危險。結果這個人家中沒有一件完好的器具,衣架上沒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吃的、喝的大都是老鼠吃剩的東西。牠們白天成群結隊和人同行,夜裡就偷咬東西,爭鬥吵鬧,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響,吵得人不能入睡,這個人卻始終不厭惡。

  幾年後,這個人遷移到別州。後來有人住進來,老鼠的行動仍和從前一樣。新主人說:「這是一些躲在陰暗地方活動的壞東西,偷竊搗亂特別厲害,為什麼讓牠們猖狂到這種地步呢?」於是他借來五六隻貓,關上門,掀開屋瓦,用水灌老鼠洞,又出錢僱僮僕搜捕老鼠。殺死的老鼠堆積如山,把牠們扔在偏僻的地方,臭氣過了幾個月才消散。

  唉!牠們還以為飽食終日而沒有災禍的日子是可以長久保持的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