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編
暖身一下:
一、下列參考選項中的名句皆出自戰國策,請將最適切的選項填入( )中,使句意完足。
參考選項:
(A)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B)懷重寶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輕敵
(C)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
(D)同欲者相憎,同憂者相親
(E)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F)矜功不立,虛願不至
1.善於從歷史經驗中汲取教訓,即是所謂( ),遵此原則行事,才能減少錯誤,避免災禍。
2.建立功業,不是自我吹噓就能成事的,因為( ),唯有腳踏實地,才是邁向成功的正途。
3.一個人聲名顯赫就會引起別人的注意,若能秉持著( )的處世態度與智慧,必能逢凶化吉,少有怨尤。
二、閱讀下列文字,並從參考選項中選出正確答案填入( )中。
參考選項:
(A)畫蛇添足 (B)鷸蚌相爭 (C)驚弓之鳥 (D)毛遂自薦 (E)狐假虎威 (F)狡兔三窟
戰國策裡的故事,可說是現今許多「成語」的源頭。例如(1. ),就來自齊國馮諼替孟嘗君策劃掌握封地、鞏固相位的故事。又如(2. ),則來自楚國一個「愛現」的傢伙,偏要在所畫的東西加幾筆,以致輸掉冠軍獎品的故事。又如(3. ),則是來自燕國蘇代勸趙王不要攻打燕國,以免被秦國趁著燕、趙兩國相持之際出兵併吞的故事。
三、深謀遠慮與心機深重的界限何在?在競爭激烈、生存困難的戰國時代,馮諼這個形象多變的謀士卻有著對主子不變的忠誠。誰單純?誰複雜?誰對誰效忠?誰又被誰出賣?
◎ 小問:未來的你在如今競爭的社會並不輸戰國時期的動亂,你要成為足智多謀的策士嗎?還是另有自我期許?對國、對社會、對公司、或是對自己的理想有衝突或取捨時,你會如何面對呢?試舉一例說說自己的想法!
【學習重點】
- 小問:
1請問先秦的士如何產生?
2這些游士才能品德參差不齊,你認為對當時諸侯有何作用?
3在今日這些游士的腳色類似何種身分之人?
1.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東周的一段時期,得名於戰國策,起始年代按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因各國史書被焚,遂採納秦史書秦記所載,踵春秋之後,定戰國起於周元王(西元前四七六年);按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一,則以「三家分晉」為戰國之始(西元前四○三年)。戰國時代結束於秦始皇統一六國(西元前二二一年)。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是後世史家為研究這兩段歷史,對東周此一歷史時期的再次劃分,歷史上並不存在春秋、戰國這樣的朝代。
2.諸子學說紛陳,百家爭鳴:王夫之稱戰國時期為「古今一大變革之會」,其間充滿政治不安與動亂,卻也助長各種學術思想的蓬勃發展。此一時期有楊朱、墨子、孟子、許行、鄒衍、商鞅、慎到、申不害、惠施、公孫龍、莊子、荀子、韓非子、蘇秦、張儀等諸子學派,班固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序所稱的「九流十家」若不能謂源自戰國時期,至少也是在此時期得到重要發展。
3.戰國時代的「士」: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士」?戰國初期,凡聚徒講學,著書立說,積極參與政治的人,如:墨子、楊朱可稱為士。戰國晚期,七國進入存亡續絕的鬥爭階段,諸侯國各公子為了壯大自己的政治勢力,大都以養士為重,如著名的養士四公子──齊的孟嘗君、趙的平原君、楚的春申君以及魏的信陵君。在此時,士是王侯、將相、農工商賈以外最活躍的社會階層。
先秦的士來源有二:一部分是從舊封建制度中游離出來的沒落貴族,一部分則是由社會下層浮升上去的庶民。不論是貴族下降或庶民上升,到了戰國中晚期都已貧窮不堪了,像范雎「家貧無以自資」,馮諼「貧乏不能自存」。我們不難想像,當時千千萬萬托庇私門的游士大概都是窮到「無以為衣食業」的人,所以他們被稱為食客,因為他們投身私門,就是為了求足衣足食而已!但因人數激增,士的流品也日益複雜,有些「士」,如孟嘗君門下的雞鳴狗盜之徒,根本不是知識分子,有些略識之無的人,充其量也只能算邊緣知識分子,這和戰國初年的士已有相當程度的差距。
這些貧乏不能自存的游士,個別地看似乎均無足輕重。但幾千人聚在一起則也未嘗不是當時政治上的一股極大的力量。食客除了為主人提供個人的服務外,作為一個社會階層而言,他們正是私門權力的政治基礎。貴族傾財養客絕不是為了裝潢門面。孟嘗君見廢,三千賓客皆不顧而去,然終得力於一馮諼而復位,此即養客的一種實效。史記春申君列傳云:「春申君既相楚。是時齊有孟嘗君,趙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爭下士,招致賓客,以相傾奪,輔國持權。」是養客和「輔國奪權」有極大的相關,這時的士已不再需要架上「任重道遠」、「大丈夫」的帽子。我們也許可以說,養士之風是中國知識階層發展史上,政治和經濟利益相衝擊之下所不可忽視的時代產物吧!
4.養士:游士為求安身立命,遊走各國尋覓施展長才的機會,而國君或貴公子憑藉豐厚的財力和權勢,供養人才,提高自己的聲譽,適時發揮政治影響力,養士風氣因而興盛。
5.戰國時代的社會背景:春秋時期「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史記太史公自序);到了戰國變本加厲「遂相吞滅,并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戰國策),展開了生死存亡的戰鬥。從春秋時期的一百餘國,到戰國僅存二十餘國,戰國中期的七個大國稱為「七雄」,其餘小國陸續被吞併,七雄之間則彼此合縱連橫。此時期政治上貴族陵夷、平民崛起,布衣可以為卿相。社會上人口較春秋時增加,使用鐵器與青銅器,戰爭規模也更擴大。
【題解】
◎寫作背景
從春秋以後到楚、漢興起這二百多年間,是個大動盪、大變革的時期,同時也是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時期。在這只有利害而沒有道德可言的世道裡,各國互相仿效,「遂相吞滅,并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展開了生死存亡的戰鬥。各國的統治者為了讓自己在鬥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需要策士來運籌帷幄,出謀獻策;而策士也適應這種需要,以「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為目的,自由來往於各國之間,搖唇鼓舌,賣力效勞。
◎補充注釋
◎ 小問:
1 注釋1主要說明什麼道理?請簡述!
2 「雞鳴狗盜」是罵人的語言,此文給你有何啟示?
3 孟嘗君因哪兩件事得到父親田文的重視?
1.馮諼:史記孟嘗君列傳關於馮諼的記載:(史記作馮驩)自齊王毀廢孟嘗君,諸客皆去(離孟嘗君而去),後召而復之(後齊王又召回孟嘗君並恢復其職),馮驩迎之。未到(還沒到京城的時候),孟嘗君太息歎曰:「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先生所知也。客見文一日廢,皆背(背棄)文而去,莫顧(關心眷顧)文者。今賴先生得復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復見文乎?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馮驩結轡下拜(把韁繩打結,並對孟嘗君行禮)。孟嘗君下車接之,曰:「先生為客謝乎(替門客賠罪嗎)?」馮驩曰:「非為客謝也,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事物有它運行一定的道理),君知之乎?」孟嘗君曰:「愚不知所謂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貴多士,貧賤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獨不見夫朝趣市者(早晨趕赴市場的人)乎?明旦(清晨時),側肩爭門而入(轉側肩膀爭著要從門口擠入);日暮之後,過市朝者(經過市場的人)掉臂而不顧(手臂一揮連頭也不回)。非好朝而惡暮,所期物忘(無)其中。今君失位,賓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絕賓客之路。願君遇客如故。」孟嘗君再拜曰:「敬從命矣。聞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2.孟嘗君:孟嘗君田文,封於薛,又稱薛公,為齊威王之孫,齊國名相田嬰之子。以禮賢下士,才智超群聞名。因其聰明機警而得到田嬰的喜愛,於是田嬰便以田文為其太子,在其死後襲爵於薛,號為孟嘗君,並繼其父為齊相。
為了增強政治實力,孟嘗君大力招徠各諸侯國的賓客和逃亡的人,對他們極為禮遇,不論貴賤,總親切相待。與賓客談話,他總詳細地詢問其親屬的住處,並有侍史在屏風後做紀錄。賓客離去,孟嘗君馬上派人去問候其親屬。所以天下之士翕然從之,門下之士達數千人。
齊湣王二年(西元前二九九年),孟嘗君奉派出使秦國,因故被秦昭王囚禁起來,且有被殺之虞。孟嘗君聽從門下之客的建議,求救於秦昭王的寵姬。寵姬提出要以白狐裘為交換的代價,但孟嘗君唯一的一件白狐裘已經送給秦昭王了,幸賴門下一名善盜的食客為之將白狐裘盜出。秦王的寵妾果然說服秦王釋放孟嘗君,孟嘗君遂立即出奔。一行人來到關口,城門緊閉,依規定雞鳴時才可開城門。孟嘗君擔心秦王後悔,一位門下之客就學雞鳴引起四周雞群放聲啼叫,城門因此打開,孟嘗君得以順利出秦返齊。
孟嘗君在齊國為相多年,任用賢能,努力治理,一再擊秦伐燕,聲名大振,因此有人散布謠言說:「齊人只知有孟嘗君,不知有齊王。」並言其有意自立為王。孟嘗君因此回到薛地,後又帶賓客至魏。後孟嘗君逝,歸葬於薛。
3.田嬰之子:史記孟嘗君列傳:「初,田嬰有子四十餘人。其賤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嬰告其母曰:「勿舉(撫養)也。」其母竊舉生之。及長,其母因兄弟而見其子文於田嬰。田嬰怒其母曰:「吾令若(你)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頓首,因曰:「君所以不舉五月子者,何故?」嬰曰:「五月子者,長與戶齊(長到門楣同高),將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於天乎?將受命於戶邪?」嬰默然。文曰:「必受命於天,君何憂焉。必受命於戶,則可高其戶耳,誰能至者!」
孟嘗君(西元前?—前二七九),名文,姓田氏,戰國時期齊之公族。父嬰,為齊威王少子,齊宣王庶弟。相齊十一年。湣王時期,受封於薛,是為靖郭君。
田文生性聰明,曾以「(田嬰)用事相齊,凡歷三王,不曾著意於公室,卻急於累富私家;門下不見賢者,士眾不得體恤」,勸諫其父田嬰,而深得器重。
田嬰曾使之主賓客,而名聲聞於諸侯,諸侯皆請嬰以文為太子,嬰許。及卒,文果代立而領薛,是為孟嘗君。
孟嘗君在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捨業厚遇之。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其待客坐語,屏風後常有侍史,主記君與客語,問親戚住處。客去,孟嘗君已使人存問,獻遺其親戚,以故孟嘗君能傾天下士。
齊湣王二十五年(西元前二九九)孟嘗君出使入秦。秦昭王欲殺之以利秦,幸門客有雞鳴狗盜之徒相助,才得以安然返齊。
【作者】
◎ 小問:
1 以歷史觀點來看,戰國策有何重要?
2 以文學角度來看,戰國策又有何影響?
3 為何劉向在戰國策書錄中稱本書「不可以臨教化」?又為何本書會被保存下來?
(1)戰國策的內容:或偏重記言,所載多為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或偏重記事,記事者多具有強烈的國別色彩,如韓策三晉已破智氏、楚策楚考烈王無子等;這類篇目偏重史實的記載,較不重視言談上的技巧和說服力,也因此敘述史實較為客觀。
(2)戰國策的寫作風格:脫離傳統儒家文學之教化觀,大多偏向反映戰國縱橫家之風格,敘事狀物極其鋪張揚厲;說理論事則犀利明快,雄辯滔滔;陳述利害則危言聳聽,權謀詭詐;全書縱橫馳騁,氣勢奔放。
(3)戰國策的評價:劉向在戰國策書錄中稱本書「不可以臨教化」,但亦肯定其「亦可喜,亦可觀」,大概古代學者多否定書中之思想觀念,但卻也不得不肯定其在文學創作及語言藝術上之成就。歷代持正統儒家觀點的批評家都對《戰國策》加以貶低,甚至把它定為「毒草」,要大家「鋤毒」。漢代劉向認為它「不可以臨教化」(《戰國策》書錄),就是 說,它沒有宣傳儒教,所以不能用來「教化」人民。宋代李格非說它「淺陋不足道」(書《戰國策》後),因為都不是出自儒家的典籍,不合儒家的口味,所以斥之 為「淺陋」。曾鞏更認為這是一部「邪說」,把它整理保存下來,為的是「使當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從,然後以禁則齊;使後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為,然後以戒則明。」(《曾子固序》)因為暴露了許多反動統治階級黑暗醜惡的東西,所以被定為「邪說」,把它整理保存下來,為的是做反面教材,讓「當世之人」、「後世之人」都知道這是一部「邪說」,這樣就容易禁絶。這些批評,正可以從它們的反面來肯定這部書。
◎先秦散文
可分兩大類,一為發表思想的諸子散文(哲學散文);一為敘述史事的史傳散文。
(一)諸子散文:
1.儒家:論語、孟子、荀子。
2.道家:老子、莊子。
3.墨家:墨子。
4.法家:韓非子。
(二)史傳散文:
以尚書、春秋為最早。此外尚有左傳、國語、戰國策。
【課文與注釋】
第一段:馮諼投孟嘗君門下,三度所求皆如願。
◎段析:馮諼以負面形象出場。無能、無好的馮諼卻「彈鋏三歎」;左右態度轉變,由「笑之」而後「惡之」。由左右的好奇、輕視、厭惡,孟嘗君卻一再禮遇,反襯馮諼的奇特作風,及孟嘗君恢宏能容的氣度。
◎食無魚(求食)→出無車(求車)→無以為家(安家)(所求層層遞進,層遞)。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錯綜( )。
◎本段以抑筆寫馮諼,營造其「貪而不知足」的形象。
課文補注
- 貧乏不能自「存」:生活。
- 客何「好」:嗜好。
- 客何「能」:擅長。
- 左右「以」君賤之也:( )
- 「過」其友:( )
- 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供給。
修辭
- 左右以君「賤」之也:轉品( → ),輕視。【103指考】
- 「食」以草具:轉品( → )。
- 食以「草」具:轉品( → )。
- 食以「草具」:借代( )。
- 倚柱「彈其劍」:錯綜(抽換詞面)。
- 「長鋏」歸來乎:借代(長劍)。
- 長鋏「歸來乎」:鑲嵌( 字)。
- 復彈其鋏:錯綜(抽換詞面)。
- 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排比。
- 孟嘗君「客」我:轉品(名→動),( )動詞(以……為客)。
- 復彈其劍鋏:錯綜(抽換詞面)。
文意
- 貧乏不能自存:點出窘境,引出下文。
- 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左右以君賤之也:由孟嘗君答允之詞可知其態度淡漠不熱忱,故左右之人亦以之為賤,看不起他。
- 左右「以告」:以之告孟嘗君。
- 左右皆「笑之」:笑其狂妄貪婪不知足。【98指考】
- 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昭告親友、世人。
- 以為貪而不知足:明確寫出馮諼在團體心中的負面評價。
- 於是馮諼不復歌:不再要求特殊禮遇,顯示馮諼並非貪而不知足。
辨析
◆比
形 |
音 |
義 |
例 |
比 |
ㄅㄧˇ |
|
食之,比門下之客。 |
比較。 |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水經江水注) |
||
|
|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為政) |
|
|
無適( )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
||
替、為。 |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 |
||
近來。 |
比得軟腳病。(韓愈祭十二郎文) |
||
|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項脊軒志) |
第二段:馮諼自薦收債於薛。
◎段析:孟嘗君食客三千,卻不知誰能為之收債;前段對馮諼多所禮遇,此段卻渾不知此何人也。可知在其門下要脫穎而出之難。馮諼自薦收債,並以「責畢收,以何市而反」此精心設計之問題為後繼發展埋下伏筆。
課文補注
- 誰「習」計會:熟悉、嫻熟。
- 「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 )
- 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那個。指示代詞。
- 吾「負」之:( )
- 開罪:得罪。
- 「先生」不羞:敬詞。【103指考】
- 責「畢」收:完全。
修辭
- 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於薛者乎:疑問。【102指考】
- 孟嘗君「怪」之:轉品( → ),意謂動詞(以之為怪)。
- 先生不「羞」:轉品(形→動),意謂動詞(以此為恥)。
- 約車治裝:句中對。
- 以何市而反:( )問、倒裝。
- 以何「市」而反:轉品(名→動)。
文意
- 此誰也:與下句「吾負之,未嘗見也」皆表示此前孟嘗君禮遇馮諼並非因慧眼識才,思重用之。
- 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愚,沉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由此可看出孟嘗君謙卑下士。【99指考】
- 責畢收,以何市而反:為「 」預作伏筆。
辨析
◆謝
形 |
音 |
義 |
例 |
謝 |
ㄒㄧㄝˋ |
|
封書,謝孟嘗君。 |
感激。 |
感謝、道謝。 |
||
|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送董邵南序) |
||
|
閉門謝客。 |
第三段:馮諼矯詔焚券市義。
◎段析:情節層層進展:前段孟嘗君徵詢收債人才,馮諼毛遂自薦,作者刻意營造其膽大妄為的驚人之舉,雖受重託,卻假託上命焚燒債券,終於導致向來能容的孟嘗君不悅的說出「先生休矣」。
◎史記所載收債過程較為合理:
1.先收能償者之息。
2.釀酒、買牛再合券。
3.日日殺牛、置酒、酒酣,能償者與之約定日期,仍不能償者,焚其券。
◎債主、債戶的關係建立在現實利害上,君民必須建立在仁義上。
◎焚券市義,強調得民心是鞏固政權的首要之務,為孟嘗君預留餘地,謀安身之所,以儲備政治資源。
課文補注
- 驅而「之」薛:( )
- 當償者:應當還債的人。
- 「因」燒其券:( )
- 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謙詞。
- 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只。
- 區區:( )
- 「因」而賈利之:趁機。
- 「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 )【102學測】
- 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 )
修辭
- 孟嘗君「怪」其疾也:轉品(形→動),意謂動詞(以之為怪)。
- 「衣冠」而見之:轉品(名→動)。
- 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排比。
- 不「拊愛子」其民:鑲嵌( 字)。
- 不拊愛「子」其民:轉品(名→動)。
文意
- 民稱萬歲:此舉收攬民心。
- 衣冠而見之:表示慎重。
- 孟嘗君不說:顯示孟嘗君之「短視近利」。
第四段:孟嘗君直至遭黜就國於薛,才明白市義功效。以三窟之就,正面直寫馮諼的政治智謀。
◎段析:本段筆鋒一轉,孟嘗君遭貶退之後,見薛地民心愛戴,方知馮諼當年市義之效。至此原本看似無能無行的馮諼,方展現其未為人知的遠見宏識與足智多謀。其後作者又更進一步刻劃馮諼大展長才:妙計遊說梁惠王,誘使齊王恢復孟嘗君相位、力勸孟嘗君請立宗廟於薛,使其高枕無憂,成就政治高峰。
◎馮諼藉「顯使重聘」為孟嘗君營造國際聲勢(利用梁惠王一心渴求富強的心理)。
◎三窟之計:
1.焚券市義,收攬人心。
2.謀復相位,援外自重。
3.請立宗廟,鞏固地位。
課文補注
- 孟嘗君「顧」謂馮諼曰:( )
- 「乃」今日見之:( )
- 僅「得」免其死耳:能。
- 高枕而臥:喻( )
- 請為君復「鑿」二窟:挖掘。
- 孟嘗君予車五十「乘」:以四匹馬拉一輛車,謂之一乘。
- 「金」五百斤:戰國時銅質貨幣的通稱。
- 西「遊」於梁:遊說。
- 「誡」孟嘗君曰:告誡。
- 「謝」孟嘗君曰:( )
- 「寡人」不祥:謙詞。
- 願君「顧」先王之宗廟:( )
- 君「姑」高枕為樂矣:暫且。
注釋補注
60祭器:彝器、籩豆、俎豆、禮器,皆意相類。
修辭
-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
-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譬喻( 喻)。
- 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者:頂針。
- 於是梁王「虛」上位:轉品(形→動)。
- 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排比。
- 被於「宗廟」之祟:借代( )。
文意
-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齊王欲黜孟嘗君的托詞。
- 孟嘗君就國於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可看出市義成果。
-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可看出馮諼謹慎戒懼。
- 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馮諼為孟嘗君打造搶手形象,經營國際聲勢,以提高孟嘗君在齊國的身價。
- 馮諼先驅,「誡」孟嘗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一誡提高身價。
-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此亦為馮諼為孟嘗君打造之搶手形象。
- 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沉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寡人不足為也,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罪己並動之以情,齊王一方面貶抑自己,一方面激發同宗之情與君臣之義,是以退為進,巧為託詞的講法。
- 馮諼「誡」孟嘗君曰:願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於薛:二誡厚植實力,亦看出孟嘗君對馮諼已言聽計從。
- 願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於薛:使薛成為國家重地,因而鞏固孟嘗君的地位。
- 君姑高枕為樂矣:用詞可看出馮諼謹慎戒懼。
辨析
◆固【101學測】
形 |
音 |
義 |
例 |
固 |
ㄍㄨˋ |
|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
豈、難道。 |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
||
一定。 |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教戰守策) |
||
|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教戰守策) |
||
|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述而) |
第五段:最末三句,頗似史家論贊筆法。
◎段析:三窟之就,與後續孟嘗君安坐齊相之位數十年,一一印證馮諼的高瞻遠矚。
注釋補注
64纖介:指微小,同於:彈丸、蝸角、蕞爾。
修辭
- 無纖介之禍:誇飾。
文意
-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以判斷句作結,更顯肯定馮諼之能。【99學測】
【課文問與答】(一指搭配課文第一段,綜指跨段落)
段落 |
題目 |
參考答案 |
一 |
1.作者舉出哪些事例,讓讀者認為馮諼是個「貪而不知足」的人? |
|
一 |
2.孟嘗君及其身邊的人,面對馮諼的「貪而不知足」,反應如何? |
|
一 |
3.作者為何要用「貶抑」的筆法鋪陳馮諼的「貪而不知足」? |
|
二 |
4.由孟嘗君對馮諼致歉的一段話:「文倦於事……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可看出孟嘗君是個怎樣的人? |
|
二 |
5.馮諼問孟嘗君:「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沒有正面回答此一提問,卻說:「視吾家所寡有者。」這樣的回答有何用意? |
|
三 |
6.馮諼向孟嘗君解釋如何「市義」的一段話:「今君有區區之薛……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馮諼的語氣及立論點為何? |
|
四 |
7.薛地的百姓如何回應孟嘗君的「焚券」義舉? |
|
四 |
8.馮諼以什麼說詞,打動梁惠王虛上位,以千金百乘往聘孟嘗君? |
|
四 |
9.馮諼用了什麼計謀使孟嘗君重返齊相? |
|
四 |
10.齊王說服孟嘗君重返齊國的一番話,含藏何種言辭技巧? |
|
四 |
11.在薛地建齊之宗廟,對孟嘗君有何益處? |
|
綜 |
12.馮諼為孟嘗君設計營造了哪三窟? |
|
綜 |
13.成語「狡兔三窟」應作何解釋? |
|
五 |
14.本文最後,作者如何評斷馮諼的功過得失? |
|
◎課文連結:
◎燭之武與馮諼有何異同?
|
同 |
異 |
燭之武 |
二人皆為高瞻遠矚之士。 |
1.燭之武於春秋時期的鄭國,雖不受重用而抱憾,卻仍願為拯救國家而冒險遊說秦穆公退兵。 2.左傳的描寫重在遊說技巧。 |
馮諼 |
1.馮諼為孟嘗君效命而非為齊效命,可看出戰國時期卿相坐大的現實。2.戰國策的描寫重在謀略。 |
◎、戰國策一書對戰國策士縱橫捭闔的辭令功夫多所描繪,下列三段文字皆出自於本課,在這些對答中各運用了什麼辭令技巧,請自參考選項中選出適切的答案。
參考選項:
(A)以簡單的回答表示冷漠輕蔑
(B)用迂迴的語氣表達不滿
(C)用以退為進激發對方的同情
(D)用誇大的言論引起眾人的矚目
(E)理直氣壯地直陳疏失使其無言以對
(F)以謙遜的語氣化解對方的不滿
( )1.孟嘗君謝曰:「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愚,沉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
( )2.馮諼曰:「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
( )3.齊湣王謝孟嘗君曰:「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沉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寡人不足為也,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
【教學資料】
◎ 修辭文法小教室
(一)婉曲
說話或行文時,不直接講出本意,只用委婉曲折的言詞,含蓄地烘托或暗示出本意來,稱為婉曲。
◎ 請寫出以下句中的本意:
1.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2.不足為外人道也。(陶淵明桃花源記)→
3.二嬤嬤卻從吊在榆樹上的裹腳帶上,走進了野狗的呼吸中,禿鷲的翅膀裡。(瘂弦鹽)→
4.垂垂老去的姨娘,亦終歸走向同一個渺茫不可知的方向。(琦君髻)→
5.只銀紙備辦在。(賴和一桿「稱仔」)→
6.大人,真客氣啦!才一斤十四兩。(賴和一桿「稱仔」)→
7.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8.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以「慈父見背」、「舅奪母志」曲折表達→
9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論語•陽貨》)→
10我是屬於照相會浪費底片的那種人。→
11那幢樓房蓋好三年多了,只有風和蚊子住在那裡。→
12.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就可以照我憂傷的側影/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憂傷就滅頂。(余光中〈碧潭〉)à
13.我正要掏出手帕為他擦淚時,從車窗的反照裡,看到我自己,我的臉早已模糊了。(王尚義〈失戀〉)à
14.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該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還長著呢!(張愛玲〈傾城之戀〉)à
15.世上甚多藏書甚富之人,嚴格說來,只是收藏家,寢饋其間的反是書蠹;倒是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吳魯芹〈我和書〉)à
16.胡琴咿咿啞啞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張愛玲〈傾城之戀〉)à
17.賽因河的柔波裡掩映著羅浮宮的倩影,它也收藏著不少失意人最後的呼吸。(徐志摩〈巴黎的鱗爪〉)à
18.「你在尋什麼?」「去尋我頰邊失落的顏色……。」(張秀亞〈幻思〉)à
(二)意謂動詞
主要由名詞和形容詞作意謂性動詞,表達的是主謂短語作賓語表達的內容。
通常可語譯為「以……為……」。
例句 |
說明 |
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 |
以之為客。 |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 |
以此為恥。 |
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 |
以之為怪。 |
孟嘗君怪其疾,衣冠而見之。 |
以之為怪。 |
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韓愈師說) |
以從師問學為恥。 |
漁人甚異之。(陶淵明桃花源記) |
以之為異。 |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歐陽脩醉翁亭記) |
以其樂為樂。 |
商人重利輕別離。(白居易琵琶行) |
以利為重,以別離為輕。 |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孟子盡心上) |
以魯為小。 |
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蘇軾赤壁賦) |
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 |
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
以之為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