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龍騰第三冊第四課 現代詩選(三)                   耿樹民編 030903

選文說明

  五四新文學運動所發展出來的新詩,到五○年代的臺灣,產生重大的變化。當時臺灣的新詩人認為,以前的新詩對傳統的依賴還太深,不能完全擺脫舊詩的格律與意象。因此,主張更進一步學習西方現代詩,讓詩的形式更自由,讓意象的塑造更大膽而創新,因此不再使用「新詩」一詞,而改稱「現代詩」。

  一九六○年代,臺灣詩人創組笠詩社笠詩社年長一代詩人,成長於時期,臺灣光復後,改以文創作,突破語言轉換的困境,成為詩壇「跨越語言的一代」。本課選錄代表詩人林亨泰杜潘芳格詩各一首,林亨泰的作品富現代性與實驗性,杜潘芳格的詩刻繪女性,表現出客家族群的生命記憶,二者皆彌足珍貴。

文體探討:「現代詩」簡介

◎提問:請簡述「詩」從先秦至今的演變?

(一)現代詩的名義及特點

1.廣義及狹義

(1)    廣義:指五四新文學運動以來用白話文創作的新詩。

(2)    狹義:指紀弦所創現代派的詩,於一九五三年成立「現代詩社」,強調知性。

2.別名

(1)    白話詩:在語言方面,相對於「文言詩」而言。

(2)    新詩:在形式方面,相對於「格律詩」而言,打破舊詩格律限制,故也可稱「自由詩」。

(3)    現代詩:在內容方面,相對於「古典詩」而言。

3.特點

(1)    語言:以白話書寫,用語不避雅俗。

(2)    內容:相對於古典詩多以抒情為主,現代詩則內容不受限制,寫作題材廣泛。

(3)    格律:形式自由,無格律限制。但雖不強調押韻,仍講究聲韻節奏,仿效西洋詩的分行、分節,故現代詩不是將白話散文分行書寫。

 

一、風景No.2                                   林亨泰

◎提問:圖像詩是突破也是實驗,為何現今反而不多見,你認為有哪些原因的影響?

【學習重點】

◎補充注釋

1.圖象詩:

(1)臺灣現代圖象詩開始於詹冰。一九四三年,他為了實驗如何使文學作品可以像繪畫、音樂般無國界限制而能「世界通用」,首次創作Affair、自畫像二首圖象詩,但當時並未在臺灣發表,一直到一九六五年,隨著詹冰的第一本詩集綠血球出版,這些圖象詩才正式出現在臺灣現代詩壇。一九七八年,詹冰發表圖象詩的觀點,他認為圖象詩是「詩與圖畫的相互結合與融合,而可提高詩效果的一種詩的形式」。

(2)五○年代臺灣詩壇因現代派的提倡,詩歌創作方面接受許多西方的觀念,圖象詩、符號詩也成為一種創新嘗試,林亨泰的圖象詩無疑是其中最為成功的典範。林亨泰曾說明自己創作圖象詩是為了「一新詩壇耳目,震撼讀者的心靈」。他說道:「所謂『圖象詩』,有人說是『具象詩』,有人說是『符號詩』。我在此做一說明。當年紀弦發起『現代派運動』,這些詩就是那時寫的;為的是要配合此一運動,激發出新的突破。」

◎風景一詩的知性特質

  林亨泰在討論自己兩篇風景詩作時,曾經說符號詩的實驗在風景No.1和風景No.2中已經到了極限,他在詩作中「從根本揚棄了修辭學上的運用,而走向結構性、方法論上的策略」,也就是說,他將詩作「對字義的依賴降至最低,讓每一個字成為一個存在」。林亨泰在接受陳明台訪問時,亦曾提到風景這首詩有著「新即物主義」的意圖,要讓書寫的對象自我呈現,詩人不加任何主觀暗示,他說:「本來我是靠object要讓讀者自己去想像的。早些時候有人說,那是立體的實驗。其實我是靠即物性的表現寫的。因為那首詩不是用排的,是靠對象的事物,農作物也罷、防風林也罷,是靠那些東西的本身去表現的。」可見這首風景應用新即物主義的客體客觀呈現,是袪除任何形容詞、副詞等修飾語彙的純淨詩作。

(陳明台(1998)。詩畫錄音。載於呂興昌(主編),林亨泰全集八.文學論述卷5。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P.8

◎寫作背景

  林亨泰談風景的創作背景:「我這兩首風景是在溪湖到二林的途中坐在巴士上完成的。……從車窗眺望遠景,防風林一排一排,車快速的飛過。」林亨泰於一九二四年出生於彰化,那是臺灣西部一片廣闊的平原,土地被開墾為良好肥沃的農田。乘車經過海濱可以看到防風林,構成海邊的風景。因此,風景的意象,才那麼優美清雅地,棲息在林亨泰的心裡,讓他表現為詩,以能切實巧妙的視覺美排列出詩的語言,以一層又一層,帶著音樂性的從容,以防風林的靜態表現,配上「然而海/以及波的羅列」的動態,構成微妙的現代知性的意象美。

(改寫自陳千武(1997)。臺灣新詩論集。高雄:春暉出版社。P.269

【課文與注釋】

第一段:模擬海岸邊防風林的排列方式,描繪出綿延無盡的海濱景象。

◎段析:重複敘說「防風林」,以及它的外邊還有「防風林」,呈現出一排排立體的圖象,並產生臨場的速度感。

◎此詩第一節的讀法有二:

(1)將此六行當作三個重複句來讀。

(2)將第三、五行句首的「防風林」三字作二次讀,使之成為:

防風林的外邊還有防風林

防風林的外邊還有防風林

防風林的外邊還有防風林

◎詩中第一節第三行和第五行的「防風林」既是每一前句的賓語,又是每一後句的主語,無論是把它們的第一節六行當作三個重複句來讀,還是把它們當作「回文」來讀,都能夠讀出防風林那種綿延不絕和一望無際的氣勢。而第二節的安排,則直接使用疊句,將詩中防風林所具有的層層疊疊,若海浪奔湧的空間秩序渲染得淋漓盡致。

◎詩中純粹「知性」的書寫,與以「感性」手法去寫旅程所見風景的「心情」不同。

1植物名。木麻黃科木麻黃屬,常綠喬木,可作防風、防砂等用途。鄉間常用做行道樹,田間及海濱用作防風林。

第二段:讓視覺繼續延伸,呈現防風林外仍能遠眺到海景及層層波浪。

◎段析:重複「海」以及「波的羅列」,展現視覺延伸的圖象性。

文章分析

內容分析

就外在的文字排列而言,第一段一方面利用字的建築特性,堆砌塑造一株株挺立的「防風林」的圖象,而「3122」不斷循環的文字結構與結尾處「還有」的暗示,則成功的將有限的文字圖象作了無限的空間延伸,創造出廣袤無垠的視覺圖象。而行中的空格,就像蕭蕭針對第二首所說的:「第一段六行中的空格,彷彿密林中偶而閃現的光芒,一閃一閃的,正是實際上防風林正常的光影閃滅現象」至於第二段,則是透過修長細密的防風林縫隙看出去時,所看到的細條狀的海面與波浪層層推擠羅列的景象。第二段通常是全詩中最不容易詮釋者,林亨泰曾在訪談中數度談到此詩的創作背景,他說:「我寫風景No.2,是有一次從彰化坐車到二林,現在的交通發達,車速很快,這一路上原本就有防風林,一排一排的,防風林只有海邊才有,所以一排排防風林的後面就是海,雖然我坐在車上只能看到防風林,但可以利用想像力,一直看到海邊。」速度讓文字來不及產生意義,讓景觀成為單純的「景物」,所以此處「透過修長細密的防風林縫隙看出去時,所看到的細條狀的海面與波浪層層推擠羅列的景象」(雖然是利用「想像力」來看,也是一樣的)的詮釋或許較能符合符號詩的理論基礎,因為如此一來,第二段的二行文字成為一個獨立存在的圖象符號,其中的每一個文字都是立體的、符號性的,並不須依賴字義詮釋或前後文意義關係才能存在,其文字的「意義」性也降到最低了。

在這首詩中,雖無一字道及防風林的功能與意義,但當這典型的臺灣海濱鄉鎮「風景」,以一種肆無忌憚的蔓延出現在讀者眼前時,便有一股伏流悄悄氾濫,傳播這防風林圖象本身,不待字義說明的典型意義。而這「透過修長細密的防風林縫隙看出去時,所看到的細條狀的海面與波浪層層推擠羅列的景象」,也許正是在這夾雜艱辛淒楚與清涼寧靜的生活圖象中一點點遙遠與開闊的想像。

【節選自丁旭輝2000)。臺灣現代詩圖象技巧研究高雄春暉出版社P.66-68

寫作技巧

林亨泰在討論自己兩篇風景詩作時,他曾說過符號詩的實驗在風景No.1風景No.2中到了極限,詩作中「從根本揚棄了修辭學上的運用,而走向結構性、方法論上的策略」,企圖將詩作「對字義的依賴降至最低,讓每一個字成為一個存在。」也因此,兩首詩著重的便是詩作本身「圖象式」的呈現,即是將景物按原來的樣子描繪出來。

首先,就寫作技巧而言,風景No.2的第一節只有一句話,即「防風林的外邊還有防風林」,作者沒有使用任何的形容詞,而是以特殊的排列方式來表示,主要目的即是在模擬實地景物,帶領讀者想像眼前實際的風景。因此,讀者一眼望去,視覺彷彿可見穿越海邊防風林時,一排一排地向外擴張、延伸的景物,無窮無盡。另外,詩行中間又利用空格停頓書寫,表現出林木錯落有致的形狀,著實自然生趣。第二節則是寫防風林之外的海,以海和波浪來跟一排一排的防風林作對比。

其次,就內容意涵而言,詩作原始的出發點本就是對於農村景物的描繪,因此第一節如實展現作者眼前的鄉村風景,即「防風林」的排列,同時隱示著防風林「外邊」的海與波對抗。

風景No.2第二節所描述的是在極遠處,還是可以看到防風林盡處的海,以及海所湧起的波浪,而波浪則是一波一波的往沙灘上前進,整個看似乎是許多排的波浪。所以若將最後兩句寫成:

然而(遠處有)海 以及波的羅列

然而(遠處有)海 以及波的羅列

意思就不難理解了。這裡把「遠處有」三字省掉,即不說明防風林與海及波浪的空間關係,因為這是自近至遠一眼而望的,表明了它們的空間關係反而不好,因詩人努力要把景象維持在「眼睛所望」的原初印象之上,這樣才能更像是眼睛所看到的「圖象」。詩人努力要捕捉的是外物原本的排列位置,是要能客觀呈現出來的符號詩、圖象詩,故此詩成為林亨泰最具代表的實驗詩作。

【課文問與答】

、風景No.2第一節詩歌的寫作形式有何特色?

答:

、風景No.2第二節的作用何在?對全詩有何影響?

答:

、風景No.2第二節的寫法,是否有其他的文句調整方式?如此調整造成什麼樣的效果?

答:

、風景No.2中,在「速度感」的掌握上,透過什麼語詞呈現?為何有如此效果?

答:

、風景No.2中,何以見得林亨泰所強調的知性的詩風?

答:

二、笠娘                                              杜潘芳格

教學要旨

杜潘芳格出生於客語家庭,其成長時期,接受了比較完整的日本學校體制的教育,直到一九六○年代,她才開始寫作文詩,一九八○年代中期起,嘗試使用其客語寫作。朝晴即為其文詩與客語詩之合集。在杜潘芳格的作品中,有一類作品是以抒情為基調的原鄉追憶,並以美善為題材,本詩即為這一類作品之展現。詩中描寫客家女子在原野的美麗風情,召喚客家人的生命記憶,頗具文化內涵。學習時,可就下列重點加以注意:

一、認知詩中角色的心理與動作。

二、體會本詩「笠」、「太陽光」以及以「花」喻女子等意象之表現。

 

◎提問1:請描述你認為的傳統客家女子的形象!

◎提問2:作者杜潘芳格與其他客家女子有何不同?為甚麼?

【學習重點】

◎補充注釋

1.臺灣重要的客語詩人:杜潘芳格以客語創作的詩,約計有七十餘首。多收錄在朝晴、青鳳蘭波以及芙蓉花的季節詩文集中。

2.除客語詩創作外,她同時也以日文、中文發表新詩:大約十五、六歲時,她開始用日文創作,同時也創作散文和小說。身為所謂「跨越語言一代」的詩人,母語是客語,但是自幼接受完整的日本教育體制,使她日常生活與寫作,都以嫻熟的日語應對,與表現流暢的感情思想。約莫到六○年代,她才開始提筆以中文創作詩歌。第一本詩集是以其丈夫的名字為題,為祝父親壽辰而出版,中日文詩合集的慶壽,正式步入臺灣詩壇。八○年代中期起,嘗試使用客語來進行寫作。不論是日語、中文或之後客語現代詩的創作,通過自身語言的侷促,戰戰兢兢地書寫,孜孜不倦地堅持。(節錄自劉維英編(2009)。杜潘芳格集。國立臺灣文學館。P.113-114

3.原鄉:在此「原鄉」一方面標誌了女詩人的客屬身分,以客家為其語言的原鄉;另一方面則以女性自我為主體,以自由與尊嚴為其女性的原鄉;同時亦以單一純潔、純粹的書寫態度,呈現文學心靈原鄉。

【作者】

◎文學啟蒙

  杜潘芳格讀書時有過被日本人欺負的不愉快經驗,這些不被日本同儕認同,被欺負、被凌辱的殖民痛苦與抑鬱,委屈與靜默,讓杜潘芳格的童年以及青少年時光,不斷尋求逃離現實痛苦的出口,而詩,是一個容許幻想的美麗境地,讀詩、寫詩更引領她掙脫紛雜的塵世,以語言架構心中的桃花源。進入新竹女中就讀,她開始以日文進行詩創作,也寫小說與散文。而這過程中,母語客語到日文基礎教育的薰陶,夾揉種種不安、飽受欺凌的殖民地經驗,是「跨越語言一代」詩人們心酸血淚裡,汩汩流出的創作泉源。

◎寫作理念

  杜潘芳格用她的語言,一方面不屈地揭示人類生存的意義,不懈地追求一種內在自由的摯愛,一方面執著地追求真理、和諧與秩序,試著去探問、去洞察這被稱作乖謬的世界。她認為「詩人對於大自然的法則,以及人生的生活所有迎面來臨的現實問題,站在自己的立場發揮擴大的感受與知識,使用言語作資源、資材,構築創作出來的思念就是詩。」(詩的教養)杜潘芳格積極地從事語言原鄉的探尋,喚醒客家人生命的記憶,更持續豐富當今客語寫作的版圖。

【課文與注釋】

第一段:寫客家女子在意識中跨越了山和海。

◎段析:以簡單的筆觸,展現客家女子鮮明的形象,以及參與勞動的場景。

1竹篾:薄而狹長的細竹片,可用以編製竹簍、竹籃等。

2藍:蓼科蓼屬,一年生草本。葉互生,為卵形或橢圓形。

第二段:空間不斷的移動,時光不停的回返。

◎段析:透過一再重複的「再過去」,表現時空的移動。

第三段:客家女子回到生命記憶的原鄉,回到青春年少的時光,展現嬌媚的身姿與情愛的心理。

◎段析:展現客家女子在陽光下美麗的身影、明朗的性格以及揮灑青春的姿態,成功塑造客家女子的精神特質。

◎補充注釋

1.客家笠:竹笠,在客家地區叫「笠嫲」、「笠婆」。客家人大多住在山區,由於田園稀少,土地貧瘠,男人多半外出營生,種田、紡織等工作就落到女人的身上。在贛南和粵東、粵西一帶的客家地區,客家婦女都戴著一種獨特而別緻的斗笠,俗稱「涼帽」。這種涼帽的頂部縫有布,有的還繡著梅花等紋飾,邊沿周圍垂掛著五寸來長的褶疊均勻的布,有黑色的、有藍色的、有白色的、還有花色的……。這種斗笠特別能遮光,垂布在隨著身體的擺動中飄舞搖擺,招來悠悠微風,涼爽宜人。客家婦女戴涼帽的習俗,相傳始於宋末。當時,客家人的祖先從中原輾轉南遷,在這裡開荒種地,但婦女走出深閨,拋頭露面被視為有失體統,有悖風化。聰明的客家婦女便想出兩全的辦法,即頭戴竹笠,竹笠罩上一塊黑布遮面,布上開個小孔看東西。後來,在實際使用中感到這樣很不方便,有人便把布剪短,並縫在帽沿的周圍,成為今天客家婦女使用的涼帽,婦女們著涼帽在田裡勞動,猶如朵朵鮮花,五彩繽紛。

2.「客家笠」披著黑色遮日流蘇:頭戴斗笠為客家女子常見的裝扮。黑色遮日流蘇遮住女子的臉孔,增添了神祕的想像。

3.裝滿了早春的櫻花,盛開的杜鵑花:「花」為女人的意象,表現出女子容貌的美麗與動人。「早春」、「盛開」顯現女子青春正盛。

4.引誘著太陽光:「太陽光」為男人的意象,表現其陽剛。

文章分析

內容分析

詩的一開始,「頂著笠」寫出了客家女子的形象,「那女人」是詩中的主要角色,「走過去」是主角的動作,短短兩行,即點出了主角的形象以及動作。

接下來重複的「走過去」,緊接著用層遞的句法「翻過一山,再翻過一山,進而跨向大海那邊」,動態的表現出客家女子在意識中翻山跨海,回到生命記憶的原鄉,回到了青春年少的時光。「再過去,再過去再過去的高山,過去的高山」重複的句子充分表現出空間的移動和時光的回返。

詩的第三節回溯到臺灣客家人的原鄉──廣東,在這裡頭戴客家笠的女子或工作、或嬉遊,黑色的遮日流蘇增添了女子的神祕,在「那女人霎時間將頭上的笠拿下來翻開」時,整個畫面以及所營造的氣氛反轉,呈現出生動迷人的風情。

那女子是「相思迷戀的貞女」,是「花蕾般的貞女」,藉由「花」的意象,表現出女子容貌的美麗與動人,而「早春的櫻花」、「盛開的杜鵑」,在在表現女子青春正盛。這樣美好的女子引誘著「太陽光」,而「太陽光」則是男人的意象,陽剛而溫暖,展現蓬勃的生機。

透過此詩,杜潘芳格成功的書寫出原鄉的記憶,和客家女子美麗的身影、揮灑青春的姿態,以及活潑明朗的性格。

寫作技巧

(一)善用字句的重複

詩中善用字句的重複,如「走過去」、「翻過一山」、「再過去」,營造出空間的移動和時光的回溯。此外還有重複的「貞女」以及不斷出現的「花」,一再的重複,表現出女子的青春與美好。

(二)善於使用意象

詩中善於使用意象,如「笠」為客家女子的意象,「花」為女人的意象,「早春」以及「盛開」為女子青春的意象,「太陽光」為男人的意象等,詩中諸多意象的使用,使詩的表現更具意涵。

【課文問與答】

、從笠娘中的哪一句,可以看出杜潘芳格擅用濃烈的顏色表現?

答:

、笠娘中翻山、跨海及一再重複的「再過去」,有何意涵?

答:

、笠娘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杜潘芳格所描寫的是客家女性?

答:

、笠娘中哪幾句,將女子由戴著笠的神祕,轉為展現迷媚的風情?

答:

 

【知識+縱看現代詩】

◎提問:六○年代現代詩的發展有哪些重要改變或特點?

◎提問:為何林亨泰及杜潘芳格被稱為「跨越語言的一代」?

一、六○年代現代詩的發展

分期

主要詩派

簡介

代表詩人

六○年代

五○年代的臺灣現代詩運動,以反傳統、學習西方為主導方向,偏好探討自我內心世界,表現超現實的寫作技巧與晦澀的語言風格。六○年代起,臺灣內、外情勢都產生巨大變化,現代詩壇開始質疑現代主義思潮,詩風逐漸轉變,文字趨於平實,題材亦能與現實社會結合,葡萄園詩社與笠詩社為此時期最具規模與影響力的詩社。

葡萄園詩社

一九六二年創立,發行葡萄園詩刊,主張「回歸真實,回歸明朗,創造有血有肉的詩章」。強調現代詩的明朗化和普及化,重視詩歌的健康內容,批判朦朧晦澀的西洋詩風。

古丁

文曉村

笠詩社

1.一九六四年六月由林亨泰、陳千武、詹冰等人籌組成立,發行笠詩刊,林亨泰為首任主編,為代表本土意識的詩派。

2.「斗笠」象徵純樸勤奮、堅忍不拔的臺灣本土精神,詩社以此為名,即強調鄉土精神的維護、現實人生的批判,鼓吹「時代性」與「社會性」的詩風。

3.主張正視當代的社會現實,反對超現實主義的虛無晦澀,使用明朗的日常語言書寫,成員或以母語創作,閩南語居多,客語其次。

4.林亨泰及杜潘芳格均受日據教育,曾以日文寫作,臺灣光復後重新學習國語,人稱「跨越語言的一代」。林亨泰詩作帶有實驗性,語言極簡,使讀者直接思維事物的本質。杜潘芳格為客語詩人,也用國語寫作,笠娘表現客家族群情性與生活天地,用字平易而意蘊深遠。

林亨泰、陳千武、趙天儀、詹冰、白萩、杜潘芳格、李魁賢等人

二、現代詩發展的幾種形式

分行詩

自由詩

打破中國古典詩的格律,不受格律限制,無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節奏,字數、行數、句式等都沒有限制,用韻靈活,不講求押韻,語言比較通俗,現今新詩多以此形式呈現。

格律詩

認為自由詩不夠嚴謹,於是按照一定格律寫作,對詩的字數、行數、音節、音韻、句式排列等有所要求。名作有徐志摩再別康橋、聞一多祈禱等。

散文詩

1.具有散文的外在形式,然本質上是詩,其保留了詩的抒情性和優美意境,又發揮了散文靈活、多樣的表現力。

2.本質上,具有詩的情思和意境,語言簡鍊,給讀者美感和想像空間;形式上,有散文的外觀,不受固定格式束縛,雖不像分行詩,但不乏內在的音樂美和節奏感。

3.魯迅野草為散文詩集之先河,沈尹默三弦、瘂弦鹽、商禽夢或者黎明、蘇紹連驚心均是名作。

圖象詩

1.四、五○年代臺灣詩壇因現代派的提倡,詩歌創作接受許多西方的觀念,圖象詩也成為一種創新嘗試,臺灣現代圖象詩開始於詹冰,他認為圖象詩是「詩與圖畫的相互結合與融合,而可提高詩效果的一種詩的形式」。

2.圖象詩是利用文字外在組成的圖象,或者以漢字本身作為具體形象,以發揮「圖形寫貌」的作用,藉由文字的筆畫、大小、順序等感覺效果來寫作,由圖象來呈現詩的內容,體現詩的意境,從而發揮詩的效果,而林亨泰的圖象詩是最早實驗的典範。名作有林亨泰風景No.2、詹冰三角形、白萩曙光昇起、陳黎戰爭交響曲等。

 

【教學資料】

相關選文佳句

◎提問:請畫出此詩的圖象!

()農舍

被打開著的

  正廳

  神明

被打開著的

【說明】

  農舍這首詩最初發表於一九六二年八月野火詩刊,詩作入眼即見是一打開的門,且與句中文字相互呼應,既是象形又富含寫意。只要我們張開雙眼,隨即映入眼簾的「正廳」即清晰可辨,它所表現的即是廳堂正對門的那面牆,透過農舍裡的擺設,即方桌上的「神明」和「祖先牌位」,以樸實自然的文字表達出農民的虔誠信仰。而在靜態的畫面中,門是「被」打開的,代表的是屋子內有人居住,而非是「無人之境」,可以感覺生命的隱然躍動和寧靜祥和。再就視覺感而言,第二與第五行為門的中樞,即帶有轉軸的部分;而第一及第六行的兩個「門」字,實際上變成了兩扇被開著的門,圖象性十足。圖象與詩意相輔相成,除呈現出農村中常見到的畫面,可以使人直視其內、一覽無遺外,更隱含著農村人民真誠開放的心靈。

 

◎提問1:「克拉基四 速必度三十」是甚麼意思?

◎提問2:為何作者用「女人樹」來自我比喻?

()相思樹

相思樹,會開花的樹

雅靜卻不華美,開小小的黃花蕾。

 

相思樹,可愛的花蕾

雖屢次想誘你入我的思惟

但你似乎不知覺

而把影子沉落在池邊,震顫著枝椏

任風吹散你那細小不閃耀的黃花。

克拉基四 速必度三十

剛離別那浪潮不停的白色燈塔

就接近青色山脈

和繁茂在島上的相思樹林啊。

 

或許我的子孫也將會被你迷住吧

像今天,我再三再四地看著你。

我也是

誕生在島上的

一棵女人樹。

【說明】

  杜潘芳格的詩極為重視語言的表現和美感的傳達,意象經營十分用心,相思樹是她最早用中文發表的詩作,詩中描寫臺灣十分常見的相思樹,並用「女人樹」來自我比喻,突破了僵化的意象,表現出豐盛的生命力。

 

◎提問:以下此詩是作者成長的轉折,請問從此詩中你看到作者想追求甚麼?

(三)她的第一首詩春天,原是以寫的,受到吳濁流先生的鼓勵,由吳濁流先生翻譯後發表於一九六六年她四十一歲時,詩是這樣寫的:

許久,我遺忘了你,

你是誰?

是詩,春天,溫柔的心。啊!不錯!

 

人生是荒海,而常聽詩和春天和溫柔的心,似盛開的花,那麼美麗而優雅,可是如此從心靈深處思慕著你,憧憬著你,這又好像是第一次。

 

想念你,我很高興,不過,不知為何,覺得悲傷欲哭,是因你太慈祥了不是嗎?

是啊,一定是這樣的。

 

跟著太陽和風 春天呀!你回來了。

輕輕地敲我的心扉,

然後以那舒快的詩,

好比美麗的小姐在華美的陽台上跟著輕盈的步子一般,

從心扉裡出現。

 

春天呀!許久我遺忘了你,

抱住我這疲倦於生活的心靈吧!

這首詩就彷彿是王昌齡閨怨一樣;閨中少婦由於看到春天的美好,惋惜春光流逝未能好好珍惜而愁怨。所不同的是,一般少婦是「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期盼的是出外謀功名的良人早歸,共效于飛。潘芳格則是「忽見陌頭楊柳色,悲覺心靈久疲倦」,體會到現下生命的愁苦,「因為人生像荒海」,以至於日子過得竟遺忘了像詩一樣的春天,以及像春天一樣的詩情。詩人一思及此刻「思春」的無奈,竟至「悲傷欲哭」而不能自已。

檢點當時促使潘芳格心靈疲倦的原因是什麼?多年之後已是七十歲老婦人的她回憶說;四十一歲那年,有一天忽然憬悟:難道她的歲月就得在生孩子、養孩子、生孩子、養孩子的重複包袱、了無止盡的家務勞苦之中流逝嗎?往日文學少女的美夢何在呢?竟然久矣不復夢見、亦復無跡可尋,難道自己一生就甘願如此耗擲了嗎?就這樣善罷甘休嗎?老婦的她追憶年少以來,「善盡母職」與「成為詩人」的兩難齊全,成為她過往生命中恆常的掙扎擺盪與衝突,一直到進入暮年,孩子都相繼成家立業一一離巢了,才終於獲得自由紓解與釋放。由此可見在臺灣婦運開始、女權主義興起之前,杜潘芳格輩的女性知識分子,早已在傳統的社會結構、家庭結構的桎梏中,承受了足以抹殺自我存在快樂及價值意義的沉重負荷,而孤獨自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耿樹民 的頭像
    耿樹民

    小小翻轉教室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