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龍騰第五冊第十一課 與陳伯之書   丘遲

◎昭明文選介紹

原名

文選

編者

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

內容

選錄先秦至齊、梁間一百三十位作家的詩、賦、文、書、論等。按時代編排,共分為三十八類。

選文標準

以「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作為選錄標準,可見其以「文為本」的特色。故不選「經」、「子」之文,而「史」也僅取「論、贊」。

價值

1.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

2.四庫全書集部「總集之首」。

備註

1.典論論文、出師表、陳情表、與陳伯之書、飲馬長城窟行、古詩十九首均選自本書。

2.注本以唐李善注最詳盡也最有名。

(1)丘遲與陳伯之書:招降之書。

(2)李白與韓荊州書:干謁之書。

(3)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邀友之作。

(4)白居易與元微之書:慰友之作。

(5)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答辯之書。

(6)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干謁之書。

2.駢文

項目

說明

釋義

(1)「駢文」乃是與「散文」相對而言,是一種追求「駢儷」形式的文章。

(2)駢者,並馬也。儷者,雙人,有成雙之意,此指對偶的整齊句法。

緣起

先秦文章本無駢散之分,駢文的形成其實是楚辭、漢賦之後,文學潮流發展的自然結果,故王夢鷗言:「魏晉六朝文體的形成,只是一個文章辭賦化的現象。」駢文可說是魏晉以後產生的一種新文體,形成於南北朝,與散文相對,也叫「駢體文」、「駢儷文」。

別名

四六文、駢體文、駢偶文、駢儷文。

特色

(1)語言對偶:除內容事類的對稱外,亦要求句式的對稱,多以四字句或六字句為主,間或夾有雜言,故柳宗元有「駢四儷六,錦心繡口」之語。

(2)音律和諧:講求平仄互對,力圖聲律的協調,重視音韻之美,但不必押韻。

(3)用典繁多:作者常引用古今事例、言論、詩文等典故,以展現才學,營造出典雅委婉的風格。

(4)辭藻華美:注意文辭藻飾,作者在鍊字、選詞和造句上均費盡心思,偏愛色彩濃豔、富麗典雅的詞彙。

流變

先秦

(1)並無「駢文」之名,屬駢散未分期。

(2)有排比、對偶的修辭手法,如:荀子大量運用排比和對偶,開後來駢儷文的先河。

醞釀於秦漢

(1)受「賦體」的影響,散文逐漸有駢偶化的傾向,然整體仍以散句為主,如李斯諫逐客書、賈誼過秦論。

(2)東漢建安時期,講究辭藻、對偶,駢散相間。

萌芽於魏晉

(1)重視聲律問題,然尚無定說。

(2)時人更加追求字句對偶和音節協調,文風日趨華麗,如曹丕與吳質書。

(3)駢文形成時期。

盛行於南北朝

(1)南齊沈約提出「四聲八病」之說,提供駢文理論的根據。

(2)文句對偶、平仄聲律、巧用典故、文辭藻飾等特色齊備,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世稱「徐庾體」。

(3)駢文全盛時期。

定型於唐代

(1)真正嚴格的駢體文,始於唐代。對偶嚴格,重視詞性、平仄,代表作家李商隱、初唐四傑。

(2)李商隱自訂其駢文集為樊南四六甲乙集,「四六文」之名確立。

沒落於兩宋

屬對巧妙,別具風格,然漸趨沒落,代表作家歐陽脩、王安石等。

復興於清代

駢文呈復興現象,作家卑視唐宋,力追漢魏六朝,代表作家如袁枚、汪中等。

ˇ

親近、交好。

失其所與,不知。(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給予。

憶昔封書與君夜。(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助。

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贊同、稱許。

1.往哲是與。

2.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述而)

和。

秦伯說,與鄭人盟。(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同類。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西銘)

等待。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陽貨)

ˇ

親附。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蘇洵六國論)

ˊ

語末助詞,同「歟」。

是魯孔丘之徒與?(論語微子)

ˋ

參與。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ㄐㄩˇ

舉。

選賢與能。(禮記大同與小康)

悠悠

悠悠

深思的樣子。

悠悠爾心,亦何可言!

安閒暇適的樣子。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王勃滕王閣序)

久遠無盡的樣子。

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憂思的樣子。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鄭風子衿)

眾多。

悠悠者皆是,其可稱乎!(後漢書朱穆傳)

荒謬不合事理。

悠悠之談,宜絕智者之口。(晉書王導傳)

一、修辭文法小教室

()借代

談話或行文中,放棄通常使用的本名或語句,而另外找其他與本名密切相關的名稱或語句來代替,稱為借代。借代除了使文辭新奇有趣之外,還可以凸顯事物的特徵,使要表達的命意更為適切、細膩、深刻。

舉例與說明:

1.對「穹廬」以屈膝。(丘遲與陳伯之書)→代指北魏朝廷。

2.將軍「松柏」不翦。(丘遲與陳伯之書)→代指墳墓。

3.佩「紫」懷「黃」。(丘遲與陳伯之書)→代指紫綬、金印。

4.驅馳「氈裘」之長。(丘遲與陳伯之書)→代指胡人。

5.身送「東市」。(丘遲與陳伯之書)→代指刑場。

6.「黃髮」「垂髫」。(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幼童。

7.「傴僂」「提攜」。(歐陽脩醉翁亭記)→「傴僂」代指老人;「提攜」代指小孩。

8.「綠」煙「紅」霧。(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綠」代指柳樹;「紅」代指桃花。

9.迨諸父「異爨」。(歸有光項脊軒志)→代指「分家各食」。

10.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出師表)→代指平民百姓。

11.終歲不聞「絲竹」聲。(白居易琵琶行)→絲竹代指「音樂」。

12.以成風雨「名山」之業。(連橫臺灣通史序)→「名山」代指古帝王藏書之府,此以代指傳世不朽的著作。

13.「長鋏」歸來乎!(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代指長劍。

14.「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代指「刀劍」。

15.母親年輕的時候,一把「青絲」梳一條又粗又長的辮子。(琦君髻)→代指黑髮。

16.猥以微賤,當侍「東宮」。(李密陳情表)→以「東宮」代指太子。

17.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以「杜康」代指酒。

18.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曹丕典論論文)→以「翰墨」代指寫作。

19.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以「干戈」代指戰爭。

20.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溫庭筠望江南)→以「帆」代指船。

 

()反詰語氣庸、豈、其、寧、何、安

說明

例句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韓愈師說)

1.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身豈能常存?(司馬光訓儉示康)

2.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劉基良桐)

3.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然則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連橫臺灣通史序)

5.是臺灣三百年來之史,將無以昭示後人,又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連橫臺灣通史序)

6.數年以後,仍成樂土,豈不休哉!(鄭用錫勸和論)

7.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

8.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於人情?(歐陽脩縱囚論)

1.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2.奔車朽索,其可忽乎?(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3.不可為常者,其聖人之法乎?(歐陽脩縱囚論)

1.將軍獨靦顏借命,驅馳氈裘之長,寧不哀哉!(丘遲與陳伯之書)

2.當時雖觭夢幻想,寧知此為歸骨所耶?(袁枚祭妹文)

1.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蘇軾赤壁賦)

2.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3.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4.悠悠爾心,亦何可言!(丘遲與陳伯之書)

5.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論語顏淵)

6.不有佳詠,何伸雅懷?(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1.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2.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蘇軾赤壁賦)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屈原漁父)

4.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荀子勸學)

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司馬遷鴻門宴)

6.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耿樹民 的頭像
    耿樹民

    小小翻轉教室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