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龍騰第三冊第七課 爸爸的花兒落了         林海音     耿樹民編131017

親情,是人間的至情。在這個世界上,有幾十億人,然而當我們喊一聲爸爸,只有一個人會回應;喊一聲媽媽,也只有一個人會回應。對我們而言,父母是獨一無二的。城南舊事寫著一九二○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裡,英子一家溫暖和樂的故事。文中以「英子」之眼來觀察敘述她七歲到十三歲「童年」生活周遭的經驗。本文為最後一篇,寫出她與父親從兒時至父親死亡時的種種互動。隨著父親逝世,她的童年也宣告結束,被迫必須立刻「長大」。

【題解】

 

◎提問1:閱讀課文及「城南舊事」簡介後,作者描述眾人要自己「做大人」的期望,提到了宋媽、蘭姨娘和四眼狗、蹲在草地裡的那個人,為何說「這些人都隨著我長大沒了影子」?

 

◎提問2:請參酌講義最後提供之文本「夕陽,牽著駝鈴遠去──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後,請問駱駝鈴聲對作者有何意義?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有何特別聲音對你如作者一般的意義?請分享!

 

城南舊事簡介

()冬陽.童年.駱駝隊

相當於全書的「序」,描寫英子(作者小名)想像著冬陽下的駱駝隊走來,鈴鐺響起,童年往事重臨心頭。文中有一段文字清楚道出林海音城南舊事的動機與心路歷程: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

我默默的想,慢慢的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惠安館

惠安館住著的瘋女人秀貞,在英子的協助下與失散的親生女兒小桂子重逢的故事。這是一篇穿梭在夢境與現實之間的小說,當中描述了一位小女孩英子與大小同伴純真無邪的友誼。人人避而遠之、見而辱之的瘋子秀貞,令英子最感好奇而沉默溫柔、惹人愛憐的賣唱女妞兒,卻是英子最想親近的對象。整篇小說其實是從這兩條路線分開推展,最後再合而為一。

小說中同時製造了秀貞妞兒相遇的機會,使這對分離的母女有團圓的機會,也讓讀者感覺將會有苦盡甘來的收尾;可是情節急轉直下,英子從不捨離別的淚水中昏厥過去,當她逐漸從病夢囈語中意識過來,只意識到趕車人的馬鞭子和達達的馬蹄聲。這象徵似的馬鞭抽打,雖然打醒了林海音設下的小說夢境,讓英子在母親的懷抱下啜泣,其實更凸顯了英子妞兒童誼之情的主題。

()我們看海去

英子遇見小偷,而童稚的心靈卻分辨不出這賊子的善惡,凸顯善惡難辨的現實人性。

故事中的主角是一個小偷,已經入小學的英子還無法真正分辨好人與壞人時,即遇上了這個小偷。小說中稍微轉換了惠安館中低迷傷感的氛圍,除了畢業典禮及終場主角被捉的場景之外,林海音這篇的筆法是相當躍動活潑的。當小偷要送她禮物真正交心時,是整篇友情發展的最高點,而英子收下小偷的佛珠,就是回饋了她對小偷的信任,也與他建立了友誼。但是這段友誼很快就隨著小偷被捕而破滅,悵然若失的英子似懂非懂地再度哭泣;不過林海音此時讓筆下的英子顯得更成熟大氣些,她在回應媽媽的話時竟反抗說要寫一篇我們看海去來紀念這段小偷的故事。林海音將小孩大人之間的友誼,運用人性溫和良善的敘寫手法展現小女孩未被世俗影響的單純,並且披露了小偷也有不為人知的一面。

()蘭姨娘

寫一位被家老爺趕出家門、寄居家中的姨娘,因與父親曖昧的互動,英子決定將她與一位革命青年牽線,讓他們一起離開北京

蘭姨娘中的姨娘,是英子又愛又討厭的長輩,英子愛的是教她寫字、帶她提燈逛街的姨娘,討厭的是姨娘與爸爸那似有若無的曖昧關係,讓她替媽媽抱不平。當英子有機會向媽媽提供姨娘與德先叔或爸爸的小情報時,會毫不考慮的向媽媽交換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個穿梭在大人之間的小女孩,熟悉了與成人世界相處的模式,而且懂得其中的應對進退;她悠然自得融入其中,並且獲得十足的樂趣。

()驢打滾兒

英子家中的幫傭兼乳母媽的悲慘遭遇。家中的媽因為兒子放牛淹死,女兒送人遍尋不著,加上自己沒出息的丈夫,讓英子感覺人生的無常淒涼。她捨不得媽走,也暗罵媽的丈夫黃板兒牙像是蠢驢;但終究媽還是徵求英子爸媽同意,懷著牽掛之心隨丈夫離去。齊邦媛評論說:「媽離去,是悲是喜,似非英子所能理解,但是書中因為有了媽和她的故事,而添加了多層的深度,英子歡樂童年和媽悲苦之間達到了一種平衡。」與媽的別離,對英子來說雖不捨,卻讓她懵懂體認到世間的悲歡離合。林海音在此篇運用了抒情溫馨筆調書寫英子媽之間的關係。

【摘錄自趙立寰2007)。林海音小說研究屏東教育大學 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P.52-58

【作者】

◎提問:若你是作家,請問你會關心何種議題?是以何種方式呈現?小說或散文?為何?

 

林海音的小說與散文

1.小說:擅於描寫女性的婚姻與家庭,藉由女性情感、妻妾關係等描繪,寫出傳統女性面對婚姻與情感的無奈與徬徨。背景從舊時代寫到新社會,對於身處社會轉型階段的婦女在愛情或婚姻中的處境,有深刻的理解與同情。另也有描寫童年回憶、兒童生活、社會生活的小說作品。(參閱本課「教學資料――林海音城南舊事以外的小說作品簡介」)

2.散文:題材大致可分為五類。

(1)臺灣社會的鄉土生活與社會百態。

(2)對北京的思念與回憶。

(3)家庭、生活瑣事及日常點滴。

(4)異國遊歷,於美國考察訪問期間的見聞。

(5)文壇記事,與眾多文友往來的情形。

 

作品出版及簡介

1.女性問題小說

(1)綠藻與鹹蛋

描寫新時代婚姻關係中的男女心境與矛盾情愫。取名綠藻與鹹蛋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在別的男人闖入自己家庭尋找對自己妻子的友誼時,多數丈夫都成了「綠藻」;當自己丈夫出外尋找與別的女人的友誼時,在家的妻子何嘗不是成為「鹹蛋」。「綠藻」與「鹹蛋」是兩個可以拓寫的隱喻。

(2)冬青樹

故事表現了兩代女性之間的差異。舅母的慈愛與母性,「我」的年輕與自強。故事中的「我」遭遇婚變,舅母認為是悲劇,而「我」卻依然相信有光明的前途。而作者也強調,光明的前途仍然是家庭生活的圓滿,這是接受了男性的視點並綜合生活經驗所調和出的觀點。

(3)曉雲

這是以一個未婚少女的戀愛經驗為主題的小說。主角夏曉雲是一個插足別人婚姻的第三者。她由同情家教學生的父親梁思敬,逐漸轉為不可遏止的愛情,甚至為他懷孕生子。而故事的結局,由於太太的強烈干涉、社會價值觀的不容,以及曉雲自己對於這段婚外情的覺悟,最終決定獨立撫養小孩,徹底結束這段愛情。作者沒有站在傳統立場把曉雲描寫成害人的妖精,也沒有以現代的意識,張揚愛情獨尊的精神,林海音在婚外情的老套故事中,一反常態地歌頌母愛的光輝。

(4)春風

這是一部描寫兩個女人共有一個丈夫的小說。呂靜文是個積極辦學、精明堅強的女性,她的丈夫到南部發展,卻有了外室安立美,並生下一個女兒幼幼。後來安立美癌症病逝,想把女兒託付給呂靜文,希望能夠唸她經營的學校。小說結尾,以呂靜文帶著幼幼向家裡走去而結束。故事中兩個主要女性有著極大的性格反差:呂靜文進取精幹、不善生活,是個典型事業型女性;安立美安於家庭生活,不善打拚事業,是個稱職的家庭主婦。這部小說其實是作者女性主義立場的闡釋,小說中的兩個女性都是理性自知、努力奮進且心地善良,她們各自闡釋女性的一個方面,最後一個死亡也預示另一個新生,而幼幼年輕的生命更暗示著兩個女性性格的整合。這種女性均衡發展的觀點,相當前衛。

2.兒童生活小說

(1)

寫「我」在二十幾年前放學的一天,忽然下大雨,別的同學都有爸媽來接,只有自己沒有,只好淋雨回家。牌桌上的母親卻還嚴厲訓斥了一頓,傷透了幼小的心靈。長大後,「我」對子女百般呵護,女兒放學時下雨,趕緊取傘接送,只為了彌補童年的傷痛。這故事倡導了愛的教育,表現了下一代對上一代作法的糾正與彌補。

(2)蘿蔔乾的滋味

描寫一個富於愛心與同情心的孩子朱振亞。他發現沒有父親的同學天天吃蘿蔔乾配飯,就暗中將自己的雞腿排骨飯換給他吃,老師和同學都不知是誰換的,直到媽媽寫一封信給老師,才揭穿了謎底。做了好事的朱振亞仍希望老師保守祕密。這種愛心與同情心在稚弱的小孩心中是如此地純真!

(3)竊讀記

故事中窮孩子「我」因為沒錢買書,卻愛讀書,就常常在書店「蹭書讀」才看得到自己喜歡的書。有一次,「我」喜愛的一本書幾家書店都賣完了,失望地走進最後一家書店,一個店員居然為「我」留下最後一本沒有賣。「我」感動地讀完,覺得自己是在讀書中長大,也是在愛中長大的。作者闡述了以愛來教育孩子的觀念。

3.社會生活小說

(1)標會

描寫一個經濟蕭條的年代中人們的借貸經歷。小說中將「我」急於標到錢的心理,以及其他幾位太太故意抬高標的行為與語言寫得活靈活現,揭示了標會的眾生相,是一篇不錯的社會問題小說。

(2)血的故事

寫一個「外省郎」娶了本地小姐,不受到老丈人認同,後來老丈人住院,外省女婿將自己的血輸給丈人,終於得到認同。

 

【課文與注釋】

第一段:描寫英子獨自參加畢業典禮,並回想昨日在爸爸病床上的對話,希望父親能參與她的小學畢業典禮。時空屬於現在。

◎段析:故事開頭是畢業典禮和父親生病的場景,而「自從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遲到過?」這句簡短的激問,讓時空回到初上小學的時候,同時也涵蓋了父親激勵自己上進的深刻記憶。

1.那麼爸不也……學校去嗎:此處描寫孩子對父親參與自己畢業典禮的渴望,孩子天真的言語,看似賴皮無理的要求,對照著病床上父親的無言以對,真實刻劃出現實的殘酷。

2.他把臉轉向……上面的指甲:此處父親轉臉是為了看指甲,從而掩飾自己的痛苦神情。因為快要流淚,所以這個動作是為了平靜自己的內心,不讓自己流淚。故在下文中才能「又轉過臉來叮囑我」。

3.自從六年前……遲到過:一個簡短的激問句,讓時空回到初上小學的時候,也涵蓋了父親激勵自己上進的深刻記憶。

 

第二段:英子回憶初上小學一年級的情景。描寫她賴床挨打、忍痛無奈上學及父親趕到學校送來夾襖、零用錢時的感動。時空回到過去。

◎段析:本段以過去時空為主,但最末又藉著下一段「啊!這樣的早晨,一年年都過去了,今天是我最後一天在這學校裡啦」之文句作為橋樑,將時空又拉回現實的畢業典禮,成為第三部分之開頭。

 

第三段:描寫英子在畢業典禮上想著父親平日種花以及與孩子互動的情景。時空是現在帶出過去。

◎段析:回到畢業典禮的現實場景,英子仍然陷入懸想,本段使用許多疑問句法,表現她對父親的擔憂與內心之不安。

 

第四段:從畢業典禮師長的訓勉,轉而插進一段眾人及父親希望英子「做大人」的期許。時空也是由現在的事件帶出過去的往事。

◎段析:本段除了鋪述昔日往事之外,又穿插了「我為什麼總想到這些呢?」來拉回現實。

4.我為什麼總想到這些呢:此句將時空又拉回現實,同時也聯貫「父親愛花」與「眾人期待自己長大」兩件事情。

14李叔同的送別,現在流行的內容與作者文中所寫略有不同,茲摘錄於下以作參考:「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第五段:描寫英子在畢業典禮結束後急忙回家,看見爸爸種的花兒落了,意識到父親即將過世、自己也不再是小孩子的殘酷現實。此段點出全文題旨。

◎段析:本段一開頭「快回家去!快回家去!」又將時空拉回現實,除了表達英子歸心似箭的心情,亦預留家中即將發生鉅變的伏筆。而畢業典禮結束後英子回家,家裡的一切依然平靜,弟妹玩耍如故,這種平靜傳達了「風雨前的寧靜」的氛圍,其後花兒的凋落,則傳遞了父親即將病逝的徵兆。

25後來在父親死後一年也因染病而死,死時才六歲。

 

【課文問與答】

、本文的「花」象徵什麼意義?「爸爸的花兒落了」又有什麼意涵?

答:

、文中如何表現英子與父親深厚的親情?

答:

、請挑出本文描寫有關「花」的情節,並說明這些情節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

、請挑出本文的場景描寫,並說明這些場景所營造的氛圍與情意。

答:

、本文所要表達的主旨是什麼?

答:

、請從章法邏輯的角度,說明本文的敘述結構。

答:

、請從取材、遣詞造句、篇章結構、主題等方面說明本文的整體風格。

答:

、爸爸的花兒落了是林海音城南舊事一書的總結,在文章當中,哪些句子具有總結全書的作用?

答:

、看完這篇文章,了解英子的童年,她的遭遇給你們什麼樣的啟示?

答:

 

【教學資料】

◎提問:閱讀下文後請以「第一次被老師責罵」為題,詳細描述當時的狀況!

 

情境描寫

情境描寫對於小說來說,可以營造各種不同的氛圍,作為烘托故事的鋪陳或人物的言動,可以增加故事的感染力,亦能凸顯人物的性格。本文關於情境描寫約有幾處值得探討:

1.     新建的大禮堂裡,坐滿了人;我們畢業生坐在前八排,我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間位子上。

à描寫畢業典禮的場景,盛大而莊嚴的氛圍,作者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間,代表自己是表現優異的畢業生,也傳達自己在這莊嚴的氛圍中略帶緊張和孤獨的心情。

2.     當我上一年級的時候,就有早晨賴在床上不起床的毛病。每天早晨醒來,看到陽光照到玻璃窗上,我的心裡就是一陣愁。

à「陽光照到玻璃窗上」代表一天的開始,也代表時間很晚,這時才上學一定遲到,遲到要被老師罰站,作者的幼小心靈當然是發愁而想逃避上學的。

3.     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門前,戴著露出五個手指頭的那種手套,舉了一塊熱乎乎的烤白薯在吃著。夏天的早晨站校門前,手裡舉著從花池裡摘下的玉簪花。

à無論寒冷的冬季,或是炎熱的夏天,作者站在人煙稀少的學校前等開門,那是一份堅毅的上進心,也是報答父親期許的具體表現。一個稚幼的小學生,無論是站在寒風中或是烈日下,都是令人相當感動的。

4.     到了五月節,石榴花沒有開得那麼紅,那麼大。如果秋天來了,爸還要買那樣多的菊花,擺滿在我們的院子裡,廊簷下和客廳的花架上嗎?

à實寫五月節的石榴沒有開得那麼紅,暗示父親生病,家中的氣氛也變得黯淡;虛想秋天來了,父親是否會再買菊花擺滿花架,表達了自己希望父親痊癒的殷切企盼。

5.     等到從最高臺階的正金銀行出來,看著東交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種滿了蒲公英,我高興的想:闖過來了,快回家去,告訴爸爸,並且要他明天在花池裡也種滿了蒲公英。

à描寫種滿蒲公英的花圃,用意在表現自己完成任務的飛揚心情,也希望將這一分心情傳遞給父親,藉由「家中花池裡也種滿蒲公英」來渲染這種飛揚的氛圍。

6.     進了家門,靜悄悄的,四個妹妹和兩個弟弟都坐在院子裡的小板凳上,他們在玩沙土,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麼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是因為爸爸今年沒有收拾它們──修剪、捆紮和施肥。

à畢業典禮結束後回家,家裡的一切依然平靜,弟妹依然玩耍如故,而這種平靜卻傳達了「風雨前的寧靜」的氛圍。其後花兒的凋落更傳遞了父親即將病逝的徵兆。

 

◎非選擇題

修辭格「象徵」的定義是:「任何一種抽象的觀念、情感與看不見的事物,不直接予以指明,而由於理性的關聯、社會的約定俗成,從而透過某種意象的媒介,間接加以陳述的表達方式,稱之為『象徵』。」故利用象徵修辭可以使內容表達得曲折含蓄,也可以深化作品的主題。請自以下文學作品中,找出作者藉由何種意象來象徵其所欲傳達的情感。

 

例句

象徵意義

1.

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 長信怨

 

2.

鬱鬱園中「柳」(古詩十九首 青青河畔草

 

3.

壓不扁的「玫瑰」(楊逵 壓不扁的玫瑰

 

4.

此「局」全輸矣(杜光庭 虬髯客傳

 

5.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遊子吟

 

6.

一桿「稱仔」(賴和 一桿「稱仔」

 

7.

國土淪喪,「根」著何處(陳之藩 失根的蘭花

 

8.

愛「蓮」說周敦頤

 

9.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鄭愁予 錯誤

 

10.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論語 公冶長

 

 

◎寫作題

引導寫作

  人生有如一條長遠的旅途,其間有寬廣平坦的順境,也有崎嶇坎坷的逆境。你曾經遭遇到什麼樣的逆境?你如何面對逆境,克服逆境?請以「逆境」為題,寫一篇文章,可以記敘、論說或抒情,文長不限。(98學測)

*林海音從十二、三歲就失去父親,她必須從痛失父愛的逆境中強迫自己成長,從她一生積極奮鬥的歷程,正可以作為延伸構思選材的寫作範本。從引導文字可以知道本文寫作至少有三個方向:首先要寫出自己曾經遭遇的逆境,其次要指出「如何面對」,最後是要寫出「如何克服」。基於這三點要求,在體裁的寫作宜從「敘事」入手,再轉為抒發個人情感(言志)。本文不宜泛論,也不宜寫成勉勵別人如何克服逆境的論說文,重點是以自我經驗為主,一方面較合題旨,另一方面也較有感染力。

 

夕陽,牽著駝鈴遠去──林海音的城南舊事                  張昌華

【說明】本文簡略交代了林海音女士一生中,身在北平時的生活點滴,包括父親尚在的童年歲月、中學及專科時代的求學歷程、與夏承楹先生戀愛結婚的經過、歷經抗戰的苦難以及離開北平返回臺灣的過程。相較於小說城南舊事所敘述的童年,本文拉長了「舊事」的年歲,是我們了解林海音女士在北平生活時候的重要參考。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這支優美、舒緩,帶有「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歌,你我耳熟能詳,都知道它是電影「城南舊事」的插曲:那麼「城南舊事」的原著是誰,大概只有圈內人清楚:林海音。至於,林海音的先生是誰,他們相識、相知、相愛的經過以及他們發生在城南的舊事,知者或許不多了。

林海音,原名英子,又名含英臺灣 苗栗人。其父林煥文臺灣 據時代的知識分子, 文兼通。師範學校畢業,與臺灣 板橋 黃愛珍結婚後,赴經商,在日本 大阪生下英子英子五歲時舉家返,旋移居北平。原先,家境頗為殷實,由於林煥文英年早逝,「爸爸的花兒落了」、「我的童年也結束了」。是時,英子正值豆蔻年華,她是長女,下有四個弟妹,式微的家境,英子已感受到生活重負的艱辛。英子師大附小畢業後入春明中學,她是個聰明漂亮又率真的女孩,愛讀書,喜歡文體活動。她與電影演員白楊君莉)和名伶言慧珠是校友,曾與白楊同被學校選為代表,參加話劇隊的演出。讀初中時,北平國立藝專的同學排演「茶花女」,缺少出演女僕納寧娜的小演員,英子被選中了。導演是戲劇前輩余上沅,一下課英子便到導演家去排戲。英子機靈乖巧,人緣又好,劇組的人都喜歡這位「妹妹」。這齣洋戲演出很成功,引起不小的轟動。早熟的英子還寫了一首名為「獻給茶花女的詩」,發表在「世界畫刊」上。

你在終夜守著這脆弱的生命,

你在肉體裡還留存著偎抱中所灌輸的溫和的柔情,

你緊緊地對著那默靜無言的唇,

這也是你愛阿芒而給阿芒愛的初吻。

無情的風,無情的雨,

再加上一個無情而柔弱無力的黃昏……

小詩雖然稚嫩,倒亦清純,頗有韻味,展示了她的文學才華,也算是步入文壇的第一只腳印。

英子中學畢業了,適逢成舍我創辦的北平新聞專科學校招生,半工半讀性質。學費較低廉,英子又喜歡文學,毅然報了名。該校錄取新生十分注重人品,有人提出英子曾參加過「茶花女」的演出,可能是個好出鋒頭、不大務實的女孩,不想錄取。後來,成舍我親自審閱英子的作文試卷,覺得孺子可造,又見她一手漂亮的字,拍板錄取了。

北平新專歲月,英子認真攻讀,二年級時便在報社兼差。她仍然保持對文體活動的愛好。她個子不高,但在校園裡是個有名的排球女將,聲名顯赫的「二傳手」。本就天生麗質的英子,加上生活重負抹上的淡淡的哀愁,這時出落得有種說不出的雅致、可人,成為校園中翩翩少男們追求的目標。英子英明,她是一個有志向的女孩,「我不是隨便可以追的」,她一一婉拒。她心靈深處的白馬王子已隱隱地出現了。他就是夏承楹

英子 新專畢業,供職於「世界日報」,與夏承楹成了同事。她專事採訪婦女新聞,與編「學生生活」欄的夏承楹非但成了近鄰,而且同桌!「近水樓臺先得月」。那時,報館設在西長安街上,辦公條件比較簡陋。屋小人多,記者、編輯與兩人只能合用一張寫字臺。夏承楹上白班,下午編完稿即回家。英子白天採訪新聞,晚上到辦公室伏案撰稿。兩人合用一個大抽屜,同用一把鎖。前世因緣,就這樣被鎖定,直至終身。

夏承楹,出身於翰墨世家。南京人。乃父夏仁虎是舉人,時為國會議員、財政部次長兼國務院秘書長。府,是一個紅樓夢似的大家庭。夏承楹兄弟姊妹九個,他排行老六。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房間和傭人。開飯時,五張八仙桌都坐不下。夏承楹畢業於北師大外文系 文俱佳;一表人才,風流倜儻,又新潮;會打球,善溜冰,吹得一手好口琴,常被邀到北平電臺獨奏。夏承楹英子的第一印象「人好看,又隨和」,知書識禮,處世果決、有度,不失閨秀風範。剛相處時,兩人聊天,發現他們都畢業於北師大附小,是校友,兩家都寓居城南,僅一箭之遙,出入同道;更重要的是兩人有著共同的理想、旨趣,即便在業餘愛好上兩人也相同;愛體育,嗜吃小館子,喜看電影和逛琉璃廠書肆。他們的戀愛,沒有魚雁往來,有的就是面對面。夏承楹雖是大戶人家出身的少爺,但很體貼小他八歲的「妹妹」,常常為上晚班的英子備好水果、點心,當然少不了留張約會的紙條什麼的。東城真光電影院是他們約會的「老地方」,去看不花錢的時髦電影──夏承楹文特別好,自讀大學時,就為這家電影院翻譯說明書,報酬就是兩張電影票。每次看完電影,夏承楹便攜英子到電影院旁邊的華宮西餐廳去小雅一下,為英子點她喜歡吃的煎牛排和羅宋湯。與眾不同的是,他們每次約會,英子後邊總拴著一條「尾巴」,三妹燕珠英子是一個顧家的女孩。

日久情深,漸漸地,夏承楹英子帶回永光寺府「亮相」。家的院落寬大,花木扶疏,四季常青,不及大觀園的是少點小橋流水。英子漂亮端莊,嘴甜,人又隨和,夏仁虎老太爺家及傭人都很喜歡她。每當「咚、咚」高跟鞋聲傳來,家人就知道英子來了。最有趣的是老太太,她人胖,個子矮,夠不著掛在牆上的電話機。一聽皮鞋「咚咚」響,老太太就搬只小板凳,蹶著身子爬上去打電話,讓「天福號」飯莊老闆「趕快送清醬牛肉來!」夏承楹住在正院東側的小樓上,獨享裡外三間。

英子夏承楹的戀愛,由「地下活動」,發展到社會公開。

報社一位編輯同仁要結婚,誠邀英子做伴娘。英子問伴郎是誰。那位同仁說是某某。英子噘嘴不語。那位同仁改口說:「請夏承楹怎麼樣?」英子笑了:「這倒挺合適。」

一馬平川,水到渠成。

一九三九年五月十三日英子夏承楹相識五年之後,在北平協和醫院禮堂舉行婚禮。婚禮是中西結合,新舊各半。舊的是,英子的母親黃愛珍請了四位「全福太太」給女兒備嫁妝:四鋪四蓋,四季衣服,四只箱子,一盒首飾。她自認為中年守寡,不是「全福」,則在一旁教唱喜歌。新的是,家雖是有錢有臉的旺族,但不講排場,不坐汽車,不打洋鼓,不吹洋號,全憑夏承楹自己請了他的三位音樂家朋友,一個彈鋼琴,一個拉大提琴,一個奏小提琴為婚典儀式伴奏。證婚人是夏仁虎的好友、著名的舊文學家趙椿年。女方介紹人是林海音的表舅張我軍,男方介紹人是夏仁虎的部屬、財政部司長王槐青王光英王光美之父)。婚禮服是英子參考外國服裝雜誌自行設計的,白軟緞料,頭紗也是從王府井力古洋行買的,頭花是在東安市場訂做的白緞玫瑰。英子一襲素色婚服,手持白色馬蹄蓮,新潮、典雅。相映成趣的是兩位親家母,仍穿著舊式「禮服」,大紅織錦上繡著大紅牡丹,下配繡有龍鳳圖案的寬身長裙。兩人個子都不高,體態豐腴,並列而立,儼然是一對姐妹,但家親家母足足大家親家母三十歲!

初為人婦,英子遵舊俗「三日下廚房,洗手做羹湯」。當然,那只是個樣子,抓半把米,往鍋裡一放,點一下卯,萬事大吉了。不過,英子倒是照規矩,一針一線地為夏承楹縫製了一條褲子。英子心靈手巧,是講究個性的人物。她把小家布置得十分溫馨,從窗帘、桌布到沙發靠墊,都是自己設計的。會做事更會做人的英子,深得家上上下下、老老少少的歡心,如魚得水,在生活的清泉中自在地遊弋。

七七事變,一聲砲響。國已不國,何為家園?

美麗的童話,變瞬間為殘酷的現實。「世界日報」在戰火中倒閉,英子夏承楹雙雙失業。後經公公夏仁虎介紹,英子北師大圖書館編目部門謀個飯碗。面對這陌生的行當,她向公公請教。夏仁虎教她公羊 穀梁、先經後傳的諸多道理。一日,英子在書堆中發現一本名叫「海潮音」的書,不知是出於她對大海的懷念或懷念大海那邊的故土,抑或是想吟聽聖潔大海的澎湃潮聲,她藉此為自己起了個筆名:「海音」。世事的歷練,她覺得自己成熟了,不再鍾情當年時過境遷的新聞採訪,她想進行文學創作抒發自己的人生感悟。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戰禍頻仍,世事滄桑,清官難斷的繁雜的家務,導致家的大家解體了,各房分灶起炊,各人自掃門前雪。

六年的大觀園式的大家庭生活,「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家事,「城南舊事」中,英子眼裡的小偷、賣親生女的黃板牙、做姨太太的姨娘、惠安館的瘋子以及媽的形象,在她心中孕育著。林海音沉寂在苦苦的思索中。她說:「那個時代就是新和舊在拔河,新的雖然勝利了,舊的被拔過來了,但手上被繩子搓得出了血,斑漬可見。」這些城南舊事,不時地在她胸中起伏翻騰著……。

八年的浴血奮戰,國人勝利了。夏承楹回到報社工作,主編「華北日報」、「北平日報」副刊,在「北平日報」副刊上闢「玻璃墊」專欄,始用何凡這一筆名。當年的英子已為三個孩子的母親,體驗著為母育子的偉大和艱辛。時局一直在動盪,風雲莫測,令人彷徨。英子的本家親戚已有遷回臺灣的本土的,娘家的人都期冀她能回鄉梓。故鄉熱土的誘惑、戰爭的惶恐,英子心動了。

告別北平時適秋天。英子夏承楹特地帶著孩子們去遊西山,看大佛,去摸大佛的大鞋子,這使他們想起,婚前雙雙騎著小毛驢來此郊遊的往事,不勝感慨。他們面對西山遍野如火的紅楓,惆悵無語,擷一片紅葉,揣入懷中,揣上無限的離愁,眷戀地對生活了二十五年的青磚灰瓦窄道小胡同的城南,說了一聲「再見」。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英子夏承楹扶著老母,抱著三個孩子,於一九四八年的冬天同歸臺灣

歲月的老牛,馱著變幻的世事,艱難地跋涉。冬天的夕陽,隨著遠去的駱駝隊漸漸地消失;但北平胡同裡那清脆悅耳的駝鈴聲一直縈繞在英子的心頭……。

張昌華2002)。夕陽,牽著駝鈴遠去──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傳記文學18(1)P.4-7

 

 

 

 

 

 

 

 

 

1.皇帝的恩寵。2.詩中的女子。3.臺灣人民的精神。4.棋局,亦象徵天下時局。5.母愛。

6.公正、客觀的標準。7.國家。8.道德理想的君子。9.歸人、過客。10.不可造就之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耿樹民 的頭像
    耿樹民

    小小翻轉教室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