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請先參酌用法

http://sk1492.pixnet.net/blog/post/245937160-%E4%B8%89%E5%8D%81%E7%AF%87%E8%A4%87%E7%BF%92%E7%94%A8%E6%B3%95

與陳伯之書                 丘遲

.駢文

項目

說明

釋義

(1)「駢文」乃是與「   」相對而言,是一種追求「駢儷」形式的文章。

(2)駢者,並馬也。儷者,雙人,有成雙之意,此指對偶的整齊句法。

緣起

先秦文章本無駢散之分,駢文的形成其實是楚辭、「   」之後,文學潮流發展的自然結果,故王夢鷗言:「魏晉六朝文體的形成,只是一個文章辭賦化的現象。」駢文可說是魏晉以後產生的一種新文體,形成於南北朝,與散文相對,也叫「駢體文」、「駢儷文」。

別名

四六文、駢體文、駢偶文、駢儷文。

特色

(1)語言「   」:除內容事類的對稱外,亦要求句式的對稱,多以四字句或六字句為主,間或夾有雜言,故柳宗元有「駢四儷六,錦心繡口」之語。

(2)   」和諧:講求平仄互對,力圖聲律的協調,重視音韻之美,但不必押韻。

(3)   」繁多:作者常引用古今事例、言論、詩文等典故,以展現才學,營造出典雅委婉的風格。

(4)辭藻華美:注意文辭藻飾,作者在鍊字、選詞和造句上均費盡心思,偏愛色彩濃豔、富麗典雅的詞彙。

流變

先秦

(1)並無「駢文」之名,屬駢散未分期。

(2)有排比、對偶的修辭手法,如:「   」大量運用排比和對偶,開後來駢儷文的先河。

醞釀於秦漢

(1)受「賦體」的影響,散文逐漸有駢偶化的傾向,然整體仍以散句為主,如李斯「       」、賈誼「       」。

(2)東漢建安時期,講究辭藻、對偶,駢散相間。

萌芽於魏晉

(1)重視聲律問題,然尚無定說。

(2)時人更加追求字句對偶和音節協調,文風日趨華麗,如曹丕「       」。

(3)駢文形成時期。

盛行於南北朝

(1)南齊沈約提出「四聲八病」之說,提供駢文理論的根據。

(2)文句對偶、平仄聲律、巧用典故、文辭藻飾等特色齊備,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世稱「徐庾體」。

(3)駢文全盛時期。

定型於唐代

(1)真正嚴格的駢體文,始於唐代。對偶嚴格,重視詞性、平仄,代表作家「       」、初唐四傑。

(2)李商隱自訂其駢文集為樊南四六甲乙集,「四六文」之名確立。

沒落於兩宋

屬對巧妙,別具風格,然漸趨沒落,代表作家歐陽脩、王安石等。

復興於清代

駢文呈復興現象,作家卑視唐宋,力追漢魏六朝,代表作家如「   」、汪中等。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一、請敘述與陳伯之書的寫作背景。

答:

二、與陳伯之書中,丘遲如何讚美陳伯之志向遠大?

答:

三、對於陳伯之昔日「棄齊投梁」,後來卻「叛梁逃魏」,丘遲有何看法?

答:

四、丘遲如何幫陳伯之開脫當初背叛梁朝的罪過?

答:

五、與陳伯之書中,丘遲以哪兩個古人事例說明梁朝君主寬大為懷,不念舊怨?

答:

六、丘遲以何事作為梁朝對陳伯之寬大為懷的具體實證?

答:

七、丘遲如何描摹梁朝為官的情形?與陳伯之效命北魏有何不同?

答:

八、為了勸陳伯之投降,丘遲以哪兩個君王的史實威嚇陳伯之?

答:

九、對於北魏竊據中原,丘遲有何看法?

答:

十、與陳伯之書中,丘遲如何以具體事物來形容陳伯之身處北魏的危險處境?

答:

十一、在與陳伯之書中,丘遲如何對陳伯之動之以情?

答:

十二、丘遲如何以四方蠻夷向梁朝納貢稱臣的作為勸降陳伯之?

答:

十三、丘遲如何在與陳伯之書中善用對比技巧?

答:與陳伯之書中,丘遲以對比的手法巧妙交織,使言情動人,說理透闢,文始即凸顯了「燕雀」與「鴻鵠」志向小、大的對比,繼而又以陳伯之在梁朝「開國稱孤」和降魏後的「奔亡之虜」,作出昔壯、今劣的對比;為了顯現南朝君王的寬宏大量,即拿朱鮪、張繡與陳伯之所犯的罪過做大小對比,以泯除陳伯之叛梁後的不安;並以梁朝功臣名將「佩紫懷黃」的情況,與陳伯之為北魏「靦顏借命」作對比,意在喚起陳伯之對處境的不滿與不安,促使他產生棄魏投梁的念頭;文終再以聲勢壯大的梁朝與負嵎頑抗的北魏作強弱對比,希望陳伯之做出有利於己的明智決定。總之,丘遲在與陳伯之書中,運用多種對比技巧,撼動陳伯之的心靈,引之做出歸附梁朝的決定,達成勸降的目的。

十四、與陳伯之書是篇駢文,文中有許多對偶句,試加以分析。

答:駢文的寫作,多用對偶句,丘遲在與陳伯之書中,卻能加以變化,如史記陳涉世家云:「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丘遲適當變化原句,寫成「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使之饒富對偶之美,句中一反一正,一抑一揚,對比說明胸懷大志的非凡抱負。再如「佩紫懷黃,讚帷幄之謀;乘軺建節,奉疆埸之任。」寫文官在朝效力,武官在外奔馳,內、外相合,正可描繪出「功臣名將,雁行有序」的臣將陣容與烜赫聲勢。若從對偶句型上看,文中句式多以四、六句為主,勻稱和諧,其中「開國稱孤」、「朱輪華轂」、「赦罪責功」、「功臣名將」、「佩紫懷黃」、「乘軺建節」、「明德茂親」等屬「當句對」。「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繫頸蠻邸,懸首藳街」、「廉公之思趙將,吳子之泣西河」、「弔民洛汭,伐罪秦中」屬於「單句對」。屬於「隔句對」者有「佩紫懷黃,讚帷幄之謀;乘軺建節,奉疆埸之任。」這些對偶句讀來音韻鏗鏘,抑揚頓挫,具有音樂美及和諧的節奏感,毫無一般駢文流於雕鏤複沓的缺點。

十五、請加以分析丘遲在與陳伯之書中所運用的勸降技巧。

答:與陳伯之書中,丘遲勸降陳伯之有幾個重點:提醒陳伯之辨明是非,讚揚陳伯之昔日棄齊投梁的「是」,斥責今日叛梁投魏的「非」;曉以利害,分析降梁立功將會得到封賞的「利」,與執迷不悟將會身敗名裂的「害」;明之以大義,以「異類」、「北虜」說明華夷之分,暗寓不事異族的深意;動之以情,以江南春景、親戚安在等觸發陳伯之的思鄉之情;威之以勢,強調北魏滅亡在即,勸陳伯之看清事實,把握歸降良機。全文能夠妥善照會陳伯之的處境、心境,不盛氣凌人、咄咄逼人,反而言辭誠懇,處處為人著想,深入剖析事理、宣示大義,詞語婉轉而氣勢充盈,使悍將幡然來歸。

 

 

【教學資料】

修辭文法小教室

()借代

談話或行文中,放棄通常使用的本名或語句,而另外找其他與本名密切相關的名稱或語句來代替,稱為借代。借代除了使文辭新奇有趣之外,還可以凸顯事物的特徵,使要表達的命意更為適切、細膩、深刻。

舉例與說明:

1.對「穹廬」以屈膝。(丘遲與陳伯之書)→代指

2.將軍「松柏」不翦。(丘遲與陳伯之書)→代指

3.佩「紫」懷「黃」。(丘遲與陳伯之書)→代指

4.驅馳「氈裘」之長。(丘遲與陳伯之書)→代指

5.身送「東市」。(丘遲與陳伯之書)→代指

6.「黃髮」「垂髫」。(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代指     ;「垂髫」代指

7.「傴僂」「提攜」。(歐陽脩醉翁亭記)→「傴僂」代指     ;「提攜」代指

8.「綠」煙「紅」霧。(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綠」代指    ;「紅」代指

9.迨諸父「異爨」。(歸有光項脊軒志)→代指「       」。

10.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出師表)→代指

11.終歲不聞「絲竹」聲。(白居易琵琶行)→絲竹代指「     」。

12.以成風雨「名山」之業。(連橫臺灣通史序)→「名山」代指         ,此以代指

13.「長鋏」歸來乎!(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代指

14.「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代指「     」。

15.母親年輕的時候,一把「青絲」梳一條又粗又長的辮子。(琦君髻)→代指

16.猥以微賤,當侍「東宮」。(李密陳情表)→以「東宮」代指

17.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以「杜康」代指

18.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曹丕典論論文)→以「   」代指寫作。

19.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以「干戈」代指

20.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溫庭筠望江南)→以「帆」代指

 

()反詰語氣庸、豈、其、寧、何、安

說明

例句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韓愈師說)

1.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身豈能常存?(司馬光        

2.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劉基      

3.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魏徵              

4.然則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連橫            

5.是臺灣三百年來之史,將無以昭示後人,又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連橫臺灣通史序)

6.數年以後,仍成樂土,豈不休哉!(鄭用錫      

7.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

8.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於人情?(歐陽脩        

1.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    

2.奔車朽索,其可忽乎?(魏徵諫          

3.不可為常者,其聖人之法乎?(歐陽脩      

1.將軍獨靦顏借命,驅馳氈裘之長,寧不哀哉!(丘遲          

2.當時雖觭夢幻想,寧知此為歸骨所耶?(袁枚          

1.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蘇軾        

2.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左傳            

3.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          

4.悠悠爾心,亦何可言!(丘遲            

5.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論語顏淵)

6.不有佳詠,何伸雅懷?(李白                    

1.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袁宏道                  

2.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蘇軾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屈原    

4.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荀子    

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司馬遷    

6.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       世家)

三、燭之武退秦師和與陳伯之書之比較

 

燭之武退秦師

與陳伯之書

勸說背景

勸說者

燭之武

丘遲

勸說對象

秦穆公

陳伯之

時機

秦晉圍鄭,鄭國危急,燭之武臨時奉命冒險遊說秦穆公。

天監四年十月,梁武帝命臨川王蕭宏率軍北征,陳伯之屯兵壽陽與之相抗,兩軍交戰前夕,丘遲銜命作書勸降陳伯之。

勸說內容

說之以理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1.讚揚陳伯之昔日棄齊投梁的「是」,斥責今日叛梁投魏的「非」。

2.以「不能內審諸己,外受流言」為陳伯之當初叛梁解套。

3.以東漢光武帝、曹操既往不咎的寬宏事例,說明梁朝「赦罪責功,棄瑕錄用」,以消除陳伯之的疑慮。

4.以「異類」、「雜種」、「北虜」說明華夷之分,暗寓不事異族的深意。

5.分析「梁強魏弱」的形勢:梁朝廣受天下納貢,聲威顯著;北魏正苟延殘喘,岌岌可危。

分化感情/動之以情

以晉惠公許秦穆公焦、瑕之地一事,分化秦、晉之感情。

以江南春景、親戚安在、廉頗吳起的事例,觸發陳伯之的故國之思與鄉關之情。

誘之以利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秦國行李之往來,鄭國可供其乏困。

1.回顧陳伯之昔日投梁後的顯赫功績。

2.陳述現今梁朝文武百官飛黃騰達的情況。

喻之以弊

1.亡鄭,乃鄰(晉)之厚,君(秦)之薄也。

2.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必闕秦而取之。

強調北魏滅亡在即,陳伯之身處「魚游沸鼎,燕巢飛幕」的險惡局勢,若執迷不悟,將自取滅亡。

勸諫結果

 

成功

成功

課文深究

【說明】 閱讀框線內丘遲〈與陳伯之書〉文字,請闡釋下列問題:

()作者提出的勸降技巧為何?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於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悢?所以廉公之思趙將,吳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將軍獨無情哉!想早勵良規,自求多福。

()若你是陳伯之,丘遲信中的論點,哪一項最能打動你心?

   答案需標明()(),分列書寫。文長合計約200-250字。

【範文】

()丘遲採「動之以情」策略,以「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美景,使故鄉景致歷歷在目,讀來令人涕淚滿襟,歸鄉之情盈溢滿懷。更以廉頗「思趙將」、吳起「泣西河」的典故,激發陳伯之思念故國的情緒。「將軍獨無情哉!」一語,更令人一掬思鄉之淚,在在喚起陳伯之的故國之思與鄉關之情。

(二)率眾叛逃圖謀的即是顯赫的權勢,故「誘之以利」最能成功收服我心。丘遲言明歸附梁朝的臣子,享有優渥榮寵。倘若梁武帝能允諾既往不咎,保我世世代代榮華富貴,坐享高官厚祿。我便願意幡然悔悟,攜眾歸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