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參酌用法
http://sk1492.pixnet.net/blog/post/245937160-%E4%B8%89%E5%8D%81%E7%AF%87%E8%A4%87%E7%BF%92%E7%94%A8%E6%B3%95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
【課文問與答】(一指搭配課文第一段,綜指跨段落)
一一、一開始魏徵以何種比喻勸說唐太宗安國當積聚德義?
答:
一二、魏徵如何提醒唐太宗帝位是至高之位,須力求進德修業以保之?
答:
二三、「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此段話旨在說明什麼?
答:
二四、「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意旨為何?
答:
二五、魏徵如何說明實施嚴刑峻法不能得民心?
答:
二六、「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是指什麼?
答:
三七、魏徵如何勸諫唐太宗應謙沖自牧,方能有容乃大?
答:
三八、「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此句意在勸誡唐太宗何種道理?請以出師表中的文句來作回應。
答:
三九、「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此段話在說明什麼道理?
答:
三十、魏徵如何說明「無為而治」的效果?
答:
【教學資料】
◎文體簡介─奏疏
性質 |
古代臣子向君王陳情、論證的公文。屬應用文的一種,為「 」公文,有一定的程式、套語及辭令。其基本特點是用字遣辭典雅、議論明確透徹,如曹丕典論論文所言:「奏議 」陸機文賦所言:「奏平徹(為詞氣平和而說理透徹)以閑雅。」 |
|
源流 |
1. 戰國時代,人臣向君王諫言稱為「上書」,如:李斯「 」。 2. 秦朝初年,始將「上書」改稱為「奏」。自此,「奏」成為人臣向君王上書言 事的一種專用文書,沿用至清末。 3. 漢代初年,又將「奏」分為「章、奏、表、議」四類。「章」用來謝恩,「奏」用來按劾,「表」用來陳請,「議」用來執異(表達不同意見)。 4. 漢代以後,名目增多,以應付政事繁雜之需求。 |
|
種類 |
章 |
主要用來向君王表達感激之情。 |
表 |
即「標明其事」的意思。早期用以陳情,唐宋以後功能多樣化,也可用來論事、請勸、慶賀、薦舉、辭免、貢物等。例如:諸葛亮「 」、李密「 」、韓愈諫迎佛骨表。 |
|
奏 |
「進」的意思。早期用於向君王進言,後來成為奏章的總稱。有奏議、奏狀、奏章、奏疏、奏本等名稱。 |
|
議 |
「宜」的意思。辨明事體是否合宜,常用於議事論政。例如:柳宗元駁復仇議。 |
|
對 |
臣子回答君王之提問。口頭稱「對」,以文字方式呈現也稱「對」。例如:諸葛亮「 」對。 |
|
上書 |
為一種泛稱,而非制度上之名稱。例如:李斯「 」、司馬相如上書諫獵、枚乘上書諫吳王。 |
|
疏 |
疏通;分條陳述。始於漢代。例如:賈誼「 」疏、鼂錯「 」疏、魏徵「 」疏。 |
◎ 奏議類名篇
篇名 |
出處 |
作者 |
說明 |
諫逐客書 |
史記 李斯列傳 |
李斯 |
1.「書」,古代臣下對君王的奏疏,也稱上書。 2.李斯為規勸秦王廢除逐客之令,因而上書闡論驅逐客卿之非。 |
出師表 |
昭明文選 |
諸葛亮 |
1.古代人臣言事於君,稱為上書,漢代上書分:章、奏、表、議四種。章用以謝恩,奏用以按劾,表用以陳情,議用以執異。 2.內容為勸後主劉禪尊賢納諫,以興復漢室。 3.全篇大旨乃以「 , 」勉勵後主,而以討漢賊、復舊都自誓,文中稱先帝者凡「 」次,蓋老臣口吻――既用來顯示先帝對自己特殊的寵遇,又藉以引述先帝遺訓,期使後主警惕。 |
陳情表 |
昭明文選 |
李密 |
旨在敘述祖母育己之大恩,以及自己應報祖母之大義,用來暫時辭去晉武帝的徵召。 |
諫太宗十思疏 |
貞觀政要 |
魏徵 |
1.疏,為古代人臣向君王陳述己見的一種文體,古稱奏,自漢代以來,或稱上疏。舊屬奏議類,後為應用文的上行公文。 2.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德義,行仁政。 |
教戰守策 |
東坡全集 |
蘇軾 |
1.策,是一種文體,主要可分為兩類: (1)應詔陳言,稱為對策。 (2)探事獻說,叫做進策。 蘇軾於宋仁宗朝,為應選舉經制的科考,上時務策二十五篇,內容皆與政治、教化、經濟、軍事等大計有關,本文即為其中一篇。 2.主張國家承平時應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以防患於未然。 |
◎論政之文
篇 名 |
作 者 |
出 處 |
文 體 |
內 容 大 義 |
文 章 深 義 |
〈宮之奇諫假道〉 |
左丘明 |
《 》 |
史書 記敘文 |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
〈諫逐客書〉 |
李斯 |
《史記‧李斯列傳》 |
上書 奏議類 |
秦王政驅逐客卿,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說之,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
〈出師表〉 |
諸葛亮 |
《昭明文選》 |
奏議類 |
蜀漢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
〈諫太宗十思疏〉 |
魏徵 |
《魏鄭公文集》 |
奏議類 |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
〈六國論〉 |
蘇洵 |
《嘉祐集》 |
論說文 史論 藉「 」諷「 」 |
藉戰國時六國因「 」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遼國)、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
〈教戰守策〉 |
蘇軾 |
《東坡全集》 |
策議類 為對策 時論 |
主張在國家承平時,應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
〈指喻〉 |
方孝孺 |
《遜志齋集》 |
寓言體論說文 |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衍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
〈廉恥〉 |
顧炎武 |
《 》 |
論說文 |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清初士大夫變節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士大夫寡廉鮮恥所致。 |
課文探究
閱讀框線內文章後,回答問題: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一) 本段如何安排寫作結構?點出什麼主旨?
(二) 作者以何寫作手法說明道理?這樣的寫作手法有何作用?
(三) 作者將自己擺放在什麼樣的位置?而他如何利用這樣的位置說明道理?
答案必須標明(一)(二) (三)分列書寫。(一)、(二)、(三)合計文長限200-250字(約8行-14行)
【範文】
(一) 本段先從正面論述,點出「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再從反面反覆論述「若不積德義,則無法治國」,並將「積德義」的重責大任託付於人君身上,最後再以反面做原則性說明增強勸誡力道,呼應開篇題旨。
(二) 以「木」、「流」進行排比兼略喻,透過具體的事物為賓,凸顯主要表達的真正意旨。因「積德義」為抽象事理,故先藉兩個具體事物設喻說理,可使讀者更容易理解,且排比兼略喻的手法在說理上可收氣勢恢宏之效。
(三) 此乃魏徵勸諫唐太宗的文章,作者本為臣屬的位置,在此更藉力使力,先以自己為例,說明連身為「下愚」的臣子我都能明白此道理,更何況是聖明有智慧的君王您呢?使自己的主張更容易為太宗接受,故能得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