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請先參酌用法

http://sk1492.pixnet.net/blog/post/245937160-%E4%B8%89%E5%8D%81%E7%AF%87%E8%A4%87%E7%BF%92%E7%94%A8%E6%B3%95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一開始魏徵以何種比喻勸說唐太宗安國當積聚德義

魏徵如何提醒唐太宗帝位是至高之位須力求進德修業以保之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此段話旨在說明什麼

、「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意旨為何

魏徵如何說明實施嚴刑峻法不能得民心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是指什麼

魏徵如何勸諫唐太宗應謙沖自牧方能有容乃大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此句意在勸誡唐太宗何種道理請以出師表中的文句來作回應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此段話在說明什麼道理

魏徵如何說明無為而治的效果

 

【教學資料】

 

文體簡介奏疏

性質

古代臣子向君王陳情、論證的公文。屬應用文的一種,為「     」公文,有一定的程式、套語及辭令。其基本特點是用字遣辭典雅、議論明確透徹,如曹丕典論論文所言:「奏議       」陸機文賦所言:「奏平徹(為詞氣平和而說理透徹)以閑雅。」

源流

1. 戰國時代,人臣向君王諫言稱為「上書」,如:李斯「           」。

2. 秦朝初年,始將「上書」改稱為「奏」。自此,「奏」成為人臣向君王上書言

事的一種專用文書,沿用至清末。

3. 漢代初年,又將「奏」分為「章、奏、表、議」四類。「章」用來謝恩,「奏」用來按劾,「表」用來陳請,「議」用來執異(表達不同意見)。

4. 漢代以後,名目增多,以應付政事繁雜之需求。

種類

主要用來向君王表達感激之情。

即「標明其事」的意思。早期用以陳情,唐宋以後功能多樣化,也可用來論事、請勸、慶賀、薦舉、辭免、貢物等。例如:諸葛亮「       」、李密「     」、韓愈諫迎佛骨表。

「進」的意思。早期用於向君王進言,後來成為奏章的總稱。有奏議、奏狀、奏章、奏疏、奏本等名稱。

「宜」的意思。辨明事體是否合宜,常用於議事論政。例如:柳宗元駁復仇議。

臣子回答君王之提問。口頭稱「對」,以文字方式呈現也稱「對」。例如:諸葛亮「     」對。

上書

為一種泛稱,而非制度上之名稱。例如:李斯「     」、司馬相如上書諫獵、枚乘上書諫吳王。

疏通;分條陳述。始於漢代。例如:賈誼「     」疏、鼂錯「     」疏、魏徵「         」疏。

 

 

 

奏議類名篇

篇名

出處

作者

說明

諫逐客書

史記

李斯列傳

李斯

1.」,古代臣下對君王的奏疏也稱上書

2.李斯為規勸秦王廢除逐客之令因而上書闡論驅逐客卿之非

出師表

昭明文選

諸葛亮

1.古代人臣言事於君稱為上書漢代上書分議四種章用以謝恩奏用以按劾表用以陳情議用以執異

2.內容為勸後主劉禪尊賢納諫以興復漢室

3.全篇大旨乃以          勉勵後主而以討漢賊復舊都自誓文中稱先帝者凡「   」次蓋老臣口吻――既用來顯示先帝對自己特殊的寵遇又藉以引述先帝遺訓期使後主警惕

陳情表

昭明文選

李密

旨在敘述祖母育己之大恩以及自己應報祖母之大義用來暫時辭去晉武帝的徵召

諫太宗十思疏

貞觀政要

魏徵

1.為古代人臣向君王陳述己見的一種文體古稱奏自漢代以來或稱上疏舊屬奏議類後為應用文的上行公文

2.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德義行仁政

教戰守策

東坡全集

蘇軾

1.是一種文體主要可分為兩類

(1)應詔陳言稱為對策

(2)探事獻說叫做進策

蘇軾於宋仁宗朝為應選舉經制的科考上時務策二十五篇內容皆與政治教化經濟軍事等大計有關本文即為其中一篇

2.主張國家承平時應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以防患於未然

 

 

 

 

 

 

 

◎論政之文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 容 大 義

文 章 深 義

宮之奇諫假道

左丘明

    

史書

記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斯

史記李斯列傳

上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客卿,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說之,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蜀漢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

魏鄭公文集

奏議類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洵

嘉祐集

論說文

史論

藉「   」諷「  

藉戰國時六國因「     」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遼國)、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軾

東坡全集

策議類

為對策

時論

主張在國家承平時,應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

寓言體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衍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恥

顧炎武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清初士大夫變節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士大夫寡廉鮮恥所致。

 

 

課文探究

閱讀框線內文章後,回答問題: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 本段如何安排寫作結構?點出什麼主旨?

() 作者以何寫作手法說明道理?這樣的寫作手法有何作用?

() 作者將自己擺放在什麼樣的位置?而他如何利用這樣的位置說明道理?

答案必須標明()() ()分列書寫。()()()合計文長限200-250字(約8-14行)

 

【範文】

() 本段先從正面論述,點出「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再從反面反覆論述「若不積德義,則無法治國」,並將「積德義」的重責大任託付於人君身上,最後再以反面做原則性說明增強勸誡力道,呼應開篇題旨。

() 以「木」、「流」進行排比兼略喻,透過具體的事物為賓,凸顯主要表達的真正意旨。因「積德義」為抽象事理,故先藉兩個具體事物設喻說理,可使讀者更容易理解,且排比兼略喻的手法在說理上可收氣勢恢宏之效。

() 此乃魏徵勸諫唐太宗的文章,作者本為臣屬的位置,在此更藉力使力,先以自己為例,說明連身為「下愚」的臣子我都能明白此道理,更何況是聖明有智慧的君王您呢?使自己的主張更容易為太宗接受,故能得到成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