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請先參酌用法

http://sk1492.pixnet.net/blog/post/245937160-%E4%B8%89%E5%8D%81%E7%AF%87%E8%A4%87%E7%BF%92%E7%94%A8%E6%B3%95

原君        黃宗羲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一、古代的君王如何產生?有何特質?

答:

二、作者認為人情都是好逸惡勞的,因此即使是古代具有君王能力的人,也會有哪幾種取捨與表現?

答:

三、後世君王如何經營天下?何人的言行最能作為代表?

答:

四、後世君王「逐私利」的作法為何?

答:

五、小儒有何種君臣觀念?造成何種流弊?

答:

六、爭逐私利的君王常有何種下場?為何常有這種結局?

答:

七、領導者倘能明白做君王的職份,有何種結果?

答:

八、領導者倘不明白君王的天職,會造成何種影響?

答:

九、黃宗羲如何辨析設立「君王」的目的與其本職?

答:

十、古代君王可以禪讓,後世君王難能如此,原因何在?

答:

十一、表格填充:古今君王的作為、百姓評價、君臣關係。

 

作為

百姓評價

君臣之關係

今君

逐天下:屠毒百姓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博我產業。

得天下:敲剝百姓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奉我淫樂。

視如寇讎、名為獨夫。

1.小儒以為: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獨厚一家一姓。

2.天下為客,君為主。

畢世為天下人經營,謀公利,除公害。

如父如天般愛戴君王。

1.湯武可以革桀紂之命。

2.民貴君輕,天下為主,君為客。

十二、連連看:請將文意相關的選項連接在一起。

1.我固為子孫創業也‧

‧若何為生我家

2.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

‧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

3.願世世無生帝王家‧

‧敲剝天下之骨髓,以奉我一人之淫樂

4.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好逸惡勞,人之情也

5.視如寇讎‧

‧湯武革命

【教學資料】

一、修辭文法小教室

映襯

  在語文中,把兩種不同的,特別是相反的觀念或事實,貫串或對列起來,兩相比較,互為襯托,從而使語氣增強,使意義明顯的修辭法,稱為映襯。

類別

定義

舉例與說明

對襯

把兩種或兩組不同的人、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對比、烘托、形容、描寫

1.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

2.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

3.以俄頃淫樂,不易無窮之悲。

4.小學而大遺。(韓愈師說)

5.眼前這個比我只大半個月的少女,曾幾何時,已經是一位完完全全成熟的母親。而我呢?除了啃書本,就只會跟母親彆扭,跟自己生氣。(琦君一對金手鐲)

6.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雙襯

把同一個人、事、物的雙重性質、相對現象,放在一起,使之凸顯

1.他是一個活著沉默,卻死得勇敢的人。(逯耀東揮手)

2.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第三十七章)

反襯

對於一種事物,用恰恰與這種事物的現象或本質相反的語詞加以描寫

1.一種令人沒頂的幸福。(張曉風許士林的獨白)→用「沒頂」形容「幸福」。

2.那一聲珍重裡有甜蜜的憂愁。(徐志摩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用「甜蜜」形容「憂愁」。

3.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莊子齊物論)→用「秋毫之末」形容「大」,用「太山」形容「小」。

二、論辨體散文

文體

性質說明

名篇舉隅

推論事理的本源,從根源上加以探討、推究。

韓愈:原道、原毀

曾國藩:原才

主要以對人或事的議論為內容。文心雕龍論說:「論也者,彌綸群言,而精研一理者也。」

賈誼:過秦論

蘇洵:六國論

側重辯駁,帶有辯論性;往往針對某一觀點進行批駁、論辯。

韓愈:諱辯

柳宗元:桐葉封弟辯

用以論說事理、陳述作者意見的文章,多用於朝廷議事、陳述不同意見。如奏議、駁議。

柳宗元:駁復讎議

旨在辯論、解說,針對迷惑的事物進行解說,常採假設問答的形式。

揚雄:解嘲

韓愈:進學解

側重說明,帶有雜文、雜感性質,行文較自由。

韓愈:師說、雜說

柳宗元:捕蛇者說

課文探究--短文寫作

【說明】: 閱讀框線內孟子的言論,以及黃宗羲〈原君〉文字,請闡釋下列問題:

孟子言:「桀紂之失天下也,失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黃宗羲《原君》:「古者天下之人愛戴其君,比之如父,擬之如天,誠不為過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讎,名之為獨夫,固其所也。」

(一)孟子與黃宗羲的言論,二者有何相似之處?

(二)黃宗羲提出的民本思想,和今日民主社會的民本思想,有何異同之處?

【注意】:答案需標明()(),分列書寫。文長合計約200-250字。

【範文】

(一)    二者均論及民本思想。孟子強調君應以民為本,更有「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之言,強調在位者若殘害百姓,即可推翻。而黃宗羲贊成革命,大膽挑戰「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的忠君倫理,乃民本思想的倡論。

(二)    《原君》顯示「以民為本,以君為客」觀念,近似孟子「民貴君輕」思想。此與今日廢除君權,政治完全由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思想仍有一段距離,但都植基於「人民為先」的概念。黃宗羲所處的時代,仍舊是帝王專制的封建社會,故當時的民本觀念著重闡發「天子之所是未必是」,為自由主義鳴放初響。

原臣/黃宗羲 

   有人焉,視於無形,聽於無聲,以事其君,可謂之臣乎?曰:否!殺其身以事其君,可謂之臣乎?曰:否!夫視於無形,聽於無聲,資於事父也;殺其身者,無私之極則也。而猶不足以當之,則臣道如何而後可?曰:緣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吾以天下萬民起見,非其道,即君以形聲強我,未之敢從也,況於無形無聲乎!非其道,即立身於其朝,未之敢許也,況於殺其身乎!不然,而以君之一身一姓起見,君有無形無聲之嗜慾,吾從而視之聽之,此宦官宮妾之心也;君為己死而為己亡,吾從而死之亡之,此其私暱者之事也。是乃臣不臣之辨也。

   世之為臣者昧於此義,以謂臣為君而設者也。君分吾以天下而後治之,君授吾以人民而後牧之,視天下人民為人君橐中之私物。今以四方之勞擾,民生之憔悴,足以危吾君也,不得不講治之牧之之術。苟無係於社稷之存亡,則四方之勞擾,民生之憔悴,雖有誠臣,亦以為纖芥之疾也。夫古之為臣者,於此乎,於彼乎?

   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是故桀、紂之亡,乃所以為治也;秦政、蒙古之興,乃所以為亂也;晉、宋、齊、梁之興亡,無與於治亂者也。為臣者輕視斯民之水火,即能輔君而興,從君而亡,其於臣道固未嘗不背也。夫治天下猶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後者唱許。君與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執紼,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娛笑於曳木者之前,從曳木者以為良,而曳木之職荒矣。

   嗟乎!後世驕君自恣,不以天下萬民為事。其所求乎草野者,不過欲得奔走服役之人。乃使草野之應於上者,亦不出夫奔走服役,一時免於寒餓,遂感在上之知遇,不復計其禮之備與不備,躋之僕妾之間而以為當然。萬曆初,神宗之待張居正,其禮稍優,此於古之師傅未能百一。當時論者駭然居正之受無人臣禮。夫居正之罪,正坐不能以師傅自待,聽指使於僕妾,而責之反是,何也?是則耳目浸淫於流俗之所謂臣者以為鵠矣!又豈知臣之與君,名異而實同耶?

   或曰:臣不與子並稱乎?曰:非也。父子一氣,子分父之身而為身。故孝子雖異身,而能日近其氣,久之無不通矣;不孝之子,分身而後,日遠日疏,久之而氣不相似矣。君臣之名,從天下而有之者也。吾無天下之責,則吾在君為路人。出而仕於君也,不以天下為事,則君之僕妾也;以天下為事,則君之師友也。夫然,謂之臣,其名累變。夫父子固不可變者也。

語譯

  有一種人,他在別人未有行動前就可以看出人家的心意;未發出聲音前就可以聽得人家的意圖,以這種方式來侍奉國君,可以算是好的臣子嗎?回答說:「這不是什麼好臣子!」犧牲自己的性命來侍奉國君,可以算是好的臣子嗎?回答說:「這不是什麼好臣子!」在別人未有行動前就可以看出人家的心意;未發出聲音前就可以聽得人家的意圖,這是以侍奉父親的道理來侍奉國君;犧牲一己的生命,是無私無我的極致了。這還不足以來承擔侍奉國君之責,那麼到底要做到什麼地步才符合為臣之道呢?回答說:「因為天下廣大,不是一個人可以獨力治理的,所以要分讓給百官一起來治理。」所以我出來做官,是為了天下,不是為國君;是為了千萬百姓,不是為一家一姓。我是為了天下百姓設想,只要不合正道,即使國君以表現出來的心意強迫我去為他做事,我也不遵從,更別說去體察他未表現出來的心意啊!只要不合正道,雖然在他的朝中為官,我也不答應為他做,更別說把我殺了!如果不是如此,國君只為他一人一姓設想,他有形與無形的喜好私慾,做臣子的不問是非,盲目地去迎合他,這就是宦官宮妾仰承上旨的心態了。國君因一己之私而遭覆滅,我們做臣子的竟也跟著他一起覆滅,這只是私人所愛的事(無關乎整個國家社稷)。由此就可知道到底有沒有盡到臣子責任的分別了。

   現今做臣子的不明人臣的義理,認為臣是因為國君設置的。國君把天下之地劃分給我治理,國君把老百姓給我管理,就把天下百姓看成國君的囊中之私人物品。現在因為海內四處紛擾不安,人民生活流離困苦,這狀況足以危害國君的統治地位,所以不得不講求治理天下、管理百姓的方法。如果與國家的存亡無關,即使海內四處紛擾不安,人民生活流離困苦,雖然是忠誠之臣,也會認為這只是小小的問題罷了。古代身為人臣的,是為國家設想呢?還是為國君設想呢?

   天下的安定或動亂,不在於一個姓氏的興盛或滅亡,而是繫於全國百姓是否安樂。所以說夏桀、商紂暴君的覆亡,於是天下就安定大治;秦始皇、蒙古人的興盛,這就是天下為什麼會大亂的原因了;晉、宋、齊、梁各朝的興盛或滅亡,就與天下的安定或動亂沒什麼關係。一個做臣子的,看輕老百姓身陷苦難的情事,就能輔佐一個國君興起;跟著一個國君衰亡,這和真正的為臣之道,本來就是相違背的。治理天下,就好像拖著一根大木,前面那個人喊一聲「邪」,後面那個人就要和一聲「許」。君與臣,就是一起拖著大木的那兩人,如果手不拉著繫在木頭上的繩子,腳沒有穩穩地踩在地上,後面那個拖木者,只會玩笑取悅前面那個拖木者,跟在後面的人又認為這是個很好的現象,那這拖著大木的工作必然要荒廢了。

   唉!後世國君驕橫放縱,不把天下百姓的安樂當成重要的政事。他之所以會到民間找尋人才,只不過是想得到一個為他奔走效力的奴僕罷了。於是使得接受國君徵召的民間人士,所負職責等同奴僕奔走效力的工作,那人因在官任職,暫時免於飢寒交迫,就感念國君的知遇之恩,也不再計較君臣之禮是否完備,無形中,進入了奴僕婢妾的行列還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明神宗萬曆初期,明神宗對大臣張居正稍微禮遇,這和古代學生對老師的禮節尚不及百分之一。當時評論的人驚駭張居正受國君之禮,是失去了臣子應有的儀節。張居正的過錯,正因為不能以國君的老師來自我看待,像奴僕婢妾一般地聽從國君的指使,而責備張居正的人反對人臣應為國君的導師,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他們的所聽所見,早已習染世俗所謂當人臣的標準是什麼了!又豈會知道臣與君,名稱不同,而責任實是相同的呢?

   有人說:臣子,臣子,臣和子不是並稱的嗎?我說:這說法不對。父與子是同一血緣,子是由父的身體分出來的。所以孝子即使與父親分離不在一起,但親子之間的情分日益接近,日子雖久,父子之情沒有不互相溝通的;不孝子與父親分離不在一起,父子之情一天比一天疏遠,日子一久,父子之間的氣性就不一樣了。君與臣的名位,是跟著處理天下政事才會有的。如果我沒有處理天下政事的責任,那麼我在國君心中也不過是個陌生人。出來在國君身旁做官,不把天下的安危當成第一要務,那就成了國君的奴僕婢妾;把天下的安危當成自己為官的第一要務,那就成了國君的導師益友了。因此,說他是臣,但職份一變,這名稱就會改變。而父子名份出自天性,本來就是不能改變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耿樹民 的頭像
    耿樹民

    小小翻轉教室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