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請先參酌用法

http://sk1492.pixnet.net/blog/post/245937160-%E4%B8%89%E5%8D%81%E7%AF%87%E8%A4%87%E7%BF%92%E7%94%A8%E6%B3%95

廉恥                   顧炎武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一、廉恥首段,先列舉四維,再分項側重說明,請問這是何種筆法?

答:

二、為何顧炎武認為「恥」是四維之中最重要者?

答:

三、顧炎武於廉恥中,為了凸顯「恥」的重要性,引用了孔孟的哪些言論來加強說服力?

答:

四、「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句中共有四個「恥」字,試問各字詞性為何?又各為何意?

答:

五、何謂「四維」?四維之中,顧炎武認為何者最為重要?

答:

六、在廉恥文中,除了明引孔、孟之言外,還引用了哪些書籍的言論?

答:

七、「松柏後凋於歲寒」與「雞鳴不已於風雨」二句借喻何意?

答:

八、於廉恥中,顏之推聽聞北齊士大夫教子之語後,便俯而不答,請問顏氏為何會俯而不答?

答:

九、何謂「小宛詩人之意」?

答:

十、廉恥末段中,表面上是在批評北齊士大夫,其實顧炎武主要是在諷刺何種人?

答:

十一、於廉恥中,顧炎武讚揚了何人?批判了何人?

答:

十二、顧炎武創作廉恥的動機為何?

答:

十三、顧炎武日知錄書名取自何人之言?

答:

十四、顧炎武在「做人」與「為學」方面,各以什麼為綱領?

答:

 

假設複句

  運用「如」、「苟」、「若」、「果」、「而」、「誠」、「使」、「其」等關係詞提出假設,後句則通常在說明此一假設產生的結果。

說明

例句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

1.苟或不然,人爭非之,以為鄙吝。(                    

2.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孟子梁惠王上)

3.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孫丑上)

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                    

天下果未能去兵,則其一旦將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                  

1.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

2.死而有知,其幾何離。(韓愈              

君誠有位於時,則宜以拇病為戒!(方孝孺        

使

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管子‧牧民篇》

  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踰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踰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語譯:國家有四條綱紀:一條綱紀斷了,國家就會傾斜;兩條綱紀斷了,國家就會危險;三條綱紀斷了,國家就會顛覆;四條綱紀斷了,國家就會滅亡。傾斜,還可以使其平穩下來;危險,還可以使其安定;顛覆,還可以使其興起;但是滅亡了,就再也不能建立了。什麼是國家的四條綱紀呢?一是禮,二是義,三是廉,四是恥。禮,是不踰越節度;義,是不鑽營求進;廉,是不隱蔽惡行;恥,是不跟隨邪人。因此,不踰越節度,君位就可以安穩無憂;不鑽營求進,人民就不會巧偽詐騙;不隱蔽惡行,品行自然完整無缺;不跟隨邪人,壞事就不會發生。

課文探究

閱讀框線內文章後,回答問題:

() 為何顏之推不願意依循齊朝士大夫的教子方式?

() 顧炎武認為顏之推的可貴之處在哪裡?

() 顧炎武引用《顏氏家訓》對全篇的行文布局意義為何?

答案必須標明()()()分列書寫。()()()合計文長限200-250字(約11-14行)

頃讀《顏氏家訓》,有云:「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猶為此言,尚有小宛詩人之意,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愧哉?

 

【範文】

(一) 在亂世中謀一官半職,已誠屬不願,更何況主動卑躬屈膝取悅異族,且以此錯誤的價值觀教導孩子,更自鳴得意,士人風骨蕩然無存。這樣的進祿方式顏之推是不願意的。

(二) 作者認為顏之推在世衰道微下猶堅守風骨,不僅面對齊士大夫變節求榮之舉不為所動,並加以斥責,尚能以此自勉勉人,可為今人典範。

(三) 文末以正面例證呼應首段馮道的變節,兩相對比,標示出亂世中兩種士大夫之抉擇。而顧炎武顯然贊同顏之推,更以《詩經》稱許其身處易代之際猶不忘本,藉此譏諷明末清初漢族士大夫的厚顏無恥,總合全文,達到借古諷今的目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