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同與小康)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編

暖身一下:

    請說說「禮貌」的意義?你認為「禮貌」重要嗎?為什麼?你喜歡有禮的人嗎?你是有禮的孩子嗎?「禮」會不會對你造成「約束性」?你願意被「約束」嗎?

 

    個人的「自由」與「約束」你如何看待?「個人自由」與「社會約束」要如何平衡?說說你對今日台灣這幾件事的看法 1 成年禮 2婚禮 3喪禮 4交通狀況。

 

    你認為能以「禮」治國嗎?說說看!

 

提問:閱讀以下資料後請問「士」這階級在先秦有何功能?你認為「士」類似現今哪類腳色?為什麼?

 

儀禮篇目及其內容介紹

第一篇〈士冠禮:記載士之階級舉行冠禮的儀節。

第二篇〈士昏禮:記載士之階級舉行婚禮的儀節。

第三篇〈士相見禮:主要記載士之階級初次正式拜見友人、大夫、國君的儀節。

第四篇〈鄉飲酒禮:記載士、大夫以敬老尊賢為宗旨的聯誼酒會的儀節。

第五篇〈鄉射禮:記載士、大夫以相互激勵為宗旨的聯誼射箭比賽的儀節。

第六篇〈燕禮:記載國君以酒會宴請大臣的儀節。

第七篇〈大射禮:記載國君主持而以考核激勵為宗旨的大型射箭比賽的儀節。

第八篇〈聘禮:記載國君派卿為使者至他國從事禮貌性外交拜會的儀節。

第九篇〈公食大夫禮:記載國君派下大夫至他國從事禮貌性外交拜會的儀節。

第十篇〈覲禮:記載國君朝見天子的儀節。

第十一篇〈喪服:記載對各類親屬的喪服與喪期。

第十二篇〈士喪禮:記載士人去世後家人種種處置及安排葬禮的禮節。

第十三篇〈既夕禮:〈士喪禮的下篇。記載出殯安葬當日種種措施的儀節。

第十四篇〈士虞禮:記載士人安葬尊長後在家舉行安靈祭的儀節。

第十五篇〈特牲饋食禮:記載士之階級在家廟祭祀祖先的儀節。

第十六篇〈少牢饋食禮:記載大夫階級在家廟祭祀祖先的儀節。

第十七篇〈有司徹:〈少牢饋食禮的下篇。

【參考自:《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六期,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作者】

請閱讀課本及參考書和以下資料:

 

◎ 提問1:1請簡述「儀禮」內容。2請敘述儀禮與禮記的關係。3「禮記」此書是由孔門弟子及後學所作有關禮的單篇文章,請問孔門弟子及後學只是學習者,為何會註解這些文章?有何特殊用意?

 

◎ 提問2:漢代為何有古今文論戰?誰終止了這個差異?如何終止?有何影響?

 

◎補充注釋

1.「記」始由散篇正式成為專書:孔門弟子及後學所作有關禮的單篇文章,漢書藝文志泛稱之為「記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後學所記也。」所謂「記百三十一篇」,並不是說這是一部一百三十一篇編輯完整的著作,而是說這種闡釋禮的零散文章,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禮記」原是獨立散篇的形態,直到二戴在學官中講授儀禮,各自編選禮記之後,禮記才由散篇而正式成為專書。

2.鄭玄:字康成,東漢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人。自幼聰穎過人,八九歲時能計算乘除,十三歲攻讀五經、天文等,遂有「神童」之稱。及至二十一歲,已博覽群書,精通曆法、數學。鄭玄一心向學,不辭勞苦遍訪名儒,孜孜求道,後因覺「山東無足問者」,又聞馬融之名,乃千里迢迢西入關中,拜馬融為師。此時鄭玄三十三歲,馬融為當代經學大師,生徒眾多,能登堂直接聽馬融講學者不過五十餘人,稱為高業弟子,其餘均由高業弟子轉而授業,鄭玄在馬融門下,三年未曾得見馬融,然仍晝夜苦讀,未嘗怠倦。後馬融集合諸生研求圖緯,聞鄭玄精於算數,破格召見,大受賞識,爾後盡得馬融之學。鄭玄辭歸時,馬融對門人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鄭玄今日離開,我的學問得以東傳了。)

鄭玄回鄉後,躬耕事親,遍注群經,教授生徒,從學者達千餘人,成為漢代集經學之大成者。西漢時,今文經學盛行,五經博士全是今文學家,直至西漢末年,古文經學才逐漸興起。鄭玄長於古文經,兼采今文經學之長,融古、今經學於一爐,泯除了今、古文之爭,形成新的經學派「鄭學」,其所注之經書有周易、毛詩、尚書、儀禮、禮記、周禮、論語、孝經、乾象曆等,范曄後漢書評曰:「鄭玄囊括大典,網羅眾家,刪裁繁蕪,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可知鄭玄注解群經,對後世經學的發展影響深遠。

3.周禮:三禮之中,周禮居首。周禮原名周官,內容乃記古代官制,成書時代約在戰國,西漢末劉歆始改其名為周禮。周禮者,顧名思義,應指周代官制,然其內容實未能與周代實際官制相合,故可視之為理想中的官制。全書共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官,記載政治制度和國家禮儀。冬官一篇,在漢時已亡佚,乃以考工記補之。周禮乃中國第一部職官治事的政典,雖當時並未實行,而後世政治制度,頗受其影響,隋、唐之世,設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乃受周禮六官影響而來。

4.注:解釋或說明的文字稱「注」。古有傳、注、疏、箋、章句、正義、集解等注釋經籍的說法,彼此作用雖同,解法卻略有不同,分述如下:

(1)傳:傳述、解釋經文及闡明經義。

(2)注:注釋、疏通經文中難解的字句。

(3)疏:依據一家之說,逐字逐句逐章講解經文。

(4)箋:引申、補充或訂正前人的傳或注。

(5)章句:除了釋詞外,還解釋句、段、篇、章的大意。

(6)正義:每經只取一家注解為宗,傳注解釋時以「疏不破注」的原則,不雜他家之說以為標準。

(7)集解:跟「正義」相反。薈萃眾說,不主一家之言,指正不妥的解釋,用意是透過博採諸家之長而自成一書。

5 今古文經問題:(產生乃因秦的焚書)

1.武帝設五經博士皆為今文家,古代經書被發現後,劉歆乃力爭古文博士。

2.東漢鄭玄注群經兼用今古文之說,西晉王肅亦通今古文之說,今古始合而為一。

 

說明

代表

今文經

用漢代隸書所寫

齊、魯、韓三家詩、儀禮、禮記、公羊傳、穀梁傳等

古文經

用先秦古字(蝌蚪文)所寫

毛詩、周禮、左傳等

 

【課文與注釋】

第一段:述孔子為魯國祭禮不完備而感歎。

    段析:述孔子因見魯國蜡祭徒具儀式,而興發感慨,子游不知所以,故向孔子發問。

 

    小問:蜡祭的對象是何?

 

    小問:下文中文王、武王的治國之道是何?

 

1仲尼: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魯(今山東曲阜)人。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中央凹下而四周隆起),故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丘生而叔梁紇死,葬於防山。」

蜡祭:古代歲末祭祀名。禮記禮運鄭玄注云:「蜡……祭名,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蜡,秦曰蠟。」周曆每年十二月,天子舉行大蜡,祭祀八神,以合聚萬物神靈,祭饗酬謝之。蜡祭是歲末年終時對天地萬物之神的答謝大典,同時也為來年祈求風調雨順,所以蜡祭的對象都是和農業生產關係密切的天地神祇:一為先嗇(耕作的事。通「穡」)(神農),祭祀農業始祖神農氏。二為司嗇(后稷),感謝后稷提供人類豐富的衣食。三為農(田畯ㄐㄩㄣˋ),祭古時司農之官,感謝他督促和辛勞照護農事。四為郵、表、畷ㄓㄨㄛˊ(田間的小路),是田間的郵亭、田舍、道路諸神。五為貓、虎,答謝他們吃野鼠、野豬,保護了莊稼禾苗。六為坊(堤防),七為水庸(水溝),均是水利設施相關的神祇。八為昆蟲,祈謝他一年來使農作物免於蟲害。因此,舉凡有功於農事者,均為蜡祭祭饗的對象。

子貢觀於蜡,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樂也。」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澤,非爾所知也。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禮記雜記下)(語譯:子貢參觀蜡祭之後,孔子問:「賜覺得快樂嗎?」子貢回答說:「全國的人都像發瘋似的,我不明瞭他們的快樂。」孔子說:「他們辛苦了一整年,才由於君王的恩澤得到這一天的歡樂,這道理不是你所能理解的。如果人民的生活一直像拉緊的弓弦而不能放鬆一下,就算是文王、武王也辦不到;但是如果一直鬆弛而不拉緊,文王、武王也都不願去做。讓人民有時像弓一樣緊繃,有時放鬆,這才是文王、武王的治國之道。」)

【解說】孔子認為老百姓忙碌了一整年,正好可利用歲末的蜡祭,感謝萬物諸神這一年來的保佑與幫助,並藉歌舞宴飲放鬆一下身心,此即文武先王「一張一弛」的治國之道,即以寬嚴交互運用的方法施政,使人民於鬆緊之間能調劑好身心,生活得以取得平衡。

 

第二段:述大同之治的情況。

◎段析:孔子假借五帝、三代以立言,闡述大同之治的目標在於「天下為公」,並從政治、社會、經濟三方面細述,呈現祥和而美好的理想境界。

 

小問:子曰:吾十又五而志於學,三十「    」,四十「     」,五十「     」,六十「     」,

七十「                 」。

 

1.壯有所用:壯者,古人以三十曰壯。禮記曲禮:「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ㄑ|ˊ,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ㄇㄠˋ,年紀約八﹑九十歲。耋ㄉ|ㄝˊ,年紀為七十歲。」「壯有所用」意謂每一個壯年人都能為社會奉獻其才力及能力。

10天下為公:孔穎達疏:「天下為公,謂天子位也。為公,謂揖讓而授聖德,不私傳子孫。」意指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亦即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

 

第三段:述小康之治的情況。

◎段析:三代小康之治,已由「天下為公」轉為「天下為家」,人人各存私心,政治上,建立世襲,充實軍防;社會上,以禮義為綱紀,建立倫常、制度;經濟上,貨力為己。六君子乃三代之選,注重禮治,示民常法,以維持社會的安康。

2.貨力為己:開發資源,發揮才能,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考量。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3.孔子何以喟然「歎魯」?

 

 

4.孔子嚮往哪一時代的政治社會環境?

 

5.請說明大同世界的精神內涵與政治狀況。

 

6.請說明「天下為公」的意義。

 

7.請簡述大同世界的情況。

 

 

8.請簡述小康之治的情況。

 

 

9.大同與小康中,哪些領導者是以禮施政的優秀人物?

 

10.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等六君子如何以禮行政?

 

 

11.小康社會中,何以能維持社會的綱紀?

 

12.依大同與小康文中所述,若執政者不能用禮義來施政,下場將會如何?

 

13.請說明「大同世界」和「小康社會」的倫理觀念。

 

14.何以大同世界能做到「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小康社會卻是「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15.現今臺灣的社會福利制度中,哪一方面的精神與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相近?

 

提問:讀此文後,請問現今台灣可歸類為大同還是小康世界,請說明理由!你認為這世界有可能成為大同世界嗎?說說你的想法˙˙˙如何做?

 

【教學資料】

一、修辭文法小教室

()倒裝

  語文中特意顛倒複詞詞素、句子成分、或複句的通常次序,而語法型態或關係卻未改變的,稱為倒裝。

舉例與說明:

1.丘未之逮也。→原句為「             」。

2.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原句為「                 ,以城郭溝池為固,以禮義為紀」。

3.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司馬光訓儉示康)→「人莫之非」原句為「               」。

4.道士問:「何術以求?」(蒲松齡勞山道士)→「何術以求」原句為「           」。

5.流著,溫馴的水波;流著,纏綿的恩怨。(徐志摩巴黎鱗爪)→順序當作「溫馴的水波流著」,「纏綿的恩怨流著」,為謂語的倒裝。

6.「雷峰夕照」的真景我見過,並不見佳,我認為。(魯迅論雷峰塔的倒掉)→順序當作「我見過『雷峰夕照』的真景。」「我認為(             )並不見佳。」為賓語的倒裝。

7.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悅。(林徽音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一句愛的贊頌)→順序當作「你新鮮,像雪化後那片鵝黃;                         」,為斷語的倒裝。

8.瓶,玉立,亭亭然,一女子之姿。(羊令野瓶之疲倦)→順序當作「瓶亭亭然玉立,(如)一女子之姿」,為狀語倒裝。

9.我喜歡在庭園裡看清晨的露珠,青草上的、花瓣上的、綠葉間的。(方瑀鄉居散記)→順序當作「我喜歡在庭園裡看青草上的、花瓣上的、綠葉間的,清晨的露珠」,為定語的倒裝。

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不己知」為「不知己」的倒裝。

11.向人嬌杏花,撲人衣柳花,迎人笑桃花。(馬致遠慶東原)→順序當作「           ,柳花撲人衣,桃花迎人笑」。

 

()推測語氣其、其諸、殆、豈、蓋

說明

例句(請將---其、其諸、殆、豈、蓋,這些字在句中的意思寫出

1.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皆出於此乎?(韓愈師說)「    

2.人知之者,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3.世有以術使民而無道揆者,如狙公乎!(劉基郁離子狙公)「    

4.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5.微管仲,吾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    

6.知我者,惟春秋乎!罪我者,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    

其諸

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歟?(論語學而)「    

1.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有神護者。(歸有光項脊軒志)「    

2.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梁惠王上)「    

推王君之心,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曾鞏墨池記)「    

1.楠之始生,已具全體,歲久則堅,終不加大,與竹笋同理。(郁永河北投硫穴記)「    

2.周廣百畝間,實一大沸鑊。(郁永河北投硫穴記)「    

3.故不隨俗靡者鮮矣!(司馬光訓儉示康)「    

4.玉之言,有諷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5.仲尼之歎,歎魯也。「    

請畫出本課心智圖,其中包含寫作分析和課後心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