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請先參酌用法

http://sk1492.pixnet.net/blog/post/245937160-%E4%B...

北投硫穴記                      郁永河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一、為何郁永河會來臺採硫呢?

答:

二、簡述郁永河從內陸來臺採硫的路線。

答:

三、為何郁永河會想要親自探查北投硫穴?

答:

四、進入茅棘叢後,郁永河碰到何種險阻?

答:

五、在幽深的樹林中,郁永河見聞到哪些奇景?

答:

六、源自硫穴下的大溪,有何特色?郁永河如何渡過?

答:

七、將至硫穴時,地上的草木景觀有何變化?

答:

八、郁永河抵達硫穴後,從哪幾個角度描寫硫穴?

答:

九、請描述郁永河筆下硫穴的四周圍環境。

答:

十、郁永河提衣靠近硫穴旁觀看時,他聽到何種聲音?有何感想?

答:

十一、郁永河如何形容硫穴百畝間的土地?

答:

十二、郁永河初至北投,時聞倒峽崩崖聲,請問真有倒峽崩崖之事嗎?

答:

 

 

摹寫  

  對自己感受到的各種境況和情況,特別是其中的色彩、形狀、聲音、氣味、觸感等,恰如其實地加以形容描述,稱為摹寫或摹況。

類別

舉例與說明 請圈出判斷的字句

視覺

1.林木蓊翳,大小不可辨名;老藤纏結其上,若虬龍環繞,風過葉落,有大如掌者。又有巨木裂土而出,兩葉始櫱,已大十圍。

2.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嶂間。

3.溪廣四五丈,水潺潺巉石間,與石皆作藍靛色。

4.左右兩山多巨石,為硫氣所觸,剝蝕如粉。

5.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

聽覺

1.禽聲萬態,耳所創聞,目不得視其狀。

2.左旁一溪,聲如倒峽。

3.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歐陽脩秋聲賦)

嗅覺

1.風至,硫氣甚惡。

2.花季栗子正成熟,軟軟的新剝栗子,和著西湖白蓮藕粉一起煮,而上面撒幾朵桂花,那股子淡雅清香是無論如何沒有字眼形容的。(琦君故鄉的桂花雨)

味覺

夫人道了謝,將那枚蜜棗接了過來,塞到嘴裡,一陣沁甜的蜜味,果然十分甘芳。(白先勇遊園驚夢)

觸覺

1.涼風襲肌,幾忘炎暑。

2.伸手觸碰那略微潮溼,下緣長滿深色青苔的牆壁,冰冰滑滑,多麼真實的存在。(周玉珠水都威尼斯)

綜合

1.又陟一小巔,覺履底漸熱,視草色萎黃無生意。觸覺、視覺。

2.草木不生,地熱如炙。視覺、觸覺。

3.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之;地復岌岌欲動,令人心悸。聽覺、觸覺。

4.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氣空濛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余光中聽聽那冷雨)包含聽覺、視覺、觸覺、味覺、嗅覺。

 

 

文言文「數字」的使用

類別

解析

相加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

10515

相乘

1.「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歸有光項脊軒志)

3×515

2.年時「二八」新紅臉,宜笑宜歌羞更斂。(江總東飛伯勞歌)

2×816

3.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乾隆五十年,乾隆皇帝在乾清宮開千叟宴。赴宴者達三千九百人,其中一老叟一百四十一歲。乾隆出上聯,紀昀對下聯以相賀。)

上聯:60×221141

下聯:70×21141

相除(分數)

1.惜蕪地尚多,求闢土「千一」耳。(郁永河裨海紀遊)

千分之一

2.蓋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十分之一

約數(兩者皆可)

1.約行「二三」里,渡兩小溪,皆履而涉。

二~三里

2.復越峻坂「五六」,值大溪,溪廣「四五」丈。

五~六;四~五丈

3.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

五~六人;六~七人

實數

1.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杜甫八陣圖)

三國、八陣

2.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孫子謀攻)

指十倍、五倍、一倍

虛數

1.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列子湯問)

指許多

2.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黃庭堅寄黃幾復)

無義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

語助詞

動詞

1.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

統一

2.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有貳心

3.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王羲之蘭亭集序)

齊一

 

課文探究

以下段落選自郁永河〈北投硫穴記〉,文中透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描繪山川、景物與溫泉的形貌、聲色與溫度。試舉二例說明其在文章中達到的效果。文長約200-250字。

約行二三里,渡兩小溪,皆履而涉。復入深林中,林木蓊翳,大小不可辨名,老藤纏結其上,若龍環繞,風過葉落,有大如掌者。又有巨木裂土而出,兩葉始櫱,已大十圍,導人謂楠也。楠之始生,已具全體,歲久則堅,終不加大,蓋與竹同理。樹上禽聲萬態,耳所創聞,目不得視其狀。涼風襲肌,幾忘炎暑。

復越峻五六,值大溪,溪廣四五丈,水潺潺巉石間,與石皆作藍靛色。導人謂此水源出硫穴下,是沸泉也;余以一指試之,猶熱甚。扶杖躡巉石渡。

更進二三里,林木忽斷,始見前山。又陟一小巔,覺履底漸熱,視草色萎黃無生意;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嶂間,導人指曰:「是硫穴也。」風至,硫氣甚惡。

更進半里,草木不生,地熱如炙。左右兩山多巨石,為硫氣所觸,剝蝕如粉。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余攬衣即穴旁視之,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之;地復岌岌欲動,令人心悸。蓋周廣百畝間,實一大沸鑊,余身乃行鑊蓋上,所賴以不陷者,熱氣鼓之耳。右旁巨石間,一穴獨大,思巨石無陷理,乃即石上俯瞰之,穴中毒焰撲人,目不能視,觸腦欲裂,急退百步乃止。左旁一溪,聲如倒峽,即沸泉所出源也。

【範文】

清朝的郁永河來到臺灣北部山區採硫,透過他書寫的步伐,可以看見當時的北部山區仍是待開發的區域。「復入深林中,林木蓊翳,大小不可辨名,老藤纏結其上,若虬龍環繞,風過葉落,有大如掌者。又有巨木裂土而出,兩葉始櫱,已大十圍,導人謂楠也。」除了視覺的摹寫之外,更讓人身歷其境採硫路程的艱辛,也顯見臺灣當時山區森林的面貌。另外,硫磺氣味的刺鼻也讓郁永河印象深刻,「甚惡」二字言簡意賅,已點出目的地不遠矣。而地熱谷的劇烈鼓動,也讓作者驚嚇,如雷、如波濤、如沸鼎的聲響與氣息,在在使得採硫的過程歷歷在目。透過感官的穿插書寫,這段如紀錄片的寫作容易產生畫面感,讀來倍感親切。

 

引導作文:

冒險

清初的臺灣尚未開發,荒煙蔓草,環境險惡,郁永河是少數足跡遍及臺灣西部的清代官員,充分展現不畏險阻的冒險精神。請學生將自身冒險經驗,或者曾聽聞的冒險事蹟,以散文形式記載下來,文長不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