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請先參酌用法

http://sk1492.pixnet.net/blog/post/245937160-%E4%B...

馮諼客孟嘗君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一、在課文第一段中,作者舉出哪些事例,讓讀者認為馮諼是個「貪而不知足」的人?

答:

二、孟嘗君及其身邊的人,面對馮諼的「貪而不知足」,反應如何?

答:

三、作者為何要用「貶抑」的筆法鋪陳馮諼的「貪而不知足」?

答:

四、在課文第二段中,由孟嘗君對馮諼致歉的一段話:「文倦於事……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可看出孟嘗君是個怎樣的人?

答:

五、馮諼問孟嘗君:「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沒有正面回答此一提問,卻說:「視吾家所寡有者。」這樣的回答有何用意?

答:

六、在課文的第三段中,馮諼向孟嘗君解釋如何「市義」的一段話:「今君有區區之薛……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馮諼的語氣及立論點為何?

答:

七、薛地的百姓如何回應孟嘗君的「焚券」義舉?

答:

八、成語「狡兔三窟」應作何解釋?

答:

九、馮諼以什麼說詞,打動梁惠王虛上位,以千金百乘往聘孟嘗君?

答:

十、馮諼用了什麼計謀使孟嘗君重返齊相?

答:

十一、齊王說服孟嘗君重返齊國的一番話,含藏何種言辭技巧?

答:

十二、在薛地建齊之宗廟,對孟嘗君有何益處?

答:

十三、馮諼為孟嘗君設計營造了哪三窟?

答:

十四、本文最後,作者如何評斷馮諼的功過得失?

答:

十五、請寫出下列各字的讀音、字義及用法:

 

 

纖維。

 

 

殲滅。

 

 

一語成讖。

 

 

懺悔。

 

 

 

先秦史傳散文:

書名

風格特色

價值影響

尚書

1.商周記言史料的彙編

2.文字古奧典雅

最早的史傳散文

春秋

1.編年記事富有系統

2.寫作義例以一字寓褒貶

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左傳(春秋內傳)

1.春秋三傳之一(編年體)

2.文字簡潔精鍊

1.春秋時代最為成熟的歷史散文

2.漢之馬、班,唐之韓、柳,皆受其沾溉

國語(春秋外傳)

1.國別史

2.以記言為主,語言藝術活潑精彩

 

戰國策

1.國別史

2.文采辯麗橫肆、雄雋華贍

漢初政論家賈誼,以及宋朝三蘇父子的文章都受到戰國策的影響

 

史書體例

體例

特色

書別

時代/作者

起迄年代

備註

紀傳體

以「人」為綱

(以「人物傳記」為主)

史記

西漢/司馬遷

黃帝~漢武帝太初,共二千多年

紀傳體之祖、通史之祖、正史(二十五史)之祖

漢書

東漢/班固

漢高祖元年~王莽地皇四年,共二三○年

斷代史之祖、正史

臺灣通史

民國/連橫

隋代~臺灣割讓日本,約一二九○年

通史(非正史)

編年體

以「年」為綱

(以「年代」為主)

春秋

春秋/孔子

魯隱公元年~魯哀公十四年,約二四二年

屬經部

左傳

春秋/左丘明

魯隱公元年~魯哀公二十七年,約二五五年

春秋內傳、屬經部

資治通鑑

北宋/司馬光主編

上起戰國,下迄五代

通史(非正史)

國別史

以「國」為綱

(以「國」為主)

國語

春秋/左丘明

周穆王十二年~周貞定王十六年,約五百多年

春秋外傳、為國別史之祖

戰國策

戰國/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春秋以後,迄楚漢之際,約二四五年

 

 

婉曲

  說話或行文時,不直接講出本意,只用委婉曲折的言詞,含蓄地烘托或暗示出本意來,稱為婉曲。

1.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齊王欲黜孟嘗君的推託之詞。

2.不足為外人道也。(陶淵明桃花源記)→委婉表達不希望外界干擾之意。

3.二嬤嬤卻從吊在榆樹上的裹腳帶上,走進了野狗的呼吸中,禿鷲的翅膀裡。(瘂弦鹽)→委婉指出二嬤嬤死後無人收屍,屍體被野狗及禿鷲分食。

4.垂垂老去的姨娘,亦終歸走向同一個渺茫不可知的方向。(琦君髻)→諱言死亡或死後世界。

5.只銀紙備辦在。(賴和一桿「稱仔」)→婉言死亡。

6.大人,真客氣啦!才一斤十四兩。(賴和一桿「稱仔」)→婉言打折。

7.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左傳燭之武退秦師)→委婉道出自己未受鄭文公重用,實有抱怨之意。

8.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以「慈父見背」、「舅奪母志」曲折表達父親去世、母親改嫁。

 

意謂動詞

  主要由名詞和形容詞作意謂性動詞,表達的是主謂短語作賓語表達的內容。通常可語譯為「以……為……」。

例句

說明

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

以之為客。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

以此為恥。

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

以之為怪。

孟嘗君怪其疾,衣冠而見之。

以之為怪。

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韓愈師說)

以從師問學為恥。

漁人甚異之。(陶淵明桃花源記)

以之為異。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歐陽脩醉翁亭記)

以其樂為樂。

商人重利輕別離。(白居易琵琶行)

以利為重,以別離為輕。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孟子盡心上)

以魯為小。

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蘇軾赤壁賦)

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

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以之為異。

 

課文探究

閱讀框線內文章之後,回答下列問題:

(一)文中畫底線部分的部分,馮諼的語氣及立論點為何?

(二)孟嘗君對於馮諼市義的反應如何?他是如何評估馮諼市義的利弊得失?

答案必須標明()()分列書寫。()()合計文長限200-250字。

文字方塊: 後孟嘗君出記,問門下諸客:「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於薛者乎?」馮諼署曰:「能。」……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 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徧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長驅到齊,晨而求見。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曰:「收畢矣。」「以何市而反?」馮諼曰:「君云『視吾家所寡有者』。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竊以為君市義。」孟嘗君曰:「市義奈何?」曰:「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孟嘗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 後朞年,齊王謂孟嘗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孟嘗君就國於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馮諼客孟嘗君〉)

【參考答案】

(一)馮諼向孟嘗君解釋如何「市義」的一段話,理直氣壯,甚至語帶責備,其立論點是:孟嘗君與薛地的百姓是君臣關係,君臣必須以仁義相互對待,而債主和債戶僅止於現實利害關係。

(二)馮諼竟然膽大妄為地假託上命焚燒債券,難怪導致向來能容的孟嘗君「不悅」;後來當他遭貶退之後,眼見薛地人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才「驚喜」馮諼當年市義之效。站在孟嘗君的立場來評估,就眼前看來,馮諼焚券當然損失了一大筆財富,此為有形的損失;但日後卻證明,市義能贏得無形的民心,小小的財富損失卻賺得人民衷心的愛戴,這可是「利大於弊」的遠見。

 

學測模擬測驗 (非選題部分)

閱讀框內文章之後,請分析:()本文在刻劃馮諼的才能識見時,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筆法。請以「收責於薛」一事為例,加以說明。()從寄食求俸到巧營三窟,你對馮諼這個人的看法如何?()試對馮諼「市義」之舉加以評論。答案必須標明()()(),並分列書寫。

 

一、  收債於薛乃馮諼初試鋒芒的良機。在此之前,他未受賞識,人們也不知道他有何能耐。因此,當他自告奮勇接受收債任務時,格外引人注意,不僅孟嘗君覺得奇怪,眾門客的語氣亦有鄙夷之意,使人對他的才能將信將疑。及至矯命焚券以市義,此一驚人之舉,大出孟嘗君意料之外,也是眾人所始料未及。整個事件由馮諼簽署受命、矯命焚券、市義復命以及由此所顯示的政治效果,幾個環節組接貫穿起來,環環相扣,曲折縝密,生動的情節有如近距離的鏡頭一般,把馮諼這個本來默默無聞的人物突顯出來。他敢於矯命焚券,是由於了解到收買民心對於鞏固孟嘗君統治地位的重要性,同時也認知孟嘗君不愛人民而希求珍寶財物的危險性。這充分顯示了馮諼的才能與識見。

二、  一個人「貧乏不能自存」應該是頗難堪的,但馮諼「願寄食門下」,面對孟嘗君的問話則簡潔答以「無好」、「無能」,毫無尷尬困窘的感覺。他似乎非得充分考驗孟嘗君的器量才肯罷休。所謂「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馮諼起先給人的印象確如上述,及至後來種種巧智奇計的展現,才知他原是深藏不露,待機而動,原來看似「無好」、「無能」的馮諼,其實是高瞻遠矚,具有奇才大能。

三、  史記孟嘗君列傳中提及馮諼之所以焚券市義是因為薛邑貧困之民不但無法還債,而且利息愈滾愈多,可能逼得他們不得不逃亡賴債。如此一來,不只錢要不回來,還落得人們批評孟嘗君「好利不愛士民」,招致百姓心中怨懟,對孟嘗君沒有好處,所以「市義」有其實際的考量。但若說市義全是謀略,不免失之偏頗,因為馮諼哪裡能全盤預見未來發展,「市義」未必真是營得一窟的保證。馮諼若全無為百姓設想的仁厚胸襟,未必能有這樣的舉動。

 

 

作文

本課中馮諼智計百出令人印象深刻,而生活中也許就有睿智機警或慮遠謀深的智者在你我身邊,請以「我身邊的智者」為題作文,文長不拘。

1.勿空泛使用諸如「明智、聰慧」等形容詞,敘述事件並以之呈現主角的智慧為佳。

2.本題以敘事及描寫人物為主,但應輔以簡單之論述,於文中稍加定義何謂「智者」或「智慧」。

3.可學習本課先抑後揚之筆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