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參酌用法 http://sk1492.pixnet.net/blog/post/245937160-%E4%B...
原君 黃宗羲
【課文問與答】(一指搭配課文第一段,綜指跨段落)
一一、古代的君王如何產生?有何特質?
答:
一二、作者認為人情都是好逸惡勞的,因此即使是古代具有君王能力的人,也會有哪幾種取捨與表現?
答:
二三、後世君王如何經營天下?何人的言行最能作為代表?
答:
三四、後世君王「逐私利」的作法為何?
答:
四五、小儒有何種君臣觀念?造成何種流弊?
答:
五六、爭逐私利的君王常有何種下場?為何常有這種結局?
答:
六七、領導者倘能明白做君王的職份,有何種結果?
答:
六八、領導者倘不明白君王的天職,會造成何種影響?
答:
綜九、黃宗羲如何辨析設立「君王」的目的與其本職?
答:
綜十、古代君王可以禪讓,後世君王難能如此,原因何在?
答:
綜十一、表格填充:古今君王的作為、百姓評價、君臣關係。
|
作為 |
百姓評價 |
君臣之關係 |
今君 |
逐天下:屠毒百姓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博我產業。 得天下:敲剝百姓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奉我淫樂。 |
視如寇讎、名為獨夫。 |
1.小儒以為: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獨厚一家一姓。 2.天下為客,君為主。 |
古君 |
畢世為天下人經營,謀公利,除公害。 |
如父如天般愛戴君王。 |
1.湯武可以革桀紂之命。 2.民貴君輕,天下為主,君為客。 |
綜十二、連連看:請將文意相關的選項連接在一起。
|
‧若何為生我家 |
2.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 |
‧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 |
3.願世世無生帝王家‧ |
‧敲剝天下之骨髓,以奉我一人之淫樂 |
4.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
‧好逸惡勞,人之情也 |
5.視如寇讎‧ |
‧湯武革命 |
【教學資料】
◎ 映襯
在語文中,把兩種不同的,特別是相反的觀念或事實,貫串或對列起來,兩相比較,互為襯托,從而使語氣增強,使意義明顯的修辭法,稱為映襯。
類別 |
定義 |
舉例與說明 |
對襯 |
把兩種或兩組不同的人、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對比、烘托、形容、描寫 |
1.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 2.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 3.以俄頃淫樂,不易無窮之悲。 4.小學而大遺。(韓愈師說) 5.眼前這個比我只大半個月的少女,曾幾何時,已經是一位完完全全成熟的母親。而我呢?除了啃書本,就只會跟母親彆扭,跟自己生氣。(琦君一對金手鐲) 6.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
雙襯 |
把同一個人、事、物的雙重性質、相對現象,放在一起,使之凸顯 |
1.他是一個活著沉默,卻死得勇敢的人。(逯耀東揮手) 2.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第三十七章) |
反襯 |
對於一種事物,用恰恰與這種事物的現象或本質相反的語詞加以描寫 |
1.一種令人沒頂的幸福。(張曉風許士林的獨白)→用「沒頂」形容「幸福」。 2.那一聲珍重裡有甜蜜的憂愁。(徐志摩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用「甜蜜」形容「憂愁」。 3.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莊子齊物論)→用「秋毫之末」形容「大」,用「太山」形容「小」。 |
◎ 論辨體散文
文體 |
性質說明 |
名篇舉隅 |
原 |
推論事理的本源,從根源上加以探討、推究。 |
韓愈:原道、原毀 曾國藩:原才 |
論 |
主要以對人或事的議論為內容。文心雕龍論說:「論也者,彌綸群言,而精研一理者也。」 |
賈誼:過秦論 蘇洵:六國論 |
辯 |
側重辯駁,帶有辯論性;往往針對某一觀點進行批駁、論辯。 |
韓愈:諱辯 柳宗元:桐葉封弟辯 |
議 |
用以論說事理、陳述作者意見的文章,多用於朝廷議事、陳述不同意見。如奏議、駁議。 |
柳宗元:駁復讎議 |
解 |
旨在辯論、解說,針對迷惑的事物進行解說,常採假設問答的形式。 |
揚雄:解嘲 韓愈:進學解 |
說 |
側重說明,帶有雜文、雜感性質,行文較自由。 |
韓愈:師說、雜說 柳宗元:捕蛇者說 |
◎ 原體名篇比較
篇名 |
作者 |
文旨 |
出處 |
原毀 |
中唐韓愈 |
通過古今對比,表彰古代君子「責己重以周,待人輕以約」的處世態度,對於當時士大夫嫉賢妒能的病態心理痛加撻伐。 |
昌黎先生集 |
原君 |
明末清初 黃宗羲 |
推究國君之責任在於為民興利除害,而非視天下為私產而加以掠奪;充分發揮了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政治主張。 |
明夷待訪錄 |
原才 |
清末 曾國藩 |
強調風俗對人才形成的重要性,並強調從政者負有移風易俗、培養人才之責任。 |
曾文正公全集 |
◎ 清初三大儒:
姓名 |
文學及思想 |
著作 |
黃宗羲 (南雷先生) |
1.康熙年間,清廷數次以博學鴻儒及纂修明史徵召,皆辭而不受。 2.治學重經國濟世之道,對南明歷史資料的蒐求與整理用力特勤。提倡經、史兼治,影響萬斯大、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等史學名家。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清初三大學者。 3.學問淵博,文學、天文、算術、經史百家等均多涉獵。 4.所主張的民本觀念,對清末民初的民主革命思想,有極大影響。 5.詩文反映現實,表達真情實意,要言之有物,反對「空無一物」的論調。 6.為學主張實踐致用,思欲藉所學以整頓天下之動盪不安。 |
明儒學案 宋元學案 南雷文定 明夷待訪錄 |
顧炎武 (亭林先生) |
1.才高學博,留心經世之術,其治學精神謹嚴篤實,為清代樸學之導師。經學、音韻、史地、文學、諸子百家、國家典制、天文曆象、河漕兵農等,無所不通。 2.尤重國計民生,留心經世致用之術。其畢生心志所注,則在推翻異族統治,發揚民族精神。 3.強調「行己有恥」、「博學於文」,反對宋、明以來空疏的心性之學。 4.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清代經學之祖推炎武,其史學之祖當推宗羲。」 |
日知錄 音學五書 天下郡國利 病書 亭林詩文集 |
王夫之 (船山先生) |
1.其學以漢儒為門戶,以宋五子為堂奧(學養高深的境界),推陳出新,論多創闢,身遭亡明之痛,尤富種族思想。 2.與顧、黃都重明經致用,反對虛談心性之學。 3.研究易經,務實求真,是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也是重要的詩人和文學評論家。 4.研究領域包括天文、曆法、數學、地理,專精於經、史、文學。 |
周易外傳 船山遺書 讀通鑑論 |
課文探究
【說明】: 閱讀框線內孟子的言論,以及黃宗羲〈原君〉文字,請闡釋下列問題:
孟子言:「桀紂之失天下也,失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黃宗羲《原君》:「古者天下之人愛戴其君,比之如父,擬之如天,誠不為過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讎,名之為獨夫,固其所也。」 |
(一) 孟子與黃宗羲的言論,二者有何相似之處?
(二) 黃宗羲提出的民本思想,和今日民主社會的民本思想,有何異同之處?
【注意】:答案需標明(一)(二),分列書寫。文長合計約200-250字。
【範文】
(一) 二者均論及民本思想。孟子強調君應以民為本,更有「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之言,強調在位者若殘害百姓,即可推翻。而黃宗羲贊成革命,大膽挑戰「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的忠君倫理,乃民本思想的倡論。
(二) 《原君》顯示「以民為本,以君為客」觀念,近似孟子「民貴君輕」思想。此與今日廢除君權,政治完全由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思想仍有一段距離,但都植基於「人民為先」的概念。黃宗羲所處的時代,仍舊是帝王專制的封建社會,故當時的民本觀念著重闡發「天子之所是未必是」,為自由主義鳴放初響。
學測模擬測驗 (非選題部分)
閱讀框內文章之後,請分析:(一)作者批判君主專制,認為其所產生的禍害有哪些?(二)作者擅長引用史事當作論說的依據,請舉例並說明其中所要論述的道理。(三)本篇運用古今映襯筆法,目的為何?答案必須標明(一)(二)(三),並分列書寫。
|
一、 在君主專制之下,君主是把天下當作自己的產業,以君主為主,人民為客,屠毒、剝削天下之人民,離散天下之子女,以供給自己的淫樂。因為當君主有這麼多的好處,導致天下每個人都想要搶這個位子,所以君主自身或後代子孫,也會遭受被推翻、被殺的命運。
二、 如舉許由、務光、堯、舜、大禹等不想當國君的例子,印證「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又如為了打破君權神聖不可侵犯的傳統觀念,認為伯夷、叔齊勸阻武王伐紂是一種愚昧的行為。另外引布衣皇帝劉邦的話來披露君主「逐私利」、「家天下」的本質,用宋順帝臨難哀嘆及明崇禎皇帝失國、殺女的史實,來佐證君主難以逃脫「血肉崩潰」的慘痛下場,也都十分貼切。
三、 運用古今映襯筆法,以突顯論點。如第一段指出古代君主是為民興利除弊,以襯托第二段後世君主害民而圖私利。第三段論述古代以天下為主,君主為客,以襯托當今卻以君主為主,天下為客。第四段則就古人、今人對君主愛惡的差異作映襯。以上這些映襯,作者以「古」作為立論的根據,以「今」作為評論的重點,通過一古一今、一正一反的映襯,明白確立君主的職分,抨擊君主專制的弊害。
作文 |
學生進入學校被編派入班級,接著就會推選班級幹部。為什麼要設置班級幹部?很多同學並沒有認真思考過,直覺認定那是老師指定要做的。請以「為什麼要設置班級幹部」為題,寫作一篇文章探討設置班級幹部的原由。 |
1.建議從自我管理、自我成長的角度切入。 2.寫作手法可以自問自答方式,有疑問就必須要有解決方式,結論應提出自己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