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補充三十古文外的資料˙˙˙

近代散文

民初小品文作家介紹

作家

字號與籍貫

生平事蹟

作品特色

代表作

周作人

本名櫆壽,字啟明,號知堂。魯迅之弟。浙江 紹興人。

1.隨兄魯迅赴日留學。
2.五四運動時期提出「人的文學」,主張文學創作須以人道主義為本。
3.抗戰勝利後因漢奸罪名入獄,出獄後,定居北京,從事譯作。
4.文化大革命時遭批鬥而死。

1.其文以博學為基礎,在家常絮語中,縱談文史,描摹風物,表現耐人咀嚼的「閒話風」、「簡單味」,充滿書卷氣與知性色彩。
2.現代中國小品文的開創者,其小品上承晚明小品遺風,在自然平淡中,不減醇厚。

1.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知堂文集。
2.課本選文:鳥聲、蒼蠅、故鄉的野菜。

魯迅

本姓周,名樟壽,後改名樹人,筆名魯迅。浙江紹興人。

1.早年赴日習醫,後棄醫從文。
2.民國七年於新青年雜誌發表小說,投入新文學運動。
3.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創始人之一。

1.以雜文小品著稱,離經叛道,深切潑辣,批判性強烈。
2.反對閒適淡遠的小品文,強調小品文應具「匕首」、「投槍」的社會功能。

1.狂人日記開現代小說之始。
2.Q正傳則深刻批判中國人之陋習。
3.短篇小說集:吶喊、徬徨。
4.散文詩:野草。
5.課本選文:孔乙己(小說)、 風箏(散文詩)。

夏丏尊

原名夏鑄,字勉旃。浙江上虞人。

1.清末曾中秀才,後赴日留學。
2.回國後曾任教白馬湖春暉中學,與朱自清、豐子愷、朱光潛等人共同致力教育與文學創作。
3.創辦開明書店及中學生雜誌,特別注重中學生讀物。

1.擅長記敘小品,文章樸實真誠,清澈通明,是白馬湖作家的代表人物。
2.善於擷取生活或事物的片段,描寫具象且簡潔準確,散文風格含蓄雋永,耐人咀嚼。

1.散文集:平屋雜文。
2.名篇:白馬湖之冬、我的畏友弘一和尚、鋼鐵假山。

許地山

名贊堃,字地山。臺灣 臺南人。

1.許父於一八九五年乙未割臺時散盡家產抗日。
2.先後赴美、英研究宗教史、民俗史,兼習梵文、希臘文。
3.回國後任教燕京、北京大學,後應聘香港大學,張愛玲曾為其學生。
4.五四運動時與周作人等成立文學研究會,後以落華(花)生為筆名開始發表創作。

博學深思,於神話傳說、哲學、宗教、民俗等無所不通。為文兼具浪漫抒情與現實批判,巧妙融匯佛經經義與宗教哲思;在簡潔寧靜的筆調下,別有一種婉轉的風韻與幽邃的哲思。

1.空山靈雨、危巢墜簡、綴網勞蛛。
2.課本選文:面具、生。
3.名篇:落花生。

徐志摩

原名章垿,字槱森,後改字志摩。浙江海寧人。

1.就讀北京大學時,拜梁啟超為師。
2.赴美留學,後赴英國劍橋大學遊學,熱戀林徽音,與元配張幼儀離婚。
3.返國後先後任教北大、南開大學,與陸小曼之婚戀轟動一時。
4.與聞一多、朱湘等人共同致力新詩之格律化,創新月月刊,遂有「新月派」之稱。
5.因飛機失事罹難,年僅三十六。

1.長於抒情,以詩筆寫小品,其散文最大特色是「濃得化不開」的感情色彩,風格、思維、想像也如野馬般,充滿濃郁的詩情與鮮明的哲理。
2.具備中國古典文學之素養,兼容西洋文學之長處,為新文學史上極重要之詩人及散文家,允稱浪漫美與抒情美之典型。

1.詩集:翡冷翠的一夜、雲遊。
2.散文集:巴黎的鱗爪、落葉等。
3.後人將其詩文彙編為徐志摩全集。
4.課本選文:翡冷翠山居閒話、再別康橋、海灘上種花。

林語堂

福建龍溪(漳州)人。

1.留學美、德,返國後任教北京大學。
2.年代時先後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雜誌,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調」的小品文。
3.將英文的humor 譯為「幽默」,被譽為幽默大師。
4.所編著之開明英文讀本,為三年代最通行之教材。

1.長於諧趣兼議論,其小品貼近生活,笑談人生,幽默有趣。
2.學貫中西,曾自題「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為首位以英文書寫而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家。
3.吾國與吾民介紹和譯述中國的傳統思想、哲學和文化藝術,為歐美人士了解中國社會與民族性的重要著作。
4.曾以小說京華煙雲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著有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京華煙雲、風聲鶴唳、朱門、老子的智慧、蘇東坡傳等作品。其中生活的藝術是所有著作中,譯本最多,銷路最廣的作品。

梁實秋

原名治華,筆名秋郎。北平人。

1.清華學校中等科畢業後赴美研究英國文學,返國後先後任教暨南、北京等大學。
2.曾任由胡適、徐志摩等人創辦的新月書店總編輯,為新月派大將之一。
3.曾與左翼作家魯迅等大打筆戰。
4.致力於英國古典文學研究,以近四十年時間致力翻譯莎士比亞全集,享譽國內外。

1.以精簡幽默的文字刻劃人情世態,莊諧並重,清新雋永,為當代知性小品散文的開山始祖。
2.其散文主張「文章要深、要遠、就是不要長」,故作品以簡潔的文字,中國式的色彩,在情趣與理趣之間,形成抒情兼議論的風格。

1.雅舍小品共四集、秋室雜文、槐園夢憶。
2.課本選文:下棋、談友誼、臉譜、握手。

豐子愷

原名潤,後改名仁, 字子愷,筆名T.K。浙江 崇德人。

1.就讀浙江師範時,受李叔同、夏丏尊影響,遂致力於藝術、文學創作。
2.曾赴日修習繪畫、音樂、日語。
3.返國後任教於白馬湖春暉中學,後與友人創立達學園。
4.後歸故里建緣緣堂。
5.多才多藝,其漫畫線條簡單,寥寥數筆即韻味無窮,以「子愷漫畫」聞名於世。

其散文隨筆取材自日常生活,追求弦外之音。題材大抵包含兒童情趣、社會百態、自然物象三方面,均出諸悲憫情懷,深契事理。文筆樸素洗練,描寫細膩,議論綿密,韻味雋永。

1.緣緣堂隨筆、護生畫集。
2.譯有日本著名小說源氏物語。
3.課本選文:漸、楊柳、兒女、梧桐樹。

 

 

臺灣鄉土文學代表作家

定義

作品關懷本土現實,描述農村小人物,或農村轉型到工商業都市中社會變遷的現象。

時期

代表作家

生平事蹟

代表作品

日治時代

(反殖民)

賴和

1.以文學對抗日本的殖民統治,有「臺灣新文學之父」、「臺灣的魯迅」、「彰化媽祖」、「仁醫」之稱。

2.以漢文、白話創作小說、散文、詩歌,作品有強烈反日、反封建、反迷信的色彩。

一桿「稱仔」、南國哀歌(悼念霧社事件起義的抗日同胞)

楊逵

1.早期在日治時代的作品以日文寫作,大多以反帝制、反壓迫為主題,有「普羅文學健將」的封號,風格激昂,以小說最為擅長。

2.戰後自習中文,在獄中嘗試用中文發表創作,內容改以個人生活體驗為範圍,其中散文的成就最高。

3.被譽為「臺灣的良心」、「壓不扁的玫瑰」,秉持人道主義,具有強烈使命感,作品反映日治時期臺灣人民悲慘的遭遇與抗議的精神。

送報伕、壓不扁的玫瑰

光復初期

(先行者)

鍾理和

1.創作歷三十餘年不間斷。今已公認為戰後初期臺灣重要作家。

2.作品大多描寫個人生活。雖表現生活中的悲苦,但不怒不傷,有溫柔敦厚之風。

3.林海音說他是「苦命又狂愛寫作的作家」,陳火泉則稱之為「倒在血泊中的筆耕者」。

笠山農場、做田、貧賤夫妻、我的書齋

吳濁流

1.創辦臺灣文藝,培養許多臺灣文學作家;七十歲時,以退休金成立「吳濁流文學獎」,獎掖後進,對臺灣文學發展貢獻良多。

2.因個性堅忍剛毅,勇於批判社會不公,作品大多寫實諷刺,富強烈現實批判性,被喻為「鐵血詩人」。

3.長篇小說亞細亞的孤兒真實刻劃臺灣的歷史命運,為其最著名的代表作。

亞細亞的孤兒、先生媽

七○年代

(鄉土覺醒)

鄭清文

1.同時具有桃園農村和新莊小鎮的生活經驗,成為他創作的主要來源。

2.以短篇小說為主,大多描寫日常生活小人物,題材不刻意求奇,但具細膩人情與深刻人生觀察。

3.信奉美國小說家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形成他含蓄深沉、隱現迷茫、恬淡清雅的獨特藝術風格。

三腳馬、校園裡的椰子樹、我要再回來唱歌

黃春明

1.擅長描寫宜蘭、羅東農村小鎮的人物,小說中常出現令人印象深刻的老人形象,或是老人與小孩令人動容的祖孫情感。

2.作品多流露對社會低層小人物的關懷:魚、青番公的故事(展現傳統莊稼人逆來順受、不屈不撓的精神)、看海的日子(描寫白梅從養女到妓女到想為人母的歷程,被拍成電影)、兒子的大玩偶(曾被拍成電影,亦為作者的第一本小說集)。

3.後來遷居臺北,主題轉換為描寫都市風貌以及本土文化與外國文化交融的迷思。

4.散文寫作表現出色,對生態環境和弱勢族群多所關懷。

鑼、兒子的大玩偶、青番公的故事、等待一朵花的名字、魚、看海的日子

王禎和

1.畢業於臺大外文系,與白先勇等人共同創編現代文學雜誌,為六○年代現代主義搖籃中孕育的鄉土文學作家。

2.作品的內容有兩大特色:一是「掌握了臺灣的鄉村背景與人物」,一是為臺灣轉型期「留下歷史見證」(李喬評語)。

3.在表現手法上,「善用喜劇手法表現悲劇人物,對於小說的『語言』及『對白』尤其花下大量工夫」(應鳳凰評語)。

嫁妝一牛車、玫瑰玫瑰我愛你

吳晟

1.「寫臺灣人、敘臺灣事、繪臺灣景、抒臺灣情」是吳晟的創作主張。他的作品都是從生活體驗中醞釀出來,情境動人,包含深刻的哲理。

2.余光中評論「吳晟的出現,鄉土詩才有真正的面貌。」

負荷、蕃藷地圖、吾鄉印象、筆記濁水溪

八○年代

(城鄉對照、多元發聲)

洪醒夫

1.出身於農家,親自經歷臺灣由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的過程,用鄉土的語言記錄了鄉土風情。

2.作品反映臺灣早期農村社會的貧窮與落後,描寫對象多為卑微的小人物,藉小人物的生活狀況,呈現小說悲苦的情調。

市井傳奇、黑面慶仔、散戲

阿盛

1.鄉土散文細膩、親切:由於他在農村長大,對於鄉下人的人格特質,以及農村社會的演變深有體會。

2.成功地把閩南口語不著痕跡化入中國文字當中:自然而生動,且無拗口、難解之處。

3.行文質樸中帶著嘲諷,妙趣中有些刺傷,是臺灣文學中從來沒有的敘事風格。

4.散文題材幾乎是隨手拈來的臺灣鄉民經驗。

行過急水溪、綠袖紅塵

陳冠學

1.先後隱居於高雄澄清湖畔與屏東北大武山下的萬隆村,堪稱「現代陶淵明」。

2.代表作田園之秋,是一系列田園日記,情感內斂,文字樸拙自然,是作者對臺灣田園生活的緬懷和讚歌。文中描寫他尋訪自然,提出人類應與自然共生共存,蘊含頗多人文的思考和觀照。

田園之秋、父女對話、訪草

 

 

原住民作家介紹

作家

簡介

作品

瓦歷斯‧諾幹

1.泰雅族人,一九六一年出生於雪山山脈南緣的Mihu部落。漢名吳俊傑,早年以筆名柳翱發表文章。

2.臺中師專(今臺中教育大學前身)就讀時期開始創作,並加入「彗星詩社」。後來因接觸吳晟的詩,開始注意到勞苦大眾的生活,一九八五年以後,以原住民部落與族人的生活,作為文學創作的素材。

3.創作涵蓋詩、散文、評論、報導文學、原住民人文歷史等,亦嘗試小說創作。

4.作品曾獲時報文學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聯合報文學獎等。

1.散文:永遠的部落、番刀出鞘、戴墨鏡的飛鼠、城市殘酷等。

2.報導文學:荒野的呼喚。

3.詩集:泰雅‧孩子‧臺灣心、山是一所學校、當世界留下二行詩等。

4.小說:瓦歷斯微小說。

拓拔斯‧塔瑪匹瑪

1.布農族人,一九六○年出生於臺灣南投信義鄉,漢名田雅各。高雄醫學院畢業後,自願赴蘭嶼服務。

2.就讀高雄醫學院期間,加入詩社,開始文學創作,以原住民部落與都市文化的對比作為題材,作品風格獨具,頗獲好評。

3.曾獲吳濁流文藝小說獎、賴和醫療文學獎等。

最後的獵人、情人與妓女、蘭嶼行醫記等書。

利格拉樂‧阿

1.排灣族人,一九六九年生。

2.曾與瓦歷斯‧諾幹共同創辦獵人文化雜誌,組成臺灣原住民人文中心,致力於推展臺灣原住民文化事務工作。

3.父親是外省籍的漢人,母親是排灣族人,前夫瓦歷斯‧諾幹是泰雅族人,利格拉樂‧阿從原先「漢人認同」,到「原住民認同」,並在其中意識到自己「原住民女性」的身分,再從原住民女性觀點出發,找尋自己排灣族的歷史。

4.從事原住民女性生命史、部落史的田野調查工作,親自探訪每個部落,再以散文和報導文學方式書寫出來,敘述一則則原住民口耳相傳的故事。

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穆莉淡、紅嘴巴的VuVu等書。

孫大川

1.臺東卑南族人,一九五三年出生。原住民名字為巴厄拉邦(Palabang)。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碩士。

2.一九九三年創辦山海文化雜誌社,並出版山海文化雙月刊。孫大川定位自己是一名文化運動者。

3.創作文類包括論述、詩、散文、小說和兒童文學。

4.整理原住民語言及文獻,完成卑南族南王語系詞典的編輯,與高砂義勇隊歷史事件之研究,出版中英對照臺灣原住民之神話與傳說系列十冊,主持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編纂,完成原住民和內蒙古作家之作品互譯,及推動原住民文學日譯等。

5.評述文章,論理飽滿清晰,表現原住民作家在部落生活紀實外的省思與展望。

久久酒一次、山海世界:臺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

莫那能

1.排灣族人,一九五六年出生,族名馬列雅弗斯‧莫那能,漢名曾舜旺。

2.少時即患眼疾,二十二歲一場車禍後,右眼完全失明,左眼也僅存微弱視力。失明之後,仍堅持文字創作,以點字法,寫出獷悍有力、感人至深的詩篇。

3.作品表現出內心的掙扎,以及追尋救贖和解放的情感,寫出了原住民的憤怒與希望。

美麗的稻穗。

 

臺灣近代作家整理

作者

筆名

生平

風格

鄭清文

(一九三二―)

 

1.日據時期完成小學教育。

2.光復後就讀於臺北商業職業學校,民國四十三年考上臺灣大學商學系。

3.業餘從事小說創作。八十七年退休,現專事寫作。

4.九十四年獲國家文藝獎。

5.八十八年獲美國環太平洋桐山文學獎,已被公認是戰後臺灣的重要小說家。

1.兼具小鎮與農村的生活經驗,這些經驗是他小說創作的主要泉源。

2.小說大都描寫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題材不刻意求奇,技巧也不刻意求新,但在平實之中,卻有細膩的人情,以及深刻的人生觀察。

黃春明

(一九三五―)

 

1.民國四十七年畢業於屏東師範(現為屏東教育大學)。

2.當過小學教員、電器行學徒、電臺記者,也賣過自助餐。雖生活異常艱苦,但仍堅持寫作小說。

3.近年來對環保、生態、兒童文學及老人問題均十分關心,又成立黃大魚兒童劇團,同時擔任蘭陽戲劇團的藝術總監。

1.黃春明的小說於六○年代後期趨於成熟,至七○年代廣為臺灣讀者所知。

2.他擅長描寫農村小鎮的人物,寫這些小人物的貧困生活,以及他們在進入城市後艱苦謀生的情形。他的作品恆常充滿溫暖與蒼涼、滑稽與悲哀交織的況味。

3.語言具有閩南語的特性,是臺灣最優秀的鄉土小說家。

4.創作領域擴及童話、漫畫、兒童劇及歌仔戲的編導與演出。

吳勝雄

(一九四四―)

吳晟

1.屏東農業專科學校(現為屏東科技大學)畢業。

2.返鄉任教於彰化溪州國中,教學之餘從事農耕。

3.六十四年獲第二屆中國現代詩獎。

4.六十九年應邀赴美國愛荷華「國際作家工作坊」訪問。

5.現已退休,投入環保工作。

1.初中時開始寫詩,經過一段時期的摸索以後,毅然放棄現代詩壇流行的晦澀作風,而以自己豐富的農村生活經驗為題材,語言樸實、明朗,為臺灣重要的鄉土詩人。

2.其後也寫散文,題材、風格亦如同詩作,在臺灣文壇別樹一幟。

陳瑞麟

(一九四六―)

陳列

1.畢業於淡江文理學院(今淡江大學)英文系,曾於花蓮花崗國中任教兩年。

2.所著散文量少質精,連獲兩屆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

3.七十九年,應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邀託,從事自然生態寫作,翌年出版永遠的山,旋以該書獲得時報文學獎推薦獎。

1.陳列酷愛獨自旅行,在旅行中沉潛於深刻的心靈思考與人文關懷。

2.他的寫作題材始終集中在這塊土地上。其文總是以冷靜自省的筆調,從事物的客觀表象探索人所不易體察的義理。

蔣勳

(一九四七―)

 

1.民國三十六年生於西安。三十九年,因戰亂,隨家人輾轉經廈門抵達基隆。

2.六十一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學院(今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同年十月,入巴黎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3.先後任教於文化大學、臺灣大學等校,又於東海大學創設美術系。

4.現專事書畫與文學創作,並經常於國內外擔任相關性質之講座。

1.慣用札記形式行文,直寫心情,意到筆隨,特有溫婉流麗之風。

2.又擅書畫及藝術史,所作相關評論、鑑賞、詮釋,頗能深入淺出,獨樹一格。

楊敏盛

(一九五○―)

阿盛

1.六十六年畢業於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隨即進入中國時報工作,同時開始發表散文創作。

2.在報社先後當過記者、編輯、主編、主任。

3.八十三年自報社辭職,自己成立出版社及寫作班。

1.散文長於描寫臺灣農村。由於他在農村長大,對於鄉下人的性格以及農村社會的演變,深有體會,因此他的鄉土散文細膩、親切。

2.他常將閩南話融入國語之中,自然而生動,且無拗口、難解之處,為七、八○年代臺灣鄉土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

 

 

現代重要女作家

作家

字號與籍貫

生平際遇

文學風格與地位成就

著作

張曉風

1.筆名曉風、桑科、可叵。

2.江蘇銅山人。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曾任教於東吳大學、香港浸會學院、陽明大學等校,為臺灣當代重要散文家。

1.其散文,早期多寫對愛情的憧憬、對自然的喜悅,不出閨秀散文的溫柔典雅。其後,隨生活經驗、人生觀照的成熟,作品由小我的抒情,跨越至對文化傳統的關懷、國家民族的熱愛,娟秀中遂添疏朗豪闊之氣。

2.用「可叵」筆名寫作專欄雜文,戲謔、犀利的語調,對社會時事針砭嘲諷,風格精悍辛辣。

3.兼及小說、報導文學等體類創作,尤傾力於劇本寫作,以古典題材新編舞臺劇,以現代手法演繹傳統故事,探討人生蘊涵。曾獲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等,並當選十大傑出女青年。

4.余光中形容其為「勃然不磨的英偉之氣」、「亦秀亦豪的健筆」。

地毯的那一端、從你美麗的流域、星星都已經到齊了等;劇本武陵人、和氏璧。

琦君

1.本名潘希珍。

2.浙江永嘉人。

1.杭州之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來臺後曾任職於司法行政部。

2.後轉任教職,勤於寫作。九十三年返臺定居淡水。九十五年六月七日病逝,享年九十歲。

1.其創作兼跨小說、散文二體類,而以散文成就為大。其散文多憶舊抒情之作,典雅雋永、晶瑩醇厚,四十年來,膾炙人口,傳誦不衰。

2.堪稱臺灣現代「回憶文學」之典範。

煙愁、桂花雨、三更有夢書當枕等。

簡媜

1.本名簡敏媜。

2.臺灣宜蘭人。

1.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曾任職聯合文學、大雁書店、遠流出版社,現專事寫作。

2.為臺灣著名而重要之散文家,曾獲各種散文獎。

3.自以水問一書嶄露頭角後,寫作不輟,質量俱有可觀。

1.其語言以穠麗為主調,間隨題材內涵而有變異、突破,如月娘照眠床。

2.其主題率為自我內視世界之剖析,但亦有外視而為眾生代言者,如胭脂盆地。

3.以文學創作為其畢生職志,避免蹈襲窠臼,力求超越舊我,一方面為臺灣「閨閣散文」增添新姿采,一方面突破「閨閣散文」格調,表現「中性」風格。

女兒紅、只緣身在此山中、水問、胭脂盆地等。

林文月

臺灣彰化人。

1.畢業於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文學研究所,並至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歷任臺大中文系講師、副教授、教授。現旅居美國。

2.長年於臺大講授六朝文學專題及陶(淵明)謝(靈運)詩。

1.集學者、散文家、翻譯家於一身,創作嚴謹認真,並力求自我突破,素負盛譽,曾獲時報散文推薦獎、國家文藝獎散文獎。

2.精譯日本古典文學名著源氏物語、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記、伊勢物語等,於中日文學交流貢獻卓著,曾獲國家文藝獎翻譯獎。

3.散文似質而自有膏腴,若樸而自有豐采,為平淡、細膩而雋永之風格美立典型,於現代散文史中自具地位。

午後書房、擬古、飲膳札記等。

張秀亞

河北省滄縣人。

北平輔仁大學畢業,曾任輔仁大學教授。

1.作品溫婉敦厚,文字淡雅,立意悠遠,每藉生活中平凡細微的事物,寄寓深邃的哲理。

2.詩、小說、散文、文藝評論等皆擅長,尤以質量俱豐的散文蜚聲文壇,曾以北窗下榮獲中山文藝獎。

北窗下、三色菫、心寄何處。

 

 

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的現代文學作家

作 家

散 文 風 格

新 詩 風 格

著 作

徐志摩

散文風格自由華麗,詞采絢爛,富有同情與幽默的人格特質,抒情真摯,極具情趣。

揉合中國古典詩歌和西洋浪漫詩歌的精華,多歌詠自然與愛情,充滿理想、信仰、熱忱,見證他追求美、善與真的執著。

散文集:巴黎的鱗爪等。
詩集: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楊牧(早期筆名葉珊,本名王靖獻)

早期致力唯美風格的塑造,注重文字與句法的雕琢。改筆名為楊牧後,漸為冷靜含蓄,注入理性與知性色彩,並轉為博厚沉鬱的境界。

融入中西古典詩歌的精髓,詩風浪漫深情,透過意象抒發抽象思維,講究形式、格律、節奏、聲韻之美。

散文集:葉珊散文集、搜索者、山風海雨、亭午之鷹等。
詩集:水之湄、楊牧詩集等。

余光中

作品大抵皆富感性而有陽剛之美。特重音樂性,節奏感極強;又重視覺美,遣詞造句極具形象感,為當代詩化散文的代表者。

其詩作從早年的故國之思至今,多發抒悲憫情懷,題材廣泛,從生命的價值探詢,到對土地的關愛,以及對一切現代人事物的透視解析與捕捉,淺易清美,雅潔深曲。

散文集:左手的繆思、聽聽那冷雨、日不落家等。
詩集:蓮的聯想、白玉苦瓜、與永恆拔河等。
評論:從徐霞客到梵谷。

蔣勳

精擅書畫,從熱愛生命與藝術為出發點,利用札記書寫個人的生活美學,自言以布道情懷傳播對美的感動。

詩的意象繽紛,蘊含哲思。有個人憂鬱、細膩而敏銳的直感,亦有對社會的人文關懷。

散文集:今宵酒醒何處、大度.山、島嶼獨白、萍水相逢等。
詩集:母親等。
美學論述:美的沉思、美的覺醒、天地有大美等。

 

現代畫壇文壇雙棲作家群

作家/畫家

簡介

作品

李叔同(出家後法號弘一)

東京美術學校攻讀油畫,學習音樂。多才多藝,能詩文、詞曲、話劇、繪畫、書法、篆刻,其書風秀麗,嚴謹而明淨、安詳。

送別

豐子愷

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畢業,跟隨李叔同學習音樂和美術。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漫畫家、散文家、文學翻譯家、美術家、音樂家和教育家,為中國漫畫之先驅。著有緣緣堂隨筆。

梧桐樹

楊柳

朱光潛

文藝理論家、美學家。著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談文學、西方美學史、談美等。提倡美學思想。

談擺脫

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

席慕蓉

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畢業,專攻油畫,曾在歐洲及國內舉行個展多次。畫餘間寫散文、詩、小說。詩集:七里香、無怨的青春等;散文集:畫出心中的彩虹、有一首歌等。

一棵開花的樹

蔣勳

文化大學歷史系、藝術研究所畢業,後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著作有藝術論述、散文、詩作、小說。著有萍水相逢、大度‧山、美的曙光、孤獨六講等。

美是心靈的覺醒

我與書畫的緣分

劉墉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在世界各地舉行畫展三十餘次。水雲齋出版社負責人、自由作家。著有肯定自己、超越自己、創造自己、我不是教你詐、螢窗小語等散文集。

 

雷驤

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卒業,曾任臺視文化公司顧問紀錄片製作人,現為自由作家。

小書

洪素麗

為旅居國外的散文家、版畫家,致力於自然寫作。詩集:十年詩草、盛夏的南臺灣等;散文集:昔人的臉、港都夜雨等。

萬鴉飛過廢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