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補充三十古文外的資料˙˙˙

                               詩詞

韻文流變



 

 詩經

樂府

 

 

 

 

 

 

古詩

 

近體詩

 

 

先秦

兩漢

魏晉南北朝

楚辭

古賦
大賦

駢賦
俳賦
小賦

律賦

文賦
散賦
散文賦

 

股賦

 

詩經彙整

書名

1.詩:春秋時稱其為「詩」,故論語中孔子提到此書皆稱為「詩」。

2.詩三百:詩有三百十一篇,扣除六篇有目無辭(笙詩),共三百零五篇,稱「詩三百」。

3.詩經:約於南宋初年時,首將詩、經二字連用作為書名。但真正定名為「詩經」,應為明代之後。

時代來源

1.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而是匯集春秋中葉以前五、六百年間的作品而成。

2.詩篇之來源大致有二:即「采詩」與「獻詩」。

(1)采詩:朝廷所派的采詩官(或行人之官)到民間蒐集而來。

(2)獻詩:士大夫為朝會宴享、祭祀和頌揚功德所作。

作者

作者階層分布很廣,有王公貴族之作,也有「不識字的無名氏作品」。除少數列詩名外,其他多不可考。

內容

分為三部分:十五國風(地方歌謠)、二雅(宴享朝會)、三頌(廟堂樂歌)。

特色

1.寫實精神:如小雅、國風等篇章,多描寫社會現實生活,反映當時情況。

2.句法形式:以四言為主,重章複沓、一唱三歎,句式活潑,頗具民歌特色。

3.詩經韻律:矢口成韻、聲韻自然和諧且富變化。

4.語言技巧:文句質樸,但展現出高度的文學技巧。如多樣的語助詞、雙聲疊韻的聯緜詞與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詩教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禮記經解)

地位

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韻文之祖與北方文學代表。

 

詩經與楚辭的比較

項目

詩經

楚辭

時代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

戰國末期至西漢(戰國)

成書過程

最早的作品大約成於西周初期,經孔子重編後,遂為定本

西漢劉向取屈原、宋玉、景差、賈誼等人的作品合為一集,定名為楚辭

句式

多短句疊字,為四言古詩的代表

多長句駢語,句型參差,以六、七言為主

篇幅

較短

較長

文詞

典雅樸實

閎富博麗

風格

平民文學,多取材自社會生活

貴族文學,多為抒發個人情志

價值地位

1.中國韻文與純文學之祖

2.北方文學代表(黃河流域)

3.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4.十三經之一

1.辭賦之祖

2.南方文學代表(長江流域)

3.開漢賦之先河

4.其中〈離騷〉為金聖嘆「六才子書」之一

類別

經部

集部

 

◎ 樂府詩概說

 

說明

起源

1.「樂府」名稱起源於秦,秦時已有「樂府」官。漢初沿用秦時的名稱,是當時朝廷掌管郊廟朝會的樂官。

2.漢武帝時,成立「樂府官署」,屬於職掌國家祭典樂制的機構,兼採民間詩歌,被管弦以入樂,以作為觀察民間風俗厚薄的參考,或供朝廷郊祀、朝會、宴飲時演奏之用。

3.漢代人將樂府官署所採集的民間詩歌稱為「歌詩」,魏晉六朝人則稱之為「樂府詩」或「樂府」。

標題

樂府詩是配樂的歌辭,標題有著入樂的痕跡,常以「歌、行、吟、怨、曲、弄、謠、辭、調、章、引……」等字為題,如子夜歌、短歌行、遊子吟、採菱曲、襄陽樂等。

分類

宋代郭茂倩廣輯漢魏至唐五代的樂府,編為樂府詩集,為我國第一本樂府詩總集,其將歷代樂府詩劃分為郊廟歌辭、相和歌辭、雜曲歌辭、清商曲辭、橫吹曲辭等十二類,較為詳備。

價值

與古體詩同為漢代詩歌文學的雙葩。

流變

興起於兩漢

1.兩漢樂府,或從民間採集而來,或指文人創作的擬樂府,然以民間歌謠為精華所在。

2.兩漢樂府是人民「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作品,側重社會寫實和人生百態的反映,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

3.「敘事」是兩漢樂府的特色,作者往往選擇典型的事件,對現實進行反省和批判,真實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生活。

4.擬樂府:東漢末年,文人已開始仿作樂府,稱為「擬樂府」,其中或襲舊題填新辭,可入樂;或僅借舊題書寫題意而不入樂。當時以曹氏父子與建安七子為代表,其以樂府記述時事,同情民間疾苦,描寫社會離亂,興起建安時期「擬樂府」運動。

名作舉隅

1.民間歌謠:上邪、陌上桑、孔雀東南飛、戰城南、東門行等。

2.擬樂府:曹操短歌行、王粲七哀詩、陳琳 飲馬長城窟行等。

盛行於南北朝

1.內容上側重抒情,然因南、北兩地民風殊異,南朝、北朝樂府呈現不同風貌:

(1)南朝樂府:江南環境優美,歌舞昇平,樂府以吳歌、西曲為主,題材以男女戀情居多,風格委婉含蓄、清新秀麗。

(2)北朝樂府:北朝民風好勇尚武,樂府充滿野性的呼聲,有對愛情的坦率表露,也有對戰爭情況、壯麗景色的描寫,詩風豪放剛健,感情慷慨激昂。

2.擬樂府:南北朝仍有文人擬樂府之作,尤以南朝宋鮑照成就最高,其模擬民歌行路難就有十八首之多,成為傳頌千古的詩組擬行路難,對唐代詩人有深遠的影響。

1.南朝樂府:長干曲、子夜吳歌。

2.北朝樂府:敕勒歌、木蘭詩。

變調於唐朝

1.初、盛唐詩人仍繼承「擬樂府」的創作,然與前代已有明顯不同。東漢末年或南北朝文人的擬樂府,由於時代接近、樂府曲調尚存,文人的擬作有些仍可歌唱;然至唐代,詩人的擬樂府已不可入樂歌唱,僅是可閱讀吟誦的詩作。

2.盛唐詩人中,李白擬樂府的成就極高,留下百餘首作品,風格多變、氣魄宏偉。杜甫遭遇安史之亂的動盪,經歷家破人亡的苦痛,故上憫國難,下痛民窮,自創新題,寫下一系列社會寫實的作品,其除了不襲用樂府舊題外,內容也幾與古樂府無關,成為「新樂府」的先路。

3.新樂府運動:中唐白居易、元稹繼承樂府詩諷諭的精神,提倡「新樂府運動」,立新題,作新辭,文字力求平易,以抒發生民之痛為務,以寫時事為主,認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不以入樂為主要條件,強調詩文須兼具反映民生疾苦、諷諭教化的功能,自此樂府詩已有全新風貌。

李白將進酒、行路難、關山月、子夜吳歌等。

杜甫兵車行、麗人行等。

白居易賣炭翁、杜陵叟等。

特色

1.反映現實生活:樂府善於透過典型事件反映現實生活,能以小見大,深刻表現出社會現實的本質。如婦病行透過一個病婦的悲苦生活,反映廣大人民生活的困境。

2.敘事鮮明凸出:敘事性是樂府的特點,此與其「緣事而發」的內容有關,如東門行、孤兒行、陌上桑等,或描繪現實生活中的一個場面,或敘述一個故事,人物形象鮮明,情節較為完整。

3.形式自由多樣:樂府突破了詩經每詩三章、每章四句、每句四言的基本形式,常根據內容的需要,長短隨意,不拘一格,發展出自由多變的雜言體,有助於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和複雜的思想感情,甚至出現孔雀東南飛等長篇的五言詩。

4.語言樸拙自然:大量使用日常語彙,淺顯自然,與一般文人務求文辭工巧的風格大相逕庭。如漢樂府江南可採蓮,全詩文字明暢自然,全是口語本色。

5.句式重複疊用:相同或相似的句子重複疊用,如木蘭詩中,「不聞爺孃喚女聲」重複疊用,「朝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與「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是相似句複疊使用,讓全詩旋律迴旋不已。

6.活用雙關語句:大量使用雙關語句,擴大詩歌的寬度和深度,如子夜歌:「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以織絲不能成「端匹」,喻有情人不成「匹偶」。又如「春蠶易感化,絲子已復生」,以「絲」諧音相思的「思」。

影響

1.五、七言古詩均自樂府民歌發展而來。

2.南北朝因對偶及聲律之說的興起,樂府詩形式以五言四句的短詩為主,影響了後代「絕句」的興起。

3.樂府為入樂可歌的詩作,後代詞、曲等可歌的作品亦有稱樂府者,如蘇軾詞集東坡樂府、馬致遠曲集東籬樂府、張可久曲集小山樂府等皆是。

 

古體詩概說

 

說明

起源

古體詩產生於漢代。西漢時,描寫民間生活的歌謠,經過漢武帝成立樂府官署蒐集整理,統稱為「樂府詩」。之後,文人擬作樂府詩,遺其曲存其詞,專言個人情志,遂造就出可誦不可歌的詩作,此即「古體詩」。

釋名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所謂「古」,乃相對於唐代「近體詩」而言。

廣義

唐代以前沒有嚴密格律限制的詩體。

狹義

僅指五、七言古詩。

作者

多為文人之作。

分類

五言古詩、七言古詩。

格律

平仄

無平仄限制。

句式

有四、五、六、七言及雜言體;以五、七言為多。

句數

不限。

對仗

不刻意對仗。

用韻

用韻寬,平仄可以通押,可以換韻。

風格

敘事少,主言情,尚溫雅。

流變

產生於兩漢

1.由樂府詩演變而來。

2.五言古詩,正式成立於東漢班固詠史詩。

3.古詩十九首為漢代五言古詩成熟之作,風格質樸自然、簡潔生動,善用比興,內容多為對生命短促與無常的感傷,以及遊子思婦的別離相思之情。

4.東漢建安時期,社會動亂,世風衰敗,民俗怨憤,作家多情志深遠,筆力剛健,風格悲涼慷慨,史稱「建安風骨」,以「三曹」父子、「建安七子」為代表。

5.七言古詩正式成立於曹丕燕歌行。曹植致力於五言詩,其詩骨氣奇高,辭采華茂,為建安之傑。曹丕謂劉楨五言詩「妙絕時人」。劉勰譽王粲為「七子之冠冕」。

發展於魏晉

1.嵇康與阮籍是魏末晉初古詩代表人物,二人並稱「嵇阮」。嵇康以四言詩為多,淡泊自然。阮籍的抒情組詩詠懷詩,開創五言詩新境界。

2.太康時期,文風鼎盛,詩人注意辭藻修鍊,追求華美的形式,以陸機、潘岳為代表。左思獨存漢魏風骨,所作詠史詩筆力雄健。

3.東晉以陶潛為代表,長於五言詩,詩風恬淡自然,影響後世深遠,鍾嶸推為「隱逸詩人之宗」。

衰頹於南北朝

1.古詩至南北朝,日趨雕琢,開始講求聲律、對偶,形式逐漸格律化,失去古詩原有的風貌。

2.本期古詩以山水詩、宮體詩為主。山水詩興起於劉宋,謝靈運、謝朓為山水詩之大家,謝靈運更被譽為「山水詩人之祖」。宮體詩起於齊梁之間,形式豔麗,內容實無可取,以蕭衍、蕭綱為代表。

3.徐陵、庾信辭采華美,風格豔麗,人稱「徐庾體」,庾信影響北朝文學甚深遠。

復興於唐宋

1.唐代以近體詩為主流,然仍有若干作家,以古詩為號召,如陳子昂、張九齡二人古詩直追漢魏,一掃六朝纖弱華靡的詩風,為唐代古詩開創先河,李白、杜甫隨之發揚光大。

2.宋代歐陽脩、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亦有古詩佳作問世。

價值

古詩與樂府詩同起於漢代,同為漢代詩歌雙葩。

影響

五言絕句起於漢魏五言古詩。

 

古詩十九首:

篇目

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會、西北有高樓、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迴車駕言邁、東城高且長、驅車上東門、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滿百、凜凜歲云暮、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明月何皎皎,共十九首。

由來

1.「古詩十九首」之名,始見於昭明文選。

2.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文選時,將一批無題且未具作者之名,風格相近,具有獨特藝術性的五言抒情短詩,以「古詩」一詞來統括,列在「雜詩」類之首。其中八首,玉臺新詠題為漢枚乘作。

作者

1.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

2.約作於東漢末年,桓帝與靈帝之時。

3.作者姓名無從考訂,但多是中下階層的失意文人。

體製

1.十九首原本都無題目,後人則以首句標題。

2.都是五言古詩。

3.都是抒情詩。

4.篇幅最短為八句,最長為二十句。

格律

不拘格律,平仄、句數、字數,均無嚴格規定,亦不被管弦。

內容

1.十九首各自成篇,大致可分為「逐臣棄婦」、「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四主題。

2.產生於東漢末年,政治黑暗,社會動盪的時代,詩中反映中下階層文士的生活境況和思想情感,以感傷苦悶為基調。

3.有遊子的愁緒、有思婦的閨怨,或歎仕途失意,或傷知音稀,或恨世情薄。

4.感歎人生無常,有濃厚的悲觀厭世思想,和及時行樂的觀念。

特色

1.十九首是文人繼承詩經、楚辭的傳統,並模仿民歌而作。

2.善於運用比興的筆法,含蓄委婉,語短情長。

3.善於使用象徵的筆法,以託物寄興。

4.寓情於景,借景抒情。

5.文詞樸實自然。

6.聲調和諧,富節奏感。

稱譽

1.劉勰文心雕龍明詩:「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詩之冠冕也。」(語譯:看它的行文風格,樸質而不粗野,能婉轉地描寫客觀景物,也能哀感動人地深切表達作者的內心情感,實在可算是(兩漢)五言詩最好的作品。)

2.是千古五言之祖。(明王世貞藝苑巵言)

3.南朝梁鍾嶸詩品置十九首於「上品」,並曰:「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4.六朝時被奉為五言古詩之典範,有「詩母」之譽。(明陸時雍古詩鏡)

文學地位

1.是五言古詩最早的成熟作品。

2.是文學史上評價最高的五言古詩。

3.是漢代五言抒情詩的最高成就。

4.漢代自敘事為主的樂府民歌,發展到抒情為主的文人古詩,古詩十九首是期間的轉捩點。

5.對後世五言詩的發展影響深遠,開啟魏、晉以後文人創作的五言詩風。

6.為六朝五言古詩取得主流地位。

 

近體詩概說

項目

說明

名稱

1.近體詩又名今體詩。

2.為唐代新興的詩體,因體製與以往的詩不同,故名近體;而以往的詩體,則稱為古體。

發展

1.近體詩完成於唐代。

2.宋之問、沈佺期完成五言律詩之格律。

3.杜審言完成七言律詩之格律。

種類

分絕句與律詩兩類:

1.絕句:(1)有五絕與七絕兩類。(2)每首四句。

2.律詩:有今律、排律、小律等三類,亦各分五言與七言。

(1)今律:每首八句。(2)排律(亦稱長律):依今律的格律,自由延展,每首八句以上。(3)小律(亦稱三韻律):每首六句三韻。

對仗

1.絕句可對仗,可不對仗。

2.今律首、尾兩聯不必對仗,頷、頸兩聯須各自為對。

3.排律除首、尾兩聯不必對仗外,中間各聯都須各自為對。

4.小律或一、二兩聯,或二、三兩聯,或僅第二聯要對仗。

用韻

1.多用平聲韻,且一韻到底,不能換韻,韻腳不得重複。

2.律詩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二、四句押韻。首句皆可押韻或不押韻。

平仄

近體詩每句各字都依平仄規定,但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

體式

分平起、仄起兩種格律:

1.平起:首句第二字為平聲者。

2.仄起:首句第二字為仄聲者。

措詞

近體詩中,除非疊字,不可有重複的字。

結構名稱

1.今律的一、二句稱「首聯」,三、四句稱「頷聯」,五、六句稱「頸聯」,七、八句稱「尾聯」。

2.每聯的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

 

唐詩概說

 

說明

起源

五言絕句起於漢魏五言古詩,七言絕句源於南北朝樂府小詩。明末清初王夫之薑齋詩話:「絕先於律。五言絕句,自五言古詩來;七言絕句,自歌行來。」

名稱

1.近體詩又名今體詩。

2.因體製與以往的詩不同,故名近體;而唐代之前的詩,則稱為古體。

種類

分絕句與律詩兩類:

1.絕句:分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兩類。

2.律詩:有今律、排律、小律(亦稱三韻律)等三類;亦各分五言與七言。

形式

類別

句數

對仗

字數

平仄

用韻

絕句

四句

不限

五、七言

1.有固定格式,以首句第二字為準,分平起、仄起兩種。

2.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

1.多用平聲韻,一韻到底。

2.偶數句押韻,首句可押韻或不押韻。

今律

八句

中間各聯須對仗

排律

至少十句

小律

六句

第二聯須對仗

發展

 

分期

代表詩人

說明

備註

初唐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突破宮體詩狹小範圍,擴大詩歌題材,風格豔麗高華。

仍具六朝

華靡之風

沈佺期、宋之問

完成五言律詩的格律,並稱「沈宋」。

杜審言(杜甫之祖)

完成七言律詩的格律。

陳子昂

倡建安風骨,一改六朝華麗之風,擴展唐詩的蓬勃生機。

 

盛唐

山水田園派

(自然派)

王維(詩佛)

孟浩然(詩隱)

1.擅長歌詠自然山水,描寫田園生活,風格恬靜。

2.王維詩格高妙,參以畫意、禪趣;蘇軾評:「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3.孟浩然詩風恬淡,偶寄託不遇寂寞之感。與王維齊名,並稱「王孟」。

唐詩黃金

時期

浪漫派

李白(詩仙、

詩俠)

1.反對柔弱華靡的詩風,有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無論在內容或形式上,都有「清新俊逸,飄然不群」的特點。

2.想像豐富,浪漫奔放,意境奇異,詩句如行雲流水,宛若天成。

社會派

杜甫(詩聖)

1.憂國憂民,懷抱愛國情懷。風格沉鬱頓挫,眾體兼善,五七言古體詩、律詩、絕句,無所不工。有「詩聖」之譽,與李白合稱「李杜」。

2.杜詩善於寫實詠史,涵蓋當時社會動亂、戰事徭役、民生疾苦等歷史實況,故有「詩史」之稱。

邊塞派

岑參

高適

王昌齡(詩天子)

王之渙

1.題材內容上,以邊塞風光與戰爭場面為主,寓有對戰爭的批判及將士思鄉情懷的描寫。

2.風格上,奔放雄偉,慷慨激昂,以氣象雄渾見長。

3.體裁上,以七言歌行為主。

中唐

山水田園派

(自然派)

韋應物

柳宗元

1.詩風高雅閒淡,清切自然,用筆則簡淡脫俗。

2.韋應物詩風格近於陶淵明,意境高遠,語言樸素,近於白描。白居易讚之「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

3.柳宗元詩善於表現孤峭高潔的境界,寄託精神上深刻的痛苦,具有意境空靈、風格幽深的特點。

承盛唐之

社會派

白居易

元稹

劉禹錫(詩豪)

1.詩風寫實,反映社會,或述離亂之情,或反映民生疾苦。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2.元稹、白居易之詩語言清新通俗,平易淺切,蘇軾評為「元輕白俗」。

奇險派

韓愈

孟郊(詩囚)

賈島(詩囚)

李賀(詩鬼)

1.韓愈以文為詩,求新求奇,用僻字,押險韻,好作奇句警語,開創「奇險怪誕」的新詩風。

2.孟郊、賈島為了追求奇險,表現深刻內容,以「苦吟」著名,蘇軾評為「郊寒島瘦」。

3.李賀詩想像豐富,意境奇詭華麗,喜以神鬼為題材,人稱「詩鬼」。

晚唐

唯美派

杜牧

李商隱

1.詩風感傷沉鬱,情懷綺豔幽密,語式清麗工整。

2.杜牧詩立意新奇,構思巧妙,風格綺麗俊爽。

3.李商隱詩瑰奇華麗,構思縝密,寄託遙深,用典精切。與杜牧並稱「小李杜」。

回復華靡

香豔之風

價值

1.為唐代代表文學。

2.對現實生活給予更多關注,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會歷史面貌,以高度的思想性與藝術性,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典範,豐富了世界文學寶庫。

影響

1.不論從題材、體裁,還是風格等方面,唐詩對宋詩、宋詞,乃至元曲都有影響。唐以後依然有人以近體詩的格式創作,也常引用唐詩作為典故。

2.唐詩和當時的書法、藝術和音樂互相影響,也和佛教、道教等思想有關係,為研究當時的語言、歷史、宗教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3.唐朝除了影響中國的文學和藝術外,也影響到日本、韓國的詩詞。自十九世紀開始,不少唐詩亦被翻譯成歐洲語言。











 

◎ 樂府詩與古體詩、近體詩之比較

詩體

時代

分類

字數

句數

平仄

押韻

對仗

樂府詩

兩漢

十二類

多長短句,以五言和雜言為主

不定

不限

可換韻

不要求

古體詩

兩漢、

魏、晉

五古

七古

五、七言為多

不定

不限

可換韻

不要求

近體詩

絕句

律詩

排律

五言

七言

固定(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排律十句以上)

有定格

1.一韻到底

2.律詩多用平聲韻

3.偶數句要押韻,第一句可押韻,可不押韻

1.絕句不限,律詩中間兩聯須對仗

2.排律除首尾二聯外,其餘均要對仗

 

宋詩概說

 

說明

起源

宋詩是唐詩的延續,然內容重議論,重理趣,語言平淡。詩人往往在濃郁的生活氣息與人文情懷中,表現出對現實的關注與生命的思考,實於唐詩之外,別創新境,蔚為大觀。

體製

與唐代近體詩無異。

特色

以文為詩

宋詩受古文運動的影響,常把散文的句法用於詩中,使詩平易自然,趨於散文化。

口語入詩

宋詩受理學影響,不尚藻飾而務平實,詩句明白如話,使詩歌更容易說理寫物。

以才學為詩

大量用典和對前人詩句的模擬,強調「無一字無來歷」,講究「詩法」,以黃庭堅為代表。

以議論為詩

以說理代替抒情,以邏輯思維代替形象,寓議論於形象之中,從而深化主題,使詩歌趨於哲理化。

發展

西崑體時期

1.北宋初期,詩壇盛行短篇酬唱之作,名臣楊億將之編選為西崑酬唱集,時稱「西崑體」。

2.以楊億、劉筠、錢惟演為代表人物,奉李商隱、溫庭筠為宗,以「雕章麗句」為主,追求藻飾,好用典故,文字綺麗;然語意輕淺,形式重於內涵。

宋詩體時期

1.北宋初年,詩壇仍沿襲五代遺風,徒具形式而缺乏內容,歐陽脩、梅堯臣乃倡詩文改革,蘇軾、王安石等人相繼響應,一掃西崑體的華靡,帶動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的風氣。

2.歐陽脩學習韓愈詩歌散文化的特點,以清新自然、平易流暢的詩風,一改前期詞藻雕琢之風。

3.王安石詩作質量俱精,早年詩作多豪氣奔放,中年後,詩風漸趨深婉,晚年雅麗精絕,境界甚高。

4.蘇軾開拓宋詩的境界與氣象,尤其七言古體詩,行雲流水,舒卷自如。

江西詩派時期

1.黃庭堅反對西崑體華靡詩風,師法杜甫、韓愈,講究鍛字鍊句,好用典故,喜歡模擬前人詩句,講究「無一字無來歷」,但力求翻新出奇,倡導「換骨」(用自己言詞寫前人詩意)、「奪胎」(略加點竄前人詩句)、「點鐵成金」(變化前人詩意),形成瘦硬峭拔的風格。

2.陳師道、呂本中、陳與義等人,繼續發揚黃庭堅鍊字造句的獨特詩法,尚工力,重琢磨,形成瘦硬新奇的詩風,並在呂本中江西詩社宗派圖完成後,「江西詩派」即應運而生,深深影響南宋後的詩壇。

3.「一祖三宗」:祖:杜甫。宗: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

南宋詩時期

1.第一階段:以南宋四大家陸游、范成大、尤袤、楊萬里為代表,尚未脫離江西詩派的風格,但已漸趨平易作風。此外,另有理學家詩人朱熹、葉適等,寫詩以「明道」為目的,饒富理趣。

2.陸游多憂國憂時之作,詩風豪宕奔放,存詩約九千三百餘首,飽含熾熱的愛國情操,有「愛國詩人」之譽。

3.第二階段:以孤臣遺老文天祥、鄭思肖為代表,寫亡國之痛,興發黍離之悲,詩風沉鬱悲壯,為南宋詩另添光彩。

價值

1.宋詩在唐詩基礎上加以革新進展,具體表現在以文為詩、重哲理議論等方面,展現全新的詩歌風格,與唐詩在中國詩歌史上相互輝映。

2.宋詩歷史漫長,詩人眾多,詩作繁富,詩派紛陳,詩風迥異,如北宋四家(歐陽脩、蘇軾、王安石、黃庭堅)、南宋四大家(陸游、范成大、尤袤、楊萬里)等,在詩歌作法、題材、風格等方面上均有所創新,詩作質量俱佳,對中國詩史的遞嬗具有拓展之功。

影響

1.宋朝人喜著「詩話」(即對詩的文學批評),中國第一本詩話是歐陽脩的六一詩話。宋代詩話興起後,明、清詩話蓬勃發展,清代即有一千多種詩話。

2.宋代以後的詩歌,基本未能超出唐、宋詩的風格範圍。然由於時代風氣、個人喜好、見解的不同,形成「尊唐派」和「宗宋派」的差異。「尊唐派」往往從批評宋詩缺點出發,強調詩歌形象性、抒情性的特性;「宗宋派」則從詩歌發展流變的角度肯定宋詩,強調詩歌風格的多樣性。

3.宋代詩壇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詩歌派別,並蔚為風氣,對後代有其影響,如清代王士禎「神韻派」、沈德潛「格調派」、袁枚「性靈派」等詩派,都受到宋詩派別的啟發與影響。

 

宋詩與唐詩之比較

 

宋詩

唐詩

內容

善說理、以理趣見長。

主言情、以情韻取勝。

技巧

散文化(邏輯語言)。

形象化(意象語言)。

語言淺白,講究詩法。

語言流麗,多用比興。

徑以直。

婉而微。

風格

1.以文字為詩,散文味濃。

2.以才學為詩,書卷味濃。

3.以議論為詩,理學味濃。

重神韻。

詩人創作過程

以冷靜「觀察」外物,詩人往往在濃郁的生活氣息與人文情懷中,表現出對現實的關注與生命的思考,而激起宏肆的議論。

以真情「感受」生活,詩人多由自然外物與主體心靈兩相契合而興感寄託。

備註

繆鉞詩詞散論宋詩:「唐詩以韻勝,故渾雅,而貴蘊藉空靈,宋詩以意勝,故精能,而貴深折透闢。唐詩之美在情辭,故豐腴;宋詩之美在氣骨,故瘦勁。唐詩如芍藥牡丹,宋詩如寒梅秋菊,唐詩如啖荔枝,宋詩如食橄欖。」

 

詞的概說

起源

「詞」的起源,與音樂的變遷有關。隋、唐之時,胡樂傳入中國,與中國傳統音樂結合,成為一種新興的音樂,其與傳統的「雅樂」相對,故又稱「俗樂」。這些新興的音樂由於大量流行於歌樓酒榭,最初是民間歌伎酒女、販夫走卒以粗俗文字配合樂曲演唱,接著文人也加入填詞雅化的行列,此即「詞」的起源。故「詞」可說是承襲漢魏樂府遺風,加上外來的新樂影響,而改變唐詩面貌所形成的一種新文體。

別稱

1.詩 餘:或以為是由近體詩演變而來,是詩之餘緒,故稱「詩餘」,如范仲淹范文正公詩餘。
2.
樂 府:詞與樂府有淵源,且二者同屬音樂與文學的結合,故又稱「樂府」,如蘇軾東坡樂府。
3.
倚 聲:詞乃依照曲子的聲律以填詞,又稱「倚聲」,如鄒祗謨輯倚聲初集。
4.
曲子詞:詞是根據「曲子(樂譜)」所填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
5.
長短句:詞的句子長短不一,又稱「長短句」,如秦觀淮海居士長短句。

體制

1.依字數區分:明顧從敬根據詞調的長短,分詞牌為小令、中調、長調三類。清毛先舒更界定為:「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上者為長調。」
2.依段落區分:詞的單位稱「闋」,段落是依據樂曲來分,稱作「片」,表示音樂已奏完一段。詞依片數可分:單調(不分片,如望江南)、雙調(分成上、下二片,如浪淘沙、一翦梅)、三疊(分成三片,如蘭陵王)、四疊(分成四片,如鶯啼序)等四類,而以雙調最多。
3.依音樂節拍區分:「令」指的是令曲,節拍較短,是短小的單支曲子,如浪淘沙令;「引」是以小令展延而成的曲子,如千秋歲引;「近」又稱「近拍」,以音調相近,從而引長者,如好事近;「慢」是慢曲子的簡稱,指悠揚舒緩的曲調,如聲聲慢。(另有一說:「令、引、近、慢」可依字數多寡,與小令、中調、長調相配,如令歸於小令,引、近列為中調,慢屬長調。)

特色

「詞」是配樂歌唱的歌詞,是一種具有特殊形式的韻文體裁,其特色如下:

1.每闋詞都有詞調,通稱「詞牌」,用以表示曲調音節,猶今之歌譜,如念奴嬌、浪淘沙、水調歌頭、一翦梅等。每個詞調都有固定格律,所謂「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作詞者要依照詞調來按譜填詞。
2.詞牌與詞的內容較無關聯,早期的詞沒有題目,蘇軾首先在詞牌下另立題目,以說明內容,如念奴嬌赤壁懷古
3.字句限制:為了切合詞調的曲度,且表達複雜的思想感情,詞呈現長短句的句式,句數、字數皆有限制,不得任意增減。
4.平仄嚴格:為了協律動聽,合乎樂曲的曲調,詞中各字的平仄均有所限制,且須分辨平、上、去、入四聲,在格律上比近體詩嚴格,為韻文中格律最嚴格者。
5.依曲用韻:各詞調的協韻位置不同,須依曲度用韻,韻位較近體詩複雜,有句句押韻、隔句押韻等;韻腳則平仄韻皆可押,且可換韻,變化較多。

 

風格

婉約派和豪放派,以婉約為正宗。

發展

中唐

詞從民間孕育而生,中唐文人即嘗試模仿民間曲子詞來填詞,如劉禹錫楊柳枝、白居易憶江南等,促使詞體開始發展。

晚唐五代

西蜀詞
(花間詞)

1.可信的詞大約在中唐前後,唐末五代,詞家漸多。
2.後蜀趙崇祚編花間集,收溫庭筠、韋莊等晚唐及五代詞家十八人作品,為我國第一部詞集。(花間鼻祖:溫庭筠)
3.內容以豔情閨思為主,多以豔麗的辭句描寫女子形貌與閨中相思柔情,風格溫雅綺麗。

南唐詞

1.南唐初期仍不脫花間遺風,中主李璟、後主李煜都是大家,然李後主降宋後,寫亡國之痛,感慨至深,詞的境界因而提升,故王國維評:「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後人尊李後主為「詞中之帝」、「詞中之聖」。
2.南唐馮延巳,詞作清新秀美,含蓄情深,開北宋一代風氣。

北宋

初期

婉約小令

承繼五代詞婉豔清麗的風格,多寫春愁秋恨、離別相思;體制以小令為主,以晏殊、晏幾道、歐陽脩為代表,詞作清新婉約。

中期

慢詞長調

1.北宋詞至柳永而一變,由小令進入慢詞時期,以張先、柳永、秦觀為代表。
2.柳永突破小詞格局,發展慢詞長調,內容多寫都市生活的多樣面貌,語言淺顯平易,在題材與表現手法上均有所開創。

豪放不拘

蘇軾一改詞家的婉約之風,不喜剪裁以就聲律,突破「詩莊詞媚」之界限,以詩為詞。擴大了詞的題材,抒情寫景、說理議論、懷古感事等無一不可入詞,開拓詞體新生命,後人視之為「豪放派」。

後期

婉約格律

1.回歸詞的音樂性,注重音律,精鍊字句,抒情以婉約為宗,以周邦彥、李清照為代表。
2.周邦彥精於審音創調、謀篇鍛字,詞作富豔精工,好用典故,集北宋婉約詞之大成,後人尊為「詞家正宗」。
3.李清照善於表達女子閨閣之情,夫亡國破後,多寫漂泊流離之痛,淒涼苦楚,感人至深。

南宋

初期

豪壯慷慨

1.宋室南渡後,詞人面對國破家亡,亟思中興復國,詞作或慷慨激昂,或悲憤蒼涼,代表詞家為辛棄疾、陸游、岳飛等。
2.辛棄疾詞風豪放,好用典故,以散文句法作詞,多愛國傷時之作,意境雄奇遠大,有詞作六百二十餘首,質、量皆冠兩宋,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並稱「蘇辛」。

中期

文采格律

1.宋、金議和後,南宋習於偏安,詞人又沿北宋婉約派的作風,講究格律,競尚詞藻,偏向審音琢句,形成格律詞派,以姜夔、吳文英、史達祖為代表。
2.姜夔精於音律,能自度曲,琢煉字句,四庫全書評:「尤善自度新腔,故音節文采,並冠一時。」姜夔之後,吳文英為詞壇領袖,講求音律和諧、字句工巧,擅長寓情於景。

後期

悲苦之音

1.元人入侵,南宋滅亡,詞人目睹時艱,心傷離亂,發為悲苦之音。
2.此時詞人或承繼姜夔格律派風格,多詠物寓意,以寄家國之痛,歎遺民身世之感,周密、張炎為代表;或繼承辛棄疾的詞風,沉鬱悲壯,充滿亡國之痛,文天祥為代表。

元明

詞經兩宋盛況之後,因曲的興起而漸衰,文學重心轉至戲曲與小說,故有「詞衰於元」之說。

清代

詞有復興跡象,詞作也相當可觀,以朱彝尊、陳維崧、納蘭性德為代表。

價值

清人所編的全宋詞中共收錄詞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兩萬餘闋詞,可見當時創作的盛況,因此詞被視為宋代文學的代表,與漢賦、唐詩、元曲並稱為「中國四大韻文」。

影響

宋詞對後世戲曲有很大影響。南、北曲的形成,即繼承和發展了宋詞的藝術傳統,如南、北曲中諸多曲調,源自於宋詞詞調;而曲牌聯套的戲曲形式,也是在宋詞的基礎上發展而起。

 

詞與樂府詩、古體詩、近體詩之比較

詩體

時代

分類

字數

句數

平仄

押韻

對仗

價值

小令
中調

長調

長短句

依詞牌而定

依詞牌而定

1.依詞牌而定
2.平、仄韻皆可,可換韻

不要求

1.宋代文學代表
2.中國四大韻文之一

樂府詩

兩漢

十二類

多長短句,以五言和雜言為主

不定

不限

可換韻

不要求

與古體詩同為漢代詩歌文學之雙葩

古體詩

兩漢、魏、晉

五古
七古

五、七言為多

不定

不限

可換韻

不要求

與樂府詩同為漢代詩歌文學之雙葩

近體詩

絕句
律詩
排律

五言
七言

固定
(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排律十句以上)

有定格

1.一韻到底
2.律詩多用平聲韻
3.偶數句要押韻,第一句可押韻,可不押韻

1.絕句不限,律詩中間兩聯須對仗
2.排律除首尾二聯外,其餘均要對仗

1.唐代文學代表
2.中國四大韻文之一

 

著名詞家

作家

時代

字號

風格特色

詞集名稱

李煜

五代
(南唐)

字重光,世稱李後主

1.前期反映宮廷生活,格調華麗;後期傾訴亡國之痛,格調哀怨。有「詞聖」、「詞中之帝」之稱。
2.王國維對李煜的詞讚賞有加,說:「李重光詞,神秀也。」還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南唐二主詞

柳永

北宋

字耆卿,初名三變

多寫都市繁榮生活,工於羈旅行役。擅寫長調,語言淺顯平易。自稱奉旨填詞,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樂章集

蘇軾

北宋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不喜剪裁以就聲律,以詩為詞,詞境擴大。筆力縱橫,氣勢磅礴,為豪放派代表。

東坡樂府

周邦彥

北宋

字美成,號清真居士

格律精嚴,頗有法度,多以唐人詩語入詞,懷古傷今,擅寫詠物之作。為格律派代表,集宋詞大成者。有「詞家正宗」之稱。

清真集(又名片玉詞)

李清照

南北宋之際

號易安居士

前期多反映閨情,感情真摯細膩;後期多寫漂泊流離之痛苦。為最早享有盛名之女詞人。

漱玉詞

辛棄疾

南宋

字幼安,號稼軒居士

1.意境雄奇闊大,擅於用典、擅寫農村風光,為愛國詞人、豪放派代表。有「詞中之龍」之稱。

2.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稼軒長短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耿樹民 的頭像
    耿樹民

    小小翻轉教室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