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宋詩選

   宋詩選王安石(泊船瓜洲)黃庭堅(寄黃幾復)陸游(書憤)  耿樹民編                        

暖身一下:

 

 對「對子」,是古代文人生活中常有的語文遊戲,頗可以見出文思之敏捷與才學。有一則故事是這麼說的:

  清代紀曉嵐往福建主持試務。一日,行舟江中,遇一壯漢亦搭船赴閩,舟行甚速。壯漢見他長相斯文,乃命舟子緩行,遞一聯與他,請他屬對,明言如果能完成,願緩舟並行,否則紀曉嵐必須屈駕尾隨。其聯云:「雙舟並行,櫓速不如帆快。」紀曉嵐雖高才,然一時未能對就,壯漢乃張帆揚長而去。紀曉嵐本善屬對,為此耿耿於懷。抵閩後,闈場中以絲竹作樂,忽悟出下聯,對曰:「八音齊奏,笛清怎比簫和。」

  這一則故事,後人曾作下列的解析。請你參照原故事情境,填上缺空處。

  壯漢所屬上聯,「雙舟並行」,乃應景之描述;而「櫓速不如帆快」句中,「櫓速」與三國時代吳國文臣(         )諧音,「帆快」則與漢高祖之武將(        )諧音,藉此寓含(              )(紀曉嵐不如壯漢)之意。至於紀曉嵐所對,「八音齊奏」(八種樂器(中國古代依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不同的製作材質 ,將樂器分為八大類,統稱「八音」。 ),亦是應景之描述,因為紀曉嵐乃是在闈場中作樂才想出下聯的。而其中「笛清怎比簫和」句中,「笛清」與宋朝武將(          )諧音,「簫和」與漢代文臣(           )諧音,同時亦寓含有(          )之意。

 

請閱讀課本、參考書及以下資料:

小問1:請說明宋詩受何影響而形成「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的風格?

小問2:楊慎升庵詩話:「唐人詩主情,去(距離)三百篇近;宋人詩主理,去三百篇遠矣。」,你對詩「主情」還是「主理」有何看法?

 

宋詩概說

 

說明

起源

宋詩是唐詩的延續,然內容重議論,重理趣,語言平淡。詩人往往在濃郁的生活氣息與人文情懷中,表現出對現實的關注與生命的思考,實於唐詩之外,別創新境,蔚為大觀。

體製

與唐代近體詩無異。

特色

以文為詩

宋詩受古文運動的影響,常把散文的句法用於詩中,使詩平易自然,趨於散文化。

口語入詩

宋詩受理學影響,不尚藻飾而務平實,詩句明白如話,使詩歌更容易說理寫物。

以才學為詩

大量用典和對前人詩句的模擬,強調「無一字無來歷」,講究「詩法」,以黃庭堅為代表。

以議論為詩

以說理代替抒情,以邏輯思維代替形象,寓議論於形象之中,從而深化主題,使詩歌趨於哲理化

發展

西崑體時期

1.北宋初期,詩壇盛行短篇酬唱之作,名臣楊億將之編選為西崑酬唱集,時稱「西崑體」。

2.以楊億、劉筠、錢惟演為代表人物,奉李商隱、溫庭筠為宗,以「雕章麗句」為主,追求藻飾,好用典故,文字綺麗;然語意輕淺,形式重於內涵

宋詩體時期

1.北宋初年,詩壇仍沿襲五代遺風,徒具形式而缺乏內容,歐陽脩、梅堯臣乃倡詩文改革,蘇軾、王安石等人相繼響應,一掃西崑體的華靡,帶動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的風氣。

2.歐陽脩學習韓愈詩歌散文化的特點,以清新自然、平易流暢的詩風,一改前期詞藻雕琢之風。

3.王安石詩作質量俱精,早年詩作多豪氣奔放,中年後,詩風漸趨深婉,晚年雅麗精絕,境界甚高。

4.蘇軾開拓宋詩的境界與氣象,尤其七言古體詩,行雲流水,舒卷自如。

江西詩派時期

1.黃庭堅反對西崑體華靡詩風,師法杜甫、韓愈,講究鍛字鍊句,好用典故,喜歡模擬前人詩句,講究「無一字無來歷」,但力求翻新出奇,倡導「換骨」(用自己言詞寫前人詩意)、「奪胎」(略加點竄前人詩句)、「點鐵成金」(變化前人詩意),形成瘦硬峭拔的風格。

2.陳師道、呂本中、陳與義等人,繼續發揚黃庭堅鍊字造句的獨特詩法,尚工力,重琢磨,形成瘦硬新奇的詩風,並在呂本中江西詩社宗派圖完成後,「江西詩派」即應運而生,深深影響南宋後的詩壇。

3.一祖三宗」:祖:杜甫。宗: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

南宋詩時期

1.第一階段:以南宋四大家陸游、范成大、尤袤、楊萬里為代表,尚未脫離江西詩派的風格,但已漸趨平易作風。此外,另有理學家詩人朱熹、葉適等,寫詩以「明道」為目的,饒富理趣。

2.陸游多憂國憂時之作,詩風豪宕奔放,存詩約九千三百餘首,飽含熾熱的愛國情操,有「愛國詩人」之譽。

3.第二階段:以孤臣遺老文天祥、鄭思肖為代表,寫亡國之痛,興發黍離之悲,詩風沉鬱悲壯,為南宋詩另添光彩。

價值

1.宋詩在唐詩基礎上加以革新進展,具體表現在以文為詩、重哲理議論等方面,展現全新的詩歌風格,與唐詩在中國詩歌史上相互輝映。

2.宋詩歷史漫長,詩人眾多,詩作繁富,詩派紛陳,詩風迥異,如北宋四家(歐陽脩、蘇軾、王安石、黃庭堅)、南宋四大家(陸游、范成大、尤袤、楊萬里)等,在詩歌作法、題材、風格等方面上均有所創新,詩作質量俱佳,對中國詩史的遞嬗具有拓展之功。

影響

1.宋朝人喜著「詩話」(即對詩的文學批評),中國第一本詩話是歐陽脩的六一詩話。宋代詩話興起後,明、清詩話蓬勃發展,清代即有一千多種詩話。

2.宋代以後的詩歌,基本未能超出唐、宋詩的風格範圍。然由於時代風氣、個人喜好、見解的不同,形成「尊唐派」和「宗宋派」的差異。「尊唐派」往往從批評宋詩缺點出發,強調詩歌形象性、抒情性的特性;「宗宋派」則從詩歌發展流變的角度肯定宋詩,強調詩歌風格的多樣性。

3.宋代詩壇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詩歌派別,並蔚為風氣,對後代有其影響,如清代王士禎「神韻派」、沈德潛「格調派」、袁枚「性靈派」等詩派,都受到宋詩派別的啟發與影響。

 

宋詩與唐詩之比較

 

唐詩

宋詩

內容

主言情、以情韻取勝

善說理、以理趣見長

技巧

形象化(意象語言)

散文化(邏輯語言)

句法整練,語言流麗,多用比興,神韻獨絕

精於對偶,句法嚴謹,但常有興寄不深,語絕意盡之感

風格

重神韻,而不是章句形式

以文字為詩,散文味濃;以才學為詩,書卷味濃;以議論為詩,理學味濃

詩人創作過程

以真情「感受」生活,詩人多由自然外物與主體心靈兩相契合而興感寄託

以冷靜「觀察」外物,詩人往往在濃郁的生活氣息與人文情懷中,表現出對現實的關注與生命的思考,而激起宏肆的議論

評價

1.呂正惠:唐詩「主情」,宋詩「主智」。唐詩是「青年人的詩」,宋詩是「中、老年人的詩」。讀唐詩好比「喝酒」,其味是強烈的;讀宋詩則如「喝茶」,要細品而後才覺甘甜。

2.楊慎升庵詩話:「唐人詩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詩主理,去三百篇遠矣。」

3.嚴羽滄浪詩話以禪喻詩,借用「妙悟」二字,說明對「詩道」(即詩歌創作規律)的把握和領悟。他推崇盛唐詩歌「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言有盡而意無窮」,批評宋詩「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改變了「唐人之風」。

 

一、泊船瓜洲                               王安石

【作者】

小問1.明代楊慎《丹鉛總錄》引周德恭評王安石語提到:「古今第一小人」又曰:「宋之亡由安石」。為何明代對於王安石的評價如此低?為何認為王安石是宋的滅亡的原因呢?

小問2宋時人稱王安石為「拗相公」,為何會有這稱號?這對於他推動「熙寧變法」有何好壞之處?朱熹為何認為「此雖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宋史‧王安石傳》

    安石性強忮ㄓˋ,固執,遇事無可否對錯,自信所見,執意不回。至議變法,而在廷交執不可,安石傅依附經義,出己意,辯論輒數百言,眾不能詘ㄑㄩ,屈服。甚者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罷黜中外老成人幾盡,多用門下儇慧聰明而輕薄。儇,音ㄒㄩㄢ少年。久之,以(因為)旱引去,洎(ㄐㄧˋ,及)復相,歲餘罷,終神宗世不復召,凡八年。

【語譯】

    王安石性格倔強固執,遇事不論對錯,非常自信,他決定了的事就從不改變。至如討論變法之事,王安石與朝中大臣爭辯得不可開交。他引經據典,大發議論,動輒數百言,大家都駁不倒他。他甚至說:「天變不足畏,祖宗不可學,人言不可怕。」他執政期間,幾乎把內外老臣都罷免完了,而大多提拔一些輕浮的有點小聰明的年輕人。很久以後,因全國發生大旱災而被罷黜,自第二次復出為相後一年多又被罷免,此後,終神宗之世再沒有被召用,他執政共長達八年之久。

 

        《宋史‧王安石傳》

    論曰:朱熹嘗論安石「以文章節行高敬重一世,而尤以道德經濟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為,庶幾復見二帝(堯、舜)三王(禹、湯、文王、武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凶邪,排擯(ㄅㄧㄣˋ)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不安)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奸嗣接續虐,流毒四海,至於崇寧、宣和(宋徽宗的年號)之際,而禍亂極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問韓琦曰:「安石何如?」對曰:「安石為翰林學士則有餘,處輔弼之地則不可。」神宗不聽,遂相安石。嗚呼!此雖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語譯】

    朱熹曾經評論王安石,認為他因文章節操受當代敬重,而特別將道德經濟視為己任。受到神宗賞識,官至宰相,當時正仰望他有所作為,希望能再見到堯、舜、禹、湯、文王與武王的盛世。但王安石只努力將財政軍事視為緊急首要的事務,任用小人,排斥擯棄忠誠正直之人,急躁地推動新政,倔強而不知檢討其中的缺失,使天下的人民,生活不安,失去快樂生活的心志。最後造成奸臣們不斷殘害人民,到處散布禍害,到了崇寧、宣和年間,禍亂已經達到非常嚴重的地步。這真是天下公正的言論啊。從前神宗想任命宰相,詢問韓琦說:「王安石適合嗎?」韓琦回答說:「王安石的才能擔任翰林學士綽綽有餘,但無法擔任宰相。」神宗並未採納他的建議,任命王安石為宰相。唉,這雖然是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的不幸。

 

王安石的詩歌成就

小問1王安石詩作早、中、晚年有何不同?為何會如此?

  • 小問2:為何王安石的詠史詩中寄寓「借古諷今」的用意?

 

  王安石在詩壇上的地位相當重要。梁啟超云:「歐、梅以沖夷淡遠之致,一洗穠纖綺冶之舊,至荊公更加以一種瘦硬雄直之氣,為歐、梅所未有,故歐、梅僅能破壞,荊公則破壞而復能建設者也。」(王荊公第二十二章)乃謂王安石上承歐、梅而開拓宋詩新境界。再者,王安石雖非江西詩派開創者,後人卻認為他開江西詩派之先河,所以,可以說王安石是轉變宋詩風氣的關鍵人物。

  王安石詩作共一千五百多首,質量俱精,尤以絕句最為世人所推崇。王安石早年多學韓愈、歐陽脩,主氣格,重議論,輕修辭,加上以意氣自恃,又抱經世濟民之大志,故詩作多豪氣奔放,少含蓄之致。中年後,傾心杜甫而講究技巧,並盡讀唐詩,下筆頗受唐風影響,加上年歲漸長,意氣漸消,故詩風漸趨深婉。晚年辭官隱居鍾山後,悠閒無事,其詩作在鍛鍊之後更臻精熟,加上此時研究佛學,再輔以豐富的人生歷練,詩風深婉不迫,雅麗精絕,境界甚高。嚴羽稱其詩歌為「王荊公體」。

  若以內容區分,則王安石詩歌可以退隱金陵為分界。

  前期時間較長,詩風放縱恣肆,以社會寫實和詠史詩為代表作。如河北民:運用樂府民歌的藝術手法,將居住宋、遼、西夏邊境百姓的生活苦況,生動而樸實的描寫出來。其他如感事、兼併、收鹽、發廩諸作,亦皆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王安石寫了許多詠史詩,著名者如張良、諸葛武侯、孔子、范增、商鞅等,分別從不同的觀點,給予這些歷史人物新的評價,在詩中還寄寓「借古諷今」的用意,希望借這些歷史人物來鞭撻北宋文臣武將,勇敢的為挽救時局而奮鬥。王安石還寫了一篇膾炙人口的明妃曲,表達對王昭君的無限同情。

  王安石後期詩歌,是指退隱金陵後的作品,時間大約十年左右。此時他對人生已有深刻的體驗,心境日趨平淡,每日或流連山水,或閉門作詩,或與僧道往來,因此甚少創作反映現實的作品,反而常用五、七言絕句抒懷寫景,歷來評論家給予他此期作品極高的評價。葉夢得石林詩話云:「荊公晚年,詩律尤精嚴。」嚴羽滄浪詩話云:「公絕句最高,其得意處,高出蘇、黃、陳(蘇軾、黃庭堅、陳與義)之上。」名篇如半山春晚即事、即事、歲晚、晝寢、重遊草堂寺等,都是意境空靈,景象帶有畫意的佳作。

【課文問與答】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寓意為何?

 

2.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明月何時照我還」流露的是何種心情?

 

二、寄黃幾復                           黃庭堅

【作者】

小問1:請幫黃庭堅寫下他的政治履歷表!(他一生的浮沉主要和甚麼有關)他的文藝上成就為何?(他擅長甚麼?詩有何特色)

◎ 小問2:請解釋以下詞語:一祖三宗、點鐵成金、奪胎換骨。

 

黃庭堅生平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為北宋詩人,書法家。出身於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生長於書香家庭。嘉佑八年,黃庭堅首次參加省試落榜。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黃庭堅再次參加省試。中了頭名。次年春天,赴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參加禮部考試,中三甲進士。

登上仕途後,曾任縣主簿、縣尉、北京(今河北省大名縣)國子監教授等職務。他任職國子監教授時,留守北京的朝廷大老文彥博器重其才學,一直留他任職,黃庭堅在北京度過七年歲月。七年間致力於詩歌創作,精進詩法。元豐元年(1078年)庭堅作二首古風,投書蘇軾,表示仰慕。蘇軾讀其詩,認為「超絕塵,獨立萬物之表,馭風騎氣,以為造物者遊,非今世所有也。」由是詩名大震,兩位大詩人也從此結下深厚友誼,至死不渝

神宗即位後,於熙寧三年(1070年),任王安石為宰相,開始實施新法。遭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激烈反對,新舊兩黨鬥爭愈演愈烈,一直延續到北宋滅亡。而黃庭堅向來支持舊黨,尊崇司馬光和蘇軾兄弟。司馬光逝世後,他作詩追挽。然而,他也很尊敬王安石的人品,認為王安石「真視富貴如浮雲,不溺於財利酒色,一世之偉人也。」黃庭堅雖然未處朝廷核心,但一生仕途仍不斷捲入新舊黨爭旋渦中。

元豐三年(1080年),黃庭堅任吉州太和縣知縣,首次獨當一面,執掌地方首長。時常深入窮鄉僻壤,踏遍太和縣境的崎嶇山路,將百姓疾苦,如實上報,減輕百姓負擔。人稱「治政平易,人民行以安定」。

元豐六年,庭堅調任德州平鎮監鎮押官。此時德州通判趙挺之屬於新黨,正在德州推行市易法,由官府管理市場貿易,他認為德平鎮小民貧,實行市易法有困難,不同意這樣做,與趙挺之反復爭論,種下後來遭受貶的禍根

元豐八年三月,神宗去世,哲宗即位,由太皇太后高氏執政,重用舊黨,任命司馬光為相,黃庭堅被召入任職,後來被任為國史編修官。直到宋哲宗親政,開始大舉任用新黨的蔡京等人,開始打擊一切舊黨人員。黃庭堅因修《神宗實錄》,被舊黨指責「誣毀先帝」、「修實錄不實」,被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後來又遷戎州,境遇十分艱辛,他卻頗能自我解脫,坦然處之。隨著新舊黨人輪流執政,他的仕途也多次起伏,最後遭貶宜州,仍終日讀書賦詩,舉酒高歌,處之泰然。崇寧四年(1105年)九月三十日病逝於戍樓,終年六十一歲。大觀三年(1109年)春,由蘇伯固、蔣偉護柩歸葬修水縣雙井祖墳之西。南宋紹興初年,高宗中興,追封直龍圖閣士,加太師,謚號文節。

黃庭堅文學主張與成就

()自創詩派

黃庭堅以出眾的才情與豐富的人生歷練為根基,在詩歌上不斷地推陳出新,主張取法杜甫,重視篇章布局和句法結構的出奇變化。他講究字眼的錘鍊、比喻的新穎,用典靈活,並喜愛押險韻、作拗律,追求生新、瘦硬、拗峭的效果。這些理論與創作,架構出一套極富特色的體系,影響所及,產生了宋代最大的詩歌流派─江西詩派。

()鍊字用典

在鍊字、用典方面,黃庭堅強調「以故為新」,把古人用過的語言加以點化,在〈答洪駒父書〉中,提出了「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還主張「奪胎換骨」法,用新的語詞表達前人的思想,或從前人內容翻出新的意境。被江西詩派奉為圭臬:「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規模其意形容之,謂之奪胎法。」

以上的「點鐵成金」,側重於活用古語,推陳出新;而「換骨」、「奪胎」則重在援引古人詩意並進而延伸和超越。其立意重在借鑒古人,加以點化,進而化腐朽為神奇。

而在押險韻、造拗句方面,是源於杜甫的創作技巧,到了黃庭堅開始刻意經營。他用「拗律」將律詩對句中的平仄交錯,又以「拗句」改變常用的句法組織,以營造出卓然不群的氣勢。

 

黃庭堅事親至孝,名列二十四孝之一

黃庭堅十四歲喪父,事母至孝;母親經年臥病在床,他不分晝夜照料,即使為官,每晚都不忘親自為母親洗滌便器,成為孝道典範。

【課文問與答】指作者,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2.簡說黃庭堅寄黃幾復的全詩結構。

 

3.宋詩「以才學為詩,書卷味濃」在此詩中有何例證?

 

 

三、書憤                           陸 游

【作者】

小問1:請問陸游的政治主張為何?與他的政治沉浮有何關聯?

小問2:陸游和表妹唐琬的感情故事對你有何啟示?

小問:七律創作上的「三變」是指經由哪三位作家完成?

 

陸游生平

陸游(112511131210126),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為南宋詩人、詞人,創作極為豐富,一生創作一萬三千多首,經自己刪汰後,集中存詩共約9300餘首,後人每以陸游爲南宋詩人之冠。

陸游出身於世宦家庭,歷代貧居苦學以求仕進。陸游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於襁褓中即隨家人顛沛流離,所以自幼即立志殺胡(金兵)救國。

  陸游「年十二能詩文」,又學劍並鑽研兵書。29歲赴臨安省試,名列第一。次年參加禮部考試,名次在主和派權臣秦檜的孫子之前,又因不忘國恥,在文中「喜論恢復」,要求「賦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爲秦檜所黜。直到秦檜死後,才出任福州寧德縣主簿。孝宗繼位,賜陸游進士出身。後因大力主張北伐,受到主和派阻饒,朝廷立場動搖,而陸游遭到免職。

  乾道八年(1172年)主戰派將領王炎聘陸游擔任幕僚,襄理軍務。投入軍旅生活後,使他胸襟懷抱爲之開闊,報國之心在詩篇中展露無遺。如「飛霜掠面寒壓指,一寸丹心唯報國」可說是他此時生活和心情的寫照。然而朝廷腐敗,只求苟安江南,無意進取,他復國的壯志一直無法伸展。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邀陸游入幕僚。陸與范一向以詩文交往,因此不甚拘守官場禮數,引起同僚譏諷;又因復國抱負和個人功名長久無法得到伸展的空間,以致言行舉止常放縱輕佻,被同僚指責爲「不拘禮法,恃酒頹放」。於是陸游索性自號「放翁」,常在詩中自我嘲解。

  陸游之後歷經多次升降官職,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後,便蟄伏在山陰老家農村,長達二十餘年,自謂家居生活「眼明身健何妨老,飯白茶甘不覺貧。」隱居期間雖曾向朝廷提出抗敵作戰的主張,但始終遭受非議。最後於在嘉定二年(120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陰曆日期,陽曆爲公元12101 26日)懷抱遺恨,與世長辭,享年86歲。

 

◎陸游的詩歌成就

  陸游存詩約九千三百餘首,評家公認他的成就高於當時與他並稱的尤袤、范成大、楊萬里,清代人趙翼甚至說:「宋詩以蘇、陸為兩大家,後人震於東坡之名,往往謂蘇勝於陸,而不知陸實勝蘇也。」(甌北詩話)從總體來看,特別是從反映時代的深度和廣度來看,陸游不愧是宋代最傑出的詩人。

()詩歌分期

  陸游的詩歌創作大體以孝宗乾道六年入蜀為界。陸游早年跟隨江西詩派第二代詩人曾幾學詩,但是,這一時期的詩歌,集中現存者卻很少,約二百首左右,這是因為他將作品盡行刪去的結果。現在集中所見,如夜讀兵書、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聞雨等篇,則大抵可見他從江西詩派入手的痕跡,唯不侷限江西詩法,尚有自己的特色。

  後期是入蜀以後,詩風已脫江西詩派,大抵又區隔為兩階段。第一階段是入蜀後至五十四歲罷官東歸,近二十年,存詩二千四百餘首。這一時期他從軍南鄭,深入國防前線。充滿戰鬥氣息的豪邁生活,雄奇壯偉的山川形勢,不僅加深了他對現實的體驗,更激發了他愛國的思想感情,詩風也隨之大變。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云:「我昔學詩未有得,殘餘未免從人乞。力孱氣餒心自知,妄取虛名有慚色。四十從戎駐南鄭,酣宴軍中夜連日……詩家三昧忽見前,屈賈在眼元歷歷,天機雲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可見他已否定了入蜀前對詩歌的認識,而拳拳服膺屈原等人的詩格,其卓越的創作實踐,一掃江西詩派的積弊。這一階段詩歌創作的成熟和豐富,奠定了他作為一代文宗的崇高地位。

  第二階段是長期蟄居故鄉山陰一直到逝世,亦有二十年,現存詩約六千五百首。這一時期他生活比較平靜,與農民接觸較多,有司苛取豪奪及社會貧富懸殊等憫農憂民、民胞物與的精神常見諸筆端。數十年宦海沉浮,他飽經憂患,且年事漸高,因此在詩中也表現出一種清曠淡遠的田園風味,質樸沉實的創作風格,並不時流露著蒼涼的人生感慨。「詩到無人愛處工」(明日復理夢中作),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時的某種心情和所嚮往的藝術境界。

()風格與主題

  陸詩無體不備。古詩豪健,絕句小詩情致盈然,七絕更有「詩之正聲」之譽(養一齋詩話)。尤其受人推崇的,是他的七律,像感憤、度浮橋至南臺、書憤等章,都是他人集中難以覓見的傑作。故北江詩話讚云:「詩家之能事畢,而七律之能事亦畢。」舒位瓶水齋詩話稱他和杜甫、李商隱完成七律創作上的「三變」,沈德潛說詩晬語稱他的七律「當時無與比埒」。

  陸詩的語言造詣很高,風格簡練自然,讀來親切感人。前人評陸詩,如甌北詩話云:「力在筆先,乃透紙背。」「無意不搜,而不落纖巧;無語不新,而不事塗澤。」他自己曾說「燬詩未就且長吟」(晝臥初起書事)。由於詩歌內容的紮實,感情的豐沛,詩人本就無須專意於字句的雕琢。不過,為了把主旨表達得清晰通暢,使作品富有感染力,他倒很重視口語俗語的吸收,在語言錘鍊上精益求精,追求新意。

  陸游寫了很多別具風采的詩。這些詩或抒發生活感情,或描寫山川風物,皆呈現著自然流暢而又清新俊逸的風格,有些作品還將詩情和哲理藝術地交融在一起。如春曉:「花經風雨人方惜,士在江湖道益尊。」又如遊山西村:「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故清趙翼甌北詩話謂其:「凡一草一木,一魚一鳥,無不裁剪入詩。」

  當然,陸詩中始終貫串著的一個永不褪色的感情基調,就是熾熱的愛國情操。陸游是一位愛國詩人,所寫的詩「言恢復者十之五六」,故屢遭投降派的打擊和排擠。但他「位卑未敢忘憂國」(病起書懷二首之一),抗敵禦侮一直是觸發他創作激情的思想與主題。他早年的詩中曾這樣寫著:「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夜讀兵書)到了八十二歲的老年,還是「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老馬行)。正是這種永不衰竭的愛國熱情,使陸游唱出了那一時代最高亢的歌聲。這一特色不僅在同時代的詩人中顯得很凸出,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清代梁啟超讀陸放翁集詩中,詠其:「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又「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慨歎陸游「生不逢辰」,只能把一腔忠愛幽憤,寄託在詩句中,不能真正建功立業,一展抱負,這樣的視角是很恰切的。清褚人獲讀陸游詩,堅瓠補集中有「詩史」之譽,絕非溢美。

 

【課文問與答】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簡說陸游書憤的全詩結構。

 

2.陸游書憤詩在筆法上虛實相生,變化多姿,請加以說明。

 

3.陸游書憤所「憤」為何?

 

4.愈是精緻的文學如詩歌,其用字往往精警、歧義,而使意涵愈加豐富,請舉例說明。

 

上台報告:

5.宋詩「以文字為詩,散文味濃」是如何造成的?有何例證?

6.宋詩「以議論為詩,理學味濃」是如何造成的?有何例證?

 

【教學資料】

修辭文法小教室

致使動詞

  句中省略「使」、「令」等動詞,直接把兼語(主詞兼受詞)後面的動詞挪至兼語之前,使它具有「致使」的意思。凡是具有這種功能的動詞,便稱「致使動詞」,也稱「役動詞」或「使令動詞」、「使役動詞」。通常可語譯為「使……○○」。

請寫出意思:

1.「飲」馬長城窟。(飲馬長城窟行)→

2.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司馬光訓儉示康)→

3.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陌上桑)→

4.「從」數騎出。(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5.「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軾赤壁賦)→              

6.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蘇軾留侯論)→             

7.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8.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祭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