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下棋)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編
暖身一下:
1.閱讀下文,根據文中的情境,選出依序最適合填入 (甲) 、 (乙) 的選項:清光四射,天空皎潔, (甲) ,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 (乙) ,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淒涼。(梁實秋雅舍) (A)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地上陰影斑斕 (B)蒼然暮色,自遠而至/地上浮光躍金 (C)竹枝戲蝶,小扇撲螢/樹下芳草鮮美 (D)風雲開闔,山岳潛形/樹下燈焰幢幢。 (98學測)
2.關於下引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三十年代的時候,魯迅曾與梁實秋展開多次筆戰。有一回,梁實秋說魯迅把一切主義都褒貶得一文不值。魯迅則反駁:「你究竟在說『褒』還是在說『貶』?褒就是褒,貶就是貶,什麼叫做褒貶得一文不值?」梁實秋無詞以對,只是解釋回應說,按北京人的用法,褒貶就是指貶。當年這場筆戰似乎魯迅占了上風,然而陳之藩總無法信服魯迅之說,卻也說不出具體的理由。後來在香港,一位四川籍教授給他看一幅鄧小平的題字:「歷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落款有「錄魯迅詩」字樣,陳不禁為之大笑,原來他發現魯迅自己也有與梁實秋類似的用法,陳之藩因而評論魯迅:泯恩仇指的當然是泯「仇」,「恩」為什麼要泯它呢?(改寫自陳之藩一星如月褒貶與恩仇) (A)梁實秋心知魯迅的反駁是對的,所以無詞以對 (B)陳之藩評論魯迅,可謂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C)鄧小平題字,頗有希望魯、梁二人筆戰「一笑泯恩仇」之意 (D)魯迅事後自覺強詞奪理,所以作詩有「兄弟在」、「泯恩仇」之語。 (95學測)(請問這題是修辭中的何者?)
小問:
1你下棋嗎?何種棋?分享一下!
2何謂「小品文」?有哪些特色?你的作文是小品文嗎?
3梁實秋談到散文所表現的最高美感是「簡單」二字,請說明?有符合小品文的特色嗎?
【題解】
◎補充注釋
1.取材平日常見事物:梁實秋本身也熱衷棋弈,據梁實秋公子梁文騏所言:「棋客入室,不遑寒暄,即狂殺起來。他們下的那種棋,日本謂之『早碁』。落子如飛,如驟雨、如爆豆,速度既快,盤數遂多。輸的紅了眼,贏的吃開了胃。在恨恨聲、驚呼聲、抗議聲、嘻嘻的笑聲、喃喃自語聲、哀歎呻吟聲中,在桐油燈草的黯弱光線下,不知東方之既白。父親的興趣不限於親炙,壁上觀也同樣盎然不倦。幾位感情特別豐富的棋客,父親最愛觀賞。北碚時代過去,博弈之事遂告寖(ㄐㄧㄣˋ,漸)絕。」
2.下筆一貫輕鬆幽默:
(1)幽默:譯自英語humor 一詞,指語文中足以使人發笑者。梁實秋在談幽默一文中拈出一位幽默作家具備的條件――「別具隻眼,能看出人類行為之荒謬、矛盾、滑稽、虛偽、可哂之處,從而以犀利簡潔之方式一語點破。」「其人必定博學多識,而又悲天憫人,洞悉人情世故,自然的談唾珠璣,令人解頤。」
(2)鄭明娳 梁實秋散文概說中說:「幽默散文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峰迴路轉,在一陣笑聲裡豁然貫通,清醒的看見人性的缺陷。中國近代散文大家,擅長此道者並不乏人,但是風格各異:周作人下筆冷峭、魯迅出口辛辣、錢鍾書語帶峻厲、梁遇春文多奇詭、梁實秋則能謙沖平和。」
3.別具一體的散文風格:梁實秋的散文獨具自我特色,以傳統文學為基礎,對西洋文學又有相當造詣及廣泛研究,為文雜引典故,信手拈來,飽含哲人智慧,文章以描寫眾生百態為主,詼諧幽默的文字,閃爍著機智與風趣。一九九三年大陸學者范培松所編中國現代散文史描述梁實秋散文:是「周作人的沖淡散文的一脈香火」、「 雅舍小品為中國式的essay(散文,隨筆,小品文)」,具有文辭雅麗、描寫生動、巧喻聯珠、辛辣幽默、情韻悠長的特點。
4.一般人下棋時種種情態:本篇之幽默所以動人,最重要的原因正是在於作者對人性刻劃的深切入微。文中所顯現之人性特徵,有下列三點:
(1)人性中潛藏著頑皮、惡作劇的快感:如描寫人們以幸災樂禍的心理,「欣賞」對手苦悶受窘的慘狀。
(2)人性好事、好為人師:如描寫觀棋者多事的性格,明知多語不受歡迎,仍不吐不快。
(3)人性好勝、好鬥:點出下棋迷人的主因在於它符合人類好鬥、好勝的本性,生動描繪了下棋者一心求勝、可愛又可笑的性情。
◎小品文
(一)定義
在現代文學中,小品文是隨筆、雜感等雜文的別稱。林語堂人間世創刊號發刊詞對小品文的定義是:「蓋小品文,可以發揮議論,可以暢洩衷情,可以摹繪人情,可以行如世故,可以劄記瑣屑,可以談天說地,本無範圍,特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調,與各體別,西方文學所謂個人筆調是也。」
(二)內容特色
1.小品文是種散文的流派,「小品」一詞始於晉代,稱佛經譯本中的簡本為「小品」,詳本為「大品」。後遂以「小品」統稱那些抒寫自由、篇幅簡短、獨抒性靈、韻味雋永的雜記隨筆文字。
2.小品散文在晚明時期大盛,如公安派三袁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的獨抒性靈、清新平易,竟陵派鍾惺、譚元春的幽深孤峭,張岱陶庵夢憶在高雅朗麗的筆調中帶有亡國的蕭瑟悲淒。清代小品文代表則有李漁(笠翁)的閒情偶寄、沈復的浮生六記、鄭燮(板橋)的板橋題畫等。
3.小品文也是隨筆、雜感等雜文的別稱。小品文的特點主要是通過事實和藝術形象來表現思想內容,議論較少,敘述、描寫或抒情成分較多,以幽默的方式和喜劇性的情節,活潑、輕鬆的語言,給人一種揭露性的笑,並使人在笑過之後,看到問題的實質,發人深思。
【作者】
◎補充注釋
5.清華學校:梁實秋十四歲入清華學校,民國十二年,二十二歲時畢業。清華學校是一九○九年美國退還部分庚子賠款,指定用於教育所設的學校,為留美的預備學校,因此特別重視英語教學和新課程,尤其是英語,奠定了梁實秋後來主修英美文學的基礎。
6.為散文、文學評論及翻譯名家:余光中認為梁實秋對文壇及學府的貢獻分別為:散文、翻譯、文學批評、學術研究、教育。
7.白璧德新人文主義影響:
(1)白璧德先生(一八六五 ―一九三三)任教哈佛大學,醉心於希臘亞里斯多德以降的古典思想,駁斥放縱情感和想像的浪漫主義,認為作品應著眼於實際的人生,尊崇理性,強調文學的節制力與紀律。
(2)新人文主義係以英國詩人兼評論家M.阿諾德的文學和社會理論為基礎,於一九二○至一九三○年間在美國展開的文學評論運動,有別於十三世紀末義大利 但丁、薄伽丘所提倡的「人文主義」,故稱「新人文主義」。
(3)梁實秋就讀清華學校時,熱衷浪漫主義,不但創作新詩,更與郭沫若、郁達夫等創造社(主張文學創作以情感為前提,強調為藝術而藝術)文人頗有交往。一九二四年,二十四歲的梁實秋進哈佛大學,原以挑戰的心態選修白璧德的「十六世紀以後的文學批評」課程,然而白璧德精湛的學識及對梵典和儒家經籍的精通,使梁實秋從震撼到讚仰,從此師承其新人文主義的立場與文學觀。
8.重視文學作品中永恆不變的人性:梁實秋主張「偉大的文學乃是基於固定的普遍的人性,從人心深處流出來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學」,一個文學作家應該「沉靜地觀察人生,並觀察其全貌。」不應狹隘地侷限於「階級性」、「革命性」與「現實性」。他要求保持文學的嚴肅與純正,反對視文學為逃避現實的純粹藝術,更反對以文學為政治宣傳的工具。
9.刻劃人情世態:梁實秋主張文學需反映人性,因此其小品文亦以人情世態為題材,雅舍小品中如吸煙、飲酒、喝茶、過年、退休,係取材自社會各階層的生活;饞、嬾、髒、送禮、請客,描寫的是人群中常見的品性與禮俗;男人、女人、孩子、中年、老年,則著眼於人類因性別或年齡而產生的心理差異。梁實秋藉幽默的文筆,一則針砭人性的缺陷,如雅舍小品謙讓直探國人虛偽的心理;二為提示人生哲理,如雅舍小品孩子點出孩子需要適當的管教;三則流露個人的品味與性格,如吃相一文在諷刺國人好吃的醜態之餘,也流露出自己崇尚自然的個性。
10.翻譯莎士比亞全集:
(1)一九三○年胡適計劃大規模翻譯西方重要文化經典,當時他邀請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陳通伯和葉公超五人翻譯莎士比亞全集,打算以五到十年時間完成。但後來徐志摩奔母喪,葉公超忙結婚,都沒有動手譯書。隔年徐志摩不幸發生空難,葉公超、聞一多志不在此,結果只剩下梁實秋一人以長達三十八年的時間,獨立譯完莎士比亞全集。
(2)一九六七年梁實秋所譯莎士比亞全集正式發表時,曾舉辦盛大的慶祝酒會,梁實秋在酒會中幽默地說,要翻譯莎士比亞全集必須具備三個要件:一要沒有學問,如有學問他就去做研究工作。二需沒有天才,如有天才,他就去從事創作了。三壽命要長,否則就無法翻譯完成,他更風趣的說:「我跟莎士比亞絕交了,他占用了我整整三十年,我喜歡他,也有點恨他,你說人生有幾個三十年呢?」前兩項是梁實秋自謙之詞,後者為事實,但也反映了梁實秋能譯完全部莎翁鉅作,乃凝聚了學識、才情、計畫、定力和恆心而成的結晶。
11.秋室雜文:梁實秋亦有較屬紀錄性及議論性的雜文作品,文筆平實且反應生活。秋室雜文一書中共收錄了三十五篇雜文,有的談往事,有的記人物,有的抒雜感,有的說生活情調,琳瑯滿目,多彩多姿,可說是梁實秋的雜文代表作。
◎生平經歷
(一)於北京清華學校得到文學的啟蒙。
(二)留學美國,師承白璧德新人文主義。
(三)回國任教,加入新月社,與魯迅筆戰。
(四)抗戰時赴重慶編輯教科書,並寫作雅舍小品。
(五)來臺任教師大,退休後致力翻譯莎翁全集及寫作。
◎理念與成就
(一)寫作理念
梁實秋談到散文所表現的最高美感是「簡單」二字,也就是所謂的「簡潔」,然而為了符合簡單這個觀點,寫散文中最根本的原則便要懂得「割愛」,即是所用的文字要精練而不堆砌,因為梁實秋認為散文的美不在於使用了多少華麗的辭句,而是能夠將心中的情思乾淨直截了當的表現出來。也因為如此,在雅舍小品中散文的篇幅大都簡短,但卻能營造出耐人尋味的豐富美感。
(二)寫作成就
大陸學者范培松將雅舍小品譽為「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的學者型的知性散文的第二代的代表」,並認為雅舍小品是「周作人的沖淡散文的一脈香火的延續」,「它是二十年代徐志摩、梁遇春等致力的從英 法散文引進的非中國化的essay 事業的延續,……但由於整個思想情感的規範又完全是中國傳統化的型式,……這樣使得雅舍小品便成為中國式的essay 了。」
【課文與注釋】
第一段:直接破題,敘述和人下棋,使對方陷入窘境的樂趣。
◎段析:首段敘述從自己與人下棋的經驗談起,文章開頭便以「奇筆突起法」,反向操作,指出「有一種人我最不喜歡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涵養的人」,造成驚奇效果;接著點出下棋樂趣不僅在爭勝,更在於使對方窘迫。
◎筆法:梁實秋在文章開頭使用倒反法,頗有醒目之效。本文起筆便是驚人之語,無人不喜有涵養之人,作者反其道而行,是以造成驚奇效果。
1.抽了他一個車:車為象棋中僅次於將帥的重要棋子,下棋時被抽車,意謂損失慘重。
11苦悶的象徵:廚川白村為日本文藝思想家及批評家。一八八○年生於京都,曾留學美國,獲文學博士學位。歸國後,任教於京都帝國大學,有系統的介紹歐美近代文學及文藝思潮。一九二三年死於日本大地震。所著苦悶的象徵為其對文藝所提出的鑑賞態度,他認為文學是人的精神、慾望和理想受到外界壓抑所形成的藝術。書中包括:創作論、鑑賞論、關於文藝根本問題的考察、文學的起源等。本書由魯迅轉譯為中文,出版於二、三○年代,在新文藝發展風潮激烈澎湃之時,曾引起各界的反響。
12無所不用其極:典出禮記大學:「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語譯:詩經大雅文王篇(詠讚周文王的功業)說:「周從立國到文王時,已數百年了,雖是歷史悠久的舊邦,但文王受天命王天下,其所受的天命是全新的。」所以,品德高尚的君子不論是自新或新民都盡心盡力,務求臻於至善。)
◆啜、輟、惙、掇、剟、綴
形 |
音 |
義 |
例 |
啜 |
|
喝。 |
啜一碗茶。 |
哭泣時抽噎的樣子。 |
啜泣。 |
||
輟 |
ㄔㄨㄛˋ |
|
輟學。 |
惙 |
|
|
危惙。 |
掇 |
|
搬、拿。 |
拾掇。 |
剟 |
|
用刀刺或割。 |
刺剟。 |
綴 |
|
裝飾。 |
點綴。 |
第二段:敘述世人下棋時的種種神態表現。
◎段析:第二段則由負面入筆導入正面說理,指出博弈同屬於賭,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但筆鋒一轉,談到「弈雖小術,亦可以觀人」,描述性緩、性急之人下棋時的不同狀態,再以「下棋不能無爭,爭的範圍有大有小」,扣緊首段「君子無所爭,下棋卻要爭」的重要概念。
◎筆法:此段大量使用排比、類疊與誇飾手法來展現世人博弈時形形色色之態,頗有諧趣。
2.見對方走當頭炮,便左思右想,不知是跳左邊的馬好,還是跳右邊的馬好:當頭炮為常用的棋局走法,先走的一方採取主動攻勢,將炮走到可預備攻擊對方「將」的中心位置,先吃掉對方的中心「卒」(棋局開始時,將「將」的前方有一顆中心「卒」做守護),直接威脅其「將」。此時說「不知是跳左邊的馬好,還是跳右邊的馬好」因為若是守方馬吃掉攻方炮,守方馬反可能成為「炮架」,讓另一支對方炮有可「將軍」的機會。(走棋小知:炮要隔著一棋子才能吃子,如同跳棋一般,所以若是守方馬吃掉攻方炮,即可能介於守方將與攻方另一炮之間,對守方不利)
13博弈:「博弈」一詞,博指局戲(弈棋之類的遊戲),弈指圍棋,一靠機運,一憑智力,兩者性質不同,但因兩者皆是在「局」或「枰」上進行的娛樂遊戲,歷代局影枰聲不絕。後世在「博」的基礎上衍生出一系列的骰戲、骰棋戲、牌戲,在「弈」的品類中增加了象棋,滿足了人們的新鮮感與好勝心。但隨著遊戲的開展,博、弈兩者漸有差異,弈棋朝向鍛鍊思維、陶冶情性的教育性;博戲卻趨向貪求物慾、爭勝牟利的功利性。
第三段:敘述觀人下棋雖有趣,但也有難過之處。
◎段析:第三段則引經據典,藉李漁閒情偶寄一書,說明觀棋之樂趣恐勝於親自對弈,但觀棋之樂卻又伴隨著觀棋不語的痛苦,生動有趣地描繪觀棋者不吐不快的逗趣神情。
◎筆法:此段用極為活潑俚俗之語言,將觀棋不語的痛苦道盡。
◆憋、鱉、蹩、彆
形 |
音 |
義 |
例 |
憋 |
ㄅㄧㄝ |
|
憋氣。 |
鱉 |
ㄅㄧㄝ |
爬蟲類。同「鼈」、「蟞」。 |
鱉甲、鱉咳(比喻言語不清、意思難明)。 |
蹩 |
|
|
蹩腳。 |
賭氣、負氣。 |
恰像與那個蹩氣(又作「彆氣」)一般的,又把一所房子賣掉了,賣得一二百兩銀子。(醒世姻緣傳五十八回) |
||
彆 |
|
本指弓的末梢不正, 引申拗反不順、悶、煩。 |
彆扭、彆出一場大病。 |
第四段:說明世人嗜好下棋的原因,並進而說明下棋具有陶冶性情的功用。
◎段析:末段點出人們嗜好下棋的原因在「它符合人類好鬥的本性」,但此鬥法,不涉名利權位,無關乎財富階級,純粹屬於遊戲本質,隱含作者對現實人生的諷刺,也表達作者悠遊「閒情逸致」的人生態度。
◎筆法:引用極多,使得字裡行間流露出文白相間的雅趣。
3.英雄無用武之地:比喻賢才志士無法施展其抱負。語出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十三年:今操(曹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劉備)遁逃至此,願將軍量力而處之!(語譯:現在曹操削平大亂,大致已穩定局面,於是攻破荊州,威勢震動天下。英雄沒有施展本領的地方,所以劉備逃遁到這裡,希望將軍估量自己的實力來對付這個局面!)
33退隱東山:謝安原隱居東山,忽而接受桓溫徵召,變節出仕,他的行為自相矛盾,招致高靈的嘲弄,只好苦笑不答。後世遂衍生「東山高臥」的成語,比喻隱居不仕;「東山再起」喻歸隱後又重出做官。世說新語排調中記載:「謝公(晉謝安)在東山,朝命屢降而不動。後出為桓宣武司馬,將發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靈時為中丞,亦往相祖(餞行)。先時,多少飲酒,因倚如醉,戲曰:『卿屢違朝旨,高臥東山,諸人每相與言:「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今亦蒼生將如卿何?』謝笑而不答。」(語譯:「謝安在東山隱居,朝廷屢次下令徵召,他都不肯出仕。後來他擔任桓宣武(桓溫)的司馬,將從新亭出發,朝中人士都出來瞻仰送行。高靈當時擔任中丞,也前往餞行;事先高靈稍微喝了一些酒,就仗著似醉非醉的樣子,嘲弄謝安說:『您屢次違背朝廷的旨意,在東山安閒地高枕而臥,大家常互相抱怨道:「安石不肯出仕,對天下的百姓該怎麼辦呢?」如今天下的百姓又該對您怎麼辦呢?』謝安一笑卻沒有回答。」)
34髀肉復生:後多用為自慨久處安逸,壯志漸消,不能有所作為。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劉備)嘗於表坐起至廁,見髀裡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語譯:劉表宴請劉備時,劉備起身如廁,見大腿內側長出贅肉,不禁感慨流淚。回到座位後,劉表見他神色有異,問他怎麼了?劉備回答說:「過去我長年征戰,身不離鞍,因此大腿贅肉都消除;如今不再跨馬征戰,大腿贅肉生出。時光一天天消逝,身體也將衰老,而功業卻無絲毫建樹,因此而悲傷。」)
35鉤心鬥角:原是形容秦始皇 阿房宮宮殿建築結構精緻巧妙,後人用以比喻刻意經營,競鬥心機。典出杜牧阿房宮賦:「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迴,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鉤心:原指地勢較低的樓閣,屋角伸向高處樓閣的屋心。鬥角:則指平列的樓閣,屋角相對並列。語譯:五步一座樓,十步一座閣;綿亙曲折的走廊,有如縵帛的迴環;房頂高翹的簷牙,像啄食的鳥喙;樓閣順著地勢的高下重疊交錯,對峙並列。)
◆髀、俾、裨、婢、睥、稗
形 |
音 |
義 |
例 |
髀 |
|
大腿。 |
髀肉復生。 |
俾 |
ㄅㄧˋ |
使。 |
俾爾昌而熾。(詩經魯頌閟宮) |
裨 |
ㄅㄧˋ |
補。 |
裨益、裨補闕漏。 |
|
小的、副的。 |
裨海、裨將。 |
|
婢 |
|
年輕的女傭。 |
婢作夫人。(喻刻意模仿,僅形似而不能神似) |
睥 |
|
|
睥睨(含傲慢意)。 |
稗 |
|
粟類,葉子像稻、結實像黍, 花、果甚小, 常作為飼料。引申為「小」或「瑣細」。 |
稗官野史。(「稗官」原為古代負責收集民間小說的小官) |
◆洩、瀉、曳、拽、栧
形 |
音 |
義 |
例 |
洩 |
ㄒㄧㄝˋ |
外漏、發散,同「泄」。 |
洩漏、發洩。 |
|
弛緩、閒適自得的樣子。 |
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左傳隱公元年) |
|
瀉 |
ㄒㄧㄝˋ |
水往下急流。 |
傾瀉、一瀉千里。 |
拉肚子。 |
腹瀉。 |
||
曳 |
|
拖拉、搖晃不定。 |
曳引、搖曳生姿。 |
拽 |
|
拖拉、牽引。 |
拽倒、拽上。 |
栧 |
|
船槳、船舷,同「枻」。 |
鼓栧而去、蘭栧。 |
【課文問與答】(一指搭配課文第一段,綜指跨段落)
段落 |
題目 |
參考答案 |
一 |
1.作者以「有一種人我最不喜歡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涵養的人。」做為文章的開頭。請問:這是一個怎樣的文學手法?可以達到怎樣的效果? |
|
一 |
2.作者敘述和人下棋,使對方陷入窘境的樂趣。其中對對方陷入窘境的樣貌有生動的描述。請問:作者是如何描述的?是怎樣的修辭方式? |
|
二 |
3.作者敘述世人博弈時的形形色色。其中對「下棋不能無爭,爭的範圍有大有小」這一命題,作者如何描述其中的差別?是怎樣的修辭方式? |
|
二 |
4.對比的使用是文學常用的手法,請問在第二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對比的例子?請舉例說明。 |
|
四 |
5.文中作者有所慨歎地說道:「下棋只是為了消遣,其所以能使這麼多人嗜此不疲者,是因為它頗合於人類好鬥的本能, 這是一種『鬥智不鬥力』的遊戲。……人總是要鬥的,總是要鉤心鬥角的和人爭逐的。與其和人爭權奪利,還不如在棋盤上多佔幾個官,與其招搖撞騙,還不如在棋盤上抽上一車。」請問這段話背後的含意為何? |
|
綜 |
6.本文藉由描寫下棋時形形色色的樣貌,用來闡發怎樣的人情人性?(請舉例說明) |
|
綜 |
7.本文的寫作特色為何?(請舉例說明) |
|
綜 |
8.梁實秋先生的散文(小品文)深具幽默諷刺的情韻。請問於本文何處可見? |
|
綜 |
9.梁實秋學貫中西,對中國及西方(或東洋)文藝深具學養,因此下筆時旁徵博引,請問文中引用了哪些中西(或東洋)典故?請舉例說明。 |
|
綜 |
10.視覺所見、想像所見及援引古書中的例子,是我們在描述一件事情常使用的方法。請問本篇作品中,作者在描述下棋時的種種樣貌時,是否也使用相同手法?如果有,請分別舉例。 |
|
綜 |
11.文中作者引用了許多古人的話語,亦使全文流露出一種博學典雅的文學氣息。請問:作者引用了哪些句子?各出自何處? |
|
綜 |
12.文中作者透過自嘲及嘲人的方式,表現了幽默諷刺的文學風格。請問:作者使用哪些自嘲及嘲人的句子? |
|
◎ 6W分析討論(建議操作時間:30分鐘)
|
|
提問 |
答案 |
背景資料 |
Who 人物 |
1. 作者在文中舉出了哪些因為下棋而觀察到的不同樣貌的人? |
|
When 時間 |
2. 梁實秋先生認為,下棋最愉快的部分是什麼時候? |
|
|
Where 地點 |
3. 本文何處可看出作者梁實秋一貫的幽默風格? |
|
|
分析理解 |
What 何事 |
4. 學識淵博的梁實秋先生,在文中不著痕跡地使用了哪些典故? |
|
5. 經由作者的觀察,下棋時容易展現出的人性有哪些? |
|
||
Why 為什麼 |
6. 作者為什麼一開頭便說「有一種人我最不喜歡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涵養的人。」? |
|
|
7. 李漁《閒情偶寄》中提到弈棋不如觀棋,為什麼呢?你的看法是? |
|
||
How 如何 |
8. 〈下棋〉文中提到:「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此有涯之生?」你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什麼?你認為這裡的「無益之事」可以指哪些活動? |
|
|
|
9. 「棋盤小舞臺,人生大棋局」,有人認為人生就像一局棋,你如何解讀這樣的說法?兩者的相似處在哪裡呢? |
|
|
10. 梁實秋先生說:「與其和人爭權奪利,還不如在棋盤上多佔幾個官,與其招搖撞騙,還不如在棋盤上抽上一車。」若用這段話來解釋你在線上遊戲中的攻城掠地,你覺得如何?有什麼相同或相異之處嗎? |
|
【教學資料】
一、修辭文法小教室
引用
語文中引用別人的話或詩詞、成語、俗語等等,來印證、補充、對照作者的本意,藉以增強文章或說話的說服力和感染力,稱為引用。引用是一種訴之於權威或訴之於大眾的修辭法,利用一般人對權威的崇拜及對大眾意見的尊重,以加強自己言論的說服力。
類別 |
定義 |
舉例與說明 |
明引 |
明白指出所引用的話出自何處,稱為「明引」。 |
1.宋人筆記曾載有一段故事:「李訥僕射……都忘其恚矣。」(南部新書)。 |
暗用 |
引用時不曾指名出處,稱為「暗用」。 |
1.君子無所爭,下棋卻是要爭的。→暗用論語:「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
二、與棋弈相關的成語諺語
棋弈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因此衍生出許多與「棋」相關的成語,如:
成語 |
釋義 |
( )漢界 |
楚漢紛爭時,以鴻溝為界。比喻敵對的兩方。 |
( )過河 |
喻撈過界。依象棋規則,象不能過河。 |
( )卒子 |
本指象棋中的兵卒,只能前進,不能後退。比喻毫無退路,只能向前衝,不能退的人。 |
( )保帥 |
犧牲屬下保全主帥。 |
馬後炮 |
|
王見王 |
|
事急( ) |
歇後語,指亂走,比喻遇危急時便亂了手腳。下象棋時,馬走日字步,象走田字步。 |
敗棋有勝著 |
指棋下輸了,並不一定每一步都沒走對,其中也還有走得好的步子。 比喻( ) |
一著錯,( ) |
原指下棋時關鍵的一步棋走得不當,整盤棋就輸了。比喻某一個對全局具有決定意義的問題處理不當,結果導致整個失敗。 |
觀棋不語真君子, ( ) |
形容觀棋時應保持緘默,下棋時不可悔棋,兩者為下棋應具備的涵養。 |
三、余光中的現代詩──棋局
――觀棋不語真君子
落子無悔大丈夫
觀棋的手癢,七嘴八舌
指指點點,楚河這一邊
有人催渡河,有人說,不可
棋子們進退兩難
車都塞車,馬都蹩腳
炮都不舉,卒都潰散
但一過了河,車就暢行
炮就轟動,馬就奔騰
三十萬過河的卒子
就忽然恢復了生氣
一進了漢界,棋局
就不再是僵局,是活棋
此岸的弈者沉不住氣
斥車馬,呵仕相
卻一直舉棋不定
而每次草率落子
立刻又想要悔棋
更拍桌而起,嚷嚷
「你們不過是棋子
我,才是棋盤的主人!」
而對岸,漢界的弈者
神情淡定,一言不發
只偶然端茶
淺淺喝一口鐵觀音
(余光中(2005,5 月31 日)。棋局。聯合報,E7 版聯合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