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師說)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編
暖身一下:
1.分享一下學生生涯中印象最強烈、影響自己最深刻的良師!
2你認為何謂「師」?請舉例!
小問:
1韓愈為何寫這篇「師說」?與當時風氣有何相關?「說」體文章的特色是什麼?過去你是否曾經學過類似的文章?如果以現在的作文體裁來說屬於哪一種體裁?
2古人「名」與「字」的關係,有「同義互訓」與「反義相對」兩種,韓愈是屬於何種?蘇軾呢?
3韓愈曾兩度貶謫,請問為何被貶?貶至何處?貶官時做了何事?你從韓愈被貶官的事蹟上學到什麼?說說看!
4古文運動的目的是什麼?它提倡什麼,又反對什麼?韓愈在古文運動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對古文運動造成什麼影響?
【題解】
◎寫作背景
1. 社會動盪,佛道盛行
韓愈生於安史之亂後的貞元、元和時代,此時唐朝的國勢已不是人人稱頌的大唐盛世,而是由盛轉衰的中唐時代。當時朝廷上宦官專權,黨爭激烈,社會道德敗壞,亂象橫生;佛、道盛行,人心浮動,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篤信佛教,且又執迷於道教的煉丹、服藥,社會瀰漫濃厚的宗教風氣。
2. 「明經取士」式微
中唐科舉考試,以明經、進士兩科為主,且以進士科為貴。明經科是測驗士人對儒家經典及其注疏背誦和理解的能力;進士科主要是測驗士人的詩賦造詣,然詩賦多是個人創造力、想像力的展現,得之於師傳者少。於是,以經學教育為主的官學、私學便逐漸式微,自學成材儼然成為唐代士人的為學方式,而「恥於從師」則是這股風氣下的質變。
3. 「門蔭入仕」弊病
唐代官員入仕的途徑,除了科舉取士外,還有「門蔭入仕」一途,這是一種政治特權,凡符合條件的大臣子孫,無須通過貢舉,就可按規定授予官職。因此士大夫家族通常自恃出身,輕視道德文章,更不肯虛心拜師求教,恥於從師,且常譏笑「尊師重道」的人。韓愈為了推展古文運動,弘揚儒道,公開收召後學,竟被「群聚而笑之」,譏為狂人。
韓愈師說創作於唐德宗貞元十八年(八○二),韓愈當時為國子監四門博士,士人「恥學於師」蔚為風氣,韓愈眼見師道不存,便不顧流俗抗顏為師,大力提倡儒學,因此特藉李蟠問學的機會,為文闡發「師道」的真義,一方面抨擊士大夫「恥學於師」的錯誤觀念,一方面也希望藉「師道」振興「儒道」,力斥佛、老的流行。
◎師說文體探討
1.說
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類序:「說者,釋也,述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可知「說」為解釋義理,申述己見的說理文體。「說」體近似今日的論說文,古文中以「說」命名的篇章論著,其內容大都偏重於說明、解釋事理。「說」體文在韓、柳之後得到很大的發展,其寫法、風格靈活多樣,舉凡議論說理、生活雜感、讀書心得,都可藉「說」體表達,行文極為方便自由,如:韓愈的師說、馬說、雜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周敦頤的愛蓮說,林景熙的蜃說都是「說」體名篇。
2.贈序
「贈序」發端於晉代,至唐、宋蔚為風潮。古人有言:「贈人以言,重於珠玉。」此一觀念盛於唐初文壇,文人雅士於親友送別之際,往往賦詩相贈,積成卷帙後,由某人為這些詩作「序」,說明其作者、緣由等。後來演變成雖無詩歌贈別,只是寫一篇文章送別,也稱為「序」,這就是「贈序」的由來。
3.「師說」是贈序嗎?
師說是篇提倡「師道」、議論時弊的文章,在內容上屬於論說文。然其形式是否為贈序,歷來始終爭議不斷,以下羅列兩派說法,謹供教師參酌:
(1)師說是贈序
師說的為文動機是贈文,結尾句:「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富有嘉許、餽贈之意,故有列本文為「贈序」類的說法。
(2)師說不是贈序
師說的篇名形式、內容皆與贈序有所不同。古來贈序的篇名,多有送、餞、贈、別等字樣,或明標致贈的對象,常寫作「送○○○序」或「贈○○○序」,如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柳宗元送薛存義序、歐陽脩送曾鞏秀才序、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等,但師說篇名中並無送、贈、別等字眼,在形式和目的上,是藉李蟠請益以抨擊時弊,而非因李蟠將有遠行贈語嘉勉,屬於解釋義理、申述己見的說理文體,故姚鼐古文辭類纂便將師說列為「論辨」類,而非「贈序」類。
註:為了避免爭議,師說是否為贈序應避免出題。
【作者】
◎補充注釋
1. 退之:古人「名」與「字」的關係,有「同義互訓」與「反義相對」兩種。
(1)同義互訓,即「名」與「字」意義相同或相近,可相互解釋,如曾鞏字子固,杜甫字子美,諸葛亮字孔明,曹植字子建等。
(2)反義相對,即「名」與「字」意義相反,兩者對立相應。如韓愈字退之(「愈」是勝之意,「退之」取諸論語先進孔子語:「由也兼人,故退之」,故名、字之義相反可見)。劉禪字公嗣(禪位與嗣位,一退讓一繼承)。
2. 韓昌黎:宋神宗元豐元年(一○七八),追封韓愈為昌黎伯,以示尊崇,世稱韓昌黎。
3. 吏部侍郎:吏部尚書之副官。吏部為唐代朝廷六部之首,負責內外官吏的選拔、勳封、考核等職務。
4. 國子監祭酒:國子監的長官,似今日教育部部長、國立大學校長。國子監是古代掌管教育的機構與京城的最高學府。
5. 京兆尹:京城的最高行政長官,似現今的首都市長。
6. 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語出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語譯:推行古文以振興八代(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以來衰弱的駢文文風,尊崇儒道以拯救沉溺在佛、老思想的天下。
碑文中尚稱讚韓愈:「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等,概括說明了韓愈推尊師道受人景仰,所言足為天下人效法,且忠心為國,即使觸犯龍顏也要諫迎佛骨,並勇敢過人,曾大義懾服叛將王廷湊。
7. 明茅坤並將之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明茅坤選錄韓愈、柳宗元、歐陽脩、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之文,彙為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名及韓愈為八大家之首遂為世人所公認。
◎生平經歷
1. 兄嫂扶養長大
韓愈出生二月,母逝,三歲父仲卿亡,依靠長兄韓會(比韓愈大三十一歲)、嫂鄭氏扶養。大曆十二年,韓會受政爭牽連貶至韶州,韓愈隨兄嫂南遷,後韓會染病去世,十三歲的韓愈即由嫂鄭氏獨力扶養長大。故韓愈在祭十二郎文(十二郎,韓愈侄韓老成)言:「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2. 刻苦勤學,仕途不順
韓愈早年勤奮為學,每日為文數千字,精通經史百家之書,弟子李漢在唐吏部侍郎昌黎先生韓愈文集序說韓愈:「自知讀書為文,日記數千百言。」韓愈非顯貴子弟,又無權貴引薦,貞元四年、五年、七年參加禮部進士科考試都未能及第。貞元八年二月,韓愈參加進士科考試,終於以第十三名登科,時年二十五歲,依唐代考試制度,禮部考試中了進士以後,還要再經過吏部的考選,而後才授給官職,否則只得等待藩鎮的聘用。而韓愈在每年舉行一次的吏部「博學鴻詞科」甄試中,卻連遭三振,仕途大為不順,嘗言:「四舉於禮部乃一得,三選於吏部卒無成。」(上宰相書)只能寄身藩鎮幕僚,直至貞元十七年,韓愈赴長安參加吏部銓選,終於順利入選,授國子監四門博士。
3. 兩度貶謫
(1)貶為陽山令
貞元十九年,韓愈任監察御史時,因個性率真,好直言無隱,時值關中鬧饑荒,於是上書為關中災民請寬徭役、免田租,列舉大官豪吏的不法情事;又因宮中太監到市場購物,隨意給價取物,強買強賣,而上書力言宮市的流弊,要求下令嚴禁。此二事不但觸怒當權者李實,亦為德宗皇帝所不喜,便被貶為陽山令。在任期間,政聲斐然,陽山縣民為了表達對他的懷念,或取名念韓、慕韓。
(2)貶為潮州刺史
唐憲宗篤信佛教,元和十四年,聽聞長安鳳翔府法門寺的護國真身塔藏有一節佛骨,三十年才開放一次,於是派專使恭迎佛骨入宮,先在宮中供奉三日,而後送往長安各寺供拜。憲宗此舉引發王公士庶爭相效倣,成群膜拜,老少奔波,甚至有焚頂燒指捨身事佛者。韓愈認為此事不可長,於是甘冒不韙,上奏措辭強烈的論佛骨表。韓愈認為:
1佛法是夷狄宗教,本就不應信奉。
2佛骨乃是「枯朽之骨,凶穢之餘」,絕不能迎入宮中,提議將佛骨燒掉,以絕後人疑惑。
3以捨身施佛的梁武帝為例,說明「事佛求福,乃更得禍」,強烈建議憲宗「佛不足事」。
憲宗對佛法一片虔誠,一見韓愈奏章,大為震怒,認為韓愈有意犯上,意欲將之處死,幸經裴度、崔群力救,皇親國戚也為之緩頰,才免除死罪,貶為潮州刺史。
韓愈赴潮州就任後,致力於教化工作,主要政績有三項:其一是釋放奴婢,潮州窮人有將子女賣身為奴的陋習,韓愈以「作工抵債」的方法,釋放潮州奴婢無數。其二是興辦學校,潮州州學久廢,韓愈提撥部分俸祿作為興學資本,開辦學館,使潮州文風逐漸興盛。其三是為民除鱷(詳見「生平軼事」)。韓愈治理潮州僅八個月,然政績卓著,百姓為了紀念他的功勞,便將當初祭鱷魚的河流,改名為「韓江」,並在江邊建韓文公廟,供奉韓愈的塑像;亦取山名為「韓山」,婦女蒙頭罩布也名為「文公帕」,可見韓愈在潮州人心目中崇高的地位。
4. 追贈及諡號
長慶四年(八二四),韓愈復任吏部侍郎,然上任後不久即病,於五月告病休養,十二月逝於靖安里第,死後追贈禮部尚書。韓愈諡號為「文」,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諡法:「勤學好問曰文。」後世漸形成定規,凡進士出身者多獲諡「文」,如:唐宋八大家除柳宗元、蘇洵外,諡號裡皆有「文」字。
◎理念與成就
1. 儒家道統的繼承者
韓愈認為儒家道統止於孟子,孟子死後,師道便斷絕了,其言:「斯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原道)韓愈以為孟子闢楊、墨,弘揚儒學,是繼承孔子道統的人,故言「觀聖人之道,必自孟子始」(送王塤秀才序),對之推崇備至。而韓愈力排佛、老,以弘揚儒學為己任,與孟子之闢楊、墨,實異曲而同工,所以韓愈自認可以接續孟子之後,承繼道統,故蘇東坡譽之「道濟天下之溺」。
2. 文以載道
韓愈以「載道」的文學觀作為古文運動的理論基礎。他認為學「古文」就是學「古道」,答李秀才書說:「然愈之所志於古者,不惟其辭之好,好其道焉爾。」題歐陽生哀辭後說:「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由是可知,韓愈立志學古文的原因,不只想學古文之辭,更想了解古道,視古文為闡明先王之道的工具,人們可透過古文了解古聖先賢,並從中學習到古道。
韓愈認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明道的工具,言:「修其辭以明其道。」(爭臣論)而從韓愈「文所以為理」,寫作必須「出入仁義」上來看,韓愈的文學觀中有著濃厚的載道色彩。然韓愈從未明言「文以載道」之語,此語乃來自北宋周敦頤:「文,所以載道也。」自此,後人即截取「文以載道」四字來代表韓愈的文學思想。
3. 倡導古文運動
韓愈所謂的古文是指先秦兩漢的散文。提倡古文運動的目的,是想以先秦兩漢的散文興振八代衰頹的文風,反對從東漢以來,華麗不實、氣象萎靡的駢體文,要求文章應以東漢以前樸實的散文體書寫,內容須載負儒道思想,具備渾厚的精神風格。但韓愈的文體復古,只是取古書的散文句法,文辭卻要創新,故言:「師其意,不師其辭。」(答劉正夫書)、「陳言務去」(答李翊書)文辭不僅不復古,還要求變有創意。
其實,古文運動並非韓愈首倡。早在西魏時,蘇綽即反對華麗的駢文,倡導殷周古文;唐初陳子昂亦反對齊梁靡靡之音,高倡漢魏風骨,開始用古文創作。開元、天寶年間,柳冕、元結等人也提倡復古,為日後古文運動奠定了基礎。而在韓愈兼顧理論與創作的古文推動下,摯友、門生弟子群起響應,古文終在中唐蔚為風潮。韓愈提倡古文運動能蔚為風潮的原因有三:
(1)韓愈有完備的文學理論,又有傑出的作品,故能獲得時人的擁護與信任。
(2)韓愈有不顧流俗、抗顏為師的膽識,又曾在國子監三任博士,一任祭酒,故門生眾多,如皇甫湜、李翱、李漢等,俱為寫作古文的重要作家。人多勢眾,對古文運動的推展助益甚大。
(3)朋友同道的襄助,如柳宗元、楊凝、侯喜等人。尤其是柳宗元主張「文以明道」,意見與韓愈相近,與韓愈或以理論互勵,或以文章聲援。
◎「古文」與「駢文」的區別
文體 |
別名 |
性質 |
特色 |
主張 |
古文 |
散文 |
同屬無韻文 |
1.散句 2.格式自由 3.樸實無華 4.蘊涵教化 |
文以載道 |
駢文 |
四六文 |
1.對偶工整 2.辭藻華麗 3.聲韻和諧 4.多用典故 5.講究平仄 |
形式美 |
◎生平軼事
1. 華山投書
陝西華山蒼龍嶺是一條刃形山脊,屬華山著名險道之一,其西臨青柯坪深澗,東臨飛魚嶺峽谷,長約百餘尺,寬不足三尺,遊人在上面行走,如置雲端,驚險非常。
唐憲宗元和元年(八○六),韓愈在洛陽任國子監博士。韓愈利用公餘之暇登華山覽勝,至蒼龍嶺時見道路如履薄刃,不由得兩腿發軟,寸步難移,推想不可能平安回返,於是坐在嶺上慟哭,寫下遺書,並投書求救。華陰縣令聞訊後,便派人把韓愈抬下山來,並在韓愈抱著慟哭的大石上刻寫「韓退之投書處」,至今旅遊華山時在走過一百五十公尺長的陡峭石階後,就能見到此一石刻。
2. 韓湘子開花
韓愈侄孫韓湘(傳說中八仙之一的韓湘子)。據說不拘禮法,有奇術,韓愈勉其向學,韓湘笑而賦詩,詩中有「能開頃刻花」之句。韓愈因問道:「汝能奪造化開花乎?」韓湘聚土覆盆,竟開出二朵碧花,葉間有一聯句:「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愈當時未曉其意,韓湘道:「事久可驗!」
後來韓愈流放潮州的路上,侄孫韓湘遠來相送,見韓愈便問道:「公憶花上句乎?乃今日事也。」韓愈詢問地名,竟是藍關,終悟詩意,不禁嗟歎再三,並完成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語譯:早晨將論佛骨表上奏至九重天般的宮殿,晚上已被貶到八千里外的潮州。我一心想為皇帝掃除弊政,哪會顧惜自己所剩無多的晚年呢?可是走到藍關回頭望去,只見白雲籠罩著秦嶺,已看不見我的家在哪裡?漫天大雪覆蓋著藍關,連馬兒也不願向前走。知道你大老遠趕來送我,一定別有用意,大概是擔心我死在瘴氣籠罩的江邊,特地來替我收拾屍骨的吧。)(宋劉斧青瑣高議載)
3. 「祭」走鱷魚
韓愈剛到潮州未久,即聽聞當地百姓為惡溪中之鱷魚所苦,百姓豢養的家畜被食之將盡,民益無以為生。韓愈親往視之,作祭鱷魚文,臨江設祭,勸鱷魚遷徙遠處。舉行祭禮時,先宰殺牛羊,投入河中當祭品,然後鄭重其事地宣讀祭文。祭文中聲討鱷魚罪狀,限令牠們在三至七日內,全部離境,否則將以武力對付。據聞祭拜時,「暴風震電起谿中,數日水盡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無鱷魚患」(新唐書韓愈列傳)。然而,潮州後來無鱷魚之患,應非祭鱷魚文起了作用,而是文中所提及的驅鱷作法:「選材技吏民,操強弓毒矢,以與鱷魚從事」(語譯:選擇有才能、本事的官吏和百姓,拿著強弓毒箭,來和鱷魚周旋)的結果。今潮州名勝「鱷渡秋風」,傳即韓愈祭鱷魚之處。
4. 諛墓中人
韓愈因文名大噪,許多達官貴人請求他為先人作墓誌銘,韓愈也不排斥,據說他因作墓誌銘而得到不少酬金。劉義聽聞韓愈喜歡結交朋友,便前來投靠,後來因事爭執,劉義便當下拿走韓愈寫墓誌銘獲得的酬金,並言:「此諛墓中人得耳,不若與劉君為壽。」意指這些錢是阿諛墳墓中的人所得到的,不如給我祝壽享用。韓愈聽聞此語,也只能乾笑,任他離去。(李商隱齊魯二生劉義)
5. 「推敲」典故
有一天,唐代詩人賈島在京城中騎驢,忽然吟得訪友即興之作題李凝幽居,對詩文「鳥宿池中樹,僧敲月下門。」有所疑惑,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一時斟酌未定,於是在驢上作推字手勢,又作敲字手勢,不知不覺已走入街市。當時韓愈任京兆尹,身邊的儀仗隊見賈島未閃避,喝斥他後,他仍在比推、敲手勢,隨即被宦者推下驢,抓到韓愈面前。韓愈詢問之下方知原委,愈亦思索,後告訴賈島說:「還是用敲字為佳。」因為詩裡展現的是友人幽僻閒適、清靜脫俗的生活,用「敲」字不僅動作性強,並符合造訪人家的情境,而且可與「鳥鳴山更幽」相應,使幽靜的氛圍裡添入動態的美感。
當下賈島茅塞頓開,兩人並轡談笑,同入府署,共論詩道,數日不厭,二人成為布衣之交。後來「推敲」一詞,便用來比喻人寫文章或做事時反覆地思考、琢磨。
【課文與注釋】
◎全文簡析:
1.以「 」字為文眼,旨在論述「從師問學」之道。
2.全文結構層層相接,善採對比手法,寫作技巧精妙。
◎ 師說對比手法
對比手法 |
段落 |
對比內容 |
後果 |
評論 |
古今縱比 |
第三段 |
|
聖益聖,愚益愚 |
「從師」與否乃聖、愚差別所在 |
自身對比 |
第四段 |
|
小學而大遺 |
吾未見其明 |
當代橫比 |
第五段 |
|
師道之不復 |
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
第一段:論從師的必要性與老師的職責。
◎段析:
1.開門見山提出全篇總綱「學者必有師」。
2.以「古之學者」開首,援古以立論,既含「是古非今」的褒貶,也深藏「以古律今」的用意,為後文批判當時士大夫的「恥學於師」埋下伏筆。
3.指出老師「傳道、受業、解惑」三個職責。
4.從「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暗示教師的重要性;再由反面論述,肯定教師解惑的作用。
3傳道受業解惑: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語譯:博愛叫做仁,合宜於仁的行為叫做義,遵循仁與義叫做道。)泛言之,韓愈所謂的「道」,可謂「事物當然之理,修己治人之方。」即儒家修己治人之道。
◆師
形 |
詞性 |
義 |
例 |
師 |
名詞 |
|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惑而不從師。 4.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5.從師而問焉。 6.恥學於師。 7.擇師而教之。 8.彼童子之師。 9.聖人無常師。 10.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11.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
指具有專門技藝的人。 |
1. 。 2. 。 |
||
動詞 |
|
1.吾從而師之。 2.吾師道也。 3.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4.或師焉,或不焉。 5.不恥相師。 6.孔子師郯子。 |
|
形容詞 |
|
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2.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
第二段:論擇師的標準,說明從師的目的在於學道,與年齡、地位無關。
◎段析:論述「聞道」方是擇師的圭臬,只要「先」聞道即是老師,外在的地位貴賤、年齡大小都可以不論,明確揭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擇師標準。
◆庸
形 |
音 |
義 |
例 |
庸 |
ㄩㄥ |
|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
|
平庸之輩。 |
||
不高明的。 |
庸醫。 |
||
|
無庸置疑。 |
||
酬謝。 |
酬庸。 |
||
功勞。 |
無功庸者,不敢居高位。(國語晉語) |
第三段:透過古聖「從師問學」與今眾「恥學於師」的現象,指出聖、愚之別在於從師問學與否。
◎段析:
1.三~五段皆以對比手法,說明師道淪喪的現象,重複從反面批判當時士大夫不肯從師問學的行徑。
2.第三段為「古今縱向對比」,以「古之聖人」對比「今之眾人」,說明古代聖人尚且從師問學,精益求精;今之眾人,各方面均不如聖人,卻以從師為可恥;由此導出「從師問學」乃聖、愚差別的主要原因。
8師道:本文的「師道」,是指從師問學的傳統。韓愈認為仁義道德是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一脈相傳而下,但孟子死後,儒道和從師問學的傳統都斷絕了。韓愈對此深感痛心,收召後學,以弘揚儒學為己任,自許接任孟子為儒家道統的繼承者。
第四段:指陳時人雖知為子擇師,自身卻恥於從師,責其「小學而大遺」。
◎段析:運用「自身作為對比」,直接批判當時士大夫的行徑,指出士大夫們知道為童子擇師習句讀,竟不知為自己尋求解惑之師,最終導致「小學而大遺」的結果。
17小學而大遺:義近:本末倒置、捨本逐末、買櫝還珠、買履信度。
第五段: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反諷士大夫「恥於相師」的愚昧。
◎段析:運用當代人物的橫向對比,以中下階級的人猶能不恥相師,對比士大夫竟荒謬地以年齡、地位作為擇師的標準,既瞧不起「位卑」者,也不敢向「官盛」者學習,充分顯示出見識的淺陋和虛浮的心理。
1. 相:
(1)「相」字義有二說:
1偏指一方(可視為助詞,或歸為詞頭)。
2互相。
「不恥相師」中的「相」字,應解為代詞性助詞,代指「他」;若解為「互相」,較不符合本文勉人應放下身段,向專精者請益的主旨。另外,文中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前者「不恥相師」,後者「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兩者都是說向他人請教之意,「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以尊他人為師為恥辱,「士大夫之族」卻以稱他人為師而群笑之,不願向「位卑」或「官盛」者拜師學習;若解作「互相」,豈不指士大夫與「位卑」或「官盛」者互相為師?由此判斷,不恥「相」師指的是偏指一方的「他」,而非「互相」。
(2)「相」字出現在動詞之前,有兩種用法,茲介紹於下:
|
用法 |
詞性 |
例句 |
相 |
表單向(表示動作是由一方對另一方進行) |
代詞性助詞,代指「你」 |
1.實不相瞞。(儒林外史第十四回) 2.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李白長干行) |
代詞性助詞,代指「我」 |
1.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2.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詩) |
||
代詞性助詞,代指「他」 |
1.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韓愈師說) 2.移船相近邀相見(移船靠近琵琶女的船,邀請琵琶女見我)。(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
||
表雙向(彼此、交互,兩方面都進行的) |
副詞 |
1.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韓愈師說) 2.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小國寡民) 3.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獨坐敬亭山) 5.煢煢獨立,形影相弔。(李密陳情表) 6.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崔護題都城南莊) |
18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巫是從事降神求福、驅鬼除邪工作的人;但在古代,巫除了占卜、驅鬼、禳禱之外,也常為人治病,這種人稱為巫醫,論語子路:「人而無恆(恆心),不可以作巫醫。」巫醫在當時被視為是低下的職業。亦有解巫、醫為兩種職業,則醫指為人治病的醫師。百工,義同「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之「百工」。百為虛數,泛指多數。
22位卑則足羞:「足」字當「過分」解釋時,讀為ㄐㄩˋ,舊時國編版即採此說。然亦有學者認為:韓愈作此文,全篇文字淺白、易懂,依此文章風格,不應讀為ㄐㄩˋ音,而宜採ㄗㄨˊ音說法。
24不齒:
(1)漢書陳勝項籍傳贊:「陳涉之位,不齒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注云:「師古曰,齒謂齊列如齒。」莊子列禦寇:「商賈不齒。」即為此意。「不齒」蓋為不屑與之並列之意。
(2)「不齒」與「不恥」意義不同。「不恥」是不以……為恥,不感到羞恥的意思。如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指不以「下問」為恥。
第六段:舉至聖孔子尚且從師請益,說明一般人更當從師問學,且提出正確的習道態度。
◎段析:本段為正面論述,以孔子尚且從師為例,說明從師習道的正確觀念,適與第二段「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主張相呼應。
2.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1)孔子師郯子
事見左傳:魯昭公十七年秋,郯國國君來朝見昭公,昭公和他一起用餐。飲宴間,昭公請教他說:「少皞氏用鳥作官名,是何原因?」郯子說:「少皞氏是我的祖先,所以我知其因。從前黃帝是用雲來紀官,所以他的官名全是雲名;炎帝用火來紀官,他的官名全是火名;共工氏用水來紀官,他的官名全是水名;大皞氏用龍來紀官,他的官名皆是龍名。我的高祖少皞鷙即位時,鳳鳥正好飛來,所以官名全用鳥名。鳳鳥氏是曆正(管理曆法);玄鳥氏掌管春分、秋分;伯趙氏管夏至、冬至;青鳥氏管立春、立夏;丹鳥氏管立秋、立冬。祝鳩氏是司徒(負責督導人民),雎鳩氏是司馬(執掌司法),鳲鳩氏是司空(管理土木工程),爽鳩氏是司寇(負責拿捕盜賊),鶻鳩氏是司事(管理農工商人)。這五鳩,是治理人民的。五種雉鳥等於五個工正(掌理百工的官吏),是為便利器物使用,統一度量衡,使人民和平的。九扈做九農正(管理農業的官),是安置人民不讓其放縱的。從顓頊以來,不能記遠古的事情,就從近古開始記錄,官名全是以與民事有關的來命名,因為已無法照從前的方式命名。」孔子聽說他們談論的內容,就去拜見郯子向他學習,不久後就告訴人說:「我聽說:『在天子那裡所失去記載的古代官制,這官制學問還保存在遠方的小國』,這是很對的。」此即孔子向郯子請教少皞氏以鳥名官的典故。
(2)孔子訪樂於萇弘
孔子至周,欲考禮樂之所極,曾訪樂於萇弘,事見孔子家語觀周。孔子家語辯樂解中亦記載孔子與周人賓牟賈談論武樂,孔子自言對武樂的了解乃得自於萇弘。
(3)孔子學琴於師襄
孔子曾向魯國太師師襄(又稱師襄子或擊磬襄)學鼓琴。其學文王操之過程詳載於孔子家語和史記孔子世家中。內容大略是孔子學琴於師襄,一連十天都沒進展,師襄子說:「可以進學一層了。」孔子說:「我已學會了樂曲,但技巧還未能掌握。」過些時候,師襄子說:「已學得樂曲的技巧,可以進學一層了。」孔子說:「我還沒能領會該曲的意趣所在。」過些時候,師襄子又說:「你已領會了樂曲的意趣所在,可以進學其餘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體會出作曲者是怎樣的一個人。」又過了一些時日,孔子一副安詳虔敬、有所深思的樣子,又愉悅陶然的像是視野情志高遠似的,說道:「我已體會出作曲者是個什麼樣的人了,他的容貌黑,身材高,經常把目光投向遠方,也像統治四方的王者,這不是文王,有誰能如此呢?」師襄子離開座位,恭敬的對孔子說:「我老師原來說過,這是文王操啊!」
(4)孔子問禮於老聃
老聃即老子,其人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故孔子欲師之,曾與南宮敬叔一起至周,向老聃學禮。老子告訴孔子說:「你所說的,那人和他的骨骸都已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而且君子得明君就駕車服冕,不得志就像蓬草隨風轉移。我聽說:『善於做生意的商人把寶貨深藏,不給別人看見,彷彿什麼都沒有似的,君子有美好的品德,而其容貌謙退像個愚魯的人。』拋去你的驕氣和慾望,這些對你並沒有好處。我所要告訴你的,就是這些罷了。」
孔子學成,告別周時,老子贈言給孔子,告訴他說:「一個聰明又能深思明察的人,卻幾乎喪生,那是因為喜好譏諷議論別人的緣故;學問淵博識見廣大的人,卻讓危險來到身上,是因喜好揭發別人的惡事。做人子女的應該心存父母,不該只想到自己;做人臣的,應該心存君上,不能只顧自身。要用行舍藏,不讓人憎恨自己,保全臣節。」
孔子離開周以後,告訴他的弟子說:「鳥,我知道牠能飛天;魚,我知道牠能游水;獸,我知道牠能奔跑。會游的,可以用釣線去釣;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至於龍,我沒辦法知道怎麼捕捉牠。牠是乘駕風雲而飛騰上天的。我今天見到的老子,他就好像龍吧!」
孔子從周回到魯國後,門下學生就日益增多了。(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禮記曾子問亦有四篇記載孔子聞諸老聃之言,內容有祭群廟之主的禮、出殯時遇日食的應變、少年即死者的處理、三年之喪期間應避征伐事等,皆與喪葬之禮有關。
29師襄:以技藝為職業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加一個表示他職業的字,之後約定俗成,即為對該人的稱呼。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後將「庖丁」視為人名。而師說中的師襄和群英會蔣幹中計中的師曠,其「師」意為樂師,表明職業。柳敬亭傳中的優孟,亦為名叫孟的藝人,「優」則指優伶,表示演戲的人。故師襄雖指樂師襄,卻慣稱師襄或師襄子,而非師襄。
第七段:說明撰寫緣由:讚李蟠不以從師為恥,故作師說以贈之。
◎段析:
1.讚許李蟠能「行古道」,「不拘於時」,拜自己為師,希望時人能以李蟠為楷模,恢復從師問學的古風。
2.全文以「古之學者必有師」開首,以嘉許李蟠「能行古道」作結,猶如畫龍點睛,使文章首尾呼應,結構綿密。
34古文:唐代稱魏晉以後盛行的駢儷文為「時文」,因此稱先秦、兩漢的散文為古文。
35六藝經傳:漢以前,「六藝」指六種教學科目,指禮、樂、射、御、書、數。
37不拘於時:義近:不顧流俗、不阿於世。
義反:隨波逐流、淈泥揚波。
◆子
形 |
音 |
義 |
例 |
子 |
ㄗˇ |
|
李氏子蟠。 |
|
孔子、孟子。 |
||
稱輩分小、年紀輕的人。 |
子弟。 |
||
|
郯子。 |
||
古時指子女,現專指兒子。 |
四子二女。 |
||
對一般人的通稱。 |
小女子、無聊男子。 |
||
|
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禮記禮運大同) |
【課文問與答】(題指題解,一指搭配課文第一段,綜指跨段落)
段落 |
題目 |
參考答案 |
題 |
1.請依據韓愈師說一文,說明題目「師說」二字的意涵。 |
|
一 |
2.韓愈認為老師的職責為何? |
|
二 |
3.師說云:「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其主要意涵為何? |
|
三 |
4.師說中提及「聖益聖,愚益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何在? |
|
四 |
5.對於那些傳習句讀的老師,韓愈有何評價? |
|
四 |
6.請找出師說文中唯一的錯綜語句,並將之還原為原來句式。 |
|
四 |
7.韓愈於師說中,對於當時士人「為子擇師」一事,有何看法? |
|
四 |
8.「小學而大遺」中,「小」與「大」分別指涉何種意義? |
|
五 |
9.請說明文中舉「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的用意。 |
|
五 |
10.韓愈認為士大夫「恥於相師」的主要原因為何? |
|
六 |
11.韓愈於師說中,為何提及孔子師郯子、老聃等人的事例? |
|
七 |
12.師說文末,韓愈筆鋒一轉,忽提及李蟠請學一事,除表明為文動機外,還有何作用? |
|
綜 |
13.韓愈對「師道」的看法為何? |
|
綜 |
14.請簡要說明師說文中共有幾處對比手法。 |
|
綜 |
15.請舉例說明師說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辭技巧? |
|
【教學資料】
一、修辭文法小教室
錯綜
凡把形式整齊的句式,故意抽換詞面,交蹉語次、伸縮文句、變化句式,使其形式參差,以求變化之美的修辭格,稱為錯綜。
類別 |
定義 |
舉例與說明 |
抽換詞面 |
將同一個句子或上下兩句重複出現、意念相同的詞語,改換成另一個同義詞語或近義詞語。 |
1.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說)→「殫、竭」皆為「盡」之意。 2.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詩經小雅蓼莪)→「烈烈」猶「律律」,「發發」猶「弗弗」,此為類句抽換詞面而成錯綜。 |
交蹉語次 |
將上下詞句調動次序,故意安排得參差有變化。 |
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 2.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歐陽脩秋聲賦)→初淅瀝以蕭颯,如風雨驟至;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 |
伸縮文句 |
將相同的句子,增加或減少字數,使得句子長短不齊,有參差變化。 |
1.一宿體寧,再宿心恬,三宿後頹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白居易廬山草堂記)→「一宿」、「再宿」兩句皆四字;「三宿」句文字加長至十三個字。 2.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韓愈送孟東野序)→「草木之無聲」句、「金石之無聲」句字數相等,「水之無聲」句則多了三句排比句。 |
變化句式 |
將肯定句和否定句、直述句和設問句等穿插使用。 |
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但人總是失敗過,我不是命定快樂的人,但我快樂過,我也很夠了。(喻麗清千山之外)→「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與「但人總是失敗過」為「否定句」與「肯定句」變化句式。下句亦同。 |
二、韓愈相關贊辭對聯
(一) |
紛紛易盡百年身,舉世何人識道真。力去陳言誇末俗,可憐無補費精神。(王安石韓子) |
(二) |
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
(三) |
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
(四) |
佛骨謫來,嶺海因而生色。鱷魚徙去,江湖自此澄清。(北京韓愈祠聯) |
(五) |
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北京韓愈祠聯) |
(六) |
君闇棄孤忠,天使貶潮,庶免海隅淪化外。唐亡無片壤,公留遺愛,尚餘廟貌立江干。(潮州韓文公祠聯) |
(七) |
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書,安得先生到此?人心歸正道,只須八個月,至今百世師之。(潮州韓文公祠聯) |
(八) |
百世之師,匹夫有志公可法。三書猶存,宰相無名鬼不靈。(潮州韓文公祠聯) |
(九) |
韓潮學派百川匯;公起文章八代衰。(衡陽韓文公祠聯) |
(十) |
朝奏九重,夕貶潮陽,公骨硬於佛骨;文起八代,才育秀水,教功高於政功。(昌黎書院前對聯) |
註:上述贊辭、對聯多可由韓愈的文學主張、生平事蹟、文學運動及其成就等方面,判斷所指為韓愈,如韓愈主張為文力去陳言、反對駢文、排斥佛老,曾諫迎佛骨、貶至潮州與陽山、寫祭鱷魚文,以古文振興八代以來衰頹的文風、成就百世師的名望等。
三、唐宋八大家
姓名 |
名號 |
諡號 |
籍貫 |
時代 |
學術文章特色 |
著作 |
韓 愈 |
字退之。世稱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自稱昌黎韓愈 |
文 |
河南河陽 |
唐 |
1.主張文以載道。 2.其文出於六經,長於議論。 3.以發揚聖學為己任,排斥佛、老。 4.文章閎中肆外,具陽剛美。 |
昌黎先生集 |
柳宗元 |
字子厚。世稱柳柳州、柳河東 |
|
河東解縣 |
唐 |
1.為文雄深雅健。 2.山水遊記獨步古今,脫胎於水經注。永州八記最是佳作。 3.寓言小品,篇幅短峭,立論精闢,工於體情察物。 4.主張「文者以明道」,強調「文以行為本」。 |
柳河東集 |
歐陽脩 |
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 |
文忠 |
吉州廬陵 |
宋 |
1.以明道致用為主。 2.散文造語平易而情韻綿邈。 3.詩詞清新婉約。 |
1.歐陽文忠公集 2.新五代史 3.毛詩本義 4.新唐書(與宋祁等合修) 5.六一詩話 6.六一詞 |
曾 鞏 |
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 |
文定 |
建昌南豐 |
宋 |
1.為文主張先道德後文章。 2.筆法精謹、說理透闢。 3.風格溫醇典重、古雅平正。 |
元豐類稿 |
王安石 |
字介甫。號半山。世稱王荊公 |
文 |
撫州臨川 |
宋 |
1.經術湛深,思慮細密。 2.為文言簡意賅,雄健勁峭。 3.詩作清峭謹嚴。 |
1.臨川集 2.字說 3.周官新義 |
蘇 洵 |
字明允。號老泉。世稱老蘇、蘇文公 |
|
眉州眉山 |
宋 |
1.其文得力於戰國策、史記,為文古勁簡直,奇峭雄拔。 2.擅長策論,所上權書、衡論,歐公以為賈誼、劉向不能過。 |
1.嘉祐集 2.諡法 3.太常因革禮(與姚闢同修) |
蘇 軾 |
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世稱大蘇 |
文忠 |
眉州眉山 |
宋 |
1.才氣縱橫、文筆奔放,行文汪洋宏肆,詞風豪放。 2.文學全能之士,策議論辨均擅,詩詞書畫冠絕一時。 |
東坡全集 |
蘇 轍 |
字子由。號潁濱遺老。世稱小蘇 |
文定 |
眉州眉山 |
宋 |
1.為文汪洋澹泊,適如其人。 2.性沉靜簡潔、資稟敦厚。 |
1.欒城集 2.後集 3.三集 4.道德經解 5.春秋集解 |
小問:
你認為是伯樂重要,還是千里馬重要?你希望自己是伯樂,還是千里馬?為什麼?
韓愈《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注釋】
駢:並,接連。
執策:拿起馬鞭。
【語譯】
世上有伯樂這種善相馬的人,然後才有千里馬。千里馬是常有的,可是像伯樂這種人卻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馬,也只不過在奴隸的手下受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棚中,不因是良馬而受人稱道啊!能夠日行千里的馬,有的一頓要吃一石的穀子。餵馬的人,不知道牠能日行千里,而照一般馬的食量來餵牠。那這匹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飽,力氣就不夠,才能雖然很美好,可是不能顯現於外,恐怕連平常的馬都不如了,怎能要求牠日行千里呢?鞭策牠不能依照御馬的方法,餵養牠又不能盡牠的食量,牠叫了,又不知牠的意思,手拿著馬鞭,站在牠面前對別人說:「天下找不到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他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啊!
【簡析】
本文用伯樂知千里馬這一故事傳說,以千里馬比喻傑出人物,以伯樂比喻善於發現人材、選拔人才、使用人才的領導者。作者是從懷才不遇的不滿情緒來寫此文,但他卻提供了一個值得注意的觀點,即人才能否發揮作用的關鍵,在於領導者的識別能力、使用方法。
本文說理性強,語言非常生動,具有充沛的感情色彩。全篇反覆論證「天下無馬」的結論是荒謬的,而「不知馬」才是無可否認的事實。篇幅雖短小,卻轉折變化,能縱能擒,從而達到說理透澈,形式活潑,感染力強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