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韓愈(師說)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編

暖身一下:

1.分享一下學生生涯中印象最強烈、影響自己最深刻的良師!

2你認為何謂「師」?請舉例!

 

小問:

1韓愈為何寫這篇「師說」?與當時風氣有何相關?「說」體文章的特色是什麼?過去你是否曾經學過類似的文章?如果以現在的作文體裁來說屬於哪一種體裁?

2古人「名」與「字」的關係,有「同義互訓」與「反義相對」兩種,韓愈是屬於何種?蘇軾呢?

3韓愈曾兩度貶謫,請問為何被貶?貶至何處?貶官時做了何事?你從韓愈被貶官的事蹟上學到什麼?說說看!

4古文運動的目的是什麼?它提倡什麼,又反對什麼?韓愈在古文運動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對古文運動造成什麼影響?

【題解】

◎寫作背景

1.  社會動盪,佛道盛行

  韓愈生於安史之亂後的貞元、元和時代,此時唐朝的國勢已不是人人稱頌的大唐盛世,而是由盛轉衰的中唐時代。當時朝廷上宦官專權,黨爭激烈,社會道德敗壞,亂象橫生;佛、道盛行,人心浮動,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篤信佛教,且又執迷於道教的煉丹、服藥,社會瀰漫濃厚的宗教風氣。

2.  「明經取士」式微

  中唐科舉考試,以明經、進士兩科為主,且以進士科為貴。明經科是測驗士人對儒家經典及其注疏背誦和理解的能力;進士科主要是測驗士人的詩賦造詣,然詩賦多是個人創造力、想像力的展現,得之於師傳者少。於是,以經學教育為主的官學、私學便逐漸式微,自學成材儼然成為唐代士人的為學方式,而「恥於從師」則是這股風氣下的質變。

3.  「門蔭入仕」弊病

  唐代官員入仕的途徑,除了科舉取士外,還有「門蔭入仕」一途,這是一種政治特權,凡符合條件的大臣子孫,無須通過貢舉,就可按規定授予官職。因此士大夫家族通常自恃出身,輕視道德文章,更不肯虛心拜師求教,恥於從師,且常譏笑「尊師重道」的人。韓愈為了推展古文運動,弘揚儒道,公開收召後學,竟被「群聚而笑之」,譏為狂人。

  韓愈師說創作於唐德宗貞元十八年(八○二),韓愈當時為國子監四門博士,士人「恥學於師」蔚為風氣,韓愈眼見師道不存,便不顧流俗抗顏為師,大力提倡儒學,因此特藉李蟠問學的機會,為文闡發「師道」的真義,一方面抨擊士大夫「恥學於師」的錯誤觀念,一方面也希望藉「師道」振興「儒道」,力斥佛、老的流行。

 

◎師說文體探討

1.

  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類序:「說者,釋也,述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可知「說」為解釋義理,申述己見的說理文體。「說」體近似今日的論說文,古文中以「說」命名的篇章論著,其內容大都偏重於說明、解釋事理。「說」體文在韓、柳之後得到很大的發展,其寫法、風格靈活多樣,舉凡議論說理、生活雜感、讀書心得,都可藉「說」體表達,行文極為方便自由,如:韓愈的師說、馬說、雜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周敦頤的愛蓮說,林景熙的蜃說都是「說」體名篇。

2.贈序

  「贈序」發端於晉代,至唐、宋蔚為風潮。古人有言:「贈人以言,重於珠玉。」此一觀念盛於唐初文壇,文人雅士於親友送別之際,往往賦詩相贈,積成卷帙後,由某人為這些詩作「序」,說明其作者、緣由等。後來演變成雖無詩歌贈別,只是寫一篇文章送別,也稱為「序」,這就是「贈序」的由來。

3.「師說」是贈序嗎?

  師說是篇提倡「師道」、議論時弊的文章,在內容上屬於論說文。然其形式是否為贈序,歷來始終爭議不斷,以下羅列兩派說法,謹供教師參酌:

(1)師說是贈序

  師說的為文動機是贈文,結尾句:「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富有嘉許、餽贈之意,故有列本文為「贈序」類的說法。

(2)師說不是贈序

  師說的篇名形式、內容皆與贈序有所不同。古來贈序的篇名,多有送、餞、贈、別等字樣,或明標致贈的對象,常寫作「送○○○序」或「贈○○○序」,如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柳宗元送薛存義序、歐陽脩送曾鞏秀才序、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等,但師說篇名中並無送、贈、別等字眼,在形式和目的上,是藉李蟠請益以抨擊時弊,而非因李蟠將有遠行贈語嘉勉,屬於解釋義理、申述己見的說理文體,故姚鼐古文辭類纂便將師說列為「論辨」類,而非「贈序」類。

註:為了避免爭議,師說是否為贈序應避免出題。

【作者】

◎補充注釋

1.  退之:古人「名」與「字」的關係,有「同義互訓」與「反義相對」兩種。

(1)同義互訓,即「名」與「字」意義相同或相近,可相互解釋,如曾鞏字子固,杜甫字子美,諸葛亮字孔明,曹植字子建等。

(2)反義相對,即「名」與「字」意義相反,兩者對立相應。如韓愈字退之(「愈」是勝之意,「退之」取諸論語先進孔子語:「由也兼人,故退之」,故名、字之義相反可見)。劉禪字公嗣(禪位與嗣位,一退讓一繼承)。

2.  韓昌黎:宋神宗元豐元年(一○七八),追封韓愈為昌黎伯,以示尊崇,世稱韓昌黎。

3.  吏部侍郎:吏部尚書之副官。吏部為唐代朝廷六部之首,負責內外官吏的選拔、勳封、考核等職務。

4.  國子監祭酒:國子監的長官,似今日教育部部長、國立大學校長。國子監是古代掌管教育的機構與京城的最高學府。

5.  京兆尹:京城的最高行政長官,似現今的首都市長。

6.  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語出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語譯:推行古文以振興八代(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以來衰弱的駢文文風,尊崇儒道以拯救沉溺在佛、老思想的天下。

       碑文中尚稱讚韓愈:「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等,概括說明了韓愈推尊師道受人景仰,所言足為天下人效法,且忠心為國,即使觸犯龍顏也要諫迎佛骨,並勇敢過人,曾大義懾服叛將王廷湊。

7.  明茅坤並將之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明茅坤選錄韓愈、柳宗元、歐陽脩、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之文,彙為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名及韓愈為八大家之首遂為世人所公認。

◎生平經歷

1.  兄嫂扶養長大

  韓愈出生二月,母逝,三歲父仲卿亡,依靠長兄韓會(比韓愈大三十一歲)、嫂鄭氏扶養。大曆十二年,韓會受政爭牽連貶至韶州,韓愈隨兄嫂南遷,後韓會染病去世,十三歲的韓愈即由嫂鄭氏獨力扶養長大。故韓愈在祭十二郎文(十二郎,韓愈侄韓老成)言:「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2.  刻苦勤學,仕途不順

  韓愈早年勤奮為學,每日為文數千字,精通經史百家之書,弟子李漢在唐吏部侍郎昌黎先生韓愈文集序說韓愈:「自知讀書為文,日記數千百言。」韓愈非顯貴子弟,又無權貴引薦,貞元四年、五年、七年參加禮部進士科考試都未能及第。貞元八年二月,韓愈參加進士科考試,終於以第十三名登科,時年二十五歲,依唐代考試制度,禮部考試中了進士以後,還要再經過吏部的考選,而後才授給官職,否則只得等待藩鎮的聘用。而韓愈在每年舉行一次的吏部「博學鴻詞科」甄試中,卻連遭三振,仕途大為不順,嘗言:「四舉於禮部乃一得,三選於吏部卒無成。」(上宰相書)只能寄身藩鎮幕僚,直至貞元十七年,韓愈赴長安參加吏部銓選,終於順利入選,授國子監四門博士。

3.  兩度貶謫

(1)貶為陽山令

  貞元十九年,韓愈任監察御史時,因個性率真,好直言無隱,時值關中鬧饑荒,於是上書為關中災民請寬徭役、免田租,列舉大官豪吏的不法情事;又因宮中太監到市場購物,隨意給價取物,強買強賣,而上書力言宮市的流弊,要求下令嚴禁。此二事不但觸怒當權者李實,亦為德宗皇帝所不喜,便被貶為陽山令。在任期間,政聲斐然,陽山縣民為了表達對他的懷念,或取名念韓、慕韓。

(2)貶為潮州刺史

  唐憲宗篤信佛教,元和十四年,聽聞長安鳳翔府法門寺的護國真身塔藏有一節佛骨,三十年才開放一次,於是派專使恭迎佛骨入宮,先在宮中供奉三日,而後送往長安各寺供拜。憲宗此舉引發王公士庶爭相效倣,成群膜拜,老少奔波,甚至有焚頂燒指捨身事佛者。韓愈認為此事不可長,於是甘冒不韙,上奏措辭強烈的論佛骨表。韓愈認為:

1佛法是夷狄宗教,本就不應信奉。

2佛骨乃是「枯朽之骨,凶穢之餘」,絕不能迎入宮中,提議將佛骨燒掉,以絕後人疑惑。

3以捨身施佛的梁武帝為例,說明「事佛求福,乃更得禍」,強烈建議憲宗「佛不足事」。

憲宗對佛法一片虔誠,一見韓愈奏章,大為震怒,認為韓愈有意犯上,意欲將之處死,幸經裴度、崔群力救,皇親國戚也為之緩頰,才免除死罪,貶為潮州刺史。

  韓愈赴潮州就任後,致力於教化工作,主要政績有三項:其一是釋放奴婢,潮州窮人有將子女賣身為奴的陋習,韓愈以「作工抵債」的方法,釋放潮州奴婢無數。其二是興辦學校,潮州州學久廢,韓愈提撥部分俸祿作為興學資本,開辦學館,使潮州文風逐漸興盛。其三是為民除鱷(詳見「生平軼事」)。韓愈治理潮州僅八個月,然政績卓著,百姓為了紀念他的功勞,便將當初祭鱷魚的河流,改名為「韓江」,並在江邊建韓文公廟,供奉韓愈的塑像;亦取山名為「韓山」,婦女蒙頭罩布也名為「文公帕」,可見韓愈在潮州人心目中崇高的地位。

4.  追贈及諡號

  長慶四年(八二四),韓愈復任吏部侍郎,然上任後不久即病,於五月告病休養,十二月逝於靖安里第,死後追贈禮部尚書。韓愈諡號為「文」,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諡法:「勤學好問曰文。」後世漸形成定規,凡進士出身者多獲諡「文」,如:唐宋八大家除柳宗元、蘇洵外,諡號裡皆有「文」字。

 

◎理念與成就

1.  儒家道統的繼承者

  韓愈認為儒家道統止於孟子,孟子死後,師道便斷絕了,其言:「斯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原道)韓愈以為孟子闢楊、墨,弘揚儒學,是繼承孔子道統的人,故言「觀聖人之道,必自孟子始」(送王塤秀才序),對之推崇備至。而韓愈力排佛、老,以弘揚儒學為己任,與孟子之闢楊、墨,實異曲而同工,所以韓愈自認可以接續孟子之後,承繼道統,故蘇東坡譽之「道濟天下之溺」。

2.  文以載道

  韓愈以「載道」的文學觀作為古文運動的理論基礎。他認為學「古文」就是學「古道」,答李秀才書說:「然愈之所志於古者,不惟其辭之好,好其道焉爾。」題歐陽生哀辭後說:「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由是可知,韓愈立志學古文的原因,不只想學古文之辭,更想了解古道,視古文為闡明先王之道的工具,人們可透過古文了解古聖先賢,並從中學習到古道。

  韓愈認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明道的工具,言:「修其辭以明其道。」(爭臣論)而從韓愈「文所以為理」,寫作必須「出入仁義」上來看,韓愈的文學觀中有著濃厚的載道色彩。然韓愈從未明言「文以載道」之語,此語乃來自北宋周敦頤:「文,所以載道也。」自此,後人即截取「文以載道」四字來代表韓愈的文學思想。

3.  倡導古文運動

  韓愈所謂的古文是指先秦兩漢的散文。提倡古文運動的目的,是想以先秦兩漢的散文興振八代衰頹的文風,反對從東漢以來,華麗不實、氣象萎靡的駢體文,要求文章應以東漢以前樸實的散文體書寫,內容須載負儒道思想,具備渾厚的精神風格。但韓愈的文體復古,只是取古書的散文句法,文辭卻要創新,故言:「師其意,不師其辭。」(答劉正夫書)、「陳言務去」(答李翊書)文辭不僅不復古,還要求變有創意。

  其實,古文運動並非韓愈首倡。早在西魏時,蘇綽即反對華麗的駢文,倡導殷周古文;唐初陳子昂亦反對齊梁靡靡之音,高倡漢魏風骨,開始用古文創作。開元、天寶年間,柳冕、元結等人也提倡復古,為日後古文運動奠定了基礎。而在韓愈兼顧理論與創作的古文推動下,摯友、門生弟子群起響應,古文終在中唐蔚為風潮。韓愈提倡古文運動能蔚為風潮的原因有三:

(1)韓愈有完備的文學理論,又有傑出的作品,故能獲得時人的擁護與信任。

(2)韓愈有不顧流俗、抗顏為師的膽識,又曾在國子監三任博士,一任祭酒,故門生眾多,如皇甫湜、李翱、李漢等,俱為寫作古文的重要作家。人多勢眾,對古文運動的推展助益甚大。

(3)朋友同道的襄助,如柳宗元、楊凝、侯喜等人。尤其是柳宗元主張「文以明道」,意見與韓愈相近,與韓愈或以理論互勵,或以文章聲援。

 

◎「古文」與「駢文」的區別

文體

別名

性質

特色

主張

古文

散文

同屬無韻文

1.散句

2.格式自由

3.樸實無華

4.蘊涵教化

文以載道

駢文

四六文

1.對偶工整

2.辭藻華麗

3.聲韻和諧

4.多用典故

5.講究平仄

形式美

 

◎生平軼事

1.  華山投書

  陝西華山蒼龍嶺是一條刃形山脊,屬華山著名險道之一,其西臨青柯坪深澗,東臨飛魚嶺峽谷,長約百餘尺,寬不足三尺,遊人在上面行走,如置雲端,驚險非常。

  唐憲宗元和元年(八○六),韓愈在洛陽任國子監博士。韓愈利用公餘之暇登華山覽勝,至蒼龍嶺時見道路如履薄刃,不由得兩腿發軟,寸步難移,推想不可能平安回返,於是坐在嶺上慟哭,寫下遺書,並投書求救。華陰縣令聞訊後,便派人把韓愈抬下山來,並在韓愈抱著慟哭的大石上刻寫「韓退之投書處」,至今旅遊華山時在走過一百五十公尺長的陡峭石階後,就能見到此一石刻。

2.  韓湘子開花

  韓愈侄孫韓湘(傳說中八仙之一的韓湘子)。據說不拘禮法,有奇術,韓愈勉其向學,韓湘笑而賦詩,詩中有「能開頃刻花」之句。韓愈因問道:「汝能奪造化開花乎?」韓湘聚土覆盆,竟開出二朵碧花,葉間有一聯句:「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愈當時未曉其意,韓湘道:「事久可驗!」

  後來韓愈流放潮州的路上,侄孫韓湘遠來相送,見韓愈便問道:「公憶花上句乎?乃今日事也。」韓愈詢問地名,竟是藍關,終悟詩意,不禁嗟歎再三,並完成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語譯:早晨將論佛骨表上奏至九重天般的宮殿,晚上已被貶到八千里外的潮州。我一心想為皇帝掃除弊政,哪會顧惜自己所剩無多的晚年呢?可是走到藍關回頭望去,只見白雲籠罩著秦嶺,已看不見我的家在哪裡?漫天大雪覆蓋著藍關,連馬兒也不願向前走。知道你大老遠趕來送我,一定別有用意,大概是擔心我死在瘴氣籠罩的江邊,特地來替我收拾屍骨的吧。(宋劉斧青瑣高議載)

3.  「祭」走鱷魚

  韓愈剛到潮州未久,即聽聞當地百姓為惡溪中之鱷魚所苦,百姓豢養的家畜被食之將盡,民益無以為生。韓愈親往視之,作祭鱷魚文,臨江設祭,勸鱷魚遷徙遠處。舉行祭禮時,先宰殺牛羊,投入河中當祭品,然後鄭重其事地宣讀祭文。祭文中聲討鱷魚罪狀,限令牠們在三至七日內,全部離境,否則將以武力對付。據聞祭拜時,「暴風震電起谿中,數日水盡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無鱷魚患」(新唐書韓愈列傳)。然而,潮州後來無鱷魚之患,應非祭鱷魚文起了作用,而是文中所提及的驅鱷作法:「選材技吏民,操強弓毒矢,以與鱷魚從事」語譯:選擇有才能、本事的官吏和百姓,拿著強弓毒箭,來和鱷魚周旋的結果。今潮州名勝「鱷渡秋風」,傳即韓愈祭鱷魚之處。

 

4.  諛墓中人

  韓愈因文名大噪,許多達官貴人請求他為先人作墓誌銘,韓愈也不排斥,據說他因作墓誌銘而得到不少酬金。劉義聽聞韓愈喜歡結交朋友,便前來投靠,後來因事爭執,劉義便當下拿走韓愈寫墓誌銘獲得的酬金,並言:「此諛墓中人得耳,不若與劉君為壽。」意指這些錢是阿諛墳墓中的人所得到的,不如給我祝壽享用。韓愈聽聞此語,也只能乾笑,任他離去。(李商隱齊魯二生劉義)

5.  「推敲」典故

  有一天,唐代詩人賈島在京城中騎驢,忽然吟得訪友即興之作題李凝幽居,對詩文「鳥宿池中樹,僧敲月下門。」有所疑惑,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一時斟酌未定,於是在驢上作推字手勢,又作敲字手勢,不知不覺已走入街市。當時韓愈任京兆尹,身邊的儀仗隊見賈島未閃避,喝斥他後,他仍在比推、敲手勢,隨即被宦者推下驢,抓到韓愈面前。韓愈詢問之下方知原委,愈亦思索,後告訴賈島說:「還是用敲字為佳。」因為詩裡展現的是友人幽僻閒適、清靜脫俗的生活,用「敲」字不僅動作性強,並符合造訪人家的情境,而且可與「鳥鳴山更幽」相應,使幽靜的氛圍裡添入動態的美感。

  當下賈島茅塞頓開,兩人並轡談笑,同入府署,共論詩道,數日不厭,二人成為布衣之交。後來「推敲」一詞,便用來比喻人寫文章或做事時反覆地思考、琢磨。

【課文與注釋】

◎全文簡析:

1.以「          」字為文眼,旨在論述「從師問學」之道。

2.全文結構層層相接,善採對比手法,寫作技巧精妙。

 

◎ 師說對比手法

對比手法

段落

對比內容

後果

評論

古今縱比

第三段

 

聖益聖,愚益愚

「從師」與否乃聖、愚差別所在

自身對比

第四段

 

小學而大遺

吾未見其明

當代橫比

第五段

 

師道之不復

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第一段:論從師的必要性與老師的職責。

段析:

1.開門見山提出全篇總綱「學者必有師」。

2.以「古之學者」開首,援古以立論,既含「是古非今」的褒貶,也深藏「以古律今」的用意,為後文批判當時士大夫的「恥學於師」埋下伏筆。

3.指出老師「傳道、受業、解惑」三個職責。

4.從「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暗示教師的重要性;再由反面論述,肯定教師解惑的作用。

3傳道受業解惑: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語譯:博愛叫做仁,合宜於仁的行為叫做義,遵循仁與義叫做道。)泛言之,韓愈所謂的「道」,可謂「事物當然之理,修己治人之方。」即儒家修己治人之道。

 

詞性

名詞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惑而不從師。

4.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5.從師而問焉。

6.恥學於師。

7.擇師而教之。

8.彼童子之師。

9.聖人無常師。

10.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11.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指具有專門技藝的人。

1.           

2.           

動詞

 

1.吾從而師之。

2.吾師道也。

3.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4.或師焉,或不焉。

5.不恥相師。

6.孔子師郯子。

形容詞

 

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2.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第二段:論擇師的標準,說明從師的目的在於學道,與年齡、地位無關。

段析:論述「聞道」方是擇師的圭臬,只要「先」聞道即是老師,外在的地位貴賤、年齡大小都可以不論,明確揭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擇師標準。

◆庸       

ㄩㄥ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平庸之輩。

不高明的。

庸醫。

 

無庸置疑。

酬謝。

酬庸。

功勞。

無功庸者,不敢居高位。(國語晉語)

 

第三段:透過古聖「從師問學」與今眾「恥學於師」的現象,指出聖、愚之別在於從師問學與否。

◎段析:

1.三~五段皆以對比手法,說明師道淪喪的現象,重複從反面批判當時士大夫不肯從師問學的行徑。

2.第三段為「古今縱向對比」,以「古之聖人」對比「今之眾人」,說明古代聖人尚且從師問學,精益求精;今之眾人,各方面均不如聖人,卻以從師為可恥;由此導出「從師問學」乃聖、愚差別的主要原因。

8師道:本文的「師道」,是指從師問學的傳統。韓愈認為仁義道德是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一脈相傳而下,但孟子死後,儒道和從師問學的傳統都斷絕了。韓愈對此深感痛心,收召後學,以弘揚儒學為己任,自許接任孟子為儒家道統的繼承者。

 

第四段:指陳時人雖知為子擇師,自身卻恥於從師,責其「小學而大遺」。

◎段析:運用「自身作為對比」,直接批判當時士大夫的行徑,指出士大夫們知道為童子擇師習句讀,竟不知為自己尋求解惑之師,最終導致「小學而大遺」的結果。

17小學而大遺:義近:本末倒置、捨本逐末、買櫝還珠、買履信度。

 

第五段: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反諷士大夫「恥於相師」的愚昧。

◎段析:運用當代人物的橫向對比,以中下階級的人猶能不恥相師,對比士大夫竟荒謬地以年齡、地位作為擇師的標準,既瞧不起「位卑」者,也不敢向「官盛」者學習,充分顯示出見識的淺陋和虛浮的心理。

 

1. 相:

(1)「相」字義有二說:

1偏指一方(可視為助詞,或歸為詞頭)。

2互相。

「不恥相師」中的「相」字,應解為代詞性助詞,代指「他」;若解為「互相」,較不符合本文勉人應放下身段,向專精者請益的主旨。另外,文中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前者「不恥相師」,後者「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兩者都是說向他人請教之意,「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以尊他人為師為恥辱,「士大夫之族」卻以稱他人為師而群笑之,不願向「位卑」或「官盛」者拜師學習;若解作「互相」,豈不指士大夫與「位卑」或「官盛」者互相為師?由此判斷,不恥「相」師指的是偏指一方的「他」,而非「互相」。

(2)「相」字出現在動詞之前,有兩種用法,茲介紹於下:

 

用法

詞性

例句

表單向(表示動作是由一方對另一方進行)

代詞性助詞,代指「你」

1.實不相瞞。(儒林外史第十四回)

2.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李白長干行)

代詞性助詞,代指「我」

1.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2.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詩)

代詞性助詞,代指「他」

1.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韓愈師說)

2.移船近邀相見移船靠近琵琶女的船,邀請琵琶女見我。(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表雙向(彼此、交互,兩方面都進行的)

副詞

1.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韓愈師說)

2.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小國寡民)

3.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獨坐敬亭山)

5.煢煢獨立,形影相弔。(李密陳情表)

6.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崔護題都城南莊)

18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巫是從事降神求福、驅鬼除邪工作的人;但在古代,巫除了占卜、驅鬼、禳禱之外,也常為人治病,這種人稱為巫醫,論語子路:「人而無恆恆心,不可以作巫醫。」巫醫在當時被視為是低下的職業。亦有解巫、醫為兩種職業,則醫指為人治病的醫師。百工,義同「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之「百工」。百為虛數,泛指多數。

22位卑則足羞:「足」字當「過分」解釋時,讀為ㄐㄩˋ,舊時國編版即採此說。然亦有學者認為:韓愈作此文,全篇文字淺白、易懂,依此文章風格,不應讀為ㄐㄩˋ音,而宜採ㄗㄨˊ音說法。

24不齒:

(1)漢書陳勝項籍傳贊:「陳涉之位,不齒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注云:「師古曰,齒謂齊列如齒。」莊子列禦寇:「商賈不齒。」即為此意。「不齒」蓋為不屑與之並列之意。

(2)「不齒」與「不恥」意義不同。「不恥」是不以……為恥,不感到羞恥的意思。如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指不以「下問」為恥。

 

第六段:舉至聖孔子尚且從師請益,說明一般人更當從師問學,且提出正確的習道態度。

◎段析:本段為正面論述,以孔子尚且從師為例,說明從師習道的正確觀念,適與第二段「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主張相呼應。

 

 

 

2.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1)孔子師郯子

  事見左傳:魯昭公十七年秋,郯國國君來朝見昭公,昭公和他一起用餐。飲宴間,昭公請教他說:「少皞氏用鳥作官名,是何原因?」郯子說:「少皞氏是我的祖先,所以我知其因。從前黃帝是用雲來紀官,所以他的官名全是雲名;炎帝用火來紀官,他的官名全是火名;共工氏用水來紀官,他的官名全是水名;大皞氏用龍來紀官,他的官名皆是龍名。我的高祖少皞鷙即位時,鳳鳥正好飛來,所以官名全用鳥名。鳳鳥氏是曆正管理曆法;玄鳥氏掌管春分、秋分;伯趙氏管夏至、冬至;青鳥氏管立春、立夏;丹鳥氏管立秋、立冬。祝鳩氏是司徒負責督導人民,雎鳩氏是司馬執掌司法,鳲鳩氏是司空管理土木工程,爽鳩氏是司寇負責拿捕盜賊,鶻鳩氏是司事管理農工商人。這五鳩,是治理人民的。五種雉鳥等於五個工正掌理百工的官吏,是為便利器物使用,統一度量衡,使人民和平的。九扈做九農正管理農業的官,是安置人民不讓其放縱的。從顓頊以來,不能記遠古的事情,就從近古開始記錄,官名全是以與民事有關的來命名,因為已無法照從前的方式命名。」孔子聽說他們談論的內容,就去拜見郯子向他學習,不久後就告訴人說:「我聽說:『在天子那裡所失去記載的古代官制,這官制學問還保存在遠方的小國』,這是很對的。」此即孔子向郯子請教少皞氏以鳥名官的典故。

(2)孔子訪樂於萇弘

  孔子至周,欲考禮樂之所極,曾訪樂於萇弘,事見孔子家語觀周。孔子家語辯樂解中亦記載孔子與周人賓牟賈談論武樂,孔子自言對武樂的了解乃得自於萇弘。

(3)孔子學琴於師襄

  孔子曾向魯國太師師襄(又稱師襄子或擊磬襄)學鼓琴。其學文王操之過程詳載於孔子家語和史記孔子世家中。內容大略是孔子學琴於師襄,一連十天都沒進展,師襄子說:「可以進學一層了。」孔子說:「我已學會了樂曲,但技巧還未能掌握。」過些時候,師襄子說:「已學得樂曲的技巧,可以進學一層了。」孔子說:「我還沒能領會該曲的意趣所在。」過些時候,師襄子又說:「你已領會了樂曲的意趣所在,可以進學其餘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體會出作曲者是怎樣的一個人。」又過了一些時日,孔子一副安詳虔敬、有所深思的樣子,又愉悅陶然的像是視野情志高遠似的,說道:「我已體會出作曲者是個什麼樣的人了,他的容貌黑,身材高,經常把目光投向遠方,也像統治四方的王者,這不是文王,有誰能如此呢?」師襄子離開座位,恭敬的對孔子說:「我老師原來說過,這是文王操啊!」

(4)孔子問禮於老聃

  老聃即老子,其人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故孔子欲師之,曾與南宮敬叔一起至周,向老聃學禮。老子告訴孔子說:「你所說的,那人和他的骨骸都已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而且君子得明君就駕車服冕,不得志就像蓬草隨風轉移。我聽說:『善於做生意的商人把寶貨深藏,不給別人看見,彷彿什麼都沒有似的,君子有美好的品德,而其容貌謙退像個愚魯的人。』拋去你的驕氣和慾望,這些對你並沒有好處。我所要告訴你的,就是這些罷了。」

  孔子學成,告別周時,老子贈言給孔子,告訴他說:「一個聰明又能深思明察的人,卻幾乎喪生,那是因為喜好譏諷議論別人的緣故;學問淵博識見廣大的人,卻讓危險來到身上,是因喜好揭發別人的惡事。做人子女的應該心存父母,不該只想到自己;做人臣的,應該心存君上,不能只顧自身。要用行舍藏,不讓人憎恨自己,保全臣節。」

  孔子離開周以後,告訴他的弟子說:「鳥,我知道牠能飛天;魚,我知道牠能游水;獸,我知道牠能奔跑。會游的,可以用釣線去釣;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至於龍,我沒辦法知道怎麼捕捉牠。牠是乘駕風雲而飛騰上天的。我今天見到的老子,他就好像龍吧!」

  孔子從周回到魯國後,門下學生就日益增多了。(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禮記曾子問亦有四篇記載孔子聞諸老聃之言,內容有祭群廟之主的禮、出殯時遇日食的應變、少年即死者的處理、三年之喪期間應避征伐事等,皆與喪葬之禮有關。

29師襄:以技藝為職業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加一個表示他職業的字,之後約定俗成,即為對該人的稱呼。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後將「庖丁」視為人名。而師說中的師襄和群英會蔣幹中計中的師曠,其「師」意為樂師,表明職業。柳敬亭傳中的優孟,亦為名叫孟的藝人,「優」則指優伶,表示演戲的人。故師襄雖指樂師襄,卻慣稱師襄或師襄子,而非師襄。

 

 

第七段:說明撰寫緣由:讚李蟠不以從師為恥,故作師說以贈之。

◎段析:

1.讚許李蟠能「行古道」,「不拘於時」,拜自己為師,希望時人能以李蟠為楷模,恢復從師問學的古風。

2.全文以「古之學者必有師」開首,以嘉許李蟠「能行古道」作結,猶如畫龍點睛,使文章首尾呼應,結構綿密。

34古文:唐代稱魏晉以後盛行的駢儷文為「時文」,因此稱先秦、兩漢的散文為古文。

35六藝經傳:漢以前,「六藝」指六種教學科目,指禮、樂、射、御、書、數。

37不拘於時:義近:不顧流俗、不阿於世。

      義反:隨波逐流、淈泥揚波。

 

◆子       

ˇ

 

李氏子蟠。

 

孔子、孟子。

稱輩分小、年紀輕的人。

子弟。

 

郯子。

古時指子女,現專指兒子。

四子二女。

對一般人的通稱。

小女子、無聊男子。

 

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其子。(禮記禮運大同)

【課文問與答】指題解,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請依據韓愈師說一文,說明題目「師說」二字的意涵。

 

2.韓愈認為老師的職責為何?

 

3.師說云:「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其主要意涵為何?

 

4.師說中提及「聖益聖,愚益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何在?

 

5.對於那些傳習句讀的老師,韓愈有何評價?

 

6.請找出師說文中唯一的錯綜語句,並將之還原為原來句式。

 

7.韓愈於師說中,對於當時士人「為子擇師」一事,有何看法?

 

8.「小學而大遺」中,「小」與「大」分別指涉何種意義?

 

9.請說明文中舉「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的用意。

 

10.韓愈認為士大夫「恥於相師」的主要原因為何?

 

11.韓愈於師說中,為何提及孔子師郯子、老聃等人的事例?

 

12.師說文末,韓愈筆鋒一轉,忽提及李蟠請學一事,除表明為文動機外,還有何作用?

 

13.韓愈對「師道」的看法為何?

 

14.請簡要說明師說文中共有幾處對比手法。

 

15.請舉例說明師說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辭技巧?

 

 

【教學資料】

一、修辭文法小教室

錯綜

  凡把形式整齊的句式,故意抽換詞面,交蹉語次、伸縮文句、變化句式,使其形式參差,以求變化之美的修辭格,稱為錯綜。

類別

定義

舉例與說明

抽換詞面

將同一個句子或上下兩句重複出現、意念相同的詞語,改換成另一個同義詞語或近義詞語。

1.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說)→「殫、竭」皆為「盡」之意。

2.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詩經小雅蓼莪)→「烈烈」猶「律律」,「發發」猶「弗弗」,此為類句抽換詞面而成錯綜。

交蹉語次

將上下詞句調動次序,故意安排得參差有變化。

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

2.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歐陽脩秋聲賦)→初淅瀝以蕭颯,如風雨驟至;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

伸縮文句

將相同的句子,增加或減少字數,使得句子長短不齊,有參差變化。

1.一宿體寧,再宿心恬,三宿後頹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白居易廬山草堂記)→「一宿」、「再宿」兩句皆四字;「三宿」句文字加長至十三個字。

2.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韓愈送孟東野序)→「草木之無聲」句、「金石之無聲」句字數相等,「水之無聲」句則多了三句排比句。

變化句式

將肯定句和否定句、直述句和設問句等穿插使用。

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但人總是失敗過,我不是命定快樂的人,但我快樂過,我也很夠了。(喻麗清千山之外)→「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與「但人總是失敗過」為「否定句」與「肯定句」變化句式。下句亦同。

 

二、韓愈相關贊辭對聯

()

紛紛易盡百年身,舉世何人識道真。力去陳言誇末俗,可憐無補費精神。(王安石韓子)

()

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

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

佛骨謫來,嶺海因而生色。鱷魚徙去,江湖自此澄清。(北京韓愈祠聯)

()

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北京韓愈祠聯)

()

君闇棄孤忠,天使貶,庶免海隅淪化外。亡無片壤,公留遺愛,尚餘貌立江干。(潮州韓文公祠聯)

()

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書,安得先生到此?人心歸正道,只須八個月,至今百世師之。(潮州韓文公祠聯)

()

百世之師匹夫有志公可法。三書猶存,宰相無名鬼不靈。(潮州韓文公祠聯)

()

潮學派百川匯;公起文章八代衰。(衡陽韓文公祠聯)

()

朝奏九重,夕貶潮陽,公骨硬於佛骨文起八代,才育秀水,教功高於政功。(昌黎書院前對聯)

註:上述贊辭、對聯多可由韓愈的文學主張、生平事蹟、文學運動及其成就等方面,判斷所指為韓愈,如韓愈主張為文力去陳言、反對駢文、排斥佛老,曾諫迎佛骨、貶至潮州與陽山、寫祭鱷魚文,以古文振興八代以來衰頹的文風、成就百世師的名望等。

三、唐宋八大家

姓名

名號

諡號

籍貫

時代

學術文章特色

著作

韓 愈

字退之。世稱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自稱昌黎韓愈

河南河陽

1.主張文以載道。

2.其文出於六經,長於議論。

3.以發揚聖學為己任,排斥佛、老。

4.文章閎中肆外,具陽剛美。

昌黎先生集

柳宗元

字子厚。世稱柳柳州、柳河東

 

河東解縣

1.為文雄深雅健。

2.山水遊記獨步古今,脫胎於水經注。永州八記最是佳作。

3.寓言小品,篇幅短峭,立論精闢,工於體情察物。

4.主張「文者以明道」,強調「文以行為本」。

柳河東集

歐陽脩

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

文忠

吉州廬陵

1.以明道致用為主。

2.散文造語平易而情韻綿邈。

3.詩詞清新婉約。

1.歐陽文忠公集

2.新五代史

3.毛詩本義

4.新唐書(與宋祁等合修)

5.六一詩話

6.六一詞

曾 鞏

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

文定

建昌南豐

1.為文主張先道德後文章。

2.筆法精謹、說理透闢。

3.風格溫醇典重、古雅平正。

元豐類稿

王安石

字介甫。號半山。世稱王荊公

撫州臨川

1.經術湛深,思慮細密。

2.為文言簡意賅,雄健勁峭。

3.詩作清峭謹嚴。

1.臨川集

2.字說

3.周官新義

蘇 洵

字明允。號老泉。世稱老蘇、蘇文公

 

眉州眉山

1.其文得力於戰國策、史記,為文古勁簡直,奇峭雄拔。

2.擅長策論,所上權書、衡論,歐公以為賈誼、劉向不能過。

1.嘉祐集

2.諡法

3.太常因革禮(與姚闢同修)

蘇 軾

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世稱大蘇

文忠

眉州眉山

1.才氣縱橫、文筆奔放,行文汪洋宏肆,詞風豪放。

2.文學全能之士,策議論辨均擅,詩詞書畫冠絕一時。

東坡全集

蘇 轍

字子由。號潁濱遺老。世稱小蘇

文定

眉州眉山

1.為文汪洋澹泊,適如其人。

2.性沉靜簡潔、資稟敦厚。

1.欒城集

2.後集

3.三集

4.道德經解

5.春秋集解

 

 

 

 

 

小問:

你認為是伯樂重要,還是千里馬重要?你希望自己是伯樂,還是千里馬?為什麼?

韓愈《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注釋】

駢:並,接連。

執策:拿起馬鞭。

 

【語譯】

  世上有伯樂這種善相馬的人,然後才有千里馬。千里馬是常有的,可是像伯樂這種人卻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馬,也只不過在奴隸的手下受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棚中,不因是良馬而受人稱道啊!能夠日行千里的馬,有的一頓要吃一石的穀子。餵馬的人,不知道牠能日行千里,而照一般馬的食量來餵牠。那這匹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飽,力氣就不夠,才能雖然很美好,可是不能顯現於外,恐怕連平常的馬都不如了,怎能要求牠日行千里呢?鞭策牠不能依照御馬的方法,餵養牠又不能盡牠的食量,牠叫了,又不知牠的意思,手拿著馬鞭,站在牠面前對別人說:「天下找不到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他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啊!

 

【簡析】

  本文用伯樂知千里馬這一故事傳說,以千里馬比喻傑出人物,以伯樂比喻善於發現人材、選拔人才、使用人才的領導者。作者是從懷才不遇的不滿情緒來寫此文,但他卻提供了一個值得注意的觀點,即人才能否發揮作用的關鍵,在於領導者的識別能力、使用方法。

  本文說理性強,語言非常生動,具有充沛的感情色彩。全篇反覆論證「天下無馬」的結論是荒謬的,而「不知馬」才是無可否認的事實。篇幅雖短小,卻轉折變化,能縱能擒,從而達到說理透澈,形式活潑,感染力強的藝術效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