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豐子愷(梧桐樹)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編

暖身一下:

下列詩詞中的植物隨季節變換而有不同面貌,請依句意填入正確的季節。

        1.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2.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3.玉樓明月長相憶,柳絲裊娜春無力……花落子規啼,綠窗殘夢迷。

        4.梅英疏淡,冰澌溶洩,東風暗換年華。

        5.新筍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

小問:

1豐子愷散文隨筆之特色最喜小中能見大,請說明並自舉一例!

2豐子愷學習過程中受哪兩位恩師影響最大?帶給他如何的影響?也請舉影響自己最深的老師分享!

【學習重點】

◎補充注釋

1.梧桐樹:梧桐樹在古典詩詞中常見形象有三:

(1)與鳳凰連結,為值得鳳凰棲息的良木,有高潔的象徵。

(2)與寂寞掛勾,特別適合營造詩人孤單聽雨的淒然形象。

(3)與秋月結合,表現秋天的蕭索。

2.認識豐子愷質樸平淡、淳厚雋永的散文風格:

豐子愷散文隨筆之特色:

(1)最喜小中能見大:取材自日常生活中常見之物事。

(2)但求弦外有餘音:每含人生哲思,充滿禪理。

(3)誠懇真摯,平易天然。

楊牧豐子愷禮讚一文中說:「豐子愷的文學創作探索局面甚為廣大,但所有的作品都指向人生社會的同情和諒解,以赤子之心固定地支持著他的想像力和認識。他思考宇宙的奧祕,生命的本質,生活的趣味,社會的心理;他在兒童的世界裡尋找哲學和美,在藝術的鼓吹裡肯定人心的光明,提升精神的力量,為中國現代社會描繪祥和和智慧的遠景。」

【題解】

◎補充注釋

3.獨具慧眼:具有特殊的眼光或見解。此處指豐子愷對於一般人習焉不察的常見梧桐樹,能仔細觀察、持續關注並尋思其中深意,有別梧桐樹在古典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呈現深刻的藝術人生哲理。

◎文體:隨筆散文  

  「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就字面意義而言,大體指:隨意隨事,自由抒發記錄下來的散文作品,其內容多半是讀書、見聞心得,隨手筆錄而成。  

  古人常以「隨筆」作為雜文的書名,如宋代 洪邁的容齋隨筆。到了明代,公安派三袁主張「獨抒性靈」,多有不拘格套的小品文。清代 袁枚有隨園隨筆;龔自珍亦有隨筆小品,皆是抒發性靈之佳作。

  五四新文學運動後,隨筆散文以周作人為先河,或用於抒情,或借事議論,或見景抒懷,取材生活化,內容繁博,有苦茶隨筆。相對而言,梁實秋則旁徵博引,輕鬆幽默中寓含諷刺,有雅舍雜文。白馬湖作家的夏丏尊則有風格恬淡的平屋雜文。  

  本課作者豐子愷的隨筆文筆簡鍊,雋永深刻,有緣緣堂隨筆及緣緣堂再筆。豐子愷曾說:「漫畫和隨筆是一對孿生姊妹,或用線條、或用文字,表現工具不同而已。」他把自己寫的散文稱為隨筆,表示不拘一格,隨意自由,語語皆發自內心,不帶半點虛假。他的隨筆實際上也可稱為「漫文」,發揚了古典散文中「語言形式的樸素自然和思想感情的誠懇真摯」的優點。

【作者】

◎補充注釋

4.夏丏尊:

(1)原名鑄,字勉旃(ㄓㄢ),別號丏尊。父親為一秀才,自幼隨父習作八股文,十五歲考取生員(俗稱秀才),十九歲時負笈東瀛,入東京宏文學院,兩年後考入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因未領到官費,只好輟學回國。回國後,投入教學與教育改革。民國十年,返回故鄉浙江上虞協助經亨頤創辦春暉中學,延攬豐子愷、朱自清、朱光潛、劉大白、葉聖陶、俞平伯等教育家、文學家、藝術家講學授課,形成「白馬湖作家群」。

(2)夏丏尊除任教國文外,並擔任舍監一職,因其頭大而圓,學生戲稱之「夏木瓜」。視學生如自己子弟,屬於「媽媽的教育」。教授國文時,提倡用生動活潑的白話文,作文要求「不准說空話,要老實寫」,反對襲用陳言濫調的古文。

(3)一生著述甚多,可分為三類:一是翻譯,如愛的教育;二是語文教材,如文心;三是小說、散文創作,集結為平屋雜文一書,其中白馬湖之冬一文膾炙人口,楊牧稱此文「樹立了白話記述文的模範」。

5.李叔同:

(1)即弘一法師,為中國藝術史上的奇才、也是近代佛教史上的律學高僧。原籍浙江平湖,清光緒六年(一八八)生於天津一巨富人家,自幼聰慧絕頂,十五歲便有「人生猶似西山月,富貴終如草上霜」的詩句廣為流傳。三十九歲出家前,倜儻風流,才華洋溢,書畫、金石、戲劇、詩詞、音樂、文學等無不擅長,為第一個傳播西方音樂者;並曾粉墨登臺,反串茶花女,開中國話劇之先河;同時首創以男性裸體模特兒進行繪畫教學。其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文化名人。

(2)出家之後,斷然放下世俗牽絆,獻身佛道修行,作苦行僧,行菩薩道,恆自一身如寄、行腳雲遊,寫經弘法,終身不廢;弘闡戒律,終生刻苦修行,甘之如飴。被尊為中興南山律宗的第十一祖,是現代著重精嚴刻苦戒行的律宗大師。

(3)曾應夏丏尊之邀於白馬湖中學短期講學,擔任音樂、圖畫課程,因其人格與學養之感召,學生對這兩科看得比國文、數學等更重。並稱之為「爸爸的教育」。

(4)李叔同所作送別,至今仍傳唱,其歌詞優美,意境深遠,歌詞如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6.源氏物語:日本女作家紫式部著,五十四帖。約西元一一四年成書,為平安時代的著名小說。主要以貴公子光源氏為中心,縷敘其與各種女性的戀愛故事。觀察細膩,文筆流利,影響深遠,可稱為日本文學的代表作。豐子愷自一九六一年起開始翻譯源氏物語,一九六五年底譯完這部巨著,但因時值文革浩劫,未能出版,直到一九八年才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共三冊(國內另有林文月所譯之版本,由洪範書局印行)。

◎生平經歷

1.兒時啟蒙  

  豐子愷乳名慈玉,父親豐鐄(字斛泉)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及第的舉人,但沒有作官,只在鄉間教私塾。豐子愷五歲時由其父啟蒙(取學名豐潤),親自教導,因而國學基礎甚佳。九歲父逝後進私塾就讀,十二歲時私塾改制為小學堂,入新制石門灣 崇德縣立第三高等小學校。豐子愷自小即對繪畫有高度興趣,自私塾時,課餘便熱愛圖畫。

2.青少年時受教於恩師  

  十七歲時改名豐仁,同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從夏丏尊、李叔同(後出家,法號弘一)學習,由於兩位先生的啟發與賞識,自此確定了他對藝術與文學的信心。其中李叔同不僅傳授他繪畫、音樂、課餘時教授日文等課程,其佛教思想對豐子愷更是影響至深;其他老師對他亦是青睞有加。十七歲時,國文教師為他取字子顗(通「愷」),此後即以字行。

3.赴日學習音樂、繪畫、日文、英文  

  豐子愷於一九二一年春赴日求學,在東京學習繪畫、音樂(小提琴)、日文、英文,十個月後金盡而還。真實情況究竟如何,我們可從豐子愷的我的苦學經驗中略窺端倪:「我在這十個月內,前五個月是上午到洋畫研究會去習畫,下午讀日本文。後五個月廢止了日本文,而每日下午到音樂研究會中去學提琴,晚上又去學英文。」此外,本次日本之行,使他接觸到日本畫家竹久夢二的作品,奠定他漫畫創作的基石。

4.與師友夏丏尊、朱光潛等人籌辦「立達學園」  

  讀師範學校的人,自是以教書為己志;但豐子愷自一師畢業後,卻無意擔任小學教員。恰巧那時吳夢非、劉質平正計劃在上海創辦一個以培育圖畫、音樂、手工教員為目的的學校,名曰「專科師範學校」,他們希望豐子愷亦能共襄盛舉,豐子愷慨然應允,成了該校的創辦人之一,並在學校中教授西洋畫等課程。一九二二年,赴日求學回國後,到浙江 上虞 白馬湖 春暉中學任教音樂、美術。春暉中學雖堅持「純正教育」的理念辦學,但仍不免受政治力的介入及學校保守勢力的掣肘,一九二五年與朋友匡互生、朱光潛、夏丏尊等人到上海成立「立達學會」,並籌辦「立達學園」。主張「愛的教育」,實現「獨立自由」的教育理想。一九二八年,立達學園因經費困難,洋畫科停辦,豐子愷遂返鄉築緣緣堂定居。

5.出版中國第一本「漫畫」――子愷漫畫  

  豐子愷在春暉中學任教時開始以毛筆作畫。在一次的校務會議中,他對各種嚴肅議案及政治問題不感興趣,反而興味盎然觀察與會的同事神情。便在會後,隨手找來毛筆與長紙條,不事雕琢畫出他的觀察。由於這些畫寥寥數筆即表現生動意味,深得當時同校任教的夏丏尊、朱自清讚賞,慢慢在校刊中發表。剛開始署名「愷」,不久改以T.K 為筆名。朱自清激賞,向豐子愷要了一幅充滿詩意的畫作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登在一九二四年的北京刊物我們的七月。當時正在上海辦文學周報的鄭振鐸十分喜愛,便於一九二五年邀請豐子愷為文學周報作畫,並題以「漫畫」之題。自此中國始有「漫畫」一詞。一九二六年出版子愷漫畫,收漫畫六十幅,為中國第一本漫畫集。朱自清喻為「帶核兒的小詩」,讚其如橄欖,耐嚼有味。

6.因弘一法師得「緣緣堂」,因戰火而辭緣緣堂  

  一九二六年,豐子愷最崇敬的恩師——弘一法師雲遊經過上海,來到豐子愷家中。豐子愷請法師為自己寓所命名。法師叫他在小方紙寫下自己喜歡而又可搭配的字,團成小紙球,撒在釋迦牟尼畫像前的供桌上,拿兩次鬮(ㄐㄧㄡ,抓鬮即抽籤),打開來都是「緣」字,於是將寓所命名為「緣緣堂」,當即請弘一法師寫了一幅橫額,裝裱後掛在寓所中,這便是緣緣堂名稱的由來。不過當時「緣緣堂」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名稱,一直到一九三三年豐子愷在故鄉石門灣老屋後面建一棟三楹樓苑,才給緣緣堂賦予具體形貌,名「緣緣堂」。豐子愷在緣緣堂生活期間,可說是他創作的豐收期,五年間完成各類作品二十餘種。著名的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即在此完成。但七七事變後,豐子愷被迫離開緣緣堂;在抗戰時,日軍的炸彈毫不留情的摧毀了他苦心經營的成果,遂有辭緣緣堂等文的誕生。

7.深信佛法,皈依弘一法師  

  一九二七年秋天,弘一法師又一次雲遊至上海。下榻豐子愷家中一個月之久。豐子愷為人處世深受弘一法師人格薰陶,如今晨夕一堂,師生共悟人生,更激勵豐子愷發願要皈依老師座下。時間選在農曆九月二十六日豐子愷三十一歲(實歲二十九)生日這一天,地點就在江灣 緣緣堂的鋼琴旁邊。弘一法師為其取法名──「嬰行」。師徒二人並未明言何以取此法名。不過豐子愷生活與創作中,皆珍重「兒童」,第二本子愷畫集也多描繪兒童生活。似可提供一些解讀的方向。

8.為報師恩,以四十六年創作護生畫集六冊  

  一九二七年弘一法師雲遊至上海小住豐子愷家中,豐子愷隨緣皈依法師,言談間即商討「護生畫」事宜。一九二九年,豐子愷為慶祝弘一法師五十歲壽辰,作「護生畫」五十幅,並由弘一法師題詩,集結成冊,是護生畫集第一集,以寓佛家「戒殺」之旨。一九四○年,法師六十歲,兩人合作續集六十幅。法師並來信提及:「朽人七十歲時,請仁者作護生畫第三集,共七十幅;八十歲時,作第四集,共八十幅;九十歲時,作第五集,共九十幅;百歲時,作第六集,共百幅。護生畫功德於此圓滿。」一九四二年,弘一法師圓寂,豐子愷以「世壽所許,定當遵囑」之宏願,為報師恩,克服一切困難,繼續創作護生畫冊,尤其是第六冊,更是在文革時期不顧政治迫害與自己的健康,毅然完成。六冊護生畫集的創作達四十六年(一九二七—一九七三),而出版前後長達五十年(一九二九—一九七九)。

9.文革期間,仍創作不輟  

  文革開始後,豐子愷備受摧殘,但仍暗中不斷寫作、繪畫、翻譯,甚至不顧病痛,堅持繪作護生畫集第六冊,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勉。晚年因政治迫害,以從事翻譯為主,有源氏物語、獵人筆記等譯作。

◎成就與理念

1.成就:

(1)豐子愷多才多藝,文學、繪畫、音樂、翻譯皆有不凡的成就。

(2)出版中國第一本漫畫集。

(3)寫作時間橫跨將近六十年(一九一四一九七二),創作橫跨散文、童話、詩與漫畫,廣受讀者喜愛。

2.理念:  

  張堂錡先生在清靜的熱鬧──白馬湖作家群論中說豐子愷:「他的畫、他的人和他的散文其實是三位一體,密不可分的。」

(1)最喜小中能見大:豐子愷的創作特點和藝術追求,可以一句他喜愛的詩句為代表:「泥龍竹馬眼前情,瑣屑平凡總不論。最喜小中能見大,還求弦外有餘音。」(中國新文學大師名作賞析(七)。臺北:海風,一九八九)

(2)流露悲天憫人的情懷:豐子愷的作品皆取材於日常生活,無論哪一方面,都充滿豐子愷悲天憫人及民胞物與的胸懷。楊牧 豐子愷禮讚中云:豐子愷的文學創作探索局面甚為廣大,但所有的作品都指向人生社會的同情和諒解,以赤子之心固定地支持著他的想像力和認識。他思考宇宙的奧祕,生命的本質,生活的趣味,社會的心理;他在兒童的世界裡尋找哲學和美,在藝術的鼓吹裡肯定人心的光明,提升精神的力量,為中國現代社會描繪祥和和智慧的遠景。

(3)融入佛教無常思想:豐子愷十七歲時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從夏丏尊、李叔同學習。其中李叔同不僅傳授他繪畫、音樂、日文等課程,其佛教思想對豐子愷更是影響至深。三十一歲時皈依弘一法師,一方面以漫畫弘揚老師的「護生」思想;另方面在文學上也多有佛教思想之探索。

◎白馬湖春暉中學及白馬湖作家

1.春暉中學:係由民國初年教育家經亨頤先生創辦。在杭州灣東岸,有一片群山環抱、風景秀麗的平原,其間碧水瀲灩的白馬湖迤邐數里。春暉中學就坐落在波光明媚的白馬湖畔。校長經亨頤治校有方,這裡名師薈萃,校舍整潔,設備精良,辦學充滿革新色彩,首開浙江男女同校之先河,實施民主管理,採取學分學制,一時譽滿全國,人稱「北有南開,南有春暉」。

2.白馬湖作家:一九三○年代,以夏丏尊、豐子愷、朱自清、朱光潛、劉大白、俞平伯等人為軸心的「白馬湖作家群」,樹立了現代美文「平淡自然」一派的審美風格。這些作家們均曾於春暉中學執教,且行文風格與意境,皆一清如白馬湖水,故有「白馬湖作家群」之稱。在現代文學史上,此一文學社團具有傳承明 清文人氣質的重大意義,也是當時西風東漸下的一股清流。

(1)豐子愷二十七歲發表的漫畫──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把白馬湖邊朋友歡聚後的心境畫下。後收錄在朱自清主編的刊物我們的七月。為豐子愷正式發表的第一幅作品。

(2)豐子愷不論在詩文書畫兼擅的文人氣質上,或是散文筆調清幽玄妙的表現方面,均允為其中風格最為凸出的代表。現代散文作家如琦君、林海音、張拓蕪、林文月等,莫不受其影響。

【課文與注釋】

◎「傳統三段式論法(開頭、正文、結尾)」及「內容時空雙線同時發展」,雙線交織,最後歸結自然與藝術皆不能被佔有之理。

第一段:開門見山法破題。寫我因隔著距離,故能觀賞鄰家梧桐樹的全貌。

◎段析:本段為三段式布局之「開頭」段。同時在「空間」這條脈絡裡,先藉鄰院院中之梧桐點出與審美者的距離關係;而在「時間」脈絡裡,則以此段結尾時「自初夏至今,……顯出了種種的容貌」一句為下文葉子的各種變化提綱。

1.唐人詩云山遠始為容:原詩與作者不詳。清袁枚隨園詩話︰「李義山詠柳云︰『堤遠意相隨』真寫柳之魂魄。與唐人『山遠始為容,江奔地欲隨』之句,皆是嘔心鏤骨而成。」

第二段:寫春盡夏初新桐初乳的情景。

◎段析:本段為三段式布局之「正文」 的第一部分「新生」。善用對比法強化描寫,讚梧桐樹之生葉技巧雖拙卻坦白大方,如同讚美兒童性情。

第三段:寫夏天梧桐樹綠葉成陰的全盛之景。

◎段析:本段為三段式布局之「正文」 的第二部分「茁壯」。本段梧桐葉更加茁長,與前段形成層遞──小樹燈化成大綠幛,剪貼圖案變成青山,氣勢壯大,綠意逼人。亦用對比法,比葉形、葉數,讚梧桐樹綠意澎湃,一如讚賞成家立業的壯年人。

6大綠幛:如:「喜幛」、「壽幛」、「祭幛」。亦稱為「幛子」。

8丁香結:

(1)此處化用唐李商隱代贈︰「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語譯:芭蕉葉尚未開展,丁香花蕾也叢生糾結,同向春風卻只能各自愁苦(如同兩人異地同心卻不得相會)。

(2)丁香的花蕾簇生莖頂,往往含苞不放,所以古人常以比喻愁思鬱結,故稱丁香結。

(3)豐子愷於本文應是用丁香結來指稱尚未開展的芭蕉葉。

9芭蕉分綠上窗紗:出自宋楊萬里初夏睡起︰「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語譯:初夏時節,梅子黃熟,連空氣中都流濺酸味,令齒牙都軟了;窗紗看來也像似被外頭的芭蕉葉染綠。晝長日永,午覺醒來,沒有什麼事是可想的,只清閒地看著兒童們撲著柳花玩。

寥、蓼、戮、僇、繆、謬

 

稀疏。

寥若晨星。

 

長大的樣子。

蓼莪。

 

一年生草本,多生於水邊。

蓼花、紅蓼。

 

殺。

殺戮。

 

辱。

自余為僇人。(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通「繚」,纏繞。

山川相繆。

 

纏。

綢繆。

 

通「謬」,錯誤。

豈有他繆巧。(文天祥正氣歌并序)

 

錯誤。

荒謬。

 

第四段:寫北風一起,梧桐葉辭枝的悽慘光景。

◎段析:本段為三段式布局之「正文」 的第三部分「衰落」。本段以曾經娶妻生子而今家破人亡的譬喻形容其悽慘,「空手」、「家破人亡的光棍」皆狀人之詞。在作者眼中,樹已非樹,而是舊友。梧桐從新葉萌生至飄落,猶如人從幼童、壯歲至終老,表面上寫樹卻藏筆寫人,作者旁觀其一生,故「無常」的感慨也就特別深。

◎二~四段(正文段)綜合段析:就時間與變化此一線來說,作者先在第一段結尾時以「自初夏至今,這幾株梧桐樹在我面前濃妝淡抹,顯出了種種的容貌」提綱,接下來的三段,分別以「 當春盡夏初,我眼看見新桐初乳的光景」、「在夏天,我又眼看見綠葉成陰的光景」、「一個月以來,我又眼看見梧桐葉落的光景」來作為各段的開頭,用整齊的跨段排比句式綰結起各段,不同季節裡的梧桐樹葉生葉落的過程遂像一場藝術展演呈現在讀者眼前。然而,這場酣暢淋漓的藝術展演,終以悲哀落幕,生命至此彷彿是一齣「無常」的劇目。

12高高山頭樹四句:原詩(參考教冊)中用落葉隨風飄零來譬喻遊子離鄉,而豐子愷引用做為葉落之後難以重回故枝的說明。

14無常:佛教用語。指剎那生起,生已即滅,生生滅滅轉變不已。大智度論卷三:「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故,有智者不應著我,我所。」佛家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處於生、滅、成、壞之中,不能恆常久住(住,停留),故稱無常。

◆將

ㄐㄧㄤ

進行、進步。

日就月將。

 

明日即將來射曹軍。(用奇謀孔明借箭)

扶持、扶助。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木蘭辭)

 

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

連詞,如果。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蘇軾赤壁賦)

那麼。

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鬧將起來。

ㄐㄧㄤˋ

高階軍官。

刺客不行,良將猶在。(蘇洵六國論)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盧綸塞下曲)

 

第五段:提出結論――自然與藝術皆不能被佔有。

◎段析:本段為三段式布局之「結尾」段,並在本段完成「時間」與「空間」兩大脈絡的交叉並陳。透過空間與距離的描寫,論及「佔有」︰樹的所有權歸鄰人所有,其景致卻歸作者享有。又藉由時間中梧桐樹景之榮枯變化,體悟「無常」,最後歸結「自然」與「藝術」皆不能被佔有之理。

2.可知自然是不能被佔有的。可知藝術也是不能被佔有的:

(1)末段呼應首段,重申梧桐樹主人雖有樹的所有權卻不能真正佔有樹──種植它們卻無從觀得全貌,來印證自然不能被佔有之理。

(2)梧桐樹葉從初乳到飄逝,宛如一場淋漓酣暢的藝術展演,作者雖觀得全貌,但當風吹葉落時,卻也不能搜得一切落葉使它們一齊變綠,起死回生,可知藝術也是不能被佔有的。

(3)問天地萬物,誰是主人?樹的主人看不到樹,可知自然不能被佔有,而只能被欣賞與參與,即如蘇軾赤壁賦所謂:「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此「造物者之無盡藏」,唯隔著適當距離又用心觀賞的人才能「共適」,而此觀賞的藝術當然也是無法獨佔的(同時,若試圖佔有,也難以維持適當的距離),而是人人皆可欣賞並以另一種精神和心靈的方式「擁有」。因此蘇軾云:「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

 

*本文對比運用

(1)首先為了強調梧桐生葉明顯可辨,為下文鋪墊,作者舉了其他樹種來做對比,雖未明優劣,但隱含讚許梧桐坦然之意。

(2)其次為了表現桐葉全盛時的高厚濃重,用葉子同樣很大的芭蕉來對比,梧桐更勝一籌。

(3)最後同是辭枝,作者認為落葉較落花更加令人悲哀。

*本文譬喻運用

  文中所用的譬喻修辭格,其取喻不僅平易近人,且富有層次。如為了表示梧桐葉隨著時間加濃加密,春盡夏初和盛夏之間,就用了不同的譬喻:

 

新桐初乳

綠葉成陰

葉型葉色

嫩黃色的小葉子

團扇大的葉片、那豬耳朵一般的東西

生長方式

一簇簇地頂在禿枝頭上

長得密密層層,望去不留一線空隙

以物喻

一堂樹燈

一個大綠幛

以畫喻

小學生的剪貼圖案

圖案畫中的一座青山

對比對象

偷換青黃或微乎其微的其他樹種

葉型雖大,數目不多的芭蕉樹

對比結果

技巧最為拙劣,態度最為坦白

綠意從低枝直掛樹頂,「梧桐分綠上窗紗」

  又如將葉子落盡之後的梧桐,比為「曾經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意即現在雖是光棍,但輝煌的歲月不是從沒有過,只是已成過往,十分傳神。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為什麼鄰家院子裡的梧桐樹,在形式上是作者所有的?

 

2.為何文中的梧桐樹都用「牠們」來指稱?

 

3.第一段用哪幾句話來引起下文並作為聯繫全文的線索?

 

4.作者對梧桐樹的生葉技巧是褒是貶?

 

5.作者用了哪些譬喻來寫梧桐葉落的光景?

 

6.作者引用「高高山頭樹」一詩是要說明什麼?

 

7.文中提及落葉較落花令人悲哀,試比較之。

 

8.作者在文中如何串連在不同季節裡看見的梧桐樹?

 

9.末段如何提出結論?

 

10.本文三次引用古人的詩詞,在文中各起什麼作用?

 

11.本文的結構如何?

 

【教學資料】

一、修辭文法小教室

譬喻

  譬喻是一種「借彼喻此」的修辭法,通常以易知說明難知,以具體形容抽象,化平淡為生動,化繁複為簡易。譬喻的構成要素有三:

1.喻體:所要說明的事物主體。

2.喻詞:連接喻體和喻依的詞語。

3.喻依:用來比方的事物。

其中只有「喻依」不可省略,是譬喻中最重要的成分。

(另一說:譬喻由「本體」、「喻詞」、「喻體」三者配合而成。「本體」是要說明的事物主體;「喻詞」是連接「本體」與「喻體」的詞語;「喻體」是用來比方的事物。)

類別

定義

舉例與說明

明喻

凡喻體、喻詞、喻依三者具備的譬喻。常用喻詞有「猶」、「若」、「如」、「似」、「像」、「好像」、「如同」、「彷彿」等。

1.那些嫩黃的小葉子一簇簇地頂在禿枝頭上,好像一堂樹燈。又好像小學生的翦貼圖案,布置均勻而帶幼稚氣。

2.但花的壽命短促,猶如嬰兒初生即死,我們雖也憐惜他,但因對他關係未久,回憶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

3.觀棋是有趣的事,如看鬥牛、鬥雞、鬥蟋蟀一般。(梁實秋下棋)

4.春天,像一篇巨製的駢儷文,而夏天,像一首絕句。(簡媜夏之絕句)

5.我心中的歉意像是水圳的水汩汩流入田裡,而過往的阡陌歲月頓時點點滴滴浮現,一如雀群突飛突落捉不定章理。(阿盛火車與稻田)

6.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隱喻

(暗喻)

凡具備喻體、喻依,而喻詞由繫詞或準繫詞如「是」、「為」、「成」、「作」、「乃」、「皆」等代替者。

1.風是幕後工作者,負責把它們推向天空,而蟬是啦啦隊,在枝頭努力叫鬧。沒有裁判。(簡媜夏之絕句)

2.在此地,在國際的雞尾酒裡,/我仍是一塊拒絕融化的冰。(余光中我之固體化)

3.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上句用「成」,為隱喻;下句用「如」,為明喻。

略喻

凡省略喻詞,只有喻體、喻依的譬喻。

1.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

2.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借喻

凡將喻體、喻詞省略,只剩下喻依的譬喻。

1.那丁香結要過好幾天才展開一張葉子來,全樹的葉子寥寥可數。→芭蕉葉尚未開展像丁香花含苞未放。

2.那輕紗般的薄翼卻已在小孩們的兩顆太陽中,留下了一季的閃爍。(簡媜夏之絕句)→明喻(那輕紗般的薄翼)、借喻(兩顆太陽)。

3.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借歲寒松柏後凋,喻亂世君子守正。省略喻體「亂世然後知君子之守正也」、喻詞「猶」。

4.缾之罄矣,維罍之恥。(詩經小雅蓼莪)→以「缾」借喻為父母,以「罍」借喻為子女。

博喻

(連比)

喻體只有一個,卻用許多喻依來形容說明的譬喻。

1.方抬起頭來,向臺下一盼。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裡頭養著兩丸黑水銀。(劉鶚明湖居聽書)

2.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烟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喻體只有一個「閑愁」,喻依有三:「一川烟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二、詩詞中的梧桐樹

1.梧桐與鳳凰

(1)詩經 大雅:「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2)杜甫 秋興八首之八:「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3)白居易 玩松竹:「棲鳳安於梧,潛魚樂於藻。」

(4)陸游 寄鄧志宏:「自慚不是梧桐樹,安得朝陽鳴鳳來?」

(5)莊子 秋水:「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6)王勃 寒梧棲鳳賦:「有鳳兮鳳兮,來何所圖?出應明主,言棲高梧。」

【歸納】鳳凰是鳥中之王,而鳳凰非梧桐不棲,因此梧桐樹是眾樹中最高貴者。民間也有「家有梧桐,引來鳳凰」之說。

教師補充:良禽擇木,良臣擇主。鳳凰可比賢才,梧桐可比聖君。

2.雨中梧桐

(1)李清照 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2)溫庭筠 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

(3)賀鑄 鷓鴣天:「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歸納】梧桐樹高葉大,雨打嘩然有聲,特別適合營造詩人孤單聽雨的淒然形象,所以時常與寂寞掛勾。

3.月下梧桐

(1)李煜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2)蘇軾 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歸納】梧桐葉大,故「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而冷月亦為秋之重要意象,因此兩者時常結合來表現蕭索。

五、名人與居所、書齋名

人名

居所、書齋名

人名

居所、書齋名

杜甫

浣花草堂

蒲松齡

聊齋

白居易

廬山草堂

劉鶚

抱殘守缺齋

劉禹錫

陋室

梁啓超

飲冰室

蘇軾

雪堂

豐子愷

緣緣堂、小楊柳屋

沈括

夢溪園

梁實秋

雅舍

歸有光

項脊軒

 

 

6W分析討論(建議操作時間:50分鐘)

 

 

提問

答案

背景資料

Who人物

1. 本文按順敘法記錄梧桐樹葉初乳、成陰、葉落三個階段,表面寫樹卻藏筆寫人。請問作者暗藏什麼人生階段?

兒童

When時間

2. 作者寫作當下是什麼季節?證據在哪?

冬天幾天牠們空手站在我的窗前」。

Where地點

3. 作者在哪裡觀察鄰家院子的梧桐樹?

在寓居的小樓窗前。

分析理解

What何事

4. 作者用了什麼譬喻來寫梧桐葉落的光景?

1.

Why為什麼

5. 為什麼作者認為落葉比落花更令人悲哀,甚至梧桐樹的落葉更是令人感傷?

 

How如何

6. 作者如何提出「自然與藝術是無法被佔有」的結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