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現代詩選()

暖身一下:

寫作脈絡×課文重組

(A)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B)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C)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D)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E)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F)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G)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1.     上列選項,哪些是描述黃昏情景?哪些是描述夜晚情景?
黃昏:
夜晚:

2.     上列選項,哪些是描寫天空?哪些是描寫河岸?哪些是描寫河底?
天空:
河岸:
河底:

3.     請將上列選項,依情意順序排列出來:「我別康橋(依依不捨)→我看康橋(陶醉)→我想是康橋化身(眷戀)→我憶康橋昔日美夢(歡愉)→我憶康橋曾經狂放(暢適)→我別康橋的氛圍(落寞)→我瀟灑別康橋(淡然卻又不捨)」。
答:

4.     請依上題的排列,說明時間、空間的轉換。
時間:
空間:

 

文學風格×挖空、畫線、找韻腳

1.     詞藻美:填入挖空的10個詞。

2.     色彩美:請畫出有色彩運用的地方。

3.     韻律美:請就各行詩句,找出該行韻腳,並唸唸看。

(A)揉碎 (B)豔影 (C)油油的 (D)金柳 (E)斑斕 (F)青荇 (G)沉澱 (H)夏蟲 (I)蕩漾 (J)招搖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  ),/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  ),/在我的心頭(  )。

軟泥上的(  ),/(  )在水底(  );/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在浮藻間,/(  )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  )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一、再別康橋                                                                                 徐志摩

小問:

1徐志摩生命中有哪三段重要感情?你對這位詩人的感情有何看法?

2你認為康橋為何會成為徐志摩永遠的「精神依戀之鄉」?你的「精神依戀之鄉」又在何處?

 

【題解】

◎寫作背景

康橋又譯劍橋,是英國 倫敦北邊的一個都市,劍橋大學的所在地。徐志摩曾三度遊歷康橋,對康橋的人、事、物有特殊的情感,曾分別為文紀念。

第一次:康橋再會罷(民國十一年,新詩)。徐志摩於民國十年春,經劍橋大學 王家學院校務委員狄更生(G. L. Dickinson)介紹,入劍橋大學做特別生,翌年八月,告別劍橋大學,束裝返國,計在劍橋約一年半。這時期是徐志摩最快樂也最痛苦的時期:快樂的是劍橋所帶給他的至善至美至真的生命經驗;痛苦的是熱戀林徽音而堅持與夫人張幼儀離婚所承受的無比壓力。這二種既相成又相反的情緒在二十六、七歲的徐志摩心裡起落激盪,無疑將成為徐志摩一生中最不可磨滅的片段,劍橋也就無可取代的成為徐志摩人格與性靈至誠的完整象徵。離別前,作康橋再會罷一詩。  

第二次:我所知道的康橋(民國十五年一月,散文)。民國十四年,情感上心儀的林徽音偕夫婿赴美留學去了,他和友人王賡的新婚妻子(陸小曼)互有好感,鬧得滿城風雨,為躲避非議選擇出國散心。其時次子德生因病歿於柏林,深感愧疚的他陪伴張幼儀遊歷巴黎、威尼斯、佛羅倫斯等。四月八日~十一日徐志摩單獨去倫敦,再訪康橋,我所知道的康橋寫於此時。

第三次:再別康橋。民國十七年,詩人和陸小曼新婚二年,由於無法忍受自己追求的浪漫之愛幾近幻滅,他公開的理由是看望國外老友,本質上是借暫時離開「促妻反省」、「促妻上進」,環球之旅歷經日本、美國,來到英國拜訪羅素,順道到康橋尋找昔日朋友。因事先未聯繫好,朋友們都不在,康橋的景物依舊,而徐志摩已非當年可以耽溺於純美的浪漫青年。過去在此生活的景象,一幕幕浮現,詩人因此感到無限惆悵、落寞。這樣的感受,直到詩人搭船歸國途中,才將它書寫成詩。

 

◎徐志摩再訪康橋的心情

民國十五年十月(農曆九月九日),徐志摩帶著新婚妻子陸小曼離開北京回鄉,返家未久,徐申如因為看不慣媳婦的作風,偕妻子赴北京和張幼儀母子團聚,經濟上也不再支援新婚夫妻。不久陸小曼得了肺病,後來身體雖慢慢恢復,卻又染上吸食鴉片的習慣。賃居上海期間,開銷龐大,已非徐志摩教授收入或副刊主編所能負荷,能歌善舞的陸小曼又喜於交際應酬,尤其熱衷演戲和捧戲子,徐志摩為了投「妻」所好,當陸小曼受邀登臺客串時,徐志摩也湊個角色為她配戲。婦唱夫隨,儘管博得滿堂喝采,但徐志摩內心深處卻日趨厭倦。民國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徐志摩寫下了這樣苦澀的文字:「我想在冬至節獨自到一個偏僻的教堂去聽幾折聖誕的和歌,但我卻穿上了臃腫的戲袍登上臺去客串不自在的腐戲。我想在霜濃月淡的冬夜獨自寫幾行從性靈暖處來的詩句,但我卻跟著人們到塗蠟的舞廳去豔羨仕女們發金光的鞋襪。」十一月中給前妻的信中也提及:「爸爸來,知道你們都好,尤其是歡進步得快,欣慰得很。你們那一小家,雖是新組織,聽來倒是熱鬧而且有精神,我們避難人聽了十分羨慕。你的信收到,萬分感謝你。幼儀,媽在你那裡各事都舒適,比在家裡還好些,真的,年內還不如晉京的好,一則路上不便,二則回來還不免時時提心吊膽,我們不瞞你說,早想回京,只是走不動,沒有辦法,我們在上海的生活是無可說的,第一是曼同母親行後就病,直到今天還不見好,我也悶得慌,破客棧裡閒守著,還有什麼生活可言。……阿歡的字真有進步,他的自治力尤其可驚,我老子自愧不如也!……」自己百分之百信仰的理想之愛之美的背後,盡是充斥著無盡的煩惱與尷尬,志摩的環球之旅如同第二次訪歐,帶著逃避現實的心情。

 

◎康橋介紹

康橋,英文Cambridge,就是康河之橋(又譯作「劍橋」)。康橋,與牛津一樣,是座令人神往的傳統大學城。

一二○九年被當做康橋大學的開端,那一年,一些師生從牛津分裂出來,在康橋開始了學園生活。康橋的第一所學院是彼得豪斯(Peterhouse),建立於一二八○年,目前擁有三十一個學院,散布於康河兩岸及康橋市區。幾百年來,康橋以其優異的教育品質著稱於世,英才薈萃,人才輩出。自然科學的成就尤其突出,牛頓、達爾文這樣開創科學新紀元的科學大師,以及六十餘位諾貝爾獎得主都曾在康橋留下了足跡。社會科學方面也培養出一批棟樑之才。哲學家培根(名言「知識就是力量」),經濟學家凱恩斯等都曾負笈康橋,終成泰斗。該校的彌爾頓、拜倫、丁尼生等人更是詩國的桂冠和驕子。英國歷來有七名首相也是畢業自康橋的高材生。印度總理尼赫魯、英國王儲查爾斯也曾在這裡就讀。牛津、康橋的畢業生遍及政界、商界和學術界。有人說,牛津、康橋統治著英國,看來確有幾分道理。

【作者】

◎生平經歷

徐志摩,浙江 海寧 硤(音ㄒㄧㄚˊ)石鎮人,父親徐申如為當地富商,家中獨生子。

徐志摩早年對政經學門極感興趣,如其曾就讀北洋大學法預科、北京大學法本科政治學門;赴美留學,則在哥倫比亞大學 經濟系修碩士,後赴英國,從羅素未果,亦先入倫敦政經學院,從政治學者拉斯基(Harold Laski),欲攻博士學位。徐志摩一生志業的改變,除其本性之浪漫因素外,實與林徽音、狄更生、劍橋有密切關係,而狄更生尤為重要關鍵。狄更生介紹他結識畫家兼藝術評論家傅來義(Roger Fry),並促成其轉學劍橋;在體認真正的劍橋生活及景色後,徐志摩浪漫的文學稟賦及詩人氣質徹底被激發。從此徐志摩成為一個真正的詩人,並以生命的力與熱,推動中國新文學發展,樹立新文學史上浪漫美與抒情美的典範。

徐志摩為人誠懇、熱情、天真,人緣極佳,識者往往結為至交,狄更生、傅來義不論外,羅素、泰戈爾均如此;雖與張幼儀離婚,但與張氏兄君勱自始即同莫逆;林徽音雖與梁啟超長子梁思成早有婚約,而任公愛重徐志摩之心則未稍改易;文學史上廣受愛賞懷念之詩家,殆僅徐志摩一人而已。

◎理念與成就

徐志摩等民初新月派詩人,都有中國古典學問的根柢,也都有留學經驗,得到西洋文學的滋養,融合古典詩與西洋詩的型式,以「求美」為新詩的標準,歸結出「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所以講求押韻及節奏,詩之結構整齊,詩人情感豐富,辭采優美,是徐志摩詩的特色,也是新月詩人的共通特色。

在新詩的萌芽階段,胡適提倡創作新詩的準則為:(A)打破五言與七言格式 (B)打破平仄 (C)廢除押韻,因為一味揚棄近體詩的平仄、對仗、形式、聲律,以致詩味大打折扣。此時的詩人,講求吸收西洋詩的格律美,倡導格律詩,可視為對萌芽期的反動。

新詩的茁壯期除了新月派的格律說還有反格律的象徵派;之後紀弦組「現代詩社」主張「橫的移植」,把西洋現代文學理論直接移植過來,革除已腐舊的舊有詩論,強調「新詩乃是橫的移植,而非縱的繼承」;覃子豪、余光中之「藍星詩社」則主張「縱的繼承」:詩應以自己固有的傳統為主,至此新詩發展已到成熟階段。

◎生平軼事

1.元配張幼儀

徐志摩元配,為歷史學家張君勱(ㄇㄞˋ)之妹。在兄長作主下,一九一五年方十六的她即嫁給素未謀面的徐志摩,婚後育有一子。一九一八年徐隻身赴美留學,一九二一年張赴歐追隨徐氏,但徐氏當時心繫林徽音,迫其離婚,主張「以自由償還自由」。離婚後仍以「寄女」身分持續照顧徐家父母及長子積鍇(ㄎㄞˇ),並與前夫發展出友好關係。在徐志摩為避開感情上的紛擾,二度赴歐時,時在德國正遭遇幼子彼得急病夭折之慟的張幼儀情感上也需要支持和寬慰,兩人遂結伴同遊義 法等國。張氏後為傑出職業婦女,曾任上海女子銀行副總裁,並在上海 東吳大學教授德文、創辦雲裳服裝公司,五十歲時再婚,後卒於美國。其生平可見姪孫女張邦梅 小腳與西服一書,另徐志摩之愛情故事,王蕙玲女士曾改編為電視劇「人間四月天」,轟動一時。

2.靈魂伴侶林徽音

才女林徽音十六歲即隨父親林長民赴倫敦生活,因而結識徐志摩,充滿藝術細胞的林徽音讓徐志摩傾心不已,加速了與張幼儀婚姻的瓦解,但是林有著母親因父親納妾而不快樂的家庭背景,自己亦有與梁啟超愛子梁思成的婚約,決定放棄和徐志摩這段無望的愛情。徐志摩的名詩偶然相傳是在情歸陸小曼之後寫給林徽音的,而林徽音亦有匿名詩仍然、那一晚二詩回應給徐志摩,另有小說窘,似在釐清有關二人之間的傳言。一九三一年徐志摩為參加林徽音的建築學講座,搭乘飛機由南京飛往北平(現北京),不幸意外墜機身亡。林徽音作悼志摩一文以表哀思。梁思成親赴濟南失事現場協助善後時,帶了一個夫妻倆連夜趕製的花圈,放在徐志摩遺體前,梁思成還撿回一塊飛機殘骸的木條以誌哀思。

3.梁啟超罵婚

歷經感情波折的徐志摩與陸小曼在一九二六年刻意挑了八月十四日(農曆七月七日),傳統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舉行訂婚婚禮,並於同年十月三日(農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辰)舉行婚禮,雖不辦酒宴,只有茶點,但邀學界泰斗梁啟超證婚,新派領袖胡適擔任介紹人。當初曾收受徐父一千大洋為拜師贄禮的梁啟超,完全不顧新人面子,以嚴師口吻教訓了他們一番:「我來是為了講幾句不中聽的話,好讓社會上知道這樣的惡例不足取法,更不值得鼓勵。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以至於學無所成,做學問不成,做人更是失敗,你離婚再娶就是用情不專的證明!陸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過來人,我希望從今以後你能恪遵婦道,檢討自己的個性和行為,離婚再婚都是你們性格的過失所造成的,希望你們不要一錯再錯自誤誤人,不要以自私自利作為行事的準則,不要以荒唐和享樂作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當作是兒戲,以為高興可以結,不高興可以離,讓父母汗顏,讓朋友不齒,讓社會看笑話,讓……(被打斷)」

徐志摩:「恩師,請為學生和高堂留點面子!」

梁啟超想到背後還有雙方的父母,才收住火氣。

4.與羅素陰錯陽差

羅素為二十世紀初葉英國理性主義大師。一次世界大戰時,因其主張和平,反對戰爭,加上他離婚,被視為離經叛道,不為英國主流社會接受,被迫離開康橋大學。而徐志摩放棄美國 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飄洋過海到康橋,想親炙大師風采,卻陰錯陽差,羅素當時已到中國講學。

5.徐志摩全集的編印

陸小曼在徐志摩死後,與徐志摩的學生趙家璧苦心蒐集徐志摩的詩、文、日記等,希望能為他出版全集,但始終好事多磨,最後書雖編成,但直到陸小曼病逝都未能出版,這大概是陸小曼一生最大的遺憾。至於全集難產的原因,可參見趙家璧 徐志摩和志摩全集一文。另外,梁實秋在談徐志摩一文中也曾說到:「聽說,志摩有一堆文字在林徽音手裡,又有一大堆在另外一位手裡,兩方面都拒不肯交出,因此全集的事延擱下來。我不知道這傳說是否正確。總之,志摩全集沒有印出來,凡是他的朋友都有一份責任。」

【課文與注釋】

第一段:點出離別之主題。

段析:首尾兩節,迴環往復,前呼後應,開頭以「輕輕的我走了」展開,末節以「悄悄的我走了」作為呼應。本節完全圍繞在「作別」的題旨,「走了」、「招手」、「作別」在在顯示對離開的不捨,連續三度「輕輕的」,正是「舉重若輕」,詩人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不願驚動他心愛的母校,不願打破她的寧靜與和諧,只想悄悄地與康橋作依依惜別,詩人的感情溫柔細膩,詩歌節奏輕緩、徐舒,為全詩定下了感情基調。以「西天的雲彩」代表「康橋」,除了音韻上的考量、返國航程中所見實景,主要是「雲彩」的美感、自由自在的象徵意涵,在在凸顯此刻的離別,不是僅止於揮別一個「地方」,而是和一個美好的、憧憬的生存型態告別,詩中還有「彩虹似的夢」,本句也是伏筆式的安排。

 

第二段:寫康河岸邊的柳樹在夕陽下倒映河中,將柳樹比喻成「新娘」,表現了詩人極度迷戀的感情。

段析:夕陽的餘暉將河邊的楊柳塗抹上一層金黃色,微風過處,楊柳在風中擺動著那婀娜的身姿,在清澈的河水中留下美麗的倒影。作者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像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是一句直接抒發作者心中情感的詩句,能強烈感受到作者對康橋的喜愛之情,又能在眼前浮現出上文描繪的畫面。

1.柳:柳樹的形象是中國古典送別詩中的典型意象,因為「柳」與「留」諧音,人們常常用它們來寄託依依惜別的深情,名句有「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 雨霖鈴)、「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 渭城曲)、「晚風拂柳笛聲殘」(李叔同 送別)等。

將柳樹比成新娘,古詩中也早已有之,如「翠柳將斜陽,偏照晚妝鮮」(陰鏗 侯司空宅詠妓)。

◆蕩、盪、宕

ㄉㄤˋ

搖動、擺動。

激(     )。

放縱不受拘束。

延(     )。

清除、洗除、使殆盡。

掃(     )。

ㄉㄤˋ

搖動、擺動。

放(     )。

ㄉㄤˋ

拖延、延遲。

(     )漾。

 

第三段:描寫康河中青荇搖動之貌,表現作者願沉浸在溫柔撩人的康河之中。

◎段析:延續上一節的多情眼眸,不堪豔影的蕩漾、青荇的招搖,甘心在康河的柔波中,化做隨波擺動的水草。作者選擇直接傾訴心聲,既有強烈的抒情性又有豐富的意境美。

第四段:描寫榆樹潭水及由此引發的聯想。

◎段析::虹與夢,奇異的意象,寫出了潭水的靜美,表達了詩人對拜倫的仰慕與追懷。這裡融情入景,營造出難以言傳的優美意境。

2.那榆蔭下的一潭:是指拜倫潭,此潭原是築壩堤將河水攔起來而形成的水塘,後因著名浪漫派詩人拜倫在劍橋學習時經常在此游泳而得名。那裡榆蔭蔽日,非常清涼,詩人留學期間常去那裡讀書、乘涼、遐思。劍橋的拜倫潭區域遍植各種植物,詩人為什麼單單選取了潭邊的榆樹?拜倫有詩在哈勞墓園的榆樹下(Lines Written beneath an Elm in the Churchyard of Harrow),拜倫的幼女去世就安葬於此墓園,拜倫早年常來這裡,並且常常坐在榆樹下。如果是這樣的話,詩中的「榆蔭」意象就有了哀傷之意。

3.彩虹:「彩虹」是人生理想的代名詞。徐志摩極為推崇並努力向其學習的著名詩人華茲華斯在我的心蹦蹦直跳一詩中,曾就彩虹這一特殊意象直抒胸臆,「每當我看見天穹中一條彩虹在閃耀,/我的心兒就蹦蹦直跳。/初生時是這樣,/長成人也這樣,/老了也該這樣,/否則,我不如死掉。/孩子是成人的父親,/我祝願我生命的旅程/都貫穿了自然的虔誠。」

一九二○年深秋,正在劍橋學習的徐志摩結識了才女林徽音,對詩歌的熱愛使他們在異國他鄉相戀了。康河的點點漣漪,曾見證他們美麗的愛情。這裡有詩人彩虹般的夢想,關於詩歌,更關於愛情。

◆榆、渝、踰、逾、瑜、揄、愉、覦

ˊ

植物名。

榆樹。

ˊ

 

始終不渝。

ˊ

 

踰矩。

ˊ

 

逾期。

ˊ

 

瑕不掩瑜。

ˊ

揶揄。

ˊ

快樂、高興。

愉悅。

ˊ

 

覬覦。

第五段:回憶追求理想的過程,以及曾經有過的美好時光。

◎段析:緊承上節詩意,對「夢」加以引申,向詩意縱深處開掘。這裡的「夢」,是對過去留學生活的真實寫照,暗含了對逝去的康橋生活的無限留戀之情。

‰漫溯:「溯」國語讀為ㄙㄨˋ。但其實南方官話(江、浙、廣東等地語音)都發ㄕㄨㄛˋ音。徐志摩以鄉音讀,當即此音。且新月派實為格律派,此詩每節都有韻,而「漫溯」與「放歌」是韻腳,故當讀為ㄕㄨㄛˋ。康熙字典「溯」字條下:「又色角切,音朔。」

溯、塑、槊、搠、朔

ㄙㄨˋ

 

溯溪而上。

ㄙㄨˋ

陶冶、培養。

塑造。

ㄕㄨㄛˋ

武器名,一種長矛。

橫槊賦詩。

ㄕㄨㄛˋ

 

搠倒在地。

ㄕㄨㄛˋ

 

朔日。

 

朔風。

◆斕、闌、瀾、欄、攔、爛、藺、躪

ㄌㄢˊ

 

斑斕。

ㄌㄢˊ

門前的遮欄。

門闌。

 

闌珊。

 

夜闌人靜。

ㄌㄢˊ

大波浪。

觀水有術,必觀其瀾。(孟子盡心上)

ㄌㄢˊ

竹木做成的遮攔物。

欄杆。

ㄌㄢˊ

阻擋。

阻攔。

ㄌㄢˋ

光明、顯著。

燦爛。

 

姓。

藺相如。

ㄌㄧㄣˋ

 

蹂躪。

 

第六段:回到現實,美好的一切已然逝去,如今只留靜默與離別。

◎段析:詩人的思路急轉,把讀者從夢境拉回現實,別情縷縷,離緒重重,現在哪有心思歌唱呢?詩情達到高潮,但這個高潮卻以情緒的低落和抑鬱作為標誌。唯其如此,才足以訴說詩人對康橋的離情。

 

第七段:呼應首段「告別」 之主題, 以「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表達對逝去的美好生活作瀟灑的告別。

◎段析:本節與首節呼應,作者再度以「悄悄的」註解別離的姿態,淡化衝擊的強度。詩中詞語重複,深刻切合詩中所欲表現的情感,成功營造輕悄的節奏感,讓讀者彷彿親眼見到詩人輕輕的走來,又悄悄的離去,頗有飄逸絕俗之感。視相逢為偶然,別離無須感傷,為全詩注入一種灑脫與豁達。

◎結語:在內容上,全篇都在表達詩人對美好事物的眷戀,轉為灑脫揮別的優美情懷。詩一開始便點出詩人飄逸灑脫的心境,接著對康橋景物細節的描繪,可看出詩人當時在康橋留學時所寄予的夢想,和優雅的歡樂時光。如今再訪故地,卻已物是人非,空留詩人獨自的身影,在河岸徘徊,即使因斑斕的星輝令人想放聲歌唱,也因離別在即轉為靜思默想。最後呼應了前面的心境,詩人揮一揮衣袖,對逝去的美好生活,作了瀟灑的道別。這首詩表達的是一種微波輕煙似的淡淡的離情別緒,各個時期的讀者對它都有強烈的共鳴,認為它給人帶來了巨大的審美享受。原因在於它以美妙的藝術形式表達了人類共有的感情,即對逝去的美好往事,人們總是充滿懷念。

◎賞析

1.詩眼:別。

2.特色:全詩七節,每節四行,偶數句押韻,每節轉韻,單數句或跨節押韻(一、二、七節,二、三節)或自行押韻(四、六節)。每行大體三音步,句子高低交錯排列,整齊又起伏有致,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每節一、三行字數相仿,著重客觀寫景,二、四行字數相仿,著重主觀抒情,節奏均勻,頗具整齊與格律之美――這正是新月派的特色。

3.韻腳:雙數句:來 / 彩 娘 / 漾 搖 / 草 虹 / 夢 溯 / 歌 簫 / 橋 來 / 彩。

單數句:手 / / 袖(跨節) 影 / 荇(跨節) 潭 / 間 歌 / 默。

4.時間:由黃昏(西天的雲彩、夕陽中的新娘、天上虹)至夜晚(星輝斑斕、今晚的康橋)。

5.空間:由天空(西天的雲彩)至河岸(河畔的金柳),由下游(康河的柔波)至上游(榆蔭下的一潭),再由河岸(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回至天空(星輝斑斕)。

【課文問與答】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再別康橋一詩描寫了康橋的哪些景色?

 

2.承上題,徐志摩藉這些景色分別抒發了何種情懷?

 

3.再別康橋一詩多處運用了象徵手法,請指出下列詩句所象徵的意涵分別為何?

1.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2.輕輕的我走了、悄悄的我走了。

3.作別西天的雲彩、不帶走一片雲彩。

 

4.再別康橋一詩第一節中連用三個「輕輕的」,又在最後一節連用兩個「悄悄的」,這樣的寫法讀來並無累贅拖沓之感,請分析其原因何在?

 

5.試分析再別康橋一詩首末兩節在全篇中之作用。

 

6.新月派詩作的音步觀念承自英詩,且以漢語一字一音節的方式呈現。再別康橋為典型新月派之作品,請以朗誦方式,清楚呈現此詩之格律。

 

7.承上題,請分析再別康橋一詩之格律。

 

8.徐志摩的詩歌創作風格為何?

 

 

 

 

 

 

 

 

 

 

 

 

 

 

二、十四行之十六                       馮至

小問:

1尼采提出:「存在就是要製造差別、存在就是把生命力表現出來!」,請說說你的想法!

2歌德名言:「哪裡有意志存在,哪裡就會有出路」、「誰若遊戲人生,他就一世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永遠是一個奴隸。」、「你若要為你的意義而歡喜,就必須給這個世界以意義。」、「我們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導遊者,沒有導遊者,一切都會停止。目標會喪失,力量也會化為烏有。」,你喜歡哪句?為什麼?

 

【題解】

◎寫作背景

馮至的十四行二十七首寫於一九四一到一九四二年,當時他住在昆明附近的一座山裡,每星期要進城兩次,十五里的路程,獨自走去走回,一個人在山徑上、田埂間,不免看得多,想得豐富。有一個冬天的下午,望著幾架銀色的飛機在天空飛翔,想著古人的鵬鳥夢,隨著腳步的節奏,他就信口說出一首有韻的詩,回家寫在紙上,正巧是一首變體的十四行,這是後來二十七首中的第八首――一個舊日的夢想。

 

◎十四行介紹

源於義大利民間的一種抒情短詩,文藝復興初期盛行於整個歐洲,名字來自法語的sonnet 和義大利語的sonetto,五四時代曾譯為「商籟」。其結構十分嚴謹,分為上下兩部分,上段為八行,下段為六行,每行十一個音節,韻腳排列: ABBAABBACDCDED。從十三世紀演變到現在,原有的韻牌和結構,已有所變動,詩人未必嚴格遵守。

民國時期開始有詩人寫作中文的十四行詩,如聞一多的收回、馮至的原野的小路。收回前半八行,分為兩節,每節四行,後半則一節六行;韻式是ABABCDCDEFEFGG,形式上和英國的十四行詩相似。

 

【作者】

◎補充注釋

1.尼采:十九世紀的德國哲學家、詩人,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他那詩意濃郁、思想深邃、文筆犀利的哲學著作,也是獨具一格、富有寓意和隱喻的哲理散文詩。作品充滿先知式的訓示和反傳統的叛逆性,有極大的魅力,影響了世界文壇上許多作家、藝術家的人生觀和他們的創作。

尼采生活的十九世紀充滿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就單單普魯士(即後來的德國)便經歷了普奧戰爭、普法戰爭,戰爭造成許多生命在瞬間死去,讓人覺得生命卑賤、渺小。最後就是科學及機械文明所造就的工業社會,使人也像機械一般在重複單純的動作,每天的生活都是制式化的呈現,人類原本應有的生命力蕩然無存。現代社會的生活及意識型態造成「個人的消解」,尼采想要建立起新的價值觀體系(Transvaluation),要人重視存在的意義。提出:「存在就是要製造差別、存在就是把生命力表現出來!」因此被視為是「存在主義」的一大宗師。

2.歌德:德國大文豪,浪漫主義的開啟者。一七四九年出生在德國 梅因河畔法蘭克福,家境優渥,但無論其天賦與境遇多優越,能使他經歷許多困境、不斷完成許多傑作的卻是他無比堅毅、努力與真誠的生活方式,崇尚自然與和諧的精神,重視人的創造性和生產活動。歌德所有的作品都流露其一生的足跡與智慧,所揭示的人類形象至今仍可指引我們脫離人生枯竭的方向,為人類灌注智慧的泉源。曠世巨作浮士德是二十四歲時起稿,直至八十二歲才完成的詩劇,被譽為德國文學最崇高之作,是德意志精神,更是全人類精神的不朽表現。

歌德名言:

「哪裡有意志存在,哪裡就會有出路」、「誰若遊戲人生,他就一世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永遠是一個奴隸。」、「你若要為你的意義而歡喜,就必須給這個世界以意義。」、「我們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導遊者,沒有導遊者,一切都會停止。目標會喪失,力量也會化為烏有。」

3.里爾克: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是二十世紀傑出的奧地利 德語詩人。婚後因生計困難,妻子克拉拉以藝術創作自求發展,里爾克前往巴黎擔任羅丹祕書,夫妻處於分居狀態。里爾克近身觀察、體會羅丹勤奮不懈的創作精神、心無旁騖的孤獨心靈修養倫理,學習到視覺印象對詩意象塑造的重要性,以及透過「事物」探究世界內在真實的意義,里爾克在形象之書的序詩(Eingang)裡,歌詠:

無比緩慢地你升起一株黑色的樹木/且置於天空:細長、孤獨/而世界就此完成。

他常以樹木比喻人的成長,是無比緩慢的過程,一棵樹木能夠存在於天空中,在廣闊的背景映襯下,當然顯得「細長、孤獨」,可是世界卻是賴此完成,足證孤獨不是無所作為的,反而是有大作為的成就。馮至 十四行之十六第三節有關生長和松樹的說法,可與此對照。重要詩集有致奧菲斯的十四行詩、杜英諾悲歌,代表作為豹。除詩外,他也創作小說,並勤於書信的來往。

◎生平經歷

1.出生至中學時期

一九○五年九月十七日馮至出生於河北省涿縣,原名馮承植,字君培(也作均培),降生時,家已破產。一九一六年在繼母堅持下前往北京讀書。他順利考入北京 京師公立第四中學(北京四中前身),前三年寄住繼母堂弟朱受豫家中,擅長國畫的舅父,給了馮至不少繪畫知識。

其時馮至也在學校大量閱讀傳播新文化提倡新文學的報刊雜誌,如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國、晨報副刊等。對新詩發生興趣,練習寫新詩。一九二○年寒假開始後,馮至還和同班同學在新文化運動的感召下,透過自籌經費和向師長募捐,創辦青年旬刊,發表新詩和其他習作。雖因經費無著,僅出四期便停刊,卻在馮至心裡播下了以辦刊物為樂事的種子。

2.大學時期

一九二一到一九二七年馮至在北大就學,先是預科,後是德文系本科,除了接觸德語及德語文學知識,國文系教師也給他思想上許多啟迪,尤其是魯迅,「他講課時,態度冷靜而又充滿熱情,語言樸素而又娓娓動聽,無論是評論歷史,或是分析社會,都能入木三分,他的言論是當時在旁的地方難以聽到的」(馮至 魯迅與沉鐘社),加上主要由北大師生撰稿的刊物語絲、現代評論、猛進相繼問世,不少文章提倡改革,批評社會和國民性,可以說教室內外,議論紛呈,構成了他思想的雛形,培育了他作人的態度和作文的風格。

在此同時,馮至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創辦文藝刊物沉鐘,頗受魯迅和一些教授的讚賞支持,文學之路可說於此起步。

3.負笈德國

一九二九年冬,馮至考取河北省公費留學。隔年九月從北京出發,經哈爾濱、莫斯科、柏林,於月底到達海德貝格(即海德堡,馮至堅持應譯為海德貝格)。他是經德國友人的建議,來到這所德國最古老的大學後,他主修德語文學,兼及美術史和哲學。聽知名教授宮多爾夫講授浪漫派文學,讀名詩人里爾克的詩和書信,排遣了海外空虛的心靈。

一九三一年宮多爾夫猝逝課室,馮至決定離開海德貝格,八月至柏林,並在柏林大學,開始研究歌德時代的文學。隔年女友姚可崑來德,在柏林大學附設的德語班學習德語,後又雙雙返回海德貝格完成學業。

旅歐期間,奧地利 象徵派詩人里爾克豐富的哲思與情感,給他思想帶來重大的衝擊,他曾痛下決心,從生活費裡擠出四十馬克購買了六卷本的里爾克全集,專心研讀。寫給好友廢名(馮文炳)的信中說:「他的詩真是人間的精品──沒有一行一字是隨便寫出的。我在他的著作面前本應慚愧。」

4.抗戰避居雲南時期

一九三九至一九四六年隨著戰事逼緊,遷居大後方的馮至由同濟大學轉任西南聯合大學 外文系 德語教授。這七年間他的創作和研究都處於比較旺盛的時期,代表作有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歷史小說伍子胥均發表於此時,及學術論文、雜文等。

回顧過往,馮至自認一生中最懷念;生活最苦、回想起來最甜;常常生病、病後更健康;書很缺乏、讀書更認真;又教書、又寫作、又忙於油鹽柴米,而不感到矛盾的日子,就是抗戰時期在昆明的日子。

歷盡千辛萬苦到達昆明的過程讓他對杜甫由隴入蜀有更具體的體會;戰亂時代讓他對隨身帶的「陸游詩」感受殊深;昆明人的熱情好客、頗有古風,使異鄉人倍覺溫暖;其餘如為避空襲移居林場茅屋的特有「清福」,與青年學生密切接觸往來經驗,在在豐富了詩人的精神,深化了詩人的思維。在「責任」的驅使下,寫成了傳世的十四行集,山水中的風景和人物也不斷閃著微光,使他生長,使他忍耐,度過最艱難的歲月,最難忘的時光。

◎寫作理念與成就

根據馮至十四行集一九四九年重新出版時的序言,他採十四行體,並無把這一形式移植到中國的用意,只是此一形式恰恰宜於表現他所要表現的事物。它沒有限制住詩人活動的思想,而是詩人將其思想接過來,做了適當的安排,也沒有嚴格遵守這種詩體的傳統格律,係利用十四行結構上的特點保持語調的自然,把時代、生命、自然的界限拆除通融,達到生命與藝術、體驗與哲思的沉醉式觀照。

馮至此一系列作品同時也拓深了詩歌的意義層次,朱自清認為其中有「耐人沉思的理,和情景融成一片的理。」魯迅曾譽之為「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張錯則如此評論:「溶情於理,入理於情,四十年代詩人群中以獨特形式而臻達如此高度抒情者,無出其右。」

◎生平軼事

1.兩個名字 一個負責

馮至說,他有兩個名字,一個是父親按照家譜排列輩分起的,叫馮承植。一個是他自己起的,是馮至(取莊子 逍遙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之意)。馮承植名下所做的事如職業、名位以及與「非我族類」的人們的周旋,他不負責任;他只為在馮至名下做的事如愛情、友情以及寫的文章等負責。他自以為這是他的處世之道,有時還為此沾沾自喜。(姚可崑馮至與我)

2.專注學業 愛情自制

一九三○年,已有穩定教職及新詩詩壇地位的馮至為圓德國留學夢,告別尚在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讀書的女友姚可崑,兩年後姚可崑完成了學業,攢夠旅費,才到柏林與馮至團聚,住在馮至住所的附近。他們中午一起用餐,然後各回各的寓所。對此馮至由愉悅生出一種恐懼,恐懼熱戀中沉湎於卿卿我我,會失掉自己,任意拋擲自己,影響學業的進取。為了事業的發展,他始終嚴格要求自己,遲至返國途中,他們才在巴黎走入結婚禮堂。

3.夫妻恩愛 兩女複姓

馮至育有兩女馮姚平、馮姚明,除分別紀念出生地北平、昆明,還有標示父母的「複姓」,馮至戲稱這是:父母平權、男女平等。他和同為教授的夫人姚可崑恩愛逾一甲子,是學界美談。

 

【課文與注釋】

第一段:以空間的高度,點化人和自然的合一。

◎段析:第一節視野開闊,面對自然大化,音韻舒放。

 

第二段:以時間的長度,註解人和自然的流轉遷化。

 

第三段:由生命的本質看個體和自然生命之間的交流互感。

◎段析:第二、三節,詩人道出對真實生命的體驗,二者間相互印證。人生路上,風起雲湧、山迴水繞,哪能不前後關聯,彼此牽扯?生於斯、長於斯;憂也好、愁也罷,終究讓經過、看過的松樹、濃霧都化為人生經驗的一部分。

第四段:歸納生命轉化遞嬗的本質,人與自然化而為一。

◎段析:本節扣回第一節,反思生命自身,有一種旋律迴旋之美。人生故事及經驗流散在走過的每一個角落。那些角落、場所,便收容了我們的精神,存在的痕跡。人化為物,物化為人,生命與生命之間互相呼應,生命與生命之間也融化為一。

◎後二節一再使用類疊的修辭手法,暗示我們,人生故事及經驗流散在走過的每一個角落。那些角落、場所,便收容了我們的精神,存在的痕跡。

◎賞析

1.主旨:個體和自然俱是生命之樹的枝葉,個體之間息息相關,人與自然、自然萬物之間也相互流通,過去和現在、現在和未來無一不傳遞交流。

2.詩眼:化。(這首詩中的「化」字, 重複出現凡六次,而毫無遲滯呆板之感。不管是「化身為」、「化成」,揭示了物與我相互融通的可能。詩人用感官直覺理解這一切,直有與天地並生、與萬物一體的自然觀。形諸文字時,又能節制情感,凸顯哲思。)

3.押韻: ABABABABCDDCBB

4.韻腳:顛///徑 連///命 愁//霧 流//命。(「ㄢㄥㄢㄥ、ㄢㄥㄢㄥ、ㄡㄨㄨ、ㄡㄥㄥ」。其中夾雜了許多鼻音,讓看似曠達的生命情懷多了些抑鬱憂傷。)

5.運用大量的類疊,產生迴旋反覆的節奏,前二節奇偶句採平仄韻腳交錯,後二節先平後仄,製造音韻的鏗鏘與和諧。

◆徑、逕、脛、涇

ㄐㄧㄥˋ

 

蹊徑、羊腸小徑。

比喻達到目的的方法或過程。

捷徑、門徑、途徑。

通過圓心,以圓周為界的直線。

直徑、半徑。

 

徑行辦理、言畢徑去。

ㄐㄧㄥˋ

 

遠上寒山石逕斜,白雲生處有人家。(杜牧山行)

 

逕至、逕寄。

ㄐㄧㄥˋ

從膝蓋到腳跟的部分,俗稱為「小腿」。

不脛而走(                  )。

ㄐㄧㄥ

水名。

涇 渭分明(                )。

 

【課文問與答】指題解,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何謂現代主義詩歌?

 

2.何謂十四行詩?

 

3.我們的生長與憂愁和山上的松樹、城上的濃霧有何關係?

 

4.馮至十四行之十六中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係是?

 

5.十四行之十六的詩眼是哪一字?為什麼?

 

6.馮至十四行之十六的押韻句式為何?

 

 

 

 

【教學資料】

一、修辭文法小教室

類疊

  同一個字、詞、語、句,或接連、或間隔,重複地使用著,用以加強語氣,使講話行文具有節奏感的修辭法,稱為類疊。

類別

定義

舉例與說明

疊字

同一字詞連續使用

1.也有性急的人,下棋如賽跑,劈劈拍拍,草草了事,這仍就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一貫作風。(梁實秋下棋)

2.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飲馬長城窟行)

3.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溫庭筠夢江南)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鄭風子衿)

類字

同一字詞間隔使用

1.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2.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3.化成面前的廣漠的平原,/化成平原上交錯的蹊徑。

4.哪條路,哪道水,沒有關連,/哪陣風,哪片雲,沒有呼應。

5.我們隨著風吹,隨著水流,/化成平原上交錯的蹊徑,/化成蹊徑上行人的生命。

6.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韓愈師說)

7.聖益聖,愚益愚。(韓愈師說)

8.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韓愈師說)

9.作亭者誰?山之僧智僊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歐陽脩醉翁亭記)

10.關心石上的苔痕,關心敗草裡的鮮花,關心這水流的緩急,關心水草的滋長,關心天上的雲霞,關心新來的鳥語。(徐志摩 我所知道的康橋)

11.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詩經小雅蓼莪)

疊句

同一語句連續使用

1.撫著熱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車,要抽車!」(梁實秋下棋)→疊字、疊句

2.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朱自清春)

3.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辛棄疾醜奴兒)

類句

同一語句間隔使用

1.在歸途中,我翻來覆去的想;回到屋裡呆在桌前,翻來覆去的想,睡到床上還是翻來覆去的想。(陳之藩 圖畫式的與邏輯式的)

2.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詩經小雅蓼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