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與小康)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編
暖身一下:
1請說說「禮貌」的意義?你認為「禮貌」重要嗎?為什麼?你喜歡有禮的人嗎?你是有禮的孩子嗎?「禮」會不會對你造成「約束性」?你願意被「約束」嗎?
2個人的「自由」與「約束」你如何看待?「個人自由」與「社會約束」要如何平衡?說說你對今日台灣這幾件事的看法 1 成年禮 2婚禮 3喪禮 4交通狀況。
3你認為能以「禮」治國嗎?說說看!
4看完以下三則小文你有何看法?
(一)不食嗟來食
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j。有餓者蒙袂輯屨k,貿貿然l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m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n,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o!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注釋:
j食:拿飯給人吃。
k蒙袂:用衣袖蒙著臉。輯屨:身體困乏邁不開步子的樣子。(拖著鞋子走路)
l貿貿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樣子。
m嗟:帶有輕蔑意味的呼喚聲。
n從:跟著、接著。謝:表示歉意。
o微:不應當。與:表示感歎的語氣詞。
語譯:
齊國出現了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供路過饑餓的人來吃。有個饑餓的人用袖子蒙著臉,無力地拖著腳步,莽撞地走來。黔敖左手端著吃食,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揚眉抬眼看著他,說:「我就是不願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終於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後說:「恐怕不該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後,則可以去吃。」
(二)苛政猛於虎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j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k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l死于虎,吾夫又死於焉,今吾子又死於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焉m,苛政猛於虎也!」
注釋:
j式:同「軾」,車前的橫木,供乘車時手扶用。
k壹:的確,確實。
l舅:丈夫的父親。
m小子:長輩對晚輩的稱呼。識:ㄓˋ,同「志」,記住。
語譯:
孔子路過泰山旁邊,見到一個婦女在墳墓前哭得很傷心。孔子用手扶著車軾側耳聽。他讓子路前去詢問說:「聽您的哭聲,真像是一再遇上憂傷的事。」婦女於是說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兒子又死於虎口。」孔子說:「那您為什麼不離開這裡呢?」婦女回答說:「這裡沒有苛政。」孔子對子路說:「你要好好記住,苛政比老虎還要兇猛啊!」
(三)曾子易簀
曾子寢疾j,病k,樂正子春坐於床下l。曾元、曾申坐於足m,童子隅坐而執燭n。童子曰:「華而睆o。大夫之簀與p?」子春曰:「止!」曾子聞之。瞿然曰q:「呼!」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r。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s,不可以變11,幸12而至於旦,請敬易之。」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13,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14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15而斃焉,斯已矣16。」舉17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18。
注釋:
j寢疾:病倒,臥病。
k病:病情嚴重。
l樂正子春:曾子的學生。
m曾元、曾申:曾子的兒子。
n隅:牆角。
o睆:光澤。
p簀:席子。與:表示疑問的語氣詞。
q瞿然:驚懼的樣子。
r斯:這。季孫:季孫氏,魯國的大夫。
s革:ㄐㄧˊ,危急。
11變:意思是移動。
12幸:希望。
13爾:你。彼:他。這裡指童子。
14細人:小人。
15得正:合於正禮。
16已:意思是可以。
17舉:起,抬起。
18反:同「返」。沒:同「歿」,死去。
語譯:
曾子病倒在床上,病情嚴重。樂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腳旁,童僕坐在牆角,手拿燭火。童僕說:「席子花紋華麗光潔,是大夫用的席子吧?」樂正子春說:「住口!」曾子聽到了,突然驚醒過來說:「啊!」童僕又說:「席子花紋華麗光潔,是大夫用的席子吧?」曾子說:「是的,這是季孫送給我的,我沒有力氣換掉它。元啊,扶我起來,把席子換掉。」曾元說:「您老人家的病已很危急了,不能移動,希望能等到天亮,再讓我來換掉。」曾子說:「你愛我不如那童僕,君子愛人是用德行,小人愛人是姑息遷就。我現在還要求什麼呢?我只盼望死得合於正禮罷了。」於是大家扶起曾子,換了席子,再把他扶回到床上,還沒有放安穩,曾子就去世了。
◎ 小問
1請簡述「儀禮」內容。禮記與儀禮又有何關係?
2「禮記」此書是由孔門弟子及後學所作有關禮的單篇文章,請問孔門弟子及後學只是學習者,為何會註解這些文章?有何特殊用途?(給那個階層學習?為何?)
3漢代為何有古今文論戰?誰終止了這個差異?如何終止?有何影響?
【題解】
《禮記》概述
正名 |
因附於《儀禮》後,故稱為《禮記》: 所謂《禮記》,原是「禮之記」的意思;「禮」指《儀禮》,為漢代《禮經》,「記」乃是對經文的解釋、說明及補充。《禮記》孔穎達《正義》云:「或錄舊禮之義,或錄變禮所由,或兼記體履,或雜序得失,故編而錄之,以為記也。」 |
性質 |
《禮經》(即《儀禮》)的註解: 《儀禮》偏重士階層生活儀節與行為規範的記載,對禮儀的儀式和程序並未加以說明,且禮制繁雜萬分,因而孔門後學乃為文闡釋其相應道理。因此,《禮記》在性質上是《禮經》的註解,即解釋說明《儀禮》經書的文章選集。 |
作者/ 編者 |
本為孔門弟子及後學所記,非一時一人所作。 【註】《漢書•藝文志‧六藝略》注:「七十子後學所記。」 至漢代始匯為一編:《儀禮》在漢代被尊為「禮經」,西漢中期禮學家戴德、戴聖在學官中講授《儀禮》,為輔助教學,乃從這些單篇文章中各自編選成書,「記」始由散篇正式成為專書。 【註】原一百一十三篇。戴德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其侄戴聖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 後代所稱之《禮記》皆指《小戴禮記》,計四十九篇,乃西漢戴聖編訂成書:東漢以後,《大戴禮記》逐漸沒落,《小戴禮記》則大為盛行,即今本《禮記》,已收入十三經。 【註】戴聖,字次君。西漢梁國(治在今江蘇碭山東)人。曾向后蒼學儀禮,漢宣帝時立為禮經博士,講學於石渠閣,官至九江太守。 |
內容 |
《禮記》的內容主要以先秦的禮制、禮儀解釋說明《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的問答,記述修身做人的準則。 專記某項儀節,體裁和《儀禮》相近,如〈投壺〉。 專門闡述《儀禮》各篇意義。分別解釋《儀禮》中的〈士冠禮〉、〈昏禮〉、〈鄉飲酒禮〉、〈鄉射禮〉。 雜記喪服喪事,如〈檀弓〉、〈曾子問〉、〈喪服小記〉等。 記述各種禮制,如〈王制〉、〈禮器〉等。 記日常生活禮節與守則,如〈曲禮〉、〈內則〉、〈少儀〉等。 記孔子言論,如〈仲尼燕居〉、〈孔子閒居〉、〈哀公問〉等。 記述授時頒政,如〈月令〉。 記述王子養成教育,如〈文王世子〉。 闡述儒家思想的,如〈禮運〉、〈學記〉、〈樂記〉、〈經解〉、〈大學〉、〈中庸〉。 |
重要篇章 |
〈大學〉:論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哲學,為儒家最高政治思想。 〈中庸〉:論述儒家的道德準則和思想方法。 【註】〈大學〉、〈中庸〉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 〈禮運〉:提出以禮治為中心的國家政治制度理想。 〈學記〉:是儒家教育經驗的總結和理論概括,是體系完整的教育學專著。 〈樂記〉:論述音樂的起源和作用及其和「禮」的結合。 |
價值 |
《禮記》堪稱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不僅是儒家禮治教育與人格教育的重要典籍,也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獻。 |
注疏 |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 【註】唐代作《五經正義》,《禮記》採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此後《禮記》取代《儀禮》,成為「禮經」,影響至為深遠。 |
【作者】
◎補充注釋
1.「記」始由散篇正式成為專書:孔門弟子及後學所作有關禮的單篇文章,漢書藝文志泛稱之為「記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後學所記也。」所謂「記百三十一篇」,並不是說這是一部一百三十一篇編輯完整的著作,而是說這種闡釋禮的零散文章,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禮記」原是獨立散篇的形態,直到二戴在學官中講授儀禮,各自編選禮記之後,禮記才由散篇而正式成為專書。
2.鄭玄:字康成,東漢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人。自幼聰穎過人,八九歲時能計算乘除,十三歲攻讀五經、天文等,遂有「神童」之稱。及至二十一歲,已博覽群書,精通曆法、數學。鄭玄一心向學,不辭勞苦遍訪名儒,孜孜求道,後因覺「山東無足問者」,又聞馬融之名,乃千里迢迢西入關中,拜馬融為師。此時鄭玄三十三歲,馬融為當代經學大師,生徒眾多,能登堂直接聽馬融講學者不過五十餘人,稱為高業弟子,其餘均由高業弟子轉而授業,鄭玄在馬融門下,三年未曾得見馬融,然仍晝夜苦讀,未嘗怠倦。後馬融集合諸生研求圖緯,聞鄭玄精於算數,破格召見,大受賞識,爾後盡得馬融之學。鄭玄辭歸時,馬融對門人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鄭玄今日離開,我的學問得以東傳了。)
鄭玄回鄉後,躬耕事親,遍注群經,教授生徒,從學者達千餘人,成為漢代集經學之大成者。西漢時,今文經學盛行,五經博士全是今文學家,直至西漢末年,古文經學才逐漸興起。鄭玄長於古文經,兼采今文經學之長,融古、今經學於一爐,泯除了今、古文之爭,形成新的經學派「鄭學」,其所注之經書有周易、毛詩、尚書、儀禮、禮記、周禮、論語、孝經、乾象曆等,范曄後漢書評曰:「鄭玄囊括大典,網羅眾家,刪裁繁蕪,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可知鄭玄注解群經,對後世經學的發展影響深遠。
3.周禮:三禮之中,周禮居首。周禮原名周官,內容乃記古代官制,成書時代約在戰國,西漢末劉歆始改其名為周禮。周禮者,顧名思義,應指周代官制,然其內容實未能與周代實際官制相合,故可視之為理想中的官制。全書共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官,記載政治制度和國家禮儀。冬官一篇,在漢時已亡佚,乃以考工記補之。周禮乃中國第一部職官治事的政典,雖當時並未實行,而後世政治制度,頗受其影響,隋、唐之世,設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乃受周禮六官影響而來。
4.注:解釋或說明的文字稱「注」。古有傳、注、疏、箋、章句、正義、集解等注釋經籍的說法,彼此作用雖同,解法卻略有不同,分述如下:
(1)傳:傳述、解釋經文及闡明經義。
(2)注:注釋、疏通經文中難解的字句。
(3)疏:依據一家之說,逐字逐句逐章講解經文。
(4)箋:引申、補充或訂正前人的傳或注。
(5)章句:除了釋詞外,還解釋句、段、篇、章的大意。
(6)正義:每經只取一家注解為宗,傳注解釋時以「疏不破注」的原則,不雜他家之說以為標準。
(7)集解:跟「正義」相反。薈萃眾說,不主一家之言,指正不妥的解釋,用意是透過博採諸家之長而自成一書。
5 今古文經問題:(產生乃因秦的焚書)
(1).武帝設五經博士皆為今文家,古代經書被發現後,劉歆乃力爭古文博士。
(2).東漢鄭玄注群經兼用今古文之說,西晉王肅亦通今古文之說,今古始合而為一。
|
說明 |
代表 |
今文經 |
用漢代隸書所寫 |
齊、魯、韓三家詩、儀禮、禮記、公羊傳、穀梁傳等 |
古文經 |
用先秦古字(蝌蚪文)所寫 |
毛詩、周禮、左傳等 |
*三禮之比較
周禮、儀禮、禮記合稱三禮,三禮名稱至東漢鄭玄作注始確立,均為十三經之一。
書名 |
作者 |
內容 |
注疏 |
附錄 |
禮記 |
孔門弟子及其後學 |
1.本為闡釋儀禮的「記」,乃儀禮篇末札記,其後獨立成篇。 2.內容或言哲理,或論政治制度,或記禮樂器物,或述生活儀節,為儒家禮學的叢書。 3.原一百三十一篇。西漢戴德取八十五篇,是為大戴禮記;其侄戴聖取四十九篇,是為小戴禮記,即今本禮記,已收入十三經。 |
東漢鄭玄注 唐孔穎達正義 |
1.漢以後所稱之禮記,均指戴聖所編之小戴禮記。 2.唐孔穎達作五經正義時,以禮記為「禮經」。 3.宋朱熹取其中大學、中庸兩篇與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 |
儀禮 |
古文家以為周公所作;今文家以為孔子定本 |
1.原名士禮,又名古禮經。 2.凡十七篇,內容以古代禮儀為主,其中又以關於士者為多。 |
東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
為漢代的禮經。 |
周禮 |
相傳為周公所作 |
1.記載古代理想的官制,內容分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 2.冬官在漢代已佚,以考工記補之。 |
東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
原名周官,西漢劉歆改稱周禮。 |
【課文與注釋】
第一段:述孔子為魯國祭禮不完備而感歎。
- 段析:述孔子因見魯國蜡祭徒具儀式,而興發感慨,子游不知所以,故向孔子發問。
- 小問:蜡祭的對象是何?
- 小問:下文中文王、武王的治國之道是何?
1仲尼: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魯(今山東曲阜)人。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中央凹下而四周隆起),故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丘生而叔梁紇死,葬於防山。」
蜡祭:古代歲末祭祀名。禮記禮運鄭玄注云:「蜡……祭名,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蜡,秦曰蠟。」周曆每年十二月,天子舉行大蜡,祭祀八神,以合聚萬物神靈,祭饗酬謝之。蜡祭是歲末年終時對天地萬物之神的答謝大典,同時也為來年祈求風調雨順,所以蜡祭的對象都是和農業生產關係密切的天地神祇:一為先嗇(神農),祭祀農業始祖神農氏。二為司嗇(后稷),感謝后稷提供人類豐富的衣食。三為農(田畯),祭古時司農之官,感謝他督促和辛勞照護農事。四為郵、表、畷,是田間的郵亭、田舍、道路諸神。五為貓、虎,答謝他們吃野鼠、野豬,保護了莊稼禾苗。六為坊(堤防),七為水庸(水溝),均是水利設施相關的神祇。八為昆蟲,祈謝他一年來使農作物免於蟲害。因此,舉凡有功於農事者,均為蜡祭祭饗的對象。
子貢觀於蜡,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樂也。」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澤,非爾所知也。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禮記雜記下)(語譯:子貢參觀蜡祭之後,孔子問:「賜覺得快樂嗎?」子貢回答說:「全國的人都像發瘋似的,我不明瞭他們的快樂。」孔子說:「他們辛苦了一整年,才由於君王的恩澤得到這一天的歡樂,這道理不是你所能理解的。如果人民的生活一直像拉緊的弓弦而不能放鬆一下,就算是文王、武王也辦不到;但是如果一直鬆弛而不拉緊,文王、武王也都不願去做。讓人民有時像弓一樣緊繃,有時放鬆,這才是文王、武王的治國之道。」)
【解說】孔子認為老百姓忙碌了一整年,正好可利用歲末的蜡祭,感謝萬物諸神這一年來的保佑與幫助,並藉歌舞宴飲放鬆一下身心,此即文武先王「一張一弛」的治國之道,即以寬嚴交互運用的方法施政,使人民於鬆緊之間能調劑好身心,生活得以取得平衡。
第二段:述大同之治的情況。
◎段析:孔子假借五帝、三代以立言,闡述大同之治的目標在於「天下為公」,並從政治、社會、經濟三方面細述,呈現祥和而美好的理想境界。
◎ 小問:子曰:吾十又五而志於學,三十「 」,四十「 」,五十「 」,六十「 」,
七十「 」。
課文補注
- 故人不「獨」親其親:( )
1.壯有所用:壯者,古人以三十曰壯。禮記曲禮:「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壯有所用」意謂每一個壯年人都能為社會奉獻其才力及能力。
10天下為公:孔穎達疏:「天下為公,謂天子位也。為公,謂揖讓而授聖德,不私傳子孫。」意指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亦即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
修辭
- 丘未之逮也:倒裝/原句為「 」。
-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轉品(名→動)。
-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排比。
-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錯綜(抽換詞面: 、 )。
文意
-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意近「推己及人」。
-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指人人各得其所。「老有所終」意近孔子「老者安之」;「幼有所長」意近孔子「少者懷之」。
-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物盡其用,與人共享。
-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人盡其才,以服務為目的。
◆與
形 |
音 |
義 |
例 |
與 |
ㄩˋ |
參與。 |
仲尼與於蜡賓。 |
|
而風何與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
||
ㄩˇ |
|
選賢與能。 |
|
親近、交好。 |
失其所與,不知。(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
||
|
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
||
等待。 |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陽貨) |
||
給予。 |
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錢公輔義田記) |
||
同類。 |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西銘) |
||
ㄩˊ |
通「歟」,語氣詞。 |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
◆矜
形 |
音 |
義 |
例 |
矜 |
ㄍㄨㄢ |
|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
|
莊重自持。 |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
|
愛惜。 |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李密陳情表) |
||
憐憫。 |
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李密陳情表) |
||
自誇、自負。 |
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史記游俠列傳) |
第三段:述小康之治的情況。
◎段析:三代小康之治,已由「天下為公」轉為「天下為家」,人人各存私心,政治上,建立世襲,充實軍防;社會上,以禮義為綱紀,建立倫常、制度;經濟上,貨力為己。六君子乃三代之選,注重禮治,示民常法,以維持社會的安康。
課文補注
- 今大道「既」隱:已經。
- 「以」正君臣:( )
- 故謀「用是」作:( )
- 故謀用是「作」:( )
- 而兵「由此」起:( )
- 而兵由此「起」:( )
- 六君子:指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等六人,即「三代之英」。君子,此指在位者。
- 以著「其」義:( )
- 示民「有」常:( )
修辭
- 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排比。
- 大人世及以為禮:倒裝/原句為「 」。
- 城郭溝池以為固:倒裝/原句為「以城郭溝池為固」。
- 禮義以為紀:倒裝/原句為「以禮義為紀」。
- 以(之)正君臣,以(之)篤父子,以(之)睦兄弟,以(之)和夫婦,以(之)設制度,以(之)立田里,以(之)賢勇知,以(之)功為己:排比、省略。省略「之」,指( )
- 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錯綜(抽換詞面: 、 ; 、 )。
- 以(之)著其義,以(之)考其信,(以禮)著有過:省略。之,指禮,以下同。
- 刑仁講讓:句中對。
文意
- 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以禮為治。
- 刑仁講讓,示民有常:以仁德、禮讓昭示人民常法。
-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民黜不依禮者。
2.貨力為己:開發資源,發揮才能,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考量。
【課文問與答】(一指搭配課文第一段,綜指跨段落)
段落 |
題目 |
參考答案 |
一 |
1.孔子何以喟然「歎魯」? |
|
二 |
2.孔子嚮往哪一時代的政治社會環境? |
|
二 |
3.請說明大同世界的精神內涵與政治狀況。 |
|
二 |
4.請說明「天下為公」的意義。 |
|
二 |
5.請簡述大同世界的情況。 |
|
三 |
6.請簡述小康之治的情況。 |
|
三 |
7.大同與小康中,哪些領導者是以禮施政的優秀人物? |
|
三 |
8.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等六君子如何以禮行政? |
|
三 |
9.小康社會中,何以能維持社會的綱紀? |
|
三 |
10.依大同與小康文中所述,若執政者不能用禮義來施政,下場將會如何? |
|
綜 |
11.請說明「大同世界」和「小康社會」的倫理觀念。 |
|
綜 |
12.何以大同世界能做到「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小康社會卻是「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
|
綜 |
13.現今臺灣的社會福利制度中,哪一方面的精神與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相近? |
|
14 讀此文後,請問現今台灣可歸類為大同還是小康世界,請說明理由!你認為這世界有可能成為大同世界嗎?說說你的想法˙˙˙如何做?
【教學資料】
一、修辭文法小教室
(一)倒裝
語文中特意顛倒複詞詞素、句子成分、或複句的通常次序,而語法型態或關係卻未改變的,稱為倒裝。
舉例與說明:
1.丘未之逮也。→原句為「 」。
2.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原句為「 ,以城郭溝池為固,以禮義為紀」。
3.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司馬光訓儉示康)→「人莫之非」原句為「 」。
4.道士問:「何術以求?」(蒲松齡勞山道士)→「何術以求」原句為「 」。
5.流著,溫馴的水波;流著,纏綿的恩怨。(徐志摩巴黎鱗爪)→順序當作「溫馴的水波流著」,「纏綿的恩怨流著」,為謂語的倒裝。
6.「雷峰夕照」的真景我見過,並不見佳,我認為。(魯迅論雷峰塔的倒掉)→順序當作「我見過『雷峰夕照』的真景。」「我認為( )並不見佳。」為賓語的倒裝。
7.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悅。(林徽音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一句愛的贊頌)→順序當作「你新鮮,像雪化後那片鵝黃; 」,為斷語的倒裝。
8.瓶,玉立,亭亭然,一女子之姿。(羊令野瓶之疲倦)→順序當作「瓶亭亭然玉立,(如)一女子之姿」,為狀語倒裝。
9.我喜歡在庭園裡看清晨的露珠,青草上的、花瓣上的、綠葉間的。(方瑀鄉居散記)→順序當作「我喜歡在庭園裡看青草上的、花瓣上的、綠葉間的,清晨的露珠」,為定語的倒裝。
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不己知」為「不知己」的倒裝。
11.向人嬌杏花,撲人衣柳花,迎人笑桃花。(馬致遠慶東原)→順序當作「 ,柳花撲人衣,桃花迎人笑」。
(二)推測語氣―其、其諸、殆、豈、蓋
說明 |
例句 (請將粗體字句翻譯) |
其 |
1.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韓愈師說) 2.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3.世有以術使民而無道揆者,其如狙公乎!(劉基郁離子狙公) 4.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5.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 6.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 |
其諸 |
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歟?(論語學而) |
殆 |
1.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歸有光項脊軒志) 2.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梁惠王上) |
豈 |
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曾鞏墨池記) |
蓋 |
1.楠之始生,已具全體,歲久則堅,終不加大,蓋與竹笋同理。(郁永河北投硫穴記) 2.蓋周廣百畝間,實一大沸鑊。(郁永河北投硫穴記) 3.故不隨俗靡者蓋鮮矣!(司馬光訓儉示康) 4.玉之言,蓋有諷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5.仲尼之歎,蓋歎魯也。 |
二、大同與小康之比較 (請填空格)
類別 |
大同世界 |
小康之治 |
時代 |
五帝之時 |
三代之英 |
政治 |
1.天下為公。 2.選賢與能。 3.講信修睦。 |
1. 2.大人世及以為禮。 3. |
社會 |
1. 2.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3.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4. |
1.各親其親,各子其子。 2.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 |
經濟 |
1.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2.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
|
治安 |
1.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 2.外戶而不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