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蒲松齡(勞山道士)

暖身一下:

王汾濱言:其鄉有養八哥者,教以語言,甚狎習,出遊必與之俱,相將數年矣。一日,將過絳州,去家尚遠,而資斧已罄。其人愁苦無策。鳥云:「何不售我?送我王邸,當得善價,不愁歸路無貲也。」其人云:「我安忍!」鳥言:「不妨。主人得價疾行,待我城西二十里大樹下。」其人從之。攜至城,相問答,觀者漸眾。有中貴見之,聞諸王。王召入,欲買之。其人曰:「小人相依為命,不願賣。」王問鳥:「汝願住否?」答言:「願住。」王喜。鳥又言:「給價十金,勿多予。」王益喜,立畀十金。其人故作懊恨狀而出。王與鳥語,應對便捷。呼肉啖之。食已,鳥曰:「臣要浴。」王命金盆貯水,開籠令浴。浴已,飛簷間,梳翎抖羽,尚與王喋喋不休。頃之,羽燥,翩躚而起。操晉聲曰:「臣去呀!」顧盼已失所在。王及內侍,仰面咨嗟,急覓其人,則已渺矣。後有往秦中者,見其人攜鳥在西安市上。(蒲松齡聊齋誌異鴝鵒)(103學測) ㄅㄧˋ:交給。

*注釋:

鴝鵒:音ㄑㄩˊˋ,俗名八哥。

‚狎習:親近熟習。

ƒ相將:相隨、相伴。

„資斧:旅費。

…貲:音ㄗ,通「資」,錢財。

†安忍:怎忍心。

‡中貴:朝中貴人。

ˆ翩躚:音ㄆㄧㄢ ㄒㄧㄢ,形容飛舞或行動輕快的樣子。

   1.關於本篇故事內容,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八哥的主人因缺旅費,打算出售八哥 (B)八哥擬另謀棲身之處,設局誆騙主人 (C)八哥與主人合謀,利用賣身詐取錢財 (D)八哥與主人得手後,在西安故技重施。

   2.下列關於故事的解釋,錯誤的選項是: (A)主人將八哥「攜至城,相問答」,係為製造奇觀引人注意 (B)八哥對王言「給價十金,勿多予」,有助於取得王的信任 (C)主人「故作懊恨狀」,目的是為了讓八哥相信他萬分不捨 (D)八哥「尚與王喋喋不休」,係為讓王疏於防備,以便逃走。

 

小問:

1蒲松齡為何會創作「聊齋誌異」此書?他想反映什麼?

【題解】

◎寫作背景

  蒲松齡生逢明末清初改朝換代之際,現實社會黑暗,時局動盪不安,再加上自己官場失意,一生窮愁潦倒,親嚐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對於官府的催租討稅、酷吏的殘暴勒索、豪紳的橫行霸道,以及小民的哀怨無助等,感觸特別深刻,滿腹鬱憤之情,欲吐為快。然而,當時清廷大興文字獄以牽制文人,一字之差、一語之失,就可能惹來滿門抄斬之禍,豈能隨意發洩不滿,道盡胸中憤懣?於是蒲松齡心生妙計,假託鬼狐,用以揭露現實、諷刺社會,寄託自己對現實人生的憤慨,如此,不僅可以恣意塑造人物,也不用擔心招來禍害。然不能暢所欲言直批現實,只能託言鬼狐,蒲松齡仍有些感慨,於聊齋自誌便言:「浮白(暢快飲酒)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

◎聊齋誌異簡介

作者

蒲松齡。

時代

清初。

性質

志怪小說。

文體

文言短篇小說,類似唐代傳奇。

題材來源

一是親身見聞,二是友人寄贈,三是改寫前人著作。故蒲松齡孫子蒲立德在聊齋誌異跋言:「耳目所覩記,里巷所流傳,同人之籍錄,又隨筆撰次,而為此書。」

寫作動機

聊齋誌異是蒲松齡畢生心血之作,蒲松齡自二十餘歲,便開始聚材構思聊齋誌異,康熙十八年,四十歲左右完成初稿,其寫作動機:

1.個人喜好:聊齋自誌云:「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聞則命筆,遂以成編。」(語譯:我的才氣不如干寶,但喜愛搜集神鬼故事;我的性情類似蘇軾在黃州時,喜歡聽人講鬼怪傳說。有所聽聞就筆記下來,於是編集成冊。)

2.寄託孤憤:自誌云:「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語譯:聊齋誌異是積少成多,妄想接續幽冥錄的記載;我喝著酒寫作,只寫出像韓非孤憤一樣的書,以寄託憤慨之情,實在非常可悲啊!)

內容

1.聊齋誌異有四百九十餘篇作品,所記多仙狐鬼魅故事,內容約可分為三類,一是花妖、狐魅、仙人、精怪的故事,二是奇人異行,三是罕見的自然現象或事件。

2.由文體視之,約有二百多篇作品,篇幅較長,敘事婉轉,屬於「用傳奇法,而以志怪」的傳奇體小說;另有大約一半的作品,沿襲六朝以來志怪小說的傳統,篇幅短小,情節單純,屬於雜記怪異之事的筆記小說。

3.聊齋誌異看似荒誕無稽,卻深刻反映現實,針砭社會,寄託蒲松齡對現實人生的孤憤與對美好世界的追求,其警戒奉勸的內容有三:

(1)抨擊官府劣行,如皇帝以鬥蟋蟀為樂,竟逼得農家孩子投井自殺(促織);宰相倚仗權勢,「荼毒人民,奴隸官府」(續黃粱);縣令上任百日,即誅殺五十八名百姓(潞令);典史接受小偷賄賂,逼民女懸樑自盡(梅女)等。

(2)揭露鄉紳殘民,如小謝寫陶生作詩譏諷鄉紳,鄉紳買通官吏,迫使陶生下獄;崔猛寫巨紳之子看上李申妻子後,引誘李申賭博,再強拉李妻抵債;商三官寫商父酒醉嘲笑豪紳,豪紳將其打死,商氏兄弟告訴不許等。

(3)批判科舉弊端,如司文郎、考弊司、王子安、何仙、三生等作品,或嘲諷試官有眼無珠,或揭露學官敲詐勒索,或描寫知識分子在功名引誘下,癡迷呆傻的可悲可笑情態。

藝術成就

1.多樣化:聊齋誌異書中,在體裁上,除了小說外,還有隨筆、寓言、童話、掌故等。在風格上,絕大多數是想像豐富奇特,故事變幻莫測,境界神異迷人。內容方面觸及廣泛,寫神寫仙,寫狐寫鬼,寫人寫動物,而赤字、地震則記天文地理現象,跳神記地方風俗等,內容可說包羅萬象。

2.精鍊化:「文章簡短」是聊齋誌異的特點,最短數十字,一般一、二千字,而聊齋誌異文章能如此簡潔,主要是:人物集中、情節精簡、採取白描手法等原因。聊齋故事多半圍繞一件事單線發展,較少有主線、副線、暗線等多線發展的情形,從而展現起伏跌宕的情節。在白描技法上,聊齋總是開門見山交代完主角姓名、籍貫後,就進入故事;刻劃人物也總是選擇主要的典型細節描寫,凡是無關的風景、心理都從簡省略。

3.人物生動:聊齋誌異多以「人物」為中心來鋪設故事情節,依據人物的思想、性格特點,架構出故事的脈絡,把人物刻劃和故事情節結合在一起,既通過情節發展來刻劃人物,又藉由人物性格的展示加強小說的故事性,如馬介甫扣住楊萬石的懦弱無能,阿寶緊扣著孫子楚的癡,小翠抓著她的謔,賈兒顯現他的機智等,與一般小說相比,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都帶有特異性,比一般人物更令人難忘。

4.情節離奇:聊齋誌異雖然篇幅短小,情節仍極盡跌宕之能事,進而加強了人物性格,強化了主題,例如:促織中,如果成名的兒子投井死了,故事便完結,那只不過是一則暴政的故事,然當加入子魂化作促織戰敗群蟲的情節後,全文便離奇曲折,主旨更加明確。又如司文郎一文,加入了盲僧能以鼻代目,嗅紙灰能辨文章優劣的神奇情節後,文章的主題也顯而易見了。

價值

中國著名的志怪傳奇小說,中國短篇文言小說之珍寶。學者普遍認為「小說家談狐說鬼之書,以聊齋為第一」(張維屏松軒隨筆),讚美聊齋為「本朝稗史必傳之書」、「說部珍品」。

影響

1.文人仿作「聊齋體」:聊齋誌異未出版前,已被人到處傳抄、轉述,出版後「風行天下,萬口傳誦」,「遍天下無人不愛好之」(馮鎮巒讀聊齋雜說),因此文人爭相仿作「聊齋體」筆記小說,如袁枚新齊諧(原名子不語)、沈起鳳諧鐸、和邦額夜譚隨錄等均仿聊齋而作。

2.後代小說、戲劇、電影的題材寶庫:直到今日,聊齋誌異已被譯成日、俄、德、英等二十多國語言,廣受世界各國喜愛,據研究統計,以聊齋故事改編的京劇劇目就有畫皮、田七郎等三十七齣,川劇有六十多齣,改編的「聊齋戲」及「聊齋電影」已有百餘部。

【作者】

◎生平經歷

1.書香門第家道中落

  蒲松齡出自書香門第,諸多遠祖高居官位,進士滿門,但到了蒲松齡父親蒲槃時,家勢已衰,後又因妯娌間的爭鬥,引發家庭失和,導致分家,而不欲與兄弟們爭奪財產的蒲松齡,僅分得老屋三間與薄田二十畝,落得「曠無四壁」的窘境。蒲松齡二十四歲時,已有二子,生活更顯困頓,嘗作詩言:「貧賤能傷人,茲言理所有,室人歎於側,兒女啼其後,此身非木石,何能不衰朽。」(與兩兄共話)

2.早年嶄露頭角

  蒲松齡自幼聰穎過人,在強烈求知慾下,於諸子百家、經史子集,無不涉獵。順治十五年,十九歲的蒲松齡參加了童子試,在淄川縣、濟南府及山東學道的考試中,連取三個第一,成為秀才,又與好友李堯臣、張篤慶創辦「郢中詩社」,吟詩作詞,一時文名大譟,頗得當時山東學政施閏章的賞識,對蒲松齡文章有「足以維風移俗」、「運筆如風」等評語。

3.失意鄉試科場

  當時科舉考試側重八股文,蒲松齡博學多聞,才華洋溢,非八股格套所能限制,但在多次鄉試中,蒲松齡或因越幅(超過字數限制),或因生病等原因,始終榜上無名,一直考到五十一歲,才放棄做官的念頭。終蒲松齡一生在科舉上的成就,只有在四十六歲時被補為廩膳生員(明清時代由官府供給糧食、俸祿的生員),康熙五十年才依例補為貢生,當時蒲松齡已七十二歲,垂垂老矣,雄心壯志消磨殆盡。

4.短暫幕僚生活

  蒲松齡鄉試一直未能中第,家中經濟拮据,直至康熙九年九月,蒲松齡三十一歲時,鄉人孫蕙擔任江蘇寶應縣縣令,請蒲松齡擔任其幕僚,蒲松齡迫於家貧,辭別老母、妻兒,離鄉遠遊,前往寶應縣應聘。擔任幕僚期間,蒲松齡眼見官府的黑暗、豪紳的貪婪及人民的苦難,心中滿是憤悶,再加上不習慣寫應酬文字,遠離家鄉又非所願,次年便辭官返家。

5.坐館授徒寫作

  康熙六年,二十八歲的蒲松齡初館於邑西的王府,從此開始他四十餘年的教書生涯,期間除了康熙九年南遊擔任幕賓外,其餘都是設館謀生。坐館最久的是在友人畢際有家,畢家屬名門望族,畢際有的父親畢自嚴曾官至戶部尚書,家勢顯赫,住家環境清幽,藏書豐富,蒲松齡在此良好環境下,一面教讀,一面寫作,一待便是三十年,重回家鄉時,已是垂暮之年。

◎理念與成就

  生於明亡前夕的蒲松齡,少年時代親身經歷了清初的動盪與災亂,這些時代的動亂及個人坎坷遭遇,使蒲松齡懷有積極用世的政治理念,希望能改變現實,施展抱負;但蒲松齡所處的時代,唯有當官才有一展長才的機會,而蒲松齡不拘於八股的文章既得不到考官的青睞,一身傲骨的他更不可能憑藉逢迎諂媚的方式求得功名,是以一生無緣仕進,無法實現兼善天下之志,在此情況下,只有將其自身的理念寄託於寫作之中,反映現實中各種弊害,表達出人們的愛憎和美好理想。

  聊齋誌異是蒲松齡的代表作,是中國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說,張維屏松軒隨筆認為「小說家談狐說鬼之書,以聊齋為第一。」當代文學家王文興在重讀聊齋(收入書和影)則以為聊齋誌異的文學價值高過於紅樓夢,即使是西方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與蒲松齡相比,也有所不如,可見聊齋誌異文學成就之高。聊齋誌異在尚未完稿之前,便已廣受大眾歡迎,士人競相傳抄,甚至有「未刻之前,已貴洛陽紙價」的說法。

【課文與注釋】

一 簡述王生家世及求道拜師的經過。

◎段析:以王生「故家子」、「少慕道」的出身與喜好,勾勒出紈袴子弟憧憬道術的形象,並暗示其「嬌惰」的性格。而道士脫超凡俗的形貌與識人話語,正可呼應「勞山多仙人」的傳聞,表現出道士的睿智,並為下文埋下伏筆。

課文補注

  • 邑有王「生」:書生。
  • 幽:僻靜。
  • 「素」髮:白色。
  • 叩而與語:叩(之)而與(之)語。
  • 叩而「與語」:和他交談。
  • 理甚玄妙:(道士語)理甚玄妙。
  • 請「師」之:拜師學道。
  • 薄暮「畢」集:完全。
  • 王俱與稽首:王俱與(彼等)稽首。
  • 俱:皆。
  • 「遂」留觀中:於是。

修辭

  • 請「師」之:轉品(名→動)。

文意

  • 故家子:說明王生的出身,暗示其「驕惰」的性格。
  • 少慕道,聞勞山多仙人:說明王生上勞山拜師的原因。
  • 素髮垂領,而神觀爽邁:寫道士的外貌儀態。
  • 叩而與語,理甚玄妙:寫道士的內涵修養。
  • 恐嬌惰不能作苦:伏筆,預示王生的個性特質。

二 王生無法忍受勞苦,心有歸意。

◎段析:道士命王生砍柴,月餘後,王生不能吃苦,萌生歸去的念頭。呼應首段道士的識人之明。

課文補注

  • 道士呼王「去」:前去。
  • 授:給與。
  • 使隨眾採樵:使(之)隨眾採樵。
  • 謹:恭敬。
  • 手足重繭:形容工作操勞。
  • 堪:忍受。
  • 陰有歸「志」:念頭。

修辭

  • 授以斧:倒裝(                  )。

文意

  • 不堪其苦,陰有歸志:印證首段「嬌惰不能作苦」的預言,並為下文伏筆。

三 道士宴客施展剪紙作月、壺酒不盡、箸化嫦娥、月中歡飲等奇幻法術,王生見之遂息歸念。

◎段析:以高超想像力刻劃道士宴請賓客的場面及其高妙法術,道士能剪紙為月以當燭照,使酒壺傾注不竭,擲箸而為輕歌曼舞的嫦娥,甚至移席月宮,把酒同歡。王生目睹道士的神奇法術後,重新燃起學習的念頭。本段明寫道士,實則暗諷王生(1)宴客前:不堪其苦,陰有歸志。(2)宴客後:竊忻慕,歸念遂息。

課文補注

  • 酌:飲。
  • 翦:通「剪」。
  • 案:桌。
  • 諸:眾。
  • 覓:尋找。
  • 蒙:承蒙,敬詞。
  • 盈:滿。
  • 「遂」與人等:竟。
  • 秀「項」:頸。
  • 翩翩:(            
  • 盤旋:旋轉。
  • 驚「顧」之間:(         
  • 「已」復為箸:(         
  • 已「復」為箸:又。
  • 不「勝」酒力:(         
  • 鬚眉「畢」見:完全。
  • 肴核:菜餚果品。
  • 眾「諾」而退:答應。
  • 王「竊」忻慕:(            

修辭

  • 師乃「翦紙如鏡」:明喻。
  • 月明「輝」室,光「鑑」毫芒:轉品(       )。
  • 心「奇」之:轉品(       )。
  • 何不呼嫦娥來:設問(     問)。
  • 纖腰秀項:對偶(句中對)。
  • 其聲清越,烈如簫管:譬喻(明喻)。
  • 烈如「簫管」:借代(管樂器)。
  • 「紙圓如鏡」而已:譬喻(明喻)。
  • 勿悞「樵蘇」:轉品(       )。

文意

  • 良宵勝樂,不可不同:即歡樂應與大家共享,意近「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 而往復挹注,竟不少減:藉眾徒爭飲襯托法術高妙。
  • 乃以箸擲月中。見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與人等:以箸化為人,由小變大,與真人同高。
  • 纖腰秀項:形容美人體態秀麗。

辨析

賚、賫

 

 

乃於案上取壺酒,分賚諸徒,且囑盡醉。

 

 

賫黃金千斤。(馮諼客孟嘗君)

ㄍㄨˋ

 

驚顧之間,已復為箸。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諸葛亮出師表)

 

眷顧前途,若涉深淵。(連橫臺灣通史序)

 

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司馬光訓儉示康)

照顧。

官人幸顧我,他日來,幸亡阻我也。(宗臣報劉一丈書)

 

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方孝孺指喻)

 

四 王生不能忍苦,終求去,請道士授穿牆之術。

◎段析:王生生性好逸惡勞,終究無法忍受成天勞動卻未學一術的苦楚,遂又生去意,臨行前腆顏要求道士傳授穿牆術,其不良居心昭然若揭,道士前、後兩「笑」充分表達對王生的嘲諷,然仍授之以術,並善意規諫。

課文補注

  • 「辭」曰:告辭。
  • 弟子數百里受業仙師:弟子數百里受業(於)仙師。
  • 縱:即使。
  • 或「小」有傳習:稍。
  • 傳習:傳授。
  • 我固謂不能作苦:我固謂(汝)不能作苦。
  • 我「固」謂不能作苦:(         
  • 我固「謂」不能作苦:就說。
  • 今果「然」:如此。
  • 操作:操勞工作。
  • 略:稍微。
  • 此來為不負:意即「不虛此行」。
  • 行處:走過的地方。
  • 允:答應。
  • 王「果」從容入:果真。
  • 從容:緩慢。
  • 「及」牆而阻:到。
  • 驟:迅速。
  • 「去」牆數步:(        
  • 虛:空。
  • 否則不「驗」:靈驗。

修辭

  • 「此來為不負」也:倒裝(不負此來)。
  • 何術之求:倒裝(              )、設問(      問)。
  • 乃傳以訣:倒裝(                    )。
  • 令自「咒」:轉品(名→動)。
  • 王「面」牆:轉品(       )。
  • 「大」喜:轉品(形→副)。
  • 遂助「資斧」遣之歸:借代(            )。

文意

  • 苦不可忍:再次呼應首段「嬌惰不能作苦」。
  • 不過早樵而暮歸,弟子在家,未諳此苦:(1)顯現王生好逸惡勞的習性。(2)應驗道士「恐嬌惰不能作苦」一語。
  • 道士笑曰:我固謂不能作苦,今果然:表達嘲諷之意
  • 弟子操作多日,師略授小技,此來為不負也:王生心有不甘,必學一術而返。
  • 但得此法足矣:王生不良居心昭然若揭。
  • 道士笑而允之:有輕視之意。
  • 歸宜潔持,否則不驗:知王生心術不正,乃善意規勸。

五 王生因心術不正,穿牆術失靈,遭妻譏笑。

◎段析:以王生「碰壁」的下場,凸顯好逸惡勞、投機取巧、心術不正等錯誤行為。

課文補注

  • 抵:到達。
  • 傚:(               
  • 「去」牆數尺:(                

修辭

  • 額上墳起如巨卵焉:誇飾、譬喻(明喻)。
  • 額上「墳」起如巨卵焉:轉品(       )。

文意

  • 自詡遇仙,堅壁所不能阻:可見王生淺薄虛榮、自誇自耀,完全無視道士潔身修持的勸諫。
  • 頭觸硬壁,驀然而踣:王生施術失敗的狼狽狀。
  • 王慚忿,罵老道士之無良而已:王生惱羞成怒,不能自省。

六 藉異史氏之言,諷諭喜受奉承、貪功逞暴者,終將「碰壁」

◎段析:藉異史氏之言揭示文旨,說明世上阿諛奉承之徒,喜歡憑藉卑劣無恥的諂媚手段逢迎拍馬,到處招搖撞騙;且諷刺喜受奉承、害怕諫言的人,若貪圖近功,徒逞暴虐,以為能橫行無阻,終必和王生一樣「碰壁」。

◎「碰壁」,實含雙關之意,一指頭觸牆壁,一指(                               

課文補注

  • 「正」復不少:(                 
  • 初試:(傖父)初試。
  • 如是:如此。
  • 勢:勢必。

◎時間副詞

  聊齋誌異以鋪敘故事為主要寫作手法,文中必然使用許多表示時間的詞語,勞山道士一文也不例外,例如:「過月餘」、「日已暮」、「俄頃」、「俄」、「已而」、「又一月」等。而文言文中,「時間副詞」有著表示時間狀態的作用,了解各時間副詞的差異,對於閱讀古文頗具助益,故將文言文中常見的時間副詞列表於後:

 

文言

語體

過去時

【已經過去】既、已、業

已經

【追述過去】向、初、本、適、始、故

以前、當初、剛才

【曾經有過】嘗、曾

曾經

現在時

方、正、適、會

正、正在

未來時

將、行、行將、方、且、其、欲

將、將要

不定時

【長久】常、永、素、恆、久

常、經常、長久

【短暫】尋、已而、未幾、須臾、俄、俄而、頃、俄頃、頃刻

不久、不一會兒

【終結】終、卒、遂、迄

終於、最後

【急速】遽、立、旋、忽、速、亟、卒然

立即、突然、忽然

【頻率】又、復、數、累、屢、亟、往往

常常、再次、多次

修辭

  • 喜疢毒而畏藥石:引用(暗用)、映襯。
  • 遂有「舐癰吮痔」者:引用(暗用)。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王生為何要負笈前往勞山?

 

2.請簡述勞山道士的外貌?

 

3.勞山道士在王生上山拜師時,曾有何疑慮?

 

4.王生學道中途為何「陰有歸志」?

 

5.勞山道士宴客時,如何施展道術?

 

6.請描述嫦娥赴宴的情景。

 

7.請描述道士宴客結束後的場景。

 

8.宴客前、後王生對學道的念頭有何不同?

 

9.王生最終仍不堪求道之苦,臨行之前,對勞山道士有何要求?

 

10.請描述王生學習穿牆術的經過。

 

11.勞山道士教完王生穿牆術後,有何告誡之語?

 

12.王生學會穿牆術後,返家時如何自誇?

 

13.王生施展穿牆術失敗後有何念頭?

 

14.王生無法成功學道的原因何在?

王生雖有求道之心,然而意志不夠堅定,加上吃不了苦,心術又有所偏頗,因此最終仍無法求得道術。

15.文末蒲松齡藉異史氏發論,所論為何?

 

 

【教學資料】

一、中國小說發展簡表

時代

文體

特色

代表作

說明

先秦

神話

神怪之說

山海經

1.簡單的故事情節,只算具有小說的材料,不能稱為「小說」

2.現存最早的小說為燕丹子

寓言

藉故事表達寄託之意

莊子

異聞

奇聞異事的零星記載

劉向列仙傳

魏晉

六朝

筆記小說

篇幅短小,情節單純,零星記事、隨手筆記之故事,無完整結構,分「志怪」、「志人」二類

志怪:(          )搜神記

志人:(          )編世說新語

粗具小說雛型

傳奇

文言短篇小說,結構完整,人物刻劃細膩

內容主要分神怪、豪俠、愛情三類:

1.神怪:沈既濟枕中記

   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陳玄祐離魂記

2.豪俠:杜光庭(            

3.愛情:元稹鶯鶯傳(會真記)

   白行簡李娃傳

   蔣防霍小玉傳

   陳鴻長恨歌傳(鋪排      長恨歌而成)

1.中國小說成熟時期

2.「傳奇」一詞始於唐裴鉶傳奇一書

3.多保存於宋李昉太平廣記中

傳奇

(文言)

仿唐人傳奇之作

徐鉉稽神錄、樂史綠珠傳

宋代小說以話本最出色,是說話人的底本,章回小說的前身

話本

(白話)

小說(短篇小說)

京本通俗小說

講史(長篇小說)

大宋宣和遺事(           前身)

三國志平話(             前身)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前身)

元、明

章回小說

長篇小說(白話為主)

施耐庵(          )、(      )三國演義(淺近文言)、吳承恩西遊記、(                )金瓶梅

通俗文學蓬勃發展

白話短篇

短篇的通俗小說

馮夢龍三言、凌濛初二拍、抱甕老人今古奇觀

文言短篇

篇幅短小的隨筆記錄

         )聊齋誌異(似唐人傳奇)、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

文言、白話小說各有進展,而以章回小說為清代小說主流

章回小說

長篇白話小說

        )紅樓夢(言情)、吳敬梓(         )(諷刺)、劉鶚(      )(譴責)、李寶嘉官場現形記(譴責)

註:

「小說」一詞始見於莊子外物篇,唯其意義與現代小說不同。

‚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意義也與今日不同。

ƒ四庫全書列小說於「子部」;唯未收元明以後的章回小說。

„三言指明代馮夢龍編輯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二拍指明代凌濛初輯纂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通俗小說指的是在當時深受民間歡迎的小說,以民間軼聞為主,具有流行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