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諫太宗十思疏) 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編

暖身一下:

未來各位在社會上工作時,請問你會學魏徵與上司相處的模式或選擇其他方式呢?分享一下吧!

 

唐太宗被歷代史家稱為英明之主,原因之一在於能夠虛心求諫、納諫。在太宗提倡和獎勵下,諫諍遂蔚然成風,敢於直諫的臣子中,魏徵尤其有名。貞觀初期,由於魏徵等人的諫諍,太宗大抵能夠謹守居安思危的原則。然而,隨著經濟狀況的恢復與發展、政治局勢的鞏固與安定,太宗逐漸變得志得意滿,喜歡順承之說,而不悅忠言逆耳之言。於是魏徵於貞觀十一年(六三七),寫作本文上奏太宗。而太宗於當年七月以手詔回答魏徵,強調自己將接納其言,警戒自我。由此可知,魏徵上此奏疏,確實獲得預期的效果。

【學習重點】

◎補充注釋

  • 諍臣:能直言規勸國君缺失的臣子。
  • 居安思危:相近成語有:防微杜漸、未雨綢繆、曲突徙薪、防患未然。
  • 犯顏,冒犯君主或尊長的威嚴。

【作者】

學術思想

魏徵唐代著名之政治家、史學家。他青少年時期在家中學習儒家典籍。末天下大亂時,開始廣泛涉獵各家經典,對先諸子學說有濃厚興趣,尤其是縱橫家學說,更令他入迷。

出家為道士後,轉而研讀道家經典,對於之學了然於胸。從他的諫疏奏章中去找尋其學術脈絡,不難發現他對諸子百家之學十分嫻熟,四書五經更是信手拈來,無不精當。早年時,兵家、縱橫家的痕跡較為明顯,中晚年時,則由儒、道兩家學說為主。

  • 小問:

1 魏徵認為何謂忠臣?何謂良臣?你同意這樣的觀點嗎?

2 唐太宗認為魏徵和他是什麼關係?他用怎樣的比喻來說明?如果你是魏徵,你聽了之後感覺如何?

 

魏徵進諫之事舉隅:

忠良之辯

貞觀元年,魏徵上表極力推薦杜正倫太宗任命杜正倫為兵部員外郎。嫉妒魏徵的朝中大臣,誣陷魏徵此舉是在為親戚謀私,樹立朋黨。太宗於是命御史大夫溫彥博處理此事。調查的結果,杜正倫既非魏徵的親戚,而且從政治背景上看,杜正倫原屬王(李世民)府文學館的學士,與前太子黨人、王(李元吉)舊部屬也無瓜葛。因此證明那些批評魏徵舉薦杜正倫一事為阿黨循私的人,純屬造謠誣陷。但是,溫彥博仍向太宗奏明:「為人臣,惟存形跡(禮法、規矩),不能遠避嫌疑,遂招此謗。雖情在無私,亦有可責。」魏徵作為一個臣子,不檢點自己的行為,不能避開嫌疑,以致受到沒有根據的毀謗,雖說他沒有私心,但也有可責備之處。)批評魏徵有所踰越,不知分寸。

他日,魏徵奏曰:「臣聞君臣協契(同心一致),義同一體。不存公道,唯事形跡,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則邦之興喪,或未可知。」(我聽說君主和臣子一條心,叫做一體。哪有拋開國家大事不顧,專門在檢點自己行為上下功夫的道理呢?如果朝廷上下都這麼做,那國家的興亡就難以預料了。)同時向太宗說明良臣、忠臣之別,並表明願為良臣之心願。忠、良之別在於良臣使自身獲取美名,君王也能光耀百世,可說是君臣兩全其美,子孫世代相傳,福祿綿長無疆;忠臣不僅自己身受誅戮,還使得君王身陷大惡,家國也淪喪,空有其名。太宗魏徵這番說明後,深有同感。

徵自以無功於國,徒以辯說,遂參帷幄(天子居處必設帷幄,故稱。引申為謀臣或與天子謀畫天下大事之任),深懼滿盈,後以目疾(眼病)頻表遜位(退位)。太宗曰:「朕拔卿於仇虜之中,任公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公獨不見金之在礦也,何足貴哉?良冶(優良鐵匠)鍛而為器,便為人所寶,朕方自比於金,以卿為良匠。卿雖有疾,未為衰老,豈得便爾?」其年,徵又面請遜位,太宗難違之,乃拜徵特進,仍知門下事。

【題解】

寫作背景

    唐太宗即位後,對隋朝之暴政常引以為鑑,曾說「朕每臨朝,欲發一言,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因此他在為政初期,尚能明賞罰、節私欲、不過分使用民力,且被譽為「從諫如流」之明君。然而至貞觀中期,因為國家漸為富強、對外征戰連年勝利。當時太宗心態漸趨驕奢,廣修宮室,而老百姓為了服徭役,長年不能回家。監察御史馬周就曾在上疏中指出:「今所營為者,頗多不急之務」,百姓因「供官徭役,道路相繼」,「春秋冬夏,略無休時」而「咸有怨言」。太宗卻回應:「百姓無事則易驕,勞役則易使。」

    其他又如唐太宗說了千百遍欲選拔人才,可是遲遲沒有付出行動。魏徵曾上疏說:「國家思欲進忠良,退不肖,十有餘載矣,徒聞其語,不見其人,何哉?蓋言之是也,行之非也。」就在唐太宗越來越忘乎本分,別的大臣都噤若寒蟬的情況下,魏徵便在貞觀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這五個月中,連向唐太宗上了四疏,十思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小問:

1奏疏類文章有何特點?為何要有此基本要求?

2這些特點與現今四類文體(記、抒、議、說)何者相似【請先說明(記、抒、議、說)的著重點】

 

文體簡介奏疏

性質

古代臣子向君王陳情、論證的公文。屬應用文的一種,為上行公文,有一定的程式、套語及辭令。其基本特點是用字遣辭典雅、議論明確透徹,如曹丕典論論文所言:「奏議宜雅。」陸機文賦所言:「奏平徹(為詞氣平和而說理透徹)以閑雅。」

源流

1. 戰國時代,人臣向君王諫言稱為「上書」,如:李斯諫逐客書。

2. 秦朝初年,始將「上書」改稱為「奏」。自此,「奏」成為人臣向君王上書言

事的一種專用文書,沿用至清末。

3. 漢代初年,又將「奏」分為「章、奏、表、議」四類。「章」用來(    ),「奏」用來(    ),「表」用來(    ),「議」用來(    )(表達不同意見)。

4. 漢代以後,名目增多,以應付政事繁雜之需求。

種類

主要用來向君王表達感激之情。

即「標明其事」的意思。早期用以陳情,唐宋以後功能多樣化,也可用來論事、請勸、慶賀、薦舉、辭免、貢物等。例如:諸葛亮(     )表、李密陳情表、韓愈諫迎佛骨表。

「進」的意思。早期用於向君王進言,後來成為奏章的總稱。有奏議、奏狀、奏章、奏疏、奏本等名稱。

「宜」的意思。辨明事體是否合宜,常用於議事論政。例如:柳宗元駁復仇議。

臣子回答君王之提問。口頭稱「對」,以文字方式呈現也稱「對」。例如:諸葛亮(    )對。

上書

為一種泛稱,而非制度上之名稱。例如:李斯(        )書、司馬相如上書諫獵、枚乘上書諫吳王。

疏通;分條陳述。始於漢代。例如:賈誼陳政事疏、鼂錯(       )疏、魏徵(        )疏。

【課文與注釋】

第一段:以譬喻法點明德義為立國之大本提醒國君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厚德勝欲」。

段析:首段並未將「積德行義」的中心主旨直接點出來,既不談國,也無論政,而是先安排兩個具形象性、哲理性的比喻來引出本意:「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4當神器之重:神器可做三解

(1)代表國家政權的實物如玉璽寶鼎之類借指帝位政權。(本課採此解

(2)猶言神物老子第二十九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

(3)指寶劍之類的器械文選張協七命:「神器化成陽文陰縵指無文飾)。」呂向注:「神器劍也。」也泛指兵器

5居域中之大:老子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語譯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天下可以稱作的有四種事物王是其中之一。)

修辭

  •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排比、譬喻(       喻)。【101指考】
  •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排比、譬喻(        喻)。
  • 而況於明哲乎:設問(       問)。
  • 人君當「神器」之重:借代(        )。
  • 將「崇」極天之峻:轉品(      )。
  • 將崇極天之「峻」:轉品(      )。
  •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譬喻(略喻)。
  • 戒奢以儉:倒裝/原句為「以儉戒奢」。

文意

  •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明白指出全文的中心思想在「             」。
  •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意謂國君身為一國之主,應進德修業。
  •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意謂若不能居安思危,戒奢、厚積德義、克制慾望的話,想求國家昌盛,如同緣木求魚般,終將失敗。

◆休

ㄒㄧㄡ

 

永保無疆之休。

休息。

負者歌於塗,行者休於樹。(歐陽脩醉翁亭記)

不要。

你休要怕羞,我明日要你做壓寨夫人。(水滸傳魯智深大鬧桃花村)

 

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曹丕典論論文)

 

第二段:以歷史往例為借鑑強調國君多半道德衰敗於功成名就之後因此不可不深思警戒並提醒唐太宗欲鞏固政權必須先得民心

  • 段析:此段引用歷史教訓,說明一般國君多半是「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隨後魏徵並提出獨特的見解,強調歷代不少君王得天下之前後對待百姓的態度不一,而導致截然不同的後果。文章至此,順理成章地引出「載舟覆舟」與「奔車朽索」之典故,以說明「居安思危」、「慎於守成」之理。

 

 

課文補注

  • 「凡百」元首:一切、所有。凡,總括之詞。
  • 繁:眾多。
  • 蓋:(           
  • 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代名詞,(          
  • 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因果關係;因:(      );(      )/果:(        );(        
  • 可畏「惟」人:是。
  • 「其」可忽乎:(             )。(        )語氣。

注釋補注

17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尚書康誥:「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孔安國傳:「不在大起於小不在小小至於大言怨不可為。」尚書大禹謨:「可畏惟民。」孔安國傳:「君失道民叛之故可畏。」

19奔車朽索:尚書五子之歌:「予臨兆民凜乎若朽索之馭六馬。」

修辭

  • 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設問(      問)、映襯。
  • 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設問(      問)。
  • 竭誠則「胡越」為一體:譬喻(借喻為「            」)。
  • 傲物則「骨肉」為行路:譬喻(借喻為「            」)。
  • 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倒裝/原句為「雖以嚴刑董之,以威怒震之」。
  • 載舟覆舟:譬喻(借喻)。
  • 奔車朽索:譬喻(借喻)。
  • 其可忽乎:設問(    問)。

文意

  •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勸太宗應知殷憂啟聖之理,應善始克終。
  • 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呼應「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 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和論語衛靈公篇:「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呼應。
  • 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和論語為政所言:「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呼應。說明嚴刑峻法不足以服民心,故人君當竭誠積德,竭誠待民。
  •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說明「民之所欲,天必從之」。【104學測】

◆景

ㄐㄧㄥˇ

 

至若春和景明。(范仲淹岳陽樓記)

 

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歸有光項脊軒志)

情況,境遇。

晚景淒涼。

仰慕。

景仰。

 

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小雅車舝)

ㄧㄥˇ

同「影」,陰影。

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第三段:以十思進諫正面陳述治理國家之要領並強調要善用人才擇善而從

段析:針對唐太宗當時的處境,魏徵具體指出十件事,請太宗慎思及實踐。事實上,「十思」為第一段所稱的「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具體內容,十思的思考角度雖異,然而都是圍繞著「積其德義」的中心論點闡述而成的。約可分為五戒來說:

1.戒奢侈擾民:「見可欲」、「將有作」二思。

2.戒驕傲自大:「念高危」、「懼滿溢」二思。

3.戒耽溺縱欲:「樂盤遊」、「憂懈怠」二思。

4.戒小人讒言:「慮壅蔽」、「想讒邪」二思。

5.戒賞罰不公:「恩所加」、「罰所及」二思。

「十思」主要是「國君積其德義」的具體實踐內容。在此十思之後,魏徵提出「任能」、「從善」之主張,以期達到「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之境界。

課文補注

  • 「將」有作:(         
  • 滿溢:太多而漫出,指驕矜傲慢。
  • 正身以黜惡:意同孔子所言「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
  • 播:散布。

十思

十思

德行

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

 

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27江海下百川:老子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河上公注:「江海以卑故眾流歸之若民歸就王。」

37松喬之壽:

(1)赤松子漢書張良傳:「欲從赤松子游耳。」顏師古注:「師古曰赤松子仙人號也神農時為雨師服水玉(即水晶)教神農能入火自燒至昆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隨風雨上下。」

(2)王子喬後漢書王喬傳大意約略為:「王喬東漢河東人明帝時為縣令每月初一十五自縣來朝而不見車馬帝令太史觀察報說他來時有一雙野鶴飛來於是舉網捕捉得一隻鞋子乃是過去皇帝賜尚書官屬之物有人說他就是古代仙人王子喬。」

修辭

  • 「君」人者:轉品(名→動)。
  • 則思江海「下」百川:轉品(形→動)。
  • 總此十思,弘茲九德:對偶。
  • 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排比。
  • 可以養「松喬」之壽:借代(          )。
  • 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設問(      問)。

 

文意

  • 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即「賢者在位,能者在職」之意。
  • 鳴琴垂拱,不言而化:意指達到無為而治的效果。
  • 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意指國君應讓臣子分職負責,以免損害無為的治道。

◆將

ㄐㄧㄤ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明日即將來射曹軍。(三國演義用奇謀孔明借箭)

扶持。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木蘭詩)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蘇軾赤壁賦)

 

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即使。

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助詞,用於動詞之後。了。

大碗斟將酒來。(水滸傳魯智深大鬧桃花村)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ㄐㄧㄤˋ

高級軍官。

大將。

【課文問與答】

一開始魏徵以何種比喻勸說唐太宗安國當積聚德義?前三句中何句才是他的主旨?這是什麼筆法?形成什麼效果?你覺得運用在寫作上帶給你甚麼樣的啟示?

第一段課文有正說和反說,請問哪些地方是正說?那些地方又是反說?為什麼要並列正說和反說,這樣寫有何好處?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此段話旨在說明什麼?魏徵為何用這些話告誡唐太宗?你同意魏徵所言嗎?舉例說明看看。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是指什麼?此句中有兩個借喻,請找出並說明有何喻意?為何魏徵要提醒唐太宗民心的重要?

魏徵勸諫唐太宗的十思之中其實隱含著國君成功之後容易流露出「毛病」,請問是哪些毛病?這些毛病中哪一樣又最切中你的生命缺陷?

文章最後,魏徵提到了是一個什麼樣的理想境界?(也就是說君如何?臣如何?民--天下又如何?)

這理想境界是哪一家思想的展現?魏徵認為要怎麼做才能達到?其中「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

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告訴你什麼樣的道理?你會如何應用在你的領導上?

 

 

 

 

 

【教學資料】

反詰語氣庸、豈、其、寧、何、安

說明

例句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韓愈       

1.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身豈能常存?(司馬光            

2.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劉基郁離子良桐)

3.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

4.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

5.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於人情?(歐陽脩縱囚論)

1.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     

2.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3.不可為常者,其聖人之法乎?(歐陽脩縱囚論)

當時雖觭夢幻想,寧知此為歸骨所耶?(袁枚祭妹文)

1.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蘇軾          

2.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論語顏淵)

3.不有佳詠,何伸雅懷?(李白                   序)

1.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2.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蘇軾        

3.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總問答:

一、閱讀資料一後請問:唐太宗曾與群臣討論:「帝王之業,草創與守成孰難?」根據本文,魏徵對此的意見應為如何?並指出魏徵在本課文中何處論及此點。你認為呢?

答:

資料一:貞觀十年,太宗謂侍臣曰:「帝王之業,草創與守成孰(何者)難?」尚書左僕射房玄齡對曰:「天地草昧(草創之時),群雄競起,攻破乃降,戰勝乃克,由此言之,草創為難。」

魏徵對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亂,覆彼昏狡,百姓樂推,四海歸命,天授人與,乃不為難。然既得之後,志趣驕逸,百姓欲靜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殘而侈務(過度的徭役)不息(不停止),國之衰弊,恆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則難。」太宗曰:「玄齡昔從我定天下,備嘗艱苦,出萬死而遇一生,所以見草創之難也。魏徵與我安天下,慮生驕逸之端,必踐危亡之地,所以見守成之難也。今草創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者,當思與公等慎之。」(貞觀政要卷一論君道

二、        閱讀課文及資料二後請問:唐太宗曾說:「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魏徵則云:「陛下導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你覺得君臣二人哪一個比較難得?為什麼?如果未來你遇不到如唐太宗的上司,請問你會如何提出你的建言?

答:

資料二:

閱畢十思疏之手詔答覆                                         唐太宗

  太宗手詔答曰

  省頻抗表誠極忠款言窮切至披覽忘倦每達宵分非公體國情深啟沃義重豈能示以良圖匡其不及

  朕聞晉武帝自平吳已後務在驕奢不復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謂其子劭曰:「吾每見主上不論經國遠圖但說平生常語此非貽厥子孫者爾身猶可以免。」指諸孫曰:「此等必遇亂死。」及孫綏果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為明於先見朕意不然謂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為人臣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所以共為治也曾位極臺司名器崇重當直辭正諫論道佐時今乃退有後言進無廷諍以為明智不亦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

  公之所陳朕聞過矣當置之几案事等弦韋必望收彼桑榆期之歲暮不使康哉良哉獨美於往日,「若魚若水遂爽於當今遲復嘉謀犯而無隱朕將虛襟靜志敬佇德音

語譯

  閱讀了你的多次奏章感覺到你的態度非常誠懇你的意見言無不盡懇切備至我常常讀到深夜而忘了疲倦如果不是你憂國情深竭誠忠告並曉以大義又怎能把這些治國良策寫出來彌補我的不足之處呢

  我聽說晉武帝平定東吳之後追求驕奢淫逸的生活不再關心朝政司徒何曾退朝後對他的兒子何劭說:「我每次上朝看到皇上不談論治理國家的宏圖大略只談論一些日常生活的瑣事這不是貽留子孫的治國風範只是你還可以免除殺身之禍。」而指著他的那些孫子說:「你們將會遇到禍亂而死於非命。」到了何曾的孫子何綏為官時果然被濫施酷刑的司馬越所殺以前的史書稱讚何曾有先見之明我卻不這樣認為我說何曾不忠的罪太大了作為一名朝廷的官員應該做到上朝時為國家建言獻策以盡忠義的本分退朝時修身以彌補過失君有好的政令時要順勢助成君有缺失時要糾正補救」,這樣才能共同治理好國家何曾官居三公之位地位高而名望重,(既然發覺君主有缺點應該當面直說和勸誡討論治國的正道來輔佐時政而如今他是退朝後才發表議論上朝時卻不直言勸諫還認為自己很明智這不是很荒謬嗎!「時局危險時不匡扶又何必用他為相?」

  你所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讓我看到了自己的過失我將把你的奏章放在桌子上把它當成柔皮和弓弦經常提醒自己期望收到好的效果把國家治理得更好不讓康哉良哉這樣的歌曲只在堯舜的時代才流行也讓我們君臣之間的魚水關係」,更明顯地驗證在今日未能早日回復你的好諍諫只希望你能夠犯顏直諫而無需隱瞞我將會虛懷若谷心平氣和恭敬地等待你的善言

相關作品賞讀

諫太宗書                                       張行成

【說明】唐太宗之所以能在初奠定貞觀之治的盛世,有多數原因要歸功於其任賢納諫。歷史上除了魏徵此篇諫太宗十思疏之外,尚有張行成諫太宗書,可和魏徵 諫太宗十思疏互相參看。

太宗嘗臨軒,謂侍臣曰:「朕所不能恣情欲,取樂當年,而勵,卑宮菲食者,正為蒼生耳。我為人主,兼行將相事,豈不是奪公等名漢高,天下寧,四海乂安。此事朕並兼之。」行成退而上書諫曰:「有失道,天下沸騰陛下撥亂反正,拯生人於塗炭,何君臣之所能擬。陛下聖德含光,規模弘遠。 之烈,實兼將相。何用臨朝對眾,與其量,以萬乘至尊,臣下爭功哉?臣聞『天何言哉,四時行焉』。又『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臣備員樞近,非敢知獻替事,輒陳狂直,伏待菹醢。」太宗深納之,轉刑部侍郎、太子少詹事。(舊唐書七八

【語譯】

唐太宗曾來到軒中,對身邊的臣子說:「我之所以不能隨意像當年一樣歡樂,而是勵精圖治,辛勤治國,吃、住都簡約,正是為了天下蒼生著想啊!我身為一國之君,還兼做朝中文武將相的事,這不是奪去你們這些人的名聲嗎?以前漢高祖得到蕭何曹參韓信彭越,天下人得以安寧;得到后稷伊尹呂尚,天下得以平靜無事。這些事,我現在都一併做了。」張行成退而上書進:「隋朝無道,鬧得天下蒼生生活沸騰不安。陛下您撥亂反正,拯救天下蒼生脫離塗炭的生活。這哪裡是周朝漢朝君臣能夠比擬的呢?陛下您的道德崇高,光明皎潔,行事作風,規模宏偉。但是看看周文王周武王轟轟烈烈的事蹟,他們背後,是因為有將相的輔佐。何必親自臨朝面對眾多臣民,讓自己和臣民們較量能力,以您至尊之身分,和天下臣子爭功勞呢?臣子我聽說『天說了什麼呢?(天什麼都沒說),但一年四季就照著應有的順序運行』。又聽說『您只要不誇張事功,天下沒有人會和您爭功勞』。臣子我只不過是在皇帝身邊湊數的官員,不敢議論國事的興替,常常陳述狂亂卻正直的言論,我恭順地等待菹醢之刑。太宗深深將張行成的話納入考量,後來張行成就轉任刑部侍郎、太子少詹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