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桿「稱仔」) 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編

暖身一下:

賴和有「臺灣新文學之父」、「彰化媽祖」的美譽,又有「臺灣的魯迅」的封號,更因其「宣揚民族意識,反抗日閥橫暴的豐富文學著述」,而成為第一位入祀忠烈祠的臺灣作家。一桿「稱仔」是賴和諷刺日本殖民統治的代表作,以巡警欺凌農民為題材,表達對殖民地法治不公的抗議,展現了「官逼民反」的抗日意識。近日又到選舉期,也看到「官逼民反」四字做為選舉語言,你有何看法?

 

  • 小問:

1「魯迅」是誰?為何賴和會有「臺灣的魯迅」稱號?請從時代背景說明賴和的寫作理念和主題。

2賴和為何會寫下一桿「稱仔」此文?面對這段歷史,請問你有何想法?

3為何會有「臺灣新文學運」?何謂「臺灣鄉土文學」?臺灣鄉土文學關心的主題為何

【作者】

臺灣的魯迅:

賴和另有「台灣魯迅」的美稱。在中國白話文學革命、新文學革命中,一般認為魯迅是第一位重要的小說家,其《狂人日記》、《阿Q正傳》以及後來的《吶喊》、《徬徨》,產生極大影響。而其雜文強烈批判中國人的國民性,一直鼓吹要改造國民性,更確立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現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賴和面對日本的殖民統治,日本殖民政府總督府努力推動皇民化政策,想要將台灣人改造成為日本人,透過教育、傳播媒體宣傳,讓台灣人永遠喪失自己原本身分認同。賴和受當時世界民族解放等思潮影響,認為必須讓民眾覺悟,認識到:你是台灣人,你是被殖民壓迫的日本帝國的二等國民1915年發生西來庵事件,殖民政府採取極慘烈的鎮壓手段後,台灣人自1895年以來,長達二十年的武力抗日活動,自此趨於沉寂。當時,賴和認為台灣人日漸走向退縮、壓抑、委屈、求全的性格,因而在小說、新詩裡面,就批判這樣的現象,凸顯明顯的台灣意識跟台灣人意識。

所謂的「台灣意識」,就是要體悟在台灣這塊土地生存的原住民以及漢人,都是在日本殖民統治底下的二等國民,我們都是弱者,我們都是被壓迫者。弱者對於統治者、壓迫者,不能夠沉默,不能夠哀哀乞憐,必須要有所覺悟,為自己的尊嚴來爭取你的權利。在他的小說裡面,不斷凸顯這種抗議的精神,他希望提倡這樣的精神,改造台灣人的性格。賴和跟魯迅,都處在新時代,面對所處的社會,面對自己的人民被壓迫而屈服現實時,所展現的精神彼此有相通的地方。日治時代台灣文壇前輩,出身佳里的吳新榮,也曾經提過這樣的觀念。他說:「賴和在台灣,就好像魯迅在中國,也好像高爾基在蘇聯一樣。他們都是一種文學革命的傳統。」中國文郭沫若有對聯曰:「方懸四月,疊墜雙星,東亞西歐同隕落;欽誦二心,憾無一面,南天北地遍拾魂。」聯中把魯迅和高爾基並列,寄託了對魯迅及其作品的景仰。(節錄、改寫自賴和紀念館陳萬益導覽文字)

賴和與魯迅二人有諸多相似之處。魯迅曾經習,後來放棄醫學致力於文藝;賴和是開業醫生,除有仁醫美名外,亦以文學來治療社會疾病,試圖改變國民精神。在作品內容方面,魯迅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揭露舊禮教「吃人」的弊病、阿Q正傳以精神勝利法,概括了漢民族普遍的弱點;而賴和的第一篇小說鬥鬧熱,批判了舊社會的迎神賽會、一桿「稱仔」譴責了日本殖民政府的不公平法制;二人的創作態度與見解可說相當,均欲以文藝反映所處社會的重大問題,繼而改變國民的精神。陳虛谷即言:「賴和生於唐朝中國則可留名唐詩選;生於現代中國則可媲美魯迅。」醫生作家吳新榮亦推崇賴和:「賴和在臺灣,正如魯迅在中國,高爾基在蘇聯,任何權威都不能漠視其存在。」因此,賴和在日據時期即贏得「臺灣的魯迅」稱號。

◎理念與成就

1.寫作理念:賴和用漢詩言志、抒懷,用白話文學作品啟發臺灣人民的國民性。曾發表讀臺日紙的「新舊文學之比較」一文,提出他對文學語言形式的看法,認為:「一、新文學運動的目標是在『舌頭與筆尖』的合一。二、舊文學是讀書人的,不屑與民眾為伍;新文學則是以民眾為對象,是大眾文學。」因此,許俊雅在日據時期臺灣小說選讀即言:「賴和主張的,正是言文一致的臺灣話文文學,希望以臺灣話文的形式建設言文一致的臺灣話文文學,並且希望以臺灣話文的形式建設言文一致的大眾化文學,以更直接、更有效的方式將社會運動的主張、思想傳播到廣大社會群眾的心中。」賴和在臺灣民報上呼籲多刊載「有臺灣地方色彩的文學,世界思潮學術的介紹」,勿載「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文學」,這是賴和的文學理念,也是一生努力的目標。因此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賴和以反帝、反封建,以及肯定本土與階級文化的批判性意義,為主要的寫作主題,藉以表現他對殖民地現實的思考與關懷。

2.寫作成就:賴和的新文學創作,在二○年代臺灣新文學發展之初,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臺灣最早量多質精的作家。賴和受到五四運動與白話文運動的衝擊,深感文學不該是知識貴族的休閒品,故積極參與臺灣新文學運動,以白話文寫作,並儘量融入閩南語,以符合臺灣人的用語習慣,呈現臺灣文學色彩,友人李獻璋曾說他:「在創作之初,先用漢文思考,用北京話寫了之後,再改成臺灣話。」可見賴和為臺灣文學奮鬥的苦心。在一桿「稱仔」中,能明顯察覺賴和使用臺灣語彙的用心,如文中「稱仔、贌、刻虧、租聲、尾衙、生菜、坦白、外家、積積下、稱花、閑人、出運、開正」等,都是閩南語彙,使小說讀來頗有臺灣本土風味,充分反映本篇小說的時代背景;而題文使用白話文「一桿」,而非臺語慣用的「一枝」,「伏下病根」、「呻吟聲相和著」等均是典雅的白話文,這都說明了賴和駕馭白話文和臺語文的能力。

賴和的作品,不論是小說、散文、新詩,都有相當的成就,也樹立了他個人的風格,被公認是臺灣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詩人之一。在他作品中所呈現的思想和主題,不論是對日本殖民政權的抗議、對人民群眾的同情與關懷、對傳統封建思想與習俗的批判、對知識分子與群眾之間所存在的隔閡反省、對知識分子在社會運動屢屢受挫後所表現出來的無奈和失望的描寫,都為臺灣新文學樹立了典範。

賴和不僅是日據時期重要的臺灣作家,同時也是臺灣當時文壇領袖,被「臺灣文藝聯盟」推舉為委員長,也曾主編過臺灣民報、臺灣新文學等報刊。此外,他對文壇後進的提攜亦不遺餘力,許多當時致力於文化運動的青年知識分子,包括楊守愚、楊逵等人,都曾得到他物質上的幫助和精神上的鼓勵,對臺灣新文學的貢獻極大。同時,他一直致力於抗日活動和文化啟蒙教育的精神,也使得他成為日據時期作家群中具有精神指標意義的典範人物,因此被人譽為「臺灣新文學之父」、「臺灣的魯迅」

【題解】

◎補充注釋

諧音:一個字詞除了本身所具有的意義外,又兼含另一個與本字詞同音或音近之字詞的意義,叫「諧音雙關」。如:

(1)劉禹錫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晴」、「情」雙關,一指天晴的「晴」,又可指情感的「情」。

(2)金聖嘆於刑場與家人訣別時,作「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一聯,「蓮」與「憐」同音,表達他「憐惜」孩子,心中十分苦楚;而「梨」和「離」同音,說明了「離」開孩子,腹內滿是心酸。

(3)賴和在一桿「稱仔」中,也運用了諧音雙關的寫作技巧,「秦得參」即以諧音雙關命名,意指閩南語「真的慘」之意,透露其一生悽慘的遭遇,隱含無端遭到欺凌、監禁的悲慘命運,在命名用意上頗具巧思。

◎寫作背景

賴和出生於中日甲午戰爭發生當年,直至賴和去世後兩年,臺灣才脫離日本殖民統治;亦即賴和成長過程中,臺灣均屬日本的殖民地,一生眼看著臺灣人在政治、社會、經濟上所遭受的苦難。一九二○年代是臺灣新文學運動萌芽期,在北大受過五四運動洗禮的張我軍影響下,賴和也開始聲援新文學,從事小說、新詩、隨筆等新文學創作。

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二日,賴和三十二歲時,彰化二林蔗農長期受到林本源製糖會社的壓榨剝削,因此拒絕會社採收甘蔗,會社便在大隊警力下強行採收甘蔗,警民發生嚴重衝突,警察拔刀相向,蔗農以石頭對抗;翌日警方全面逮捕滋事者,拘押的九十三人飽受嚴刑拷打,最後二十五人被判有罪,史稱「二林蔗農事件」。二林事件激起了賴和感同身受的體悟,於事發當晚便寫下生平第一首新詩,藉以歌頌此起農民抗爭運動,題為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的同志。在抗爭精神的牽引下,賴和於十二月四日便寫下他第二篇白話小說一桿「稱仔」,並於一九二六年二月四日及二十一日分兩次發表在臺灣民報,以凸顯臺灣人民在日本殖民下的真實處境,表現對弱勢者的關懷及對殖民強權的批判。

臺灣新文學介紹

臺灣新文學運動乃是受到中國五四運動的刺激而孕育發展,一開始就有強烈的民族性格。日據時期從一九二○年代到一九四○年代,大約二十五年的臺灣新文學,以其作品的時代性意義而言,約有下面幾個特色:

1.反帝、反封建:新文學運動始終是反帝、反封建文學,是中國文學的一個環節,民族性格濃厚,是抗議和抵抗的文學。

2.全民性的文學:臺灣新文學是屬於全民性的文學,它代表及反映了臺灣一般民眾的心聲,有強烈的平民性,並非專屬於某一階層的遊戲文章,它具體地描寫臺灣民眾的各個生活層面,充分表達出臺灣民眾被殖民、被剝削、被欺凌的現實生活狀況。

3.寫實創作方式:採用寫實主義的寫作方式,排除過於浪漫的無病呻吟,言之有物。它的表現工具是根據北平官話的白話文,冀求能以簡潔易懂的白話文以便滲透廣大的群眾,喚起他們的民族靈魂。儘管後期的作家甚多為日文作家,但文字只是表現的工具,無損於新文學運動的民族風格,而後期日文作家的作品,更深化了新文學運動的各項特色。

4.臺灣本土色彩:臺灣新文學不但表現了傳統民族文化,同時具有堅強的本土性格,把臺灣的特殊歷史命運帶來的地方性色彩,強烈地表現出來。

5.世界性的規模:臺灣新文學以中國文學為基礎,廣泛地吸收了來自日本或歐美的新思潮,及近代文學的表現方式,逐漸具有世界性的規模。它不但是屬於臺灣的,更是屬於中國的、人類的文學。(節錄葉石濤為什麼賴和先生是臺灣新文學之父?)

臺灣鄉土作家

臺灣鄉土文學是以「臺灣為中心」所寫出的作品,反映了臺灣人民的生活樣貌,其特色是說出臺灣基層人民的心聲,反對各種威權壓迫,流露著人道主義的關懷。臺灣在日治時期即有鄉土文學產生,如賴和、吳濁流等人均是當時的開創者,至七○年代,鄉土文學成為臺灣的文學主流之一,黃春明、王禎和、吳晟等鄉土文學作家都逐漸在文壇上嶄露頭角。

【課文與注釋】

第一段:描述秦得參生活貧苦的情形,全村最窮、母子孤苦、後父不良。

◎段析:以第三人稱的觀點,概述小說主角秦得參的「童年史」:幼年失怙、母親招贅、後父不疼、母子相依的悲苦生活。

修辭

  • 「秦得參」的一家:諧音雙關(真的慘)。
  • 好容易:倒反。

餒、綏、荽、妥

ㄋㄟˇ

飢餓。

飢餒、餒餓。

 

勝不驕,敗不餒。

 

安撫。

綏撫、綏靖。

植物名。可供食用、調味佐料或入藥。亦稱為「香菜」。

芫荽、胡荽。

ㄊㄨㄛˇ

穩當、周全。

妥善安排。

適宜、合適。

不妥、欠妥。

 

 

第二段:敘述製糖會社壟斷蔗田,秦得參改做散工,秦母為其娶妻,生計逐漸好轉。

◎段析:以製糖會社的作為,寫出日本殖民時對臺灣的控制及迫害。幸秦得參力氣大又勤敏,做了多年散工,又娶得賢內助,家中生計稍微穩定。

課文補注

1.製糖會社:日據前,臺灣以舊式糖廍生產砂糖,產量有限;兒玉源太郎任臺灣總督後,一九○○年在東京成立臺灣製糖株式會社,積極引進日本資本投入臺灣製糖業,並於一九○二年在橋仔頭(今高雄橋頭)設立第一家新式糖廠。同年日本政府頒布臺灣糖業獎勵規則,設立臨時臺灣糖務局作為政策執行機關,藉以讓日本資本家獨占糖業的產銷,並規定非經政府許可,不得設立糖廍或糖廠;蔗農不得越區出售甘蔗,只能賣給政府指定區域內的糖廠。蔗農被層層設限,只能任由製糖會社剝削,故有「三個保正,八十斤」的笑話(保正:相當今日的里長。三個保正,八十斤:一車的蔗糖在株式會社過磅,秤出的磅數遠不及實際的重量,在場的三位保正不信,便跳上磅秤,結果三人的體重相加,只有四十八公斤,此為諷刺製糖會社對蔗農的苛刻。)以及「第一憨,選舉運動(幫人助選);第二憨,種甘蔗給會社磅。」的諺語,此皆說明了當時蔗農被嚴重剝削。

第三段:敘述秦得參初為人父,卻痛失慈母。

◎段析:秦得參母親在老來得孫後,滿足地離逝,但也帶走得參的幸福,埋下日後不幸遭遇的伏筆。

第四段:敘述秦得參積勞成疾,無錢醫病,身體轉為孱弱,生活捉襟見肘。

◎段析:寫出服食西藥與漢藥的價差,反映出當時中、西醫療的收費情況,並暗示窮人無生病的權利。

第五段:敘述秦得參過年前想賣菜謀生,故妻子向外家告借,跟鄰居借稱仔。

◎段析:

1.得參身體好轉,想做賣菜生意,得到妻子的嫂子援助,又向鄰居借來新的稱仔。

2.以借「稱仔」表示臺灣人的奉公守法,卻也因「稱仔」而使秦得參被捕入獄,藉以諷刺日據時期「法律」的可笑。

注釋補注

22尾衙:日人鈴木清一郎臺灣舊慣習俗信仰曰:「二月初二這一天,商家都要為土地公舉行盛大祭典,這就叫作『做牙』。土地公的祭日,是每月的初二和十六兩天,二月初二是最初的『做牙』,所以稱為『頭牙』,十二月十六日是一年最後的『做牙』,所以稱為『尾牙』。」故舊時雇主在月初、月中供應員工吃一頓有葷菜的飯,稱為「打牙祭」,後泛指偶爾享用豐盛菜餚。現今「尾牙」已是臺灣非常盛行的活動,祭祀兼設宴慰勞員工辛勞,可說是年關老闆宴請同仁及相關人員的歡樂節日。

29外家:亦稱後頭、後頭厝。

修辭

  • 他妻子才覺到缺少一桿「稱仔」:象徵(客觀、公正、平等)。

文意

  • 總難得她嫂子,待她還好,把她唯一的裝飾品──一根金花 ──借給她,教她去當鋪裡,押幾塊錢,暫作資本:展現親戚間深厚的情感。
  • 他妻子才覺到缺少「一桿稱仔」:點題。
  • 可是官廳的專利品,不是便宜的東西,那兒來得錢:說明「稱仔」之取得不易。
  • 把一桿尚覺新新的借來:為之後巡警說稱仔「不好罷」、「不堪用」作伏筆。
  • 因為巡警們,專在搜索小民的細故,來做他們的成績,犯罪的事件,發見得多,他們的高昇就快:說明日本殖民政府以警察和法律來控制、壓迫臺灣人民,並顯示執法者荒誕的行徑。
  • 所以無中生有的事故,含冤莫訴的人們,向來是不勝枚舉:日警苛虐,即使是善良百姓,仍不免牢獄之災。
  • 什麼通行取締、道路規則、飲食物規則、行旅法規、度量衡規紀,舉凡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通在法的干涉、取締範圍中:說明殖民政府法制嚴苛。
  • 他妻子為慮萬一,就把新的稱仔借來:說明臺灣人民謹慎守法,並埋下伏筆:如此守法、守分,之後卻依舊獲罪。

【課文1-5段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一、賴和在一桿「稱仔」的篇名上,特別將「稱仔」加上引號,試問有何用意?

答:

二、一桿「稱仔」中,主角秦得參的命名有何雙關義?

答:

三、秦得參何以承租不到田地?

答:

四、請簡要概述鎮南威麗村的村民狀況?

答:

五、一桿「稱仔」中,秦得參患得瘧疾後,為何不敢再看西醫?

答:

六、秦得參如何取得賣生菜的資金?

答:

七、一桿「稱仔」中,秦得參的妻子為何要向鄰居借來新的稱仔?

答:

八、一桿「稱仔」中,日本巡警如何搜索小民的細故?

答:

第六段:敘述秦得參生意不壞,將賣菜所得拿來添購新春糧食、衣服等家用。

◎段析:

1.賣菜生意不錯,得參開始添購米糧、物件,想利用新春改變家運,給孩子一點高興。

2.小說後半段以「對話」取代先前的敘事筆法,細節描繪更鮮活,簡潔生動、充滿張力。

課文補注

  • 市散:市場散市。
  • 氣象:景況、氣派。
  • 不過今天才「廿」五:二十。
  • 遲早:早晚。
  • 不克盡:不能夠盡善盡美。
  • 利益:指營業所得的利潤。

注釋補注

39糴:買入穀物,與「糶」相對。糶,音ㄊㄧㄠˋ,出售穀物。例: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唐聶夷中詠田家詩)

文意

  • 不可缺的金銀紙:埋下「只銀紙備辦在,別的什麼都沒有」的伏筆。
  • 當鋪裡遲早,總要一個月的利息:意謂不滿一個月就贖取典當物,當鋪仍是會算一個月的利息,不如晚點再贖。

氣象

氣象

 

明年家裡,總要換一換氣象才好。

氣候。

黃州僻陋多雨,氣象昏昏也。(蘇軾與章子厚書)

 

眉宇間還帶幾分威嚴氣象。(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文章的風格氣韻。

氣象日凋耗。(韓愈荐士詩)

 

 

第七段:敘述秦得參不懂規紀而觸怒巡警,遭警斷稱、取締的經過。

◎段析:巡警假意來「買菜」,得參不諳巡警免費索菜的「暗示」,好意減斤兩販售,卻反被巡警誣告使用不合法的稱仔,怒斥後隨意將稱仔「打斷擲棄」。

課文補注

  • 脾胃:胃口。
  • 「稱稱」看:動詞,用秤計量輕重。
  • 泰然:閒適自若的樣子。
  • 不堪:不能。

注釋補注

51稱花:古代的秤是一斤十六兩,秤桿上計有十六個刻度,每刻度代表一兩,均用一顆星表示,稱作「稱星」或「稱花」,顏色必是白色或黃色,禁用黑色,表示用秤做生意要心地純潔,不可黑心。而秤桿的尾端三星,又意指福、祿、壽三星,用以告誡生意人要講究誠實信用,否則,少一兩無福、短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寓意十分深遠。

修辭

  • 大人,真客氣啦!才一斤十四兩:婉曲(意指已優惠巡警了)。
  • 巡警把稱仔打斷擲棄:象徵(社會公正客觀的價值,被任意糟踏、毀壞)。

文意

  • 肯要我的東西,就算運氣好:感謝捧場之意。
  • 本有兩斤足:一臺斤有十六兩,兩臺斤卻說成一斤十四兩,乃優惠巡警之意,卻成了巡警作為「稱仔不好」的藉口。【106學測】
  • 參從容地捧過去說:從秦得參「泰然」、「從容」的言行,可看出他誠懇老實,尚無大難臨頭的警覺心。
  • 巡警接在手裡,約略考察一下:從前文「變色」、「赫怒」等詞可知,巡警已怒火中燒,但仍裝模作樣檢查。
  • 畜生:罵人語。作者用以表達當時臺灣人民如同畜生般被對待。
  • 巡警把稱仔打斷擲棄:說明日警以「執法者」身分隨意破壞「法」,暗示日本殖民政府的執法喪失標準。

2.誠實的參……稱一稱:此為觸怒巡警的主因。巡警本想免費拿取生菜,「稱稱看」只是場面話,沒想到老實的秦得參不懂規矩,竟與之論斤買賣,終惹惱巡警。誠實,在此含有不知人間險惡之義。

第八段:描寫衝突事件後,人們的反應,秦得參憤恨、長者調教、眾人評議及妻子勸慰。

◎段析:眾人針對得參遭警取締提出看法,表面上是指責得參不懂市集上日警的索物規矩,其實側面寫出當時被殖民的臺灣人的愚昧、奴化,批判縱容殖民者的愚劣行為。

課文補注

  • 空:徒然。
  • 悶悶:憂鬱。
  • 寬心:放心。

注釋補注

57運裡帶有官符:命理學中,有掌管流年運勢的歲君,歲君管一年的吉凶禍福,每年由不同的歲君來主宰該年的吉凶,十二年一輪,故名為「十二歲君」:一太歲,二太陽,三喪門,四太陰,五官符(或曰五鬼),六死符,七歲破,八龍德,九白虎,十福德,十一天狗,十二病符。「犯官符」之流年,泛指該年可能引來官司、牢獄之災。

修辭

  • 「青草膏」的滋味:借代(拷打)。
  • 怕運裡帶有「官符」:借代(凶災)。

文意

  • 該死的東西:斥責之語,亦成讖語。
  • 做官的就可任意凌辱人民嗎:隱含反抗意志、為殖民地人民發聲之意。
  • 硬漢:意指贊同秦得參的論點。
  • 亦就散去:眾人對秦得參的遭遇僅抱持「看熱鬧」心態,並沒有真正的關心。
  • 這幾天的所得,買一桿新的還給人家,剩下的猶足贖取那金花回來:顯現淳樸的個性及不願欠錢過年的念頭。
  • 今年運氣太壞,怕運裡帶有官符,經這一回事,明年快就出運,亦不一定:顯現宿命、不反抗的阿Q心態,亦代表當時市井小民的心態。

第九段:描寫除夕日秦得參再遇巡警刁難,被帶至衙門問案、科罰的過程。

◎段析:

1.得參被巡警無理誣告,法官亦不明就理以「違反度量衡規則」科罰三塊錢,得參因在意金錢的用處,便選擇坐監三天。

2.顯現日據時期百姓被無理壓迫凌辱的悲慘狀況,可見秦得參淪落困境的遠因是製糖會社的剝奪,然真正將他逼上絕路的是使之「人不像人」的警察與惡法。

課文補注

  • 動靜:偏義複詞,偏「動」義。
  • 絕早:極早、一大早。
  • 曉景:清晨景色。
  • 頃刻:形容極短的時間。
  • 各擔各「色」貨:種類。
  • 償:報答。
  • 科罰:處罰。
  • 恩典:恩惠。

文意

  • 年華垂盡,人生頃刻:年歲將盡,使人有生命短暫的感慨。
  • 「畜生」,昨天跑到那兒去:連續以「畜生」稱人,粗暴地踐踏秦得參身為人的尊嚴。
  • 去就去呢,什麼畜生:從回應可以看出秦得參的反抗意識。
  • 巡警的報告,總沒有錯啊:法官徇私,不辨是非,一味偏袒巡警,顯現威權專制的蠻橫。

第十段:描寫秦妻代繳罰款、保釋秦得參,及贖回金花的過程。

◎段析:純樸的秦妻聽聞得參被捕,頓失分寸,幸得鄰居與工友的協助,方能順利繳交罰款,將得參保釋出獄。

課文補注

  • 不見世面:形容見識不多。
  • 才監禁「下」:表示動作完成或結束。
  • 恍然:突然領悟的樣子。

 

聲音悲淒滯塞。

嗚咽、哽咽。

 

口腔與食道中間的區域。

咽頭、咽喉。

 

吞嚥。同「嚥」。

狼吞虎咽。

突然停住不說。

咽住。

 

 

第十一段:敘述秦得參有了「最後的覺悟」,殺警後自殺,家人傷痛不已。

◎段析:

1.小說的高潮安排在除夕夜,這本是團聚圍爐、充滿喜樂的日子,卻因日本巡警的壓迫欺凌,秦得參的覺悟與抵抗,終而變調。

2.在新年歡愉的氣氛中,鋪陳殺警後自殺的情節,正是「以喜襯悲」的安排,增添悲壯的感染力。

課文補注

  • 不住:不停止。
  • 備辦:預備、辦置。

4.同時……被殺在道上:此段並未出現在現存賴和紀念館中的手稿上,亦即殺警情節並非賴和一開始就有的設計,然小說發表時,卻赫然出現「警察被殺」的「暗示性」的結局。從賴和「手稿」與「發表稿」的比對中,可隱約見得賴和累積、強化作品中反殖民意識的軌跡,讓被殖民的臺灣人看見「覺悟」後的代價與尊嚴,表達對殖民政府的不滿,以及法制無法伸張正義的憤怒,並暗示臺灣人民應起來抗暴,推翻殖民統治。

修辭

  • 只銀紙備辦在:婉曲(暗示秦得參的死亡)。

文意

  • 在作他們「幸福的夢」:以喜襯悲,凸顯其「悲哀」的情感基調。
  • 心裡只在想,總覺有一種,不明瞭的悲哀,只不住漏出幾聲的嘆息:表示秦得參形軀雖獲自由,但精神靈魂卻陷入困境。【103學測】
  • 人不像個人,畜生,誰願意做:呼應「始能度那近於似人的生活」,說明秦得參渴望活得像個人。
  • 這是什麼世間?活著倒不若死了快樂:有了「生不如死」的領悟。
  • 他母親死時,快樂的容貌:呼應「她面上現著十分滿足、快樂的樣子歸到天國去了」。
  • 他已懷抱著「最後的覺悟」:暗示秦得參選擇與巡警同歸於盡,追求做人的尊嚴。
  • 什麼都沒有嗎:外人關心詢問後事之語。
  • 同時,市上亦盛傳著,一個夜巡的警吏,被殺在道上:被殺的巡警是無理刁難秦得參那位,還是另有其人?是死是活?殺手是誰?小說中並無清楚交代,頗耐人尋味,適可留給讀者一個想像空間。

3.忽譁然……啼哭:側面描寫家中發生變故,由聲音、對話交代情節,「看不到」主角實際的動作,卻更具張力與感染力。

第十二段:補記創作動機與心聲。

◎段析:由後記可知發生在秦得參身上不公不義的悲劇,可能真有其事,或作者聽聞過,而因閱讀法朗士克拉格比方覺悟到強權壓迫弱小的普遍性,進而將之撰寫成篇。

課文補注

  • 著筆:落筆。

注釋補注

71法朗士:阿納托爾‧法朗士(Anatole France, 1844-1924),生於巴黎一個書商家庭,從小便置身於書海之中。一八七三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金色詩篇,爾後以寫「文學批評」成名;一八八一年出版波那爾之罪,在文壇上聲名大噪,並創作一系列的歷史題材小說,對醜惡的社會進行嘲諷、抨擊。法朗士作品充滿博學、幻想的風格,並融合諷刺和熱情所產生的神奇效果,其傑出的成就使他成為「文壇宗師」,一九二一年,法朗士以其作品中「高貴的風格以及真正高盧人的氣質」,獲頒諾貝爾文學獎。一九二四年逝世,法國政府為他舉行盛大的國葬。

72克拉格比:克拉格比乃法朗士於一九○一年創作的短篇小說,內容是通過菜販克拉格比被員警誣陷的不幸遭遇,藉以指控司法制度的不公與虛偽性,表達窮人得不到法律保障的心聲。小說大意如下:菜販克拉格比樸實勤勞,從早到晚在街上叫賣,某日,一個警察要他將菜攤推走,然他正等著收取客人的菜錢,想要請警察法外開恩,警察不許,因此與警察發生爭執,脫口罵了警察「該死的母牛」,並引起交通混亂,便被警察以侮辱警員、妨礙交通的罪抓到看守所。最後,不管在場證人如何替他辯護,法庭仍判他有罪,判處十五天拘役和五十法郎的罰款。出獄後的克拉格比依然上街賣菜,然因他坐過牢,民眾開始數落、鄙視他,導致他開始酗酒、與人吵架,精神完全崩潰。走投無路之際,竟天真以為再進牢房總比餓死街頭好,便故意去罵警察「該死的母牛」,企圖再被抓到監獄裡去,沒想到這次碰到的警察「寬宏大量」,無視他的辱罵,克拉格比只好垂頭喪氣,冒著雨向黑夜的深處走去。

【課文6-12段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九、秦得參為何會觸怒巡警?

答:

十、巡警以什麼理由嫁罪於秦得參?

答:

十一、當秦得參與巡警衝突後,眾人有何反應?

答:

十二、秦得參本想坐監三天以代罰款,為何當日即被釋放?

答:

十一十三、獲釋返家後的除夕夜,秦得參有了什麼覺悟?

答:

十一十四、一桿「稱仔」文末,有哪些側寫筆法?

答:

十二十五、賴和受誰的影響才提筆創作一桿「稱仔」?

答:

非選擇題

一桿「稱仔」中,賴和不僅以白話文書寫,也儘量融入閩南話,以符合臺灣人的用語習慣,呈現臺灣文學色彩。下列詞語均是小說中的臺語詞彙,請將其正確意思寫在表格內。

題號

臺語詞彙

解釋

1.

 

2.

刻虧

 

3.

租聲

 

4.

生菜

 

5.

坦白

 

6.

屢好

愈來愈好

7.

積積下

累積下來

8.

物件

東西

9.

出運

 

10.

開正

開春

 

 

小問:請問蔣渭水先生所提出的第「十一、現症」的症狀現今改善了嗎?說說你的看法。

 

臨床講義──對名叫臺灣的患者的診斷                        蔣渭水

說明:蔣渭水為臺灣文化協會的主要領導人之一,當時他對「臺灣」這位患者寫了這份「診斷書」,從中可看出文協企圖啟蒙臺灣民眾,改革臺灣社會的用心。

一、姓 名 臺灣島。

二、性   男。

三、年 齡 從現住所轉移到今二十七歲。

四、原 籍 中華民國福建省臺灣道。

五、現住所 大日本帝國 臺灣總督府。

六、地 位 東經一二○一二二、北緯二二二五。

七、職 業 世界和平第一關門守衛。

八、遺 傳 有黃帝、周公、孔子、孟子等的血統,遺傳性很明顯。

九、素 質 因為是前記聖賢的後裔,故有強健天資聰明的素質。

十、既往症 幼少時(即鄭成功時代)身體頗為強壯、頭腦清楚、意志堅定、品質高尚、動作靈活。但到清朝時代由於政策中毒,身體逐漸衰弱、意志薄弱、品質卑劣、操節低下了。轉居日本帝國以來,受到不完全的對症療法,稍有恢復,但畢竟有二百年的長期慢性中毒症,故不容易治癒。

十一、現症 道德敗壞、人心刻薄、物質欲望強烈、缺乏精神生活、風俗醜態、迷信很深、深思不遠、缺乏講衛生、墮落怠惰、腐敗、卑屈、怠慢、只會爭眼前小利益、智力淺薄、不知立永久大計、虛榮、恬不知恥、四肢倦怠、惰氣滿滿、意氣消沉、完全無朝氣。

十二、主訴 頭痛、眩暈、腹內有飢餓感。

大體上是這樣的患者,診斷一下頭部比身體大,應該是思考力很好才是,但提問二三道常識,其回答不得要領。由此可想像這個患者是個愚蠢的低能兒。這是因為頭骨大、內容空虛、腦髓不充實的原因。因此稍難點的哲學、數學、科學,還有世界形勢論一聽就頭暈、頭痛。另外手腳也很大很肥,這是因為勞動過多的原因。診斷一下腹部,發現腔胴很瘦,凹進去。腹壁都是皺紋,好像經產婦似的出現有白線條。我想像是大正五年來歐洲大戰的一時僥倖,一時肥胖起來了;從去年夏季颱講和風,像是腸子感冒,加上腹瀉,腹部極度膨脹,突然又縮起的緣故吧。

【診斷書】

一、診斷 世界文化時期的低能兒。

二、原因 知識營養不良症。

三、經過 因為是慢性病,經過要長些。

四、預診 素質純良,應及時適當地治療,要是療法不對又荏苒拖延的話,會病入膏肓,有死亡的可能。

五、療法 原因療法,就是根治療法。

【處方】

受正規學校教育 極量。

要補習教育   極量。

進幼兒園    極量。

設圖書館    極量。

讀報社     極量。

上面合劑調和速服二十年會全治,其他還有有效之藥品在此省略。

一九二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選自蔣渭水全集,海峽學術出版社,一九九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耿樹民 的頭像
    耿樹民

    小小翻轉教室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