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稻菜流年) 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編

自由貿易下,地球似乎變得無國界了,但正因為如此,將本土特色發揚光大,才能成為我們獨一無二的亮點。明華園戲劇團和霹靂布袋戲的風行,說明我們的文化也能引起世界共鳴。然而,在本文作者阿盛寫作的七○年代,臺灣快速地現代化,傳統農村文化一度是落後甚至可恥的印記,讓我們看看他如何在迷惑中尋求認同。

 

你認識這些鄉土作家嗎?

 

作家

筆下的鄉土

作家文學地位

代表作

1.

鍾理和

 

因同姓婚戀不容於客家社會而私奔,光復後返臺,罹患肺病以致貧病交迫,但至死仍不改其創作之志,被稱為:「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

做田、笠山農場

2.

 

彰化

自稱是「戇直而無變巧的農家子」,七○年代起寫作鄉土詩,近百首描寫臺灣農民生活,探討農民命運,以及關懷臺灣社會變遷的精彩詩篇。

吾鄉印象、向孩子說、泥土、負荷

3.

 

羅東

擅長描寫農村小鎮的人物,對六○、七○年代城鄉演變有深刻的觀察,同時也對鄉土小人物進城後艱苦的謀生情形,有深切的同情。

魚、青番公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

4.

洪醒夫

彰化

其小說以六○年代至七○年代的臺灣鄉村、小鎮生活為題材,描寫臺灣農村社會轉型期,田莊人生活的艱困與堅韌的生命力。

紙船印象、黑面慶仔、田莊人、市井傳奇

 

 

小問

1「鄉土文學」若從「五四」「三O」「日據」「七O」時期做分析,請問有哪些人?紀錄哪些事?

2作者阿盛的寫作特色最為人所稱道的是什麼?請舉例說明。

3請閱讀以下題解及作者資料並以之為例說明為何阿盛之文符合「鄉土文學」?

【題解】

◎寫作背景:本文發表於一九八五年,寫作背景約當設定於一九五五~一九八五年這三十年間的臺灣社會,時值作者五歲至三十五歲,也是臺灣開始從農業社會轉型成工商業社會,城鄉發展快速變遷的時期。

阿盛說:「臺灣農村史上最巨大的驚歎號,不是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大地主消失等等,那只是重新分配;約一九六○年代中末期起始的工商業化,才是移山倒海的『樊梨花』級海嘯,它沖倒農村的一切,包括具象的抽象的。我們這世代剛好目睹,驚嚇無以名狀,久之,沉澱,乃為文作見證,稻菜流年系列作品即是。」

◎文體探討:鄉土文學

七○年代鄉土文學興起,臺灣的作家開始把創作焦點轉向「鄉土」、轉向臺灣農村,本文正是這種鄉土文學潮流的產物,我們可以稱之為「鄉土散文」。

鄉土文學的主題頗為多樣化,描寫農村社會的生活與人情,如黃春明的小說;描述農民利益的受剝削,如宋澤萊的小說;或抒寫農民堅守土地的執著,如吳晟的詩;或描寫田園風光,如陳列陳冠學的散文。本文的焦點是在呈現農村的沒落、農村人口的外移。對於這一現象,出身農村的作者表達了他深沉的感慨。

有關鄉土文學產生的背景和代表作家,進一步說明如下:

()產生背景:七○年代的臺灣社會在政治上、經濟上面臨重大改變:政治上,從退出聯合國 斷交,接連而來的外交打擊,粉碎了中華民國為「中國正統」的神話;經濟上,等資本主義在臺灣急遽擴張,使臺灣的經濟結構由農業社會轉變成為工業社會,城鄉差距和貧富落差日益擴大。政治、經濟上的劇烈變化,使文壇上從五○年代的「反懷鄉文學」、六○年代西化和疏離現實的現代主義,回歸到反映現實,扎根鄉土的寫實主義。

()各時期鄉土文學的特色:「五四新文學運動」後,魯迅紹興故鄉為題材,用批判眼光寫作鄉土小說。此後三○年代大陸鄉土文學多以批判時局,同情勞動人民的左傾色彩為主。時代,臺灣鄉土文學以賴和楊逵為代表,明顯具有反的民族主義色彩和同情農民的寫實主義筆法。七○年代的鄉土文學則具有三種傾向:一是反西化、回歸鄉土、強調民族性;二是寫實,反映社會現況,三是同情社會底層的弱勢者,這和三○年代大陸的鄉土文學有相近之處。不過受限於當時反的政治環境,當時鄉土文學陣營主要集中介紹據時代的鄉土作品。

()鄉土小說和鄉土詩:七○年代初期的鄉土文學以小說為主,如陳映真藉隱微手法表達他對現實的關懷,和知識分子的無力感(如將軍族),黃春明擅長寫傳統農村小人物和鄉下人進城的困境(如青番公的故事),王禎和則偏向描寫村鎮小人物卑微的心理(如嫁妝一牛車);後期則有宋澤萊洪醒夫寫農夫,王拓楊青矗寫漁民和工人。

七○年代中期以後,現代詩壇開始有鄉土詩和原住民創作,如吳晟是出身農村,莫那能是首位為原住民吶喊的詩人。

()鄉土散文:相對於小說界和現代詩壇,七○年代的散文仍以抒情言志的「美」文為主,七○年代後期到八○年代,新生代的散文作家輩出,如阿盛林文義陳列陳冠學等人的鄉土散文,或書寫田園、或描繪鄉土小人物,或關懷自然環境等,突破以往小我、自囈的格局,散文也走入了土地和貼近社會。

【作者】

1.寫作理念

阿盛自云其寫作理念為「天地之間有文章,但凡人事皆可觀」,故文學是從凡俗生活中而來,天地之間皆文章,其寫作舉凡故鄉之風土人物,以及都市的人性剖析皆能信手拈來,內容以詮釋人性、人情與人生之「三人主義」為主軸。阿盛說:「對人的一切都感興趣,雖然未必樣樣參與,但喜歡觀察,這看看,那看看。有時候只看到熱鬧,有時候也會看出門道。看出門道後,便是醞釀下筆之時。但不輕易下筆,一個題材,往往在腦中千迴百轉,覺得可以了,這才開始寫。」【陳義芝編(2004)。阿盛精選集。臺北:九歌。P.23

2.寫作成就

在阿盛寫作特色中,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巧用臺灣方言。中文系的小學訓練(指文字、聲韻、訓詁)使阿盛較其他作家能表現臺灣方言之美而不失其真。阿盛承認在這方面他是下過一番工夫,詹宏志分析說:「阿盛不同於過去刻意拼湊令人莫宰其羊的『拼音臺語』,而是有形有義看得懂的『臺語中文』」,阿盛保留臺語趣味及意義,「我希望能夠利用漢字音義結合的特質,讓不懂方言的人也可以看得懂意思。」如閩南語「第蔭」、「凌遲」、「傷重」、「快活」、「奸雄」、「鼎」……等都可以在譯成國字時,既典雅又達意;必要時,阿盛還會創造些新詞彙,如他用「諸婦」、「諸甫」來取代一般常用的「查某」、「查埔」,用「新婦」稱「媳婦」,將安撫哭鬧孩子的糕點稱之為「哄騙糕」(閩南語音「風片糕」);再如「做頭家」(當老闆)、「猴齊天」(野孩子)、「名聲『透』臺灣」(傳遍),都是兼顧臺語和中文的範例。

向陽在混語臺灣風:評阿盛散文集夜燕相思燈則論道:「整體來看,阿盛從出道名篇廁所的故事寫作迄今,他的散文已臻於妙境,語言上的「混語」(古典漢文、正宗臺語、生活國語三者交織)使用,再現了當代臺灣語言的生活特質,更塑造了無法被模擬的阿盛獨特文風,……阿盛以小說之筆書寫散文之情,以散文之筆書寫小說之事,文類的混用和交參,不澀不滯,因而寫出獨具當代臺灣風味的深刻篇章,此書已為臺灣散文書寫開出一條新路。」

◎阿盛散文中所使用的南語詞語與俗諺

閩南語用語或諺語

文 意

出處書名
篇  章

「猴囝仔」

 

行過急水溪

春花朵朵開

「青仔叢」亂開花

喻沒見過世面的人。

行過急水溪

春花朵朵開

名聲「透」臺灣

 

行過急水溪

石頭羅漢傳

挨「頭家」的罵

 

心情兩紀年

六月田水

「爾」要作「讀冊」人才好

爾:你。

讀冊:讀書。

心情兩紀年

心情兩紀年

唱著像是「著猴」

 

心情兩紀年

番薯紅毛土

臺灣「諸婦」「韮菜命」

諸婦:女子。
韮菜命:喻苦命。

心情兩紀年

番薯紅毛土

「拖磨」二十七「冬」

拖磨:勞苦。
冬:(       

心情兩紀年
番薯紅毛土

夕曝雨說變就變,恰如春天後母面

喻春天陰晴不定的天候。

心情兩紀年
六月田水

有人考得「滿面全豆花」,有人考得信心愈增,有人考得「瓠籽生菜瓜」

滿面全豆花:形容很差很慘。
瓠籽生菜瓜:(                  

心情兩紀年
藤條戰國

生吃都不夠,那曝干

應付眼前需要都來不及。

心情兩紀年
故事杏林

霸道得像此地俗諺所云「乞食趕廟公」

 

綠袖紅塵
乞食寮舊事

一樣米飼百樣人

 

心情兩紀年
姑爺莊四季謠

孔子公不敢收隔夜帖

形容人有旦夕禍福。

十殿閻君
二師在田

父親天生是個適合當「羅漢腳」的人,「遊府吃府,遊縣吃縣」

羅漢腳:(                
遊府吃府,遊縣吃縣:指過流浪生活,無固定住所和工作。

心情兩紀年
心情兩紀年

生的功勞放一邊,養的功勞較大天

 

心情兩紀年
番薯紅毛土

吃水果拜樹頭

 

心情兩紀年
番薯紅毛土

小孩子有耳無嘴

告誡小孩,大人講話時不要插嘴。

心情兩紀年
母親不說的那個字

樑會走榫,人不走性

喻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民權路回頭
木村三郎還在

 

【課文與注釋】

第一、二段:暗示農民與田鼠都有包容其他生命的美德,不會「贏者全拿、趕盡殺絕」。

第一、二段人、鼠連繫:「農人為田鼠留餘地」,類比「                                   」。

文意

  • 也許牠知道留個餘地給稻菜根對一家大小都有好處:對應農家有寬厚好生之德。

第三、四段:寫豐年時一家的喜悅滿足、田事不好時父母溢於言表的憂煩,是以孩子的眼光來看農家收入不穩定。

 

第五段:寫人鼠都得到大自然的滋養,暗含對大地、對生命的禮讚。

人、鼠連繫:「小憨頭在野地裡很自在」,類比「小田鼠在野地裡很自在,總能餵飽自己」。

第六段:寫頑童戲弄田鼠,人鼠俱不能免於火毒的陽光荼毒,而大田鼠恆常護著小田鼠,雖倉皇但腳步不亂。暗指天地不仁,但親情恆常守護,為末段埋下伏筆。

人、鼠連繫:

1.「大田鼠心機複雜多了」,類比第十三段「人長大後不再等似小田鼠,累積了數不盡的心機」。

2.「田鼠生存在火毒陽光下的阡陌,以及上緣較下緣突出的洞穴,有長草覆蔭」,類比第十三段「農村中無覆蔭的老田,和有老榕覆蔭的後院」。

3.「田鼠以大護小跑成一直線的親情」,類比第十四段「父母愛護子女的親情」。

◆ 瘡、嗆、創、愴、傖

 

皮膚或黏膜上的潰瘍。

頭瘡、痔瘡、瘡疤。

 

呼吸器官因吸入刺激的氣味而咳嗽。

嗆咳。

具有刺激性的氣味進入呼吸器官而感覺不舒服。

嗆鼻。

 

傷口、傷痕。

刀創、創口、創傷。

 

開始、開啟、製造、做。

首創、草創、創制。

獨特的。

創見、創意、創舉。

 

哀傷。

1.悲愴、悽愴。

2.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庸俗鄙賤。

傖叟、寒傖、傖夫俗人。

 

 

第七段:寫剪頭瘡,暗示「雖是血肉模糊,畢竟看起來像樣了一點」的成長之路。

 

第八、九段:寫大水來時的可怕景象,天地無情,以萬物為芻狗。原本威嚴的祖母無能為力,孩子心中安全的家園也淪陷。(阿盛童年時經歷八七水災)

第八段人、鼠連繫:「農家子弟要認命,即使進學了也該下田」,類比「                                                 」。

第八、九段人、鼠連繫:「老天抓浮在水面上的人類」,類比「人抓浮在水上的田鼠」。

修辭

  • 你聽見風在呼喊,雨不像雨,像盆裡潑出來的水,幾萬個盆齊一潑水,你卻感到安全,你睡在祖母身邊,祖母不曾怕過任何事,連豬仔都聽她口號命令:映襯/屋外風雨飄搖、充滿危險,與在屋內受祖母護持感到安全形成對比。
  • 夢裡,你在泡水的田裡游走,你背個竹籠,兩手不停地抓那浮在水上的田鼠:示現
  • 「颱風大雨」果真不停歇:象徵對生活的摧煎、掏空。
  • 兩「手」不停地抓那浮在水面上的人:象徵命運,在命運的巨掌下,人與鼠同樣卑微。

文意

  • 灰家鼠如果跑到田裡去鑽穴,牠得覺悟可能自此吃不著稻菜以外的東西,但是也得認明事實上自己並不從此成為田鼠:作者以灰家鼠與田鼠的對比,昭示他們對自己的命數深有體認。
  • 田鼠永遠是田鼠,縱是牠住居厝邊牆角、吃得著鹹魚骨刺;生是什麼人家子弟,便是什麼命:對應農家子弟應「認命守本分,莫忘出身」的教訓。
  • 嘴裡絕不吐出「問句的後兩個字」:即「          」二字。
  • 老天要抓人嚒?老天巡行大地上,祂點燃天大的紙炮嚇人,祂背個天大的籠子,兩手不停地抓那浮在水面上的人:對應前段雨夜「夢裡,你在泡水的田裡游走,你背個竹籠,兩手不停地抓那浮在水上的田鼠」,寫出阡陌間生命的卑微,要應付突如其來的生命財產威脅。
  • 水逐漸緩緩的低退,微曦中你目睹浸水後轉成銅黃色的穀粒漂動在床下、洗臉枱邊、椅腳……。天光放亮了,你找不到雞塒,找不到番鴨,找不到哼嗚亂叫的豬仔,找不到──啊,老天是如此不厚道!稻埕上空落一片:水退後所有農作禽畜泡湯,更見田間生活的不安。行文至此,在田埂奔跑的無憂童年已然結束。

第十段:以不再期待過年、不想打驚田鼠,呈現少年的成長。

人、鼠連繫:人、鼠都認命守在阡陌一角只求飽腹,唯一擔心的只是大水與乍然而來的干擾。

文意

  • 教科書中的理念:指理智的計算得失、衡量利害並採取做法。
  • 童稚歲月裡沒有思量過的問題一一突現──豐年收穫的穀子鋪滿稻埕,餐桌上卻恆常見不到白米;豐年收穫的番薯好像天長地久吃不完,番薯籤、番薯塊、籤籤塊塊,午餐晚餐,醬菜魚乾,恆常是這般;度一回春節,買一回新鞋,恆常不套襪子就穿:進學日久,閱歷漸豐,開始察知許多農家困境。
  • 田鼠其實吃得簡單,牠不會挑揀碩大的番薯啃咬,因為一次吃不了:田鼠體認到自己的侷限與需求/對應農家(                  
  • 牠喜歡吃落地的穀子,因為攀爬稻梗太招搖,且是不必要:對應農家謙卑低調,與世無爭。

第十一段:迷惑少年對田鼠感到困擾,緣於傳統農家價值觀與現代化社會觀點的衝突。

文意

  • 為農家辦事的衙門永遠篤定以為,田鼠吃掉了太多太多該給人吃的糧食,除去田鼠才有豐年;你將誘鼠的餌收藏起來,因為你不敢肯定豐年的收成到底肥了誰,你讀了許多書,書裡從不告訴你如何應付那些怎麼瞧都不順眼的商人;你站在巨大的倉庫前等待領取肥料,肥料堆成山,發放肥料的人用力寫字條、蓋戳記,字很歪斜難看,可是寫字的人正坐著繃緊面皮,顯然完全忘了你買肥料用的是真正落地能響的金錢。為了金錢,你有一陣子狠下心捕田鼠,有人大量收買田鼠,拿去做香腸罷,或許也做罐頭,反正賣田鼠拿得到錢:田鼠遭受的人禍,暗示隨現代化的程度加深,農民遭受的社會壓迫
  • 你將誘鼠的餌收藏起來,因為你不敢肯定豐年的收成到底肥了誰:成長後對社會現實更進一步的體認。
  • 你卻沒預想到祖母不高興拿這種錢:可見農家給田鼠留餘地的寬厚美德。

第十二段:堅守傳統不怕任何事的老祖母,面臨天災時也只能迷惑發抖。哪裡才是農家的出路?

人、鼠連繫:「祖母迷惑的眼神」,類比「田鼠有一對迷惑的小眼」。

文意

  • 田鼠有一對迷惑的小眼,倉皇竄動猛然停腳瞪你,你莫名地想起童年的大水,你滾到床內緣,你摟著祖母,祖母在發抖,你瞪著大水,屋外的天塌了,你和祖母都被壓覆在突不破的黑籠裡,祖母摸摸這個摸摸那個,緊抱著你無目標的移動;倉皇間,你瞥見祖母的眼睛,你活到祖母的年歲也忘不了那迷惑的眼神:以「                    」綰結人、鼠

 

第十三、十四段:祖母與父親相繼過世,故鄉的家屋與田地也已然失去,傳統農業生活的美好與艱難都一點一滴消逝了,對此令主人翁「慌」。

農村面臨改變:

1.人口流失:老成凋零(如父親與祖母)、青壯移居(如主人翁)。

2.土地流失:年過三十在新城成家立業的主人翁,故鄉已無舊屋與家田。

3.工作機會、社會價值轉移。

◎農人葬在阡陌角邊,田鼠也安身在阡陌角邊(第一、二段),但傳統農村給田鼠留餘地,現代社會卻未必給農人留餘地。此結尾扣合開頭,餘韻無窮,發人深省。

修辭

  • 隱隱地牠與你之間「有條剪不斷的線」:象徵作者與田鼠間那份難以切割的連繫,因為他們都曾有共同生存的空間──老榕後院與老田等。
  • 父親匆忙跨出家門,抱著受傷的小妹,小妹被頑童的紙炮石頭打得手腳流血;你極目望去,父親越過阡陌跑得好快好遠,火毒的陽光罩在隨後追趕的母親身上……:           )示現

文意

  • 夢裡有人有圳有青草有小廟也有紅瓦泥牆的老居與不知多深的田鼠洞穴:以長句展現對家鄉懷念的緜緜不絕。
  • 可你是那麼難以言宣的惦記牠,隱隱地牠與你之間有條剪不斷的線;一條一條的直線,牽掛的不只是老榕後院,還有那一塊毫無覆蔭的老田……:身處新城,卻對傳統社會仍有情感牽掛。
  • 新城歲月一次一次將你身上的泥味淘洗去,你累積了數不清的心機。於是,你否定認命的教訓,你日漸改變自己:面臨傳統社會與現代化新舊價值衝突的掙扎與拉扯,失去自我認同。
  • 新城人指出的一個事實──住在阡陌邊角見到的永遠是單調的顏色,且豐成歉收一樣吃的是稻菜:傳統農業生活的艱難。
  • 你走到昔日的田間,你放下孩子,你說什麼也不願吞回熱淚;你一家大小全立在父親面前,父親是在面前,父親的墳就在阡陌角邊:對傳統社會的情感牽掛。

◆ 圳、甽、釧

 

水溝、溝渠。

嘉南大圳。

 

田間小溝,「畎」之古字。

舉舜甽畝,任之天下。(荀子成相)

 

臂環、手鐲。

金釧。

 

 

◎全文分析

1.依主人翁的成長分為無憂童年、困惑少年、失根成年,即全文的三個層次,也分別代表社會轉型的三個階段。

2.進學受教育是邁向現代化的開始,但也帶來了困惑;移居新城加深現代化程度,傳統失落更多,掙扎更劇烈。

3.傳統農業社會代表:不識字卻達情的祖先、老祖母、父母。現代化社會代表:教科書的理念、衙門、商人、發肥料的人、收買田鼠牟利者、新城人。

4.主人翁「你」(作者自道迷失在兩者價值拉扯間,隨著現代化程度加深而悵惘不已。

傳統觀點

田鼠

農家

現代化觀點

包容異己(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田鼠不會在稻菜根處鑽穴為窩。也許牠知道農人的眼光最常注視那部位;也許牠知道留個餘地給稻菜根對一家大小都有好處。

(1)田裡果真沒幾窩田鼠,不是好現象,也許兆示莫指望豐年。

(2)為了金錢,你有一陣子狠下心捕田鼠……你卻沒預想到祖母不高興拿這種錢。

(3)田鼠吃的是人的糧食,祖先卻承認田鼠該當生存在田間,這不合教科書中的理念。

為農家辦事的衙門永遠篤定以為,田鼠吃掉了太多太多該給人吃的糧食,除去田鼠才有豐年。

知足寡欲、謙卑低調

(1)田鼠其實吃得簡單,牠不會挑揀碩大的番薯啃咬,因為一次吃不了。

(2)牠喜歡吃落地的穀子,因為攀爬稻梗太招搖,且是不必要。

(1)豐年,多麼稱心的豐年,年菜足夠吃到上元,口袋裝的是天天看都看不厭的壓歲錢,圖畫紙牌算不完,放紙炮嘍,點燃引火線,那般意足心滿,寫字似的一筆一畫盡是寫在被母親含笑親摩的臉。

(2)豐年亦不表示年豐……豐年收穫的穀子鋪滿稻埕,餐桌上卻恆常見不到白米;豐年收穫的番薯好像天長地久吃不完。

(1)全然不想望豐年,你知道年年期盼年菜足夠吃到上元沒有太大意義,你知道母親心滿意足地看著穀堆只是短暫的一整年當中那麼幾天,你知道長大成人就必須年年給很多小小子壓歲錢。

(2)住在阡陌邊角見到的永遠是單調的顏色,且豐成歉收一樣吃的是稻菜。

認命守分

牠認命,牠守在阡陌一角,飽腹之後唯一擔心的只是大水與乍然而來的干擾。

田鼠永遠是田鼠,縱是牠住居厝邊牆角、吃得著鹹魚骨刺;生是什麼人家子弟,便是什麼命。

新城歲月一次一次將你身上的泥味淘洗去,你累積了數不清的心機。於是,你否定認命的教訓,你日漸改變自己。

 

5.在新舊價值衝突、生存掙扎中,始終有親情貫串其間,帶來濃濃的眷戀。文中即以第一層次田鼠受頑童紙炮侵擾,大護小直線跑出洞穴,對照第三層次作者回憶阿爸抱著受傷的妹妹、阿母殿後。同樣的隊形、同樣的火毒日光、同樣的阡陌直線,有一樣深厚的護子情深。文末抱著孩子返鄉探視祖墳,即是親情的延續。

6.全文多處押韻,在每一層次都安排有大段押韻文句。

7.全文以映襯手法寫成,田鼠情態類比農民,而田鼠與農民寬厚包容的情性則與現代化社會理性卻功利地算計、趕盡殺絕形成「對比」。

8.象徵:貫串全文、前後呼應。

(1)田鼠象徵卑微認命、守住土地、在現代化浪潮下求生困難的農民。

(2)以田鼠與農民的生活習性,象徵傳統農業社會寬厚包容、知足惜福的美德。

(3)「火毒的陽光」與其後的「颱風大雨」不只是天象,還有借陽光曝曬、大水流失,象徵其對生活摧煎、掏空的意義。

(4)第八、九段中「」象徵命運,在命運的巨掌下,人與鼠同樣卑微。

◎靈活運用句讀與長句

第九段「還有祖母父親母親大哥大姊」、第十段「紙炮新衣玻璃珠……」、第十三段「夢裡有人有圳有青草有小廟也有紅瓦泥牆的老居與不知多深的田鼠洞穴」、第十四段「被頑童的紙炮石頭打得手腳流血」──透過字句堆疊,表現出急切訴說的口吻。第十二段「倉皇竄動猛然停腳瞪你」、「祖母摸摸這個摸摸那個」、第十四段「父親越過阡陌跑得好快好遠」──展現生動的肢體動作。

◎善用押韻

本文多處押韻,可看出作者在聲音表情上的用心安排。如第三段「年」、「現」、「鹹」、「年」、「元」、「錢」、「線」、「滿」、「臉」押「」韻,第十段「年」、「年」、「年」、「見」、「先」、「間」、「念」、「年」、「現」、「餐」、「乾」、「般」、「穿」、「單」押「」韻;「咬」、「了」、「搖」、「要」、「角」、「擾」押「」韻。

【課文問與答】

一、田鼠不會在哪裡鑽穴為窩?為什麼?田鼠會在哪裡鑽穴為窩?為什麼?你看田鼠的行為學到什麼?請說明。

答:

二、作者兒時對過年有何企盼?為什麼?作者少年時對過年有何企盼?為什麼?作者成年後對過年有何企盼?為什麼?你現在對過年又有何企盼?為什麼?

答:

三、文中小頑童與小田鼠有何相似之處?文中「你」長大成人後與田鼠有何相似之處?你從文中覺得你與小田鼠又有何相似之處?請舉例說明。

答:

四、文中的「夢大水」和「炮炸田鼠」的敘述中,分別有人、鼠的類比諧擬,如此「夢」和「炮」分別象徵什麼?

答:

五、田鼠吃人的糧食,農人為何還給牠們生存的空間?這是怎樣的想法?你認同嗎?

答:

六、文中「教科書理念」所指為何?你現在所讀的書會不會也只是不與生活相關的「教科書理念」!如何判斷及運用在生活之中呢?

答:

七、末段「你」為何流淚?請問你能感受作者流淚的心情嗎?能或不能都是感受,請說明原因。

答:

【教學資料】

一、修辭文法小教室

象徵

任何一種抽象的觀念、情感、文化或精神與看不見的事物,不直接予以指明,而由於理性的關聯、社會的約定,從而透過某種具體形象作媒介,間接加以陳述的表達方式,稱為象徵。象徵的表達方式必須是間接陳述而非直接指明,這也是其與譬喻不同之所在:譬喻所含的意念,容易尋找、容易確定;但象徵比較曖昧不明。

舉例與說明:

1.田鼠象徵(                                     

2.以田鼠與農民的生活習性象徵(                                   

3.「火毒的陽光」與其後的「颱風大雨」不只是天象,還有借陽光曝曬、大水流失,象徵(         

4.老天的「手」象徵命運,在命運的巨掌下,人與鼠同樣卑微。

5.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鄭愁予錯誤)→「蓮花」象徵(            

6.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鄭愁予錯誤)→象徵女子內心的堅貞。

7.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鄭愁予錯誤)→象徵(                        

8.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象徵離別感傷的心情。

9.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象徵離別的徬徨無依。

10.唯見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象徵(                

11.遶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象徵(                

12.黃蘆苦竹繞宅生。(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象徵(                

13.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之五)→菊象徵詩人(          ),南山象徵生命的歸宿、心靈的原鄉。

14.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之五)→象徵詩人復返自然、回歸本性。

15.我們的姓名/在身分證的表格裡沉沒了/無私的人生觀/在工地的鷹架上擺盪/在拆船廠、礦坑、漁船徘徊。(莫那能恢復我們的姓名)→「我們的姓名/在身分證的表格裡沉沒了」象徵原住民被迫改姓名。「鷹架」、「拆船廠」、「礦坑」、「漁船」象徵原住民男人只能賣勞力謀生。

16.我望著菜油燈燈盞裡兩根燈草心,緊緊靠在一起,一同吸著油,燃出一朵燈花,無論多麼微小,也是一朵完整的燈花。(琦君一對金手鐲)→以「同吸燈油」象徵兩人同受乳娘哺育;以「燃出燈花」象徵兩個人的生命;吸燈油而燃燈花,就是接受母愛而付出母愛,象徵「生命的傳承」。

17.但是,無論如何,我心中總有一對金手鐲,一隻套在我自己手上,一隻套在阿月手上,那是母親為我們套上的。(琦君一對金手鐲)→金手鐲是友情、親情的象徵。

18.爸爸的花兒落了。(林海音爸爸的花兒落了)→象徵(                   

  • 小問

1請問為何無米會樂?這是怎樣的心情?

2從課文到資料一二中,請問台灣農民該如何面對未來的改變?難道沒有競爭的條件嗎?請說說你從這些資料中看到的可能性是什麼?

資料一:

《無米樂》英文Let It Be)為顏蘭權莊益增共同執導的台灣電影,主題為臺南縣後壁鄉(今臺南市後壁區菁寮四位老農民的勞動身影與樂天知命的故事。從田莊阿伯阿嬤的生命智慧中,可以體會到敬天畏地、愛人惜物的精神,此電影也使得菁寮成為著名觀光景點。

簡介:

無米樂描寫的是一群台灣農民的故事,其拍攝手法為貼近現實的紀錄片,拍攝地點則為位於嘉南平原,有「臺灣大穀倉」之稱的臺南後壁 該片以平實手法,描繪台灣農民在外在環境不允許中,如何延續稻作農業。雖然導演顏蘭權與莊益增人文的底子與著重真實影像的業餘堅持讓此紀錄片少見劇情張 力,不過正是這種平實,讓整片更顯得具有說服力。也因此,大部分影評人與觀眾都給予該片一致好評,認為是近年少見的優良紀錄片,甚至凌駕同時期出產且造成 轟動的千萬票房紀錄片《生命》。

無米樂簡介!

故事大綱 :

75歲種稻的阿伯說種田對他來說,是一種修行風吹、日曬......有時候颱風來襲農人是無法抵抗的。禪--就是不讓你反抗,你甘心忍受,農人都是如此忍受,像和尚修禪......靜靜的坐、靜靜的修,農人的勞動就是默默地修禪。

一季望過一季,好壞冬望著好壞冬,靜待收成的到來,就像以前的人抓魚,這池子沒抓到魚,就換別的池子,總是有會抓到幾隻大魚的時候。農人是如此期待著......

無米樂、無米樂,心情放輕鬆,不要煩惱太多,這叫做......無米樂啦!
台灣錢淹腳目,是用來形容臺灣的富裕;我們很想發明一個新的片語--臺灣米淹腳目,來讚譽臺灣農業技術的成熟。臺灣這個小島,山多平原少,但是人 口密度卻居世界第一,如何滿足這兩千多萬張嘴呢?可能很少人想過這個問題。做為主要糧食的稻米,臺灣不僅自給自足,而且供過於求,有誰想過這是多麼了不起 的成就呢?這一切都要感謝臺灣這一群任勞任怨,精耕細作的稻農。
無米樂,紀錄臺灣的大米倉之一,臺南縣後壁鄉三個老稻農的勞動與生活。一顆顆晶瑩剔透的汗珠和著一粒粒的稻米,陪他們走過了大半個世紀,透過他們 的勞動與生活,我們可以領略到生活的智慧,也可以意會到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神、人與天、人與土地,是如何微妙地共生共存著,在浩瀚的天地之間,在人世 的悲喜之間,他們終將成就了自身的圓滿。
WTO--這隻看不見的巨獸張著牙、舞著爪,就像烏雲密佈的惡魔天空,而這群老農民就像手無寸鐵的孤兒……主流社會關心他們嗎?政府在意他們嗎? 捫心自問,我們自己曾經想過他們的存在嗎?……我們是不是有時候愛吃不吃的,隨便扒了兩口飯,就把一千五百顆的米粒遺棄在孤獨的碗裡呢?……即便如此,我 們仍舊相信他們終將存活下去。
二、為何叫無米樂?
無米樂,心情放輕鬆,不要煩惱太多~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但隨之而來的卻是ㄧ陣心酸與無奈,因為我算是農家子弟。其實我不太懂『無米樂』箇中深意,於是上網查其緣由,有一段紀錄如下:
當廣播主持人問到莊益增導演,為什麼會取名叫「無米樂」時,導演說,全台灣有二千三百萬名觀眾問過這個問題,他的解釋是:
1.這是戲中崑濱伯說的,無米樂是指以前的祖先,稻作收成不好,收不到米時,會說,無米樂,意思是就算沒有米,還是要快樂的生活。
2.再者,導演認為,對現在米價低到不行的情況之下,說不定,沒有種米反而會快樂。
3.台語唸出來的「無米樂」很好聽,米樂的音就像milo
4.「無米樂」可以引發觀眾的興趣,讓他們想一探究竟。
三、觀後感想:
看完之後,我感覺如果是在述說「堅持」,「無米樂」就是一種「豁達」,但其片中的人們,對於土地都有一份熱愛,然而最近什麼對土地的熱愛、台灣意 識都被政治化、污名化成了一種「愚民」的說法,但在「無米樂」中,我看到了我父親的身影、我母親的身影、兄弟姐妹及我小時候的風景是平淡樸實且根深蒂固 的,而對土地的熱愛不是因為土地真的會愛人,而是在土地上有著許多人的共同記憶,形成一道綿密糾結的情感迴路,而這道情感迴路,就彷彿在土地上生了根,讓 土地與我們產生連結,使得人與人、人與土地產生生命共同體的意識,所謂人不親土親的道理吧!最重要的是,就算沒有政治的因素在,這層關係也不會消失,它是 永恆存在的。
說起「平淡樸實」,「無米樂」就是一部描寫「平淡樸實」的電影,就是在描寫農村生活,沒有特殊的情節,沒有安排過的戲碼,「平淡樸實中有真味」,在影片中農民們所展示的「豁達」人生觀背後,所隱藏的衝突與矛盾。亦在人們真實生活中處處可見。
農民一向順應天意、依時勤耕,於是樂天知命、謝天祈福,他們真正明瞭的,或許不是什麼嚴謹深奧、具含權勢的政治、經濟與制度,他們關切的通常只是,能不能聽辨土地與他們之間的種種對話,並與之應和成生活情趣。
這部片是很有趣的,光聽崑濱伯與崑濱姆的鬥嘴鼓就會覺得很有趣,在農忙之餘做米糕與左鄰右舍分享,遇見困難會去反思在調整內在的心態及處事態度, 並不怨天尤人,而他們流露出的生活態度與人生哲學,卻也看見我父親、母親的生活意念不謀而合。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台灣文化,很平淡樸實的充斥在生活週遭, 沒什麼特別引人注意,卻在影片中,令人驚艷歡喜的會心一笑。
家中的農地也是無奈的因應政府的休耕措施,年輕人上班去,每月領薪水好過看天吃飯,但是老父、老母由於從年青做到老,身子不再健壯,但還是喜歡每天種菜、抓蟲、施肥、澆水,樂此不疲的與土地為舞,叫他們別忙得身體吃不消,就是停不下來,這就是他們的『堅持』吧!

資料二:

楊儒門19781224),台灣農家子弟彰化縣二林鎮人,2003年到2004年間,在台北放置17爆裂物,因在放置爆裂物時,多在爆裂物上放置「反對進口稻米」、「政府要照顧人民」等字條要求政府重視台灣開放稻米進口(因為台灣已經在200211加入WTO)之後的農民生計問題,因此警方以及媒體多稱呼為「白米炸彈客」或「稻米炸彈客」,此為「白米炸彈案」。楊儒門在20041126逮捕,之後又有媒體稱呼為是「白米炸彈犯」。2007621,楊儒門獲得特赦

2012619,楊儒門接受《聯合報》訪問時直言,讓他放棄激進抗議手段的,不是入獄的經歷,而是他覺得向政府抗爭的效果不大:例如台灣進口美國牛肉問題等重大農產品開放政策,政府對外談判的代表都不是農業專家,「政府決定要犧牲某一個農產品來換貿易自由化,誰去講都沒用。」他認為,政府在開放台灣農產品市場時考量的標準是誰的產值大、利益糾葛大,「沒選票的產業常是被犧牲的對象。」他說,台灣農民爭取的是公平交易,若國外競爭者能站在同一基礎上競爭,「台灣農民沒在怕」;但他質疑,政府在準備開放農產品市場前,對於進口農產品的檢疫、原產地標示等配套機制仍漏洞百出,「台灣農民真的能和競爭者站在同一平台上較量嗎?」他說,「台灣農民好騙但難教」;教導台灣農民種出健康、有機、具競爭力的產品,才是台灣農業面對台灣加入WTO後新一輪市場開放的最大本錢。

2012621,楊儒門說:「台灣農業的特色與劣勢,在於小農太多。小農只會悶著頭耕種,卻不會行銷、販賣,這是台灣農業最大的致命傷。因此 我建議:政府應該從提供場地、提供教育機會與篩選機制,有計畫地輔導小農成立248特色農夫市集,創造更多農民與消費者溝通、接觸的機會,才能讓台灣小農 走出自己的路。……我也希望國人盡量選擇國產、當季食材,這樣一定可以減少生病機會,讓身體更健康,還可降低食物里程碳排放量;人人實際身體力行,才能真正保護環境,從根本善待台灣農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