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林文月(翡冷翠在下雨)-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編

暖身一下:

旅遊人人愛,但「如何旅遊」才是你我該學習的!請以你自己的經驗回答

1 旅遊前置作業該注意什麼?

2 旅遊中你想學習到什麼?

3 旅遊一定要有目地嗎?

 

.你知道這些作品是誰做的嗎?請為下列古今中外的藝術品找到對應正確的藝術家。

參考選項:

(A)歌德 (B)王羲之 (C)莎士比亞 (D)拉斐爾 (E)但丁 (F)羅丹 (G)達文西 (H)蘇東坡

(1)寒食帖,書法 (  )

(2)最後的晚餐,畫作 (  )

(3)神曲,詩集 (  )

(4)馬克白,劇作 (  )

(5)沉思者,雕像 (  )

.歷史名勝雖未造訪過,卻可從文學中嚮往之!請為下列( )選填適切的答案以使句意完足。

參考選項:

(A)東京(汴京) (B)揚州城 (C)江州 (D)斷橋 (E)岳陽樓 (F)寒山寺 (G)黃鶴樓 (H)秦淮河 

(I)金陵城 (J)赤壁 (K)滕王閣 (L)蘇堤 (M)岳武穆祠 (N)快哉亭

  時間只是經過,不曾停留。但不朽的文學、藝術作品,卻能將逝去的歲月停格在我們最精緻的記憶中。一如登上((1)  ),浩淼的湖水滌淨了知識分子心中寵辱悲喜的牽掛;而長江的煙嵐帆影將((2)  )上李白的身影襯著更顯孤獨。美麗的姑蘇城因為((3)  )的鐘聲,喚醒了歲歲年年的鄉愁;一座橫亙的((4)  ),使西湖的楊柳迤邐窈窕了一千多年。古老的((5)  ),絕對是杜牧一生創作的泉源;繁華的((6)  ),依然可在深巷中聽到燕語呢喃。就這樣,兩千多年過去了,走過滄桑,走過繁華,那些記憶中熟悉的地名,已不再是地名,而是一個微笑,一個擁抱。

【題解】

小問:文藝復興強調什麼?探討什麼?在藝術中追求什麼?為何會是這些重點?之前不是嗎?

◎補充注釋

1.翡冷翠:有兩種譯名:「佛羅倫斯」(Florence),乃英文發音的譯名;詩人徐志摩譯為「翡冷翠」,依據的是義大利文(Firenze)。作家李黎、建築大師徐明松,都曾盛讚「翡冷翠」此「神來之譯筆」。首先,就譯音看,「翡冷翠」較接近義大利文;其次就字義看,此城盛產大理石,宗教建築上許多圖案都由綠白相間的大理石構成,「綠白」之色與「翡冷翠」相近;再者,翡冷翠是托斯卡尼(Toscana)城的省府,托斯卡尼地區青翠蒼茫,「翡冷翠」一名亦符合此城地景的基調;此外,「翡冷翠」也暗喻了某種貴氣高雅的精緻生活與藝術質感,展現義大利獨特的城邦文化。

2.文藝復興:文藝復興(Renaissance)一詞原係再生、復興之意,意指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再生,強調人的重要性,探討自然與人的聯繫,以及在藝術中追求理想的形式與秩序;後來用以指中世紀中葉(十四至十六世紀間),以義大利為中心掀起的歐洲新文化、新思想運動。在此時期,文學與藝術大放異彩,科學與哲學亦同時發展,揭開現代歐洲歷史的序幕,也被認為是中古和近代的分界。

◎遊記散文

小問:請統合鄭明娳及余光中對遊記的區分!你認為為何形成二分法?你可以提出其他區分法嗎?

()鄭明娳以為遊記散文的類型有二

1.景觀式遊記:這種遊記著重在景觀的敘寫和鋪陳上,用種種妙喻巧譬狀物摹景,尋幽訪勝。

2.人文式遊記:本類型較不注重景觀的雕鏤刻劃,而著重在知識的人文思考上,往往深入旅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思索人群的活動,觀察社會生活方式,或是借景發揮,在鑑賞風物之外,引帶出人生的哲理或是時代的批判來。

()余光中以為中國山水遊記包含「感性」和「知性」兩個範疇

1.感性:就是敏銳的感官經驗。(遊記少不了寫景敘事,先天上是一種感性的散文,所以遊記作者應該富有感性。說一篇文章「感性十足」,是指它在寫景敘事上強調感官經驗,務求讀者如見其景,如臨其境,如歷其事。其實「如見」還不夠,因為視覺經驗之外還要表現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等。)

2.知性:所謂「知性」,可以析為兩端,一是「知識」,一是「思考」。(最上乘的遊記該是寫景、敘事、抒情、議論,融為一體,知性化在感性裡面,不使感性化為「軟性」。樂山樂水的人應該是仁者兼智者,有時更是徐霞客式的勇者。)

()古代遊記散文的發展

  中國的山水遊記散文,可以遠溯至南北朝時酈道元的水經注,而奠基於唐代的柳宗元,且論者以為柳氏山水遊記乃深受水經注影響。柳氏的永州八記也成為中國遊記文學的重要範本。遊記至宋代而現規範,如范成大、王質、陸游諸家已雜揉敘述、描寫、解說與議論於一身,終至明末而大放異彩,公安、竟陵諸君,乃至王思任、李流芳、張岱、錢謙益等俱有名作外,徐霞客之遊記尤兼規模、精緻於一身。

()臺灣當代旅遊散文發展概況

  「旅遊散文」雖自古即有,並且代代相續,但繼「報導文學」成為文學類別慣稱之後,「旅遊散文」亦成當代主題式寫作項目則是從一九九六年華航舉辦第一屆旅行文學獎開始。臺灣書寫旅遊的作家很多,數量較多的聞名作家及作品有:舒國治門外漢的京都、周志文布拉格黃金、鍾文音情人的城市:我和莒哈絲、卡蜜兒、西蒙波娃的巴黎對話、吳祥輝芬蘭驚豔、驚歎愛爾蘭、詹宏志人生一瞬、王盛弘慢慢走、吳明益家離水邊那麼近、謝旺霖轉山等。

【作者】

◎林文月生平經歷

  林文月父親林伯奏先生,臺灣彰化人,於日治時代努力苦讀,成績優異,獲獎學金赴上海,進入日本人設立的東亞同文書院上海分校就讀。畢業後任職於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的上海支店。林文月女士就是在位於日本租界的江灣路出生的,就讀日本小學,所以上學講日語,出門說上海話。抗戰勝利後,全家和舅母及表弟連戰、姨母等於民國三十五年二月乘船回到臺灣。插班進入臺北老松國小六年級就讀,由於政府大力推行「國語運動」,禁用日文、日語,她花了一年的時間克服陌生語言學習上的困難──國語和臺語。及至初中、高中在北二女(今日的中山女中)的六年期間,已經能用國語文創作,並多次獲得作文比賽獎項。任教臺大期間曾獲國科會資助,赴日本京都研究一年,將古都典雅莊麗的風物人文書寫成遊記散文集──林文月的第一本書京都一年,並以此奠定其散文創作上的聲望。

◎林文月的散文觀及寫作特色

()散文觀

1.散文需要經營:文章之所以自然流暢,其實與文章之所以雕琢造作一樣,都是通過作者經營安排所致。

2.對長短虛實、駢散典故運用的看法:對句之羼入,會給予句式一種適度的收緊調整,有視覺、聽覺的美感。駢文、典故之活用,能夠增加文章深致之美,也可以適度變換過於流暢的白話氣氛。

()寫作特色

1.喜歡淡雅,甚至饒富澀味:不再滿足於華麗誇飾,而逐漸喜歡淡雅,甚至饒富澀味者。「澀」,是林文月創作散文時特意塑造的風格。

2.文白交融:憑著豐厚的國學基礎,而將文白的比例做適當的安排,使文融於白,仍維持流暢可讀的白話節奏,充分表現出「以沖淡代穠麗」、「以平易代奇崛」的文風。

3.徐徐鋪陳:何寄澎說:「林文月受日本文學影響,日本文學的表現基本上是反覆鋪陳、鉅細靡遺」;陳芳明說:「她從未出奇制勝,而是徐徐圖之。」

4.抑筆抒情:何寄澎說:「林氏的感情細膩豐多,但林氏的稟性與教養又偏於理性的約制,表現於散文創作則素樸矜慎而節宜。以感傷而言,一貫節制,而不縱使其氾濫。」

◎林文月的翻譯作品

  林文月曾翻譯四部日本文學名著:源氏物語、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記、伊勢物語,為日本平安時代極具代表性的文學作品。

翻譯作品

簡介

源氏物語

日本女作家紫式部(並非真實姓名,作者長兄官拜「式部丞」,宮中女官往往以父兄之官銜為稱謂)於西元一千年左右(北宋)創作的一本宮廷小說。描寫繁華盛世的平安時代中期,貴族「光源氏」洶湧起伏的宦海浮沉和錯綜複雜的男女情愛,反映人生之無常、不定與悲哀。

此書早於但丁三百年、莎士比亞六百年、歌德八百年、水滸傳三百年,日本人自詡為世上最古老的長篇寫實小說。和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記,並稱三大日本女流文學;因其均以女性的敏感、觀察,締造了極高的文學成就,致使細膩陰柔的風格成為日本的文學傳統。

源氏物語是第一部將虛構小說與歌物語(「歌物語」是短篇小說及多重和歌形式的結合)成功結合在一起的作品。以純熟華麗典雅的散文隨心所欲地敘事,時時於文間巧妙自然織入和歌,開創了文與歌緊密結合,融通無間的別緻文體。

枕草子

寫成於十一世紀初,作者姓名無可考,「清少納言」是其擔任宮中女官時的稱謂。作者將宮中的見聞、體會,以隨筆形式記下。內容包含四季天象、山川自然、草木花蟲、身邊瑣物以及男女之情、賞心悅目之事、個人好惡之性、宮中節會之事等等。全書大體以「○○以○○為最佳妙」的形式成文(如:春天是破曉的時候最好。……夏天是夜裡最好。……秋天是傍晚最好。……冬天是早晨最好。……),文筆簡勁犀利。「草子」係指「卷子」或「冊子」。「枕」字據林文月解釋,有八種以上意義,有備忘錄、摘要、珍貴之物、枕頭、詩文中心等義。亦有一說,「枕草子」即「草稿筆記,隨置枕邊」之意。日本學界推舉此書為隨筆文學的典範,與源氏物語並稱為平安時代的文學雙璧。

和泉式部日記

作者和泉式部,平安時代才女,多情而備受爭議。她背著丈夫,先後和為尊親王及敦道親王(兩人為兄弟)私戀,成為議論焦點。本書是和泉式部與敦道親王從熱戀到進駐親王府同居十個月的感情日記。

伊勢物語

平安初期「歌物語」代表作。全書敘述平城天皇皇孫在原業平的經歷,一段段華麗浪漫、悲寂哀傷的故事,都是以「從前,有個男子」開場,故意避開了業平的直接指稱,有事實有虛構,最終成就了一個風流倜儻的典型男子。作者有意以京邑為中心,釀製成豐饒優雅的趣味和審美觀,是平安貴族社會產生的文學作品。與源氏物語同被奉為日本和歌聖典。林文月的譯本中不僅有遠多於原著的箋注與解釋,並親自繪製素描插畫。

註:和歌是日本平安時期興起的詩,是以五音及七音為標準的定型詩。如「清新晨曦霧/輕依大地萌露珠/歡心自鼓舞」(邊城浪子朝露)

【課文與注釋】

◎主旨

  作者以緬懷歷史與藝術創作為主軸,書寫覽遊翡冷翠(該城位於義大利中部,是托斯卡尼省首府,曾為歐洲文藝復興重鎮)的感思,體悟翡冷翠之風靡百代乃因輩出的各方人才齊聚此城,以致「人傑而地靈」;而輩出之人才所以能在「智慧」與「藝術」上綻放耀眼的光芒,則肇因於文藝復興所主張的人文精神之發揚。

  作者不側重描寫城市樣貌,及自然風景的描繪,將寫作焦點置於翡冷翠的歷史、藝術與人文,以理性冷靜之筆,抒發知性的省思與感懷。因此而特具一種典雅、厚實的氣質,拓展了遊記的深度,帶給讀者更多的反思與感動。

◎以「     」為場景,功能多元

1.巧妙呈現氣候、物產等自然特色和人文傳承的景觀

2.使全文瀰漫一種陰溼冷鬱的色調

3.區隔出一段情感與理智間的冷靜距離

4.在本文中貫串開始與結尾

◎全文架構在「起承轉合」及前後呼應之間

  第一、二段是「起」──由「雨」起筆,引發思古幽情。第三到第八段是「承」,記錄翡冷翠「人文藝術史」發展的軌跡,展開「但丁、米蓋蘭基羅、伽利略、羅西尼、達文奇、拉斐爾,以及梅迭契家族等等關乎構成翡冷翠輝煌形象的人與事」的敘述。第九至第十一段是「轉」,提出精神與物質和「巧婦難為無米炊」的問題。末段是「合」。從悠悠思古的崇拜和感動中回神,迎面而來的是為現實生存打拼的導遊和攤販。

第一~二段:由「雨」起筆而發思古幽情。

◎段析:作者初抵翡冷翠,細雨濛濛,使整座古城顯得幽暗、晦澀,不禁讓人墜入歷史的時空,興發「思古幽情」;而溼漉蒼老的情調,一方面為後文的心騁神馳鋪設了耽想、沉思的氛圍,一方面讓作者的步履不得不格外小心謹慎,暗示一切聯想必須具體、虔敬、莊嚴。

課文補注

  • 晦澀:昏暗不明亮。

修辭

  • 若要打傘,未免顯得造作而且不夠瀟灑;若收起了傘,不一會兒功夫頭髮和肩上都會淋溼,只好豎起外套的衣領了:映襯。

文意

  • 車抵翡冷翠時,正下著雨:呼應題目。
  • 教人不禁興起思古之幽情:將讀者帶入歷史的長廊,一窺翡冷翠往昔的繁盛與光華。

第三~四段:從但丁的神曲開始推展種種人文藝術的聯想。

◎段析:看到河旁在戰爭後仍保存下來的橋,引發對歷史古蹟及文學藝術作品的嚮往、聯想,不禁緩下腳步去欣賞這一切。

課文補注

  • 在那濛濛之中橫「亙」著一座石橋:(                     

修辭

  • 那是阿諾河,河面上也是一片濛濛的景象:摹寫(視覺)。
  • 使人不得不格外小心謹慎步履:(          )雙關。

文意

  • 據說是二次大戰時少數倖免於炮難的橋:即下文「歷史的聯想」。
  • 如果時間可以倒流的話,那一座橋和橋旁的街道,或即是但丁佇立癡望那位無比榮美的琵亞特麗切的遺跡吧:即下文「文學藝術的聯想」。
  • 使人不得不格外小心謹慎步履,豈單只是害怕雨水路滑而已:雙關語,除了謹慎步履,小心路滑;也表示不可錯過歷史的厚重與文學藝術的華采,需以敬慎莊重的姿態接觸認識這座城市。

第五~六段:對翡冷翠的初步印象――蒼老但精緻。

◎段析:到了翡冷翠的街道上,看到之前透過「歷史的記述和別人的詩文中」想像中美好的城市,卻是暗淡而明確的呈現在眼前,浮現了一種「蒼老」。但這種「蒼老」,卻含有「美」,翡冷翠的建築物是那麼壯觀而美麗,透露出當地先人的智慧。

課文補注

  • 嘆為觀止:(                     

修辭

  • 而今如此灰黯卻又鮮明地呈現在眼前:映襯(「灰黯」和「鮮明」對比)。
  • 整座城都透露著一種蒼老的氣息:轉化(           化)。
  • 如何來形容才恰當呢?也許只能說「嘆為觀止」:設問(        問)。

文意

  • 蒼老,但是精緻:因時間而蒼老,因人文藝術而顯精緻。

第七段:藝術的真正價值在創造不朽。

◎段析:看到大理石,聯想到米蓋蘭基羅,作者盛讚其作品充滿生命力,藝術家雖然其貌不揚,作品已造就他的不朽。

課文補注

  • 栩栩如生:維妙維肖,生動活潑的樣子。
  • 炯炯:(                 
  • 筋脈:血液流通的路徑。
  • 浮突:肌膚表面浮現出血管筋絡的紋路。

修辭

  • 提到大理石,如何能不聯想到米蓋蘭基羅:設問(        問)。
  • 他的大衛王像栩栩如生巍巍地站在那裡。鬼斧神工的鑿痕,使人望而屏息。炯炯的眼神自白色的大理石後逼視著遠處的什麼地方,結實有力的肌肉和手腳,甚至筋脈浮突都似乎蘊含著生命:摹寫(      覺)。
  • 大衛王就是這個樣子的,你相信:倒裝。
  • 他果真是這個樣子嗎?其實是造像的藝術家告訴你,大衛王應該是這個模樣:設問(       問)。
  • 米蓋蘭基羅曾經對出錢請他雕像的人說過:肉體會腐爛,印象會模糊,千百年後誰知道像不像其人,世人寧信我的雕像是真實的:引用。
  • 但矮和醜又有什麼關係:設問(        問)。

文意

  • 因為米蓋蘭基羅已經在他的作品裡不朽了:米蓋蘭基羅創造了不朽的大衛王石雕,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不朽。藉不易毀朽的「作品」,見證、烘托不朽的「智慧心靈」與「藝術心靈」。

第八段:說明翡冷翠因人傑而致地靈的原因。

◎段析:但丁的神曲及其雕像、天文學家伽利略、音樂家羅西尼以及一些哲人及政治家,為翡冷翠創造不朽傳奇,此座城市可說是因「人傑」而「地靈」。

課文補注

  • 隅:(          

注釋補注

12西敏寺:如迭更斯、牛頓、達爾文皆葬於此。

13伽利略:闡明落體定律及單擺定律。並自製望遠鏡觀察天體運行,發現了木星的衛星、土星環及太陽黑子。

修辭

  • 他削瘦的臉上有一隻鷹鈎鼻子,眼神憂傷而敏銳:摹寫(        覺)。
  • 翡冷翠的人「堅持要給這位偉大的詩人一席之地」:(    )雙關,兼指安葬的位置,及應有的肯定、地位。
  • 虔誠巡禮一番後,如同沐浴在人類的智慧餘澤之中:轉化(            )。

第九段:敘述梅迭契家族對藝術文化的貢獻與提攜。

◎段析:因為梅迭契家族非常顯赫,而且愛好文藝,終於使得人才集中,得以施展長才,而這個城市也就成為全義大利最具藝術氣息的重鎮了。

課文補注

  • 無匹敵:沒有可相對抗的。

辨析

萃、猝、淬、粹、瘁、悴、晬

 

 

人文薈萃。

 

出類拔萃。

 

 

猝死、猝不及防。

 

打鑄刀、劍。

淬鍊。

 

淬礪奮發。

ㄘㄨㄟˋ

精華。

國粹。

 

 

心力交瘁;生我勞瘁。

 

憂傷。

百姓愁悴。

瘦弱。

形骸枯悴。

 

古代稱嬰兒滿一百天或一周歲。

周晬。

 

第十段:古老與現代並存的街景也是翡冷翠的一種趣味。

◎段析:進入教堂前的一小段通道,恰好也是古今對照、現實場景和緬懷歷史的過渡。

課文補注

  • 訪古:探訪古蹟。
  • 斑斑駁駁:色彩相雜不純。
  • 溼漉漉:潮溼的樣子。

修辭

  • 現代裝飾的櫥窗和招牌前。雨水淋溼了光可鑑人的大玻璃窗和門扉,與土灰色斑斑駁駁的牆,及溼漉漉蒼老的石板路,構成有趣的對比:映襯(對比)。
  • 雨水淋溼了光可鑑人的大玻璃窗和門扉,與土灰色斑斑駁駁的牆,及溼漉漉蒼老的石板路:摹寫(視覺)。
  • 光可「鑑」人:轉品(         )。

第十一段:提出藝術、宗教、權勢三者相互依存的關係。

◎段析:夾敘夾議,超越一般遊客外觀的接觸,思索更多藝術、宗教底蘊的議題。

課文補注

  • 別出心裁:獨出巧思,與眾不同。

1.家徽:家徽就是家紋,家紋(かもん)一詞出自古代的日本,用來表示自家家族的家系,血統及地位而使用的紋章,英文為Family crests

注釋補注

22旖旎:(                  

修辭

  • 這一點,恐怕是富貴的梅迭契家族建堂時始料未及的吧:設問(     問)。

文意

  • 藝術的創作已經和宗教的崇敬、權勢的襯托,融和為一體,或許,這也正是藝術作品得以流傳的一種安全保障:藝術的創作表達了對宗教的崇敬,而權勢力量保存並支持了藝術的創作。也就是說宗教給予藝術創作靈感,而權勢提供並保障藝術創作的空間。

末段:在「今、昔」,時間的交錯與空間的換置中,以「雨」首尾呼應結束全文。

◎段析:留白手法──言有盡而意實遠。作者在尾段僅如實陳列自己和導遊的對話,不曾就此做出心情的描寫;在全文質實而具體的書寫後,作者以遠近悠揚的鐘聲和一滴雨點收筆,呼應了首段下雨,也留給人回味、省思、感發的空間。

修辭

  • 暮色已乘細細的雨絲自四面八方圍攏來:轉化(               )。

文意

  • 遊客的思古幽情未醒,街上行人卻正匆匆趕步,路旁賣明信片和土產的攤販也陸續在收理東西準備回家:今與昔、浪漫與現實的對照。
  • 他壓低了嗓門說:擔心現實考量破壞了遊客的興致與對翡冷翠的印象。
  • 鐘聲齊響:將作者自思古幽情中喚回現實。

2.人總是要顧及現實的:暗中回應第九段,如果不是梅迭契家族提供的保障,藝術家的才智恐難發揮。

3.十一點三十分,這是臺北的時間:「十一點三十分」是時間,「臺北」是空間,這是時空的換置。從古至今,由西方到東方,唯有不朽的藝術品能擺脫時空的限制,成就永恆與不朽。

4.有一滴雨落在錶面上:從一滴雨的視覺效果回應了文首的細雨迷濛外,更讓這篇帶有濃厚藝術、歷史聯想的「厚重」文章,有著縹緲空靈,餘韻無窮之感。

【課文問與答】指題解,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翡冷翠」這個城市有何特殊之處?

 

2.「翡冷翠」這座文藝復興時代的古城,給作者帶來哪一方面聯想?

 

3.「翡冷翠」的建築物給作者什麼印象?

 

4.「翡冷翠」的居民如何維護全城的藝術建築?

 

5.作者說:「米蓋蘭基羅已經在他的作品裡不朽了。」這句話有何意涵?

 

6.作者認為翡冷翠是因為「人傑」而「地靈」,這想法隱含了什麼旨意?

 

7.文章中提到的「西敏寺」是什麼地方?

 

8.作者說:聖十字教堂可謂「翡冷翠的西敏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9.翡冷翠的梅迭契家族對藝術文化有何貢獻?

 

十一

10.作者說:「這也正是藝術作品得以流傳的一種安全保障。」這種安全保障來自什麼力量?

 

11.「遊客的思古幽情未醒,街上行人卻正匆匆趕步」,這句子有何「對比」的效果?

 

12.「人總要顧及現實的」,那位翡冷翠的導遊為什麼要壓低了嗓門說這句話?

 

13.在文章快結束前,翡冷翠五點半的鐘聲齊響,除了對時之外,還有何含意?

 

14.翡冷翠五點半的鐘聲,和作者手錶上十一點三十分,產生何種聯結?

 

15.作者用「有一滴雨落在錶面上」收束全文,這種筆法有何特殊之處?

 

hgecf egflbi

6W分析討論

 

 

提問

答案

背景資料

Who人物

作者認為提到大理石,一定會聯想到的人是誰?

 

When時間

作者在什麼時候,自思古幽情中被拉回現實?

 

Where地點

何處被稱為「翡冷翠的西敏寺」?

 

 

分析理解

What何事

本文以何事來呈現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拉鋸?

 

Why為什麼

作者為什麼說:「米蓋蘭基羅已經在他的作品裡不朽了。」?

 

How如何

作者如何使本文能有首尾呼應的餘韻?

 

 

 

【教學資料】

修辭文法小教室

設問

  講話行文,不採直述方式,而刻意用詢問的語氣,藉以凸顯論點,引起注意,甚或啟發思考,而使話語、文章激起波瀾的修辭法,稱為設問。

類別

定義

舉例與說明

疑問

(懸問)

內心確有疑問的設問,不知答案。

1.這一點,恐怕是富貴的梅迭契家族建堂時始料未及的吧?

2.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世說新語夙慧)

3.最大的悲劇在那裡?伊迪帕斯?三閭大夫?哈姆雷特?朱麗葉?或是王文興那寂寞的穿越鐵橋的小學生?(葉珊教堂外的風景)

4.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激問

(反問)

為激發本意而問,其答案在問題的反面。

1.提到大理石,如何能不聯想到米蓋蘭基羅?

2.聆聽萬物的傾訴,對我們而言,亦非難事,不是嗎?(簡媜夏之絕句)

3.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選)

4.我們抱怨我們的生活,苦痛、煩悶、拘束、枯燥,誰肯承認做人是快樂?誰不多少地詛咒人生?但不滿意的生活,大多是由於自取的。(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

5.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提問

為提起下文而發問,答案在提問之後。

1.如何來形容才恰當呢?也許只能說「嘆為觀止」。

2.他果真是這個樣子嗎?其實是造像的藝術家告訴你,大衛王應該是這個模樣。

3.但是,大屯溪少說有十來公尺寬,當地居民再如何神通廣大,都無法找到這樣長的石板!怎麼搭蓋呢?結果,他們聰明地利用溪上的兩座安山岩大石做為天然橋墩,再連續利用三塊一組的石板,串連成這特殊的歪歪曲曲穿過林叢的石橋,橋上還有石柱欄干相扶。(劉克襄古橋之戀)

4.甚麼是路?就是從沒有路的地方踏出來的,從祇有荊棘的地方開闢出來的。(魯迅生命的路)

5.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耿樹民 的頭像
    耿樹民

    小小翻轉教室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