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曹丕(典論論文)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編                           

暖身一下

  • 你認為好文章要有哪些條件?

「為文造情」、「為情造文」你認為何者才能形成好文章?為什麼?

【題解】

小問:

1昭明文選選文標準中提及「不選經、子中的篇章」,請對照『以「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的純文學觀點為選文標準』後說明原因!

2《典論》書名意涵為何?〈論文〉一篇創作動機為何?

◎補充注釋

1.昭明文選:

原名

文選

編者

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

選文時間

收錄自先秦至齊梁間的作品

選文標準

1.以「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內容要有深度,文句要優美的純文學觀點為選文標準。

2.不選經、子中的篇章。

3.史書中也只選錄「綜緝辭采」、「錯比文華」的論贊文章。

4文選的選文標準」,在於蕭統把經、史、子與文學區別開來,大膽的把他們排除在文學的範疇外。「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則是蕭統心目中的理想文學作品,也是齊、梁時人們心目中的文學作品。所以在文選中,辭藻華麗、聲律和諧的楚辭、漢賦和六朝駢文就占了相當大的分量,詩歌方面也多選了格律比較嚴謹的顏廷之、謝靈運等人的作品,而陶潛等平易自然的詩篇則入選較少。

篇目

將一三○位知名作者和少數佚名作者的詩文辭賦七○○餘篇,分成三十八類,共三十卷。

價值

1.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

2.四庫全書將其列為集部總集類之首。

2.典論:典論一書,屬論辨類文體,是曹丕精心撰寫的著作。

(1)書名的意義:

後人根據文選典引李善注:「典者,常也,法也。」謂「典論」之原意是指討論各種事物的法則

‚也有人說「典論」就是正論,據清朝孫馮翼典論輯佚本的內容推測,曹丕著作此書的用意,乃在「端正天下之論」。

(2)寫作背景:

有人以為論文之表層意旨是以寫作追求永恆的文學生命,而其深層意旨在以作品成就個人的政治野心。曹丕想藉此拉攏文士,造成聲勢,以提高自己的政治行情,以徹底打垮曹植,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本文很多地方,都是針對曹植與楊德祖書而發的。曹植自炫其才,妄詆時人,且輕鄙文學,自謂不「以翰墨為勳績,辭賦為君子」,丕則強調文人不必相輕,並以為文章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植譏陳琳「畫虎不成反為狗」,丕則反譏植「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植暗示要放棄「建永世之業,留金石之功」,丕則以「唯幹著論,成一家言」回應。凡此種種,皆可看出與曹植針鋒相對,互別苗頭的用心。

3.開啟文氣之說:孟子說過「知言養氣」,但還沒有把氣和文學緊密的聯繫起來。以氣論文,始於曹丕。

 

 

【作者】

◎補充注釋

1.三曹:

人名

字號

生平

主要成就

曹操

字孟德,小字阿瞞

1.漢獻帝時任丞相。

2.擅文學,嘗自賦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步出夏門行)

3.曾與楊修一同經過曹娥碑,見碑上文字「黃絹幼婦外孫臼」,三十里後乃悟,故有「乃覺三十里」之歎。(見世說新語捷悟)

4.死後尊為魏武帝。

 

1.與曹丕、曹植大力提倡文學,促成建安文學之興盛繁榮。

2.其樂府詩蒼勁悲涼,然鍾嶸詩品列為下品

曹丕

字子桓

1.曹操次子。

2.篡漢,都洛陽,國號魏。世稱魏文帝。

3.少雅好文學,典論自敘說:「少誦詩論,及長而備歷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靡不畢覽。」以著述自期,主「文以氣為主」。

4.世說新語載有與其弟曹植「七步成詩」之事。

1.其代表作典論論文是中國第一篇文學批評的專論(單篇文章),其後的文學理論家如陸機、劉勰、鍾嶸等人,無不受其影響。

2.為建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

3.詩作形式多樣,四、五、七言兼具,風格清麗簡約。所著燕歌行為現存最早的七言詩成熟之作。

4.詩風清麗委婉,鍾嶸詩品列為中品

5.散文作品以駢散兼行的形式呈現典雅雋永的風格,情意真摯感人,其中與吳質書即為佳作。

6.與建安七子和其他文士交往密切,帶動建安文學風氣,遂有「建安七子」之文學盛況。

曹植

字子建

1.曹操第四子。

2.年輕時頗有大志,然任性自行,飲酒無度,不事雕飾。

3.晚年封於陳,諡號思,世稱陳思王。

1.擅長詩、賦、散文。尤以五言詩成就最大,體現建安風骨。

2.謝靈運譽之為「才高八斗」

3.鍾嶸譽之為「建安之傑」、「五言之冠冕」,詩品列為上品

2.燕歌行:燕歌行兩首,採用樂府體裁,開創性地以句句用韻的七言詩形式寫作,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

小問:以下之詩是描寫誰的心情?心情如何?此詩被列為優秀的抒情作品,你認為好在哪裡?

燕歌行(二首之一) 曹丕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遊ƒ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何為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霑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ˆ。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Š

注釋:蕭瑟:秋風瑟縮。   ‚搖落:凋零飄落。   ƒ客遊:客居他方。

   „慊慊:內心不滿足的樣子。慊,音ㄑㄧㄢˋ。   …淹留:久留。

   †煢煢:孤獨無依的樣子。煢,音ㄑㄩㄥˊ。   ‡清商:樂名。清商音節短促。

   ˆ夜未央:夜深而未盡的時候。   ‰爾:指牽牛、織女。   Š河梁:河上的橋。

語譯:秋風蕭瑟,天氣漸涼,草木凋零飄落,白露凝結成霜。燕子和鴻雁群向南方飛翔,想良人遠遊至今不歸,怎不叫人思斷腸。燕子與大雁都還眷戀故鄉而想要飛回去,你為何遲遲不歸久留客鄉?留我一人孤守空房,憂從中來,想念著你不能遺忘,不知不覺淚滴沾裳。取琴撥弦,彈出淒惋的曲調,低吟短唱聲音嗚咽不能長歌。皎潔的月光照著我的床,銀河西流,長夜未央。天上的牛郎織女遙遙相望,你們有什麼罪過,被分隔在銀河的兩岸。

小問:

1何謂「建安風骨」?建安詩人的作品有何特殊的藝術特色?「風骨」二字有何意涵?

2 為何魯迅說建安時期是「文學的自覺時代」?

◎建安文學

1.建安為東漢獻帝的最後一個年號,在當時實際掌握政權的是曹操。建安年代並包括在這稍前及稍後一段時期的文學,習慣上統稱為「建安文學」。

2.建安時期,群雄割據,戰爭不息,社會動盪,人民極為痛苦。由於時代環境的刺激,詩人們都經歷戰亂、飽受憂患,對實際的社會生活,有較深的感受和一定程度的反應。在這種形勢下,建安詩人在作品中或直接寫動亂的現實,表達建功立業和統一國家的宏偉抱負,或抒發抱負不得實現的痛苦心情,或描繪自己及人民所遭受的種種不幸,從而形成了梗概多氣、慷慨悲涼的藝術特色。

3.建安時代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輝煌的時代,人們開始認識到文學有它自身的價值、獨立的地位,不再把它看作經學的附庸、教化的工具。所以魯迅說,這是「文學的自覺時代」

4.在這個時代中,無論詩歌,還是辭賦、散文,都獲得長足的進步。尤其是詩歌,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文人詩的創作高潮,從此奠定了文人詩的主導地位,給後世留下深遠影響。

5.建安文學的主要作家就是「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父子三人,以及「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人。三曹不僅是當時政治的中樞,而且是文壇的領袖、最有成就的作家。建安文學繁盛的局面,與他們的大力倡導有密切關係。

6「建安」是東漢獻帝的年號,文學史上所謂「建安文學」涵蓋時間則長,大致上還包含了三國初期的一段時間。這一時期,經歷漢末兩次「黨錮之禍」的摧殘,又有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等,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空前動亂的時代。建安文學的主要人物是曹氏父子及建安七子。當時的文壇因「三祖陳王」(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陳思王曹植)的提倡,又有建安七子的附和,進入了一個「俊才雲蒸」的時代。他們聚集於魏都鄴下,故又稱鄴下七子。這些文人都親身飽受戰亂,因此描寫社會動亂、施展濟世抱負便成了詩文主題。此時的文學也脫離了功利的實用目的而轉向個人情志的抒發,作品多沉雄蒼壯、風格勁健,在淒苦的音調中仍表現出奮發昂揚的精神,給人鼓舞的力量,此即所謂「建安風骨」。魯迅言此時代是一「文學自覺」時代,就像初唐陳子昂在反對六朝綺靡詩風時,也提倡「漢 魏風骨」;其後李白更高唱「蓬萊文章建安骨」。這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相當重要的時代。《文心雕龍‧時序篇》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此語最足以說明建安文學產生的時代背景及特色。

曹丕、曹植與甄宓傳說

  • 小問:「自古紅顏多薄命,紅顏無罪,薄命為何?」請用台語念,以下故事你有何想法?

甄宓原是袁紹的次媳,頗具姿色。曹操趁著袁紹病逝,攻入鄴城,曹丕也隨軍入鄴,《世說新語‧惑溺》中載:「魏甄后惠而有色,先為袁熙(袁紹次子)妻,甚獲寵。曹公之屠鄴也,令疾召甄,左右白:『五官中郎已將去。』公曰:『今年破賊,正為奴。』」可見曹操父子同對甄氏有好感。

曹植天賦異稟,博聞強記,十歲左右便能撰寫詩賦,頗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讚賞。當時曹操正醉心於他的霸業,曹丕也援有官職,而曹植則因年紀尚小、又生性不喜爭戰,遂得以與甄氏朝夕相處,進而生出一段情意。曹操死後,曹丕於漢獻帝二十六年(公元220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陽,是為魏文帝。甄氏因激怒曹丕,不僅未能封,最終亦慘死,據說死時以糠塞口,以髮遮面,十分凄慘。

甄宓後來生下一子為曹叡,後繼位為魏明帝。

甄氏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陽朝見哥哥。甄氏所生的兒子曹叡陪皇叔吃飯。曹植看著侄子,想起甄氏之死,心中酸楚無比。飯後,曹丕遂將甄氏的遺物玉鏤金帶枕送給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時,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氏凌波御風而來,曹植一驚而醒,原來是南柯一夢。回到鄄城,曹植腦海裡還在翻騰著與甄氏洛水相遇的情景,於是文思激蕩,寫了一篇《感甄賦》。四年後(226年),曹叡繼位,即魏明帝。因覺原賦名字不雅,遂改為《洛神賦》。

◎ 按:關於曹植與甄宓的愛情故事,是否真有其事,歷來多有爭議。認為不實者,一般多認為甄宓大曹植十歲左右,年齡並不相當。另外曹植處於險峻的政治環境中應該不敢自招其禍。此外,認為《洛神賦》內對洛神的描寫,繼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文學傳統,其實是作為臣弟的曹植,表達對身為皇帝的兄長曹丕如怨如慕。然而也有人認為甄氏嫁入曹家大約有15年的時間,正值24歲到39歲的年紀,而曹植則是14歲到29歲,正是男女有情之時。甄氏也確有絕色和詩才,而在曹植的詩文中常有對女子可望而不可及的感嘆,除了甄宓之外,似乎別無其人。

【課文與注釋】

第一段:評「文人相輕」的通病,並提出論文應持的態度:不能「各以所長,相輕所短」;必須「審己以度人」才能客觀、持平。

◎段析:作者舉班固輕視傅毅的例子,批評文人相輕的陋習,提出「審己以度人」才能免於不自見的弊病;並由此確立建安七子之名。

課文補注

  • 相輕:互相輕視。
  • 自古而「然」:如此。
  • 武仲「以」能屬文:(       
  • 鮮能「備」善:(          
  • 斯不自見之「患」也:(            
  • 斯七子者:此處首見七子之名。
  • 以此「相」服:(       

注釋補注

3伯仲:兄弟長幼的次序。長兄稱為「伯」,次兄稱為「仲」,其次稱為「叔」,幼弟稱為「季」。

8不能自休:近義:繁言蔓詞。

      反義:言簡意賅。

9見:另一說「見」為「看見」之意。

11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亦即「敝帚千金」、「敝帚自珍」。【104學測】

修辭

  • 而固「小」之:轉品(      )。
  • 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引用。
  • 各以所長,相輕所短:映襯。
  •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引用、映襯、譬喻(    喻)。
  • 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排比。
  • 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類疊、對偶。
  • 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譬喻(    喻)。
  • 審己以度人:句中對。

文意

  • 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指兩人文筆(                  
  • 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呼應段首「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也:文人善見己之長,不見己之短。
  • 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以此相服,亦良難矣:意謂七子各恃其才,彼此互不相讓。
  • 蓋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累,而作論文:表明作者寫作之動機,以及評論文章之態度。

辨析

ㄒㄧㄤ

 

1.文人相輕。

2.守望相助。

3.人面桃花相映紅。(崔護題都城南莊)

 

1.相輕所短(輕視他人)。

2.相迎不道遠(迎接你)。(李白長干行)

3.君何至相視如涕唾(視我)。(宋濂秦士錄)

4.有事相煩(煩你)。

遞相。

陳陳相因。

ㄊㄧˇ

 

文非一體,鮮能備善。

 

孔融體氣高妙。

 

文以氣為主,氣之輕濁有體。

 

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

 

第二段:論建安七子詩、文、辭賦的優劣。

◎段析:由本段對於建安七子文章特色與優缺點的評述,可照應首段「文非一體,鮮能備善」之觀點。

課文補注

  • 雖張、蔡「不過」也:(            
  • 及其所善:至於他最好的地方。

注釋補注

27齊氣:文選李善注:「言齊俗文體舒緩,而徐幹亦有斯累。」蓋因當時建安文學多慷慨悲壯,有建安風骨之稱,齊氣與當時的主流不同,故曹丕便將此視為缺點。

31未能稱是:一說:不能達到那樣的水準。

36體氣:一說才性氣質,引申為個人的文章風格。

修辭

  • 應瑒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對偶。

辨析

 

 

未能稱是。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論語衛靈公)

自認、自封。

稱帝。

 

第三段:論文體各有所宜。

◎段析:提出一般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以及闇於自見的錯誤觀念。並提到寫作應注意四種文類的特點,每一個文人各有所偏,不可能各體兼備。

課文補注

  • 唯通才能「備」其體:(     

修辭

  • 常人「貴」遠「賤」近:轉品(         )。
  • 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句中對、映襯。
  • 又患闇於自見,謂己為賢:映襯。
  • 夫文「本同而末異」:映襯。
  • 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排比。
  •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映襯。

文意

  • 又患闇於自見:呼應前文「斯不自見之患」。
  • 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各類文體有其不同之特色。
  • 故能之者偏也:側重某一面,此處指特別擅長某一類文體。
  • 唯通才能「備其體」:精通各種文體。

第四段:提出「文氣說」,並將文氣區分為「清」、「濁」兩體。說明文章風格和文氣、才性的關係,強調天賦的重要

◎段析:以音樂為喻,說明個人的才情、氣質不同,表現在文章上就有不同的風格與氣勢,不能勉強求得。

課文補注

  • 不可「力強」而致:(         
  • 不可力強而「致」:(         

文意

  • 文以氣為主:文學史中首見文氣說。
  • 至於引「氣」不齊:此處的「氣」與天賦的才氣、性情不同,指的是(                    

辨析

 

 

力強而致。

 

健壯、盛大、有力。

強壯。

 

 

倔強。

 

第五段:肯定文章千載不朽的價值。

◎段析:作者提到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勉勵文人努力著述,留名於後世,表現對文學的重視,肯定文學「立言」的不朽價值

課文補注

  •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發語詞,無義。
  • 盛事:大事。
  • 年壽有時而「盡」:終了。
  • 榮樂:榮華享樂。
  • 止乎其身:(                   
  • 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 賤尺璧而重寸陰:典出淮南子原道訓:「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
  • 懼乎時之過「已」:語末助詞,無義。
  • 「忽然」與萬物遷化:(               
  • 「斯」志士之大痛也:此。

修辭

  • 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對偶。
  • 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對偶。
  • 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映襯。
  • 寄身於「翰墨」:借代,指(               )。
  • 不託「飛馳」之勢:借代,指(                    
  • 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錯綜(           )。【103學測】、映襯。
  • 則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映襯、誇飾、引用。
  • 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映襯、對偶。
  • 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映襯、對偶。
  • 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對偶。
  • 忽然與萬物「遷化」:(            )、借代,指(         
  • 融等已逝,唯幹著論,成一家言:映襯。

文意

  • 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不因窮達禍福而改變著述之志。
  • 而遺「千載之功」:指(                  
  • 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呼應前文「年壽有時而盡」。

1.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將文章與治國大業、個人生命價值的實踐連結在一起,大大提高文學的地位。

2.年壽有時而盡,……未若文章之無窮:文章能流傳後世,超越年壽、榮樂的限制,成就永恆不朽之生命。

辨析

懾、囁、攝【98指考】

 

 

貧賤則懾於飢寒。

 

嘴動的樣子。

囁嚅(欲言又止的樣子)。

ㄕㄜˋ

留取、收。

攝影。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論語先進)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作者以班固寫給弟弟班超的信中說:「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來說明什麼?

 

2.建安七子是哪七位?

 

3.曹丕認為文學評論的正確態度應為何?

 

4.依本文,七子之文章短長為何?

 

5.本文評論文人之間的通病為何?

 

6.文中舉出四種文體及其作法分別為何?

 

7.曹丕在本文中提出「文氣」說,請說說他的看法。

 

8.試說明「氣之清濁有體」一句中所謂「清濁」的文義。

 

9.曹丕以為「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其中舉何例來加以說明?

 

10.曹丕認為文章之價值為何?

 

11.文中舉出何例,說明著書立言不以隱約而弗務?

 

12.文中舉出何例,說明著書立言不以康樂而加思?

 

13.建安七子唯一有著述流傳於後世者為何?

 

 

【教學資料】

單句結構

類別

說明

舉例與說明

表態句

用以表達人、事、物的性質、動作或狀態的句子。

句型:主語+謂語(表語)

1.落英(主語)繽紛(表語)。(陶淵明桃花源記)

2.其流(主語)奔放肆大(表語)。(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南山(主語)烈烈(表語);飄風(主語)發發(表語)。(詩經小雅蓼莪)

4.雄兔(主語)腳撲朔(表語),雌兔(主語)眼迷離(表語)。(佚名木蘭詩)

敘事句

用以敘述說明一件事情的句子。

句型:主語+謂語(述語+賓語)

1.予(主語)嘗求(述語)古仁人之心(賓語)。(范仲淹岳陽樓記)

2.老殘(主語)隨手摘了(述語)幾個蓮蓬(賓語)。(劉鶚老殘遊記大明湖)

3.故人(主語)具(述語)雞黍(賓語)。(孟浩然過故人莊)

有無句

表明事物有無或存在與否的句子。述語限用「有」或「無」。

句型:主語+謂語(述語+賓語)

1.古之學者(主語)必有(述語)師。(韓愈師說)

2.夫風(主語)無(述語)雄雌之異,而人(主語)有(述語)遇不遇之變。(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徐幹(主語)時有(述語)齊氣。

4.何夜(主語)無(述語)月?何處(主語)無(述語)竹柏?(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判斷句

用以斷定事物的涵義屬性,或判斷事物是非異同的句子。

句型:主語+謂語(繫語+斷語)繫語:即、則、乃、非、是、不是……等。不過文言文多省略繫語。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語),瑯琊(斷語)也。(歐陽脩醉翁亭記)

2.此(主語)誠(繫語)危急存亡之秋也(斷語)。(諸葛亮出師表)

3.蓋文章(主語)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斷語)。

4.斯(主語)是(繫語)陋室(斷語)。(劉禹錫陋室銘)

準判斷句

介於判斷句和敘事句之間,具有判斷和敘事兩種性質。

句型:主語+謂語(準繫語+斷語)準繫語:為、謂、曰、猶、好像、成為……等。

1.捕魚為(準繫語)業(斷語)。(陶淵明桃花源記)

2.士大夫之無恥,是(主語)謂(準繫語)國恥(斷語)。(顧炎武廉恥)

3.修道之謂(準繫語)教(斷語)。(禮記中庸)

4.其狀貌(主語)乃如(準繫語)婦人女子(斷語)。(蘇軾留侯論)

 

歷代文人並稱

稱號

時間

人物

漢賦四大家

漢代

 

三曹

漢魏之際

 

建安七子

東漢獻帝建安年間

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竹林七賢

曹魏末年

阮籍、嵇康、山濤、向秀、阮咸、劉伶、王戎

初唐四傑

初唐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唐宋八大家

唐宋

 

三蘇

北宋

蘇洵、蘇軾、蘇轍

北宋四大詩人

北宋

 

南宋四大詩人

南宋

 

詞家三李

唐至宋

 

元曲四大家

元代

 

明初三大古文家

明代

 

桐城三祖

清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