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王羲之(蘭亭集序)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編  

印地安人的生死觀:

墨西哥作家帕斯所說:「在古代墨西哥人眼裏,死亡和生命的對立並不像我們認為的那麼絕對。生命在死亡中延續。反之,死亡也並非生命的自然終結,而是無限迴圈的生命運動中的一個環節。生、死、再生是宇宙無止境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生命的最高職能是通向死亡──它的對立和補充部分;死亡也並非生命的終極;人們以死來滿足生的無限欲望。死亡具有雙重目的:一方面,人進入生命創造的過程(同時,作為人,償還欠上帝的債);另一方面,供養社會生命和宇宙生命,而社會生命是由宇宙生命供給營養的。」他還說:「死亡是一面鏡子,反射出生命在它面前做的各種徒勞的姿態。」這不僅僅是墨西哥人的看法,也是大部分拉丁美洲印第安人的看法。這段話可與一首現代墨西哥民歌相呼應。那歌唱道:為更好地生活,我愛上了死亡;我愛死亡,原為更好地生活。我可真走運,我掌管了死,因為它是我生的。

雖然你年紀尚輕,對於生命與死亡不覺疑惑嗎?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題解】

◎補充注釋

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為行書法帖,米芾譽之為「天下行書第一」。相傳是王羲之用蠶繭紙、鼠鬚筆所寫。文本共三百二十四字,字字大小參差,錯落有致,似「天馬行空,遊行自在」。整幅書法恬美自然,氣韻生動,呈現出一種平和自然之美的意境,故有「遒媚勁健,絕代所無」之譽。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亦言:「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如,皆入法則。」

◎寫作背景

  東晉政局偏安,加上江南秀麗的山水,名士們除了注重外在的自在瀟灑,也追求內在的風流氣度,因此,經常聚在一起遊山玩水,陶冶情趣。永和九年(三五三)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孫綽、謝安及其子凝之、徽之等四十一人,會聚於蘭亭,舉行脩禊活動。脩禊是一種春天時透過祓除不祥以祈吉除惡、致福得壽的民俗活動,後衍生為遊山玩水、飲酒賦詩的娛樂活動。羲之與名士宴集脩禊,除遊賞山水外,並飲酒賦詩,會中名士各抒懷抱,王羲之、孫綽等二十六人當場賦詩,共得詩作三十七篇,編為蘭亭集,由羲之為之作序,並以遒媚勁健的書法書寫之。

◎蘭亭國家森林公園

http://img.epochtimes.com/i6/1009040016592223.jpg

  蘭亭位於現今浙江紹興市西南十四公里處的蘭渚山下,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寄居處。相傳春秋時,越王句踐曾在此植蘭,漢時設驛亭,故名蘭亭。現已成為蘭亭國家森林公園。

  蘭亭國家森林公園可分為八大景區:鵝池、小蘭亭、樂池、流觴亭、右軍祠、御碑亭、蘭亭江及書法博物館。自入口步入景區,穿過石砌小徑,迎面是一泓碧水,即為「鵝池」。池畔有一石碑,上刻「鵝池」二字,「鵝」字鐵畫銀鉤,相傳為王羲之親筆書寫;「池」字則是王獻之補寫。一碑二字,父子合書,人稱「父子碑」。過鵝池越三曲橋前行,便是「小蘭亭」,亭中碑上「蘭亭」二字,乃清朝康熙帝手書。

  小蘭亭東側為「流觴亭」,此處為蘭亭的中心,亭內有「曲水邀觀處」一匾,正下懸唐名畫家李公麟的蘭亭脩禊圖,亭前曲水疊石,綠柳成蔭,是今人流觴詠飲、舉行仿古活動的場所。流觴亭北,即是「王右軍祠」,祠內有許多碑刻,正中懸掛王羲之畫像。出流觴亭北行有「御碑亭」,內置我國最大古碑之一的蘭亭御碑,碑高六八公尺,寬二六公尺,重一八噸,御碑正面為康熙手書的蘭亭集序全文,陰面是乾隆書寫的蘭亭即事詩,人稱「祖孫碑」。從御碑亭再北行,出園林北門,為「蘭亭江」,淺溪清流,繞蘭渚山陂潺潺而過,已成為水上脩禊活動的場所。(資料取自中文百科在線「蘭亭國家森林公園」)

  • 魏晉玄學清談風氣
  • 小問:為何魏晉形成「清談」之風?清談為何是以「玄學」為主?

  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代,是政治最混亂卻也是士人精神最自由的時代。從黨錮之禍到曹魏及司馬氏專權篡弒,朝廷與社會清流之士被大舉誅殺。亂世之中,一般知識分子對政治環境感到失望,覺得人生無常,生命毫無保障,為求明哲保身,轉而抱持狂放、悲觀消極的態度以逃避現實;加以儒家思想衰微、老莊思想復興、佛教的傳入等因素,形成玄學發展的溫床。

  魏晉玄學崇尚「三玄」:老子、莊子、易經,重視道家「有無、本末」的概念,本屬哲學範疇,但是因為崇尚自然玄遠、反對名教禮俗等內涵,而形成「魏晉風流」的精神基礎,亦呈現在文人的生活美學、文學、藝術表現中。

  清談即鄙棄俗事之談,主題多為玄學內容,專務玄理空談。清談的盛行,乃因魏晉以來,以九品中正制取士,造成門閥政治,高門大族壟斷仕途,享有政治和經濟特權,他們身居高位,對政事漠不關心,終日談玄說理,成為世族日常生活與社交活動的主要方式,連梁元帝、晉明帝等亦愛好清談,到了東晉,清談風氣發展到極盛,直至南朝才沒落。

【作者】

◎王羲之及其書法

小問1:王羲之的書法特色是何?請說明「意」與「筆」的關係!你同意嗎?請舉例說明!課後請比較曹丕論文中「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的說法!

◎小問2:王羲之的行書是融合哪兩種書體?他的書法是自創嗎?如何學成?給你如何的啟示?

1.學書經過

  王羲之七歲學字,十二歲竊讀乃父枕中所藏的前代筆說,書法大進。他最初以衛鑠(世稱衛夫人)為師,又受王廙(ㄧˋ)賞識與栽培,親授書畫。後雲遊南北,看到了李斯、曹喜、鍾繇、梁鵠及張昶等大家作品,視野大開,始知學衛夫人一人之書法,徒費年月,於是轉而向眾碑學習,心儀鍾繇、張芝。因此羲之書法,上承漢魏,博採眾家,卻又精於各體,自創新格,一變漢魏以來書風,創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體,而下啟晉唐,向有「書聖」之譽。

2.書法特色

  王羲之的書法特色在於「重意」。羲之認為書藝點畫之間須有意,方能言之不盡;書寫前,尤須「意在筆先」,注意點畫結構與章法形式,以求表意。故羲之往往能一字作數意,筆法多變而能生新意。羲之作品或妍美流便,如蘭亭集序;或瀟灑老練,如初月帖、喪亂帖;或自然散淡,如平安、何如、奉橘三帖;或軒昂爽利,如快雪時晴帖;或質樸古拙,如姨母帖,故誠如唐張懷瓘所云:「逸少筆迹遒潤,獨擅一家之美,天資自然,風神盍代。」

3.書法成就

  東晉時期,隸、草、行、楷各體均已大備。比較而言,行、楷是後來出現,尚未成熟。王羲之將之向前推進變化,在書法史上具承先啟後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1)融草、楷為行書

  王羲之開闢了草、楷體相結合的書法發展。草、楷體相結合的行書,是書法上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結合,符合書法發展的規律,成為隋唐以來書法發展的主流。

(2)筆法變化多端

  王羲之創造了富有表現力的書寫方法。書法是一種形象藝術,王羲之不斷變化書態和表現手法,如蘭亭集序,凡重複的字,寫法各不雷同,唐初尊之為「天下第一行書」,唐人李嗣真在書後品中驚歎「羲之萬字不同」,確實發現王氏變化多端的書法特點。

  總之,王羲之的書法成就,不僅在於他能備精諸體,集當時書法之大成,更在於他能自成一家,開創獨特王派書法風格。

【課文與注釋】

第一段:記敘暮春之初,於蘭亭脩禊,以觴詠暢敘幽情。

◎段析:以簡練的文字,記敘盛會的時間、地點、人物與聚會之因,並描繪宴集的景物風光;以群山的靜景輝映動態的流水,妝點出一片自然美景,使諸賢於流觴聚會時詩興大發,樂在其中。

  • 天干地支
  • 小問:你是何年出生?今年是何年?

補注 歲:歲星,即木星。木星每十二年繞天一周,每年行經一個特定的星空區域,古人把它分為十二等分,按一定方位配以十二地支,用以紀年。

年份減三後除以1012所得的餘數就是天干或地支舉例:

2008年(2008-3/10餘數為5    2008-3/12餘數為1

序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天干

 

 

序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地支

 

地支用於月令:

寅為正月。卯為二月。辰為三月。巳為四月。午為五月。未為六月。

申為七月。酉為八月。戌為九月。亥為十月。子為十一月。丑為十二月。

http://cjwine.com/images/about_pic3_2.jpg

(取自藏酒酒莊)

3脩禊:古代每年三月上巳(ㄙˋ)日,到水邊去薰香沐浴,消除不祥的一種儀式。起源於上古,在先秦即已十分盛行,詩經中便保存許多作於三月上巳的歌曲,其後日期逐漸固定,至曹魏之時,訂在每年的三月三日,儀式的內容也簡化為宴飲遊樂。至唐朝,此風猶盛,如:杜甫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寫長安曲江邊禊日佳人遊春的情景。

8流觴曲水:曲水流觴是中國古代文人在舉行宴會時流傳的一種助興遊戲。暮春三月,人們舉行祓禊儀式之後,大家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這種遊戲非常古老,逸詩有云:「羽觴隨波泛」。羽觴又稱羽杯、耳杯。外形橢圓、淺腹、平底,兩側有半月形雙耳,有時也有餅形足或高足。因其形狀像爵,兩側有耳,就像鳥的雙翼,故名「羽觴」。羽觴出現於戰國時期,一直延續使用至魏晉,名稱逐漸通俗化為「耳杯」,其後逐漸消失。

11一觴一詠:蘭亭宴集,與會者列坐水邊,曲水流觴,酒杯停於前,便飲盡杯酒,即席賦詩一首;不能賦詩者,罰酒三杯。宴中可謂飲酒作詩同歡樂,賓客均喝杯酒,吟首詩,從容閒雅之情溢於席間。

修辭

  • 群賢畢至:錯綜(              )/畢、咸同義。
  •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脩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摹寫(      覺)。
  • 一「觴」一詠:轉品(名→動),(             )【101指考】

第二段:描寫聚會之樂,說明良辰美景當前,可盡享耳目之樂。

◎段析:在前段「暢敘幽情」後,繼而抒發「游目騁懷」之「樂」,這是「感物」之後的「興情」結果。

13品類:一說「品」為事物的種類。

第三段:抒寫世事多變,人生無常的悲痛。

  • 段析:本段為全文的轉折處。前半段從外在書寫「暢敘幽情」、「游目騁懷」之樂,轉變成人們「欣於所遇」之內在深沉的知遇之樂,但卻因「情隨事遷」、「脩短隨化」的無常與生命短促,而發出「死生亦大」的慨歎,文章的情調由樂境轉為哀痛

課文補注

  • 放浪形骸:此指縱情遊樂。
  • 萬殊:千差萬別。
  • 「及」其所之既倦:(        
  • 及其所「之」既倦:動詞,(        
  • 「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尚且。
  • 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指「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迹」的情況。

31終期於盡:一說「期」當動詞用,指「期限結束」之意。

32死生亦大矣:莊子德充符記載孔子學生常季問孔子:王駘(ㄉㄞˋ)是罪人,何以孔子景仰他?孔子答道:「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意指王駘執守天道,不因人有死生大事而改變,也不因天塌地陷而改變,永保真理於心中。

文意

  • 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今例:喜歡與好友促膝長談,或者在室內利用網路、手機簡訊與朋友對談等屬之。
  • 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指沉迷於某類興趣嗜好中的人。【101指考】
  • 趣舍萬殊:性情動靜不同,取捨不同。
  • 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人常因事而憂、樂。
  • 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迹,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脩短隨化,終期於盡:意謂一般事已能引發感慨,生命有盡時,更會引發人的哀痛。

俯仰

俯仰

 

大王俯仰而思之。(墨子魯問)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阮籍詠懷)

舉止動作。

以觀秦王之俯仰。(史記范雎蔡澤傳)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化及默然,俯仰良久。(北史李密傳)

ㄒㄧㄡ

 

1.茂林脩竹。

2.脩短隨化。

 

脩禊事也。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

 

第四段:說明作序的緣由。

  • 段析:作者興感悟理,以今昔之文與賦詩之作相對,凸顯生死大事乃古往今來共通的創作動機與議題焦點,並反思莊子「一死生」、「齊彭觴」的錯誤,表現出不同於魏晉名士的生死觀,與對生命眷戀的自覺。

課文補注

  •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        
  •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 亦「猶」今之視昔:如。
  • 故「列」敘時人:逐一。
  • 其致「一」也:(         

36一死生、齊彭殤:莊子大宗師載:「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ㄎㄠ,臀部)?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莊子將「無」、「生」及「死」,比喻成人體的頭部、背部及屁股,說明三者同為一體,生死本無別,即齊物論所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莊子齊物論載:「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完全泯除世間形體大小、壽命長短的差異,認為萬物齊一。

修辭

  • 若合一契:譬喻。
  •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轉品(        )。
  • 「齊」彭殤為妄作:轉品(        )。
  • 齊「彭」殤為妄作:借代/(          
  • 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感歎。
  • 有感於斯文:倒裝/原句為「於斯文有感」。

文意

  •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古今感慨的原因相同,能引發共鳴。
  •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批評「死生齊一、壽夭相等」為虛妄之說,表現積極的人生態度。【100指考】
  • 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其致一也」呼應上文「若合一契」。此句呼應前段「豈不痛哉」,並且感歎雖世代不同,但後人對人生中「情隨事遷、傷時歎逝」的悲情,卻是與自己相似的。
  • 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後之覽者」呼應上文「後之視今」。全句點明寫作本文的目的。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請說明蘭亭集序的創作背景。

 

2.請說明蘭亭集序行書的特色。

 

3.請說明蘭亭聚會的時間、地點與人物。

 

4.蘭亭聚會中,與會人士做何活動?

 

5.請描述蘭亭的風景。

 

6.蘭亭集序中,王羲之何以會有「信可樂也」的感受?

 

7.蘭亭集序提及人們的性情嗜好有「靜、躁」的不同,試問靜者為何?躁者又為何?

 

8.蘭亭集序的議論主題為何?

 

9.蘭亭集序中,作者的感情何以由「樂」轉為「痛」?

 

10.請說明莊子在「生」、「死」二事上的看法。

 

11.蘭亭集序中表達的思想和老莊思想一致嗎?

 

12.作者藉「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觀點,表達出何種生死觀?

 

13.王羲之何以會在蘭亭祓禊之際,議及人生中的生死課題?

 

14.後人評價蘭亭集序多為語言清新質樸,自然流暢,請說明本文的語言特色。

 

15.蘭亭集序句法駢散相間,你能指出哪些是駢句?哪些是散句?(列舉二、三例即可)

 

【教學資料】

小問:下面是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本文所敘之事及一些細節與〈蘭亭集序〉頗有相似之處,請說明之。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穀酒數。

翻譯:天地,是萬物暫時居住的旅舍;光陰,是穿越百代不停的過客。 飄浮不定的人生有如一場夢,快樂的日子能有多少?古人手持燈燭夜間游玩,確實是有其原因。更何況溫暖的春天用淡煙輕籠的艷麗景色召喚我們,大自然為我們提 供靈感的源泉、寫作的素材。聚會在桃李芬芳的園子,敘談兄弟之間快樂的事情。眾位賢弟才智聰敏,都是謝惠連一流的人物;我們作詩吟詠,只有我比不上謝靈運 的才華,感到慚愧。幽雅景致觀賞未盡,高談闊論更轉清奇。擺開盛大的筵席,坐在桃李花之間,酒杯如飛一般傳來傳去,在月下醉飲。沒有美妙的詩章,怎能抒發 高雅的情懷?如果誰詠詩不成,就按照金谷園宴會的規矩罰酒三杯。

 

蘭亭集序與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之比較

項目

蘭亭集序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作者

東晉王羲之

唐李白

創作背景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一人會聚於蘭亭,舉行脩禊活動。會中名士飲酒賦詩,共得詩作三十七篇,編為蘭亭集,羲之因而為之作序。

李白和堂弟們春夜宴飲賦詩於桃花園,李白為眾人所賦詩作所寫的序文。

文旨

對人生的聚散無常、年壽有時盡發出感歎,駁斥「一死生、齊彭殤」的論點,顯現熱愛生命的積極精神。

表現對自然與人生的歌頌,顯現及時行樂、享受人生的態度。

文體

屬散文體,然句法對仗整齊,音韻和諧,具有駢文形式之美。

以駢句為主,音韻流美,辭采華茂。

佳句

1.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2.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1.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

2.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小問:曾鞏認為王羲之的書法成就是「先天決定論」還是「後天決定論」?並藉此來勉勵後學者何事?

墨池記                                              曾鞏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於山水之間,豈其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於此邪?

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彰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於楹間以揭之;又告於鞏曰:「願有記!」

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如何哉!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語譯】

  臨川城的東邊,有個地勢微高的地方,臨近溪邊,叫「新城」。新城上方,有個長方形的低窪水池,人稱王羲之的墨池,荀伯子〈臨川記〉是這麼記載的。羲之曾仰慕效法張芝,在水池旁學書法,洗筆把池水全洗黑,這就是他的遺跡了,難道是真的嗎?當羲之不再勉強自己當官後,就曾走遍東方諸郡,甚至泛舟出海,在山水之間自娛,難道那時候他任意漫遊,而又曾到這裡休憩過嗎?

  羲之的書法,到晚年才趨於精妙的境界,那麼他的書法成就,應該也是憑著努力得來,不是天生就會的吧!但後代的人沒有能趕上他的,難道是大家的勤學精神不如他嗎?這麼說,勤學精神又怎麼可以少呢?更何況是想在道德上深造的人呢?

  墨池的上面,現在是撫州州學所在地,教授王盛先生怕墨池沒人知道,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六個字懸掛在楹柱之間;又告訴曾鞏說:「希望能有一篇記。」

  我推想王君的心意,難道是愛一個人的優點,即使是一項小才華,都不讓它埋沒,而因此推及到他的遺跡嗎?或是他想推廣羲之臨池一事來勉勵學者向學呢?一個人有一項小才能,就能讓後世之人這麼推崇,更何況仁人志士所留給後世的風範德澤,影響後世會如何深遠呢?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解析】

  本文是曾鞏應撫州州學教授王盛之請而作。此時曾鞏住在江西臨川(即撫州),王盛仰慕曾鞏才名,又有意借重古人的遺蹟以勉勵後學,故特邀曾鞏為文。全文以王羲之墨池故跡發端,而圍繞「學」字下筆。雖名之為「記」,卻側重議論,文中簡單勾勒墨池的地理位置、歷史傳聞。接著由物及人,追述王羲之「不可以強仕」的退離官場及高風亮節,和「極東方,出滄海」的「娛意山水」生活之品格志趣。繼而指出王羲之卓越的書法成就並非天賦所成,而是「晚乃善」,推究王羲之的成就「以精力自致」,乃勤學苦練所致。最後,由書法論及道德修養,再引申至治學,強調後天努力的重要。全文雖短卻層層推進、層次井然,借事立論,開拓深遠。

 

請指出詩中有多少意境、文句,出自何文?

夜讀蘭亭    

 

千年前,曲水流觴,修褉盛事,是你一飲而醉的理由,

是你恃醉而寫的靈感,

你說: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

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

啊!今夜的心情,竟早讓你說了

「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驚知己於千古的感動……

豈只

添注塗改猶美的一帖行書?

又豈只……

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的感應?

 

年壽有時而盡 榮樂止乎其身

向之所欣 俛仰之間 已為陳跡

 

子桓與你相去不遠 所感相契

與你與子桓 相去千年 亦如舊識

修短隨化 終期於盡

如之何 一死生 齊彭殤?

 

罷了!莊生 罷了!蝴蝶夢

 

明知道總有一日

所有的悲歡都將離我而去

我仍然竭力地搜集

搜集那些美麗的糾纏著的

 值得為她活了一次的記憶

 

與書法有關的成語

臨池學書

相傳東漢張芝學習書法很勤,他在池邊學書法,池水都被染黑了。見晉書卷三十六衛瓘傳。後人稱學習書法為「臨池學書」。

同義:揮翰臨池

黃庭換鵝

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為道士寫黃庭經(一說道德經)換得群鵝。見晉書王羲之傳。後比喻以高才絕技換取心愛之物或讚揚書法高妙。

鐵畫銀鉤

形容筆畫如鐵般的剛勁,如銀般的柔媚。幼學瓊林:「錦心繡口,李白之文章;鐵畫銀鉤,王羲之之字法。」

同義:鐵筆銀鉤、銀鉤鐵畫

一波三折

原指寫字的筆法曲折多變。語本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後用以比喻事情進行曲折多變,很不順利;亦形容文章結構的跌宕起伏多變化。

同義:好事多磨、一筆三過

反義:一帆風順、康莊大道

力透紙背

寫字時,運筆的力量能穿透紙張到達紙的背面。形容書法遒勁有力。

同義:龍蛇飛動、入木三分

反義:柔若無骨

入木三分

晉朝王羲之書祝版(古代祭祀所使用,寫有祭文的木板),工人削版,墨跡透入木板三分的故事。典出唐張懷瓘書斷。本形容筆力遒勁,後比喻評論深刻中肯或描寫精到生動。

同義:力透紙背、龍蛇飛動

浮雲驚龍

形容書法精妙。

同義:飄若浮雲、龍飛鳳舞、筆走龍蛇、龍蛇飛動、鸞翔鳳翥(ㄓㄨˋ

反義:春蚓秋蛇

春蚓秋蛇

語本晉書王羲之傳:「子雲近出,擅名江表,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比喻書法拙劣,如蚯蚓和蛇般彎曲。

同義:鬼畫符

反義:浮雲驚龍、飄若遊雲、龍飛鳳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