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龍應台【在迷宮中仰望星斗(節選)】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編

暖身一下:

龍應台名言錄

()所有的顛沛流離,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所有的生離死別,都發生在某一個車站、碼頭。上了船,就是一生。(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目送)

()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線,將珠子穿起來成為社會。當公民社會不再依賴皇權或神權來鞏固它的底座,文化、歷史是公民社會最重要的黏合劑。(論公民社會)

()百年老樹擋在一條都市計畫道路中間,是將老樹連根拔起拋棄,還是讓道路為老樹轉彎?街頭藝人是增加了城市的魅力還是帶來公共秩序的混亂?在城市最嚴肅、最神聖、最大的廣場上,可不可以讓小丑撒野、幼兒奔跑?可不可以讓行為藝術家以裸體諷刺,讓社會運動家以行動抗議?要回答這些挑戰的,是文化政策。(文化政策,為什麼)

()有些青年人追求時尚,不談政治,實際上就是只關心自己的事情。社會就像一個巨大的滾動著的車,總有人在裡面自顧自地行樂。所幸的是,總有人探出頭來看看這輛車究竟跑在哪裡。(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

小問:

◎ 請問以上那些語句是你喜歡的,說說想法分享一下!

 

小問:

1此文是演講文章,作者對誰演講?又為何要向他們演講?

2作者認為「作為一個作家,我不能為了讀者而寫」,你同意嗎?你認為寫作的對象該是誰?

【題解】

◎寫作背景

以下摘錄自作者民國八十八年五月十五日在臺大法學院作的演講開場白,可充分說明此文的背景:

「在臺灣,我大概一年只做一次演講。今天之所以願意來跟法學院的同學談談人文素養的必要,主要是由於看到臺灣解嚴以來變成如此政治淹蓋一切的一個社會,而我又當然不能不注意到,要領導臺灣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政治人物裡有相當高的比例來自這個法學院。總統候選人也好,中央民意代表也好,不知道有多少是來自臺大政治系、法律系,再不然就是農經系,是不是?(笑聲)

但是今天的題目不是「政治人物」──而是「政治人」──要有什麼樣的人文素養。為什麼不是「政治人物」呢?因為對今天已經是四十歲以上的人要求他們有人文素養,是太晚了一點。今天面對的你們大概二十歲;在二十五年之後,你們之中今天在座的,也許就有四個人要變成總統候選人。那麼,我來的原因很明白:你們將來很可能影響社會。但是昨天我聽到另一個說法。我的一個好朋友說,「你確實應該去臺大法學院講人文素養,因為這個地方出產最多危害社會的人。」(笑聲)二十五年之後,當你們之中的諸君變成社會的領導人時,我才七十二歲,我還要被你們領導,受你們影響。所以「先下手為強」,今天先來影響你們。(笑聲)」

●畢業於臺大法律系著名的政治人:呂秀蓮、林義雄、馬英九、陳文茜、陳水扁、陳沖、張俊雄、蔡同榮、蔡英文、謝長廷、蘇貞昌。

●畢業於臺大政治系著名的政治人:林洋港、馬永成、連戰、彭明敏、錢復、羅文嘉。

●畢業於臺大農經系著名的政治人:李登輝。

【作者】

◎補充注釋

1.國立清華大學:民國九十四年九月,龍應台返回臺灣,擔任國立清華大學教授,並且創立了清華「思沙龍」。臺灣清華大學以培養卓越的理工人才出名,面對這個以理工為主的大學較為薄弱的人文氣氛,龍應台希望結合學生的力量,提升科學人的文化素養,於是她拋出了思想沙龍的構想,希望透過人文講座、網路論壇,引介科學思辨精神與全球視野,在清華大學打造臺灣北部的一個小而重要的「文化支點」。這個思想沙龍的構想相當成功,目前,除了清華大學之外,成功大學、東海大學和逢甲大學也都成立了「思沙龍」。

2.龍應台文化基金會: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於民國九十四年七月成立,在一群主張社會參與的文化人和企業家共同推動下促成。董事們並建議龍應台「捐出」自己名字做為基金會名稱。基金會的核心目標是透過思想論壇來培養年輕人的全球視野,提升深思論辯能力,促使他們關心全球議題,累積國際知識,亦即培養有寬闊全球視野、具世界公民氣質的二十一世紀「新青年」。相關活動訊息可參見:http://www.civictaipei.org/activity/

3.臺北市文化局首任局長:民國八十七年夏季時任臺北市長的馬英九,趁訪歐之便,親自前往法蘭克福龍應台家中,邀她出任首位文化局長。商談完畢,龍應台送客到門口,她猶豫著說:「我覺得她不太可能跳這個火坑──但是假定她接受了,她會覺得,她不是為自己,不是為你,甚至不儘是為眼前的人民,她覺得她在面對歷史。你──也有這種歷史感嗎?」馬英九已走到門口,這會兒又轉過身來,沉靜的說:「如果我沒有歷史感,我不會來找妳。」出任局長的三年之中,龍應台每天工作十六小時,不但做了大量基礎性的文化調查工作,讓三百萬市民享用文化資源的概況,更將臺北市文化產業的情況清晰呈現。

4.行政院首任文化部部長:文化部前身為民國七十年成立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一○一年升格為部。龍應台一○一年二月接任文建會主任委員,同年五月成為首任部長。一○一年二月新閣員名單最受矚目的,就是在華人世界擁有高知名度的作家龍應台,出任文建會主委一職,她描述自己的心情「已經嚴重失眠,每天心情沉重,好像戴著頭盔要去當兵了」。對於新職,她的期許是,「文化是臺灣最好的優勢,希望在臺灣的土壤深耕,對整個華人世界都有相互激勵的作用」。

5.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七十三年十一月,龍應台因返臺後所見所聞:對躺在馬路當中的老人漠不關心、威脅舉發噪音者、民意代表公然替不肖廠商關說,觀察當時社會冷漠、凶暴、囂張……等情事,將心中鬱悶的積累發而為文,於是寫下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投稿中國時報;隨後又寫下生氣沒用嗎?直揭國人鄉愿的瘡疤

6.野火集:七十四年三月,「野火」成為固定專欄,她說:「取『野』,是希望放得開,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對事情提出新的看法;『火』,是取其熱力,希望把大眾冰封已久的心靈,重新煽熱起來。」在這個專欄裡,龍應台對長久以來大家隱忍習常的病灶,以最直接、沉痛、懇切的文字加以剖析陳述,震撼整個社會。美國不是我們的家、生了梅毒的母親、幼稚園大學、不會鬧事的一代等文章廣被轉印流傳,十二月,野火集出版,七十六年野火集達一百版。這股所謂「龍應台旋風」,對八○年代的臺灣社會產生巨大影響。

7.溫柔抒情之作:號稱華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一枝筆,龍應台的文章具有不讓鬚眉的豪氣,文字裡亦有深情的一面,諸如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等,是龍應台作為一個母親的真實心聲。前者赤裸表達個人與母職衝突的心境,傳達出她對生命起步最樸質的愛,對「母親」角色的重新擁抱。後者則是龍應台與兒子安德烈所共同書寫的三十六封信,母子私密的內心世界,藉此找到一個透著天光的對話窗口,彌補了因工作分別多年而日漸疏離的親子關係。

8.目送:九十七年,臺北時報文化公司出版的散文集,共有七十四篇,寫父親的過世、母親的衰老、兒子的別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書寫了時間流轉中最深痛的感情與領悟,獲得很高評價。書名取自其中一篇目送,引文如下: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9.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九十八年,臺北天下雜誌出版。作者醞釀十年、走過三大洋五大洲,耗時三百八十天,行腳香港、長春、南京、瀋陽、馬祖、臺東、屏東……從父母親的一九四九年出發,看民族的流亡遷徙,看上一代的生死離散,傾聽戰後的倖存者、鄉下的老人家。龍應台說,「我再怎麼寫,都不能給他們萬分之一的溫情與正義」。藉由文學的溫熱,龍應台希望引領讀者一同誠實地、認真地重新梳理六十年前的這段歷史,看見一整代人「隱忍不言的傷」,重新凝視關於人的尊嚴以及生命價值,用最謙卑的心,寫出跨民族、跨歷史、跨省籍的一本書。

◎寫作理念與特色

1.不為讀者而寫

「作為一個作家,我不能為了讀者而寫。不只是不能為了大陸的讀者們希望讀到什麼而寫,我也不能為臺灣的讀者說我們希望龍應台寫什麼給我看而去寫。我只能依靠我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我自己成長、成熟的那個過程,寫我自己要寫的東西。那是讀者得跟著我來,如果你跟不上,或者是你走到別的路上去了,我也沒辦法。

2.文字要乾淨、簡單、精鍊:

「我自己心目中好的雜文第一個是它的文字,它如果是藝術,而不是牢騷的發表和宣洩的話,才能夠得上文學的水準,所以第一條件是文字的精鍊。你不要給我任何藉口說裡面的東西講得多麼透徹,或者這個事情多麼重要,或者它個性的抒發多麼厲害,你先告訴我這個文字有沒有達到藝術的水準。……先看文字,然後要看你對於事情的看法深刻與否。我覺得就是這兩個東西,沒有別的,其他都是假的。」【1.2.節錄自傅光明(2005)。龍應台──作為一個作家,我不能為讀者而寫,收於生命與創作。山東畫報出版社】

3.雜文作者的堅持:

「我寫批評文章的時候,有幾個『堅持』,第一是事實的掌握盡量完備,批評絕不超過事實範圍,也就是以事實論斷,但不能做動機揣測。第二是對自己存疑,保留一個空間:會不會有一個我看不見的死角呢?第三是我自己必須經得起實踐的考驗。我所高舉的道德標準,必須是我自己做得到的,也就是言行的一致。『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都是高標準。一個人往往要被測試了、被誘惑了,才知道自己的品格真正是什麼。」【陳義芝提問、龍應台筆談(2004)。十問龍應台。聯合報副刊】

4.以華文作家自居:

「我不覺得我是單一的臺灣人,我比較強烈地感覺自己是華文世界的人,漢語是我的護照。……令我覺得關心香港,與關心臺北,關心北京,都是一樣的,每一個地方只是全人類的一個村子。……作為華文共同體的一分子,我的關心所在是理直氣壯的。有人問我,是臺灣作家,還是中國作家?我的回答是華文作家。」【龍應台(2006)。我的文章像沼澤裡飛起的鴨子,收於請用文明來說服我。時報文化出版。P.257-258

【課文與注釋】

第一段:政治人影響甚鉅,必須具備足以提供價值判斷的人文素養──文學、哲學、史學。

  • 段析:本段係作者演講之開場白,原稿笑談領導臺灣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政治人物裡有相當高的比例來自臺大法學院,二十五年之後,座中年輕人變成社會領導人時,作者才七十二歲,還要被領導,故「先下手為強」,今天先來影響他們。此處係節選開場之關鍵性說詞,直接切入演說之核心議題。具體說明政治人需要的「人文素養」係就「文」、「史」、「哲」三個方向而論,可視為全文的綱領。

●價值觀影響人的判斷,不同的政治人帶出不同的政治導向:

(1)鄧小平(一九○四年~一九九七年)是中國大陸在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九二年間的實際最高領導人,他的「改革開放」政策,使中國脫胎換骨,躍升為世界強國,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其政策影響到了二十世紀後期每個中國人,也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世界。

(2)哈維爾(Vaclav Havel,一九三六年~二○一一年),擔任捷克總統之前,是作家、劇作家、民運分子,主張人性的彰顯和人權的釋放。一九八九年,以過程和平的「絲絨革命」(Velvet Revolution)完成反共產黨統治的民主化革命,這場革命的口號是「愛與真理終將戰勝謊言與仇恨」,「絲絨」這個字眼,是指哈維爾推動的革命,「連一塊玻璃窗都沒有打破,異常的和平」所致。「絲絨革命」帶給捷克完整的民主與日漸穩定的經濟景氣。

(3)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一九四五年~)領導緬甸非暴力民主運動,屢遭迫害,長期遭到軟禁,二○一二年四月一日緬甸舉行國會補選投票,翁山蘇姬所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獲得壓倒性勝利,她也順利當選緬甸國會議員。翁山蘇姬訪美,與美國總統歐巴馬晤面,為緬甸爭取開放經濟的條件,帶領緬甸逐漸走向民主開放,使緬甸成為新興亞洲中開始閃亮的國家。

 

第二段:文學的效用在勾起讀者的惻隱不忍之心、觀照心靈深處,讓我們做判斷時能夠有豐富的層次,並且更貼近本質的現實。

◎段析:先藉由魯迅的小說和蘇東坡的詞作,說明文學作品如何帶領讀者「看見」另一種真實存在的本質;並以岸上的白楊樹為喻,湖水裡白楊樹的倒影也是真實的存在,後者即是文學帶領出的另一視界。

1藥:藥的內容以兩戶人家的父母與兒子為主:夏瑜年輕熱切的生命,因為參與革命被父親揭發,官府判處死刑;老栓為了治癒癆病的兒子小栓,花了大把的錢得到蘸著烈士鮮血的饅頭,小栓卻依然死於癆病。這個小說並不在歌頌革命者,而是訴說一種悲哀:革命者因愚昧無知的群眾而犧牲,愚昧的群眾無法體認這層涵義,反而認為享用這樣的犧牲是理所當然的。作者將小說取名為「藥」,還有二層意義:一、以迷信的藥方,諷諭中國改革的換湯不換藥。二、以人血饅頭凸顯民眾教育的重要,唯有民眾的覺醒,國家改革才有希望。

3祝福:祝福中女主角祥林嫂,於丈夫過世後來到魯鎮幫傭,沒想到被婆家強行嫁給另一個男人,以賺取豐厚的聘金。不料短短二年間,第二任丈夫死於傷寒、兒子被土狼掠食,無依的祥林嫂再度回到魯四爺家裡幫傭。身為「知識分子」的魯四並沒有庇護她,任由孤苦的女人在小鎮上遭受蜚短流長的傷害,逼她絕望地走向死亡。內容不僅批判當時所謂的「知識分子」,更對社會認定婦女必須「從一而終」的不合理現象,痛加批評。篇名「祝福」,相對於傳統社會視祥林嫂為不祥,更顯反諷。

原型:心理分析學家榮格認為在潛意識中有個人潛意識及集體潛意識。他考察非洲及美洲等地原始人類的宗教、神話、傳說、童話與夢,並比較西方人與東方人的宗教、神話、傳說、童話與夢,發現許多共同的原型而得到的結論。他認為集體潛意識是幾千年來人類祖先經驗的積累所形成的一種遺傳傾向,這些遺傳傾向被稱為原型。

8江城子:詞牌名。詞題「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乙卯」是宋神宗熙寧八年,「正月二十日夜」是做夢的日子,題為「記夢」,實際上是通過記夢來抒寫對亡妻真摯的愛情和深沉的思念。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歲的王弗結婚,王弗知書達禮,溫柔賢慧。初嫁蘇軾時,未曾提及讀過書,但婚後每當蘇軾讀書,她便陪伴在側,蘇軾偶有遺忘,她便從旁提醒,問及其他書,也都略知一二。夫妻恩愛有加,後隨蘇軾官居京師,不幸於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五月亡故,得年僅二十六,先葬於汴京西郊,次年歸葬故鄉。後東坡續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潤之,據說此女頗有其堂姐遺風,由此也可見蘇軾對愛妻的深切思念。死別十年,夜夢亡妻,悽楚哀惋,久蓄的情感不可遏止,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悼亡詞。

詞人思念亡妻,同時設想亡妻也在思念自己,這種抒發方式,採用將自己與亡妻時合寫、時分寫的結構,全用白描手法來表現內涵十分豐富的生活細節,是其獨具魅力的原因,即使感情冷澀凝絕、聲聲幽咽,但用詞卻清新自然、明白如話,一字一淚,千百年來引起無數讀者的共鳴。

語譯:十年來我與你陰陽相隔,生死之間讓我們對彼此早已茫然無知,沒有刻意去記住你的容顏,但是自然無法忘懷。你遠在千里之外的孤墳,我要如何述說內心的淒涼悲哀?十年裡世事變化急遽,即便我們能夠再度相逢,你也應該不認識我,因為此時我早已風塵滿面而兩鬢如霜。 夜裡幽幽夢境中重返故里,看見你正坐在窗畔梳妝打扮。你我默默無語相望,只有不斷地淌著淚水。料想每年在冷冷的月光下,種滿短松的山崗上,你是否會念著在世的親人而柔腸寸斷?

文意

  • 文學有一百種所謂「功能」而我必須選擇一種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文學的動人,在於觸動讀者的心靈引起情感的共鳴,並提供讀者看見、思索、反省世界的另一角度
  • 在藥裡頭,你不僅只看見愚昧,你同時也看見愚昧後面人的生存狀態,看見人的生存狀態中不可動搖的無可奈何與悲傷:文學除了提供現實的一面外,更激發個人深層的惻隱之心與同理心。為愚昧無知的庶民感到哀傷,為逝去的生命落淚,這些都是文學傳遞給讀者深刻的感覺。
  • 在祝福裡頭,你不僅只看見貧窮粗鄙,你同時看見貧窮粗鄙下面「人」作為一種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文學,使你「看見」:文學讓讀者感知生命最真實的一面,超越日常生活裡無法碰觸的層面,突破眼見所及習慣的一切,給予心靈衝擊之外的視野。因此,作者再次強調「文學,使你『看見』」。
  • 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還有直覺的對「美」的頓悟:民國初年美學大師朱光潛承繼克羅齊的「美學」觀點,提出「美即是形象直覺」的說法。朱光潛認為「形象直覺」就是審美經驗。無論是藝術或是自然,如果一件事物叫你覺得美,它一定能在你心眼中現出一種具體的境界,而這種境界必定在霎時中霸占住你的意識全部,使你聚精會神地觀賞它,領略它,以至於把它以外一切事物都暫時忘去,這種經驗就是「形象直覺」。當人對「美」有所領悟時,其實就專注在事物本身之上
  • 使你久久地坐在黑暗裡,讓孤獨籠罩,與隱藏最深的自己素面相對:人可以隨著文學所創造的世界感動、欣喜、落淚,流露真誠的情感,照見自我的內心。
  • 它提供了一種「空」的可能,「空」相對於「實」。空,是另一種現實。我們平常看不見的、更貼近存在本質的現實:文學喚醒內心感性的層次,在「知」的部分外,讓生命底蘊裡「情」的部分也被喚起。進而突破個人固有的障蔽,在做判斷時,才可以不失於片面。
  • 事實上沒有一個是完全的現實,兩者必須相互映照、同時存在,沒有一個孤立的現實:文學的價值在於豐富、滋潤人的心靈,使人不僅能掌握現實可見的實體部分,同時也能演繹抽象的情感思維,方足以構成價值判斷的能力。換句話說,文學的功用不在吃喝拉撒的生物本質層次,而在於心靈情感需求的滿足與提升層次。以「人」為喻,白楊樹就像是人的軀體四肢,而白楊樹的倒影就像是人的情感、思想與靈魂,兩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 文學,只不過就是提醒我們:除了岸上的白楊樹外,有另外一個世界可能更真實存在,就是湖水裡頭那白楊樹的倒影:人的一切行為必定先有想法,進而有計畫,最終產生行動。而文學的價值,正是在觸動人心中幽微難見的情感與想法,故而能有全盤的觀照與考量。

 

ㄍㄨˋ

 

顧遊子不顧反。(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司馬光訓儉示康)

2.顧自海通以來,西力東漸。(連橫臺灣通史序)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諸葛亮出師表)

 

願君顧先王之宗廟。(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1.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歸有光項脊軒志)

2.瞻顧遺跡。(歸有光項脊軒志)

3.不屑一顧、左顧右盼。

姓。

歸奇顧怪。(歸莊、顧炎武)

 

 

第三段:哲學如同迷宮中望見的星空,它提供一個清楚的方位,能引領臺灣現今社會走出價值混亂顛倒的迷宮。

◎段析:本段先以歐洲的樹籬形成的迷宮為喻,說明人生的處境,並呼應本篇演講主軸,期待領導人可以藉滿天星斗找到方位;其中有關屈原作品天問一節,演講中作者曾引用詮釋,本課因文字深奧加以刪節,作者據此說明,發出疑問無可迴避,有權力的人應具備哲學素養,發覺頭上縱橫的星圖。

14天問:屈原在這篇作品裡,對自然現象、神話傳說和古代史事,提出了一百多個問題。全文多達三百七十幾句,一千五百餘字,是屈原作品中第二長篇。天問是屈原放逐後,對於自我價值觀、信心上的動搖,因此對於自然界的現象、宗教信仰等傳統都產生徬徨迷惘,「仰見圖畫,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渫憤懣」。

15啟蒙時代:哲學上指崇理性、重自由的十七、十八世紀,為支配英、法、德思想界的啟蒙時代。後泛指開拓新知識、啟發新思想的時代。

文意

  • 價值顛倒混亂,何嘗不是處在一個歷史的迷宮裡,每一條路都不知最後通向哪裡:指價值多元,莫衷一是,沒有標準可以依循。
  • 如果你認識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宮,不為眼前障礙所惑,哲學就是你望著星空所發出來的天問:作者藉「天問」,凸顯事理不明、價值觀混淆的現象,更與「迷宮中望見星空」的譬喻巧妙雙關。
  • 這樣的人,要來領導我們的社會,實在令人害怕:缺乏哲學素養的政治人,只會身陷在權力、名利的漩渦中,終將因「絕對的權力」產生了「絕對腐化」的可怕後果。

 

第四段:歷史告訴我們起點始於何處,讓我們認識人、事、物的過去與未來。具備史學素養,才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才夠資格領導眾人。

  • 段析:藉由「沙漠玫瑰」泡水前後的截然不同形貌,說明「現象」不能孤立討論,再度扣合演講主題,政治人物需具備「認識過去」、「理解現在」到「判斷未來」的史學素養。原稿中作者自認寫「野火」的時候只看孤立的現象,有其不足,並述及對歷史的探索勢必要回頭去重讀原典,原文甚長,本課有所刪節。

文意

  • 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難看、氣味潮溼的低等植物,擱在一個大碗裡;也就是說,他看到的是現象的本身定在那一個時刻,是孤立的,而我們所看到的是現象和現象背後一點一滴的線索,輾轉曲折、千絲萬縷的來歷:擁有史學素養,讓我們可以由宏觀的角度溯本探源、追究過程,看待事件就不會只截取片段,只看當下和剎那。掌握整體的來龍去脈後,自然能產生正確的價值並且做成判斷。
  • 歷史就是讓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點,沒有一個現象是孤立存在的:歷史使人知道自我,乃至於民族,甚至全體人類的座標定位,藉由古往今來的連貫,從而避免短視近利的價值判定。

 

第五段:說明「素養」和「知識」之間的差異。強調人文素養不會背離對「人」的終極關懷,而且保有真誠惻怛的情意

◎段析:舉毛澤東與納粹頭子為例,釐清「素養」和「知識」的不同,以「納粹要猶太音樂家們拉著小提琴送他們的同胞進入毒氣房」的極端例子,慨歎不以人為本的政治人物太多,再度扣合演講的議題,試圖喚醒政治人對「人」根本上的尊重。

1.毛澤東會寫迷人的詩詞:毛澤東「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鵰。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語譯:北方的冬日情景,遙望千里是冰封的大地,天色慘慘,風雪飄動。望向長城附近,只剩白茫茫的一片雪景;滔滔江水也冰封結凍。山勢猶如銀蛇盤旋,原野奔馳的猛獸也頓時消失蹤影,想要與天競比志氣誰高?那就必須等待天候放晴,春色綻放,方顯景致妖媚動人。看國土江山風光如此明媚,使無數英雄競相馳騁。可惜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雖是稱霸天下的雄主,文采終稍嫌遜色;一代英豪的成吉思汗,不過是善於彎弓持箭的捕獵者。這些英雄都已成過眼雲煙,今日風流人物,放眼天下,捨我其誰?

2.納粹:德國希特勒領導的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的別稱。西元一九一九年創立,一九三三年獲得政權,以極權方式統治德國,一九四五年德國戰敗後遭禁止。其政策以領土擴張為宗旨,以日耳曼優秀種族最終統治各劣等民族為目標。其思想以民族主義、種族主義、極權主義、軍國主義為主,而其手段則充滿暴力與專橫。

文意

  • 毛澤東會寫迷人的詩詞,納粹頭子很多會彈鋼琴、有哲學博士學位。這些政治人物難道不是很有人文素養嗎?我認為,他們所擁有的是人文知識,不是人文素養:藉毛澤東會作詩及納粹頭子擁高學位,說明人文素養貴在「內化」,以人為本。藉此二例,界定人文知識與人文素養之別。

 

第六段:期許未來的政治人內化人文素養、有能力思考、有能力做成熟的價值判斷。

  • 段析:歸納演講重點,並以反面陳述方式呼籲,看不見白楊樹水中的倒影,不知道星空在哪裡,同時沒看過沙漠玫瑰,不知道文學是什麼,哲學是什麼,史學是什麼的人不要從政,懇切的措辭中,迴盪著令人深思的議題。

文意

  • 什麼都可以,很可能也就意味著什麼都不可以:你有知道的權利我就失去了隱密的權利;你有掠奪的自由我就失去了不被掠奪的自由。解放不一定意味著真正的自由,而是一種變相的捆綁:說明多元價值的時代,好似一切看起來都很合理,卻又有不合理的現象存在。當價值的定義失去之後,人們的茫然和矛盾也就更深。當普羅大眾活在一種似是而非的觀念之中,打著「自由」的口號,反而讓我們失去更多。舉例來說,當新聞媒介或網路無限開放的同時,個人的隱私權往往未經當事者同意就被迫曝光在大眾眼前;網路世界的「人肉搜索」就是最顯而易見的明證。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龍應台為何要關心政治人?

 

2.作者舉魯迅小說藥為例,證明文學使讀者看見什麼?

 

3.作者認為一首詩和一篇小說有何不同作用?

 

4.文學裡的「空」提供讀者什麼發現?

 

5.文學的功能指的是什麼?

 

6.走出思想、歷史的迷宮,西方歷史發展有特定的名詞,那是?

 

7.為何需要哲學?

 

8.作者舉何例說明「歷史」對價值判斷的影響?

 

9.作者分別如何比擬文學、史學、哲學?

 

10.文中毛澤東與納粹頭子被當作怎樣的代表?

 

11.人文知識與人文素養有何不同?

 

12.作者認為有人文素養的人必備哪種情意?

 

 

【教學資料】

一、修辭文法小教室

設問

講話行文,不採直述方式,而刻意用詢問的語氣,藉以凸顯論點,引起注意,甚或啟發思考,而使話語、文章激起波瀾的修辭法,稱為設問。

類別

定義

舉例與說明

疑問(懸問)

內心確有疑問的設問,

不知答案。

1.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2.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韓愈師說)

3.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魯迅孔乙己)

4.七八人,壺酒何能徧給?(蒲松齡勞山道士)

5.人世間,什麼是愛,什麼是恨呢?(琦君髻)

激問(反問)

為激發本意而問,其答

案在問題的反面。

1.世界還是時時在裝扮著自己的。而有什麼比一面散步一面聽蟬更讓人心曠神怡?(簡媜夏之絕句)

2.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3.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司馬光訓儉示康)

4.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5.是臺灣三百年來之史,將無以昭示後人,又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連橫臺灣通史序)

6.不認識過去,不理解現在,不能判斷未來,你又有什麼資格來做我們的「國家領導人」?

提問

為提起下文而發問,答案在提問之後。

1.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2.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我們為什麼要關心政治人?因為他掌有權力,他將決定一個社會的走向。

4.為什麼需要文學?了解文學、接近文學,對我們形成價值判斷有什麼關係?

5.哲學是什麼?我們為什麼需要哲學?

二、悼亡作品

唐元稹

1.遣悲懷之一

謝公最小偏憐女1,自嫁黔婁2百事乖。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1指謝道韞。

2春秋時代齊國的高士,家貧,但不求仕進,有高節。

【語譯】我的亡妻,如同謝安最憐愛的詠絮才女謝道韞一般,可是自從嫁像黔婁般的我之後,日常許多事都很不順遂。心疼我無衣可替換,就翻箱倒櫃去張羅;當我沒錢卻想喝酒時,她拔下陪嫁的金簪,為我典當買酒。因為家境貧寒,平日只有野菜得以充飢,但她卻吃得香甜;缺乏柴火煮飯時,就會看見她倚靠槐樹下,巴望著飄落的枯葉。現在我的境況已非昔時,薪俸超過十萬錢,但是妳卻已過世,能為妳做的,就只有陳設祭品祭拜妳和僱請僧侶誦經罷了。

2.遣悲懷之二

昔日戲言身後事,今朝都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語譯】過去我們會一起開玩笑地討論死後的事情,沒想到現在真的眼睜睜地發生了。為了怕睹物思人,我將妳所有的服飾都贈送給他人,但是妳的針線用品,我卻始終封存,沒有勇氣正視這些物品。因為妳的緣故,對於生前的奴婢,多了一分哀憐之情,也曾在夢中夢見妳,便情不自禁地燒化一些冥錢給妳。現在,我終於明白這樣的遺憾是每個人都會遭遇到的,只是我們夫妻倆在貧賤時更遭逢到許多心酸悲哀的事。

3.遣悲懷之三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幾多時?鄧攸1無子亦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1西晉人。遭遇大難,與妻擔負其兒與亡弟之子,衡量無以兩全,棄子攜侄子逃。

【語譯】一人獨自閒坐的時候,既為妳感到傷心,也為自己感到難過。人生百年雖然很長,但是仔細算起來也沒多少時光!鄧攸後來沒有兒子,潘岳為亡妻寫了悼亡詩,而這樣的事情都發生在我身上,妳已然過世,縱使再為妳寫詩祭悼,總是枉費。即使死後我與妳同葬,昏暗中又可以看見什麼?至於說到來生再續今生的緣分,那就更加難以期盼了!現在我只有終生不娶、整夜不合眼地思念妳,來報答妳今生時常為家境窘迫緊鎖雙眉,與我共度煎熬的恩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