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屈原(漁父)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編

暖身一下:

這是什麼節日?

1.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幾多。(    )

2.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

3.佳節□□桃李笑,野田荒塚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

高三了,設想自己將要面臨的兩難狀況,你想依循個人自由意志選填志願,成全自我實現的圓滿人生,還是順從父母的安排,當個「孝順的孩子」?

 

小問:

1「楚辭」的定義?若仿楚辭定義,宜蘭子弟的你如何定義「宜辭」?舉例說明!

2:「離騷」二字何義?

3從「詩經」與「楚辭」的比較中你看出兩者有何相關?請從歷史時間角度說明!

4:屈原的政治立場是何?曾被流放何處?

5:在政治上屈原是「魯蛇」,為何屈原會成為中國人心目中「偉大」的「理想」人格之ㄧ?

6:看了「後世對屈原評論」資料,你認同哪一則評論?為什麼?你對屈原又有何評論呢?

 

◎楚辭介紹

()定義

1.文體名。宋黃伯思翼騷序云:「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

2.為專書之名。漢劉向輯屈原、宋玉、唐勒、景差之作,及漢代賈誼、東方朔、王褒、嚴忌和劉向自己擬作而成書,名之曰「楚辭」。

()淵源

1.文學方面

(1)受詩經的影響:據史所載,最晚在春秋之時,詩經已在楚國流行,楚國君臣皆多次引用詩句,楚辭受詩經影響應為必然。且楚辭句式、文法多有與詩經類同者,如「兮」字在詩經中就曾多次出現,其受詩經影響顯而易見。

(2)受諸子散文的影響: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散文發展迅速的年代,諸子思想之奔放,寫作技巧之圓熟,都深深影響了屈原。楚辭之中也有與論語、孟子等書中語句相通的句子,可為佐證。

2.文化方面:戰國時代社會劇變,語言表達也隨之發展。楚辭比詩經更富變化,可以容納更多不同的文詞,也更能表達細緻複雜的情感。而楚人好巫祝,楚聲優美而獨特,都足以讓楚辭成為具有特色的地方音樂。楚辭中的「亂」辭、「倡」等名稱,都說明楚辭與楚地音樂的關係。

3.地理方面:楚地風土山水清明靈秀,屈原受此影響,將楚地的特色融入其中,因而成為迥異於北方詩經的韻文,成為南方文學的代表。

()藝術成就

1.突破舊體的限制

(1)楚辭不侷限在詩經四言為主的句式中,發展出六、七言的參差句式,使詩人能更自由地展現細緻而複雜的情意。

(2)楚辭為詩歌與散文的融合體,兼具散文的靈活與詩歌的韻律美。

(3)大量運用「兮」字,再配合方言以及南方歌謠獨具的天籟之聲,形成楚辭濃厚的地方色彩。

2.凸顯風格的轉變

詩經多取材於現實的社會生活,風格質樸而寫實。楚辭則著重於個人情感的抒發與幻想,風格浪漫且鋪張,全書充滿了強烈的個人情感、超現實的神祕感,與詩經迥然不同。

3.活用神話的手法

楚地位於南方,山明水秀物質層面上不虞匱乏,精神層面上也就容易有偏好幻想的傾向,於是產生了豐富的巫祝、神話傳說,廣泛運用在楚辭。楚辭中,作者與神話人物同時融合出現,在文學創作的手法上別具獨創性。

4.運用比、興的筆法

楚辭大量運用比、興。如屈原常以各種香草比喻自身高潔,用美人比喻國君;又如卜居中「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以「蟬翼」與「千鈞」、「黃鐘」與「瓦釜」等物品象徵君子與小人。兩相對照下,善惡輕重自明,又巧妙地寄託起興一己難掩的憤慨,更顯出屈原力爭上游、不居下流的心志。想像力豐富,詞藻華美,使楚辭充滿浪漫色彩。

詩經與楚辭之比較

書名

詩經

楚辭

性質

最早的詩歌總集、韻文之祖

辭賦之祖

時代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春秋)

戰國至西漢(戰國)

作者

平民文學(作者不可考)

士大夫文學(作者有名姓:屈原、宋玉、景差、賈誼、東方朔等)

地區

黃河流域;北方文學

長江流域;南方文學

形式

四言詩為主;無特定虛字

六、七言為主;句法長短參差;使用「兮」、「些」、「只」等虛字

題材

以社會生活為主要取材

採擷自歷史、神話

內容

現實主義:以社會生活為主要取材

浪漫主義:以個人情志幻想為描寫對象

風格

質樸寫實;溫柔敦厚

浪漫神祕;熱烈奔放

語言

樸質簡約

閎博富麗

價值與地位

1.北方文學代表

2.純文學之祖

3.最早的詩歌總集

4.韻文之祖

5.十三經之一

1.南方文學代表

2.辭賦之祖

3.開後世漢賦之先河

4.四庫全書集部之首

5.其中離騷為六才子書之一

類別

列入經部

列入集部

【作者】

◎文學成就

  屈原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十分深遠,劉勰在文心雕龍辨騷中極力推崇楚辭,稱為戰國時代的「風」、「雅」,「衣被詞人,非一代也」(語譯:不只是使一代的詞人受到恩澤)。楚辭影響的深遠,只有詩經可與之相比。詩經和楚辭所開闢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二千年來一直為歷代作家所繼承和發揚。

1.打破四言詩格調:從形式來看,他打破了四言詩的格調,吸收民間形式,特別是楚聲形式,創造了一種句法參差靈活的新體裁,是詩歌形體的大突破。

2.開啟漢賦的鋪張:楚辭直接影響所及,就是在漢初特定的土壤上產生鋪張揚厲的大賦。

3.發展比興手法:把詩經原來的比興材料,如草木、魚蟲、鳥獸和風雲雷電都賦予了生命,讓它們活動,甚至讓它們有人的意志,寄託詩人的思想感情。

4.建立浪漫主義典型:離騷、招魂所運用的大膽幻想和誇張的手法,對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形成和發展也有很大影響。李白把握了楚辭的精神,因此在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的詩歌創作中占有凸出的地位;唐代另一詩人李賀所受屈原的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

◎重要著作

作品

特色

內容

離騷

全篇詞采典雅富麗,是一長篇韻文。

為第一次流放漢北時所寫成。內容有如一篇自傳,從出生一直寫到萌生死志,全文二千四百九十字,是屈原血和淚凝聚的生命悲歌。篇中運用了香草、美人的意象,反覆傾訴對楚國的關懷及欲以身殉道的高超道德。

九章

為屈原前後兩次流放的作品集結。

共九篇,依次為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其中懷沙是屈原的絕筆作,情緒反而顯得極為冷靜。這可能是他在人世間的最後一段時光,對於流放初始的時間與周遭接觸的景物,記憶格外清晰。

九歌

楚國南部流傳已久的一套民間祭歌,由屈原改作而成。

計有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十一篇。王逸、朱熹都以為此十一篇是屈原被二度流放江南之後,根據楚國南方祭祀歌舞改作而成,並藉以抒發憂憤,諷諫楚王。

天問

屈原作品中第二首長詩。

即「問天」,對自然現象、神話傳說和古代史事提出了問題。他一連問了一百七十二個問題,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事。讀天問的目的不是欣賞文辭之美,而是在探索屈原在面對記錄先人之事的宗祠壁畫時,思路如何疑惑,進而有所解答。

遠遊

所謂遠遊,不是形體的實質遠行,而是心性修養的洗滌。

展現屈原歷經思想衝突掙扎後,漸入交融兼顧的人生哲理和態度;有現實的矛盾與掙扎,有形體的消逝到精神的淨化,更有與自然為鄰的交會與融合。

 

後世對屈原評論

文心雕龍辨騷

故枚、賈追風以入麗,馬、揚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語譯:所以枚乘、賈誼追慕他的風格而進入華麗,司馬相如和揚雄沿襲他的模式而顯得奇崛,他對詞人影響不只是一代啊!)

太史公史記

賈生屈原列傳

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鵩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語譯:我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為他的志向不能實現而悲傷。到長沙,經過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嘗不流下眼淚,追懷他的為人。看到賈誼憑弔他的文章,文中又責怪屈原如果憑他的才能去遊說諸侯,哪個國家不會容納,卻自己選擇了這樣的道路!讀了鵩鳥賦,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棄官和得官等閒視之,這又使我感到茫然好像失落什麼了。)

唐司馬貞史記

索隱述贊

屈平行正,以事懷王。瑾瑜比潔,日月爭光。忠而見放,讒者益章。賦騷見志,懷沙自傷。百年之後,空悲弔湘。(語譯:屈原德行端正,輔佐楚懷王,其德行可和無瑕的美玉比擬,與日月的光輝爭勝。但他卻因忠心,反遭放逐,而讒言構陷他的小人卻得志。因此書寫離騷來表明心志,書寫懷沙哀憐自己的處境,相隔百餘年之後,有個賈誼來到湘水邊,懷抱悲愴,哀弔屈原投江的際遇。)

李白江上吟

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美酒樽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嘯傲凌滄洲;功名富貴若常在,漢水亦應西北流。(語譯:船槳是用木蘭樹製成的,舟是用不會沉的沙棠木製成的,船的兩頭正演奏著玉簫與金管。在酒杯中可斟上千斛美酒,船上載著歌妓隨波而去。仙人有待黃鶴來時才能飛上青天,沒有機心的海上漁客,才能隨白鷗為伍。屈原的詩賦如同懸掛在空中的日月永遠照耀世人,而楚王的宮殿樓臺如今只剩下一片荒涼的山丘。興致酣暢落筆成文、吟詠成詩可以搖撼五嶽大山,笑傲凌駕滄洲上的神仙。功名富貴若能長久,漢水也就能向西北方流了。)

王國維

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於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學者,殆未之有也。

魯迅摩羅詩力說

「惟靈均將逝,腦海波起,通於汨羅;返顧高丘,哀其無女。則抽寫哀怨,鬱為奇文,茫洋在前,顧忌皆去。懟世俗之渾濁,頌己身之修能。懷疑自遂古之初,直至萬物之瑣末。放言無憚,為前人所不敢言。」魯迅在此高度概括了屈原作品的思想內涵,稱讚屈原的作品是奇文,評價屈原的精神超越了前人。

【課文與注釋】

第一段:屈原於江畔遇漁父,漁父勸屈原與世推移、同濁共醉,與屈原價值觀相左。

◎段析:記敘及對話多用類疊、映襯、激問的句型,強化對比效果又飽含感情色彩,寓抒情於議論,語言簡鍊,音韻鏗鏘,增添感染力。

◎漁父與屈原藉「濁/清」、「醉/醒」的對話,以漁父的消極隨俗凸顯屈原擇善固執的性格。

◎屈原先是以「濁、清」、「醉、醒」的對比作為比喻,而漁父也扣住這一比喻,希望屈原隨世人之濁而「淈其泥」、「揚其波」,隨世人之醉而「餔其糟」、「歠其醨」。

◎漁父以帶有道家色彩的思維,勸屈原與世推移、同濁共醉,以求隱身避世,明哲保身。可以看出漁父的不滿現實,面對國事的種種,他採取的是消極的不作為,對現實世界默默反抗。

課文補注

  • 行「吟」澤畔:吟詠。
  • 「受」物之汶汶者乎:蒙受。
  • 「寧」赴湘流:寧可。【104指考】

1.「至於斯」可以二個面向思考:

(1)到這個地步(「斯」指容止)。係針對上文「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整個屈原表現在外的行止而言→漁父看重的部分。

(2)到這個地方(「斯」指處境)。係針對下文屈原的回答推估→屈原執著的地方。

此處的二解,代表一問一答無法聚焦,恰恰證明漁父和屈原在意之處不同,前者不認為屈原該「自傷若此」,屈原則耿耿於「清者難與濁者共處」。

注釋補注

2游:游、遊二字同音,意義也常相通,就字形上說:「游」是關於水的,「遊」是關於行走的;在實際運用時,凡關於行走的「遊」都可寫作「游」,如游藝、游子、游宦等,但關於水的「游」則不能寫作「遊」。

5顏色:「顏」即額頭,「色」則是顏氣,二字關係密切,故常連用。如論語泰伯:「正顏色,斯近信矣。」文天祥正氣歌并序:「古道照顏色。」

6枯槁:原指樹木乾枯缺乏生機,此意指「乾癟憔悴」。槁,本作「槀」,形聲:从木,高聲。

修辭

  • 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對偶。
  • 形容「枯槁」:轉化(       化)。
  • 子非三閭大夫與:(     )問。
  • 何故至於斯:(     )問。
  •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映襯、類疊(類字)、譬喻(借喻)。
  •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問、譬喻(     喻)。
  •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問
  • 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類疊(類字)。
  •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映襯、(     )問、類疊(疊字)。
  •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映襯、激問、類疊(疊字)。

文意

  •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表現出屈原對理想的堅持──不肯同流合汙,所以遭到放逐。
  • 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1.此為漁父的主要思想,勸屈原勿過度執著,應隨俗變化。
    2.聖人胸懷曠達,隨俗方圓。
  • 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表明心志,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更說明人當潔身自好,不可隨世浮沉。

ㄐㄧㄢˋ

看見。

漁父見而問之。

 

(1)是以見放。

(2)匹夫見辱。(蘇軾留侯論)

 

(1)都督見委。(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慈父見背。(李密陳情表)

見解。

鄙夫之見。

ㄒㄧㄢˋ

 

(1)高祖發怒,見於辭色。(蘇軾留侯論)

(2)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蘇軾留侯論)

淈、崛、倔、掘、窟、堀

 

攪亂使其混濁。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特起、凸出。

崛起。

 

強硬、固執。

倔強。

 

挖、穿鑿。

臨渴掘井。

 

洞穴。

狡兔三窟。

 

同「窟」,洞穴。

堀穴。

餔、晡、哺、逋、脯

 

吃。

餔其糟而歠其醨。

傍晚進食,猶吃晚餐。

餔,申時食也。(說文解字)

申時,指下午三點到五點。或泛指黃昏時分。通「晡」。

 

 

申時,約當午後三時至五時。一般泛指下午或黃昏。通「餔」。

晡,申時。(廣韻平聲模韻)

ㄅㄨˇ

餵食。

哺乳、嗷嗷待哺。

 

逃避。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

 

乾肉。

肴止於脯醢。(司馬光訓儉示康)

 

第二段:漁父莞爾而去,不復與之言。

◎段析:以漁父的滄浪之歌作結,一方面深刻的傳達了二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哲學,終究「道不同,不相為謀」,難以繼續對話,只能分道揚鑣;一方面歌聲餘音嫋嫋,迴盪在天水間,留給讀者無限思索的空間、無限難言的感懷。

◎莊子遺世獨立,追求人生自由,不受外物所限的精神也悄悄透過漁父的形象,具體而微的與屈原互為對比。

注釋補注

27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由「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發展出「濯纓濯足」這個成語,有二義(本課二義可兼採):

(1)漁父勸屈原要與世推移,隨波逐流。

(2)比喻善惡貴賤福禍,由人自取,如孟子離婁上記載: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修辭

  • 「鼓」枻而去:轉品(名→動)。
  •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映襯、婉曲、譬喻(     喻)。

文意

  •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道不同,不相為謀。
  •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即「不拘於物,與世推移」、「用之則行,舍之則藏」。【101指考】

濯、擢

ㄓㄨㄛˊ

 

濯纓濯足。

ㄓㄨㄛˊ

 

擢髮難數。喻罪惡之多,無法盡數。語見史記范雎傳:雎責須賈曰:「汝罪有幾?」曰:「擢賈之髮以續賈之罪,尚未足!」

 

擢賢。

特出。

擢世。

【課文問與答】指作者,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請試著說明文章安排「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的用意是什麼?

 

2.屈原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他想傳達的是什麼心情?

 

3.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凸顯出屈原何種處境?

 

4.漁父一文中,屈原的哪些對話表達出他所堅持的人生價值?

 

5.屈原和漁父各自展現的儒道思想對後世有何重大影響?

 

6.本文在文學創作形式中最大的特色為何?

 

7.請說明本文的主旨。

 

8.請說明漁父一文的內容及結構。

 

9.人常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徘徊選擇,以自己的經驗說說最後的抉擇及促成最後決定的關鍵為何?

 

小問:

1:請問為何這些作者要用對話問答與「設辭假托」的寓言方式,而不用排比鋪敘的手法來說明自己的想法?有何好處?

2:請說說儒道二家的生命態度有何不同?不能統合嗎?

3「對比」手法的使用有何好處?

◎補充資料

1.對話:漁父善用對話問答與「設辭假托」的寓言色彩,而不只是排比鋪敘的手法。明都穆說:「六經如詩、書、春秋、禮記,所載無非實事。自騷賦之作興,托為漁父、卜者及無是公、烏有先生之類,而文詞始多漫語。其源出於莊子,莊子一書,大抵皆寓言也。」而這些手法也都為漢代賦家所襲用,故宋洪邁說:「自屈原詞賦假為『漁父曰』者問答之後,後人作者,悉相規倣。司馬相如子虛、上林賦以子虛、烏有先生、無是公;揚子雲長楊賦以翰林主人、子墨客卿;班孟堅兩都賦以西都賓、東都主人;張平子兩都賦以憑虛公子、安處先生;左太沖三都賦以西蜀公子、東吳王孫、魏國先生,皆改名換字,蹈襲一律,無復超然新意。」

2.屈原與漁父兩種生命態度的差異:或謂屈原有儒家傾向,漁父有道家色彩,此說雖嫌簡略,但「漁父」在本文中的確已經跳脫了捕魚為業,為生活勞頓的形象,再加上後人不斷引用創造,即使在詩文中描述的是真實的漁樵生活,其中也早已暗示著對隱士生活的嚮往。如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輕描淡寫出一幅超凡絕塵的勝景,漁人既為生活,又沉浸在自然的審美興味中,人與自然是和諧的關係。又李煜漁父:「浪花有意千里雪,桃李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在文人筆下,漁父沒有謀生的現實困苦,卻多了一份閒情雅趣。

3.對比的手法:屈原在漁父一文中通過對話的形式,重在表現兩種思想的尖銳對立:一種是「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的隨波逐流思想;另一種則是堅持原則,寧赴湘流,葬身魚腹,也不肯與世俗妥協的精神。前者是透過漁父形象凸顯出道家思想的隱逸淡泊,遵循時命,順應自然;而後者乃是儒家淑世的思想,其精神與屈原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則是一致的──也就是「以道為己任」的使命感。這兩種思想放在一起,則展現了面對事物的兩種不同角度。

【教學資料】

◎、漁夫漁父大不同

  「漁夫」是一種職業,例如西漢劉向說苑:「入深淵,刺蛟龍,抱黿鼉而出者,此漁夫之勇悍也。」此處「漁夫」是以捕魚為生的男子,就如同陶淵明筆下捕魚為業的那位「武陵人」。

  「漁父」的地位高於「漁夫」,許多文人官場失意,走上歸隱道路,便自稱「漁父」,如陸游就在鵲橋仙裡表達了要當「漁父」的願望:「潮生理棹,潮平繫纜,潮落浩歌歸去。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父。」

  「漁父」常被賦予隱士的內蘊,「漁夫」則未必。可見「漁父」的文化地位遠遠大於「漁夫」。屈原遇到的漁父就是充滿文化意涵的一位典型。唐朝文人張志和也是著名的漁父,他不想做官,要做瀟灑的「煙波釣徒」,可謂史上最有詩意的漁父,他的漁歌子最能代表箇中心聲:「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楚辭選讀──國殤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語譯】  手執銳利的吳戈,身披堅硬的犀牛鎧甲,在戰車輪轂交錯時用短兵器與敵人交戰。敵軍的旌旗遮蔽了日光,敵人像天上雲一般聚攏,四周箭雨紛墜,但我英勇的將士仍然奮勇殺敵。

  敵軍侵凌我軍的陣地,踐踏我軍的行列,左驂倒斃,右驂也被刀劍所傷。車輪陷入了泥中,馬兒也動彈不得,但我軍依然拿著玉飾鼓槌擂動戰鼓要積極進攻。可惜的是有利於我軍的天時已經墜沉,連鬼神也震怒,我們的將士壯烈犧牲了,屍體被散棄在荒野中。

  當初抱著必死的決心,既然出征就沒想過要返回家園。如今陣亡了,家園渺茫歸途漫漫,魂魄如何歸鄉?當初帶上長劍手持秦弓要捍衛祖國,如今即使身首異處也無悔無怨。

  軍士們!你們實在是英勇又威武,始終是剛強不屈,不可欺凌。你們已經為國捐軀,但精神將永遠存在。你們的魂魄是鬼中的英雄呵。

【注釋】國殤:指為國捐軀的人。

【題解】本篇是九歌中的一首,內容是追悼和禮讚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的亡靈。

◎、與屈原相關的現代詩

()水仙操──弔屈原 余光中

把影子投在水上的,都患了潔癖

一種高貴的絕症

把名字投在風中的

衣帶便飄在風中

清芬從風裡來,楚歌從清芬裡來

 

美從烈士的胎裡帶來

水劫之後,從回蕩的波底升起

猶佩青青的葉長似劍

燦燦的花開如冕

鉢小如舟,山長水遠是湘江

 ()水祭 洛夫

面容枯槁,身上長滿青苔

那提著一頭溼髮而行吟江邊的人

是你嗎?

手捧一部殘破的離騷

兀自坐在一堆鵝卵石上嘔吐

吐盡泥水卻吐不完牢騷

你沿岸踽踽獨行,數了又數自己的腳印

且苦苦追思

禍根就是那一部憲令的草稿?

在江底摸了千年也找不到答案

◎、與屈原相關的楹聯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戴叔倫三閭廟)

()不肯迂迴入醉鄉,乍吞忠梗沒滄浪。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猶疑恨楚王。(汪遵屈祠)

()哀屈子,懷才不遇,遭讒離闕,路漫漫,風瀟瀟,澤畔飛歌。哭楚國,哭楚王,心碎人亡方淚盡;弔英靈,灑酒祭江,擊鼓鳴金。旗飄飄,水淼淼,龍舟破浪。悼忠魂,悼忠烈,河清海晏更情長!(佚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