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司馬遷(鴻門宴)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編

暖身一下:

(一)項羽出身事蹟

名籍,字羽,秦代下相(今江蘇宿遷)人。生於戰國末年,卒於西元前二○二年。身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然學書、學劍,俱不成,叔父項梁教以兵法,大喜,又不肯竟學。秦始皇巡行會稽,項梁與項羽觀看出巡行列,項羽說:「吾可以取而代之!」嚇得項梁急掩其口,從此對項羽另眼相看。其著名事蹟如下:

1)鉅鹿之戰,破釜沉舟:西元前二○七年,秦軍圍趙於鉅鹿,趙向楚國求救,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軍,出兵救趙。軍行至安陽,宋義按兵不動以觀其變,欲作壁上觀,項羽遂斬殺宋義,率二萬士兵渡河救援。時秦軍有二十萬,兩者實力相差懸殊,楚兵畏懼,不敢與秦軍開戰。於是,項羽令兵渡河後,將所乘的船鑿沉,打破兵士用來煮食的鍋鼎,只帶三日糧草,意謂不得勝則死。結果兵士拼死戰,終大破秦軍,此為著名的「破釜沉舟」,這一戰使項羽威震諸侯,取得宰制天下的權位。

2)鴻門宴上,刀光劍影:鉅鹿之戰中,項羽大破秦軍,九戰九勝,坑殺秦卒二十餘萬於新安城南。時劉邦先入關中,項羽後至,見關門緊閉,大怒,宣言要「擊破沛公軍」,幸得項伯從中斡旋,劉邦、項羽遂會於鴻門,劉邦示弱,爭戰暫時化解,但「楚漢之爭」已啟端緒。爾後,項羽引兵屠咸陽,誅殺子嬰,焚毀阿房宮,擄掠財寶美女,自立為西楚霸王。

3)垓下之圍,烏江自刎:鴻門宴後,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不久,劉邦東出函谷關,攻打項羽,楚漢之爭正式展開。爭戰開始,項羽大勝,但劉邦兵多糧足,雙方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訂立和約之後,項羽東歸,劉邦聽從陳平之計,背約追擊楚軍,又命韓信、彭越會師垓下,夾擊項羽。楚軍被圍於垓下,四面楚歌。楚軍軍心渙散,項羽與虞姬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最後項羽率百餘騎突圍而出,南至長江西岸的烏江,烏江亭長欲渡項羽過河,項羽

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自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便將千里馬贈與烏江亭長,自刎而死,時三十一歲。

(二)劉邦出身事蹟

字季,沛豐邑中陽里(今江蘇境內)人。生於西元前二五九年,約大項羽二十五歲,少時輕慢侮人,好酒色,遊手好閒。初為泗水亭長,後見秦始皇出遊,才積極奮發,歎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起義,他鼓動沛縣子弟殺沛令,領導沛縣起兵反秦,被推為沛公。初屬項梁,後與項羽領導的起義軍同為反秦主力。楚懷王命劉邦攻咸陽城,攻克咸陽城後,劉邦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廢除秦的嚴刑苛法,因而得到擁護。然勢力不及項羽,故在「鴻門宴」上示弱求全,終能順利脫險,事後項羽大封諸侯王,劉邦被封為漢王,占有巴蜀、關中之地。此後四、五年間,劉邦和項羽進行了爭奪帝位的楚漢戰爭,在蕭何、張良、韓信等人的協助下,劉邦所率領的漢軍逐漸坐大,最後在垓下之役戰勝項羽,統一天下登帝位,國號漢。劉邦晚年還曾返回故鄉沛縣,與父老子弟飲酒,席間作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請問以下詩詞歌詠誰?你如何判斷?

1)布衣空手取中原,勁卒雄師不足論。楚國八千秦百萬,豁開胸臆一時吞。

2)拔山力盡霸圖隳,倚劍空歌不逝騅。明月滿營天似水,那堪回首別虞姬。

3)乘運應須宅八荒,男兒安在戀池隍。君王自起新豐後,項羽何曾在故鄉。

4)八尺將軍千里騅,拔山扛鼎不妨奇。范增力盡無施處,路到烏江君自知。

1)爭帝圖王室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2)漢高辛苦事干戈,帝業興隆俊傑多。猶恨四方無壯士,還鄉悲唱大風歌。

3)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4)縱酒疏狂不治生,中陽有土不歸耕。偶因亂世成功業,更向翁前與仲爭。

【題解】

小問:

1 史書體例好幾種,為何正史是以「紀傳體」書寫?「紀傳體」又有何缺點?請說明原因!

2「台灣通史」既以紀傳體書寫又為通史,請問為何不是正史之ㄧ?

◎史記介紹

項目

說明

作者

西漢司馬遷。

名稱

「史記」一詞原為史書通稱,司馬遷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太史公記、太史記等;魏晉以後才定稱為史記,成為專有名詞。

撰著動機

1.承襲父命與太史令之傳統。

2.欲繼春秋褒貶之義。

3.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體裁

1.紀傳體:以人物為敘述中心,詳述其事蹟。

2.通史:貫通古今,連貫各朝代史實的史書。

內容

上起黃帝,下訖漢武帝太初年間史事,共一百三十篇,凡五十二萬言。

體例

1.十二本紀──記帝王諸事,以帝王世系為中心,列舉歷代大事。如五帝本紀、高祖本紀等。例外者:項羽本紀、呂太后本紀。

2.三十世家──記諸侯及其後世子孫。如楚世家、留侯世家等。例外者:孔子世家、陳涉世家等。

3.十表──以表格列錄歷代事蹟,分世表、年表、月表三種。如三代世表、六國年表、秦楚之際月表等。

4.八書──記國家典章制度與文化發展,如禮書、樂書、律書、曆書、天官書、河渠書、封禪書、平準書。

5.七十列傳──記重要大臣、平民事蹟以及外族等事。如伯夷列傳、淮陰侯列傳等。

文學特色

1.文字雄深雅健,思想內容豐富,善於諷刺和暴露現實。

2.長於敘事:善於把史事故事化,情節曲折跌宕,戲劇張力強,有濃烈的藝術感染力。

3.人物生動:善於描寫人物,刻劃人物心理活動,從帝王將相、諸子百家,到刺客、游俠等無不生動呈現本來面目。

價值

1.紀傳體之祖:中國最早的紀傳體史書。

2.通史之祖:中國第一部通史。

3.首部正史,與(     )、(      )、(      ),合稱「四史」。

4.金聖嘆列為「六才子書」之一。(那六本:                                      

5.兼融史學與文學的典範著作,宋鄭樵言:「百代之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捨其書。」

6.魯迅譽之「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影響

1.創紀傳體之先例,班固以後的正史皆遵此體例,為中國史書體例立下典範。

2.篇末「太史公曰」,首創「論贊」以見作者抑揚之意,後代史家沿為定制,如漢書的「贊曰」、後漢書的「論曰」、三國志的「評曰」、資治通鑑的「臣光曰」、宋書的「史臣曰」等,統統仿效自「太史公曰」,成為中國史書一大特色,因此後代古文家遂在文章分類中,特立「論贊體」

3.後代散文家莫不奉史記為圭臬,繼承它的精神與筆法,諸如唐宋八大家、明代歸有光、清代桐城派的散文,無不受其影響。書中的人物事蹟也成為後世小說、戲曲、詩詞的寫作素材。如趙氏孤兒、霸王別姬等。

備註(體例例外者說明)

司馬遷史記凡分本紀、世家、表、書、列傳五種體例,然書中仍有若干不符體例者:

1.「本紀」中,立呂太后本紀,而不立惠帝本紀;其乃因惠帝在位七年,實由呂后掌權,故有呂太后本紀而無惠帝本紀。另外,項羽未成就帝業,卻名列「本紀」,乃因其事蹟顯赫一時,當時「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項羽本紀)

2.「世家」中亦有破例者,孔子為布衣,陳涉稱王不終,漢帝后妃無世可傳,亦均立於世家,如孔子世家、陳涉世家、外戚世家。其中,孔子之所以列為世家,乃因孔子以布衣身分,學說竟能傳之十餘世而仍為天子、王侯所取法,對中國思想、教育、文化等影響甚鉅,故特立於世家,以示尊崇。至於陳涉,太史公認為他是掀起反秦起義的第一人,沒有陳涉便沒有漢代,故將之列於世家,以示敬意。此外,如漢初諸侯吳王劉濞,淮南王劉長、劉安,衡山王劉賜,因叛逆降為列傳;漢初功臣蕭何、曹參、張良、陳平等人,爵祿不過封侯,卻立為世家。

史書概論

(一)史的本質:

1.史是人類文化發展的紀錄,更是人類文化進步的憑藉。

2.尚書乃我國最早之史書。

3.書乃史冊之本名,晉之(    ),楚之(     ),魯之(     ),皆史之別名。

(二)史書的分類:

1.通史:所記史事貫通數代者。史記為通史之祖。

2.斷代史:所記史事斷於一代者。漢書為斷代史之祖。

(三)史書的體例:  

四庫全書史部將中國史書之體裁分為十五類,計有: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

文體探討:紀傳體

紀傳體是以「人物」為經、「時間」為緯的一種史書編纂體例。司馬遷編纂的《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史書,這種以「紀傳體」寫史的筆法,認為「人物」才是歷史事件的中心,故編撰史事時便以人物為敘述中心。《史記》全書中,本紀用以記載帝王史事,世家用以記述諸侯史事,列傳則用以記載人臣、平民等事。《史記》創立紀傳體後,班固以後的正史皆遵此體例。不過,紀傳體在記史上亦有不足之處,即「一事而復見數篇,賓主莫辨。」因其以人物為主,分頭敘述歷史事件,在不同的人物傳記之中,會產生事件重複,甚至矛盾的缺陷。

【作者】

小問:

1 請問「魚腹藏書」「狐鳴篝火」是何喻意?今日有類似的情形嗎?

2 司馬遷的史記流傳千古,甚而成為史書範本,請問司馬遷的成長對其寫書有何助益?對你有何啟示?

3史記被魯迅譽之「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為何會稱「無韻之離騷」?(請從「離騷」本義並連結其遭遇思索)

◎補充注釋

1.項羽本紀:史記「本紀」以帝王世系為中心,司馬遷將項羽列於「本紀」的第七篇,敘述了項羽一生的經歷及其成敗的重要事件:鉅鹿之戰、鴻門宴與垓下之戰等。項羽本紀太史公曰:

夫秦失其政,陳涉(陳勝)首難,豪傑蠭起(紛然並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沒有些微可乘之勢),起隴畝(田畝)之中,三年,遂將(率領)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封賞)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論贊中敘述了項羽抗秦、滅秦,分封天下的功業。然項羽鉅鹿之戰後的不可一世,卻在「鴻門宴」中出現變數,成為項羽由盛轉衰的關鍵,揭起「楚漢之爭」的序幕。

2.陳勝、吳廣等發兵抗秦:陳勝字涉,陽城(今河南方城東)人。吳廣字叔,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兩人都是貧苦農民。西元前二○九年七月,他們和九百名貧苦農民一起被徵發戍邊。在蘄縣大澤(今安徽宿縣東南二十公里的劉村集附近),因遇大雨,道路泥濘難行,無法在規定期限內到達漁陽。按秦法,戍卒不按期報到,斬首。陳勝和吳廣商量:誤期要殺頭,逃亡也是死,不如反抗。陳勝、吳廣暗地裡在帛上書寫「陳勝王」三個字,並藏在魚腹中,讓同行的戍卒在剖魚時發現帛書。夜裡他們又在神祠附近的樹林裡點火,再模仿狐狸的聲音,大呼「大楚興,陳勝王」。這招「魚腹藏書,篝火狐鳴」的辦法引起戍卒私下議論,以為上天將降大任於陳勝,同時,又為「大楚興」的想法感到激動。

某日陳勝、吳廣趁著將尉酒醉時殺死他們,並把九百名戍卒召集在一起,說:「現在我們已經超過到達漁陽的規定期限,失期當斬。即使不被斬首,戍守邊境的十有八九也要死在那裡。」於是,假冒公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名義,稱號「大楚」,號召大家起義。戍卒們紛紛以木棒、農具作武器,在竹竿上綁上布條作旗幟,「揭竿而起」,反抗秦朝。

3.屢破秦兵,聲勢浩大:項羽率軍破釜沉舟,與秦軍爆發鉅鹿之戰,楚軍九戰九勝,後項羽大敗章邯,章邯率秦軍二十萬投降,項羽威震諸侯,遂被擁立為「上將軍」。故史記項羽本紀載:「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4.楚懷王孫:熊心,戰國時楚懷王熊槐之孫,楚亡後,隱匿鄉間以牧羊為生。秦朝末年項梁起事,採納范增的建議,立熊心為楚王,仍號「楚懷王」,以爭取楚人民心。

5.司馬談:司馬談博學,精通天文、易學和黃老之學。於漢武帝建元、元封間為太史令,掌管史籍,三十年任內,積極搜集史料,心存續寫春秋的宏願,以史家為己任。漢武帝元封元年,東巡泰山,舉行祭祀天地的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不得從行參與盛事,終生遺憾,憂憤而死。

6.論六家要指:文中論述當時流傳的六家學說:陰陽、儒、墨、名、法、道,反映出漢武時代以儒家思想為主,兼用陰陽家、法家和道家「黃老」的學說,從而反映了社會和統治思想複雜化的現實情況。

◎生平經歷

1.史學世家:司馬遷先世本掌天文、曆法,其後為司馬,掌管周朝史籍。司馬遷祖上有確切世系可考的始祖,可推至秦惠王時的司馬錯,其擔任過蜀郡守,曾在朝堂上與張儀辯論,辯論內容被收入戰國策秦策,後收入古文觀止,名為司馬錯論伐蜀。此外司馬昌、司馬靳、司馬無澤,也都是司馬遷在經濟、政治領域方面的先人。

2.十歲誦讀古文: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言:「年十歲則誦古文。」後來司馬遷隨父親至長安,開始研讀古代文獻,受尚書於孔安國,習春秋於董仲舒,學習儒家思想,成為通曉經籍的儒者。

3.成年後漫遊天下:二十歲時,司馬遷為「網羅天下放失舊聞」,開始漫遊大江南北,綜括他行經的路線是:長安→江陵→汨羅江畔(憑弔屈原)→長沙(憑弔賈誼)→登會稽山(夏禹計功封爵處,勾踐臥薪嘗膽處)→湖南九嶷山(古史言「舜葬九嶷」,瞻仰舜遺蹟)→沅江→長江→廬山(考察「禹疏九江」)→江蘇淮陰(韓信故鄉,搜「胯下之辱」、「漂母飯信」史料)→汶水、泗水→曲阜(查考孔子事蹟)→山東薛縣(訪查孟嘗君封地)→彭城(遍訪楚漢相爭之地)→梁地→楚地→回長安。

4.繼父職為太史令:元封元年,司馬遷父親司馬談病重,遺命叫他著述史記,以承父志。當年漢武帝出巡,行封禪大典,步騎十八萬,旌旗千餘里。司馬談是史官,本該從行,竟留在洛陽,抑鬱難耐,於是執司馬遷之手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司馬談卒後三年,元封三年(西元前一○八)司馬遷繼為太史令,負責編載史事兼掌天象曆法,並開始著手編撰史記。

5.廢舊曆製太初曆:漢初沿用秦朝古曆法「顓頊曆」,以農曆十月為一年之始,然此曆法存在許多錯誤,司馬遷於太史令任內,與鄧平、唐都等人重新制定出以正月為歲首的「太初曆」,不僅有利於農時的二十四節氣,也奠定了中國日後的曆法基礎,對後世具有深遠影響。

6.申李陵冤遭宮刑:李陵為漢代名將李廣的孫子。天漢二年(西元前九九)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兵攻擊匈奴,派李陵負責調度兵糧,但李陵自動請纓上陣,他說:「臣願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漢書李陵傳)漢武帝允其所請,李陵即率五千步卒直驅匈奴境地,單于親自率領十萬重兵交戰,經十餘天激戰,李陵終因糧盡彈絕,後援不至,寡不敵眾,被迫投降。

漢軍征伐匈奴大敗,漢武帝大感震怒,朝廷眾臣因統帥將軍李廣利乃漢武帝寵姬李夫人胞兄,未敢指責其敗兵之責,反而強烈批評李陵投降。此時平日與李陵並無交情的司馬遷竟仗義執言,為李陵的「非戰之罪」辯說,並稱其「有國士之風」、「雖古名將不過也」、「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認為李陵兵敗投降是因為「矢盡道窮,救兵不至」,罪在李廣利未能後援。沒想到這番話激怒了漢武帝,因為這次出兵是由漢武帝命李廣利統率大軍,結果三萬騎兵,多數戰死;後來又催促李陵挺進浚稽山,結果全軍覆沒。司馬遷讚揚李陵,對疑心病重的漢武帝來說,無疑就是在斥責自己,後又從俘虜口中,得知李陵協助匈奴練兵以對抗漢軍,一怒之下,誅滅李陵全家,司馬遷受株連,以「誣罔罪」被關至獄中,隔年處以腐刑。

7.特赦出獄任中書:太始元年(西元前九六年),漢武帝大赦天下,司馬遷始出獄。誤報李陵替匈奴練兵一事亦得到澄清,漢武帝便繼續重用司馬遷,命為多由宦官擔任的中書令,負責在宮廷裡整理詔書、表章等文庫檔案,從此司馬遷採取沉默的態度,將滿腔熱血與心思,全寄託在寫作上。

8.忍辱發憤著史記: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言:「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詬莫大於宮刑。」可見其受宮刑後的羞憤與傷心,然他痛惜史記未成,所以忍辱受刑,專心著書,完成父親遺命,報任安書亦云:「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終於在征和二年(西元前九一年)史記全書大致完成。爾後,不斷對史記進行增補、修改,直至逝世為止。漢宣帝時,他的外孫楊惲將史記獻上朝廷,史記方公諸於世。

【課文與注釋】

◎課文初步講解與欣賞

1.本文以曹無傷密告起筆,至曹無傷被誅收筆,首尾相照應。

2.本篇人物之刻劃,係採「對比」寫法:

1)主帥:項羽與(     )(2)謀士:(     )與張良。(3)武將:項莊與(     )(4)內奸:項伯與(     

◎「鴻門宴」是項羽由勝轉敗的轉捩點,其間項羽犯了三件錯事,即宴前欲擊而不擊,宴中可殺而不殺,宴後宜追而不追。錯失良機後,終讓劉邦坐大,以致兵困垓下,自刎於烏江。

◎范增機智過人,可惜所事非人,又易動怒,後因項羽中離間之計,范增怒而罷去。故明代高啟作讀史歎曰:「不識興亡自有真,尊前示玦謾(空)勞神。當時誰道翁多智,不及王家老婦人。」

◎後續發展:

鴻門宴之後,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盡收其貨寶、婦女而歸。項羽以為「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於是定都彭城,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第一段:敘述鴻門宴的背景,指劉邦入關欲稱王,范增勸項羽速擊之。

◎段析:交代鴻門宴的由來。當項羽聽聞劉邦已破咸陽有稱王之心,勃然大怒,決定進擊沛公軍;范增亦乘機火上加油,揭露劉邦「志不在小」的野心,力主進攻,戰事迫在眉睫。

2.天子氣:封建時代,常有天子乃天之所命的觀念,認為「天子氣」是上天賜給皇帝或統治者的一種祥瑞徵兆,在帝王出生或活動的地方都會出現這種五采雲氣,或呈龍紋或結鳳彩,有著青、黃、赤、白、黑等五種顏色。據說劉邦有天子之氣,頭上常顯現出帝王的瑞氣,所在附近的雲氣「皆為龍虎,成五采」,史記高祖本紀載:「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游以厭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巖石之閒。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雲氣,故從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矣。」(語譯:秦始皇常說:「東南方有天子之氣。」所以往東巡幸,希望加以鎮壓。劉邦懷疑和自己有關,於是隱匿在芒山、碭山(在今安徽碭山東南)一帶。呂后偕同他人找劉邦,常常一下子就找到。劉邦感到訝異,問呂后原因。呂后說:「你在的地方,天空常有一股雲氣;望著雲氣找,常常就找得到了。」劉邦聽了,心中十分高興。而沛縣子弟聽到傳聞之後,有很多人想追隨劉邦。)

修辭

  • 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映襯(對襯)。
  • 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映襯(雙襯)。
  • 為龍虎,成五采:錯綜(          ,抽換詞面)。
  1. 沛公欲王關中:挑撥之言。史記高祖本紀載:西元前二○七年,秦軍圍趙於鉅鹿,趙國向楚國求救,楚懷王乃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北救趙國。令沛公西進入關。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第二段:敘項伯夜見張良,劉邦極力籠絡項伯,請項伯代為說項。

◎段析:雙方戰事一觸即發,楚營項伯為報張良昔日救命之恩,冒險夜見張良洩露軍機,張良以「為韓王送沛公」為由,將消息告訴劉邦。劉邦驚恐之餘,極力籠絡項伯,項伯囑咐劉邦前去鴻門謝罪,由是而有鴻門之宴。

課文補注

  • 「素」善留侯張良:(                   素「善」留侯張良:友好。             夜馳「之」沛公軍:(               
  • 「具」告以事:詳細。          為之奈何:(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料」大王士卒:估計。            「固」不如也:本來。                
  • 君「安」與項伯有故:怎麼。           臣「活」之:使之活下去,使動用法。           吾得「兄事」之:像對待兄長般侍奉。
  • 「所以」遣將守關者:(                                  不如因善「遇」之:對待。

修辭

  • 素「善」留侯張良:轉品(形→動)。                        具告以事:(        )、(         )/原句為「以事具告之」。
  • 臣為韓王送沛公:(                              孰與君少長:省略、倒裝/原句為「                               」。
  • 吾得「兄」事之:轉品(名→       )。                   「籍」吏民:轉品(名→動)。
  •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鑲嵌(      字),僅存「        」義。
  •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設問(激問)。                    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設問(激問)。
  • 不如因「善」遇之:轉品(形→       )。

文意

  • 臣為韓王送沛公:張良不想明白拒絕項伯善意,而以「臣為韓王送沛公」為由,委婉陳辭示意。
  • 為之奈何:本處對話中劉邦出現兩次「為之奈何」,顯見其驚慌失措,無所適從。
  • 君安與項伯有故:足見劉邦政治上的敏感度,馬上想了解張良與項伯的關係以作打算。
  • 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補述張良與項伯結識的過程。
  • 吾得兄事之:可見劉邦身段柔軟。
  • 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項伯為劉邦說情的理由。以「義」訓示項羽,使之允諾劉邦謝罪。
  • 項王許諾:顯示項羽輕敵,既不追究項伯洩漏軍機的罪責,又輕易相信其言。

3.素善留侯張良……具告以事:史記留侯世家載:「項伯嘗殺人,從良匿。」故張良曾有恩於項伯,項伯不忍見張良受劉邦連累,特地夜奔敵營,冒險前來密告張良。

4.鯫生:史記高祖本紀:「或說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強。今聞章邯降項羽,項羽乃號為雍王,王關中。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關,無內諸侯軍,稍徵關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計,從之。十一月中,項羽果率諸侯兵西,欲入關,關門閉。」由以上文字,可知所謂「鯫生」之言。

5.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豈敢反乎:

1)將自己稱王的野心與作為,美化成為項羽所做的付出,顯見劉邦圓滑權變、巧舌如簧。

2)「不敢」、「待」、「望」用字恭敬虔誠,言辭中表現劉邦的低姿態,適可呼應蘇軾留侯論「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

第三段:寫劉邦前往鴻門謝罪與宴飲,宴中項莊舞劍、項伯護敵、樊噲救主,危機四伏情勢緊張。

◎段析:劉邦赴鴻門謝罪,態度謙恭,項羽輕信劉邦之言。宴中暗藏殺機,范增處心積慮欲除劉邦,項羽卻默然不應,因而急召項莊入內舞劍以刺劉邦,幸項伯拔劍以身翼蔽劉邦。張良眼見危機四起,離席召見樊噲,樊噲帶劍擁盾闖入宴席,慷慨陳辭數落項羽,緊張氣氛方緩宕下來。

◎本段描摹樊噲時,先有護主心切的忠勇作為、豪放不羈的飲食舉止,又有慷慨陳辭、暗藏智慧的言談,可說既勇猛粗獷又機智識時,堪稱「粗中有細」的智勇人物。

課文補注

  •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就。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104指考】     「因」擊沛公於坐:(               
  • 「若屬」皆且為所虜:(                          若屬皆「且」為所虜:(                    若屬皆且「為」所虜:(        
  • 軍中無以「為」樂:作為。                              常以身「翼蔽」沛公:形容像鳥張開翅膀般蔽護。
  • 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阻止不讓他進入。      樊噲「側」其盾以撞:側轉,動詞。      臣死「且」不避:(             
  • 卮酒「安足辭」:有什麼好推辭的。            虎狼之心:喻貪婪暴虐的心。                   此亡秦之「續」耳:延續。
  • 「竊」為大王不取也:私下,謙詞。                          竊為大王「不取」也:不能做。

修辭

  • 項王、項伯東嚮坐,亞父南嚮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嚮坐,張良西嚮侍:跳脫(            )。
  • 范增數「目」項王:轉品(名→動)。
  •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雙關(         雙關),除指玉玦,亦寓「            」之意。
  • 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類疊。
  • 常以身「翼」蔽沛公:轉品(名→       )。
  • 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頂針。
  • 今日之事何如:倒裝/原句為「今日之事如何」。
  • 頭髮上指,目眥盡裂:誇飾,極言憤怒之狀。
  • 客何為者:倒裝/原句為「客為何者」。
  • 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跳脫(突接)。
  • 壯士!能復飲乎:設問(疑問)。【102指考】
  •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倒裝/原句為「臣且不避死,安足辭卮酒」。
  •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譬喻(借喻)。
  •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誇飾、錯綜(          ,抽換詞面)。
  • 豪毛不敢有所近:誇飾。

文意

  • 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
    (1)輕易說出告密者,可見項羽坦然直率、胸無城府的個性。
    (2)為文末「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之伏筆
  • 項王、項伯東嚮坐,亞父南嚮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嚮坐,張良西嚮侍:席次反映出彼此地位、權力的關係(如課文插畫所示),亦使讀者如同親臨現場。據清人顧炎武日知錄:「古人座席,坐西面東之位最尊,其次坐北面南,再其次坐南面北,最末是坐東面西。」
  •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示意項羽下決心殺劉邦。
  • 項王默然不應:項羽猶豫不決、優柔寡斷。
  • 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范增埋怨項羽仁慈不忍,化被動為主動,安排項莊入宴刺殺劉邦。
  •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項伯盡力阻止刺殺,劉邦事前的拉攏奏效。
  • 臣請入,與之同命:表現樊噲的忠心。
  • 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項羽採警戒姿勢,保持鎮定應對樊噲。
  •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項羽表現英雄相惜的器度。
  •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動作連續斬截有力,極寫樊噲豪飲無所畏懼之狀。
  • 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啗之:表現樊噲的豪邁。

6.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令將軍與臣有郤:由劉邦謝罪中謙稱自己為「臣」,可見其態度謙恭,姿態低下。

1)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表明不敢妄想能先入關破秦。

2)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刻意點明因小人離間方造成嫌隙。

7.其意常在沛公也:

1)意想刺殺沛公。

2)「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指外表言行只是用來掩人耳目,實際上另有企圖。可比喻行動或言論隱約針對某一個人,或別有意圖的舉動。

◆不忍

不忍

不夠狠。

君王為人不忍。

不忍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孫丑上)

不能忍耐、不能忍受。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衛靈公)

捨不得。

予初閱時,不忍釋卷。(李漁閑情偶寄)

 

第四段:敘劉邦伺機如廁脫逃,留張良呈璧謝罪,范增怒斥項莊。

◎段析:劉邦託辭離座,於宴外與臣屬緊急商討脫身之計,最後獨騎簡從,脫身回營,留下張良等人獻禮。項羽無奈收下白璧,范增則怒砸玉斗,罵曰:「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至此結束。

課文補注

  • 沛公起「如」廁:(                         未「辭」也:告辭。                如今人「方」為刀俎:(                                
  • 何辭「為」:呢。                          乃令張良留「謝」:(                                   「謹」諾:表敬辭。
  • 項王「軍」在鴻門下:駐軍,動詞。           相「去」四十里:(                      「度」我至軍中:(                                     
  • 再拜:拜了又拜,表示敬意。                 「立」誅殺曹無傷:即刻。

修辭

  •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譬喻(       喻)。                 何操:倒裝/原句為「操何」。
  • 「道」芷陽閒行:轉品(名→動)。                          沛公不勝「桮杓」:借代/指(        
  • 「豎子」不足與謀:雙關(           雙關)。

文意

  • 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項羽發現事有蹊蹺。
  • 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文中第三次出現,顯見劉邦遇事常不知所措。
  • 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流露劉邦膽怯怕事的性格。
  • 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力求行動隱密,不被發現。
  • 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劉邦於匆忙中仍鎮定交代計畫,力求脫逃行動順利。
  • 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范增憤怒至極。考范增語氣。【95指考】
  • 豎子不足與謀:明斥項莊,實乃暗責項羽缺乏決斷,不值得為其謀劃效力。
  •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顯現范增獨具見識,斷言天下將歸劉邦所有。
  • 立誅殺曹無傷:
    (1)與文首「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首尾呼應。
    (2)劉邦在楚營得知告密者為曹無傷時,完全不動聲色,回營後立即誅殺,可見劉邦心思縝密、恩怨分明。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鴻門宴文中,項羽何以要出兵攻擊劉邦?

 

2.鴻門宴文中,何處可看出劉邦有稱王之志?

 

3.本文中范增遣人占望劉邦住處的雲氣,結果「皆為龍虎,成五采」其意義為何?

 

4.劉邦為何會「距關,毋內諸侯」?

 

5.劉邦如何遊說項伯自己絕無背叛項王的心意?

 

6.鴻門宴文中,項羽、劉邦、范增、張良等人在宴會中的席次座位有何用意?

 

7.樊噲闖帳進入鴻門宴後,項羽馬上「按劍而跽」,請問項羽為何要如此呢?

 

8.樊噲為何會進入鴻門宴中怒瞪項羽並慷慨陳詞呢?

 

9.請試述樊噲進入鴻門宴中慷慨陳詞的內容。

 

10.樊噲如何形容劉邦眾人在鴻門宴中的狀況?

 

11.項羽與范增收到劉邦的獻禮後,各有何反應?

 

12.本文中「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一段有何涵意?

 

13.鴻門宴中,司馬遷善用對比手法來刻劃人物,請試述楚漢兩大陣營中主帥、謀臣、壯士與內奸各為何人?

 

【教學資料】

◎ 鴻門宴詞語古今義

詞語

古今義

釋義

例句

古義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今義

感謝。

謝謝你。

古義

 

秦時與臣游。

今義

游水。

和我去游泳吧!

古義

 

沛公已去。

今義

往、到。與「來」相對。

去學校上課。

細說

古義

 

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

今義

仔細說來。

細說從頭。

山東

古義

 

沛公居山東時。

今義

大陸的山東省。

山東人多半身材魁梧,性情豪爽。

非常

古義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今義

十分,甚。

他待人非常和善。

數目

古義

 

范增數目項王。(數,音ㄕㄨㄛˋ

今義

數量。

這個數目太過龐大,我不能做決定。

◎修辭文法小教室

跳脫

  行文中,由於心意的急轉,事象的突出,使語文未完而接續以其他的詞語、論述、事件或斷了語路,這樣的修辭方法稱為跳脫。

類別

定義

舉例與說明

突接

敘事的時候,這一件事尚未說完,突然接以另一件事。(即從甲突然跳到乙)

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司馬遷鴻門宴) →樊噲回答項羽的話,在「卮酒安足辭」句下,突接「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一段議論。

岔斷

由於其他事項橫闖進來,因而使思慮、言語、行為中斷者。(即甲被乙打斷)

十年前,我默念王國維的詞句:「天末同雲黯四垂,失行孤雁逆風飛,江湖寥落爾安歸?」這幅墨色山水似的詩人心境,現在卻歷久而愈新了。十年了,像一個夢,我現在究否醒來?「陳教授,修士在請你去呢!」(陳之藩幾度夕陽紅) →作者的思慮被「陳教授,修士在請你去呢!」打斷。

插語

凡在相承的語言之中,插進一些話;亦即行文之中,中間插入一節文字,藉以釋義、補充或交代情境。(即把乙插入甲中)

項王、項伯東嚮坐,亞父南嚮坐, ──亞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嚮坐,張良西嚮侍。(司馬遷鴻門宴)→「亞父者,范增也」是解釋性的插語。

脫略

為了表達情境的急迫,要求文氣的緊湊,故意省略一些語句。(即只說甲,省略乙)

林沖聽了,大驚道:「這三十歲的,正是陸虞候,那潑賤賊,敢來這裡害

我!休要撞著我,只教他骨肉為泥!」(施耐庵林沖夜奔) →在「休要撞著我」句下,脫略了「如撞著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