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丘遲(與陳伯之書)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編

小問:

1 勸降要有哪些敵我情勢上的條件方有可能奏效?複習學過之勸誡文!(1why寫文?2what立場?3how寫?4成功否?)

2 陳伯之從叛齊投梁>叛梁降魏>叛魏歸梁,請問你看到其個性上有何優?有何缺?

3 就你所學習到的「散文」與「駢文」的特色中,你認為各有何優缺之處?試說明!

4 請查查典故:「夢筆生花」「江郎才盡」「文通殘錦」「才承江淹」!

5 請問儒、釋、道三家思想如何影響著丘遲的想法?說明之!

【題解】

◎寫作背景

丘遲寫作此信時,正任職臨川王蕭宏記室,奉命以私人名義寫信勸陳伯之投降。陳伯之,出身草莽,驍勇善戰,初仕南朝齊,有戰功,封江州刺史。蕭衍起兵攻齊,陳伯之率軍抵抗,後來接受招降,歸附梁朝後,輔佐梁武帝建國有功,仍任江州刺史。天監元年,陳伯之受流言挑撥,起兵反梁,事敗,投奔北魏。天監四年(五○五)十月,梁武帝乘北魏衰亂之際,命臨川王蕭宏率軍北征,陳伯之屯兵壽陽與之相抗,蕭宏遂命時任諮議參軍兼記室的丘遲修書勸降,丘遲銜命作書,終使陳伯之醒悟,於天監五年三月率部眾八千人歸降。與陳伯之書即當時丘遲所寫的勸降書。

◎昭明文選介紹

原名

文選

編者

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

內容

選錄先秦至齊、梁間一百三十位作家的詩、賦、文、書、論等。按時代編排,共分為三十八類。

選文標準

以「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作為選錄標準,可見其以「文為本」的特色。故不選「經」、「子」之文,而「史」也僅取「論、贊」。

價值

1.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

2.四庫全書集部「總集之首」。

備註

1.典論論文、出師表、陳情表、與陳伯之書、飲馬長城窟行、古詩十九首均選自本書。

2.注本以唐李善注最詳盡也最有名。

 

◎駢文

項目

說明

釋義

(1)「駢文」乃是與「散文」相對而言,是一種追求「駢儷」形式的文章。

(2)駢者,並馬也。儷者,雙人,有成雙之意,此指對偶的整齊句法。

緣起

先秦文章本無駢散之分,駢文的形成其實是楚辭、漢賦之後,文學潮流發展的自然結果,故王夢鷗言:「魏晉六朝文體的形成,只是一個文章辭賦化的現象。」駢文可說是魏晉以後產生的一種新文體,形成於南北朝,與散文相對,也叫「駢體文」、「駢儷文」。

別名

四六文、駢體文、駢偶文、駢儷文。

特色

(1)語言對偶:除內容事類的對稱外,亦要求句式的對稱,多以四字句或六字句為主,間或夾有雜言,故柳宗元有「駢四儷六,錦心繡口」之語。

(2)音律和諧:講求平仄互對,力圖聲律的協調,重視音韻之美,但不必押韻

(3)用典繁多:作者常引用古今事例、言論、詩文等典故,以展現才學,營造出典雅委婉的風格。

(4)辭藻華美:注意文辭藻飾,作者在鍊字、選詞和造句上均費盡心思,偏愛色彩濃豔、富麗典雅的詞彙。

流變

先秦

(1)並無「駢文」之名,屬駢散未分期。

(2)排比、對偶的修辭手法,如:荀子大量運用排比和對偶,開後來駢儷文的先河。

醞釀於秦漢

(1)受「賦體」的影響,散文逐漸有駢偶化的傾向,然整體仍以散句為主,如李斯諫逐客書、賈誼過秦論。

(2)東漢建安時期,講究辭藻、對偶,駢散相間。

萌芽於魏晉

(1)重視聲律問題,然尚無定說。

(2)時人更加追求字句對偶和音節協調,文風日趨華麗,如曹丕與吳質書。

(3)駢文形成時期。

盛行於南北朝

(1)南齊沈約提出「四聲八病」之說,提供駢文理論的根據。

(2)文句對偶、平仄聲律、巧用典故、文辭藻飾等特色齊備,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世稱「徐庾體」。

(3)駢文全盛時期。

定型於唐代

(1)真正嚴格的駢體文,始於唐代。對偶嚴格,重視詞性、平仄,代表作家李商隱、初唐四傑。

(2)李商隱自訂其駢文集為樊南四六甲乙集,「四六文」之名確立。

沒落於兩宋

屬對巧妙,別具風格,然漸趨沒落,代表作家歐陽脩、王安石等。

復興於清代

駢文呈復興現象,作家卑視唐宋,力追漢魏六朝,代表作家如袁枚、汪中等。

 

◎陳伯之生平事蹟

1.好勇為盜:陳伯之幼年就力大勇猛。十三、四歲時,喜愛帶獺皮帽,隨身攜帶刺刀,常偷割鄰里的稻穀,被鄰人發現便持刀威脅要殺人,並大言不慚說:「你稻子這麼多,割一擔有什麼要緊?」嚇得鄰人都反身逃跑。長大後,開始在鍾離一帶當強盜,曾因劫船,被船家用刀削去左耳。

2.投軍立功:同鄉有任職於齊朝的車騎將軍王廣之,看重陳伯之的勇猛,便召為部下。後來南兗州刺史安陸王蕭子敬有反叛之心,齊明帝命王廣之討伐,王廣之派陳伯之為先驅,陳伯之一馬當先,獨自斬殺蕭子敬而歸。爾後,屢建戰功,升遷為冠軍將軍、驃騎司馬,封魚復縣伯。

3.叛齊投梁:齊明帝傳位給東昏侯,東昏侯昏庸無德,殘殺忠良,蕭衍被迫起義造反。東昏侯命陳伯之為江州刺史,據守潯陽以對抗蕭衍義軍。蕭衍派蘇隆之勸陳伯之投降,並以安東將軍、江州刺史任用他,陳伯之雖受命,然仍猶豫不決,蕭衍便兵分兩路逼迫,陳伯之終而歸附投降。之後隨蕭衍力戰有功,進號征南將軍,受封為豐城縣公,仍任江州刺史。

4.叛梁降魏:陳伯之雖驍勇善戰,卻目不識丁,治理無方,文書公文全憑口傳,由屬下定奪。當時鄧繕、戴永忠與陳伯之有舊交情,便用鄧繕為別駕,戴永忠為記室參軍,並任用同鄉友人朱龍符為長流參軍。他們趁著陳伯之愚闇,恣行姦險,擾亂刑政。梁武帝得知後,手疏朱龍符罪,又遣人取代鄧繕別駕的職務,陳伯之均不受命,答曰:「龍符驍勇健兒,鄧繕事有績效,臺所遣別駕,請以為治中。」鄧繕等人得知梁武帝查辦之舉後,即以「臺家府庫空竭,復無器仗,三倉無米。此萬代一時,機不可失。」(梁書陳伯之列傳)挑撥離間,慫恿陳伯之反叛,陳伯之聽信其言,便以「復齊」為號召,假蕭寶夤之名造反。蕭衍遣王茂討伐,陳伯之聞茂來,便率軍攻打豫章,太守鄭伯倫堅守,陳伯之攻之不下。王茂大軍趕到之後,陳伯之遭前後夾攻,表裡受敵,乃敗走渡江,與子虎牙投奔北魏。

5.叛魏歸梁:天監四年,梁武帝蕭衍乘北魏衰亂之際,命臨川王蕭宏為中軍將軍興兵伐魏,陳伯之領北魏軍相抗。當時蕭宏擁有優勢兵力,本可直搗敵營,擒拿陳伯之,然攻城需付出相當代價,又知道陳伯之是反覆無常之人,於是先運用攻心之計,命記室丘遲寫信招降陳伯之。陳伯之收到這封勸降信後,被信中情理所懾服,幡然醒悟,終於在天監五年三月於壽陽率部眾八千人歸降梁朝,然其子虎牙則被魏人所殺。陳伯之降梁後,被任命都督西豫州諸軍事、平北將軍、西豫州刺史、永新縣侯,邑千戶。未到任,復以為通直散騎常侍、驍騎將軍,又為太中大夫。久之,卒於家。

【作者】

◎理念與成就

1.寫作理念:丘遲傳世的作品不多,僅有輯本丘司空集行世,其文學創作約略存二十三篇,因數量少,故後人少有論著。然而,由僅存的作品中雖難以詳細探析其寫作理念,但其文學見解必定與個人思想有絕對的相關性,此亦將影響到其創作時的理念。有鑑於此,以下將丘遲的寫作理念融入當時的時代背景與個人的生平經歷加以說明,以略窺丘遲之創作思想。

丘遲生於南朝,南朝統治者承繼了魏晉以來思想上的寬鬆政策,各家學說思想極為活躍。當時,道家思想興盛不衰,玄言清談依然繼續;在統治階級的重視下,儒學重新興起;統治者又信仰佛教,也使得佛教在南朝迅速發展。儒、釋、道三家互相交鋒衝突,又互相交融滲透,成為當時思想界的基本狀況。丘遲在此三家交鋒交融的思想背景下,自然也受到了各家的影響與薰陶,其寫作理念如下:

(1)勤奮進取的人生觀:丘遲年幼之時,即被賦予不平凡的能力,他八歲能屬文,黃門郎謝超宗、徵士何點都見識過他的聰慧;父親丘靈鞠有文才,給予丘遲良好的文化環境,勤奮學習,正是其進取人生觀的體現。十六歲與父親自京師還鄉時,見山林古道有感而作還林賦,展露他駢賦寫作的能力。進入仕途之後,帶著強烈的政治熱情和仕進要求,為君主謀劃撰文,盡忠職守,充分體現其實踐抱負之志,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斷勤奮前進。

(2)崇尚自然無為的出世觀:在南朝政局風雲變幻、動盪不安的環境下,即使身處高位,也時有憂懼之心。丘遲經歷了三朝,目睹了許多因權勢而起的殺戮,所以即便在仕途順利之時,也時而生出對爭鬥所產生厭憎的情緒,而有歸隱田園之心。在他的詩歌作品旦發漁浦潭中即有此表現:「森森荒樹齊,析析寒沙漲。藤垂島易陟,崖傾嶼難旁。信是永幽棲,豈徒暫清曠?坐嘯昔有委,臥治今可尚。」詩中所表現出對投身自然、歸隱田園的嚮往,正是對詩人超塵出世思想的詮釋。可見,當仕途失意或是時局動盪時,丘遲心中就會偶爾流露出對超塵出世的嚮往,但它只是丘遲用來緩解自己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調節自我的一種方式,與他的入世之志並不衝突。

由此觀之,儒、釋、道三家思想時時影響著丘遲的想法,亦同時影響其創作的選材與歷程,有積極入世時的應用文體,亦有隱世詠懷的詩賦,此些作品在在都傳達出其寫作時的理念。

2.寫作成就:丘遲是南朝齊、梁時期作家,丘遲年少即能屬文,在梁王蕭衍幕僚時,勸進梁王(梁武帝)的勸進表與建天子旌旗等,以及特殊典禮的文章,均出自丘遲之手。蕭衍登基為帝後,嘗自著連珠,並命令群臣續作,在群臣中,丘遲的作品最好,故南史載:「時帝著連珠,詔群臣繼作者數十人,遲文最美。」

丘遲的詩賦作品在齊梁時已為世人所接受,以「辭采麗逸」著稱,尤其擅長寫作駢文與山水詩。南朝文學選本昭明文選、玉臺新詠均錄有其詩文,鍾嶸在詩品中將其列入中品,並評其詩風「點綴映媚,似落花依草」,稱許丘遲詩歌如同花瓣落於綠草之上,有點綴映襯之美,充分肯定他的文采,並言:「當淺於江淹,而秀於任昉。」鍾嶸認為丘遲的詩勝任昉一籌,而略遜於江淹。此說大略可見丘遲之文學成就與文學地位。

3生平軼事:「才承江淹」:丘遲早慧,八歲能屬文,為文壇前輩所賞識。傳說江淹「江郎才盡」後的才氣全轉移到丘遲身上。當時江淹為宣城太守,夜泊於禪靈寺渚,夜夢一人自稱張景陽(一說為郭璞),對江淹說:「以前寄放給你的一匹錦,今日請還我。」江淹探入懷中取出錦布,張景陽大怒說:「怎麼切割截取快完了。」回頭對丘遲說:「剩下的數尺已經沒什麼用,就給你吧!」從此江淹文章一蹶不振,丘遲的文章有了極大的進步,因此唐代李群玉寄長沙許侍御詩有「乞留殘錦與丘遲」之句。

【課文與注釋】

第一段:書信開頭問候語。

◎段析:「勸降書」首重卸除對方心防,故仍尊之為「將軍」而致問候之意。

1古代行拜禮:

字詞

即拱手,兩手在胸前合抱向人行禮,以表示敬意。

拱手行禮,但兩手不只是在胸前相合而已,還要在兩手相合後往前伸出。

跪拜

跪下以後,兩手在胸前拱合,然後低頭到手,頭並沒有碰地。

叩首

指俯首到地以行禮,即今所謂的「磕頭」。

頓首

以頭叩地,即磕頭,頭碰到地上即抬起。亦可用作書信敬詞,用於信首時,意同「拜上」;用於信末時,意同「拜啟」、「鞠躬」。

稽首

與「頓首」義相近,然頭伏在地上的時間較長,顯得更敬重,往往用於臣子敬拜君王的時候,是古代最恭敬的行禮。

 

3足下:「足下」乃書信中同輩相稱的敬詞。在古代,下者稱上者,或同輩相稱,皆用「足下」,意即「您」。

足下,稱人之敬詞,異苑:「介之推逃祿隱綿山,晉文公燒山以求其出,推抱樹燒死;文公哀之,撫木哀歎,遂伐木以為屐,常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稱,疑始於此。」春秋晉國的公子重耳,因故流亡國外,跟隨臣子中,以介之推最為忠心,曾割下自己大腿肉,烤熟給重耳充飢,救重耳一命。流亡十九年後,重耳回晉國為君,即晉文公。在晉文公即位封賞功臣時,獨忘介之推,介之推本就淡視功名,便攜母至山林隱居,不肯復出。及晉文公憶起介之推,欲請其下山受封,卻遍尋不著,於是晉文公下令以火燒山,欲逼介之推下山,不料介之推竟抱木燒死。晉文公傷心欲絕,哀歎不已,便砍下介之推生前所抱之樹,製成木屐,想到介之推時,便望之而道:「悲乎足下!」表示他對忠臣永遠的懷念。「足下」本「腳下」之意,然於典故中,介之推為晉文公所敬重者,故「足下」一詞,漸成為表敬稱的第二人稱代名詞。

此外,晉文公又下令在介之推死的那一天,不准生火煮食,只能吃冷食,這就是寒食禁火的由來。

第二段:敘述陳伯之昔日的明智與顯赫功績,以及今日在北魏的卑怯屈辱。

◎段析:

1.肯定陳伯之昔日「棄齊投梁」的見識與功績,藉以喚起陳伯之的感懷,再以「叛梁奔魏」淪為流寇,激起陳伯之的悔意,加強其投降的意念。

2.對比手法:凸顯「鴻鵠」與「燕雀」大、小志向的對比,又以陳伯之在梁朝「開國稱孤」和降魏後的「奔亡之虜」,作昔壯、今劣的對比

修辭

  • 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譬喻(     喻。喻               )、對偶、用典、映襯(對襯)。
  • 昔因機變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開國稱孤,朱輪華轂,擁旄萬里,何其壯也!如何一旦為奔亡之虜,聞鳴鏑而股戰,對穹廬以屈膝,又何劣邪:映襯(對襯)。
  • 「遭遇」明主:鑲嵌(         
  • 朱輪華轂:借代/華麗的座車。
  • 對「穹廬」以屈膝:借代,指(                 )【80日大】

文意

  • 將軍勇冠三軍,才為世出,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讚美陳伯之的才能與過去「棄齊投梁」的明智。
  • 昔因機變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開國稱孤,朱輪華轂,擁旄萬里,何其壯也:敘述陳伯之昔日在梁的顯赫榮耀。
  • 一旦為奔亡之虜,聞鳴鏑而股戰,對穹廬以屈膝,又何劣邪:貶抑陳伯之屈節降魏。

第三段:先為陳伯之開脫罪過,並說明梁朝寬大為懷,不究既往。

◎段析:分析陳伯之去梁降魏的原因,並以東漢光武帝、曹操既往不咎的事例,泯除陳伯之叛梁後的不安,再以梁朝對陳家的禮遇感化之。

課文補注

  • 「尋」君去就之際:(           
  • 尋君「去就」之際:指棄梁奔魏。
  • 非有他「故」:原因。
  • 直「以」不能內審諸己:(           
  • 直以不能內「審」諸己:查。
  • 聖朝:盛明的朝廷,指梁朝。
  • 張繡剚刃於「愛子」:指曹昂。
  • 況將軍無「昔人」之罪:指(         )與(           
  • 吞舟「是」漏:助詞。

1.友于:藏詞,指(            。語出書經君陳:「惟孝友于兄弟。」(註:要用的詞已見於熟悉的成語或俗語中,便隱藏本詞,只講成語俗語中另一部分以代替本詞,即是「藏詞」。)【80日大】

2.不遠而復:用易經典故,易經復卦:「不遠復,无祇悔,元吉。」(无,音ˊ,同「無」。祇,音ㄑㄧˊ,大。元,大。)

15張繡、劉秀:

(1)張繡本跟隨族父張濟征戰,張濟後來因為進攻荊州牧劉表鎮守的南陽,中流矢戰死,張繡即接管了張濟的軍隊,占據宛城。建安二年正月,曹操欲伐宛城,張繡舉眾投降。後來曹操強娶張濟的妻子為妾,張繡非常不悅,曹操得知後,即密謀誅殺張繡,不料事機敗漏,張繡便先襲擊曹操,曹操被流矢所傷,其長子曹昂、侄曹安民等人俱為張繡所殺。建安四年十一月,張繡聽從謀士賈詡的建議投降曹操,曹操執其手與之歡宴,封張繡為列侯,並將張繡女兒許配給兒子曹均,兩家結為親家。

(2)劉秀為劉邦九世孫,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國家動盪不安,各地盜寇蜂起。劉秀在宛(今河南南陽)起兵,與兄劉縯共同擁護劉玄稱帝,同年率軍於昆陽滅王莽軍,被封為破虜大將軍。之後攻破邯鄲,殺掉自稱天子的王郎,搜刮文書時,搜獲自己陣營的軍士與敵方私通的文書數千章,劉秀不但不追究,反而會同眾人將之燒毀,曰:「令反側子自安。」營中懷有二心的人因此安下心來效力。劉秀在河北積蓄力量,日益壯大,被劉玄封為蕭王,嘗破銅馬等割據勢力,為了消除投降士兵的疑慮不安,乃自乘輕騎在降軍陣營中慢行,降軍便言:「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

劉秀與劉玄早有嫌隙,劉秀在部屬勸進下,於更始三年(二五)六月,在鄗縣(今河北石家莊)登基稱帝,改元建武,國號為「漢」,史稱東漢。此後,劉秀逐步掃平各方勢力統一中國,在位三十二年,史稱「光武中興」。

18松柏:仲長統 昌言曰:「古之葬者,松柏梧桐以識其墳也。」

修辭

  • 推赤心於天下,安反側於萬物:對偶、用典。
  • 朱鮪涉血於友于,張繡剚刃於愛子,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錯綜(                 、用典。
  • 朱鮪涉血於「友于」:(              
  • 不遠而復:用典。
  • 先典攸「高」:轉品(形→動)。
  • 吞舟是漏:倒裝(             )、用典(史記酷吏列傳:「網漏於吞舟之魚。」)、誇飾、譬喻(         喻)。
  • 將軍「松柏」不翦:借代(           
  • 悠悠爾心,亦何可言:(      )問。

文意

  • 尋君去就之際,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內審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於此:分析陳伯之當年叛梁奔魏的原因。
  • 推赤心於天下,安反側於萬物:說明梁武帝寬大為懷,以誠待人。
  • 朱鮪涉血於友于,張繡剚刃於愛子,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藉以說明梁武帝胸懷大量,不計前嫌,以此消除陳伯之曾經叛梁的顧慮。
  • 夫迷塗知反,往哲是與;不遠而復,先典攸高:說明改過向善,聖賢稱許,藉以勸陳伯之迷途知返,及早歸附梁朝。
  • 將軍松柏不翦,親戚安居;高臺未傾,愛妾尚在:
    (1)松柏不翦意謂墓園未遭破壞。【80日大】
    (2)梁朝寬大為懷的具體實證。

ˇ

 

1.往哲是與。

2.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述而)

 

失其所與,不知。(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給予。

憶昔封書與君夜。(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和。

秦伯說,與鄭人盟。(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西銘)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陽貨)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蘇洵六國論)

 

選賢與能。(禮記大同與小康)

ˊ

語末助詞,同「歟」。

是魯孔丘之徒與?(論語微子)

ˋ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第四段:誇言梁朝百官的飛黃騰達,對比出陳伯之在魏為官的窘境與悲哀。

◎段析:以梁朝功臣名將「佩紫懷黃」的情況,與陳伯之為北魏「靦顏借命」作對比,意在喚起陳伯之對處境的不滿,促使他產生棄魏投梁的念頭。

課文補注

  • 「寧」不哀哉:豈、難道。

注釋補注

30雁行有序:兄長弟幼,年齡有序,如同雁之依行而有次序。後人乃以雁行、雁序比喻兄弟。失序,言其相離,「雁行失序」即指兄弟之死。

修辭

  • 今功臣名將,雁行有序。佩紫懷黃,讚帷幄之謀;乘軺建節,奉疆埸之任。並刑馬作誓,傳之子孫。將軍獨靦顏借命,驅馳氈裘之長,寧不哀哉:映襯(襯)/以梁朝百官的飛黃騰達對比陳伯之在魏為官的窘境。
  • 功臣名將,雁行有序:譬喻(        喻)。
  • 佩「紫」懷「黃」:借代紫綬、金印。
  • 將軍獨靦顏借命,驅馳氈裘之長,寧不哀哉:(     )問。
  • 驅馳「氈裘」之長:借代胡人。

文意

  • 今功臣名將,雁行有序。佩紫懷黃,讚帷幄之謀;乘軺建節,奉疆埸之任。並刑馬作誓,傳之子孫:文武爭馳,榮顯子孫。
  • 佩紫懷黃,讚帷幄之謀:文。
  • 乘軺建節,奉疆埸之任:武。

第五段:說明華夷之分,北魏必亡,陳伯之正處險境,切勿迷惑不智。

◎段析:以北朝君王相繼被俘、政局敗壞的史實,勸陳伯之認清身處「魚游沸鼎,燕巢飛幕」的險惡局勢,及早歸順梁朝。

課文補注

  • 「夫」以慕容超之強:發語詞,無義。
  • 夫以慕容超之「強」:強橫。
  • 多歷年「所」:約略計算之詞。
  • 惡積禍「盈」:滿。
  • 昏狡:愚暗奸猾。
  • 夷戮:屠殺。
  • 方當:正要。
  • 惑:不明事理。

注釋補注

37解:解送。

修辭

  • 東市:借代(         
  • 「姬」漢舊邦:借代/周。
  • 將軍魚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飛幕之上:譬喻(      喻)。
  • 燕「巢」於飛幕之上:轉品(名→動)。
  • 不亦惑乎:激問。

文意

  • 故知霜露所均,不育異類;姬漢舊邦,無取雜種:言明華夷有別,不容異族。
  • 北虜僭盜中原,多歷年所,惡積禍盈,理至燋爛。況偽孽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攜離,酋豪猜貳。方當繫頸蠻邸,懸首藁街:強調北魏惡貫滿盈,國勢動亂,勢在必亡。
  • 魚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飛幕之上:意謂(                   )【78日大】

第六段:以江南美景、故國之思,勸誘陳伯之歸順。

◎段析:

1.以江南故國的美景,以及廉頗「思趙將」、吳起「泣西河」的典故,喚起陳伯之的故國之思與鄉關之情。

2.以白描手法描繪出芳草連天、百花盛開、群鶯飛舞的江南美景,兼具聲色與動靜,堪稱千古美文。

課文補注

  • 暮春:晚春。
  • 江南「草長」:草木欣欣向榮。
  • 「撫」弦登陴:握持。
  • 想早「勵」良規:勉勵,此指圖謀。

注釋補注

52譖:毀謗、誣陷。

52廉公之思趙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趙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樂乘代廉頗。廉頗怒,攻樂乘,樂乘走。廉頗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趙乃以李牧為將而攻燕,拔武遂、方城。廉頗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趙以數困於秦兵,趙王思復得廉頗,廉頗亦思復用於趙。」

53吳子之泣西河:呂氏春秋仲冬紀長見篇:「吳起治西河之外,王錯譖(毀謗)之於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吳起至於岸門,止車而望西河,泣數行而下。其僕謂吳起曰:『竊(私自)觀公之意,視釋天下若釋躧(音ㄒㄧˇ,鞋),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吳起抿泣(擦拭眼淚)而應之曰:『子不識。君知我而使我畢(全)能,西河可以王(統治)。今君聽讒人之議,而不知我,西河之為秦取不久矣,魏從此削矣。』吳起果去魏入楚。有間(不久),西河畢入秦,秦日益大,此吳起之所先見而泣也。」

修辭

  • 見故國之旗鼓,感生平於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悢:(      )問、錯綜(                   )。
  • 將軍獨無情哉:激問。

文意

  •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1)描寫江南春景,以觸動陳伯之思國懷鄉之情,早日反正歸來。【71夜大】
    (2)純以白描手法描摹春景,寥寥幾筆即點明季節、地域,寫盡遍地芳草、百花盛開、群鶯飛鳴的明媚春光,令人感到春意盎然。
  • 廉公之思趙將,吳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說明思國懷鄉乃人之常情。

第七段:宣示梁朝聲威浩大,北魏岌岌可危,勸陳伯之識時務,早日歸降。

◎段析:分析「梁強魏弱」的形勢,勸陳伯之明察時局,早日歸服梁朝,否則後悔莫及。

課文補注

  • 當今「皇帝」盛明:指梁武帝。
  • 欲延「歲月」之命耳:一年一月,指時間不長。
  • 伐罪「秦中」:即關中。
  • 聊「布」往懷:表達。

修辭

  • 「倔強」沙塞之間:轉品(形→動)。
  • 若遂不改,方思僕言:婉曲/不便明言:將後悔沒聽我的話。

文意

  • 白環西獻,楛矢東來;夜郎、滇池,解辮請職;朝鮮、昌海,蹶角受化:威震四方,蠻族稱臣。
  • 唯北狄野心,倔強沙塞之間,欲延歲月之命耳:說明北魏負隅頑抗只是苟延殘喘。

◎與陳伯之書「用典」整理

原文

典故

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

語出史記陳涉世家:「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鴻鵠之志」比喻(                    )。

朱鮪涉血於友于,漢主不以為疑

謝承後漢書曰:「光武攻洛陽,朱鮪守之。上令岑彭說鮪曰:赤眉已得長安,更始(劉玄)為胡殷所反害,今公誰為守乎?鮪曰:『大司徒公(劉縯,劉秀兄)被害,鮪與其謀,誠知罪深,不敢降耳。』彭還白上,上謂彭:『復往明曉之。夫建大事不忌小怨,今降官爵可保,況誅罰乎?』」後光武帝封朱鮪為扶溝侯,令他世襲。

張繡剚刃於愛子,魏君待之若舊

魏志曰:「建安二年,公到宛。張繡降,既而悔之,復反。公與戰,軍敗,為流矢所中,長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四年,張繡率眾降,封列侯。」

慕容超之強,身送東市;姚泓之盛,面縛西都

沈約宋書曰:「慕容超大掠淮北,宋公表請北伐,遂屠廣固。超踰城走,高胥獲之。送超京師,斬于建康。」又曰:「(宋)公以舟師進討,至洛陽。王鎮惡克長安,生禽姚泓。執送泓,斬于建康市。」

廉公之思趙將

廉頗原為趙國大將,悼襄王即位,以樂乘代廉頗,頗怒而奔魏,不為魏國信用,時趙國常受秦威脅,趙王欲召頗還,因使者說頗已老而未被召回。

吳子之泣西河

吳起為魏國鎮守西河(今陝西黃河西岸韓城至華陰一帶),因讒而被解職,吳起知道自己離開後,西河將被秦國占領,魏國從此被削弱,所以臨行望西河而哭。吳起奔楚後,西河果被秦占領。

白環西獻

世本曰:「舜時,西王母獻白環及佩。」竹書紀年:「舜九年,西王母來朝,獻白環玉玨,穆王十七年,王西征崑崙丘,見西王母。其年西王母來朝,賓於昭宮。」

楛矢東來

史記孔子世家仲尼曰:「隼來遠矣,此肅慎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使無忘職業。於是肅慎貢楛矢石砮,長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以肅慎矢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諸陳。分同姓以珍玉,展親;分異姓以遠方職,使無忘服。故分陳以肅慎矢。」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題解,指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請敘述與陳伯之書的寫作背景。

 

2.與陳伯之書中,丘遲如何讚美陳伯之志向遠大?

 

3.對於陳伯之昔日「棄齊投梁」,後來卻「叛梁逃魏」,丘遲有何看法?

 

4.丘遲如何幫陳伯之開脫當初背叛梁朝的罪過?

 

5.與陳伯之書中,丘遲以哪兩個古人事例說明梁朝君主寬大為懷,不念舊怨?

 

6.丘遲以何事作為梁朝對陳伯之寬大為懷的具體實證?

 

7.丘遲如何描摹梁朝為官的情形?與陳伯之效命北魏有何不同?

 

8.為了勸陳伯之投降,丘遲以哪兩個君王的史實威嚇陳伯之?

 

9.對於北魏竊據中原,丘遲有何看法?

 

10.與陳伯之書中,丘遲如何以具體事物來形容陳伯之身處北魏的危險處境?

 

11.在與陳伯之書中,丘遲如何對陳伯之動之以情?

 

12.丘遲如何以四方蠻夷向梁朝納貢稱臣的作為勸降陳伯之?

 

13.丘遲如何在與陳伯之書中善用對比技巧?

 

14.與陳伯之書是篇駢文,文中有許多對偶句,試加以分析。

 

15.請加以分析丘遲在與陳伯之書中所運用的勸降技巧。

 

【教學資料】

燭之武退秦師和與陳伯之書之比較

 

燭之武退秦師

與陳伯之書

勸說背景

勸說者

 

 

勸說對象

 

 

時機

秦晉圍鄭,鄭國危急,燭之武臨時奉命冒險遊說秦穆公。

天監四年十月,梁武帝命臨川王蕭宏率軍北征,陳伯之屯兵壽陽與之相抗,兩軍交戰前夕,丘遲銜命作書勸降陳伯之。

勸說內容

說之以理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1.讚揚陳伯之昔日棄齊投梁的「是」,斥責今日叛梁投魏的「非」。

2.以「不能內審諸己,外受流言」為陳伯之當初叛梁解套。

3.以東漢光武帝、曹操既往不咎的寬宏事例,說明梁朝「赦罪責功,棄瑕錄用」,以消除陳伯之的疑慮。

4.以「異類」、「雜種」、「北虜」說明華夷之分,暗寓不事異族的深意。

5.分析「梁強魏弱」的形勢:梁朝廣受天下納貢,聲威顯著;北魏正苟延殘喘,岌岌可危。

分化感情/動之以情

以晉惠公許秦穆公焦、瑕之地一事,分化秦、晉之感情。

以江南春景、親戚安在、廉頗吳起的事例,觸發陳伯之的故國之思與鄉關之情。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秦國行李之往來,鄭國可供其乏困。

1.回顧陳伯之昔日投梁後的顯赫功績。

2.陳述現今梁朝文武百官飛黃騰達的情況。

喻之以弊

1.亡鄭,乃鄰(晉)之厚,君(秦)之薄也。

2.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必闕秦而取之。

強調北魏滅亡在即,陳伯之身處「魚游沸鼎,燕巢飛幕」的險惡局勢,若執迷不悟,將自取滅亡。

勸諫結果

 

成功

成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