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請先參酌用法

http://sk1492.pixnet.net/blog/post/245937160-%E4%B8%89%E5%8D%81%E7%AF%87%E8%A4%87%E7%BF%92%E7%94%A8%E6%B3%95

 

 

 

勸學(節選)                     荀況

◎勸學寫作特色

1.以大量的「     」說明「學習的重要與方法」,代替純粹說理,使文章不流於說教式的枯燥。並藉大量的「       」句,製造條理井然、說理曉暢的優點。

2.全文條理性周密,以「             」為主旨,從學習的重要,延伸到學習應有的態度與方法,最後總結學習的目的與效果;論點之後必有大量的譬喻為例,正反呼應,前後聯貫。說理方式靈活富於變化,如首段,先以論點「學不可以已」開宗明義,後舉譬喻之例,說明學習的方法為「博學、參省」,學習的對象內容為「先王之遺言」,最後反應「同聲異俗」的現象是因教育不同所致,說明「學」的重要,呼應「不可以已」之旨;次段則換一個方式說理:先從自身的經驗(我)入筆,再舉譬喻之例(人)以結出「君子成就與凡人不同在於『善假於物而學』」的論點。前後段所使用的方式不同,富於變化。

◎荀子的天道論主張

  自然的天、客觀的天。荀子不認為天有意志,所以人需盡自己人事,「明天人之分」,進而「治天命而用之」,強調人定勝天之理。其反對孔孟的「義理之天」,即「人格化的天」。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一、「勸學」一詞具有何義?全文旨意為何?

答:

二、「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借喻之義為何?

答:

三、試分析「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的修辭方式。

答:

四、「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在前後文中有何作用?與論語中何句有相同的旨趣?

答:

五、荀子舉哪些例子來說明君子應「假物而學」?

答:

六、本文用了哪些正反例說明環境對學習的影響?

答:

七、「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比喻何種道理?

答:

八、本文第四段中有哪些因果句?說明何種道理?

答:

九、本文哪些句子在說明「積善、積學」的重要?

答:

十、本文哪些句子在強調「有恆」態度的重要?

答:

十一、本文哪些句子在強調「專一」態度的重要?

答:

十二、根據本文,荀子主張的「學習內容」與「學習目的」為何?

答:

 

非選擇題

1.下列文句「 」中的語詞分屬度(計長短)、量(計面積、體積)、衡(計輕重)的哪一種?請填入:

(1)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2)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3)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  

(4)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  

(5)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  

 

2.閱讀下列篇章,回答問題:

  讀書,放寬著心,道理自會出來。若憂愁迫切,道理終無緣得出來。

  讀書,須是知貫通處,東邊西邊,都觸著這關捩子,方得。只認下著頭去做,莫要思前算後,自有至處。而今說已前不曾做得,又怕遲晚,又怕做不及,又怕那個難,又怕性格遲鈍,又怕記不起,都是閒說。只認下著頭去做,莫問遲速,少間自有至處,既是已前不曾做得,今便用下工夫去補填。莫要瞻前顧後,思量東西,少間擔閣一生,不知年歲之老!(朱熹朱子語類卷十)

*語譯:

  讀書時,應放寬心,自然能理解書中的道理。如果心情非常憂愁、急迫,是無法悟出書中道理的。

  讀書應了解書中的前後相貫通之處,不論東邊西邊,都能接觸到這個樞紐點才是。只管努力低頭讀下去,不要想東想西瞻前顧後,自有通達理路之時。如果現在說以前沒有做過,又怕太晚,又怕做不到,又怕太難,又怕自己不聰明理解不來,又怕記不起來,這些都是瞎擔心的空話。只管低頭努力讀,不要管讀得快慢,反而一陣子就會有收穫。既然是以前不曾讀過、做過的,現在更應下工夫實踐完成它。不要瞻前顧後,東想西想,反而自己耽誤自己一生,在不知不覺中老去。

(1)這段文章的主旨是:

答:不管何時察覺必須讀書,只管當下努力,放寬心讀書,不找其他藉口,自然能體會書中樞紐且獲得會心處。

(2)「既是已前不曾做得,今便用下工夫去補填。莫要瞻前顧後,思量東西,少間擔閣一生,不知年歲之老!」這段文句在勉人:

答:關於讀書「不怕慢,只怕站」,不替自己找藉口的人就能把握光陰讀好書。

 

課文探究

   請就下引〈勸學〉的文字說明:(一)本文的主旨是什麼?(二)文中已經舉出「木直中繩」的譬喻,為何又舉「木受繩則直」之喻?二者在涵義上是否有重複?

請將答案標明(一)(二)書寫,(一)(二)合計文長200-250字。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範文】

(一)本文旨在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說明學習會使人進步,因為人經過一定的學習,本性就會發生改變,知識見解會增加,道德修養也會跟著提升。

(二)「木直中繩」與「木受繩則直」都是為了說明「教育使人有所改善」的涵義,但強調的重點不同:「木直中繩」強調學習對於人本性的改變有著不可逆轉的決定性作用,學習過後就不易再回到過去的本性,這樣的設喻正呼應「化性起偽」之說。而「木受繩則直」則用以類比君子只要「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說明學習會使人進步,亦即人經過一定的學習,就會增加知識見解,提升道德修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