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請先參酌用法

http://sk1492.pixnet.net/blog/post/245937160-%E4%B8%89%E5%8D%81%E7%AF%87%E8%A4%87%E7%BF%92%E7%94%A8%E6%B3%95

諫逐客書                 李斯

史記變例:

體例

內容

變例

說明

共十二篇,分為朝代本紀(如夏本紀和帝王本紀(如秦始皇本紀兩類,詳述歷代帝王事跡。

項羽本紀

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描寫項羽時筆墨多有同情。更重要的是,秦漢之際「政由羽出,天下政權實際歸屬於這位西楚霸王。

呂后本紀

高祖以後,司馬遷用呂后本紀來記孝惠帝、少帝劉恭、少帝劉弘三人在位共十五年的時間。蓋呂后為當時政權的實際執掌者,故不立孝惠本紀。

世家

共三十篇,記王侯、外戚和諸侯國的歷史。

孔子世家

孔子雖無公侯之位,但司馬遷認為孔子乃「為天下制儀法,垂六藝之統紀於後世、「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的聖哲,雖無其位,但影響深遠。

陳涉世家

雖曾稱王,但數月而死,無後代,「勳業蔑如,不符一般世家體例,本宜列入列傳。但「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故升為世家。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一、文中提到哪些君王與客卿?並試說明客卿對秦的貢獻。

答:

二、文中「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一句意義為何?

答:

三、本文最能打動秦王之心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

四、李斯以為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原因何在?

答:

五、本文中哪一句話最能看出李斯欲效忠秦王的心意?

答:

六、請整理本文論「逐客之害」有哪些?

答:

七、本文何處使用了對比手法,試說明之。

答:

八、本文的主旨為何?

答:

九、略述本文在文學上的影響。

答:

十、綜觀本文,李斯諫秦王終能成功的原因為何?

答:

 

 

 

 

 

【教學資料】

假設複句

  運用「如」、「苟」、「若」、「果」、「而」、「誠」、「使」、「向使」、「其」等關係詞提出假設,後句則通常在說明此一假設產生的結果。

說明

例句

1.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禮記大同與小康)

2.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

1.苟或不然,人爭非之,以為鄙吝。(司馬光訓儉示康)

2.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孟子梁惠王上)

3.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孫丑上)

4.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蘇軾赤壁賦)

5.苟欲以二、三陳編,而知臺灣大勢,是猶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其被囿也亦巨矣。(連橫臺灣通史序)

1.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諸葛亮出師表)

2.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天下果未能去兵,則其一旦將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蘇軾教戰守策)

1.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顧炎武廉恥)

2.死而有知,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1.君誠有位於時,則宜以拇病為戒!(方孝孺指喻)

2.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使

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向使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

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 遊說名篇整理

名篇

對象

背景與訴求

遊說技巧與立論

結果

左傳

燭之武退秦師

秦穆公

秦、晉兩國圍鄭,鄭文公臨危派遣燭之武說服秦穆公撤兵罷戰。

由「利」字著眼,寫出「一利三害」,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說明秦滅鄭有三害而無利,存鄭則有一利而無害。

秦穆公撤兵,並派兵助鄭防守,晉文公知難而退,順利解除了鄭國的危機。

李斯

諫逐客書

秦王政

韓王派水利專家鄭國,假發展水利之名,欲削弱秦國國力,秦國宗室大臣提議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乃上書力陳逐客之非。

善用史證、物證、事證反覆說明逐客不利於秦,並針對秦王併吞天下的野心諫言,「純由秦之利害立論」,極具說服力。

成功說服秦王,廢除逐客令。

魏徵

諫太宗十思疏

唐太宗

魏徵看到唐太宗漸趨驕奢,感到十分擔憂,因此以「十思」進疏,期待唐太宗能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提出「積德義為治國之本」,以十件事提醒唐太宗不可因得志而縱情傲物,必須竭誠待下,方能得民心。

唐太宗接受魏徵的諫言,更加惕厲自我。

 

課文探究

閱讀框內文章之後,請說明:

(一)一開頭即直言國家政令錯誤,是否會引起君王反感,而致勸諫失敗

(二)在第二段文字中,李斯從哪一個面向來陳述逐客之非

答案必須標明(一)(二),分列書寫。(一)(二)合計文長約250300字。

 

 

 

【範文】

(一)李斯雖然一開頭即直言「逐客之過」,但卻採取迴避態度,用「臣聞吏議逐客」帶過,好像秦王還沒有逐客,且婉轉地表達其所批評的矛頭並非直指秦王,所以不會引起秦王的反感。而且「竊以為」的口氣是謙卑的、商量的,這便給了秦王收回成命的餘地。

(二)作者從「史實」這一個面向,列舉四位秦君重用客卿而開展出雄圖霸業,來說明客卿對秦有利,以駁斥逐客之議。先從正面論述客卿對秦國的貢獻,導引出「客何負於哉」的結論。再以假設口吻從反面推論「向使四君卻客疏士」,則秦國便無法富強。透過「卻客/納客」所產生的不同效果,便能證明逐客的謬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