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參酌用法
http://sk1492.pixnet.net/blog/post/245937160-%E4%B8%89%E5%8D%81%E7%AF%87%E8%A4%87%E7%BF%92%E7%94%A8%E6%B3%95
鴻門宴 司馬遷
◎ 史書概論
(一)史的本質:
1.史是人類文化發展的紀錄,更是人類文化進步的憑藉。
2.( )乃我國最早之史書。
3.書乃史冊之本名,晉之( ),楚之( ),魯之( ),皆史之別名。
(二)史書的分類:
1.通史:所記史事貫通數代者。史記為通史之祖。
2.斷代史:所記史事斷於一代者。漢書為斷代史之祖。
(三)史書的體例:
四庫全書史部將中國史書之體裁分為十五類,計有: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茲舉重要體例表列於下:
體例 |
區別 |
書名 |
作者 |
備註 |
紀傳體 |
以人物傳記為主 |
史記 |
漢司馬遷 |
通史之祖、紀傳體之祖。 |
漢書 |
漢班固 |
斷代史之祖。 |
||
晉書 |
唐房玄齡、褚遂良 |
第一部(官、私)修正史,開史書眾修之先河者。 |
||
新五代史 |
宋歐陽脩 |
唐以後唯一(官、私)修正史。 |
||
臺灣通史 |
民國連橫 |
|
||
編年體 |
以年代為主 |
春秋 |
春秋孔子 |
四庫全書歸入( )部,編年體史書之祖。 |
左傳 |
春秋左丘明 |
四庫全書歸入經部。 |
||
資治通鑑 |
宋司馬光主撰 |
|
||
紀事本末體 |
以歷史事件為主 |
通鑑紀事本末 |
宋袁樞 |
紀事本末體之祖。 |
國別史 |
以國為主 |
國語 |
春秋左丘明 |
國別史之祖。 |
戰國策 |
漢( )編 |
|
||
地理 |
以地理及其人文為主 |
尚書禹貢 |
|
地理書之祖。 |
水經 |
漢桑欽 |
|
||
水經注 |
北魏酈道元 |
影響柳宗元寫景文學。 |
||
政書 |
以典章制度為主 |
通典 |
唐杜佑 |
|
通志 |
宋鄭樵 |
|
||
文獻通考 |
元馬端臨 |
|
||
史評 |
以評論史事為主 |
史通 |
唐劉知幾 |
第一部史評專書。 |
文史通義 |
清章學誠 |
|
||
目錄 |
為讀書方法之指導 |
別錄 |
漢劉向 |
|
七略 |
漢劉歆 |
目錄學之祖。 |
◎ 四史之比較
書名 |
史記 |
漢書 |
後漢書 |
三國志 |
作者 |
西漢司馬遷 |
東漢班固 |
劉宋范曄 |
西晉陳壽 |
體例 |
紀傳體 |
|||
通史 |
斷代史 |
|||
時間 |
黃帝~漢武帝 |
漢高祖~王莽篡漢 |
新莽滅亡~漢獻帝 建安二十五年 |
魏文帝黃初元年~晉武帝元年 |
內容 |
本紀、世家、表、書、列傳,一百三十篇 |
紀、表、志、列傳,一百卷 |
紀、志、列傳,一百二十卷 |
魏、蜀、吳三國事,六十五卷 |
價值 |
1.通史之祖 2.紀傳體之祖 3.六才子書之一 |
斷代史之祖 |
|
|
備註 |
1.「史記」本為史書之通稱,魏晉後史記乃成專稱。 2.本紀以序帝王,世家以記諸侯,表以繫時事,書以詳制度,列傳以誌人物。 |
1.體例源自史記,並將「世家」併入「列傳」,改「書」為「志」。 2.漢書乃指前漢書,與史記合稱「史 漢」。 |
取代東觀漢記,成為後漢正史。 |
1.與史記、漢書、後漢書合稱「四史」。 2.以魏為正統,故惟魏志有紀。 3.劉宋裴松之注價值高於原書。 |
◎ 史記、資治通鑑、臺灣通史之比較
書名 |
史記 |
資治通鑑 |
臺灣通史 |
作者 |
西漢司馬遷 |
北宋司馬光等 |
民國連橫 |
年代 |
黃帝~漢武帝太初年間(計二五○○年) |
戰國~五代(計一三六二年) |
隋代~臺灣割讓(計一二九○年) |
編纂歷時 |
十八年 |
十九年 |
十年 |
體例 |
通史 |
||
紀傳體 |
編年體 |
紀傳體 |
|
地位 |
正史 |
非正史 |
非正史 |
備註 |
1.通史之祖。 2.紀傳體之祖。 3.六才子書之一。 |
1.宋神宗以為「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賜名資治通鑑。 2.有意接續左傳的編年通史。 |
1.紀四、志二十四、列傳六十,凡八十八篇。 2.臺灣有史以來,首部完備的史書,旨在發揚民族大義。 |
◎ 史書名篇舉隅
篇名 |
出處 |
內容 |
備註 |
鴻門宴 |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
記述鴻門宴前後事,對比出楚漢陣營中主帥、謀士、武將等人物形象,為楚漢相爭的關鍵事件。 |
允稱項羽本紀中最精采的片段。 |
燭之武退秦師 |
左傳僖公三十年 |
秦、晉圍鄭,燭之武往說秦穆公,巧其辭令以剖析利害,成功化解國家危機。 |
屬經部。 |
馮諼客孟嘗君 |
戰國策齊策 |
寫馮諼寄食經過,及其為孟嘗君巧築三窟的過程。 |
屬國別史。 |
臺灣通史序 |
連橫臺灣通史 |
陳述修撰臺灣通史之緣由與必要性,勉勵吾人惟仁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 |
書序。 |
【課文問與答】(一指搭配課文第一段,綜指跨段落)
一一、鴻門宴文中,項羽何以要出兵攻擊劉邦?
答:
一二、鴻門宴文中,何處可看出劉邦有稱王之志?
答:
一三、本文中范增遣人占望劉邦住處的雲氣,結果「皆為龍虎,成五采」其意義為何?
答:
二四、劉邦為何會「距關,毋內諸侯」?
答:
二五、劉邦如何遊說項伯自己絕無背叛項王的心意?
答:
三六、鴻門宴文中,項羽、劉邦、范增、張良等人在宴會中的席次座位有何用意?
答:
三七、樊噲闖帳進入鴻門宴後,項羽馬上「按劍而跽」,請問項羽為何要如此呢?
答:
三八、樊噲為何會進入鴻門宴中怒瞪項羽並慷慨陳詞呢?
答:
三九、請試述樊噲進入鴻門宴中慷慨陳詞的內容。
答:
四十、樊噲如何形容劉邦眾人在鴻門宴中的狀況?
答:
四十一、項羽與范增收到劉邦的獻禮後,各有何反應?
答:
四十二、本文中「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一段有何涵意?
答:
綜十三、鴻門宴中,司馬遷善用對比手法來刻劃人物,請試述楚漢兩大陣營中主帥、謀臣、壯士與內奸各為何人?
答:
【教學資料】
◎ 修辭文法小教室
跳脫
行文中,由於心意的急轉,事象的突出,使語文未完而接續以其他的詞語、論述、事件或斷了語路,這樣的修辭方法稱為跳脫。
類別 |
定義 |
舉例與說明 |
突接 |
敘事的時候,這一件事尚未說完,突然接以另一件事。(即從甲突然跳到乙) |
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司馬遷鴻門宴) →樊噲回答項羽的話,在「卮酒安足辭」句下,突接「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一段議論。 |
岔斷 |
由於其他事項橫闖進來,因而使思慮、言語、行為中斷者。(即甲被乙打斷) |
十年前,我默念王國維的詞句:「天末同雲黯四垂,失行孤雁逆風飛,江湖寥落爾安歸?」這幅墨色山水似的詩人心境,現在卻歷久而愈新了。十年了,像一個夢,我現在究否醒來?「陳教授,修士在請你去呢!」(陳之藩幾度夕陽紅) →作者的思慮被「陳教授,修士在請你去呢!」打斷。 |
插語 |
凡在相承的語言之中,插進一些話;亦即行文之中,中間插入一節文字,藉以釋義、補充或交代情境。(即把乙插入甲中) |
項王、項伯東嚮坐,亞父南嚮坐, ──亞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嚮坐,張良西嚮侍。(司馬遷鴻門宴)→「亞父者,范增也」是解釋性的插語。 |
脫略 |
為了表達情境的急迫,要求文氣的緊湊,故意省略一些語句。(即只說甲,省略乙) |
林沖聽了,大驚道:「這三十歲的,正是陸虞候,那潑賤賊,敢來這裡害 我!休要撞著我,只教他骨肉為泥!」(施耐庵林沖夜奔) →在「休要撞著我」句下,脫略了「如撞著我」。 |
課文探究
請就下引〈鴻門宴〉的一段文字說明:
(一)樊噲發言,為何項羽默然不應?
(二)試從本文樊噲的表現,分析樊噲的形象。
(一)(二)合計文長約200-250字
【範文】
(一)樊噲闖入軍帳,以「亡秦」喻項羽,慷慨陳詞,指責項羽不但「有功不賞」,甚至想「誅殺有功之人」,愛慕虛名的項羽反而不好意思,不知如何回答,只好默然不應了。
(二)樊噲一聽劉邦有難,便立刻前往解圍,可見他對劉邦的忠心耿耿。欲進軍帳受到阻撓,便強行闖帳,可見他的身手勇武矯健。一闖進帳內,竟還敢怒視項羽,可見其勇敢無懼。接著又在楚軍的刁難下,喝了一大杯酒,吃下生彘肩,表現出英雄豪邁的氣魄。最後還趁機慷慨陳詞,使項羽無言以對,表現出能言善道的智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