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請先參酌用法

http://sk1492.pixnet.net/blog/post/245937160-%E4%B8%89%E5%8D%81%E7%AF%87%E8%A4%87%E7%BF%92%E7%94%A8%E6%B3%95

出師表                       諸葛亮

【學習重點】

1.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1)陸游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2)語譯:年輕氣盛時哪裡知道世事的艱難困苦,向北遙望中原,心中豪氣壯如山。想當年,大雪紛飛的夜裡,高大的戰船在瓜洲渡口擊退了金兵;在蕭瑟秋風中,英勇的裝甲騎兵戍守大散關,阻擋敵人入侵。現今,想把自己自許為邊塞上的長城,這只不過是徒然的空想,因為鏡中的我早已鬢髮灰白。諸葛亮的出師表確實能夠名聞於世,千百年來有誰能夠和他相比呢?

2.兩朝開濟老臣心:

(1)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2)語譯:諸葛丞相的祠堂要去哪裡找呢?原來在錦官城外柏樹茂密的地方。祠堂臺階前的春草映著碧綠的顏色,隔著樹葉還聽得見黃鸝鳥清亮的叫聲。從前劉備三顧茅廬煩請丞相論天下大計,先主與後主兩代都靠著老丞相的忠心開國與輔佐。丞相討伐魏國還沒勝利就先死去的遺憾,使得英雄豪傑都淚水流滿了衣襟。

.前、後出師表:

(1)前出師表:蜀漢後主建興四年,魏文帝曹丕病逝,子曹叡即位,是為魏明帝。曹魏遭逢大喪,主少國疑,諸葛亮認為機不可失,遂於建興五年屯兵漢中,積極準備北伐曹魏。時後主劉禪年二十一,少不更事,資質庸懦,寵信宦官,諸葛亮擔心北伐期間,後主不知力圖振作,致使小人把持政權,故於出征前上表,以先朝老臣的丹心忠忱,殷殷勸勉後主尊賢納諫,修明政務,諮諏察雅,勿忘興復漢室的神聖使命,語重心長。

(2)後出師表:蜀漢後主建興六年,東吳陸遜大破曹軍,諸葛亮以魏兵東下,關中空虛,欲趁機發動第二次伐魏,但因前次戰役失敗,朝中群臣對此次出兵多表懷疑,故再次上表,力排眾議,說明「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立場,直陳伐魏討賊勢在必行,不必瞻前顧後,有所猶豫。惜因魏將曹真早有準備,諸葛亮糧盡兵退,無功而返。文中有「鞠躬盡力,死而後已」的名句。

【課文問與答】

一、諸葛亮在本文中首先指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為什麼他一開始就指出當時形勢的危急?

答:文章起始不先說出師的事,也不急於提出建議,而是先從分析天下大勢入筆,指出「天下三分」,而蜀漢最為弱小,並處在「危急存亡」的緊要關頭。藉著分析當時的形勢,清楚的提示劉禪,如不發憤圖強,國家必然敗亡。而君王力圖振作,臣下能否戮力同心呢?諸葛亮遂馬上接著說:「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大臣都欲報先帝之恩,身為兒子的後主怎麼能夠不緬懷先帝創業艱難,從而「光先帝遺德」,繼承父親復興漢室之志,發憤圖強,以「恢弘志士之氣」呢?

  文章首段本需破題,本段以分析情勢入手,以臣下黽勉忘身強化主旨,從而點出子承父業的必然性,於是丞相率軍出師以興復漢室,而後主「開張聖聽」、「執法公正」、「親賢遠佞」也就成為順理成章必要的作為了。

二、本文第二段諸葛亮是從哪方面向後主劉禪提出建議?

答:

三、本文第三段是從任人方面建議,諸葛亮向後主推薦哪些賢人?他們有什麼優點?

答:

四、由本文推測,後主的作風、胸襟,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

答:1.不大願意接納別人意見,尤其是一些逆耳忠言。

  2.個人志向低微,目光短淺,對國家前途信心不足。

  3.處事徇私,賞罰官吏,未能一視同仁。

  4.偏愛近臣,未能「親賢遠佞」。

五、你覺得諸葛亮出師之前,最擔心的是什麼問題?

答:行軍作戰,「三分前線殲敵,七分後方補給」,諸葛亮當然希望後主能好好整治後方,以支援前線作戰,至少也不要政事紊亂,使孔明有後顧之憂,所以,他最擔心後主。後主年紀輕,闇弱無能,賢佞難明,容易寵信小人、排拒忠良,於是諸葛亮在出師之前,上了這篇表文,對後主提出各項建議。

六、諸葛亮為什麼要出師北伐?

答:

七、出師表中稱「先帝」凡十三次,用意何在?

答:文中提及「先帝」的用意有五:

1.自然流露感念先帝之深,卻也表明了自己與先帝的深厚關係。

2.以父子親情來感動後主。

3.表揚先帝知人善任,強調自己及朝廷內外臣子感於先帝知遇之恩,欲報之於後主之意,希望後主能愛惜重用。

4.藉先帝之行事,勸後主能以之為榜樣,不要看輕自己,而要振作自勵,善納諫言,「以光先帝遺德」。

5.勸後主「深追先帝遺詔」,以完成先帝未竟的「北定中原」、「興復漢室」大業。

八、七次用「陛下」二字,全是臣下的口吻,又表達了什麼感情?

答:

九、本文以「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作結。作者這樣收結有什麼用意?試抒己意。

答:。

十、本文為臣下進呈國君的奏表,但諸葛亮行文時卻出以告誡口吻,屢用「宜」、「誠宜」、「亦宜」、「不宜」等的字眼,似乎踰越了君臣之禮。原因何在?

答:出師表出以告誡口吻,其原因如下:

1.諸葛亮從劉備當陽長阪坡大敗,無彈丸之地可容身,至據有荊、益二州,蜀漢建國,既是軍師,又是丞相,功高位尊,堪稱是開國功臣。

2.諸葛亮備受先帝禮遇,雖有君臣之名分,卻兼具摯友之情誼。先帝自言:「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因此對後主而言,諸葛亮宛如世交長輩。

3.劉備病篤於永安宮,詔敕後主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因此對後主而言,諸葛亮不只是元老重臣,更有如君父的地位。

4.出師在即,而出師乃為完成先帝遺命。換言之,就主觀感受言之,諸葛亮代劉備出征,自然期盼晚輩後主能共體時艱、共赴國難,是以諄諄黽勉。

事實上,如此口吻,的確踰越君臣之禮,我們不必替諸葛亮遮飾。然而,還原託孤現場,劉備召諸葛亮於成都,託以後事,曰:「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若有不臣之心,取而代之可也,何必劬劬輔弼性弱志微的後主?後主繼位時只有十七歲,以「政在葛氏,祭在寡人」的態度,對諸葛亮始終保持敬重愛戴的態度,封亮為武鄉侯,不久又領益州牧,政事無論鉅細,完全交給諸葛亮處理。諸葛亮點滴在心,基於開國功臣護國之心、世交長輩提攜之義、君父護持之情,自然而然使用出如此口吻,是人之常情。三國志裴松之注引袁子曰:「事凡庸之君,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此言甚是。

十一、諸葛亮出師北伐前,欲劉禪深追先帝遺詔,試問「先帝遺詔」為何?

答:

十二、「層次分明,結構嚴謹」是本文寫作特色之一。請加以說明。

答:起筆先概說天下形勢,接著論述蜀漢的局面,然後開始進言勸諫,提出積極建議;其建言以「開張聖聽」起,以「察納雅言」收,中間論執法,說用人,舉文臣,薦武將。末了並自述身世,表明心志。各節文字,脈絡清晰,層次分明,前後呼應,結構嚴謹。(參閱教師手冊「文章分析」)

十三、清過珙古文評注全集卷四云出師表:「懇懇惻惻,是君臣語,亦是父子語。」請問哪些是君臣語?

答:在文中,語調平實恭謹的,可視為「君臣語」,例如:

1.第一段由「先帝創業未半」至「欲報之於陛下也」。

2.第三段由「侍中、侍郎」至「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3.第五段由「臣本布衣」至「以彰其咎」。

至於所謂「父子語」,則是帶有指示、叮嚀、告誡口吻,用「宜」,「不宜」起句的話,例如:

1.第一段:「誠宜開張聖聽,……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

2.第二段整段均有表示告誡口吻的詞語,「宜」和「不宜」多次出現。

3.第四段最後一段話:「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真情流露,更是父子語。

 

三國志、三國演義之比較

書名

類別

作者

內容

價值

備註

三國志

正史

晉(  

記三國興亡史

四史之一

1.以魏為正統

2.劉宋裴松之注價值高於原書

三國演義

   )小說

明羅貫中

演說三國故事

小說界四大奇書之一

1.以(     )為正統

2.毛宗崗本通行

 

有關三國故事的歇後語

1.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2.諸葛亮三氣周瑜――略施小技

3.曹操殺華佗――諱疾忌醫

4.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顧全大局

5.呂布迷貂蟬――上了別人的當

6.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7.草船借箭――多多益善(坐享其成、滿載而歸)

8.關公喝酒――不怕臉紅

9.東吳招親――弄假成真(賠了夫人又折兵)

10.諸葛亮唱空城計――沒辦法

11.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12.關雲長刮骨療毒――若無其事

13.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裝樣子、兩廂情願)

14.關公赴會――單刀直入

15.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16.司馬誇諸葛――甘拜下風

17.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18.六出祁山――拖老命

19.孔明三哭周瑜――假慈悲

20.孔明借東風――神機妙算

21.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

22.三國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生死之交

23.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24.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

25.關羽降曹操――身在曹營心在漢

26.關公當木匠――大刀闊斧

27.關帝廟裡求子――踏錯了門

28.張飛打關公――忘了舊情

29.張飛撤退長阪坡――有勇無謀

 

語文表達與應用能力

請將框線內的文言文譯為語體文,並注意新式標點的正確使用。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諸葛亮出師表)(98學測)

*【參考答案】皇宮裡、丞相府中,都是屬於同一個行政體系,對盡責建功的官員加以升遷、獎賞,對怠惰失職的官員則加以降職、懲罰,不應該有不同的標準。如果有作惡犯法的,或盡忠行善的人,就應該交給主管的官員去判定功罪,加以賞罰,顯示陛下您公平、英明的治理;不應該存有偏私的心,使得宮內和宮外執法的標準不一致。

 

非選擇題

在時間的流變中,詞語的意義也時有改變,造成許多詞語有古今不同意義的現象。下列文句「 」中字詞相同,請分別寫出該字詞之古、今義。

 

古文文句

古  義

白話文句

今 義

1.

「開張」聖聽。(諸葛亮出師表)

擴大

宏業「開張」,賀客盈門

商店開始營業

2.

先帝不以臣「卑鄙」。(諸葛亮出師表)

出身卑微,見識淺陋;謙詞

「卑鄙」小人

人格惡劣低下

3.

「猥」自枉屈。(諸葛亮出師表)

屈尊就卑;謙詞

「猥」褻不堪

卑賤下流

4.

「猥」以微賤,當侍東宮。(李密陳情表)

卑微不堪;謙詞

5.

由是「感激」。(諸葛亮出師表)

感動振奮

致上由衷的「感激」

感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