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請先參酌用法

http://sk1492.pixnet.net/blog/post/245937160-%E4%B8%89%E5%8D%81%E7%AF%87%E8%A4%87%E7%BF%92%E7%94%A8%E6%B3%95

赤壁賦                     蘇軾

.賦:

起源

名稱取自詩經六義的賦(但漢賦的宏肆與詩經中的賦體並無直接關係)

體製

1.楚辭體的賦,脫胎於楚辭。

2.問答方式鋪陳的散文賦,源於(   )賦篇。

形式

著重鋪陳的手法、對仗的句式、華麗的文藻,來描寫客觀現實或發表議論。

發展

時代

名稱

異稱

內容特色

代表作品

先秦

短賦

荀賦

篇章短小、語言簡樸、用以說理。

荀子賦篇→最早用賦作篇名。

兩漢

古賦

漢賦、大賦

1.多長篇鉅製,辭藻華麗,筆勢誇張,好用生僻字詞。

2.句式參差,韻散夾雜。

3.敘事為主,兼採對話形式。

◎為賦的黃金時代。

1.賈誼:鵩鳥賦、弔屈原賦→上承(   )、宋玉,下開枚乘、(     ),開漢賦先聲。

2.漢賦四大家

司馬相如(賦聖):子虛賦、上林賦、長門賦。

揚雄:甘泉賦。

班固:兩都賦。

張衡:二京賦。

魏晉

駢賦

小賦、俳賦

1.篇幅短小。

2.抒情多於鋪陳。

3.多用駢偶句式。

曹植:幽思賦、洛神賦。

王粲:(     )賦。

左思:(     )賦。

江淹:別賦。

唐代

律賦

 

適合科舉考試用,講究對仗押韻,內容貧弱,較無文學價值。

白居易:賦賦。

晚唐

文賦

散賦、散文賦

1.以散文之體作賦,駢散相間。

2.化典重為流利,抒情寫景頗近散文。

杜牧:阿房宮賦。

歐陽脩:(       )

蘇軾:前、後赤壁賦。

明清

股賦

 

律賦、散賦雜糅而成,寓駢於散,對偶中加入八股文句法。

 

◎賦體押韻

押韻

1.句句押或隔句押,以隔句押較常見。

2.古賦與文賦常夾有散句,押韻與否,比較自由。如前赤壁賦除句句押與隔句押之外,亦有三句或四句才押韻者,係因賦體詩的成分減少、散文成分增多使然。

韻腳

1.未必在句末,如果句末是虛詞,改在虛詞前一字押韻,這是繼承詩經、楚辭的押韻法,在古賦與文賦中用得較多,六朝駢賦一般不用。

2.韻腳以不重複為原則。

換韻

1.因篇幅較長,極少一韻到底。

2.六朝賦換韻比較少。

換韻之處

多與段落一致,換韻之處,其內容方面亦有所轉變。作者可用換韻來表示賦的段落。此一特點在六朝以後的賦中,表現更加明顯,直到宋代的文賦(例如前赤壁賦),莫不如此。

 

短歌行/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語譯:飲酒作樂要盡情歡歌,人生能有多久?像晨露見陽光就乾沒,逝去的時日憂愁多於歡樂。心情振奮而激昂慷慨,憂思難忘啊久占心窩。煩悶的憂思怎樣解脫,唯有狂飲美酒強作樂。穿著青領服飾的賢才,長久地牽掛著我的心。只是為思念你的緣故,我低聲吟詠此詩直到如今。鹿群於荒野呦呦共鳴,悠然而自得聚食艾蒿。尊貴的客人光臨舍下,我奏瑟吹笙熱情歡迎。高空懸掛的那輪明月,何時才能將你摘取呵?我心中壓抑著的憂思,不能斷絕不思。翻山越嶺遠道而來的賓客,有勞尊駕專程探望我。久別重逢共飲敘談,回憶往日情誼似長河。明月燦爛星星稀疏,眼望烏鵲向南飛去。繞樹盤旋一圈又一圈,沒有枝頭可作為依託。堆積土石山嶺拔天高,匯集細流海水深難測。期許自己像周公那樣禮待賢士,使得天下人心都歸附於我。)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一、本文寫作於秋天,除了首句即交代「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時間外,首段何處流洩出秋景?

答:

二、文中洞簫客吹奏的簫聲有何特色?

答:

三、東坡以「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描寫洞簫客簫聲的哀戚動人。請寫出用以形容音樂感人至深的兩句成語或錦句?

答:

四、本文自何處開始,讓我們看見從情感的發抒進入哲理的演繹?

答:

五、第三段中,洞簫客所悲者為何?

答:

六、文中第四段東坡以水月為喻來說明人生萬物變化之理,若以表格來揭示這個抽象意涵,第四段的哪些句子適宜填入以下格中。

 

變(現象)

 

 

不變(本質)

 

 

七、「中國讀書人,達則行儒墨之仁愛;窮則存佛道之胸臆。」試問本文你見到哪種思想內涵?為什麼?又此種思維在哪一段落中展現?

答:

八、莊子德充符云:「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這段話的內涵和赤壁賦中哪一段話可以彼此輝映。

答:

九、請問本文中何處使用錯綜的修辭法?請指出並將之還原為正常句式。

答:

十、三國演義卷頭詞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上述這闋詞所闡述的意境與本文何處的敘述可以相互輝映?

答:

十一、東坡與友人月夜泛舟為真有其事,但文中的洞簫客是否與東坡真有一段如此深刻的對話,歷來頗受討論。多數學者以為洞簫客之言乃東坡心中另一個聲音,試問若循此脈絡,下列(  )內何者當填入「東坡」或是「洞簫客」。

註:「超我」指超脫現實的自我;「本我」指處於現實的自我。

答:超我――     本我――     達觀我――     苦悶我――

十二、本文當中「水」、「月」是重要的媒介,它們在全文中如何呈現?又發揮了什麼作用?

答:

簡答題

文章分析:閱讀框線內文章後,回答問題: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蘇軾赤壁賦)(100學測)

1.客所以有「而今安在哉」的感歎,是因何而起?

2.「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所提示的人生問題是什麼?

3.客云:「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請解釋他對於問題2要如何解決?

答案必須標明123分列書寫。123合計文長限250字~300字(約11行~14行)。

參考答案:

1.在歷史著名據點赤壁之下,回想當年三國風雲人物曹操,揮軍南下,不可一世而作的詩歌短歌行,不免興生「即使叱吒一時,終將被時間洪流吞噬」的喟歎。「而今安在哉」正為人命終究有限而感慨!

2.生命何其短暫、個體何其渺小;面對不斷滾滾東流的江水、亙古懸空的皓皓明月,短暫的人生無疑像蜉蝣般短暫、渺小的個體與滄海中的一粒粟米又有何異?這是為短暫人生的終極意義產生疑問。

3.了解到生命確實渺小與短暫,和飛仙同遊、與明月長伴畢竟是不可能實踐的夢想。只好藉著迎面輕拂的秋風,將充滿悲涼氣息的音符傳遍江面,散發自己苦悶的心聲。

前後赤壁賦的比較

 

前赤壁賦

後赤壁賦

寫作時間

元豐五年七月十六日,初秋。

元豐五年十月十五日,初冬。

字數

五三七字。

三五三字。

人物

蘇子與客。

蘇子、婦、二客、夢中道士、孤鶴。

主客關係

主客思想面相對,客悲愁而蘇子曠達。

二客不能從;夢中道士點化蘇子。

景象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寫秋夜江景的幽靜安寧。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寫冬夜的幽峭寥落。

體悟感懷

感於萬物盛衰消長之理,「常」與「變」的生命哲學,停留於觀念認知層次上的超越。全文情緒轉折由樂轉悲而喜。呈現一種曠達圓通的了悟。

領悟到「化」才是萬物本質,將悟境落實到個體與宇宙生命現象。幻覺與夢境的描述,呈現神祕氛圍,情感壓抑而深沉。

寫作主線

通過主客對話,發抒議論感悟,多直抒胸臆。

著重敘事記遊,以登山獨遊反映內心的哀傷。

後赤壁賦/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阪。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歎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於是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栖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

  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翩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俛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悟。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語譯:

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步行,要回臨皋亭,兩個朋友跟隨我走過黃泥坂。霜露已下,樹葉全脫落了。人影倒映在地上,抬頭看見一輪明月,彼此相視,都很欣賞這夜景,於是一面走一面唱歌。過了一會兒,我感嘆說:「有好友卻沒有酒,有酒又沒有佳肴。月色皎潔,晚風清涼,這樣美好的夜晚如何度過呢?」朋友說:「今天傍晚,張網捕到一條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像松江的鱸魚,不過到哪裡去弄到好酒呢?」回家跟妻子商量。妻說:「我有一斗好酒,貯藏很久了,就是為了等待您隨時的需要啊!」於是帶著酒和魚,再度到赤壁去遊賞。

  江流發出聲響,陡峭的山壁有千尺之高;山壁高聳使月亮益發顯得渺小;水位低落,水裡的礁石也都因而露出水面。才隔沒有多少時日,江山卻已經教人認不得了!我就撩衣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崖,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似的怪石上,爬上虬龍般的古樹,攀登猛禽巢居的懸崖;俯視河伯馮夷居住的深宮;可惜兩位朋友不能跟我一起賞玩!

  突然一聲長嘯,草木被震動了,鳴聲在高山峽谷中迴響,狂風漸起,水流漸急,我心裡為此暗自感到憂傷悲哀,悚然恐懼,淒清得不能再逗留了。於是回到船上,把船放到江中,任憑它漂流到哪裡停止,就在那裡歇息。

  那時將近半夜,四面看去靜極了。剛好有一隻鶴,從東邊飛來橫穿江面,翅膀像車輪般大小,黑色的下身,白色的上身,戛戛地長鳴,飛掠過我的船隻,向西邊飛去。

  不久朋友辭去,我也回家睡覺。夢裡看見一位道士,穿著一件羽毛做成的道袍,飄然若仙,走過臨皋亭下面,向我作揖問道:「赤壁之遊快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答。「哦!我知道了,昨天夜晚,又飛又叫地掠過我的船隻的,不就是你嗎?」道士回過頭笑起來,我也陡然驚醒,開門一望,卻看不到道士的影跡。

課文探究

閱讀框線內文章後,回答問題:

() 面對洞簫客的感嘆,蘇子以什麼意象勸慰?揭示什麼樣的人生觀?() 蘇子以哪句話回應洞簫客「有限」的人生觀點?並闡述其觀點。() 蘇子如何面對問題(),達到「無盡」?

答案必須標明()() ()分列書寫。()()()合計文長限200-250字(約9—12行)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範文】

()蘇子以「水」和「月」說明人生中「變」與「不變」的課題。就表象而言,天地間所有事物時時刻刻都在「變」,但若就事物的本質角度觀照,則水與月並未增減。因此,改變我們觀看事物的態度,就能超越世俗價值的侷限,看到事物的永恆本質。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人生中難免遇到自身無法掌握的事,而我們往往汲汲營營於此,因此而失落,故認清事物之「有限」是一個必須的過程,知足才能常樂。

()作者最後領悟到須超越表象的認知層次,方能突破「常」與「變」之限制,達到精神之自足,進而獲得無盡至寶。與其執著於生命的有限與無常,不如隨遇而安,將目光轉移至自然美景,只要用心感受,所有美景皆取之不竭,在自然中安身立命,不汲汲於物質,才能超脫挫折,擁有真正的自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