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請先參酌用法

http://sk1492.pixnet.net/blog/post/245937160-%E4%B8%89%E5%8D%81%E7%AF%87%E8%A4%87%E7%BF%92%E7%94%A8%E6%B3%95

郁離子選                   劉基

【課文問與答】

一、良桐一則,作者所要表達的寓意為何?

答:

二、良桐一則首段末句:「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念為何?

答:

三、良桐一則第二段末句:「(貴人)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念為何?

答:

四、良桐一則末段:「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念為何?

答:

五、良桐一則末段:「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終。」透露出作者何種作為的訊息?

答:

六、狙公一則,作者所要表達的寓意為何?

答:

七、狙公一則中狙公、眾狙、小狙三者,各自代表何種意涵?

答:

八、狙公一則首段:「賦什一以自奉;或不給,則加鞭箠焉」,作者影射為何?

答:

九、狙公一則第二段,小狙提出三個問題,在議論時,三個問題的語氣有何不同?

答:

十、狙公一則第二段末句:「狙公卒餒而死」,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念為何?

答:

十一、狙公一則末段:「世有以術使民而無道揆者,其如狙公乎」,其中「術」、「道」各自代表何種意涵?

答:

十二、九頭鳥一則中,作者如何描寫九頭爭食的情況?

答:

十三、九頭鳥一則,作者所要表達的寓意為何?

答:

十四、三則寓言末段的作法,有何不同?

答:

十五、三則寓言在取材上,有何不同?

答:

 

【教學資料】

明初三大家

三大家

名號

生平

文章

著作

宋濂

1.字:景濂

2.諡號:文憲

3.世稱:潛溪先生

1.明初受朱元璋徵聘,任江南儒學提舉,後負責纂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為明初開國文臣之首,明初禮樂憲章多由宋濂所裁定。

2.明朝典章制度多出於宋濂、劉基、李善長之手。

3.晚年流放茂州,途中病死。

1.劉基推許為「當今文章第一」。

2.被譽為明初第一大家。

宋學士集

元史

劉基

1.字:伯溫

2.諡號:文成

3.封「誠意伯」

1.事明太祖,為明初開國功臣。

2.被明太祖譽為「吾之子房」。

3.明史以為「諸葛孔明儔也」。

4.晚年眼見胡惟庸把持朝政,憂憤成疾,被胡惟庸毒害而死。

文:和宋濂並稱。

詩:和高啟齊名。

誠意伯文集

郁離子

方孝孺

1.字:希直、希古

2.諡號:文正

3.世稱:正學先生

1.師事宋濂。

2.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

3.受惠帝倚重,諮以國家大政。

4.靖難之變,燕王命其草詔,不屈,被誅十族而死。

篤守儒學,為文以明王道,文筆暢達,豪放雄健。

遜志齋集

 

寓言舉隅

 

1.艾子雜說 買鳧獵兔

  昔有人將獵而不識鶻,買一鳧而去。原上兔起,擲之使擊。鳧不能飛,投於地;又再擲,又投於地。至三四,鳧忽蹣跚而人語曰:「我鴨也,殺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擲之苦乎?」其人曰:「我謂爾為鶻,可以獵兔耳,乃鴨耶?」鳧舉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這腳手,可以搦(抓、捕)得他兔否?」

語譯:從前有個人要出去打獵,但是不認得鶻鳥,買了一隻野鴨就去打獵。原野上突然跑出一隻兔子來,他就把這隻野鴨向前拋去,讓牠去追擊兔子。野鴨飛不起來,被摔在地上;他又從地上把牠抓起來,再向前拋去,野鴨又跌在地上了。這樣連續拋了三四次,野鴨突然跌跌撞撞地從地上站起來,說起人話:「我是鴨子呀!把我殺了吃我的肉,是我的本分。為什麼要強加我被拋擲的痛苦呢?」那人說:「我以為你是鶻鳥,可以用你來追捕兔子,怎麼知道你竟是隻野鴨呢?」野鴨舉起腳蹼給那個人看,笑著說:「你看看,我的手腳長這樣,可以追捕兔子嗎?」

 

2.柳宗元 三戒

(1)臨江之麋

  臨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來。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使勿動,稍使與之戲。

  積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為犬良我友,牴觸偃仆益狎。犬畏主人,與之俯仰甚善,然時啖其舌。

  三年,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語譯:

  臨江有個人,打獵時捉住一隻小麋鹿,便把牠帶回家飼養。剛進家門,家裡養的一群狗流著口水,豎起尾巴向小麋鹿跑來。那個人很生氣,威嚇這些狗。從此每天抱著小麋鹿去親近狗,讓狗熟悉,但不准狗動牠,慢慢地又讓狗和小麋鹿一起玩耍。

  日子一長,狗完全順從主人的意思。小麋鹿漸漸長大以後,忘記自己是麋鹿,以為狗確實是自己的朋友,時常和狗在一起碰撞翻滾,愈來愈親近。狗因為害怕主人,表面上和麋鹿一起上下打滾,但卻不時舔著舌頭,想吃掉麋鹿。

  過了三年,麋鹿走出家門,看見路上有很多野狗,便跑過去想和牠們玩,野狗們見麋鹿主動跑來,既高興又惱火,一擁而上把麋鹿吃掉了,麋鹿的屍骨雜亂地散在路上,麋鹿到死可能還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

 

(2)黔之驢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憖然(謹慎恭敬的樣子)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衝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闞(老虎的吼叫聲),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語譯:

  貴州一帶沒有驢子,有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來了一頭驢子,運到後卻沒有什麼用處,就把牠放到山腳下。老虎看見驢子長得又高又大,以為是神。先是躲在樹林裡偷偷看,後來才慢慢地走出來接近牠,一副小心翼翼的樣子,不知道牠是什麼東西。

  有一天,驢子鳴叫一聲,老虎嚇了一跳,趕緊跑得遠遠的,以為驢子將要咬自己,非常害怕。可是,老虎來回觀察驢子,覺得牠並沒有什麼特殊本領,漸漸也聽慣牠的叫聲,又在牠前後走來走去,但始終不敢撲上前去抓住牠。後來,老虎逐漸靠近驢子,進一步戲弄牠,加以碰闖、倚靠、衝撞、冒犯等動作。驢子非常憤怒,就用蹄子去踢老虎。老虎因此很高興,心裡盤算著:「牠的本領不過如此罷了!」於是老虎猛地跳起來,大吼一聲,咬斷驢子的喉嚨,吃盡牠的肉,才離去。

  唉!驢子體型高大,好像很有德性;聲音洪亮,好像很有本領。當初如果不亮出牠那一點本事,老虎雖兇猛,卻因為心懷疑慮畏懼,終究是不敢吃掉牠的,如今落到這樣的下場,可悲啊!

 

(3)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異甚。以為己生歲直子,鼠,子神也,因愛鼠,不畜貓犬,禁僮勿擊鼠。倉廩庖廚,悉以恣鼠不問。由是鼠相告,皆來某氏,飽食而無禍。某氏室無完器,椸無完衣,飲食大率鼠之餘也。晝累累與人兼行,夜則竊齧鬥暴,其聲萬狀,不可以寢,終不厭。

  數歲,某氏徙居他州。後人來居,鼠為態如故。其人曰:「是陰類惡物也,盜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貓,闔門,撤瓦灌穴,購僮羅捕之。殺鼠如丘,棄之隱處,臭數月乃已。

  嗚呼!彼以其飽食無禍為可恆也哉。

語譯:

  永州某人怕犯日忌,講究禁忌特別厲害。他認為自己出生那一年恰逢子年,而老鼠是子年之神,因而喜愛老鼠,他不養貓狗,還禁止僕人捕打老鼠。糧倉和廚房全都隨老鼠任意糟蹋,從不過問。因此老鼠奔相走告,都來到這個人的家裡,飽食終日卻沒有危險。結果這個人家中沒有一件完好的器具,衣架上沒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吃的、喝的大都是老鼠吃剩的東西。牠們白天成群結隊和人同行,夜裡就偷咬東西,爭鬥吵鬧,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響,吵得人不能入睡,這個人卻始終不厭惡。

  幾年後,這個人遷移到別州。後來有人住進來,老鼠的行動仍和從前一樣。新主人說:「這是一些躲在陰暗地方活動的壞東西,偷竊搗亂特別厲害,為什麼讓牠們猖狂到這種地步呢?」於是他借來五六隻貓,關上門,掀開屋瓦,用水灌老鼠洞,又出錢僱僮僕搜捕老鼠。殺死的老鼠堆積如山,把牠們扔在偏僻的地方,臭氣過了幾個月才消散。

  唉!牠們還以為飽食終日而沒有災禍的日子是可以長久保持的呢!

 

 

 

 

非選擇題

1.閱讀下列短文,並自參考選項中選出正確者填入空格內。

參考選項:

(A)列子  (B)柳宗元  (C)李白 (D)白居易

(E)三戒  (F)捕蛇者說 (G)蝜蝂傳

(H)郁離子 (I)誠意伯文集

  中國寓言有著深遠的文學傳統。先秦諸子的作品之中包含許多寓言故事,而其中莊子一書十之八九皆為寓言故事。唐宋時期,寓言與政治社會關係密切,因而加強了寓言的諷刺性。((1) B )的一系列寓言作品,即從日常生活取材,以諷諭世俗、針砭時政,賦予寓言新生命,其中((2) F )一文藉寓言點出「苛政猛於虎」旨意,以喻唐朝苛政之害。明劉基亦承繼此精神,藉寓言以寄託其對時政的批評及理想,((3) H )為劉基寓言文學的代表作品。

(A)列子是一部道家的哲學名著。舊題為周朝列禦寇撰,實為魏晉時人蒐集道家文獻編輯而成,計八卷。其大部分思想與莊子相同。(E)(F)(G)為柳宗元作品。

2.閱讀下列二則寓言,回答問題。

()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新序雜事)

()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莊子秋水)

*語譯:

()春秋時楚大夫葉子高很喜歡龍,他的武器上畫著龍,工具上刻著龍,屋子內牆上繪滿龍,柱子上更雕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這麼喜歡龍,便到葉公家探訪他。真龍把頭伸進窗口,把尾巴拖在廳堂上,葉公看見真龍來了,竟然連忙掉頭逃跑,嚇得魂飛魄散,面無血色。原來葉公不是真正喜歡龍,而只是喜歡外表像龍的東西罷了。

()你難道沒有聽過那燕國壽陵的少年,特地到趙國首都邯鄲學習走路的故事嗎?結果,不但未曾學得趙國人的方法,反而連自己原來怎麼走路也忘記了,只好狼狽地爬著回去。

(1)物質文明不斷提升,致使時下年輕人常浮慕無實,不切實際,不求腳踏實地。正如(  )則寓言所言一樣。

(2)學習他人首先在於認清自己的能力,並具有適當的學習方法,否則便容易像(  )則寓言所言的,不僅無法學習到別人的長處,反而失去了自己本身的優點。

(1)葉公好龍:比喻表裡不一,似是而非的假象。

(2)邯鄲學步:比喻仿效他人,未能成就,卻反而失去原來面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